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胆管探查T管并发症13例原因分析

陈春民

关键词:胆管探查, 并发症, 胆总管探查引流术, 胆道手术后
摘要:我们从1993年3月~2002年12月行胆总管探查引流术516例,术后发生T管并发症13例.T管脱出是胆道手术后较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现将13例情况具体分析如下.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相关文献
  • 膜型Fas和p53在丝裂霉素C诱导表浅性膀胱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膜型Fas(mFas)和p53在丝裂霉素C(MMC)诱导膀胱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Western blot、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生物素标记法(TUNEL)分别检测MMC(0.5 mg/ml)灌注组和非灌注组各30例表浅性膀胱癌组织中Fas和p53蛋白表达、凋亡率、凋亡指数(AI).结果灌注组和非灌注组癌组织中mFas蛋白表达分别为53.3%、20.0%(P<0.05);p53蛋白表达分别40.0%、36.7%.在mFas+/p53-情况下,凋亡率、AI分别为53.3%、(11.23±1.35)%;13.3%、(6.52±0.93)%,两组凋亡率、AI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T1高分级癌组织以mFas-/p53+表达为主,表现为对MMC耐药.结论 mFas和p53正常表达在MMC诱导表浅性膀胱癌细胞凋亡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赵长林;徐惠绵;刘佳;李宏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老年人与非老年人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老年胆囊疾病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的安全性,并总结有关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邵逸夫医院2000年连续施行LC的1 532例病人,对比分析老年组(≥65岁,196例)与非老年组(<65岁,1 336例)的病程、合并症、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等临床资料.结果老年组的病程明显长于非老年组(P<0.05),老年组伴有心电图异常及合并症的比例高于非老年组(P<0.05),老年组病例中萎缩性胆囊炎及伴有胆囊颈部结石嵌顿者比例高于非老年组(P<0.05),两组的中转开腹率分别为8.67%及3.07%(P<0.05),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04%及1.27%(P>0.05),平均总住院时间分别为5.46 d及4.14 d(P<0.05),平均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2.63 d及1.96 d(P<0.05),全组病例均治愈出院.结论虽然老年胆囊疾病患者合并症多,胆囊病变重,手术风险及手术难度更高,但只要正确掌握老年人LC的适应症,积极进行合理的围手术期处理,加强术中及术后的监测,老年人行LC的安全性与非老年人相近.

    作者:周建春;牟一平;蔡小燕;徐晓武;朱玲华;陈定伟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有胆囊切除史的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

    目的探讨有胆囊切除术史的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12例有胆囊切除史的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其中伴开腹胆囊切除术7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3例,开腹胆囊切除术加胆总管切开取石术2例.取同期无腹部手术史的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36例作对照比较,所得数据选用t检验.结果全部手术成功,无中转开腹,无术后并发症.有胆囊切除术史组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术后住院时间两组类似.结论胆囊切除术后的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可行,值得进一步探索.

    作者:胡友主;王存川;陈鋆;徐以浩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巴雷特食道的病理特点及诊断标准

    正常食道黏膜被覆复层鳞状上皮,如局部黏膜的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取代,即称巴雷特食道.早在1805年Schmidt在他的论文中首先描述了见于食道的异位胃黏膜岛,但未引起医学界的重视.直到1950年巴雷特(Barett)在英国外科杂志上报告了食道下端黏膜被覆柱状上皮的病变,并于1957年又作了详细描述,从此引起医学界的重视.后来作者称此种食道黏膜的柱状上皮为巴雷特上皮,此种食道为巴雷特食道.临床上巴雷特食道并不少见,胃镜检出率各家报告不同(1.4%~73.9%),平均16.3%.

    作者:雷道年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炎症性肠病致结直肠癌的分子和临床特征

    炎症性肠病(IBD)是由环境、基因和免疫因子联合影响,产生免疫反应引起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1].黏膜屏障功能异常、渗透异常、肠菌和饮食等作为记忆抗原引起免疫系统刺激,引起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

    作者:陈秀英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小儿贫血性心脏病9例诊疗体会

    我院儿科1999年1月~2002年6月共收治贫血性心脏病9例,现将诊治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王毅力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常见的消化疾病之一.西方国家约15%~20%的人患有IBS,我国IBS的发病率具体不详.目前,一般认为IBS是一种功能性肠病,尚缺乏公认的形态学、生化指标或基因异常的改变,但近年的研究逐渐提示IBS的发病机制可能具有其组织或分子生物学的基础.本文就其发病机制进行总结,结合我们的研究阐述对本病发病机制的理解.

