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3-4904
  • 国内刊号:11-5455/R
  • 影响因子:0.66
  • 创刊:1978
  • 周期:旬刊
  • 发行:湖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42-141
  • 全年订价:33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3年8期文献
  • 酒精性肝病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检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不同阶段酒精性肝病患者的外周血内毒素水平,探讨此类肝病患者内毒素血症的发病情况,以指导治疗.方法选择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与正常对照组,4组共98例.测外周血浆内毒素定量.结果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发病率分别为12.12%、55.55%及68.01%,高于正常对照组(9.00%),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血浆内毒素含量较正常对照组相比升高,后二者同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 0.01).结论酒精性肝病患者内毒素血症发病率增高,纠正内毒素血症治疗,对酒精性肝病恢复有重要作用.

    作者:王超;臧丽华;高志红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经尿道前列腺汽化与开放手术对老年前列腺增生患者术后性功能的影响

    目的评价经尿道前列腺汽化(TUVP)和开放性手术对老年前列腺增生(BPH)患者术后性功能的影响.方法分别统计TUVP组(52例)、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切除组(SPP组,46例)和耻骨后保留尿道前列腺切除组(Madigan组,32例)术后6个月、12个月勃起障碍与逆行射精的发生率.结果术后6个月勃起障碍的发生率:TUVP组、SPP组、Madigan组分别为13.4%(7例)、15.2%(7例)、12.5%(4例),术后12个月分别为11.5%(6例)、15.2%(7例)、12.5%(4例);术后6个月、12个月逆行射精的发生率,3组分别为46.2%(24例)、39.1%(18例)、9.3 %(3例).结论 TUVP与传统开放性手术SPP及Madigan手术对勃起障碍及性活动的影响不明显,但逆行射精的发生率较Madigan手术组高,提示TUVP对术后射精功能有较大影响.

    作者:庞健;陈立新;黄晓生;廖勇彬;吴荣海;程洲平;林绮平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肾细胞癌根治性肾切除术后的CT随访

    关于肾细胞癌(RCC)根治性切除术(RNE)后CT随访的报告国内尚少,笔者总结49例经验,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常运;杨立生;贾存玮;党润民;邹一军;马永金;刘维民;范力军;孙顺吉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胆内瘘56例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胆内瘘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989-2002年的胆内瘘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仅30%(8/56)病人术前诊断胆内瘘,70%(48/56)的病人为术中发现.在胆内瘘类型中,77%(43/56)为胆囊、十二指肠内瘘,14%(8/56)为胆囊、胆总管内瘘,5%(3/56)胆囊、胃内瘘,4%(2/52)胆囊、横结肠瘘.结论胆内瘘术前诊断困难,对长期胆囊结石病人,尤其是发现胆道积气征应高度怀疑.其治疗方法可采用胆总管瘘口、十二指肠瘘口、横结肠瘘口修补等方法,对胃瘘口可采用瘘口修补或胃部分切除处理.

    作者:郭亚民;吴新民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手术

    目的探讨经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手术的适应症与手术技巧.方法经腹腔镜联合其他内镜对215例肝内外胆管结石病人进行胆总管探查手术,术后随访(包括B超)1个月~6年.结果手术全部成功,短暂胆汁渗漏18例,均自愈.全组无手术死亡.结论经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手术安全、可靠,效果好.

    作者:刘衍民;侯东生;华沪玮;曾可伟;孙北望;欧阳斌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害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害敏感指标,以求早期诊断.方法用血清心肌酶谱及多导心电记录仪和超声诊断仪等,对初生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害进行有对照的前瞻性研究.结果重度窒息组的血清心肌酶谱均升高,心电图异常率77.8%,超声心电图检查均发现异常;轻度窒息组的血清心肌酶谱α-HBD升高100%,CK升高82.6%,LDH升高73.9%,AST升高65.2%,心电图检查均无异常,超声心动图检查42.9%异常;对照组未见异常.结论缺氧和酸中毒是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害的直接原因;心肌酶谱变化的敏感性高,可用于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害的早期诊断.

