学术投稿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 国际刊号:1671-167X
  • 国内刊号:11-4691/R
  • 影响因子:1.68
  • 创刊:1959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2-489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92)
  • 医药卫生综合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2016年2期文献
  • 成人肱骨小头骨折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讨成人肱骨小头骨折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合理的骨折分型方法,据此选择相应的手术入路及内外固定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积水潭医院自2008年9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28例肱骨小头骨折患者,男18例、女10例,年龄14~66岁,平均34岁。Dubberley分型:ⅠA型6例、ⅠB型2例、ⅡA型8例、ⅡB型4例、ⅢA型4例、ⅢB型4例。手术入路:肘关节外侧入路16例、外侧加内侧入路1例、肘前入路2例、肘后入路9例;均以Herbert螺钉固定,7例加用支撑钢板,4例加用可活动铰链式肘关节外固定架。观察术后骨折愈合、肘关节活动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平均随访28.5个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8周,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平均为112°(60°~150°),前臂旋转度平均为145°(100°~170°)。Broberg-Morrey评分优良率91.2%,出现2例创伤性关节炎及2例肘关节僵硬。结论:应注意肱骨小头骨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勿漏诊合并损伤;Dubberley分型能很好地显示骨折的严重程度,据此可以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及内外固定方式;术后早期、合理、有效的功能锻炼有助于肘关节功能的恢复。

    作者:张玉富;公茂琪;蒋协远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关节腔内注射贝伐单抗治疗兔膝骨性关节炎

    目的:评估关节腔内注射贝伐单抗治疗兔膝骨性关节炎的效果。方法:24只新西兰兔制造原发性骨关节炎模型后随机分入贝伐单抗组、透明质酸钠(sodium hyaluronate,SH)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贝伐单抗组和对照组关节腔各自注射4.0 mg贝伐单抗和生理盐水,每3周1次,连续实验6周,各组分别注射2次;SH组进行SH关节腔内注射,每周1次,连续实验6周,共6次。6周后观察各组软骨和滑膜组织病理切片,滑膜电子显微镜及血管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软骨大体观察评分,MMP-1的免疫组织化学表达,以及Mankin’s评分。结果:病理切片显示贝伐单抗组较SH组和对照组血管生成明显减少,抑制滑膜增生,改善了软骨结构及基质成分;滑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阳性细胞百分数、平均光密度值、软骨MMP-1细胞百分数、Mankin’s评分及软骨大体评分均显示贝伐单抗组小于SH组和对照组(P<0.05),SH组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贝伐单抗能减少血管生成,抑制滑膜增殖,减少MMP-1的生成,对软骨有保护作用,并且优于SH,对兔膝原发性骨性关节炎有治疗作用,这为临床膝原发性骨性关节炎关节腔内药物治疗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方案。

    作者:李伟;姜春岩;王战伟;肖德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在口腔扁平苔癣及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口腔扁平苔癣(oral lichen planus,OLP)及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SCC)病变组织中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磷酸化p38MAPK及其下游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的表达情况,初步探讨p38MAPK通路在OLP及OSCC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收集53例OLP、45例OSCC及18例正常对照口腔黏膜组织的石蜡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法检测p38MAPK、磷酸化p38MAPK及NF-κB在3组中的表达及分布情况。同时收集11例OLP、5例OSCC及7例正常对照组织的新鲜冰冻组织,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进一步比较p38MAPK、磷酸化p38MAPK在3组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显示:p38MAPK及NF-κB在细胞核及细胞质中均有表达,在OLP中主要在固有层淋巴细胞中呈高表达,而在上皮细胞表达阳性率低;磷酸化p38MAPK在OSCC中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OLP及正常对照组。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p38MAPK在OLP、OSCC及正常对照组中均有表达;磷酸化p38MAPK在8例(8/11)OLP、5例(5/5)OSCC和4例(4/7)正常对照组中有表达。结论:p38MAPK广泛存在于口腔黏膜的各种生理、病理过程中,它的磷酸化形式可能参与了OSCC的发生和发展,其在OLP发病和进展中的作用仍需进一步探索。

    作者:胡晓晟;黄云惠;刘晓松;华红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软骨中硫化氢含量及其对白介素1β诱导的软骨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13表达的抑制作用

    目的:研究关节液及关节软骨中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H2 S)及其合成酶的含量和变化,以及H2 S对白介素1β(interlukin-1β,IL-1β)诱导的软骨细胞人基质金属蛋白酶-1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13,MMP-13)表达的影响。方法:收集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行膝关节手术(关节镜手术或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关节液及废弃的关节软骨,用亚甲基蓝法检测关节液H2 S的含量;从废弃的关节软骨中分离出相对正常的软骨细胞,用H2 S分子探针方法检测软骨细胞中的内源性H2 S,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软骨细胞中H2 S 合成酶胱硫醚-β-合成酶(cystathionine beta-synthase,CBS)、胱硫醚-γ-裂解酶(cystathionine gamma-lyase,CSE)、巯基丙酮酸硫转移酶(3-mercaptopyruvate sulfurtransferase,MPST);用Western blot法检测H2 S合成酶CBS、CSE、MPST在不同退变程度的软骨组织中的含量。培养相对正常的人软骨细胞至第三代,分为4组:(1)对照组:不加任何药物;(2)IL-β组:单加5μg/L的IL-1β;(3)IL-1β+H2S组:提前0.5 h 加200μmol/L 的 NaHS,再加5μg/L 的 IL-1β;(4)H2S 组:单加200μmol/L 的NaHS。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MMP-13蛋白、总核因子κB p65(nuclear factor κB p65,NF-κB p65)及磷酸化NF-κB p65蛋白的含量,Real-time PCR检测各组细胞MMP-13基因的转录情况。结果:退变膝关节的关节液中H2 S含量为(14.3±3.3)μmol/L,Outerbridge分级3级软骨组织中CSE表达量显著高于Outerbridge分级1级软骨组织中的表达量(1.67±0.09 vs.1.26±0.11,P<0.01),而CBS与MPST的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1β组MMP-13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87±0.67 vs.0.22±0.10,P<0.05),IL-1β+H2S组MMP-13的表达较IL-1β组明显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55±0.11 vs.1.87±0.67,P<0.05), H2 S组MMP-13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eal-time PCR方法测量了药物干预实验中各组细胞MMP-13基因转录情况,结果显示 IL-1β组 MMP-13基因转录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1.40±0.31 vs.1.00±0.00,P<0.05),IL-1β+H2S组MMP-13基因转录较IL-1β组明显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4.41±1.28 vs.31.40±0.31,P<0.05),H2S组MMP-13基因转录较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变化。IL-1β组总p65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13±0.08 vs.0.73±0.08,P<0.05),IL-1β+H2S组总p65含量较IL-1β组明显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24±0.13 vs.2.13±0.08,P<0.05),H2S组总p65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变化;IL-1β组磷酸化p65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30±0.13 vs.0.19±0.04,P<0.05),IL-1β+H2S组磷酸化p65含量较IL-1β组明显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92±0.26 vs.1.30±0.13,P<0.05),H2S组磷酸化p65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变化。结论:H2S参与了软骨退变,起到部分抑制细胞外基质降解酶MMP-13的作用,从而实现对软骨细胞外基质的保护。

