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儿科杂志

临床儿科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 国际刊号:1000-3606
  • 国内刊号:31-1377/R
  • 影响因子:1.48
  • 创刊:1983
  • 周期:月刊
  • 发行:上海
  • 语言:中文
  • 邮发:4-426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A 化学文摘(美), 万方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哥白尼索引(波兰),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 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儿科学
临床儿科杂志   2002年5期文献
  • 腹泻病患儿血清β-乳球蛋白IgG测定的临床意义

    小儿腹泻病可由感染和非感染因素引起.目前食物过敏因素引起的小儿腹泻病已被人们所重视,认为大多数喂牛奶的婴儿有牛奶蛋白的抗体存在.有关婴幼儿奶制品过敏的临床研究,国内报道不多,为了探究牛奶蛋白过敏与小儿腹泻病的关系,本院自1998年至1999年对96例住院的小儿腹泻病儿进行有关临床检测,现分析如下.

    作者:沈鸣;胡志红;叶启明;王锐萍;张睿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大部分脾栓塞治疗地中海贫血疗效观察:附16例报告

    地中海贫血(简称地贫)是遗传性珠蛋白肽链合成障碍所致的慢性溶血性贫血,目前药物治疗比较困难.我科于1998年起为16例患者开展大部份脾栓塞术(PSE),术后经3个月至29个月(平均12.64个月)追踪观察,现将临床观察报告如下.

    作者:黄俊琳;李绍东;黄杰明;程昌盛;潘冬永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生物节律疗法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初步探讨

    支气管哮喘患者体内生物节律与发病间的关系已屡有报道,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variant asthma,CVA)是支气管哮喘的一个特殊类型,同样也存在相类似的生物节律失平衡.为了探索以生物节律用药治疗CVA的可行性,根据时间生物学治疗的新理念,我们于1997年3月~1999年3月对52例CVA患儿按生物节律进行综合治疗,并与普通疗法30例作对照,现报告如下.

    作者:章继弘;常青;冯仪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染色体倒位与优生研究

    为研究染色体倒位与优生的关系,应用外周血淋巴细胞、羊水细胞进行染色体制备和显带,并结合遗传咨询和跟踪随访.结果在3727例外周血染色体检查对象中,发现44个染色体倒位家系55个染色体倒位携带者,检出率为1.47%.34.54%倒位携带者有异常表型,主要为性分化异常、智能低下、多发畸形.不良孕产是常染色体倒位携带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其早期自发性流产率为42.86%,活产儿占妊娠总数的36.73%,其中表型正常14.29%,表型异常22.44%.对9个染色体倒位携带者家系实施产前诊断,发现后代均为携带者,未见重组染色体异常胎儿发生.提示染色体倒位是常见的染色体结构重排,其中Y染色体倒位inv(Y)与性分化、性发育异常有关,inv(9)与流产关系密切,部分携带者有表型异常.对染色体倒位携带者可通过遗传咨询,进行孕前、孕期、产前、产后指导和干预.但对倒位携带者进行染色体病产前诊断是否有必要,尚待进一步积累和总结.

    作者:张静敏;王世雄;胡琴;李一峰;曹英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儿童结节性硬化症49例临床分析

    为进一步提高儿童结节性硬化症(TS)的诊治水平,对16年来共49例TS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26例,女23例;起病年龄1个月~10岁.资料显示该病癫(间)发生率为97.9%,智力迟缓发生率为71.4%.惊厥大多数自婴儿期或幼儿期开始,通常为肌阵挛发作(约占癫(间)发作的39.6%),典型的EEG异常初为高度失律类型,以后减低为不规则多灶性慢波和尖、棘波.49例均由CT确诊,钙化的室管膜下结节是诊断的主要依据,并应根据病情作CT复查.本组6例合并肿瘤,对所有TS病例应考虑是否存在心脏、肾脏病变,并应作相应的检查.皮肤损害也是TS的一个主要部分.通常皮肤病变无需治疗,惊厥控制较困难,但它的控制是神经系统表现的重要转归.