    作者:刘国沛;谢文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老年人与非老年人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老年胆囊疾病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的安全性,并总结有关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邵逸夫医院2000年连续施行LC的1 532例病人,对比分析老年组(≥65岁,196例)与非老年组(<65岁,1 336例)的病程、合并症、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等临床资料.结果老年组的病程明显长于非老年组(P<0.05),老年组伴有心电图异常及合并症的比例高于非老年组(P<0.05),老年组病例中萎缩性胆囊炎及伴有胆囊颈部结石嵌顿者比例高于非老年组(P<0.05),两组的中转开腹率分别为8.67%及3.07%(P<0.05),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04%及1.27%(P>0.05),平均总住院时间分别为5.46 d及4.14 d(P<0.05),平均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2.63 d及1.96 d(P<0.05),全组病例均治愈出院.结论虽然老年胆囊疾病患者合并症多,胆囊病变重,手术风险及手术难度更高,但只要正确掌握老年人LC的适应症,积极进行合理的围手术期处理,加强术中及术后的监测,老年人行LC的安全性与非老年人相近.

    作者:周建春;牟一平;蔡小燕;徐晓武;朱玲华;陈定伟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前列腺素E1缩短肾综合征出血热少尿期观察

    我院自1999年7月起应用Lipo-PGE1制剂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缩短其少尿期,降低死亡率,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垒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19例结肠镜下治疗无蒂大息肉的临床体会

    目的探讨内镜下注射1:10 000肾上腺素盐水摘除无蒂大息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先在病变的基底部黏膜下层分点注射1:10 000肾上腺素盐水,使病变部位隆起,然后在肠镜下应用圈套行高频电切除.结果应用本法治疗无蒂大息肉19例,直径在2~3 cm 15例,3.1~4.0 cm 3例,4.5 cm 1例,术后病理示17例为腺瘤,2例癌变,本治疗未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结肠镜下注射1:10 000肾上腺盐水,高频电摘除无蒂大息肉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于庆功;刘春英;李绍英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小儿过敏性紫癜并心脏损害

    目的观察过敏性紫癜患儿的心脏损害表现、程度及恢复情况.方法在收治的96例过敏性紫癜中,对合并心脏损害的32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心电图异常23例,其中过敏性紫癜混合型占19例,单纯型占5例.包括频发室性早搏、Q-T间期延长、Ⅰ度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T波低平或倒置或双向、ST段下移,混合型过敏性紫癜病例的心肌酶谱高于单纯型过敏性紫癜病例(P<0.05),心脏收缩与舒张功能正常.结论过敏性紫癜可引起一过性心脏损害,尤其混合型及重型病例.心电图、心肌酶谱检查对早期发现过敏性紫癜心脏损害有一定意义.

    作者:覃丽君;孙凤兰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消化性溃疡愈合质量与复发的关系

    本研究对62例活动期溃疡患者在溃疡愈合及根除幽门螺杆菌(Hp)后随访3年,观察了溃疡愈合质量与溃疡病复发的关系.

    作者:李国恩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胆管癌30例的诊断和外科治疗

    目的提高对胆管癌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水平.方法对1991-2001年经手术治疗且病理证实的30例胆管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早期诊断率低,总手术切除率66.7%,其中根治性切除率16.7%,姑息性切除率50%.随访22例:根治性切除组平均生存期18.6个月,姑息性切除组平均生存期13.5个月;姑息性切除组中合并镍钛胆道支架、胆肠吻合术者平均生存期明显长于单纯外引流组.结论早期诊断、根治性切除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姑息性切除和镍钛记忆合金胆道支架具有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的疗效.