    作者:潘利平;曹永平;立成;柴卫兵;杜军保;金红芳;柳佳;杨昕;孟志超;刘恒;崔云鹏;王瑞;吴浩;周星彤;李翔;李卓扬;塔拉提百克?买买提居马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北京某三甲医院股骨颈骨折住院患者现状的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统计和分析北京积水潭医院股骨颈骨折住院患者一般情况、治疗方式、住院费用等,充实国内股骨颈骨折相关资料,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和帮助。方法:收集2008年1月到2012年12月因股骨颈骨折于北京积水潭医院接受治疗的50岁以上患者住院资料进行回顾,包括年龄、合并疾病、手术时机、治疗方式、住院日和住院费用等,对上述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年来北京积水潭医院共收治50岁以上股骨颈骨折患者共1794例(男∶女=1∶2.06),年平均增长率为7.3%。患者平均年龄(69.9±10.7)岁,年平均增长率为0.6%,合并内科疾病比例55.0%。患者入院后平均等待手术时间(6.8±4.2)d,平均住院日(12.9±4.9)d,均呈下降趋势。手术方式以空心钉内固定(41.8%)及人工股骨头置换术(34.1%)为主,非手术患者为146例(7.9%),呈下降趋势。患者平均住院费用(35075.7±11343.2)元,近5年保持平稳,女性高于男性,其中人工关节置换术费用增加,空心钉内固定术费用降低。结论:近年来股骨颈骨折患者数量逐年增多,发病年龄逐年增长,空心钉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为主要治疗方式,但平均住院费用尚无明显变化。

    作者:李宁;刘昊楠;龚晓峰;朱仕文;吴新宝;贺良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以斜坡枢椎角评价上颈椎畸形患者术中脊髓压迫解除情况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测量上颈椎畸形患者计算机辅助后路手术复位固定前后的斜坡枢椎角(clivus-axial angle,CAA)和延髓脊髓角(cervico-medullary angle,CMA),以探讨其相关性。方法:对25例症状上颈椎畸形患者术中C型臂透视影像及手术前后颈椎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图像进行测量,评价手术前后CAA与CMA的相关性。斜坡平面与枢椎椎体后缘两直线之间的夹角为CAA,上颈髓腹侧与延髓腹侧两直线之间的夹角为CMA,测量工作由2位高年资脊柱外科医师在双盲条件下分别进行,取均值作为测量结果,并对定量数据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结果:术中C型臂与手术前后MRI 所测得的CAA结果具有等效性,计算机辅助后路手术复位前CAA及CMA水平均显著低于复位后(P<0.001),随着CAA角度的改善,CMA也恢复到正常水平。对术中复位前后测得的CAA与手术前后MRI测得的CMA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后表明,CAA与CMA在复位前(等级相关系数为0.902,P<0.001)及复位后(等级相关系数为0.921,P<0.001)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结论:上颈椎畸形患者手术复位前后CAA与CMA均具有良好相关性,可在C型臂+即时三维导航系统辅助下在术中测定CAA以代替无法在术中测定的CMA,这对术中脊髓受压及复位情况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安岩;田伟;曾成;李加宁;刘亚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椎管扩大成形术后颈椎后纵韧带骨化进展的再手术治疗

    目的:回顾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后路手术后,后纵韧带骨化进展导致颈脊髓病需再次手术的患者资料,通过总结颈椎后纵韧带骨化进展的再次手术治疗策略及其疗效,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术后进展的再次外科治疗提供一定的临床参考。方法:在2006年5月至2012年7月住院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中,选取既往因后纵韧带骨化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1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再次手术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结合影像学检查确定责任节段及手术入路,采用前方入路减压者12例,采用后方入路扩大减压者5例。采取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价患者术前及术后的脊髓功能。将患者年龄,性别,术前症状持续时间,脊髓高信号,是否伴随高血压、糖尿病等临床因素与术前JOA评分及术后JOA改善率进行相关性分析;手术前、后的JOA评分比较采用重复测量ANOVA方差分析;手术前、后的JOA改善率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随访时间60~348个月,平均137.5个月。手术均顺利完成,首次手术和再次后路手术各发生C5神经根麻痹1例。再次手术时,前路手术有2例、后路有1例发生硬膜撕裂致脑脊液漏,无感染发生。不同临床因素与术前JOA评分及JOA改善率无显著相关性。首次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患者的JOA评分从术前9.4±4.1升高到12.8±2.8,有显著改善(P<0.01),后纵韧带骨化进展导致颈脊髓病后又出现下降,再次手术后较术前神经功能显著改善(P<0.05)。再次手术的远期改善率较第一次术后的首次改善率和再次手术后6个月的改善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根据后纵韧带骨化进展后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的改变制定的再次手术减压策略,能显著改善后纵韧带骨化进展导致的脊髓功能损害。

    作者:周华;孙宇;王少波;张凤山;张立;潘胜发;周非非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采用分期反肩置换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术后感染的疗效分析

    目的:评价采用分期反肩置换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术后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8例因肱骨近端骨折术后感染行分期反肩置换手术治疗的患者资料,其中男1例,女7例,平均年龄(58.5±6.4)岁(52~72岁)。8例患者中,2例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6例肱骨近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钢板周围感染伴肱骨头坏死,所有患者均于二期手术时翻修为反球型人工肩关节。术后定期随访,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Constant评分(Constant score)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评分(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UCLA)评价肩关节功能状况。结果:术后随访时间(19.9±8.0)个月(12~35个月),末次随访患者的肩关节活动度均较术前有所改善:前屈上举为100°(60°,140°)vs.25°(0°,90°),P=0.011;体侧外旋为15°(0°,50°)vs.5°(0°,20°),P=0.048;内旋为第4腰椎体水平(臀部,第12胸椎体) vs.臀部水平(臀部,第3腰椎体),P=0.041。3项评分也均较术前有所改善:Constant评分为53.5(32,74)vs.29.0(10,57),P=0.012;UCLA评分为20.5(9,26)vs.9.5(5,15),P=0.012;VAS疼痛评分为1.5(0,5)vs.5.0(0,8),P=0.018。结论:采用分期手术方法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术后感染对于控制感染复发疗效显著,术后肩关节功能有所改善。

    作者:李奉龙;姜春岩;鲁谊;朱以明;李旭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外固定架辅助髓内钉治疗膝外翻或膝内翻畸形

