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山西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 国际刊号:1672-1349
  • 国内刊号:14-1312/R
  • 影响因子:1.46
  • 创刊:2003
  • 周期:月刊
  • 发行:山西
  • 语言:中文
  • 邮发:22-75
  • 全年订价:552.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 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7年19期文献
  • D-二聚体在急诊急性心血管疾病病人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D-二聚体检测对于急诊急性心血管疾病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于我院急诊进行抢救的246例,分为急性心血管疾病组和非急性心血管疾病组,并根据是否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GS)将急性心血管疾病病人分为ACS和非ACS亚组,对比分析各组间血液D-二聚体浓度,评价其对急性心血管疾病诊断的意义.结果 急性心血管疾病组病人血液D-二聚体浓度较非急性心血管疾病组显著升高(P<0.05),ACS病人及非ACS病人的血液D-二聚体浓度与非急性心血管疾病组相比均显著升高(P<0.05),且非ACS病人的血液D-二聚体浓度较ACS病人显著升高(P<0.05);随着临界值设定的提高,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逐渐下降,而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显著升高,D-二聚体临界值设定为400 ng/mL时,其对于急性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效果好.结论 D-二聚体检测对于急性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当血液D-二聚体浓度高于400 ng/mL时,往往提示急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作者:蔡克俭;蔡艳红;李力军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前列地尔治疗高原地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研究前列地尔治疗高原地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肺动脉高压病人共82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常规组,常规组给予抗感染、平喘及吸氧处理,干预组在常规组处理的基础上给予前列地尔治疗,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前后平均肺动脉压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结果 两组病人治疗前6 min步行距离和平均肺动脉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干预组6 min步行距离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平均肺动脉压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病人治疗后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均显著下降(P<0.05),干预组治疗后纤维蛋白原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干预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和纤维蛋白原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 前列地尔治疗高原地区COPD并发PH,能改善病人的功能状态及减少血液高凝状态,显著降低肺动脉压力.

    作者:翟梅;王小卫;薛华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骨代谢标志物、血脂水平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骨代谢标志物、血脂水平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4年1月-2016年6月就诊我院确诊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病人136例(骨质疏松症)和我院体检中心健康人群143名(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既往史、家族史、月经史(女性),空腹生化指标包括血脂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骨代谢标志物包括Ⅱ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P1NP)、骨钙素(BGP)、Ⅱ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并分析两组人群骨代谢标志物、血脂水平与骨质疏松相关性.结果 骨质疏松症组TC、TG、LDL-C明显高于对照组,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症组T-P1NP、BGP及25-(OH)-D3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β-CTX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密度与T-P1NP、BGP及25-(OH)-D3呈正相关,与β-CTX呈负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标志物作为反应骨代谢的血清学指标,能更早期发现骨质疏松,从而弥补骨密度检查的不足.临床中可通过动态监测该标志物可了解成骨细胞活性及骨形成情况,有利于早期发现骨形成能力下降,从而尽早干预以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脂代谢障碍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有一定相关性,TC、TG和LDL-C可能是诱发或加重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因此骨质疏松病人更应注意血脂的监测及治疗.

    作者:张玲;曹艮元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对妊娠高血压病人的镇痛效果及预后情况分析

    目的 探讨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对妊娠高血压病人的镇痛效果及预后情况.方法 选择2016年6月 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86例妊娠高血压疾病病人,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采用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镇痛,对照组采用单纯罗哌卡因镇痛.比较两组病人心血管系统情况、视觉模拟评分(VAS)、分娩情况、镇痛情况、并发症情况及满意度.结果 麻醉后,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101.52±1.47) mrnHg vs(108.42±2.13) mmHg,(66.44±6.13) mmHg vs(70.72±5.64)mmHg],平均动脉压高于对照组[(85.69±3.45) mmHg vs(76.35±4.06)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VAS评分低于对照组[(0.79±0.36)分vs(2.89±1.0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的新生儿Apgar评分高于对照组,药物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9.36±0.72)分vs(8.43±1.28)分,(10.25±2.14) min vs(14.36±2.5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4.65% (2/43) vs 20.93% (9/43),97.67% (42/43) vs 83.72%(36/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病人分娩时采用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进行镇痛,起效快,维持时间长,效果确切,促进血压下降,预后良好.