    作者:杨云生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经尿道前列腺汽化与开放手术对老年前列腺增生患者术后性功能的影响

    目的评价经尿道前列腺汽化(TUVP)和开放性手术对老年前列腺增生(BPH)患者术后性功能的影响.方法分别统计TUVP组(52例)、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切除组(SPP组,46例)和耻骨后保留尿道前列腺切除组(Madigan组,32例)术后6个月、12个月勃起障碍与逆行射精的发生率.结果术后6个月勃起障碍的发生率:TUVP组、SPP组、Madigan组分别为13.4%(7例)、15.2%(7例)、12.5%(4例),术后12个月分别为11.5%(6例)、15.2%(7例)、12.5%(4例);术后6个月、12个月逆行射精的发生率,3组分别为46.2%(24例)、39.1%(18例)、9.3 %(3例).结论 TUVP与传统开放性手术SPP及Madigan手术对勃起障碍及性活动的影响不明显,但逆行射精的发生率较Madigan手术组高,提示TUVP对术后射精功能有较大影响.

    作者:庞健;陈立新;黄晓生;廖勇彬;吴荣海;程洲平;林绮平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胆管探查T管并发症13例原因分析

    我们从1993年3月~2002年12月行胆总管探查引流术516例,术后发生T管并发症13例.T管脱出是胆道手术后较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现将13例情况具体分析如下.

    作者:陈春民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T管拔出后胆漏10例分析

    1 临床资料本组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32~75岁,平均年龄55岁,经手术证实为胆管结石,并行胆管切开取石,放置T管引流.术后2~3周后,常规行T管造影,未见明显胆管梗阻或结石残留,夹管24 h后无不良反应出现,均于术后1个月后拔管.其中8例患者拔管后即刻出现腹膜炎症状,2例在2~3 h后出现上腹疼痛,并逐渐加重.有3例患者当即从原处插入导尿管引流通畅,经保守治疗治愈.其余均行剖腹手术再置T管,2个月后再次胆总管造影后拔除均痊愈.再手术的7例中,除1例患者胆管与窦道交界处破口并有小结石残留、1例无窦道形成外,其余5例胆漏均位于T管窦道与腹壁交界处.

    作者:陈彩萍;陆松春;谢琦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内镜下十二指肠球部变形的临床探讨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球部变形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复发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胃镜诊断十二指肠球腔变形并将其分为三度,调查复发性、初发性DU、十二指肠球部变形的发生率和Hp感染的差异.结果 238例复发性DU伴有十二指肠球部变形82例;初发性DU 89例中伴有15例,两者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Hp感染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十二指肠球部变形既是DU发生的结果,又可能是其复发的因素之一.

    作者:马应杰;姜海波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胆内瘘56例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胆内瘘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989-2002年的胆内瘘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仅30%(8/56)病人术前诊断胆内瘘,70%(48/56)的病人为术中发现.在胆内瘘类型中,77%(43/56)为胆囊、十二指肠内瘘,14%(8/56)为胆囊、胆总管内瘘,5%(3/56)胆囊、胃内瘘,4%(2/52)胆囊、横结肠瘘.结论胆内瘘术前诊断困难,对长期胆囊结石病人,尤其是发现胆道积气征应高度怀疑.其治疗方法可采用胆总管瘘口、十二指肠瘘口、横结肠瘘口修补等方法,对胃瘘口可采用瘘口修补或胃部分切除处理.

    作者:郭亚民;吴新民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Fabry′s病肾脏损害1例报告

    Fabry′s (法布里)病是一种罕见的性连锁显性遗传的弥漫性血管角质瘤及糖鞘脂贮积症.发病率1∶40 000男性人群.其致病基因定位于X染色体长臂中段Xq2l至Xq24,该基因突变导致溶酶体α-半乳糖苷酶A缺乏,使N-脂酰鞘氨醇三己糖苷(globotriaosylceramide)及相关的糖鞘脂(glycosphingolipids)进行性积聚至体内,而引起肾脏、心脏和脑微血管等多器官病变.本文报告1例临床误诊为原发性肾炎的Fabry′s病患者.