    目的:探讨股骨远端截骨(distal femur osteotomy,DFO)和外固定架辅助髓内钉(fixator assist nailing,FAN)技术治疗股骨侧膝外翻或膝内翻畸形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采用FAN技术治疗的14例17侧下肢畸形患者,包括12例膝外翻和5例膝内翻畸形。手术方法采用单边外固定架固定股骨,股骨髁上部位微创截骨,矫正畸形后逆行髓内钉固定,所有患者均未植骨。测量患肢术前和术后的股骨远端外侧角(lateral distal femur angle,LDFA)、机械轴偏离度(mechanical axis deviation,MAD)、膝关节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 ROM),并进行分析。结果:14例患者均得到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2~72个月,平均34个月。患者截骨端在术后3~5个月(平均3.5个月)愈合。根据Paley功能评分标准,12例为优,2例为良;12例患者的15侧肢体术后MAD在膝关节中心内侧15 mm至外侧10 mm之间,患肢力线得到满意矫正;17侧肢体有11侧LDFA 达到正常范围(84°~90°)。没有患者发生感染和神经血管损伤,术后膝关节活动范围同术前无显著差异。结论:FAN技术结合了外固定架安全、微创、便于调节、可准确矫正畸形的优点,以及髓内钉固定时患者依从性高的特点,可有效地治疗年轻患者的股骨侧膝外翻或膝内翻畸形。

    作者:杨胜松;黄雷;滕星;王陶;王满宜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5年以上随访研究

    目的:评价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临床效果及再次手术的危险因素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至2008年6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诊断为退变性腰椎侧凸并接受椎管减压、腰椎内固定手术的47例患者的完整病例资料,应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价其术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记录患者的再次手术原因和术后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8.2±3.6)年(5.2~12.5年),平均年龄(67.0±9.6)岁(56~81岁)。随访过程中有10例行再次翻修手术,其中固定节段近端失败8例、远端失败2例。37例首次手术后5年的平均临床改善优良率为83.3%,10例再次翻修术后1年平均临床改善优良率为67.6%。结论: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随访5年以上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但存在一定比例的再手术率,再次翻修手术的临床效果有所下降,患者低骨量、近端融合至L1及远端融合至S1可能是导致再次手术的危险因素。

    作者:李宏;李淳德;邑晓东;刘洪;卢海霖;王宇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用于肌骨系统肿瘤定性诊断的可行性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如容量转移常数(volume transfer constant,Ktrans )、血管外细胞外容积分数(extravascular extracellular space distribute volume per unit tissue volume,Ve)和返流速率常数(microvascular permeability reflux constant,Kep)]用于肌骨系统肿瘤定性诊断中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来北京积水潭医院就诊的肌骨系统肿瘤患者共3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使用1.5T MR扫描仪进行检查,DCE-MRI使用脂肪抑制3D VIBE(volu-metric interpolated breath-hold exam)序列。根据病理诊断结果,将肿瘤分为良性、交界性及恶性,病灶所在层面的正常肌肉组织作为对照组,对每组肿瘤与对照组的Ktrans、Ve 和Kep的差异进行配对t检验,对3组病变数据中的差异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良性肿瘤Ktrans和Kep值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Ve 值与对照组比较有所升高。交界性肿瘤的Ktrans和Ve 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而Kep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肿瘤的Ktrans、Kep和Ve 值明显高于对照组。恶性肿瘤的Ktrans(P<0.001)和Kep(P<0.01)均高于良性和交界性肿瘤,Ve 高于良性肿瘤(P<0.05),而与交界性肿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和交界性肿瘤的Ktrans、Kep和Ve 值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CE-MRI药代动力学参数Ktrans和Kep可以反映肌骨系统良性、交界性和恶性肿瘤在毛细血管渗透性方面存在的差异,这将有助于肿瘤的定性诊断。

    作者:张晶;左盼莉;程克斌;于爱红;程晓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数字图像分析技术定量分析牙菌斑的效果评价

    目的:使用图像分析软件对牙菌斑染色图像进行分析,验证该技术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考察该方法的可重复性,并评价不同菌斑染色方式对结果的影响。方法:从北京大学医学部口腔医学专业新入校学生中招募符合纳入标准的志愿者30人,菌斑染色后拍摄标准化口内前牙区数字图像,用Image Pro Plus 7.0软件进行图像分析,同时评价前牙区的Quigley-Hein菌斑指数。结果:图像分析计算所得菌斑染色面积百分比与临床检查记录的相应牙齿菌斑指数有较高的相关一致性,Spearman相关系数为0.776(P<0.01)。两名研究者用软件计算牙齿面积和菌斑面积的同类相关系数分别为0.956和0.930(P<0.01),Bland-Altman分析图显示仅有极个别的点在95%一致性界限以外。不同菌斑染色的图像分析结果显示,牙齿面积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菌斑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该方法较易于操作掌握,所计算的菌斑百分比与传统的菌斑指数有较高的一致性,且重复性好,不同菌斑染色方法对图像分割结果影响不大,宜选用对菌斑敏感的菌斑染色剂进行图像分析。

    作者:黄振;栾庆先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胫骨平台外侧骨折形态与半月板损伤的相关性

    目的:探究胫骨外侧平台骨折形态特点与半月板损伤的关系。方法:纳入2011年7月至2015年7月影像学资料完整的单纯胫骨外侧平台骨折患者共计79例,其中男性患者65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34.3±7.2)岁(22~61岁)。按照Schatzker分型:Ⅰ型21例,Ⅱ型41例,Ⅲ型17例。所有患者均在就诊时拍摄膝关节正、侧位片,并行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通过阅片确定患者半月板损伤及程度,并在MRI片上三维测量外侧平台骨折宽度(lateral fragment width,LFW)、外侧平台塌陷程度(lateral plateau depression,LPD)、外侧骨折片冠状面倾斜角(coronal angulation of lateral fragment,CALF )和胫骨平台增宽距离(tibial plateau widening, TPW),分析有、无半月板损伤病例的上述测量数据,进行组间对比。结果:本组病例MRI检出半月板损伤者26例(32.9%),其中SchatzkerⅠ型3例,SchatzkerⅡ型16例,SchatzkerⅢ型7例。无半月板损伤组平均LFW(22.0±2.8)mm,半月板损伤组为(21.3±3.3)mm,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08,P=0.317);无半月板损伤组平均LPD(5.4±2.8)mm,半月板损伤组为(8.7±2.8)mm,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8,P=0.001);无半月板损伤组平均外侧CALF 9.1°±6.1°,半月板损伤组为10.6°±7.1°,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8, P=0.831);无半月板损伤组平均TPW为(3.0±1.1)mm,半月板损伤组为(4.8±1.7)mm,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16,P=0.001)。结论:在胫骨外侧平台骨折中,其伴发半月板损伤概率随LPD和TPW而增加,而LFW和CALF与半月板损伤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白露;周雯;张文涛;黄伟;尤田;陈鹏;张洪雷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监测对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预测及预后价值