    作者:周霞;李明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马晓昌教授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中医临床经验

    马晓昌教授是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内2科的主任医师,师承陈可冀院士,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方面效果显著,具有独到的临床经验.马晓昌主任诊治心血管疾病以中西医结合为特点,中医与西医疗效均佳,广受病人好评.本文结合临床案例,总结马晓昌教授治疗高血压病、慢性心力衰竭以及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中医临床经验与治疗特点.

    作者:王晓婧;马晓昌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均方根心电图在检测继发性长QT综合征的应用

    目的 测试精确的RMS心电图是否可以用来评估心室复极的状态,即药物诱发和继发性长QT综合征(LQTS).方法 RMS ECG信号取自于高分辨率的24h动态心电图监测,68名受试者接受安慰剂组和胺碘酮,97名受试者接受标准12导联心电图LQTS,97位受试者的年龄和性别随机获得.使用自定义软件自动测定RTPK、QTRMS和RMSTW的时间间隔,标准使用Ⅱ导联测QT间期.结果 在服用胺碘酮期间和在LQTS的受试者,所有方法测量复极的时间都延长,但方差的RMS间隔是显著小于标准Ⅱ导联的测量.服用胺碘酮和患有LQT-2的受试者,TW间期也延长,但LQT 1或LQT 3没有被延长.结论 RMS心电图运用于药物诱发和继发性LQTS的检测比当前标准的Ⅱ导联的测量更准确.

    作者:王超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依替巴肽与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PCI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对比研究

    目的 对比研究依替巴肽和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病人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于2016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STEMI病人78例,随机分为依替巴肽组和替罗非班组,分别给予依替巴肽和替罗非班治疗.治疗后测定两组病人的血管再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术后,观察并记录两组病人的出血和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情况,对比两组的安全性.结果 两组TIMI0级、1级和2级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依替巴肽组TIMI3级比例显著低于替罗非班组(P<0.05);两组TMPG0级、1级和2级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依替巴肽组TMPG3级比例显著低于替罗非班组(P<0.05);两组CTFC(帧数)和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依替巴肽组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率显著高于替罗非班组(P<0.05).两组出血和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罗非班能更好地促进STEMI病人的血管再通,抑制血小板聚集.

    作者:赵纯华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氟伐他汀钠缓释片治疗血脂异常合并冠心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氟伐他汀钠缓释片治疗血脂异常合并冠心病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5月-2015年6月在我院接收治疗的血脂异常合并冠心病病人3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0例.观察组选择大剂量(每次80 mg,每日1次)氟伐他汀钠缓释片进行干预治疗,对照组选择小剂量(每次40 mg,每日1次)氟伐他汀钠缓释片进行干预治疗.观察两组病人的血脂指标、心电图疗效、心绞痛疗效、24 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尿素氮、谷丙转氨酶(ALT)以及不良反应等.结果 观察组病人心电图疗效以及心绞痛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脂指标、24 h尿蛋白定量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两组病人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剂量氟伐他汀钠缓释片治疗血脂异常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疗效、血脂指标改善优于小剂量氟伐他汀钠缓释片.

    作者:刘宁;黄宇玲;刘杰;白华;王志军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替罗非班在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治疗术后应用的价值及安全性研究

    目的 探讨替罗非班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冠脉介入治疗术后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2月不稳定型心绞痛行介入治疗病人144例,随机分为3组.A组(介入治疗+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术后维持替罗非班组)40例,B组(介入治疗+术后维持量替罗非班组)50例,C组(介入治疗组)54例.比较3组术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Ⅰ(cTNI)水平,术后住院期间及12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和出血发生情况.结果 与C组比较,A组、B组术后CK-MB、cTNI较低(P<0.05);与B组比较,A组术后cTNI较低(P<0.05),CK-M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12个月因心绞痛再次住院及再次血运重建比例明显高于A组、B组(P<0.05或P<0.01),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术后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替罗非班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介入治疗术后应用是安全的,可降低术后CK-MB及cTNI升高的发生率和程度,改善预后.

