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颌面部损伤的结果是面部生长受到影响,随儿童发育成熟其颌面部生长和再塑型明显不同于成年人的面部,因此儿童颌面部骨折的处理有其独特的治疗方式.
作者:胡晓文;黄洪章;欧阳喈;孙洪晨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肿瘤的侵袭与转移是恶性肿瘤的主要生物学特征,也是恶性肿瘤患者的主要死因.从原位的增殖性肿瘤到侵袭转移癌的演变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MMPs)起到重要作用,它通过破坏基质的降解平衡而促进肿瘤细胞突破基底膜和细胞外基质(Extracell matrix, ECM)构成的组织学屏障,向周围组织侵袭和远处组织转移.因此,MMPs近年已成为肿瘤侵袭和转移研究的热点.
作者:费继敏;刘流;何永文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涎腺肿瘤是口腔颌面部常见肿瘤,其中,恶性涎腺肿瘤对人类生命的威胁不容忽视.
作者:马锴;钟滨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口腔颌面部暴露于人体表面,极易受到损伤.根据国内8家创伤首诊医院1992~1994年对1915例患者的调查,头面颈部伤占60%以上,仅次于四肢伤和多发伤,远远高于胸腹及脊柱伤[1].
作者:石照辉;封兴华;周树夏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舌下腺囊肿俗称蛤蟆肿,是涎腺中较常见的囊肿,可影响口腔器官的功能.
作者:崔广学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血管瘤是颌面部常见疾病,其治疗方法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非手术疗法较多,如硬化剂注射、微波治疗等,效果不尽满意,我科于1993年始采用平阳霉素治疗颌面部血管瘤138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庆坤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血管危象是吻合血管游离组织移植术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也是影响手术成功率的关键因素[1].
作者:赵云富;姜晓钟;刘渊;苗林;吴洋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颌面部血管瘤是一种简单、高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得到广泛应用,但其出现并发症并未得到足够的认识.本科自1995~2001,共收集了9例有完整资料的病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魏福海;陈建刚;岑健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唇腭裂畸形治疗已由单纯关闭唇腭部裂隙,发展到序列治疗[1].
作者:陆斌;顾晓明;何黎升;封兴华;彭品祥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粘液囊肿是常见的唾液腺瘤样病变,源于小唾液腺者好发于下唇及舌尖腹侧;源于舌下腺者临床上可分为3种类型:(1)单纯型、(2)口外型、(3)哑铃型[1].传统的治疗方法为手术摘除囊肿(源于舌下腺者同时手术摘除舌下腺)或向囊腔内注入碘酊、鱼肝油酸钠等,而对于向囊腔内局部注射平阳霉素则少见报道.现笔者采用平阳霉素+利多卡因+地塞米松囊腔内局部注射治疗发生于舌下的小唾液腺粘液囊肿及单纯型舌下腺囊肿21例报道如下.
作者:李建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颌面部血管瘤单纯采用手术方法,容易造成颌面部的缺损及畸形.近年来采用平阳霉素作瘤腔栓塞治疗血管瘤,效果较好,但时间较长.我们从1994年11月~2001年11月采用微波热凝配合平阳霉素瘤腔注射,同时进行治疗颌面部血管瘤56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作者:冯根保;许敦浩;唐协武;薛鹏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在正常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和形状是相对稳定的,每一体细胞具有46条(23对)染色体,称为二倍体细胞(2C,Component).
作者:刘军;刘岚;曹志中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儿童颌骨骨折的发生率虽然较低,但由于儿童颌骨处于生长发育期,给治疗带来一些特殊的问题,因此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十分必要.由于外伤后,牙失去正常组织的支持而引起松脱或错位,此时应用固定矫治的托槽代替牙弓夹板作颌间牵引固定,治疗儿童颌骨骨折,可收到满意的疗效.现将用托槽代替牙弓夹板治疗儿童颌骨骨折的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王丽娟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作者从1991年1月~2002年1月,用平阳霉素(Pingyangmycin下简称PYM)瘤内注射治疗眼眶部海绵状血管瘤155例,占同期口腔颌面部血管瘤(1356例)的11.43%.现将其疗效分析如下.
作者:寿柏泉;寿卫东;杨震;孟昭业;张森林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病毒性坏死淋巴结炎又称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本组18例病例均以病毒感染为主(EB病毒、单纯疱诊病毒及其他变异病毒).初期高热,以驰张热或不规则热为主,时间持续1~2周,同时伴有全身皮疹,腮腺,颌下、颈上、颈后部多处淋巴结肿大,颜面部皮肤及软组织反复感染.现将我科18例报道如下.