    目的:检测化疗前、化疗2周期评价疗效时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比率,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比率与患者化疗近期疗效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83例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化疗前、化疗2周期评价疗效时外周血中CD3+T细胞、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CD3-/CD16+56+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NK)细胞、CD3+/CD16+56+T细胞、CD19+B细胞、CD4+/CD25+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细胞、CD8+/CD28-T细胞和CD8+/CD28+T细胞比率,结合临床病理进行统计。结果:疾病控制患者(部分缓解+稳定)化疗后CD4+/CD25+Treg细胞比率变化较疾病进展患者显著下降(P=0.034)。化疗后Treg细胞比率变化显著影响患者总生存期(P<0.05),化疗后Treg细胞比率降低的患者较升高的患者总生存期显著延长,分别为23.5及9.4个月。结论: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化疗后Treg细胞比率降低者化疗近期疗效及预后较好。

    作者:邵彬;李惠平;邸立军;宋国红;姜晗窻;梁旭;王超颖;严颖;林晓琳;王丽娜;宛凤玲;袁艳华;尤渺宁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1种新的肘关节外固定旋转轴的定位方法及其可行性评估

    目的:利用光学定位系统测量肘关节在屈曲、旋转活动时的运动学数据并进行可视化显示和分析,探索新的肘关节外固定旋转轴的定位方法,并对其可行性进行评估。方法:利用光学定位系统,分别采集4位正常成年志愿者和6例Sawbone肘关节模型进行五次肘关节屈曲活动时的运动学数据,利用小二乘法拟合肘关节旋转轴线,对运动学数据和拟合结果进行可视化显示并计算得到平均运动平面和平均运动转轴,从而确定旋转轴;应用标准临床方法对6例Sawbone肘关节模型透视下定位旋转轴的出、入点,并置入克氏针标记代表旋转轴,比较两种方法定位旋转轴的入点、出点及角度偏差。结果:每位志愿者5条运动轴线与其平均运动转轴之间的距离偏差均小于3 mm,角度偏差均小于5°;两种定轴方法确定的6例肘关节模型旋转轴的入点偏差平均为1.6972 mm,出点偏差平均为1.8383 mm,角度偏差平均为1.3217°,偏差均很小,在临床实际操作的可接受范围之内。结论:肘关节单次屈曲运动轨迹的圆度及共面性良好,可以把肘关节的屈曲伸直活动视为近似固定轴线的运动;该新定轴方法在准确性上可以替代传统方法,并弥补传统定轴方法的不足。

    作者:韩巍;宋健;王广志;丁辉;李国糰;公茂琪;蒋协远;王满宜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体外评价新型根尖倒充填材料iRoot的生物学性能

    目的:体外评价新型根尖倒充填材料iRoot BP plus和iRoot FS的生物学性能。方法:(1)将牙根预备成长3 mm、根管直径1 mm的试样,分别于根管内填充iRoot BP plus、iRoot FS和三氧化矿物凝聚体(mineral trioxide aggregate,MTA)。将制备好的试样置于模拟体液(simulated body fluid,SBF)中,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暴露的材料表面矿物沉积情况,并通过X射线能谱对其表面形成的晶体进行元素分析,测定SBF的pH值随时间的变化。(2)将iRoot BP plus、iRoot FS和MTA制备成直径8 mm、高度2 mm的圆柱,制备DMEM浸提液,通过MTT实验观察材料对MG63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染色分析材料对ALP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1)在SBF中浸泡24 h时,iRoot BP plus、iRoot FS和MTA表面均已有矿物沉积,14 d后有大量矿物沉积,钙∶磷比值分别为1.43、1.39和1.51;(2)iRoot BP plus、iRoot FS和MTA均可使SBF的pH升高,3周时分别为8.09±0.07、7.91±0.06和8.11±0.06;(3)以体积比为1∶5和1∶10稀释的iRoot BP plus、iRoot FS和MTA浸提液对MG63细胞的增殖无明显促进或抑制作用;(4)iRoot BP plus、iRoot FS和MTA组对MG63细胞ALP基因的表达均具有促进作用,ALP染色各组未见明显差异。结论:iRoot在模拟体液中可诱导矿物质沉积,促进MG63细胞的分化和矿化,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和促成骨作用。

    作者:乔迪;董艳梅;高学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应用韦氏智力量表评估全身麻醉下牙齿治疗对儿童的影响

    目的:观察全身麻醉(全麻)下牙齿治疗前后短期内儿童智力的变化。方法:收集2011年11月至2013年1月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4.0~6.5岁接受全麻下牙齿治疗的全身健康状况良好患者32例,使用七氟醚、笑气、丙泊酚对患者进行全麻,按诊疗操作常规在全麻下完成牙齿治疗。在全麻治疗术前1周及术后2周左右分别使用中国-韦氏学龄前和学龄初期智力量表(城市版)对其进行智力测评。结果:终完成术前和术后智力测验的患者28人,麻醉时间为(163.4±32.6)min,治疗牙数为(12.1±2.3)颗,其全麻治疗术后的总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IQ)为128.46±10.85,显著高于术前总智商124.64±11.46(P=0.017),总智商增加主要来源于操作智商的增加,操作智商术前为125.14±11.73,术后为129.68±10.33(P=0.007);而语言智商变化不明显,术前119.68±11.74,术后为120.21±15.61(P=0.854)。结论:使用七氟醚、笑气、丙泊酚对4.0~6.5岁儿童所进行的2~4 h的全麻下牙齿治疗在短期内儿童的韦氏智力量表评分没有下降,而术后儿童智商的增加可以用记忆效应解释。

    作者:夏斌;王建红;肖雨萌;刘克英;杨旭东;葛立宏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不同背景量连续胫神经阻滞用于跟骨手术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

    目的:观察不同背景量的连续胫神经阻滞用于跟骨手术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择60例ASAⅠ或Ⅱ级择期行跟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采用超声引导技术行窝后入路连续胫神经阻滞,定位成功后置入连续刺激导管,持续输注0.2%(质量分数)罗哌卡因,A组背景量为5 mL/h,B组背景量为3.2 mL/h。置管后第12、24、48小时记录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胫神经和腓总神经支配区域感觉阻滞情况与运动阻滞情况,并记录患者满意度评分。结果:VAS评分在第12、24和48小时3个时间点上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48 h内胫神经感觉阻滞和胫神经运动阻滞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48 h内腓总神经感觉阻滞和腓总神经运动阻滞情况比较,A组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48 h内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3.2 mL/h背景量的0.2%(质量分数)罗哌卡因连续胫神经阻滞可为跟骨手术提供良好镇痛,同时可降低腓总神经感觉和运动阻滞的发生率。