    作者:张琪玉;许燮萍;鲍克容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用重组病毒株建立鼠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的实验模型

    用插入LacZ基因的重组病毒株建立BALB/c小鼠巨细胞病毒(murinecytomegalovirus,mCMV)性肝炎模型.20只BALB/c甲基强的松龙免疫抑制小鼠,腹腔接种1×106PFU病毒悬液,动态观察血单个核细胞和组织中mCMV感染及肝组织病理变化.结果:①mCMV感染小鼠血单个核细胞中X-gal染色阳性细胞在48h时开始出现,第3天有所减少,在第6天达到高峰;②肝、肺、肾组织病毒感染72h后可见,在第12天斑点数多,以肝组织病毒感染多见;③肝组织病变在病毒感染后96h开始出现,在第12天达到高峰.提示:利用重组mCMV建立的mCMV性肝炎小鼠模型,在感染后2周仍保持较高感染水平,为CMV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验模型.

    作者:刘志峰;方峰;董永绥;李革;聂兴草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新生儿高钙血症11例临床分析

    新生儿高钙血症较少见,它所引起的肾脏损害却十分严重.1996年~2000年我院与平度妇幼保健院共收治11例新生儿高钙血症,现报告如下.

    作者:程爱国;史洪国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脑脊液中TNF-α、IL-6变化的研究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可由中枢神经系统的星形细胞和胶质细胞产生,参与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但其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尚不十分确定.我们测定25例病毒性脑炎及28例细菌性脑膜炎脑脊液中TNF-α、IL-6水平,探讨其在脑炎、脑膜炎中的变化,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任晓暾;王晓明;冯宗怀;胡皓夫;任晓暄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不典型斑疹伤寒23例临床分析

    斑疹伤寒是立克次体感染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发热和出血性皮疹.但目前不典型表现者多见,临床易误诊.我科于1999年1月至2000年12月共收治23例,现分析如下.

    作者:简和;杨尧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甲氰咪胍治疗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30例疗效观察

    我科自1996年10月至2000年7月应用甲氰咪胍治疗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半小时~3天.早产儿9例,足月小样儿4例.30例均有窒息史,合并肺炎及缺氧缺血性脑病,并伴硬肿症15例,败血症8例;病程中均出现黄疸.除原发病体征外,于生后第2天~3天进奶后出现呕吐咖啡样胃内容物.考虑本症:①曾用激素治疗而致胃粘膜应激性溃疡出血;②感染时循环障碍所致胃粘膜缺氧缺血而致出血;③重度窒息,使胃粘膜缺氧缺血而致胃粘膜溃疡出血.

    作者:瞿谙新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婴幼儿迁延性及慢性腹泻肠道菌群变化及病因探讨

    为了探讨迁延性、慢性腹泻患儿的肠道菌群变化及病因,对31例健康儿童及35例迁延性、慢性腹泻患儿粪便中4种常见厌氧菌、需氧菌进行定量检测.病例选择:①自1998年3月至2000年3月在我科住院的迁延性、慢性腹泻患儿,年龄均在8个月至3岁半;②大便每日4次以上,为黄绿色稀便、粘液便;③在外均用过抗生素3天至10天不等;④X线钡剂灌肠检查排除炎症性肠病;⑤35例患儿均做大便致病菌培养未发现志贺氏菌、沙门氏菌.健康儿童选择同期本院托儿所儿童31名,年龄为1岁~3岁,2周内无腹泻、未用抗生素者.结果:31名健康儿童4种菌群的均数由大到小顺序为:双歧杆菌、类杆菌、肠杆菌、肠球菌;35名迁延性及慢性腹泻患儿的肠道菌群数由大至小顺序为:类杆菌、双歧杆菌、肠杆菌、肠球菌.

