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一种简单有效的内眦赘皮矫正方法.方法 应用内眦劈开、插入局部皮瓣和两个三角形皮肤切除的M成形术矫正内眦赘皮46例,其中与重睑同时进行41例,重睑术后内眦开大5例.结果 46例内眦赘皮明显的患者术后效果满意.术后1月内有3例出现上睑部增生发红,5例出现内眦部增生发红,4例出现下睑部增生发红.2~3个月后逐渐软化消退.经随访3~12月, 疤痕不明显,均获得满意疗效.结论 M成形术设计简单、操作容易,术后内眦成形良好,疤痕不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赵丽珍;卢向红;高和香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较复杂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玻璃体手术或巩膜外手术后的黄斑改变,进一步探讨视网膜脱离术后视功能的恢复.方法 回顾性分析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146例152眼手术后的黄斑改变,所有患者术前视力均≥0.1,PVR分级B级,裂孔多、分布广或马蹄形裂孔边缘玻璃体牵引明显的,初次发生的伴黄斑脱离的RRD,随访至少3个月.152眼中行巩膜外手术90眼为A组,行玻璃体手术62眼为B组.结果 A、B二组术后视力均显著提高(P<0.01),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黄斑形态学改变中,A组表面膜发生率20.0%,较B组8.0%有显著差异(P<0.05),色素紊乱、水肿、渗出、视网膜下膜发生率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4).视觉不适中B组视物变形、眼前闪光、眼球疼痛三个指标明显低于A组(P<0.05),小视、色视、复视三个指标稍低于A组(P>0.05).结论 玻璃体手术对黄斑部的影响较小,视觉不适明显改善,对术后视功能的恢复更有利,但易并发白内障.
作者:蔡文泉;王志良;张皙;李佩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拉坦前列素用于外滤过或虹膜周切术后的残余性闭角型青光眼的降眼压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单盲、平行对照试验,选取外滤过或虹膜周切术后的残余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眼压≥21mmHg且≤35mmHg,前房角检查至少累计90度范围内看到部分睫状体带),拉坦前列素组每晚一次,噻吗心安对照组早、晚各用一次,共观察8周.分别记录用药前、用药后1周、2周、4周、8周9am以及用药前、用药后8周4pm的眼压值.结果 拉坦前列素组入选25例(25只眼),噻吗心安组入选24例(24只眼),两组用药后眼压都明显下降,拉坦前列素组从用药前的(24.73±3.90)mmHg(1mmHg=0.133kPa)降至8周时的(16.08±3.86)mmHg,下降幅度为35.0%;噻吗心安组从(26.00±4.44)mmHg降至(17.53±3.97)mmHg,下降幅度为32.6%.不同时间点上午两组眼压没有显著差异,而用药后8周4pm拉坦前列素组的眼压(15.33±3.16)mmHg明显低于噻吗心安组(18.76±4.13)mmHg(t=-3.016,P<0.05).结论 拉坦前列素可有效降低外滤过或虹膜周切术后的残余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眼压,其作用较噻吗心安更持久.
作者:孔祥梅;孙兴怀;葛玲;孟樊荣;郭文毅;茅凤英;刘淳诗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晶状体玻璃体联合手术治疗外伤性晶状体脱位的治疗原则、疗效和预后.方法 总结1999年4月至2004年4月间收治的73例(73眼)外伤性晶状体脱位的脱位类型、治疗方法及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地摘除脱位的晶状体,90.4%的患眼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继发青光眼患者的眼压得到控制;合并视网膜脱离者,术后视网膜复位.结论 外伤后晶状体脱位的治疗要根据脱位晶状体的所处位置、是否存在并发症而定.如果脱位晶状体导致视力障碍、继发青光眼或视网膜脱离时,联合手术的疗效满意,视力明显提高.
