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麻醉学杂志

临床麻醉学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南京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南京分会
  • 国际刊号:1004-5805
  • 国内刊号:32-1211/R
  • 影响因子:2.22
  • 创刊:1985
  • 周期:月刊
  • 发行:江苏
  • 语言:中文
  • 邮发:28-35
  • 全年订价:40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知网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上海图书馆馆藏
  • 1989评为省优秀期刊三等奖
  • 外科学
临床麻醉学杂志   1999年1期文献
  • 深静脉穿刺置管并发空气栓塞4例的教训

    我们近几年来上腔静脉穿刺置管时并发空气栓塞遇到4例.其中3例为腹部闭合伤,出血性休克,1例肝癌术后,准备行深静脉高营养治疗.4例均发生在颈内或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取下注射器至置导丝期间.

    作者:何荷番;谢银玉;黄珍治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甲状腺功能低下术后伴发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一例

    患者女,64岁,13年前因甲状腺腺瘤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术后按医嘱每日晨服用甲状腺素片40mg.

    作者:阴泽民;尹天琛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丁卡因致速发型超敏反应伴心动过缓一例

    患者男,44岁,头痛待诊,CT片示左侧咽隐窝显示欠佳.血压17.3/12kPa(130/90mmHg),行鼻咽部检查,因咽反射敏感咽部给予1%丁卡因表面麻醉2次(共约0.2ml),仍未窥清全貌.次日复诊,再次用1%丁卡因表面麻醉咽部3次(共约0.6ml),完成鼻咽检查,无任何反应.

    作者:刘宿;周定蓉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颈部包块病人气管插管致急性呼吸道梗阻一例报告

    患者男,28岁,因左颈部包块伴声音嘶哑约2月入院.查:左颈部约8.5cm×6cm×5cm大小椭圆形包块,下极达胸骨上窝,稍硬,不活动,有压痛.气管右侧移位约1cm,食道钡餐检查示食道气管向右后侧移位,拟全麻下行包块切除术.快速诱导插管,声门暴露良好,插管时稍感阻力.

    作者:陈敬锋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气管插管误入食管的教训和经验

    例1 患者男,2岁,气管异物(花生米).因情况紧急在五官科治疗室内施表面麻醉下行气管异物取出术,术中患儿心跳骤停,立即气管插管,见腹部膨隆,再行喉镜检查,发现导管误入食管.

    作者:陈家骅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高频喷射通气用于心跳骤停并发肺水肿一例

    编者按本例肺水肿原发于静滴氨苄青霉素2g之后(过敏反应?),估计是缺氧继发心跳骤停,但肺水肿继续存在.应用HFJV使肺水肿得以消退.事实如此,其机理虽值得商榷,但可供读者参考.以后自主呼吸虽恢复,而仍需行IPPV 7天,后死于急性肾衰,原因未交待,说明心肺复苏的后续处理仍有其他问题尚未解决,宜从中汲取教训.

    作者:徐海文;田虹霞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颈丛阻滞下甲状腺瘤手术对T3、T4及循环的影响

    ASAⅠ~Ⅱ级单纯甲状腺瘤切除术患者50例,男19例,女31例,年龄18~55岁.用1%利多卡因+0.1%丁卡因作双侧一针法颈丛阻滞,于术前、麻醉后15min,术中切割甲状腺时用放免法测定血清甲状腺浓度,同时监测血压和心率.

    作者:陈桂珍;陈栋梁;张秀英;叶飞;徐意钗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颈丛阻滞甲状腺腺瘤摘除术中的T3、T4水平观察

    本文对22例甲状腺腺瘤病人术前、麻醉后及术中甲状腺T3、T4变化进行了初步观察.甲状腺腺瘤病人22例,ASAⅠ~Ⅱ级,其中男3例,女19例,年龄20~66岁.手术包括腺瘤摘除9例,一侧腺体次全切除12例,双侧腺体次全切除1例.术前30min常规肌注苯巴比妥钠0.1g,行双侧浅丛+患侧深颈丛神经阻滞,局麻药用1%利多卡因和0.25%布比卡因.

    作者:徐志荣;李元海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不同方法的椎管内麻醉用于剖宫产手术的效果比较

    250例剖宫产术病人,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A组(130例)选L2~3间隙采用CSEA,腰穿成功后先注入0.75%布比卡因1ml加等量10%葡萄糖、3%麻黄碱混合液2.6~3ml.退出腰穿针硬膜外腔头向置管3cm,B组(120例)选L1~2间隙单纯硬膜外麻醉(EA)按0~3ml/kg容量注入2%利多卡因与0.25%丁卡因等容量混合液(含1∶20万肾上腺素),两组均保留硬膜外导管术后镇痛.