    作者:王晓明;白革兰;贾莉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328例临床分析

    2000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1671例患儿中,符合1996年第二届世界儿科危重医学大会提出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诊断标准共328例,其中男212例,女116例,发生率19.6%,死亡14例(感染3例,非感染11例),占4.2%.符合SIRS诊断标准2项计230例,未见死亡;符合3项计11例,死亡2例,病死率2.8%;符合4项计27例,死亡12例,病死率44.4%;后两者病死率统计学分析有高度显著性意义(P<0.01).本组感染性疾病254例(77.4%),包括颅内感染8例,热性惊厥25例,菌痢7例,败血症13例,上感45例,肺炎56例;非感染性疾病74例(22.6%),其中捂被综合征1例,糖尿病酸中毒1例,低血糖2例,新生儿硬肿症10例,重度贫血14例,癫(间)持续状态2例,窒息23例,颅内出血2例,电解质紊乱8例,其他11例.

    作者:熊家玲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鼻饲管补液抢救急、慢性肠炎伴重度脱水、呼吸循环衰竭2例报告

    例1:男,1岁。因发热、腹泻、呕吐2天入院,体检:浅昏迷,面色青灰,重度脱水貌,皮肤大量花纹且极干燥,呼吸浅表,心音低钝,舟状腹,肠鸣音弱。拟诊急性肠炎伴重度脱水酸中毒、呼吸循环衰竭。

    作者:唐良卫;李伶芳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振荡法气道阻力测定在小儿支气管扩张试验中的应用

    支气管扩张试验常用于了解气道阻力的可逆性,从而鉴别各种慢性咳嗽及某些心肺疾病.哮喘患儿哮喘发作时也常以扩张支气管气雾剂治疗,用药后能缓解支气管痉挛,减低气道阻力,使气道通畅,哮喘症状得到缓解.其疗效和支气管扩张试验的评估,临床多采用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流速峰值(PEF)等常规指标.但由于常规肺功能检查往往不能取得儿童很好配合,所以不易得到理想结果.我们应用国际新脉冲振荡肺功能检测技术(impulseoscillometrysystem,IOS),对180例哮喘患儿吸入硫酸特布他林(喘康速)前后测定气道阻力R5(5Hz时的气道阻力值)和X5(5Hz时的电抗值),同时测定FEV1、PEF和流速-容量环,显示用药后各种测定方法的改善率及敏感度不尽相同,其X5、R5改善率高,流速-容量环次之,FEV1、PEF低于前二者,且脉冲振荡肺功能检测法不需受试者特殊呼吸动作配合,尤其适合儿童,是支气管扩张试验和哮喘病监测、疗效观察、药物选择理想的新评估指标.

    作者:万莉雅;张琴;范永琛;高维新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头孢曲松在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中的应用:附106例临床分析

    近年来,随着痢疾杆菌的耐药菌株不断增加,给小儿急性菌痢的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为明确头孢曲松治疗急性菌痢的有效性,现将1997年7月至1999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216例急性菌痢分析如下.

    作者:郭铁军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血液肿瘤患儿及其家长心理特点的对照研究

    为了解血液肿瘤患儿及其家长的心理特点,制定综合治疗方案和提高生活质量提供依据,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儿童)(EPQ)、Achenbach儿童行为评定量表(CBCL)对57例年龄6岁~11岁的血液肿瘤患儿进行个性、行为的心理测试,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57例患儿家长进行心理卫生状况调查.结果表明,血液肿瘤患儿E质个性低于对照组(P<0.05);行为问题发生率为21.1%,男孩多有交往不良、躯体诉述、违纪,女孩表现为抑郁、社会退缩;血液肿瘤组患儿家长各项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患儿的行为问题与家长的心理卫生状况有显著的相关性.认为血液肿瘤患儿的个性、行为问题以及家长心理状况应引起医护人员的关注,适当的心理干预是必要的.

    作者:孟馥;傅晓燕;李春波;梁爱斌;谢晓恬;梅竹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的发病现状和预防对策

    与其他常见的儿科疾病比较 , 我们认识晚发型维生素 K缺乏性出血 ( late vitamin K deficiency bleeding) 的历史还不长 , 80年代初期这类疾病的报道才见诸文献 [1]. 晚发型 维生素 K缺乏性出血因其恶劣的预后正日益受到我国儿科界的关注 .