作者:翟文娟;韩梅;郭黎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同种异体巩膜混合式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的远期疗效及远期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常规后巩膜加固术基础上联合4个直肌间的异体巩膜片后巩膜面植入的混合式后巩膜加固术35例(49只眼),术后随访观察5~12年.结果 术后裸眼视力或矫正视力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眼轴增长及屈光度增加明显减缓,视野检查提示视网膜光敏度明显提高,无远期并发症.结论 混合式后巩膜加固术是防止高度近视恶化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江波;黎春雷;苏多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选择单纯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或者联合小梁切除术的手术方式,了解术后眼压、视野、角膜内皮细胞数量的变化以及视力的恢复情况.方法 对33例40眼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根据患者青光眼病情及自身情况,20眼选择单纯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20眼选择联合小梁切除术的手术方式,术后随访监测眼压,视野,角膜内皮细胞数及视力情况.结果 单纯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组中,术后第1天,11眼眼压升高,占55%,升高幅度为5~17mmHg,8眼用药后1周内眼压恢复正常,3眼因用药后眼压仍不稳定,高达30mmHg以上,3个月内二期行小梁切除术,占15%.联合小梁切除术组术后19眼眼压正常,1眼眼压为27mmHg,略有升高,用药两天后眼压恢复正常,占5%,随访无眼压升高;单纯的白内障手术的患者术后局部视野缺损4眼,包括二期行小梁切除术术前旁中心暗点2眼中1眼术后发展成弓形暗点,随访无变化,与术前比较(7眼)明显减少;联合手术组术前进行性视野缩小9眼中,术后有2眼明显改善,11眼严重视野缺损中,4眼不同程度改善,其余视野与术前比较无改变;接受单纯的白内障手术的患者术前平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221±331)个/mm2,术后为(2018±326)个/mm2,接受联合手术的患者术前平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184±317)个/mm2,术后为(1938±304)个/mm2,两种术式术前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数量无统计学差异,视力均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对于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单纯的白内障手术能有效降低眼压,但需紧密监测眼压,必要时行二期青光眼手术.联合手术组降压效果理想,对角膜内皮细胞数无明显影响.两种手术均可使视野损害得以缓解,改善视力.
作者:于秀玲;王海林;乔光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婴幼儿外斜视临床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1996.1~2003.1在我院就诊的外斜视病人,选择4月龄~1周岁前被小儿眼科医生确诊的、无眼部器质性病变的外斜视.询问孕产期异常,有无家族史、外伤或神经系统疾病.检查斜视角、眼球运动以及立体视功能.手术者记录手术年龄、随访期限及立体视功能.结果 共23人符合本研究标准.其中间歇性5人(21.7%)、恒定性18人(78.3%).外斜度≤25△者2人(8.7%),>25△者21人(91.3%),平均斜度为49.7△(25~70△).5/23人(22.7%)具有立体视功能,这5人中4人为间歇性,1人为小角度恒定性外斜视.阳性家族史者3人(13%),孕产期及全身其它异常8人(34.8%).伴其它非器质性眼部异常者6人(26.1%).行手术治疗的15人,术后眼位恢复良好(-16~+10△之间),但只5人具有立体视功能,术前表现为间歇性的3人术后均有一定的立体视.结论 婴幼儿外斜视与早产、神经系统和一些其它非器质性眼部异常有关.患儿的双眼视功能低下,临床医生应努力进行早期矫正眼位以恢复一定的双眼视功能,尤其对于间歇性者.
作者:刘桂香;胡聪;李慧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1999~2003年我院真菌性角膜炎的病原学分布.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化脓性角膜炎真菌涂片标本922份、连续性真菌培养标本1814份,并与我院1975~1986、1989~1997年两个阶段比较.结果 涂片标本阳性率为27%(306/922),与培养的阳性一致率为82%;真菌培养阳性率为25%(456/1814);上半年与下半年的比例为1:2.2;培养阳性的真菌菌株中,镰孢菌属占34%(155/456),曲霉菌属占26%(118/456);茄病镰孢菌和烟曲霉菌分别是主要的致病菌株;与我院前两个阶段的资料比较曲霉菌的比例有明显下降而镰孢菌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另外,456份标本中80份伴有细菌培养阳性.结论 目前,镰孢菌属和曲霉菌属是广州地区真菌性角膜炎的主要致病真菌.