    作者:王天飞;张晓燕;戴晓宇;叶文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小儿贫血性心脏病9例诊疗体会

    我院儿科1999年1月~2002年6月共收治贫血性心脏病9例,现将诊治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王毅力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180例临床分析

    目的提高对危重病人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认识.方法分析180例SIRS的临床资料,病人至少符合2个SIRS的诊断标准,包括发热、体温过低、心动过速、呼吸急促或白细胞计数异常.结果 180例患者中细菌学检查118例(66%),阳性者70例(60%),死亡8例(11.4%).180例患者中符合SIRS 2项诊断标准者108例(60%),3项者54例(30%),4项者18例(10%),死亡16例(8.9%),死亡者均达到诊断标准的3或4项,均为多器官功能衰竭.从SIRS发展为严重全身性感染及感染性休克时,病死率也逐渐增加,但差异无显著性(P> 0.05).结论细菌感染、严重创伤等均可引起SIRS,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对维持机体的内环境起重要作用.

    作者:方姗;宋莹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肝硬化并肝性脑病患者血浆和脑脊液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测定及意义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肝性脑病与活性氧的关系.方法应用化学比色法测定血和脑脊液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值.其中肝硬化并肝性脑病36例,治疗后意识清醒33例,对照组30例.结果肝性脑病组血和脑脊液SOD值较治疗后意识清醒期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且血和脑脊液SOD值呈正相关系(r=0.485,P< 0.01);意识清醒期血SOD值较对照组低(P<0.05),而脑脊液SOD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结论肝硬化并肝性脑病血和脑脊液SOD值明显降低,与活性氧代谢紊乱密切相关.

    作者:陈赞雄;吴振华;林健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肾病综合征并发血栓栓塞的临床研究

    目的通过分析肾病综合征(肾综)并发血栓栓塞的临床特点,探讨预防及治疗肾综并发血栓栓塞.方法回顾性分析肾综患者并发血栓栓塞的病例,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肾综并发静脉血栓占60%,动脉栓塞占40%.下肢动脉栓塞3例中2例行截肢术.静脉血栓及肺动脉栓塞溶栓治疗有50%的好转率.在并发血栓栓塞的患者中,有一半患者有使用激素史,危险因素是严重低蛋白血症、高胆固醇血症.结论肾综并发血栓栓塞以静脉血栓形成为主,但下肢动脉栓塞预后不良.当血白蛋白<19.2 g/L,尤其伴高脂血症时,应常规抗凝治疗.

    作者:谢彤;唐德燊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尿动力学检查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手术的意义

    目的探讨尿动力学检查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手术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 16例SUI,尿失禁临床分度:Ⅱ度7例,Ⅲ度9例.根据尿动力学检查:Ⅲ型SUI 6例,其中施行改良Gittes术2例,施行M-M-K术加阴道后壁修补1例,施行带涤纶片Sling术3例.混合型(Ⅲ型/Ⅱ型)SUI 8例;Ⅱ型或Ⅰ型SUI 2例,此10例皆行改良Gittes术.结果全部病例皆得到随访,随访时间8~40个月,平均31个月.施行M-M-K术加阴道后壁修补1例和施行Sling手术者3例,无复发.施行改良Gittes术者12例,有3例(Ⅲ型 1例,混合型2例)于1年左右复发(复发率为25%),其余无复发.结论尿动力学检查对SUI的诊断术式选择有指导意义.

    作者:章振保;张时纯;郑俊鸿;杨镜秋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表皮生长因子在消化性溃疡患者胃液内的含量

    目的探索表皮生长因子(EGF)在消化性溃疡发病中的作用.方法用放免法测定以比较健康对照组、胃溃疡、十二指肠球溃疡病人的胃液中EGF的浓度.结果活动期十二指肠球溃疡和胃溃疡患者胃液中的EGF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是P<0.001,P<0.01),而且非活动期十二指肠球溃疡比对照组亦低(P<0.001);但非活动期胃溃疡无此区别(P>0.05).结论 EGF的减少在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理中起一定作用.

    作者:陈海鸥;邢煜;王岩;黄峰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有胆囊切除史的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

    目的探讨有胆囊切除术史的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12例有胆囊切除史的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其中伴开腹胆囊切除术7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3例,开腹胆囊切除术加胆总管切开取石术2例.取同期无腹部手术史的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36例作对照比较,所得数据选用t检验.结果全部手术成功,无中转开腹,无术后并发症.有胆囊切除术史组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术后住院时间两组类似.结论胆囊切除术后的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可行,值得进一步探索.