作者:文光和;黄晓斌;李树春 刊期: 2003年第01期
1 资料与方法1.1 本组67例系本科1997年6月至2002年颌骨骨折的住院病人.其中陈旧性骨折57例,新鲜骨折为10例.
作者:沈新妹;裘明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通过检测浸润癌及癌周原位癌中心区和边沿细胞增殖活性,分析舌鳞状细胞癌上皮内蔓延机制.方法收治169例舌鳞癌病例,伴有原位癌者共16例.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检测PCNA、Ki67蛋白及银染一步法检测NORs在舌鳞状细胞癌及癌周原位癌中心区和边沿中的表达.结果正常上皮和原位癌之间(P≤0.01),原位癌和浸润癌之间(P≤0.01),浸润癌中心区和边沿之间(P≤0.01)细胞增殖活性有显著差异,而原位癌边沿和中心区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浸润癌边沿细胞具有较强的增殖活性,而原位癌中心区和边沿细胞增殖无明显差别.
作者:王新红;汪说之;陈新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分析成釉细胞瘤不同病理类型和不同手术方法对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作者收集1990~1999年10年间收治的成釉细胞瘤51例的完整病史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1例中,有24例复发(24/51,47%),以滤泡型和丛状型为基本类型,共15例;共计手术65人次,其中单纯摘除者39人次,30人次复发;颌骨方块或部分切除及扩大切除者有26人次,复发11人次.结论成釉细胞瘤的病理学分型不能提示其术后复发与否,不同手术方式的术后复发率显著不同,颌骨方块或部分切除及扩大切除都能明显降低术后复发率.
作者:陶谦;黄洪章;潘朝斌;陈伟良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在颌面部撞击伤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用撞击机以4.77±0.53,9.16±0.65和13.95±0.67m/s撞击兔左侧面中部(n=6),建立动物模型.伤后6h观察伤区软组织、脑及脑干病理改变,测定软组织、脑与血中NO含量及脑含水量,与正常组对照.结果伤后6h血中NO含量明显降低,软组织和脑组织中NO含量及脑含水量均显著升高(P<0.01).结论伤后血中NO生成受到抑制,但局部NO的生成与组织损伤程度一致,说明NO参与损伤过程,它可能是参与损伤的重要物质.
作者:张明;何黎升;薄斌;周树夏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在运用快速成型技术制作的颌骨模型上作成个体化钛支架,以构筑颌骨三维形态.方法 18例颌骨缺损患者进行个体化钛支架联合游离组织瓣修复重建.其中10例上颌骨缺损以钛网支架重建上颌骨前壁、外侧及底壁,如内侧壁缺损则一并恢复,其口鼻创面以前臂皮瓣或串联腓骨肌瓣修复;8例下颌骨缺损以钛板支架塑形,联合游离腓骨,精确恢复下颌骨外形及髁突生理位置.结果所有的病例随访6~12个月,除1例于术后9个月眶外侧壁复发外,其余未见肿瘤复发.皮瓣除2例因术后放疗部分坏死外全部成活.所有患者面部外形均非常满意,张口度2.5~4cm,正常进食.上颌骨重建病人无口鼻瘘,语音较为清晰,下颌髁突均在正常解剖生理位置,面部软组织亦很对称.结论个体化钛支架应用于颌骨重建,能够较为精确地恢复颌骨外形,有利于术中引导移植骨准确对位,可避免术后的继发功能障碍,有效节省手术时间,其在复杂颅颌面疾病诊治中的应用前景非常乐观.
作者:李军;孙坚;马宏涛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舌鳞癌颈转移的发生规律以及对cN0(临床不怀疑转移)患者的治疗原则. 方法通过对439例舌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舌鳞癌的总体转移率为42.14%,cN0患者的颈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率为26.66%,舌鳞癌的隐匿性转移与肿瘤T分期等密切相关. 结论临床上应根据原发灶的大小等综合考虑分析,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
作者:康非吾;黄欣;吴正华;温玉明;王昌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建立研究硬腭裸露骨的兔模型,观察和研究裸露骨面对上颌骨发育情况的影响,以及腭粘膜移植修复裸露骨面的效果.方法将30只日本白兔(5周龄)随机分为3组:组Ⅰ(空白对照组),组Ⅱ(左侧硬腭骨面裸露,保持右侧完整)和组Ⅲ(左右侧硬腭骨面均裸露,右侧用腭粘膜移植修复),术后25周处死,进行颅骨测量.结果组Ⅱ和组Ⅲ上颌骨左侧的长、宽、高均明显小于对侧和空白对照组.该两组之间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本实验成功建立了硬腭裸露骨面的兔模型,并证明了硬腭裸露是造成上颌骨发育畸形的重要影响因素,而腭粘膜移植修复裸露骨面可有效预防上颌骨发育畸形.