    作者:伊军;许莉;林惠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截骨形态评估股骨前倾角的准确性

    目的:研究应用CT扫描模拟的股骨颈截骨面形态判别股骨假体前倾角的准确性。方法: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于髋关节置换术前及术后分别对32例患者行CT扫描。应用术前CT选取股骨小粗隆水平及小粗隆上方5 mm、10 mm、15 mm四个可能的截骨平面,根据股骨后髁连线分别计算这四个截面的前倾角;应用术后CT计算股骨假体前倾角。分别比较术前四个截面前倾角以及股骨前倾角与术后假体前倾角的关系。结果:小粗隆及小粗隆上方5 mm水平的截面前倾角分别为37.0°±11.0°和34.3°±10.6°,明显大于术后假体前倾角(26.1°±11.0°,P<0.001);小粗隆上方10 mm及15 mm水平的截面前倾角分别为28.1°±10.9°和22.4°±13.7°,与术后假体前倾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股骨前倾角(12.9°±13.8°)小于术后假体前倾角(P<0.001)。结论:根据股骨截骨的开口形态来判断股骨假体前倾角要根据截骨平面来决定:截骨平面低于小粗隆上方5 mm时,截面前倾角大于假体前倾角;截骨平面高于小粗隆上方10 mm时,截面前倾角与假体前倾角无显著差异。

    作者:柳剑;吕明;吴坚;郭盛杰;韩娜;周一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放射治疗加口服吲哚美辛预防肘关节异位骨化切除术后的复发

    目的:探讨局部小剂量单次放射治疗(放疗)加口服吲哚美辛对预防肘关节异位骨化切除术后复发的效果。方法: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对78例肘关节创伤后僵硬并肘关节异位骨化患者于肘关节松解同时行异位骨化切除。显露及切除异位骨化,于深部组织皆采用内、外侧双入路,于内侧显露并保护尺神经,之后去除内侧关节囊;近端于肱肌和肱三头肌之间进入,去除后部内侧异位骨化、后关节囊;远端于尺侧腕屈肌尺骨头与肱骨头之间去除异位骨化。外侧近端于肱三头肌下方去除后方异位骨化,于肱桡肌下方显露并去除前方异位骨化,外侧远端于肱肌下方显露并去除异位骨化。如需改善前臂旋转功能,则需将上尺桡周围异位骨化及增生斑痕切除,术中视情况决定尺神经是否前移。于异位骨化切除术前4h内行肘关节周围局部小剂量单次放疗,放疗剂量为6~7 Gy,术后口服吲哚美辛25 mg,每日3次,6周,术后康复以主动锻炼及主动辅助锻炼为主。78例患者中,男性46例,女性32例,平均年龄(35.8±7.9)岁(16~65岁)。按Hastings-Graham分型,术前肘关节异位骨化ⅡA型56例,ⅡB型5例,ⅡC型6例,Ⅲ型11例。结果:术后随访平均26个月(24~36个月),78例患者肘关节功能改善,除1例患者外,肘关节正、侧位X线片均未见明显异位骨化复发;有1例患者术后2年随访时X线片显示异位骨化较明显,但功能正常。结论:局部小剂量单次放疗加口服吲哚美辛对预防肘关节异位骨化切除术后复发有意义。

    作者:刘兴华;蒋协远;公茂琪;查晔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腕关节镜辅助微创治疗月骨周围脱位

    目的:评估腕关节镜辅助微创复位固定治疗月骨周围脱位的效果。方法:从2012年至2014年北京积水潭医院采用腕关节镜辅助微创治疗的5例月骨周围脱位患者进行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7.8个月(10~32个月)。临床治疗效果评估内容包括腕关节活动度、握力、Mayo腕关节评分、Quick DASH(disabilities of the arm,shoulder and hand)评分和PRWE(patient-rated wrist evaluation)评分。影像学评估内容包括腕关节力线恢复和保持情况,以及是否存在关节炎表现。结果:患侧平均屈伸活动度为健侧的84%,握力为健侧的90%;平均Quick DASH评分为1, PRWE评分为5。根据Mayo腕关节评分,术后功能5例患者平均得分92分,均为优,后随访时的影像学检查显示所有患者术后腕关节力线都得以恢复和维持,未见腕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征象。结论:腕关节镜辅助微创复位和固定治疗月骨周围脱位的早期随访结果满意,可能是一个有效和值得推荐的治疗选择。

    作者:刘波;陈山林;朱瑾;王志新;杨辰;沈杰;田光磊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终末期骨关节炎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前的躯体功能客观测定

    目的:采集终末期骨关节炎患者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前的功能全面评价指标,并与轻度骨关节炎患者进行比较,评价疼痛、患者自我报告量表、基于表现的躯体功能以及实际日常活动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研究设计,获取87例因终末期骨关节炎而接受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前的全面躯体功能参数,并招募年龄接近的60例轻度骨关节炎患者[Kellgren-Lawrence (K-L)分级0~2级]采集相同的躯体功能参数。所采集的数据包括患者的年龄、身高、体重、30秒座椅站立测试(30 s chair stand test,30-CST)、40米快速步行测试(40 m fast-paced walk test,40-FPWT)、12级爬楼梯测试(12 steps stair climb test,12-SCT)、3米起立行走测试(timed up &go test, TUG)、6分钟步行测试(6 minute walk test,6-MWT)、美国西部 Ontario 和 McMaster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评分(The 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Osteoarthritis Index,WOMAC)、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 KSS)、可视化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以及连续7 d的每日步数。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首先对各项数据的观察值进行描述性报告,使用Kolmogorv-Smirnov检验每一变量是否符合正态分布,结果两组的每一变量均不符合正态分布,因而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检验两组间差异,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各项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轻度骨关节炎组患者的VAS评分、WOMAC评分、KSS评分、日均步数以及各项基于表现的躯体功能测试结果均优于终末期骨关节炎组患者,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骨关节炎组内,各项躯体功能测试均与各项自我报告量表无显著相关性或有较弱相关性;终末期骨关节炎组内,各项躯体功能测试与各项自我报告量表之间有着不同强度的相关性。结论:描述了多项躯体功能参数在中国轻度骨关节炎与终末期骨关节炎患者中的应用,基于表现的躯体功能、实际日常活动水平、患者自我报告量表以及疼痛评分之间并不一定有较好的相关性,需要对骨关节炎患者进行更全面地评估并制定相应的全膝关节置换术手术决策标准。

    作者:李志昌;姜龙;张舒;秦雪英;DanielK. White PT;侯云飞;周之伟;林剑浩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3种生成大视野锥形束CT数据正中矢状面方法的比较

    目的:比较迭代近点法(interactive closet point,ICP)、普氏分析法(Procrustes analysis,PA)和点构法在确定大视野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数据正中矢状面(mid-sagittal plane,MSP)的准确性,为大视野锥形束CT空间坐标系的建立和对称性分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0名面部基本对称正畸患者进行大视野锥形束CT扫描,数据以DICOM格式保存输出,在Mimics10.0下完成数据分割获取数字化三维头颅,将所生成数字化头颅数据导入逆向工程软件geomagic studio 2012,对原始数据进行左右镜像,将原始和镜像后的三维头颅数据分别以ICP和PA进行配准,分别求得颅面结构正中矢状参考平面S1、S2。点构法是在InVivoDental 5.0软件下以蝶鞍点(sella,S)、鼻根点(nasion,N)、颅底点(basion,Ba)3点确定正中矢状参考平面S3,分别测量计算9对对称解剖标志点到上述3个参考平面的距离差值的绝对值,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种方法生成正中矢状面的差异,并以LSD进行组间两两比较。结果:在正位截图下观察,3种方法生成的正中矢状参考平面均可用于临床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3种生成正中矢状参考平面的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932,P=0.001),LSD检验显示迭代近点算法与点构法生成MS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普氏分析算法与点构法生成MS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大视野锥形束CT数据,基于迭代近点算法和普式分析算法计算可构建三维头颅的正中矢状参考平面,对于面部基本对称个体,迭代近点算法与传统点构法所生成正中矢状参考平面无明显差异,具有临床可行性。