    作者:周代伟;高燕平;刘燕君;王芳;陈春梅;刘瑛;肖晓山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巨人症的麻醉问题

    本文报告了3例(4次)巨人症患者行垂体腺瘤切除术的麻醉处理体会.患者体重120~128kg,身高200~213cm,伴视力模糊、血压偏高(19.5~20/12~14kPa),ECG示部分导联T波轻度改变.1例血糖偏高(8.8mmol/L),1例有心包积液,2例肺活量7.8~8.2L,VT1 240ml.

    作者:窦元元;陈东生;程先进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产科急症子宫半截术的麻醉体会

    13例产科病人,在分娩及产后因妊娠合并妊高症(3例)、肝损害(2例);人流后子宫出血(1例);产时及产后宫缩不良,致产后出血,行子宫半截除术,出血量2 000~4 000ml,其中合并休克者8例,并发DIC者6例.术前实验室检查Hb<80g/L者8例,高凝化验示异常者100%(13例).

    作者:张晨霞;毛继真;殷英杰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三低硬膜外麻醉法在下肢肌袢形成术中的应用

    三低硬膜外麻醉法是为了满足特殊手术要求而采用的,即低位硬膜外穿刺、低浓度、低容量的用药方法.

    作者:程述德;张大林;刘秀茹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硬膜外术后病人自控镇痛术(PCEA)的临床观察

    50例腹部手术硬膜外麻醉病人,术后采用硬膜外腔注射小剂量吗啡自控镇痛(PCEA)治疗,获较满意的术后镇痛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良刚;沙婉芬;张媛园;许幼莉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碳酸利多卡因硬膜外阻滞于小儿麻痹后遗症矫治术的临床观察

    小儿麻痹后遗症下肢手术患者100例,分碳酸利多卡因(碳酸组)和盐酸利多卡因(盐酸组)二组,各50例,两组性别、年龄、身高和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硬膜外穿刺L1~5间隙向头侧置管2.5~3.0cm,应用碳酸利多卡因或盐酸利多卡因(浓度1.5%)15ml(含1∶20万肾上腺素).结果显示碳酸组的起效时间和阻滞完善时间提前,与盐酸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每一节段需药量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表1),对循环系统的影响两组无明显差别(表2),有效阻滞时间两组也无显著差异.

    作者:陆永福;吴进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经舌咽神经阻滞进行清醒气管内插管的体会

    患者18例,均仰卧位,头转向对侧.穿刺点取乳突尖端与下颌角之间连线的中点,从该点垂直刺入皮肤缓慢进针约1.5~2cm,触及茎突,然后沿茎突前滑过0.5cm,回抽无血,即可注2%利多卡因2ml,同法阻滞对侧.麻醉后约10min即可顺利插管.

    作者:侯典勤;国爱云;王明平;杨雪梅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麻醉下非溶血性过敏反应的诊断与处理体会

    报告3例在麻醉下(2例全麻,1例硬膜外)非溶血性过敏反应的诊断与处理.3例既往均无药物或食物过敏及手术输血史.输血前常规核对血型无误,输血前均预防性给地塞米松.3例共同特点为(1)输血中或输血后不久出现血压下降(例1在10多分钟内血压降为0),但脉率改变不明显.

    作者:王心怡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68例新生儿重度窒息气管插管复苏体会

    我院对68例重度窒息新生儿施行气管插管抢救复苏.其中娩出1min Apgar评分<3分者59例,1例娩出时Apgar评分6~8分,3~5min后又<3分.复苏实施:先迅速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将新生儿放置于保暖台上明视下行气管插管,接T型管呼吸囊用纯氧控制呼吸,频率30~40次/分,VT视新生儿胸廓抬起,幅度以稍抬起为好.

    作者:叶露;傅汉雄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支气管造影置管困难病人应用喉镜插管的初步体会

    我院近5年来行支气管造影检查中有9例出现造影导管置入困难,均经麻醉医师在喉镜下顺利完成,现报道如下.

    作者:肖祖卫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CO2与脑循环

    编者按 1998年Anesthesiology杂志第5期上刊出了Brian,JE所写的一文,内容较新,但十分噜,字数很多.为取其精华,特约定南京大学医学院硕士生嵇晴医师先试行译出,然后在指导人帮她不厌其烦地予以删节和理顺,经重复修改和誊抄5次后方才成当前的面貌.