    作者:王勇;冯巧爱;马锋;张中正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老年H型高血压病人CD62P与血小板参数变化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老年H型高血压病病人CD62P与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120例老年高血压病人,根据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分为H型高血压组(Hcy> 10 μmol/L) 60例和对照组(Hcy< 10μmol/L) 60例.采用全血法流式细胞术及血球计数仪对各组CD62P、血小板参数进行测定.结果 老年H型高血压病病人CD62P、Hcy、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M)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小板计数(PLT)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老年H型高血压病人血小板活化明显升高,易出现心脑血管事件,应采取措施积极干预措施.

    作者:刘芳;薛立新;王慧俐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磷酸肌酸钠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合并心肌损害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磷酸肌酸钠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合并心肌损害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儿心肌酶谱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毛细支气管炎合并心肌损害惠儿8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3例.两组均给予祛痰、止咳、平喘、抗感染及抗病毒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孟鲁司特钠;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加用磷酸肌酸钠,两组疗程均为1周.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心肌酶谱中磷酸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及α-羟基丁酸脱氢酶(HBDH)表达水平,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CK、CK-MB、AST、LDH及HBDH水平均显著改善,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患儿均无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磷酸肌酸钠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合并心肌损害的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心肌酶谱水平.

    作者:陈佳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依折麦布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对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病人炎症因子及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依折麦布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对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炎症因子及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7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接诊的92例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病人,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46)和对照组(n=46),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依折麦布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压、血脂、炎症因子、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变化以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显著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高教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病人中应用依折麦布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具有明显调脂、降压作用,并可显著改善炎症因子表达及血小板活化功能.

    作者:骆小梅;王贵鹏;徐洁;幸世峰;刘毓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HbA1c、尿β2-微球蛋白及24h尿蛋白定量检测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诊断的临床意义

    目的 评价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β2-微球蛋白及24 h尿蛋白定量检测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诊断的意义.方法 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病人36例作为糖尿病组,冠心病未合并糖尿病病人36例作为非糖尿病组,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采用免疫抑制比浊法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β2-微球蛋白及24 h尿蛋白定量水平.结果 糖尿病组HbA1c、尿β2-微球蛋白及24 h尿蛋白定量水平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病人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数和冠状动脉病变评分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病人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糖化血红蛋白、尿β2-微球蛋白及24h尿蛋白定量密切相关,HbA1c、尿β2-微球蛋白及24 h尿蛋白定量检测可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病人的诊断提供依据.

    作者:吕国栋;夏曙光;汪艳霞;张玉娟;孟祥丽;刘艳华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腹膜透析病人左室肥厚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腹膜透析病人左室肥厚(LVH)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行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的67例病人,对其基线及随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LVH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67例病人中48例(71.64%)病人经超声心动图诊断为LVH.LVH组透析龄长于非LVH组(P=0.043),LVH组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于非LVH组[(36.35±4.04)g/L vs (42.0±2.80) g/L,P=0.003],肌酐和葡萄糖比值(D/P)高于非LVH组(0.73±0.11 vs 0.50±0.09,P=0.006),LVH组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非LVH组[(6 804.9±3 488.2)ng/L vs(1 658.2±2 127.3) ng/L,P=0.002].透析龄、血清白蛋白水平、D/P值、NT proBNP水平是LVH的危险因素,OR值(95% CI)分别为1.471(1.103~2.014)、1.063(1.002~1.159)、1.087(1.049~1.273)、3.877(1.938~7.769),均P<0.05.结论 腹膜透析病人较易发生左室肥厚,血清白蛋白、透析龄、NT-proBNP、D/P值等是其危险因素.

    作者:常沁涛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心脉隆注射液治疗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心脉隆注射液治疗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CHF)的疗效.方法 将126例老年CHF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6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治疗组给予心脉隆注射液5 mg/kg静脉输注,2次/日,治疗14d.观察两组病人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N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和炎症因子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5%,高于对照组的66.7%,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心衰体征积分,心功能指标LVEF、NT-pro BNP,炎症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和白介素-6(IL-6)的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心脉隆注射液可改善老年CHF病人心衰临床症状和心功能,降低炎症水平.