    作者:王斯维;黎敏;杨慧芳;赵一姣;王勇;刘怡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寡发酵链球菌在大鼠口腔内定植状态的观察

    目的:对寡发酵链球菌在大鼠口腔内高糖环境下的定植能力进行初步探索。方法:21天龄SPF-SD大鼠48只,24~27天喂以氨苄青霉素水溶液(内源性细菌抑制),28天时将大鼠分为4组,每组12只,高糖持续饲喂,28~30天连续3天接种菌液,组1(SM组)接种变形链球菌菌液,组2(SO组)接种寡发酵链球菌菌液,组3(SO+SM混合接种组)接种变形链球菌和寡发酵链球菌混合菌液,组4为阴性对照组,不接种任何菌液。细菌接种次日和第10天,用无菌棉签擦取大鼠双侧下颌磨牙(6颗)牙合面、颊、舌面的菌斑,PBS系列稀释,SM组接种于MSB平皿和BHIS血平皿,SO组接种于MSAE平皿,SO+SM混合接种组接种于MSB平皿、MSAE平皿和BHIS血平皿,阴性对照组接种于MSB平皿和MSAE平皿。从MSB平皿筛选、计数变形链球菌,从MSAE平皿筛选寡发酵链球菌疑似菌落并16S rDNA测序鉴定寡发酵链球菌。结果:SO组接种寡发酵链球菌次日,寡发酵链球菌检出率为33.3%(4/12);SO+SM混合接种组接种次日寡发酵链球菌检出率为0,而变形链球菌检出率为100.00%,变形链球菌占总菌的比例为14.70%±4.53%;SM组在接种次日的变形链球菌检出率也为100.00%,其占总菌的比例为12.42%±4.27%,与SO+SM混合接种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O组接种寡发酵链球菌第10天,寡发酵链球菌检出率为0;SO+SM混合接种组接种第10天,寡发酵链球菌检出率亦为0,而变形链球菌检出率为100.00%,变形链球菌占总菌的比例为15.78%±5.10%;SM组在接种第10天的变形链球菌检出率也为100%,其占总菌的比例为17.08%±5.75%,与SO+SM混合接种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实验条件下,在大鼠口腔内高糖环境下,寡发酵链球菌在大鼠口腔内呈一过性显现,不能定植。

    作者:张杰;宋磊;段登辉;岳林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全关节镜下肌腱重建与切开腓韧带重建治疗膝关节后外旋转不稳定的对比

    目的:对比全关节镜下肌腱重建技术和切开腓韧带重建技术治疗膝关节后外复合体损伤的临床随访结果。方法:2003年8月至2010年12月就诊于北京积水潭医院的33例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合并A型后外复合体损伤的患者,对所有患者行后交叉韧带重建和后外复合体重建手术(15例全关节镜下肌腱重建,18例切开的腓韧带重建)。术前和术后的膝关节稳定性评估包括膝关节应力像、KT-1000测量胫骨大前后向位移和胫骨外旋试验。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2年以上随访。全关节镜下肌腱重建组与切开腓韧带重建组的膝关节应力像、KT-1000测量胫骨大前后向位移和屈膝30°胫骨外旋试验在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间对比显示,除了术前膝关节应力像和KT-1000测量胫骨大前后向位移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P<0.001),其他指标组间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膝关节活动度没有伸直受限,两组术后屈膝受限分别为3.33°±4.88°和3.06°±3.38°。结论:全关节镜下肌腱和切开腓韧带重建联合后交叉韧带重建能够显著改善膝关节后向和后外旋转稳定性,两种技术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作者:张辉;刘心;洪雷;耿向苏;冯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无手术史的陈旧性肘关节“三联征”的治疗

    目的:分析无手术史的陈旧性冠状突骨折、桡骨头骨折合并肘关节脱位(即肘关节“三联征”)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3月至2014年2月接受治疗的11例无手术史的陈旧肘关节“三联征”患者的病例资料及随访结果,男9例,女2例,平均年龄(31.82±8.66)岁(17~45岁)。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6.36±2.50)周(4~12周),左侧7例,右侧4例。损伤原因为摔伤9例,车祸伤1例,高处坠落伤1例。合并伤包括2例合并桡骨远端骨折,1例合并踝关节骨折、桡骨远端骨折和头颅损伤(轻微的硬膜外血肿,未手术),1例合并Pilon骨折和腰椎L4骨折(在当地医院已手术)。所有患者均为肘关节僵硬、关节脱位,其中2例合并尺神经症状。桡骨头骨折Mason分型为:Ⅰ型2例,Ⅱ型5例,Ⅲ型4例;尺骨冠状突骨折分型为:Regan &Morrey Ⅰ型1例,Ⅱ型10例,Ⅲ型0例;按O’Driscoll分型均为冠状突尖部骨折,第1亚型1例,第2亚型10例。肘关节处于半脱位状态3例,完全脱位状态8例。10例为内、外侧联合切口,1例为外侧单一切口,行关节松解、冠状突骨折套索缝合结合克氏针固定。桡骨头骨折的处理:1例行桡骨头切除;1例行人工组配型桡骨头假体置换;3例骨折位置可,不予处理;6例行截骨,清理骨折端,Synthes 3.0 mm埋头空心加压螺钉(headless compression screw,HCS)固定。2例经骨孔对外侧副韧带复合体+伸肌总腱起点进行修复,9例采用缝合锚进行修复。11例患者均采用Stryker DJD Ⅱ铰链式可活动外固定架以保护骨与软组织的修复。结果: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38.36±21.92)个月(19~77个月)。平均屈肘134.09°±12.41°(100°~140°),平均伸肘-15.91°±14.46°(-40°~0°),平均屈伸活动范围为118.18°±23.80°(70°~140°),前臂平均旋前70.91°±26.63°(20°~90°),平均旋后70.91°±26.63°(20°~100°),平均旋转活动范围150.91°±43.00°(40°~180°),平均 Mayo 肘关节功能评分(Mayo elbow performance score,MEPS)为(96.36±5.04)分(85~100分)。本组11例均没有发生明显疼痛、不稳定、感染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X线片评价结果:11例患者均无退行性变表现,有5例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位骨化,按Hastings和Graham分级为Ⅰ级1例,ⅡA级3例,ⅡB级1例。结论:无手术史的陈旧性肘关节“三联征”治疗困难,可通过彻底关节松解,对冠状突+前关节囊、桡骨头骨折、外侧副韧带和伸肌总腱止点进行修复和处理,结合铰链式外固定架,可获得良好的结果,关节僵硬和异位骨化是较常见的并发症。