    作者:张会丰;李根山;万国堂;陈连元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癫(疒间)患儿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近十年来,国际上很多学者通过生活质量(qualityoflife,QOL)评分对癫(间)患者的QOL进行研究,探讨了一些影响成人癫(间)患者QOL和心理障碍的因素,如求职受限、就业困难、婚姻不稳定、生活结构及社会地位低下等,以便为癫(间)患者进行全面服务、提高QOL提供依据.

    作者:邱炳辉;欧阳辉;漆松涛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苏州市1500名5岁~10岁儿童乙肝病毒感染的调查研究

    为了解乙肝疫苗接种预防儿童乙肝病毒(HBV)感染的效果,根据随机分层抽样原则,于1997年5月~10月对市区1500名5岁~10岁儿童进行乙肝病毒血清学检测和乙肝疫苗接种情况调查.结果表明,儿童HBV总感染率为3.60%(54/1500名),随年龄增大有上升趋势,接种组HBV感染率为1.65%,未接种组为19.63%(P<0.001);加强免疫的儿童抗HBs阳性率85.78%,HBV感染率0.73%;未进行加强免疫的儿童抗HBs阳性率为43.21%,HBV感染率为2.60%(P<0.01).提示儿童乙肝疫苗接种显著降低了儿童HBV感染率,但随年龄增长,50%以上儿童抗HBs滴度低于保护阈值,HBV感染率上升,加强免疫接种打破了这种趋势,值得提倡.

    作者:杨齐英;王慕琪;费晓峰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病毒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一、病毒性疾病是我国儿科的常见病(一)病毒性疾病严重威胁我国小儿的健康和生命:虽然在1980年全球已消灭天花,我国已于2001年10月宣布未再有野毒株灰髓炎病毒引起的脊髓灰质炎发生;且鉴于多年来计划免疫和预防接种的普及和深入,对我国小儿危险较大、病死率较高的病毒性疾病如麻疹、日本脑炎等较前已有明显降低,其他经常流行的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风疹、水痘、腮腺炎等发病也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但是病毒性疾病仍对我国小儿造成严重威胁,例如在我国小儿中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十分普遍,先天性巨细胞包涵体病和先天性风疹都是我国小儿致畸致残的重要病因[1];而由RSV引起的急性毛细支气管炎和由轮状病毒(RotV)引起的腹泻病,几乎每年都会在我国各地流行,重者造成患儿死亡;此外,艾滋病在我国小儿中也已有发生,且还会有其他新的病毒性疾病发生,这些都说明在我国儿科病毒性疾病的防治任务非常迫切.

    作者:董永绥;方峰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降钙素原对儿童化脓性脑膜炎诊断价值的探讨

    降钙素原(PCT)是降钙素的前体物质,是严重细菌感染的早期实验室指标.近年来国外已将降钙素原的监测广泛应用于重症感染患者,并将其作为早期感染指标.据文献报道,较之传统的急性相蛋白如CRP,IL-6等,PCT对炎性反应的敏感性更高[1].在新生儿败血症、感染性休克、细菌性心内膜炎等均证实有PCT的升高[2].现将我们初步的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余健;蔡根秀;聂国明;罗莉漫;靳桂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新生儿败血症血培养菌株近十年的变迁及耐药分析

    探讨近十年来本院新生儿病区血培养菌株的变迁规律及其耐药情况.按阶段分为早期组(1992年~1994年)、中期组(1995年~1996年)和后期组(1999年~2000年).3组分别获血培养菌株168、139和129株.用VITEK-AMS鉴定菌株种属,K_B法作抗生素耐药试验,根据NCCLS标准判断结果.结果表明:①3组均以G+菌为主且有增多趋势.G+菌中以葡萄球菌占绝对优势,表皮葡萄球菌显著增多.后期组中出现肠球菌.中、后期组中未见嗜血杆菌,而链球菌、沙门氏菌有减少趋势.②后期组中耐药菌株多见,MRSA为8/17例(47.1%)、MRSE19/37例(51.4%)、其它CNS耐甲氧西林株33/46例(71.7%).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和红霉素耐药率分别达99%和62%.G-菌对氨苄青霉素及庆大霉素耐药率高,未发现产ESBLs株,但可见假单胞菌、不动杆菌等多重耐药菌.提示新生儿病区血培养多重耐药菌及条件致病菌常见,抗感染治疗应以药物监测为依据.