    作者:叶科峰;孙佩;张伟;范萍;华翠娥;夏泉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急诊PCI术后院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研究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发生院内死亡的原因.方法 收集我院近两年来行PCI介入治疗的200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病人是否发生院内死亡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分析两组病人的一般资料、相关临床指标、既往病史,分析造成病人死亡的原因.结果 死亡组病人的年龄、有明确发病原因、入院心率、入院血糖、入院血肌酐、入院白细胞(WBC)、入院1 d~3d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入院高Killip分级、接受冠脉造影、PCI手术时间,与存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造成病人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包括年龄、入院心率、入院血糖、入院WBC、PCI手术时间、入院高Killip分级(P<0.05).结论 年龄、入院心率、入院血糖、入院WBC、PCI手术时间、入院高Killip分级是造成病人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早期对病人进行及时的干预,能有效降低死亡率.但对于有明确发病、入院血肌酐、入院1d~3d的LVEF、接受冠脉造影等指标仍然要进行密切关注.

    作者:向恢利;张琼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参松养心胶囊联合曲美他嗪片对冠心病心绞痛病人血清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

    目的 探讨参松养心胶囊联合曲美他嗪片对冠心病心绞痛病人血清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择于我院门诊接受治疗的98例冠心痛心绞痛病人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给予曲美他嗪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参松养心胶囊治疗.治疗后,评价两组疗效;治疗前后分别检测两组病人血脂指标: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氧化应激指标: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观察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6%(P<0.05).治疗后,观察组TG、TC、LDL-C及MDA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HDL C、SOD、GSH-PX及T-Aoc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所有病人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参松养心胶囊联合曲美他嗪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不仅具有较好的疗效,还能够有效改善病人氧化应激指标.

    作者:张震华;谢之微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病人心脏结构及左心室功能变化研究

    目的 观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病人心脏结构及左心室功能的变化.方法 选取我院60例OSAHS病人为观察组;我院门诊健康体检者60名为对照组.两组均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检查心脏结构和左心室舒张功能,并测定每搏量(SV)、左室短轴缩短率(FS)、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CO).比较两组心脏结构和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病人左室舒张末内径(LV)、左室后壁厚度(LVPW)、左房舒张末内径(LA)、室间隔厚度(IVS)、右室舒张末内径(RV)、肺动脉内径(PA)、右房舒张末内径(RA)、主动脉内径(AO)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二尖瓣血流频谱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E)、E/二尖瓣舒张晚期血流速度(A)、室间隔舒张早期运动速度(Em)、室间隔Em/舒张晚期运动速度(Am)、左室后壁Em、左室后壁Em/Am、二尖瓣环Em、二尖瓣环Em/Am功能均低于对照组(P<0.05),二尖瓣环Am、室间隔Am、左室后壁Am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FS、LVEF、二尖瓣环收缩期运动速度(Sm)、室间隔Sm及左室后壁Sm功能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OSAHS病人心脏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且左心室收缩、舒张功能明显减弱.

    作者:张殿恩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降粘抗栓片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与SOD活性的影响

    目的 研究降粘抗栓片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接诊的90例脑梗死病人为研究对象.对照组采用依达拉奉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降粘抗栓片联合依达拉奉进行治疗,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美国国立为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纤维蛋白原(Fib)、红细胞比容(Hct)、血浆黏度(PV)、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SOD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5.55%,优于对照组的7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降粘抗栓片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病人的疗效显著,能够改善病人的血液流变学,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提高治疗疗效.