作者:宋书华;林跃生;黎明;孙明霞;梁志光;陈龙山;陈家祺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不同年龄组预留屈光度数人工晶体眼的伪调节力.方法 120只眼(91例患者)被分为四个年龄组,每组随机分为Ⅰ、Ⅱ、Ⅲ亚组,并相应采用三种预留屈光度数:(0±0.25)D、(-0.5±0.25)D、(-1.0±0.25)D,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进行远、近视力、屈光状态、瞳孔直径、视远、视近前房深度等检查,并在矫正屈光不正的基础上测定伪调节力,及在未矫正屈光不正的状况下测定近点调节距离.随访时间在3个月以上.结果 Slataper视标法120只眼平均伪调节力为(2.08±0.04)D,动态检影法为(0.46±0.03)D.两种检查方法均表明随着年龄增加伪调节力有降低趋势,随预留屈光度数的增加伪调节力略有增加.伪调节与人工晶体移动度呈正相关(r=0.307,P<0.01),与瞳孔直径、年龄呈负相关(r=-0.454,P<0.01;r=-0.323,P<0.01),但与预留屈光度数有较弱的相关性(r=0.219,P<0.05).结论 人工晶体眼自身存在一定的伪调节力;不同年龄组预留屈光度数对人工晶体眼的伪调节的产生有一定的作用;人工晶体预留屈光度数的恰当选择应该趋向个性化.
作者:童颖;张丰菊;张洪沛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FT3、FT4、STSH、TGAb、TMAb、TRAb与Graves眼病(GO)的关系,了解各指标在GO患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64例Graves病(GD)患者及121例GO患者血清FT3、FT4、STSH、TGAb、TMAb、TRAb值,并对两组各指标的检测值及TRAb阳性检出率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血清FT3、FT4、STSH、TGAb、TMAb活性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GO组及GD组TRAb活性分别为(27.54±5.62)u/l和(11.48±9.55)u/l,GO组明显高于GD组(P<0.05);GO组及GD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2.73%和51.56%,GO组显著高于GD组(P<0.005).结论 两组患者甲状腺的功能状态相同;TRAb在GO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推测GD患者血清TRAb显著增高是合并或随病程延长可能合并GO的重要标志.
作者:孙斌;李重文;宋补昌;李宝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前段玻璃体切割术及二期阀门管植入术治疗碱性化学伤导致的白内障及继发青光眼的疗效,并对具体操作做一介绍.方法 2003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病程3个月以上,因眼部碱性化学伤继发白内障及青光眼的患者共11例12眼.一期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和前段玻璃体切割术,术后药物控制眼压.术后1个月内施行二期阀门管植入术.随访3~8个月,观察手术并发症、眼压和视功能等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眼压均能迅速控制.术后1周,眼压在9~16mmHg之间,平均(11.1±4.3)mmHg.视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未见顽固性葡萄膜炎反应、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结论 分阶段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和前段玻璃体切割术及阀门管植入术治疗碱性化学伤导致的继发性青光眼和白内障效果良好,为进一步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创造条件.
作者:徐建江;张朝然;孙兴怀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外伤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眼前节结构变化,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 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30例(31只眼)外伤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眼前节形态结构,并进行定量测量.检查结果采用两组间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急性期睫状体厚度为(1.388±0.201)mm,恢复期为(1.308±0.135)mm,差异有显著性(P<0.05).反映前房角改变的参数证实:急性期前房变浅,房角开放距离减小、小梁虹膜夹角度数减小、小梁睫状突距离减小,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外伤性闭角型青光眼具有睫状体水肿及前转位、前房变浅及房角变窄的形态改变,而睫状体水肿及位置的改变可能与外伤性闭角型青光眼有关.
作者:赵霞;石国强;刘彰;徐素云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 总结Alport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尤其是眼部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被确诊为Alport综合征患者的内科、耳鼻喉科和眼科检查结果.结果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肾脏病变:18例有肾衰,4例肾功能不全,10例血尿.20例患者有感音神经性耳聋.13例患者有眼部异常表现,其中5例为典型性改变:前圆锥晶体3例,黄斑周围斑点2例.结论 眼部异常不是Alport综合征诊断的必需条件,但因其典型的眼科表现应当引起眼科医师的注意.