作者:黄旭;石冰;鲁大为;宋庆高;王志勇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Lefort Ⅰ型截骨快速牵开成骨技术,在唇腭裂术后上颌后缩畸形矫治中的应用.方法上颌Lefort Ⅰ型截骨,术中前移上颌骨4.0~12mm,留间隙期1天.使用口外颅颌牵引装置-上颌杠杆式牵引支架,调节支架前部的刻度调节旋钮和牵引杆,3~5天内完内快速牵开水平前移3.0~10mm,矫正7例唇腭裂术后上颌后缩畸形.结果 7例Lefort Ⅰ型截骨水平快速牵引成骨完成后,除1例固定为4周,1个月后复查为轻度开合外,均无感染、成骨不良、骨不愈合等并发症.7例牵开成骨矫正效果满意.结论 Lefort Ⅰ型截骨快速牵开成骨技术是治疗唇腭裂术后上颌后缩畸形的有效方法.牵开速度快,不影响骨愈合,治疗时间短,不需植骨,疗效满意.
作者:宋九余;陈志洪;华泽权;张力;鲍海宏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先天性唇腭裂的患病状况及特点,寻找与唇腭裂发生有关的影响因素,为唇腭裂的预防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1989~1998,10年间在原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手术治疗的2447病例进行回顾性临床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本组病例中,唇裂648(26.5%)、唇腭裂996(40.7%)、单纯腭裂803(32.8%).唇裂伴或不伴腭裂中,男多于女(2.14∶1),单纯腭裂女多于男(0.77∶1).单侧唇腭裂明显多于双侧,两者之比为4.84∶1,其中左侧者多于右侧者,两者之比为2.14∶1.有遗传史的病例占病例总数的7.4%,其中唇裂伴或不伴腭裂有遗传史者占唇裂伴或不伴腭裂患者的8.2%,单纯腭裂有遗传史者占单纯腭裂患者的6.5%.母亲怀孕前3月经历危险因素有954例,占39.0%,其中唇裂伴或不伴腭裂者700例,占唇裂伴或不伴腭裂患者数的42.6%,单纯腭裂254例,占单纯腭裂的31.6%.A型和O型血患者比例高于正常人群比例,而B型血者比例低于正常人群比例,单纯唇裂出生于4~6月者人数小于其他季度,而单纯腭裂出生于7~9月者人数少于其他季度;19例双生子中,均为其中之一发病,无同时发病者.唇腭裂伴发畸形者共41例,占总病例数的1.7%.结论本资料提示唇腭裂的发生可能与多基因遗传,胚胎发育早期的环境因素及血型等有关.
作者:赵志荣;石冰;王大章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咽后瓣术后愈合动态的组织形态变化.方法 10只成年健康杂种狗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2组,分别模拟上、下蒂型咽后瓣手术,于术后0、3、7、30、90d处死,采用常规石蜡切片、光镜观察及计算机图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比较术后不同时期瓣愈合的动态组织形态变化.结果 (1)上、下蒂型咽后瓣术后当天瓣内组织无炎症及水肿,肌纤维排列规则;术后3d时瓣组织水肿,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肌纤维粗大;术后7d水肿消退,少量炎症细胞浸润,肌纤维大小与当天时类似;术后30d时瓣内结缔组织增多,未见炎症细胞,肌纤维变细,成为菱角形;术后90d时瓣内组织变化与30d时基本类似.(2)形态计量分析(与当天比较),术后3d时,肌纤维平均截面积及直径显著增加(P<0.01);术后7d时无显著增加(P<0.05);术后30d及90d肌纤维平均截面积及直径显著减少(P<0.01);两者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上、下蒂型咽后瓣术后同期互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上、下蒂型咽后瓣术后组织学变化类似,术后30d肌纤维萎缩明显,90d呈稳定的萎缩状态.
作者:雷荣昌;翦新春;黄立勋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机械张力对成骨细胞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和I型胶原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Flexercell细胞体外拉伸力学装置对人成骨细胞MG-63进行牵张加载实验,用生化方法和RT-PCR反应检测细胞受张力刺激6、12、24和48h后的ALP活性和I型胶原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机械张力能明显增强MG-63细胞的ALP活性.I型胶原mRNA的表达在张力作用后6~12h减弱,24h后表达升高,48h高.结论机械张力不仅能促进成骨细胞ALP的分泌活性,而且还能对成骨细胞胶原合成产生影响.