    作者:秦得营;石伟纲;李卫东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拉莫三嗪治疗癫痫的有效性、安全性及HPLC法对拉莫三嗪药代动力学、血药水平的分析

    目的 分析拉莫三嗪(LTG)治疗癫痫病人的有效性、安全性及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对LTG药代动力学、血药水平的分析.方法 收集2015年6月-2016年6月来我院就诊且符合纳入标准的癫痫病人70例,分析LTG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其血药水平与药代动力学关系.结果 LTG与内标物质的出峰时间分别为6.91 min和5.70 min,显示样品分离度良好,表明空白血浆中杂质对苯巴比妥与内标物质的定量检测无影响.通过其计算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可看到LTG血药水平在tmax=(2.01±0.42)h左右达到omax=(12.59±1.58) μg/mL.病人每日服用LTG剂量越大,其对应高血药水平范围例数就越多,表明体内LTG血药水平与剂量间存在较大相关性(F =72.24,P=0.000 0).同时服用LTG剂量60mg/d~200 mg/d,LTG有效血药水平例数较多(86.04%).LTG对4种类型癫痫病人控制率与有效率均较高,总体应答数为64例,应答率为91.43%(x2:5.395 3,P=0.249 1).LTG血药水平在<1 μg/mL,1 μg/mL~10μg/mL及>10 μg/mL区域,全面性与部分性发作癫痫病人有效率分别为80.00%,91.48%与84.62%(x2 =2.213 1,P=0.330 7),表明LTG血药水平在1μg/mL~ 10 μg/mL治疗癫痫临床疗效突出.在服药8周内70例病人出现不良反应有8例,但症状较轻微,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42%.结论 采用LTG治疗癫痫病人疗效突出,合理的给药剂量可降低不良反应与毒副作用.HPLC法检测LTG血药水平具有高灵敏、简便经济的特点,通过准确观察其药代动力学变化,为病人提高个性化治疗方案,可提高疗效、安全性.

    作者:陈雪峰;杨志远;范燕;林建锋;易仕青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血栓通注射液对后循环脑梗死病人血小板参数、神经功能相关因子及神经功能评分的影响

    目的 观察血栓通注射液对后循环脑梗死病人血小板活化程度、神经功能相关因子及神经功能评分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7月 2015年7月云南省交通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68例急性后循环脑梗死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袁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病人采用脑梗死的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血栓通注射液,比较两组病人血小板活化程度、神经功能相关因子、神经功能评分.结果 两组病人治疗前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MV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PLT、MVP、PDW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治疗前神经功能相关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相关因子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治疗后1d、治疗后7d两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4d后,观察组病人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病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栓通注射液可以改善后循环脑梗死病人血小板功能和神经功能.

    作者:顾玉梅;杨旭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维生素D辅助治疗对脑梗死病人炎症指标和颈动脉厚度的影响

    目的 探讨维生素D辅助治疗对急性脑梗死病人炎症指标及颈动脉厚度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60例,两组病人均给予抗血小板、营养脑细胞和改善脑循环等治疗,在此基础上千预组给予维生素D滴剂胶囊口服.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两组病人血脂和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变化情况,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2个月两组病人颈动脉硬化和神经功能评分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前血脂、炎症因子水平、颈动脉厚度及神经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病人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超敏C反应蛋白(hs 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以及白细胞介素10(IL 10)水平均明显下降,HDL-C水平明显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后干预组hs CRP、TNF-α、IL-6、IL-10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IMT值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降低,斑块面积缩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均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维生素D辅助治疗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脑梗死病人的炎症反应,促进病人神经功能的恢复.

    作者:魏晓珊;周贵福;袁坤;刘胜芳;陈励竞;王彩娟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动脉溶栓与动静脉溶栓对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血管再通率、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及病死率的影响

    目的 研究动脉溶栓(lA)与动静脉溶栓(IVIA)对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血管再通率、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及病死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88例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人经济能力、自愿原则以及入院顺序,将88例病人分为动脉溶栓组(IA组)54例和动静脉溶栓组(IVIA组)34例.动静脉溶栓组先采用静脉溶栓以争取治疗时机,再进行动脉溶栓;动脉溶栓组采用动脉溶栓,比较两组病人的血管再通率、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 两组病人发病至接受溶栓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VIA组病人溶栓后TIMI血流分级2级~3级占67.6%,高于IA组的37.0%(P<0.05);治疗后,IA组中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为11.1%,与IVlA组的14.7%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0 d病死率,IVIA组为5.9%,IA组为3.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VIA组神经功能恢复良好比例高于I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与动脉溶栓相比较,血管再通率增高,在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及病死率方面并无差异,但动静脉溶栓治疗的预后恢复及神经功能恢复优于动脉溶栓.