    作者:查晔军;蒋协远;公茂琪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血管吻合器在上肢动脉损伤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血管吻合器应用在上肢动脉损伤中的效果,明确吻合器的应用范围及适应证,达到优化血管吻合器在动脉损伤修复上的效果。方法:自2013年3月至9月,应用COUPLER血管吻合器对18例19条上肢动脉开放性损伤的男性患者进行血管修复,19条上肢动脉包括肱动脉3条、尺动脉6条及桡动脉10条。术中记录动脉损伤的部位、情况及有无合并性损伤、使用吻合器吻合血管的时间以及血管吻合的效果,术后随访患者的手部功能恢复情况,并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及专科检查检测动脉通血情况。结果:在18例患者的修复中,使用COUPLER吻合器吻合动脉平均手术时间278 s,术后患者随访时间长116 d,短14 d,平均(71.5±40.9)d,未发现因局部血管原因再次手术病例。18例中未发现栓塞和肢体血循环障碍的患者,Allen试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动脉吻合部位通畅,吻合血管两端均为动脉血流频谱。18例患者中仅3例桡动脉吻合患者主诉吻合部位有压痛,其余患者均告知肢体康复满意,达到了如期的治疗效果。结论:初步观察验证了COUPLER血管吻合器可快捷、有效、安全地用于上肢动脉损伤的修复,临床疗效较为肯定。

    作者:武竞衡;陈山林;田光磊;李文军;栗鹏程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聚羟基丙烯酸和Van-clear替代传统试剂在FIS H法检测宫颈h TERC基因中的应用比较

    目的:观察环保固定液(聚羟基丙烯酸、环保透明脱蜡液Van-clear单独或联合)替代传统固定液[4%(体积分数)中性缓冲甲醛、传统透明脱蜡液二甲苯]应用于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法检测宫颈组织中人端粒酶核糖核酸组分(human telomerase RNA component,hTERC)基因扩增的差异。方法:收集2013年3月到2015年4月于中山市博爱医院妇科住院部送检的255例宫颈组织标本,同一病变部位切取4个样本,分为4组,命名为A、B、C、D组:A组采用4%中性缓冲甲醛固定、二甲苯透明脱蜡制作切片;B组采用聚羟基丙烯酸固定、二甲苯透明脱蜡制作切片;C组采用4%中性缓冲甲醛固定、Van-clear透明脱蜡制作切片;D组采用聚羟基丙烯酸固定、Van-clear透明脱蜡制作切片。采用FISH技术检测4组宫颈标本中hTERC基因。结果:在FISH法检测宫颈各级病变组织hTERC基因时,荧光显微镜下,A、B、C、D四组的组织轮廓和背景均清晰,探针定位准确,可见耀眼的红/绿荧光信号。B、C、D组与A组阳性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FISH结果符合率高。结论:环保试剂聚羟基丙烯酸、Van-clear有潜在的可能单独或联合替代4%中性缓冲甲醛、二甲苯应用于FISH法检测宫颈hTERC基因。

    作者:陈志强;王莹;米贤军;陈昂;黄华勇;钟守军;邓文同;刘超凡;徐秀梅;代新珍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中国人采用胫骨结节及胫前肌腱定位的髓外截骨法术后胫骨假体冠状位力线的测量与分析

    目的:探讨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采用胫骨结节中内1/3及胫前肌腱定位、髓外系统进行截骨、术后胫骨假体在冠状位上的力线情况,并分析产生不良力线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12月间接受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18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共完成212个膝关节手术,均由同一手术工作组实施。胫骨侧截骨采用髓外定位方法,参考标志近端为胫骨结节中内1/3,远端为胫前肌腱。术前、术后2周在下肢全长片上测量下肢器械轴夹角和胫骨假体冠状位力线。结果:定义良好冠状位力线为胫骨假体平台连线中垂线同下肢机械轴夹角在±3°范围内,结果显示191个(90.1%)胫骨假体的力线良好。术后外翻截骨5个,内翻截骨16个。术前存在内翻畸形的196个膝关节中,术后17个(8.7%)存在假体不良力线;术前16个外翻膝中,4个术后有不良力线(25.0%);卡方检验经校正后(χ2=2.778,P=0.096)无统计学相关性。术前内/外翻畸形大于20°的膝关节有22个,术前下肢机械轴和术后胫骨假体力线绝对值的中位数(小值,大值)分别为21.95°(20.00°,26.90°)和1.85°(0.10°,7.10°),190个畸形小于20°膝关节术前下肢机械轴和术后胫骨假体力线绝对值的中位数(小值,大值)分别为10.65°(0.50°,19.80°)和1.10°(0.00°,4.60°),结果经秩和检验显示术前重度畸形同术后胫骨假体不良力线存在相关性(Z=2.11,P=0.035)。结论: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采用胫骨结节中内1/3和胫长肌肌腱为近/远端解剖标志,依靠髓外定位系统进行截骨,临床可行性高,多可取得满意的结果;本方法可能产生内翻截骨,且在重度畸形的患者中更易出现力线不良。

    作者:赵旻暐;田华;曾琳;李邦国;张峰霖;李凌宇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高频超声测量腕横韧带厚度对腕管综合征的临床辅助诊断价值

    目的:评价高频超声对诊断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CTS)的价值及意义。方法:选择48例(单侧)CTS患者,用高频超声测量钩骨钩水平的腕横韧带厚度,所有病例均行腕管切开减压术,术中直视下采用游标卡尺测量钩骨钩水平的腕横韧带厚度,评价高频超声测量腕横韧带厚度的准确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其测定腕横韧带厚度的诊断阈值,计算敏感性与特异性,探讨超声检测CTS患者腕横韧带于豌豆骨及钩状骨位置的厚度与神经传导检测的相关性。结果:在钩骨钩采用超声和术中测量CTS患者的腕横韧带,分别为(0.42±0.08)cm和(0.41±0.06)c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72,P>0.05),表明超声可准确测量腕横韧带。钩状骨水平腕横韧带厚度与神经传导取佳截点0.385 cm,灵敏度为0.775,特异度为0.788。豌豆骨水平腕横韧带厚度的佳截点为0.315 cm,灵敏度为0.950,特异度1.000。豌豆骨及钩状骨位置处腕横韧带的厚度与腕-示指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CV)、腕-中指SCV均呈负相关性。结论:高频超声测量腕横韧带厚度协助诊断腕管综合征可能是一种有价值的方法。

    作者:徐林;陈方民;王蕾;张培训;姜晓锐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手术复位不良导致的腓骨前脱位1例

    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29岁。主因“踝关节骨折术后3周,踝关节功能受限”于2014年12月31日于北京积水潭医院门诊以“踝关节骨折术后伴脱位(左)”收入院。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作者:王子昀;吴新宝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白塞病胶囊内镜检查5例