    作者:嵇晴;李德馨;徐建国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麻醉医师应站在血液保护的第一线

    由于麻醉科工作的特点,约2/3的输血量要经过麻醉医师之手,目前我国不必要输血达50%,因此节约用血,实施血液保护(blood conservation),防止输血传播性疾病,麻醉医师责任重大.

    作者:邓硕曾;纪宏文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机械通气时一氧化氮输送系统的建立

    吸入一氧化氮(NO)已被用来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肺动脉高压等病症.要实施吸入NO的治疗首先要建立NO的输送方法.本实验利用现有的设备设计NO输送及监测的连接方法,并检测吸入气中二氧化氮(NO2)浓度.

    作者:石敏;汤耀卿;尹浩然;李宏为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国产和进口安氟醚临床应用的比较

    目的:采用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方法对国产和进口安氟醚临床应用进行比较.方法:心血管手术病人607例,随机分为国产安氟醚组(307例)和进口安氟醚组(300例).比较术后清醒时间、拔除气管插管时间、住ICU和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和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术后死亡率.607例中随机抽出204例(国产组106例、进口组98例)测定术后血清谷-丙转氨酶(GPT)、血清尿素氮(BUN)和血清肌酐浓度(Cr).随机抽出97例(国产组52例、进口组45例)观察术后3天内有无恶心呕吐.结果:国产安氟醚与进口安氟醚比较仅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增高(22.1%比14.7%,P<0.05),其余各项无显著差异.结论:国产安氟醚基本上可与进口安氟醚一样应用于临床麻醉.

    作者:晏馥霞;崔立民;廖历兴;徐瑞;刘进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单肺通气期间PEEP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观察26例胸科手术病人单肺通气期间PEEP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A组12例,单肺通气期间采用5cmH2O PEEP;B组14例,单肺通气期间未用PEEP.结果:两组病人单肺通气后SV、CO、CI均呈下降趋势.A组下降幅度略大于B组,A组在PEEP后45min降至低.但两组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恢复双肺通气后SV、CO、CI即回升.其余参数无明显变化.单肺通气后动脉血氧分压下降,但均在安全范围内.结论:单侧肺5cmH2O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不大.但在存在低血容量的病人,应用单肺PEEP时应谨慎.

    作者:周建美;刘流;陈启智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连续温度稀释法测定心排血量的临床应用及评价

    目的与方法:20例心脏手术病人采用连续温度稀释法进行围术期CO和SO2测定.结果:(1)CCO从诱导后至CPB启动明显降低,CPB后升高,关胸后下降,术后2h降至低,随后缓慢升高,48h后显著升高;(2)CCO和ICO高度相关,r=0.932(n=40);(3)机器SO2和血气SO2高度相关,r=0.954(n=31).结论:(1)本法测定CO和SO2准确可靠;(2)动态观察CO,可及早发现意外情况,在ICU中协助诊断,指导治疗;(3)影响因素:导管位置和体温.其优点是连续测定、准确可靠、影响因素少;缺点是操作较复杂、仪器和导管价格昂贵.此法适用于重症心肺疾患、休克和高危病人行大手术等.

    作者:杭燕南;高玉英;孙大金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异丙酚诱异对心瓣膜手术病人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和方法:采用Swan-Ganz导管及热稀释法检测心搏量技术,观测心瓣膜手术病人异丙酚(1.5mg/kg)诱导时的血流动力学(血动学)变化.结果:两组病人麻醉前血动学紊乱主要表现为右心后负荷及作功增加;给予异丙酚1.5mg/kg后2min,HR、CI、MPAP、MAP、PCWP、LVWI、RVWI较麻醉前明显降低,在无气管插管操作刺激的A组中可一直持续,并超过10min;B组病人麻醉后3min行气管插管,插管后RAP、PCWP、MPAP、MAP、CI、SVRI和PTRI明显升高且超过插管前及麻醉前(P<0.01).结论:1.5mg/kg异丙酚对于心瓣膜疾患病人的心血管功能有明显抑制,但其麻醉深度尚不足以抑制气管插管所致的心血管反应,临床麻醉中应予以注意.