    作者:王朝斌;侯立刚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八珍汤治疗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八珍汤联合维生素B12(Vit B12)治疗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9例SCD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与对照组(24例),对照组给予Vit B12肌肉注射,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服用八珍汤,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及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和Vit-B12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5%(P<0.05);两组治疗后RBC、Hb和Vit-B12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但观察组RBC和Hb水平比对照组升高更显著(P<0.01).结论 八珍汤联合Vit-B12治疗SCD,既可明显提高疗效,还可有效纠正病人的贫血.

    作者:文钦生;杨劲松;张玉松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盐酸美金刚联合恩他卡朋对帕金森病病人自主神经功能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析盐酸美金刚联合恩他卡朋对帕金森病(PD)病人自主神经功能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08例PD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54例)和研究组(54例).其中对照组给予恩他卡朋治疗,研究组给予盐酸美金刚联合恩他卡朋治疗.比较两组病人的疗效,观察治疗前后自主神经功能(SPOCA-AUT)及血清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变化.结果 治疗后,两组病人血清TNF-α、IL-2及IL-1β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但研究组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SCOPA-AUT评分均有所下降,但研究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2.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盐酸美金刚联合恩他卡朋治疗帕金森病能显著提高疗效,有效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改善病人自主神经功能.

    作者:张宁;赵辉;张青山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神经节苷脂治疗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的疗效及对PAL、NDS评分的影响

    目的 观察神经节苷脂治疗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ICD)的临床疗效及对血小板聚集水平(PAL)、神经功能评分(NDS)水平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0月收治的老年ICD病人142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1例.所有病人均接受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病人配合神经节苷酯治疗.比较两组病人的治疗总有效率、血脂指标及PAL、NDS.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37%)明显高于对照组(8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5,P=0.02);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病人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LDL-C)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AL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ND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老年ICD病人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神经节苷酯能够显著提升临床疗效,降低血脂标志物及PAL、NDS.

    作者:刘建业;王爱新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疏血通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病人血清IL-6、CRP的影响

    目的 探讨疏血通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病人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4月-2016年4月我院接诊的62例急性脑梗死病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疏血通注射液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纤维蛋白原(FIB)、血浆黏度、全血黏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评分、IL-6及CRP水平.结果 治疗1周、2周后,观察组FIB、血浆黏度和全血黏度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Barthe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IL-6、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有效降低病人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病人IL-6和CRP水平,从而达到治疗效果,疗效显著.

    作者:虞冬辉;王柳青;鲁建华;杜杰;张金武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益气活血化瘀法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益气活血化瘀法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 按照随机原则选取符合标准的急性脑梗死病人29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水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BI)评分.结果 治疗组在出血转化后7d、21 d的MMP-9水平、NIHSS评分较发现出血转化当天均明显减低(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出血转化后7d、21 d的MMP 9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转化21 d的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转化90d两组病人BI评分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气活血化瘀法对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病人具有明显治疗作用,可明显降低病人MMP-9表达水平,并促进病人神经功能恢复,显著改善病人预后,提高生活能力.

    作者:贾翔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社区及家庭康复指导对脑卒中病人康复效果的初步评价

    目的 探讨社区及家庭康复指导对脑卒中病人的康复效果.方法 选取上海市平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120例存在肢体功能障碍的脑卒中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宣教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上门随访,宣教组定期予以健康教育及康复评定,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通过社区及家庭康复指导,实施肢体训练、心理干预等.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Fugl meyer评定法、抑郁焦虑自评量表等评估病人的康复效果.结果 干预3个月及6个月后,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宣教组、对照组(P<0.05),各组Fugl-meyer评分均显著改善,依次为观察组>宣教组>对照组(P<0.05);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焦虑、抑郁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宣教组、对照组(P<0.05).结论 社区、家庭康复指导可实现出院后连续康复治疗,促进神经功能康复,大限度减轻功能障碍,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茅苇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中药防治肺动脉高压的研究进展