作者:胡静;邹淑娟;高占巍;李继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MMP-2、TIMP-2、MT1-MMP与成釉细胞瘤局部侵袭特性的生物学关系.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剂和激活剂MMP-2、TIMP-2、MT1-MMP在成釉细胞瘤的表达及含量.结果在成釉细胞瘤组织中,MMP-2、MT1-MMP、TIMP-2的mRNA均表达,且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牙囊组织,复发及实性成釉细胞瘤的TIMP-2、MT1-MMP相对含量均显著高于原发和囊性成釉细胞瘤.结论在成釉细胞瘤组织中,MMP-2、MT1-MMP、TIMP-2转录水平的增高可能与其侵袭特性有关,MT1-MMP/TIMP-2表达水平可能与其侵袭能力有关.
作者:张彬;黄洪章;潘朝斌;陶谦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牙源性肿瘤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的肿瘤,1992年WHO对各种牙源性肿瘤的组织学分类及命名重新进行了统一的定义.国内外学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我国在牙源性肿瘤研究在有些方面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如临床治疗的研究、成釉细胞瘤体外培养和细胞系的建立及牙源性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等,现就目前这方面的现状进行概述.
作者:黄洪章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婴儿黑素神经外胚瘤(Melanotic Neuroectodermal Tumor of Infancy, MNTI)在临床上很少见,95%发生于1岁以内,以上颌骨好发,约占总数的70%[1],而发生于下颌骨者罕见.
作者:钟来平;陈关福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猫抓病是一种自限性感染性疾病,临床罕见,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猫抓病病例报告如下.患者,男,51岁,5天前无意中发现颏部无痛肿物,约板栗大小,无明显增大及其他不适,曾用抗生素治疗无明显效果.
作者:汤諹;杨湛;刘流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副腮腺结石较少见,而巨大结石更为罕见.我科收治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高华珊;胡建道;金国荣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患者男性,30岁,8年前患者发现右颊部皮下有一黄豆大小肿物,无不适,可活动,生长缓慢未经任何治疗.
作者:余立强;于永清;刘湘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树突网状细胞肉瘤(Dendritic Reticulum Cell Sarcoma)是一种由淋巴结滤泡结构中的树突网状细胞所产生的恶性肿瘤,故亦称为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FDCS(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 Sarcoma).该肿瘤临床十分罕见,作者通过1例经3次手术、2次复发的左上颈部FDCS病人资料,作以下分析.
作者:路和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颌骨发育畸形有的是由于遗传而产生的,但是对于颌骨发育畸形的遗传特征的报道却不常见.
作者:赵加强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患者女,36岁,因开放性下颌骨粉碎性骨折入院.患者失血较多,血压82/52mmHg,RBC:3.35×1012/L,Hb102g/L白蛋白30g/L,且患者平日身体较弱,给予20%白蛋白缓慢静滴,约35min滴注完毕,15min后患者出现四肢麻木,轻度抽搐,肌张力轻度增高,T、P、R正常,BP:98/60mmHg.
作者:王思明;孟祥凤;杨红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下颌阻生智齿拔除术为门诊常见的困难手术之一,因拔牙方法不正确、拔牙器械不合适或对局部解剖不熟悉,术中发生断根或完整牙齿移位于舌侧骨板外进入翼颌间隙者并非罕见.
作者:吴学军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应用内镜直视下行三叉神经第2、3支神经于出圆孔、卵圆孔处高位切断撕脱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9例,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骆献阳;赵德安;陈爱民;周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颧骨与上颌骨相连接,在受外力打击时,可同时伴发上颌骨骨折.我科于1995年以来,对3例伴有上颌窦前壁骨折的颧骨粉碎性骨折患者采用了双腔气囊导尿管代替碘仿纱条填塞上颌窦腔,复位固定.
作者:董宝英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因肿瘤和创伤致两侧下颌骨体部和颏部同时缺损时,称之为两侧下颌骨缺损,亦有称巨大下颌骨缺损[1],此种缺损严重影响患者的面容并造成咀嚼、咬合、吞咽和语言功能的破坏,修复较为困难,是口腔颌面部疑难的问题之一[2,3].
作者:刘霜印;付新国;周保成;肖垂洪 刊期: 2003年第01期
颌骨软骨瘤在口腔颌面部肿瘤中比较罕见.是来源于成软骨细胞的良性肿瘤,临床上无特异性.我科自1980~2001年共收治颌骨软骨瘤4例,术前均误诊,手术切除病理方确诊,现报道如下.
作者:路洪波;王洪武;陈红芹 刊期: 2003年第01期
1 临床资料一般情况:自1998~2001年共收治8例患者,其中男3例,女5例,右侧5,左侧3,年龄16~35岁,平均年龄23岁.
作者:解植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上颌骨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外伤疾病,其复位方法有手法复位、牵引复位及手术切开复位.
作者:李继光;逯长平;王兴禄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以骨内种植体为固位与支持基础的口腔种植修复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项新的系统工程.
作者:黄远亮 刊期: 200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