    作者:胡友主;王存川;陈鋆;徐以浩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内镜下十二指肠球部变形的临床探讨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球部变形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复发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胃镜诊断十二指肠球腔变形并将其分为三度,调查复发性、初发性DU、十二指肠球部变形的发生率和Hp感染的差异.结果 238例复发性DU伴有十二指肠球部变形82例;初发性DU 89例中伴有15例,两者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Hp感染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十二指肠球部变形既是DU发生的结果,又可能是其复发的因素之一.

    作者:马应杰;姜海波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膜型Fas和p53在丝裂霉素C诱导表浅性膀胱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膜型Fas(mFas)和p53在丝裂霉素C(MMC)诱导膀胱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Western blot、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生物素标记法(TUNEL)分别检测MMC(0.5 mg/ml)灌注组和非灌注组各30例表浅性膀胱癌组织中Fas和p53蛋白表达、凋亡率、凋亡指数(AI).结果灌注组和非灌注组癌组织中mFas蛋白表达分别为53.3%、20.0%(P<0.05);p53蛋白表达分别40.0%、36.7%.在mFas+/p53-情况下,凋亡率、AI分别为53.3%、(11.23±1.35)%;13.3%、(6.52±0.93)%,两组凋亡率、AI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T1高分级癌组织以mFas-/p53+表达为主,表现为对MMC耐药.结论 mFas和p53正常表达在MMC诱导表浅性膀胱癌细胞凋亡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赵长林;徐惠绵;刘佳;李宏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医源性胆管损伤与术后胆管狭窄的原因及治疗

    目的研究医源性胆道损伤及胆囊切除术后肝外胆管狭窄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开腹或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道损伤或肝外胆管良性狭窄25例,男11例,女14例,年龄25~72(51.4±13.4)岁.用Bismuth诊断标准对胆管狭窄分型.结果有明确胆管损伤病史8例,胆囊切除术后数月出现胆管狭窄17例.狭窄长5~30 mm,宽2~5 mm.5例Ⅰ型者均合并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除有明确胆管损伤和Ⅰ型狭窄病例外,9例(75%)有术后胆汁漏病史.手术直接修补加T管引流2例,用肝圆韧带游离片修补胆道缺损1例,胆肠Roux-en-Y重建20例.术后21例(21/23)效果良好.结论胆囊切除术中胆道损伤、术后胆汁漏是产生远期肝外胆管狭窄的主要原因.有术中出血史者多为Bismuth Ⅲ、Ⅳ、Ⅴ型狭窄.胆囊术后胆汁漏可能出现Bismuth Ⅱ型或Ⅲ型胆管狭窄,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者常表现为BismuthⅠ型狭窄.用Roux-en-Y作胆道重建治疗此类病人疗效较好.

    作者:刘胜利;周家华;王晶敏;陈峰;杨德同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炎症性肠病致结直肠癌的分子和临床特征

    炎症性肠病(IBD)是由环境、基因和免疫因子联合影响,产生免疫反应引起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1].黏膜屏障功能异常、渗透异常、肠菌和饮食等作为记忆抗原引起免疫系统刺激,引起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

    作者:陈秀英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巴雷特食道的病理特点及诊断标准

    正常食道黏膜被覆复层鳞状上皮,如局部黏膜的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取代,即称巴雷特食道.早在1805年Schmidt在他的论文中首先描述了见于食道的异位胃黏膜岛,但未引起医学界的重视.直到1950年巴雷特(Barett)在英国外科杂志上报告了食道下端黏膜被覆柱状上皮的病变,并于1957年又作了详细描述,从此引起医学界的重视.后来作者称此种食道黏膜的柱状上皮为巴雷特上皮,此种食道为巴雷特食道.临床上巴雷特食道并不少见,胃镜检出率各家报告不同(1.4%~73.9%),平均16.3%.