    肺动脉高压(PH)是一种致死性的难治性病理生理状态,临床治疗中多种西药虽然昂贵,也不能有效降低PH病人病死率,而且药物可引起各种不良反应.中医药治疗肺动脉高压古已有之,中药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具有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调节肺动脉压力的优点,在保护肺血管内皮细胞、抗炎、抗平滑肌增殖等方面有一定效果,并且安全价廉,目前已有单味中药、中药注射剂、复方中药等多种制剂进入临床,具有广泛应用前景,有望对肺动脉高压的防治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高路;李绍旦;刘毅;杨明会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中青年脑卒中的发病因素及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脑卒中,又称中风或脑血管意外,是一组不论年龄大小,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脑出血及脑梗死.就近年来,中青年病人脑卒中的致病因素及中西医治疗做一综述.

    作者:杨志新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老年高血压病中医证候学研究现状

    高血压病是老年病人临床常见病之一,常造成病人脑、心脏、肾脏和血管等器官功能或器质性改变,引发脑卒中、心脏病、肾衰竭等并发症,严重影响病人的身心健康,是老年人致残率、病死率上升的重要因素之一.与中青年相比,老年人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预后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成为高血压的特殊类型.中医的辨证论治,已经成为预防和治疗老年高血压的有效途径.

    作者:董建平;杨锡燕;曲凡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快速性心律失常中医辨证论治的研究进展

    快速性心律失常的证候、辨证论治研究是心血管病中医防治研究的热点问题,许多学者对其客观化、标准化研究进行了探索.综述近十余年中医药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文献研究,通过对证型因素、病位及病性证素研究的归纳分析,探索心律失常的证候分类,将传统心律失常分型论治与名老中医特色经验相结合,以期规范和丰富快速性心律失常辨证论治体系,更好的发挥中医药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优势.

    作者:张艳;于美丽;张贺;徐浩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糖尿病合并缺血性脑梗死后脑组织RECK表达及其与MMP-9关系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RECK、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糖尿病合并脑梗死(CI)后脑组织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将110只Wister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单纯脑梗死组(CI组)和糖尿病合并脑梗死DM组+CI组.采用高糖高脂饮食及腹腔注射小剂量链脲霉素法制作糖尿病大鼠模型,线栓法实现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RECK、MMP-9表达.结果 RECK和MMP-9主要表达于缺血半暗带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等处;CI组、DM+CI组RECK较假手术组表达明显减少(P<0.05或P <0.01),且DM+CI组较CI组明显减少(P<0.05).DM+CI组RECK于再灌注3h表达开始降低,24 h达波谷,后逐渐增加.CI组、DM+CI组MMP-9表达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加(P<0.05),且DM+CI组较CI组明显增加(P<0.05);DM+CI组MMP-9于再灌注3h开始升高,24h达波峰,7d后渐下降;梗死后脑内MMP-9与RECK蛋白表达呈直线负相关.结论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大鼠脑内RECK表达减少与MMP-9表达上升相关,考虑两者参与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后脑缺血改变及功能恢复.

    作者:上官士娜;朱梅佳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高血压病人不同中医证型的舒张压及红细胞比容水平研究

    目的 分析高血压病人不同中医证候的临床特征及舒张压、红细胞比容水平.方法 选取高血压病人331例,其中肝火亢盛证73例,痰湿壅盛证97例,阴虚阳亢证70例,阴阳两虚证91例.比较各证型病人的舒张压及红细胞比容水平差异.结果 与其他证型比较,肝火亢盛身高、体重、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及血小板计数水平高,肝火亢盛舒张压水平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0.05),阴虚阳亢和肝火亢盛红细胞比容水平较痰湿内盛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肝火亢盛证病人红细胞比容及舒张压水平较高,且二者存在显著相关性,临床检测二者水平对于了解高血压证候的发病机制、病情、辨证论治等方面具有一定意义.