    白塞病(Behcet’s disease,BD)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多血管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反复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眼部损害及皮肤损害,并可累及血管、神经系统、消化道、关节、肺、肾、附睾等。白塞病累及消化道称为胃肠型白塞病,文献多称肠白塞病,全消化道均可受累。胶囊内镜作为一种无痛无创的检查方法,对小肠的病变有很高的检出率与诊断率。对具有消化系统症状的白塞病患者应行胶囊内镜检查,可全面评估小肠病变的部位及形态,弥补了胃肠镜的不足。现报道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消化科5例完成胶囊内镜检查的白塞病,并进行文献复习,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作者:黄勍;王雪梅;刘玉兰;冯桂建;尤鹏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妊娠合并嗜铬细胞瘤1例

    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27岁,平素月经规律,末次月经2014年1月6日,预产期2014年10月13日。停经8周出现恶心、呕吐等早孕反应,较剧烈,持续至孕4个月,于当地医院查尿酮体间断阳性,予补液等治疗后好转。停经25周查空腹血糖5.57 mmol/L,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经运动、饮食控制后血糖基本达标。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自觉胸闷,出现间断发热、出汗,伴恶心、呕吐、心悸、头晕,每日发作约10余次,渐频繁,就诊外院查血压145/100 mmHg (1 mmHg=0.133 kPa),后复查血压正常。2周前因起身时晕厥就诊外院,予补液治疗,1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喘憋,平卧时加重,血压175/100 mmHg,尿蛋白(+++),考虑重度子痫前期,给予解痉、降压、补液治疗。腹部超声提示腹腔占位,性质待查,以“重度子痫前期,腹部包块性质待查”转诊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作者:杨莹超;刘国莉;周敬伟;胡浩;沈丹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观察、思考与创新在我国骨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创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观察发现问题、经过认真思考和反复试验解决问题,是创新的必由之路。面对现代骨科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临床疾病的不断变化以及内固定材料的巨额消耗,有责任感的骨科医师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我们的科研团队通过发现问题、思考和反复试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此与大家分享一些我们的经验教训和心得体会。

    作者:张英泽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急性创伤性颈中央脊髓损伤综合征的再认识

    急性创伤性颈中央脊髓损伤综合征(acute traumatic cervical cord syndrome,ATCCS)是一种临床常见损伤,约占整个颈脊髓损伤的29%~50%,其临床特征为上肢重于下肢的运动障碍以及损伤平面以下不同程度的感觉丧失。不但如此,当损伤累及白质前联合时可出现肩部及上肢痛、温觉丧失;节前自主神经元受累时,可出现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部分患者可能因此出现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ATCCS 这种损伤的典型受伤机制为颈椎过伸性损伤,因而许多学者,甚至教科书也将这二者等同描述,同时,该类损伤常合并颈椎管狭窄,导致手术节段的选择含混不清。本文就ATCCS的基本概念及新近研究进展做一概述。

    作者:王新伟;袁文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NELL-1:高效特异的新型生长因子

    骨与其他组织的再生往往需要种子细胞、支架材料和相关生长因子三方面的参与,而生长因子作为维持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组织再生起着重要作用[1-2]。人类尼尔样-1型分子(Nel-like mol-ecule-1,NELL-1)基因位于第11号染色体p15.1-p15.2,长度约906 kb,包含20个编码外显子。基因编码的分泌蛋白包含810个氨基酸开放阅读框架,其相对分子质量在糖基化之前约为90000。NELL-1是人类颅缝早闭症相关的一种分泌蛋白,结构包含有6个表皮生长样因子结构域,一个分泌信号肽,一个N末端分子,4个半胱氨酸富集区。NELL-1与胚胎系统发育密切相关,在骨骼系统的发育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具有良好的诱导骨再生与软骨再生的能力,尤其是针对软骨细胞系有较高的特异性。相对于经典的成骨诱导因子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BMP-2),NELL-1具有特异性强、诱导成骨的骨质更为致密、不良反应小等优势。近年来,NELL-1在组织工程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NELL-1研究涉及的方面主要包括基因或者蛋白结构及其表达谱[3-4]、生物学功能[5-6]、分子调控机制[7-8]、与疾病相关性[9-10]等。NELL-1与胚胎系统发育密切相关,在骨骼系统的发育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具有良好的诱导骨再生与软骨再生的能力,尤其是针对软骨细胞系有较高的特异性。NELL-1还具有与BMP-2协同作用的能力,NELL-1能够提高细胞对于BMP-2成骨诱导的反应,以及显著降低BMP-2诱发的炎症反应。因此本文拟通过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方法综述 NELL-1生物学功能。

    作者:秦雪嫣;赵华翔;张倩;陈峰;林久祥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四肢骨折术后内固定螺钉取出困难的危险因素分析

    内固定物取出术是骨科医生临床工作中常见的手术,一般相对简单,但在少数情况下,可能遇到内固定物螺钉取出困难的情况,致使手术时间拖延、手术难度增加、患者危险性提高,甚至导致医疗意外的发生,因此有部分专家建议可视条件,选择将内固定物保留于患者体内,而不强行手术取出。Hanson等[1]对655名参加内固定研究学会培训医生的研究表明,48%手术医生认为内固定取出风险比保留内固定风险更大,58%的医生不认为所有内固定物都需要取出,但对于是否开展此类手术的手术指征,医学界还存在争议,多数专家建议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慎重衡量手术风险以及收益。Busam等[2]指出医生和患者对于行取内固定物术的手术指征、风险和收益都需要有充分的认识,不支持所有内固定物均取出。

    作者:孙宁;张权;朱仕文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单发性皮肤肿瘤4695例回顾性分析

    孤立皮损是皮肤科患者的常见就诊原因,且常为单发性皮肤肿瘤的首发表现。目前我国皮肤肿瘤流行病学的研究还很滞后,关于皮肤肿瘤临床与组织病理联系的资料也较少[1-4]。本研究选择以孤立皮损就诊,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良、恶性单发性皮肤肿瘤的病例为研究对象,总结其临床与组织病理资料,以期对皮肤肿瘤的流行病学研究及诊治提供有意义的思路和线索。

    作者:门月华;张倩;张宝元;张春雷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徐国恒教授等提出脂肪起源于筋膜的新观点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肥胖与代谢研究室徐国恒教授实验室,于2016年2月在Stem Cells在线发表论文提出脂肪细胞起源于筋膜组织,该模型既能解释脂肪组织从无到有的新生,也能解释已有脂肪组织的自我扩增。

    作者: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栗占国、杨光团队研究揭秘自身免疫病新机制

    2016年3月9日,CellHostMicrobe发表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栗占国教授和军事医学科学院杨光教授两个团队的新研究成果--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 hCMV)通过影响自然杀伤细胞的稳态,进而诱导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刘玉、穆荣和高亚萍是该论文的并列第一作者。该项工作深入研究了hCMV与自身免疫病的关系,在国际上首次回答了长期以来观察到的CMV病毒与部分自身免疫病相关的共同机制问题,得到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支持。

    作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 刊期: 201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