作者:徐建敏;张琼;周颖明;张士胜;朱彩红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后房型人工晶体双襻固定术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 报告36例的手术结果,随访1~24月,对术后并发症及晶体度数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 术后视力≥0.5者占72.2%,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人工晶体双襻固定术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术式.
作者:王琨;谭冬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后巩膜葡萄肿视网膜劈裂的影象学特征,及其发生机制.方法 高度近视后巩膜葡萄肿(Posterior Staphyloma,PS)患者29例(40眼),行A超测眼轴、B超检查、裂隙灯、散瞳间接检眼镜、眼底照像、佳矫正视力及光学相干断层(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用OCT测量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厚度.结果 OCT显示40眼中有10眼(25%)有视网膜劈裂.其OCT图像特征主要为一个广泛的低反射空间将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分为内外两层,中等度柱状反射桥接两层,色素上皮层前不规则细的中等度反射附着.无视网膜劈裂PS眼黄斑中心凹、距离中心凹150μm、500μm、1000μm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厚度分别为129.33±17.69μm,143.68±16.17μm,178.92±20.53μm,210.45±23.89μm,均与眼轴长呈负相关.结论 OCT能清晰观察PS眼的视网膜劈裂,PS眼视网膜劈裂较常见,它与眼轴关系密切.
作者:高付林;张卯年;王炜;杨炳建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 回顾分析近年来白内障患者术前结膜囊细菌构成和对药物敏感情况的变化.方法 对1733例眼部无感染的白内障患者术前进行结膜囊细菌培养,并对培养和药物敏感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白内障患者术前结膜囊细菌培养阳性率为51.6%(894/1733),主要由革兰阳性球菌(81.4%)和革兰阴性杆菌(12.9%)构成.革兰阳性球菌以表皮葡萄球菌(54.7%)和金黄色葡萄球菌(10.3%)为主,比例呈现逐年升高趋势;革兰阴性杆菌所占比例基本稳定在13%左右.这些结膜囊常见细菌对妥布霉素、环丙沙星和氧氟沙星的耐药率逐年升高,对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呈下降趋势.结论 白内障患者术前结膜囊细菌主要由革兰阳性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构成,其中革兰阳性球菌比例呈现逐年升高趋势,革兰阴性杆菌比例比较稳定;由于临床上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大量应用,这些细菌对常用药物(如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妥布霉素)的耐药性逐年增高,对目前不常用的药物(如庆大霉素)的耐药性呈现下降的趋势.
作者:孙士营;翟华蕾;谢立信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弱视是儿童时期的常见眼病,严重危害儿童视功能的正常发育,屈光不正和斜视是引起儿童弱视的主要原因.作者自1994年以来采用综合疗法对112例弱视儿童进行治疗,报道如下.
作者:王世君;白英群;董云鹏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视网膜脱离硅油注入术后白内障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各项术前、术后注意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本科2003.1~2004.5视网膜脱离硅油注入术后并发白内障病例共35例35眼.硅油注入术后时间6~90月,平均19.7月.术后视力开始下降即白内障发生时间2~48月,平均10.1月.采用传统晶体囊外摘除术或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其中术前前房硅油合并继发性青光眼者未放置人工晶体行6:00虹膜周切.采用白内障摘除联合硅油取出术8眼,其中晶体囊外摘除+硅油取出术3眼,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硅油取出术5眼.结果 经过随访,视力提高33眼,占94.29%;视力达到视网膜脱离术后白内障发生前的佳视力的有25眼,占71.43%.高矫正视力达0.4;脱盲率为60%.结论 白内障摘除手术对于提高视网膜脱离硅油注入术后并发白内障患者的视力,改善其生活质量有很大的帮助,并有利于对眼底视网膜情况的随访.