    作者:石晶晶;薄荣强;胡元会;邱志凌;吴华芹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参麻益智方对轻中度血管性痴呆病人认知功能和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目的 观察参麻益智方对轻中度血管性痴呆(VD)病人认知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社区筛选60例轻中度VD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试验组给予参麻益智颗粒剂,对照组给予银杏叶片,疗程3个月.治疗前后分别行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评分,并进行血液黏度(椎-板法)、红细胞功能和血小板功能等流变学指标的检测.结果 两组治疗后MMSE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剪切率为1.0 s-1、5.0 s-1时血液黏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两组剪切率为1.0 s-1时血液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剪切率为5.0 s-1时血液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剪切率为10.0s-1、35.0 s-1、120.0 s-1时血液黏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剪切率为10.0 s-1、35.0 s-1、120.0 s-1时血液黏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红细胞变形能力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和黏附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参麻益智方能有效改善轻中度VD病人的认知功能障碍,并能提高病人的红细胞变形能力、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黏附性、降低血液黏度,改善病人血液的流变性.

    作者:吴琼;刘方;刘剑刚;韦云;刘美霞;李浩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补肾益心片联合西药治疗高血压的Meta分析和系统评价

    目的 对补肾益心片联合西药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进行Meta分析和系统评价,为补肾益心片联合西药治疗高血压提供循证依据,以为临床治疗高血压的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已公开发表的有关补肾益心片联合西药对高血压的临床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按Meta分析的要求对检索到的原始研究进行质量评估,采用RevMan5.3对符合条件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评价补肾益心片联合对高血压的临床疗效.结果 符合纳入标准文献共9篇,总样本量691例.补肾益心片联合西药和单纯西药对收缩压降压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0.31,95% CI(-0.46,-0.15),Z=3.98,P<0.000 1];对舒张压降压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0.18,95% CI(-0.33,-0.03),Z=2.32,P=0.02].结论 补肾益心片联合西药治疗高血压与单纯西药相比较,疗效显著,具有一定的优势.

    作者:梁家华;陈敏;蔡银河;温俊茂;吴伟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芪红散对冠脉搭桥术后病人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 研究芪红散对冠脉搭桥术后病人心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 将99例冠脉搭桥术后气虚血瘀证病人随机分成试验组(47例)和对照组(52例),试验组给予中药芪红散十基础西医治疗,对照组只给予基础西医治疗.两组均治疗12周,比较两组病人6 min步行试验、心功能分级、射血分数、左室短轴收缩率、每分搏出量的变化以及安全性指标、不良事件的差异.结果 两组治疗后6 min步行试验距离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6 min步行试验距离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收缩率、每分搏出量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芪红散能够提高冠脉搭桥术后病人6 min步行距离,安全性良好,是改善心功能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杨玲;翟雪琴;杜峣楠;王晓峰;王朝韵;李文华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百乐眠胶囊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帕金森病失眠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百乐眠胶囊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帕金森病失眠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确诊帕金森病失眠病人62例,采用完全随机对照原则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31例.治疗组给予百乐眠胶囊+ rTMS治疗;对照组给予安慰剂+rTMS治疗.百乐眠胶囊每次4粒,每天3次,连续10 d;rTMS每天1次,每次20 min,连续14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多导睡眠监测(PSG)相关指标、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评分变化.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PSQI降低,且多导睡眠监测病人睡眠潜伏期、觉醒次数以及觉醒时间均缩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0.01);两组治疗前后UPDRS评分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百乐眠胶囊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可改善帕金森病失眠病人的睡眠质量,有效缩短睡眠潜伏期时间,减少觉醒次数及觉醒时间.

    作者:胡晓辉;杨伟毅;陈国艳;雷革胜;宿长军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心衰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心衰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有不同的分法,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如何以简驭繁,简单有效的进行中医辨证论治,并能取得好的疗效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对于心衰病的中医辨证论治,分别从活血化瘀治疗心衰,从益气养阴治疗心衰,从温阳利水治疗心衰,从“双心疾病”论治心衰展开讨论,对临床治疗心衰病的常用方剂进行总结.

    作者:曲扬;戎靖枫;杭宇;刘茜;周华;瞿惠燕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中风后呃逆病机探讨

    目的 中风后呃逆是临床神经内科常见并发症,通过分析文献,总结中风后呃逆的病机,为中医辨证治疗提供指导.

    作者:张树泉;刘强 刊期: 2017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