    作者:倪志明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肠道动力学和内脏感觉异常的胃肠功能性疾病.由于目前对IBS的认识尚不很清楚,不同个体的表现也可能不完全一致,因而为IBS的诊断与治疗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作者:刘新光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酒精性肝病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检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不同阶段酒精性肝病患者的外周血内毒素水平,探讨此类肝病患者内毒素血症的发病情况,以指导治疗.方法选择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与正常对照组,4组共98例.测外周血浆内毒素定量.结果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发病率分别为12.12%、55.55%及68.01%,高于正常对照组(9.00%),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血浆内毒素含量较正常对照组相比升高,后二者同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 0.01).结论酒精性肝病患者内毒素血症发病率增高,纠正内毒素血症治疗,对酒精性肝病恢复有重要作用.

    作者:王超;臧丽华;高志红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功能性胃肠病罗马II体系

    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 FGIDs)是指存在消化道症状,但无法用器质性病变或生化异常来解释的消化道功能性疾病[1].自1984年始在国际胃肠会议上进行专题讨论以来,已成立了由数十位专家组成的功能性胃肠病专家委员会并进行研究,于1994年制订出25种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断标准,即为罗马I标准.随着对FGIDs 认识的不断提高及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专家委员会又经过5年努力,在原有罗马I诊断标准基础上修正、增补,于1999年发表罗马II诊断标准,该标准已由专家达成共识并以事实依据为基础,可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信息以促进这一成长中领域的发展.

    作者:罗金燕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前列腺素E1缩短肾综合征出血热少尿期观察

    我院自1999年7月起应用Lipo-PGE1制剂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缩短其少尿期,降低死亡率,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垒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腹主动脉夹层1例诊治体会

    1 临床资料患者,男,63岁.以突发腰部疼痛2 d于2001年12月16日入院.入院前2 d突发腰部剧烈持续性、撕裂样疼痛,伴恶心.

    作者:张小房;冯光琳;关涛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医源性胆管损伤与术后胆管狭窄的原因及治疗

    目的研究医源性胆道损伤及胆囊切除术后肝外胆管狭窄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开腹或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道损伤或肝外胆管良性狭窄25例,男11例,女14例,年龄25~72(51.4±13.4)岁.用Bismuth诊断标准对胆管狭窄分型.结果有明确胆管损伤病史8例,胆囊切除术后数月出现胆管狭窄17例.狭窄长5~30 mm,宽2~5 mm.5例Ⅰ型者均合并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除有明确胆管损伤和Ⅰ型狭窄病例外,9例(75%)有术后胆汁漏病史.手术直接修补加T管引流2例,用肝圆韧带游离片修补胆道缺损1例,胆肠Roux-en-Y重建20例.术后21例(21/23)效果良好.结论胆囊切除术中胆道损伤、术后胆汁漏是产生远期肝外胆管狭窄的主要原因.有术中出血史者多为Bismuth Ⅲ、Ⅳ、Ⅴ型狭窄.胆囊术后胆汁漏可能出现Bismuth Ⅱ型或Ⅲ型胆管狭窄,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者常表现为BismuthⅠ型狭窄.用Roux-en-Y作胆道重建治疗此类病人疗效较好.

    作者:刘胜利;周家华;王晶敏;陈峰;杨德同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肾病综合征并发血栓栓塞的临床研究

    目的通过分析肾病综合征(肾综)并发血栓栓塞的临床特点,探讨预防及治疗肾综并发血栓栓塞.方法回顾性分析肾综患者并发血栓栓塞的病例,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肾综并发静脉血栓占60%,动脉栓塞占40%.下肢动脉栓塞3例中2例行截肢术.静脉血栓及肺动脉栓塞溶栓治疗有50%的好转率.在并发血栓栓塞的患者中,有一半患者有使用激素史,危险因素是严重低蛋白血症、高胆固醇血症.结论肾综并发血栓栓塞以静脉血栓形成为主,但下肢动脉栓塞预后不良.当血白蛋白<19.2 g/L,尤其伴高脂血症时,应常规抗凝治疗.

    作者:谢彤;唐德燊 刊期: 2003年第08期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