    作者:张铮;潘小梅;徐位仁;何林;李志光;卢月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流行性乙开支脑炎患儿脑脊液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为探讨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患儿脑脊液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测定49例乙脑患儿和10例正常对照组脑脊液中NSE的含量.结果:①49例乙脑患儿脑脊液NSE含量比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t=7.36,P<0.001);②乙脑各分型组脑脊液NSE含量比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均<0.01),乙脑患儿脑脊液中NSE含量随临床分型加重而升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③后遗症组脑脊液NSE含量比无后遗症组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t=6.38,P<0.001).提示脑脊液中NSE含量的测定对乙脑患儿脑损伤程度及临床预后判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齐旭升;涂自良;王作军;张永福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先天性梅毒骨骼改变的X线表现:附11例报告

    为了分析先天性梅毒骨骼改变的X线征象,以利于梅毒的早期诊断,将经血清学检查确诊的11例先天性梅毒,结合临床症状分析其骨骼改变的X线表现.结果:①长骨干骺端致密改变,致密线下方出现横形透亮带,长骨干骺端锯齿状改变,局限性骨质缺损;②骨膜反应;③病理性骨折.提示:X线平片能反映骨骼尤其是长骨的改变(包括干骺端炎、骨膜炎、病理性骨折等),结合临床表现,有助于及时发现先天性梅毒.

    作者:胡喜红;李国平;帕米尔;施莺燕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流行性腮腺炎脑膜脑炎血清及脑脊液特异性IgM抗体检测

    流行性腮腺炎仍是我国小儿常见的传染病之一,其常见的并发症为脑膜脑炎.为协助临床明确诊断,我们对97例于1998年1月至5月临床诊断为流行性腮腺炎脑膜脑炎的住院患儿进行血清和/或脑脊液腮腺炎病毒IgM抗体的检测,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晓红;杨智宏;王岱明;朱启殚;董佐权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麻疹脑炎患儿CD4+、CD8+淋巴细胞测定的临床评价

    脑炎是麻疹常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病死率约占20%.麻疹脑炎的发生与机体的免疫功能异常密切相关[1].为探讨麻疹合并脑炎发生的细胞免疫机制,我们于2000年1月~2001年6月对30例临床确诊为麻疹脑炎的住院患儿作了CD4+、CD8+淋巴细胞测定,现报告如下.

    作者:韩国强;汪洪姣;张桂莲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新生儿性传播疾病37例临床分析

    近几年新生儿性传播疾病(STD)已屡见报道,发病率逐年上升.我们分析了自1995年至2001年11月间资料较完整的新生儿淋病28例,先天性梅毒6例,阴道滴虫病3例,共37例,报道如下.

    作者:王招定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新生儿胎传梅毒20例报告

    为了解新生儿胎传梅毒(先天性梅毒)的发生率、治疗与预后关系,对20例梅毒感染母亲及所生子女进行临床、梅毒血清学及新生儿X线检查,确诊胎传梅毒及治疗.结果发现母子均用正规的青霉素治疗,无1例发生胎传梅毒;孕妇不接受抗梅毒治疗,胎传梅毒发生率达83.3%(5/6例),死亡率83.3%(5/6例).提示对受梅毒感染孕妇,早期诊断、及时治疗、疗程正规能防止胎儿梅毒感染.