    作者:雷道年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常见的消化疾病之一.西方国家约15%~20%的人患有IBS,我国IBS的发病率具体不详.目前,一般认为IBS是一种功能性肠病,尚缺乏公认的形态学、生化指标或基因异常的改变,但近年的研究逐渐提示IBS的发病机制可能具有其组织或分子生物学的基础.本文就其发病机制进行总结,结合我们的研究阐述对本病发病机制的理解.

    作者:杨云生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功能性胃肠病罗马II体系

    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 FGIDs)是指存在消化道症状,但无法用器质性病变或生化异常来解释的消化道功能性疾病[1].自1984年始在国际胃肠会议上进行专题讨论以来,已成立了由数十位专家组成的功能性胃肠病专家委员会并进行研究,于1994年制订出25种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断标准,即为罗马I标准.随着对FGIDs 认识的不断提高及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专家委员会又经过5年努力,在原有罗马I诊断标准基础上修正、增补,于1999年发表罗马II诊断标准,该标准已由专家达成共识并以事实依据为基础,可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信息以促进这一成长中领域的发展.

    作者:罗金燕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和诊治进展

    胃食管反流病(GERD)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可伴食管黏膜和/或食管外组织损害.临床分反流性食管炎(RE)和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本病常见,我国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GERD、RE的发生率分别为5.77%和1.92%[1].GERD呈慢性过程,临床表现不一,且容易复发.部分患者诊断困难,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长期的维持治疗也加重了经济负担.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在GER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方面都有一定的进展.

    作者:夏宣平;柯美云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肠道动力学和内脏感觉异常的胃肠功能性疾病.由于目前对IBS的认识尚不很清楚,不同个体的表现也可能不完全一致,因而为IBS的诊断与治疗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作者:刘新光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Fabry′s病肾脏损害1例报告

    Fabry′s (法布里)病是一种罕见的性连锁显性遗传的弥漫性血管角质瘤及糖鞘脂贮积症.发病率1∶40 000男性人群.其致病基因定位于X染色体长臂中段Xq2l至Xq24,该基因突变导致溶酶体α-半乳糖苷酶A缺乏,使N-脂酰鞘氨醇三己糖苷(globotriaosylceramide)及相关的糖鞘脂(glycosphingolipids)进行性积聚至体内,而引起肾脏、心脏和脑微血管等多器官病变.本文报告1例临床误诊为原发性肾炎的Fabry′s病患者.

    作者:倪志明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腹主动脉夹层1例诊治体会

    1 临床资料患者,男,63岁.以突发腰部疼痛2 d于2001年12月16日入院.入院前2 d突发腰部剧烈持续性、撕裂样疼痛,伴恶心.

    作者:张小房;冯光琳;关涛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T管拔出后胆漏10例分析

    1 临床资料本组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32~75岁,平均年龄55岁,经手术证实为胆管结石,并行胆管切开取石,放置T管引流.术后2~3周后,常规行T管造影,未见明显胆管梗阻或结石残留,夹管24 h后无不良反应出现,均于术后1个月后拔管.其中8例患者拔管后即刻出现腹膜炎症状,2例在2~3 h后出现上腹疼痛,并逐渐加重.有3例患者当即从原处插入导尿管引流通畅,经保守治疗治愈.其余均行剖腹手术再置T管,2个月后再次胆总管造影后拔除均痊愈.再手术的7例中,除1例患者胆管与窦道交界处破口并有小结石残留、1例无窦道形成外,其余5例胆漏均位于T管窦道与腹壁交界处.

    作者:陈彩萍;陆松春;谢琦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急性中毒139例临床分析

    急性中毒在儿科急诊中较常见,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对于挽救患儿生命,避免后遗症非常重要.本文对139例急性中毒临床分析如下.

    作者:郭军;吴昱东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胆管探查T管并发症13例原因分析

    我们从1993年3月~2002年12月行胆总管探查引流术516例,术后发生T管并发症13例.T管脱出是胆道手术后较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现将13例情况具体分析如下.

    作者:陈春民 刊期: 2003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