作者:朱弼珺;缪浴宇;许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合并糖尿病的眼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76例(210眼)眼科手术患者合并糖尿病的临床资料及其围手术期控制血糖的方法.结果 本组176例(210眼)伤口Ⅰ期愈合174例(208眼),伤口Ⅱ期愈合眼外伤组1例,白内障组严重感染1例,后导致化脓性眼内炎,而行眼内容摘除.人工晶体前膜9例(9眼),经药物治疗,前膜吸收.术后1周视力≥0.5者达70%.结论 ①对无糖尿病史的眼科手术患者术前空腹血糖为5.6~6.9mmol/L时,应检查餐后2小时或随机血糖,以便及时发现糖尿病,及时治疗.②眼科手术患者合并糖尿病时,围手术期控制血糖稳定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作者:杨华;王保君;孔德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半导体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联合视网膜消融术(全视网膜光凝或前部视网膜冷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12例12眼药物不能控制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接受治疗.8眼睫状体光凝和全视网膜光凝,4眼同时行睫状体光凝和前部视网膜冷凝.术后随访6~19月,对比分析6月时的眼压、视力及虹膜新生血管改变.结果 睫状体光凝前眼压36~67mmHg(1mmHg=0.133kPa),平均45.52mmHg.末次治疗后6月,在不用抗青光眼药物的情况下,6眼(50%)眼压在9~17mmHg;局部滴用0.5%噻吗心胺滴眼液后4眼(33.33%)眼压低于21mmHg,2眼(16.67%)眼压高于21mmHg.视力下降者2眼,提高者2眼,不变者8眼.虹膜新生血管完全消失8眼,部分消失4眼.结论 半导体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联合视网膜消融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既能及时降低眼压,又能减少视网膜缺血,拯救现有或潜在视力.
作者:金学民;尹玉;张凤妍;王元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 调查当前接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矫正屈光不正患者的人群特征的现状并与6年前的情况进行对比研究.方法 分别选取2003年全年与1997年全年在我院接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患者的一般资料,对其年龄、性别、职业及屈光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3年接受LASIK术患者的平均年龄为(25.20±6.59)岁,男性略多于女性,平均等效球镜值为(-6.66±3.31)D,职业分布上学生所占比例高达50.73%.与97年相比,2003年的LASIK手术总量增加了6倍多;两个年份中LASIK患者的平均等效球镜值与职业构成的差异有显著意义(t=-2.712,x2=25.117,P<0.05).结论 接受LASIK治疗的屈光不正患者以青年人为主,主要是中高度近视患者,学生是大的手术群体,LASIK年手术量近六年来以平均每年近40%的速度增长.
作者:杨亚波;盛艳;何凡;杜新华;邱培瑾;姚克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对重庆市角膜捐献者资料进行分析,探讨促进我国角膜捐献的策略.方法 对1999年3月至2004年6月重庆市眼库实现身后捐献角膜的103人的资料进行分析,包括: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捐献的动机等.结果 103人年龄分布在2~93岁之间,其中50岁以上占64人(62.14%);捐献人群主要集中在主城区;其职业包括工人、农民、企事业单位干部及管理人员、医务人员、教师、个体户等;死因以恶性肿瘤及心脑血管疾病为主;捐献角膜的应用率为79.61%.结论 重庆市志愿身后捐献者逐年增多,但离现实需要差异甚远,尽快立法并加强眼库的自身工作,有望大大提高捐献率.
作者:李鸿;赵敏;钟义芳;彭俊超;周善壁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双手微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42例(42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采用双手微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进行治疗,观察术中超声乳化时间,手术并发症、术后视力及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的变化.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超声乳化时间为0.47~3.68分钟,其中Ⅳ级核超声乳化时间平均为(1.80±1.05)分钟.术后1周佳矫正视力0.3~0.8共16眼,0.8以上26眼.术中未见明显并发症,术后2眼角膜轻度水肿,2眼术后3月发生后发性白内障.结论 双手微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疗效好的白内障手术方式,特别是对硬核白内障,具有其他术式无法比拟的优势.