    作者:夏瑾;华萃;吴瑞勤;申玉红;洪建国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甲型肝炎患儿腹腔淋巴结肿大的超声诊断及临床意义

    为探讨甲型肝炎(甲肝)患儿腹腔淋巴结肿大的发生率、声像图特点及临床意义,用超声诊断仪作纵、横、斜向多方位超声切面,清晰显示肝门区卵圆形低回声区,并可与邻近脏器及血管分开,确认为肿大淋巴结.结果发现60例甲肝患儿显示肝门淋巴结肿大53例(88.33%),分布于门静脉主干两侧及后方.提示:①甲肝患儿肝门淋巴结肿大发生率高,可能与淋巴系统发育旺盛、对抗原的应答反应异常敏感有关;②肿大淋巴结分布于门脉主干两侧及后方,故并不压迫门脉右前方的胆总管而造成胆道梗塞;③肿大淋巴结的消失远迟于血清肝功能指标的恢复.

    作者:李桂明;骆成榆;杨俊文;唐美芳;薛芳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新世纪几种传染病的动态及挑战

    近30年来,广泛进行多种疫苗接种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脑、乙脑、灰髓炎等发病率显著下降.由于腮腺炎、风疹、水痘的免疫国内未普遍开展,这几种传染病仍有小流行,但能早诊断、早治疗,很少引起严重后果.当前有几种主要传染病对儿童存在威胁.

    作者:王岱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先天性梅毒发病与否和早期干预

    近几年,梅毒的发病率有明显增加趋势,母亲一旦感染梅毒其危害极大,梅毒螺旋体可通过胎盘直接感染胎儿致先天梅毒,严重者可致流产、早产、死胎和围产期死亡.本文对我院1999年9月~2001年5月14例妊娠并存梅毒孕妇分娩的新生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如下.

    作者:顾小芳;孙蓉;王重阳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呼吸道柯萨奇病毒感染的年龄特点与临床分析

    随着B组柯萨奇病毒(CVB)病原学检测的广泛应用,CVB感染在儿科疾病中的地位日显重要.本文重点探讨不同年龄组小儿呼吸道CVB感染的疾病特点,对1995年10月~1999年12月中623例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血清CVB抗原(CVB-Ag)及CVB特异性IgM抗体(CVB-IgM)检测,并做系统分析如下.

    作者:汪隽瑛;方凤;蒋瑾瑾;欧阳建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第10讲:成分输血(下)

    新一代成分输血一、非替补性输血目前临床上各种血液成分制剂的应用主要是对缺少的血液成分进行补充,仅仅是一种替补性疗法.近年临床实践和研究发现血液成分制剂也可用于疾病的治疗,即非替补性输血,如:①输红细胞能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化疗后粒细胞的恢复迅速加快,能使因腺苷脱氨酶或嘌呤核苷磷酸化酶缺乏而致的白细胞免疫功能缺损得到纠正;②输血能改善和提高肾移植的存活率;③静脉内输注免疫球蛋白对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有效,能使血小板计数迅速升高,出血症状得到很好控制,甚至获得持久缓解;④大剂量静脉内输注免疫球蛋白对输血紫癜和自身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也有一定疗效;⑤采用输血浆治疗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也获得较满意的疗效.

    作者:梁辉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第9讲:成分输血(上)

    概述输血是临床医疗、急诊抢救的重要治疗措施.传统的输血无论是严重贫血还是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等情况,一律给予输全血,由此常常带来不良反应,甚至发生危险.现代输血的概念已不仅仅指输全血,更多的是指输注各种血液成分,即成分输血.所谓成分输血就是将血液中的各种有效成分,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加以分离提纯,分别精制成高纯度和高浓度的血液成分制剂,然后再根据临床需要输给病人.

    作者:梁辉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胎传梅毒7例误诊分析

    我院自1996年1月至2000年12月共收治胎传梅毒10例,其中首诊误诊7例,兹将7例误诊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引起相关科室临床医师的重视.

    作者:俞慧菊;张红珍;乐菊芳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临床病理讨论--发热、呼吸困难、持续低氧血症

    病史摘要患儿,男,16天.因少吃、少哭、少动1周,发热、呼吸困难2天入院.患儿系第1胎,第1产,孕39周因羊水量少行剖腹产分娩.Apgar评分10分,因母亲产后发热予人工喂养.

    作者:庄伟;丁春华 刊期: 2002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