作者:梅海峰;邢怡桥;江双红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巩膜扣带术联合氩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及适应证范围.方法 对1996年~2002年8月在我院行巩膜扣带术后接受氩激光光凝治疗的视网膜脱离患者386例392只眼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随访3~6个月,392只眼中,视网膜完全复位377只眼(96.8%),术后矫正视力>0.05者341只眼(87%),佳矫正视力为1.0.结论 将巩膜扣带术中冷凝改为术后氩激光光凝,可简化术中操作,减少视网膜和脉络膜血管的损伤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治疗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苏伟红;谷万章;鞠家君;王玉国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儿童先天性眼球震颤的手术方法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手术治疗的儿童先天性水平性眼球震颤43例.冲动型29例采用Anderson法矫正;钟摆型14例行双眼内、外直肌后巩膜固定术,其中7例合并斜视者,联合双眼内直肌或外直肌后徙术.结果 手术后正前方眼球基本不颤12例(27.91%),减轻29例(67.44%),无变化2例(4.65%).代偿头位消失11例(39.29%),减轻17例(60.71%).41例视力提高.11例外斜视5例矫正为正位,6例欠矫;2例外上斜无改善;1例内斜视欠矫.无任何并发症发生.结论 儿童先天性眼球震颤,根据不同的眼震类型可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钟摆型采用直肌后巩膜固定术,冲动型采用Anderson法矫正,大多数病例可获得好的疗效.
作者:李世莲;叶婴茀;汤洪;乔彤;黄明泉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者女66岁主因双眼无痛性渐进性视力下降10年,于2004年9月23日来我院就诊,既往高度近视史30+年,既往佳视力:右-16.00DS→0.6左-20.00DS→0.7.全身体检未见明显异常.右眼视力眼前手动,左眼视30cm指数,双眼视力矫正不提高,6m光感,各方向光定位好,红、绿色觉(+).
作者:张雁冰;成霄黎;董静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硝氯酚(niclofolan,又名拜耳9015)是一种抗动物肝片吸虫药.主要用于治疗家畜肝片吸虫病.自70年代以来也用于人体寄生虫病的治疗.该药人体中毒后可发生严重的全身和眼部病变.笔者曾诊治1例,并且治疗前后分别进行了眼电生理、电视野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桂霞;谷丽英;徐斌;刘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为婴儿及幼年期多见的眼内恶性肿瘤,自发萎缩型为少见类型.现将我们所收治1例RB自发萎缩后又恶性生长一例报告如下.
作者:董白霞;马景学;王长龄;翟英;方娜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者男30岁因左眼视网膜脱离行巩膜环扎并玻璃体切割术3年多,一直无不适感,左眼红、疼、异物感20天,于2004年4月11日来本院就诊.右眼视力1.0,左眼0.08,矫正视力左眼0.15(-4.25DS-2.75DC×180).眼压右眼12mmHg,左眼11mmHg.右眼前节未见异常,眼底正常.
作者:王东林;党光福;戴虹;王洪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者男42岁因左眼钝力伤伴恶心、呕吐3d来我院就诊.视力:右眼1.0,左眼手动/眼前.左眼结膜混合充血,角膜水肿,晶状体半脱位,玻璃体疝于前房,前房积血,玻璃体积血.眼压47mmHg.右眼眼前节和眼底未见异常.
作者:栾树林;刘秀荣;徐丽;庄晓彤;张宇欣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真菌性角膜溃疡是一种致盲率较高的感染性眼病,我院采用近全角膜遮盖术治疗重症真菌性角膜溃疡取得较好妹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宪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儿男性 11岁因外斜视于2004年8月14日在局麻下行右眼内直肌缩短术,术中向角膜缘方向做斜行固定线时,发现缝针(爱惜康6~0可吸收缝线)穿透巩膜(角膜缘后3~4mm),并有透明液体自伤口流出,因针孔位置偏前,流出液为房水,故未予特殊处理.患儿术毕次日出院时,除未注意眼压情况外,眼位,眼球活动度,角膜,前房均未发现异常.1周后来院复查,发现眼压偏低(压平眼压8mmHg),但前房深度正常,房角正常,眼底可见黄斑水肿.
作者:刘翔云;王兵;马志中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者男60岁因右眼胀痛、同侧头痛、视力下降1年,加重一周,以双眼青光眼、右眼白内障于1998年10月29日入院.有青光眼家族史.左眼偶感疼痛,间断应用噻马心胺眼液、口服乙酰唑胺,症状缓解.
作者:王世君;董云鹏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商××女35岁因左眼胀痛,视物不清12小时,伴有头痛、恶心和呕吐,以急性青光眼入院.视力:右眼5.2,左眼无光感.右眼眼压17.30mmHg,左眼94.32mmHg.右眼无充血,角膜透明,前房不浅,虹膜纹理清,瞳孔直径3mm,光反射(+),晶状体透明.右眼视盘边界清,视网膜未见出血及渗出,血管比例正常.左眼睑轻度肿胀,结膜混合性充血,角膜雾状混浊、前房浅、虹膜纹理清,瞳孔直径6mm,光反射(-).晶体透明,玻璃体混浊,眼底窥不进.
作者:张秀英;李保良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我地区位于雅鲁藏布江中游南岸,平均海拨3500米,我院病理科及眼科二十多年来共收集各种眼部肿块500例,本文就8例眼眶炎性假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赤来格桑;妮妮;扎西卓玛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我们对表面麻醉和球后麻醉下进行的小梁切除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了对比研究,报告如下:1.观察对象:表面麻醉(研究组)45例(50眼),均为成年人,无交流障碍,其中男16例(19眼),女29例(31眼),年龄47~78岁,平均年龄62.61岁,急性闭角型青光眼32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10例,原发开角型青光眼3例.
作者:李颖洁;石浔;钱筱英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糖尿病并发视乳头水肿较少见,笔者见到3例,报告如下.例1女26岁1986年10月入院.主诉:双眼一过性视力模糊两月余.现病史,近两月来,多于起床时突然出现视物不清,经几秒至几分钟后自然缓解,无头痛、呕吐、食欲好,喜饮水,无乏力、体重下降等.无家族史可参考.血压120/80mmHg.视力右0.7,左0.6,双眼前节无异常.
作者:赵淑香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例1黄××男22岁双眼视力逐渐下降约11年余,明显加重近4年.于2004年就诊我院,既往史无特殊可载,小学入学体检视力尚正常.家族史:其父母健康,非近亲结婚;自述家族中外祖父从年青时起双眼视力下降,但未诊治.全身体检正常.视力双眼均为0.06,均不能矫正.
作者:蔡幼妹;庄铭忠;林丽丹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全世界有千百万感染HIV/AIDS的患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CD4 T淋巴细胞计数快速下降,许多患者由于机会性感染而发生严重的眼部并发症,并且因未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而致盲,因此眼科医师应熟悉HIV/AIDS眼部并发症的各种临床表现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避免患者失明.
作者:廖宇洁;曾骏文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应用组织工程(Tissue Engineering,TE)技术重建组织,有望从根本上解决组织器官移植手术供体材料缺乏和术后免疫排斥反应二大关键问题.此项技术已经在构建软骨、骨、皮肤、粘膜、角膜、肌腱、心脏瓣膜、神经、血管、气管、小肠甚至人造肝和人造胰等组织的研究中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和成就.羊膜(Amnion Membrane,AM)是一种天然高分子生物材料,在TE中作为细胞支撑物负载细胞在实验研究和临床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将就近年羊膜在组织工程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宋云;赵敏 刊期: 2005年第05期
透明、无血管是角膜的重要特征.正常的血管状态反映了血管生成和血管抑制的内在调节的一种复杂、精细的平衡,即血管形成抑制因子与血管形成刺激因子的平衡表达维持了角膜的透明和无血管.在角膜损伤等病理状态下,这种平衡的破坏趋向于新生血管化占优势,血管形成刺激因子显著上调,与角膜新生血管形成在时间上相一致;而在角膜损伤趋于恢复时,血管形成刺激因子的水平下降[1].
作者:宫玉波;陆晓和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角膜的透明及功能的完整取决于角膜各层组织结构和代谢的正常,而位于角膜外层的上皮细胞层无疑对此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角膜上皮细胞层是防御外界致病因子侵犯的物理屏障,其完整性的维持依赖于相邻细胞间及细胞与基底膜之间的连接以及上皮细胞的不断自我更新.上皮细胞层受损可影响细胞间的连接,引起细胞膜通透性和选择性的改变,导致角膜易受外界致病因子的侵害,从而影响角膜上皮细胞的屏障功能.
作者:陈国玲;吴欣怡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