    作者:周健;萧广钧;徐世元;招伟贤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普鲁卡因静脉复合麻醉对老年病人心脏电生理的影响

    目的:研究静脉普鲁卡因复合麻醉(IPBA)对老年病人心电生理的影响.方法:采用经食道心房起搏法,观察14例老年择期手术病人IPBA后有关心电生理参数的变化.结果:IPBA后,SACT显著缩短,SR间期显著延长(均为P<0.05);QTc显著延长(P<0.01),QTc>0.45的发生率显著增高(P=0.009);余6项心电生理参数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IPBA可较安全地用于无心电生理障碍的老年病人,但应加强术中心电监测,对原有一定程度房室传导阻滞和/或QTc延长的老年病人采用IPBA则应谨慎.

    作者:安裕文;周元植;王竹梅;高鸿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钩藤总碱与钩藤碱神经阻滞作用实验研究的初步报告

    目的与方法:采用中草药钩藤提取物钩藤总碱和钩藤碱,观察其对动物神经的阻滞作用.结果:钩藤总碱有明显的神经传导阻滞、浸润麻醉和椎管内麻醉作用,而钩藤碱则无.钩藤总碱神经阻滞作用强、起效快、维持时间90±15min.结论:钩藤总碱含有更有效的神经阻滞作用成份,有待于进一步筛选.

    作者:张兴安;程多今;李复金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氯胺酮对大鼠不同脑区NOS活性和NO产量的影响

    目的:了解氯胺酮对大鼠脑NOS活性和NO产量的影响.方法:16只SD大鼠,随机分为二组,分别ip生理盐水10ml/kg(对照组)和氯胺酮100mg/kg.用分光光度法测定NOS活性和NO产量.结果:大鼠ip氯胺酮100mg/kg能明显抑制小脑、大脑皮层、海马的NOS活性和减少NO的产量(P<0.05或P<0.01),脑干的NO产量亦较对照组减少(P<0.01),NOS活性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鼠ip氯胺酮100mg/kg能明显抑制脑NOS活性和减少NO产量,表明NO可能在氯胺酮全麻分子学机理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胡兴国;王钧;曾因明;段世明;许鹏程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猪无肝期静脉-静脉被动转流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目的与方法:对8只平均体重25±1.29kg的幼猪原位肝移植时行无肝期静脉-静脉被动转流,观察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结果:与无肝前期比较,无肝期的肺小动脉嵌压(PAWP)、体循环血管阻力指数(SVRI)和下腔静脉压(IVP)明显升高,心脏指数(CI)、每搏指数(SVI)、左室每搏功指数(LVSWI)和右室每搏功指数(RVSWI)下降极显著,平均动脉压(MAP)有一定程度下降,而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压(PA)只有轻微变化.结论:静脉-静脉被动转流在无肝期对减轻门脉系统瘀血,改善肠管血液循环,防止肠道菌群移位等方面有一定作用.

    作者:张维光;周曙;陈蕾;黄宗明;于布为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丹参提取物F在再灌注损伤中对胃粘膜抗氧化能力影响

    目的:探讨丹参提取物F的胃粘膜保护作用与氧自由基的关系.方法:复制失血性休克-再灌注损伤模型,31只大鼠随机分为单纯失血组(HE,n=9),生理盐水对照组(NS,n=10)及丹参提取物F组(DSEF,n=12);HE组大鼠在失血性休克20min后处死,NS及DSEF组则在休克20min后回输全部放出的血液,维持20min后处死.其中NS组静滴NS 0.03ml/min,DSEF组静滴DSEF1g/100gwt.结果:HE组损伤指数为0,DSEF组损伤指数明显低于NS组(P<0.01),DSEF组的丙二醛(MDA)含量明显低于NS组(P<0.01),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明显高于NS组(P<0.01).结论:DSEF在再灌注损伤中可减轻氧自由基对胃粘膜的损伤.

    作者:张丽红;孔娟;姚常柏;崔健君;张秉钧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不同麻醉方法对全髋置换术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目的:对比研究单纯全麻与硬膜外加全麻对全髋置换术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16例ASAⅠ~Ⅱ级,行择期全髋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Ⅰ组为全麻组,Ⅱ组为硬膜外加全麻组,诱导前硬膜外给2%利多卡因5ml,有平面后行全麻诱导,全麻用药与Ⅰ组相同,术中用利多卡因硬膜外阻滞,每50min给药6~8ml,术后24h内用0.5%布比卡因镇痛,Ⅰ组术后肌注哌替啶镇痛.结果:两组血液流变学的主要差异:Ⅱ组的血液还原粘度、血浆粘度及纤维蛋白原浓度术中明显下降,术后恢复接近术前.Ⅰ组这三项指标术中也明显下降,但术后3天内均反跳明显高于术前.结论:硬膜外阻滞能更好地抑制应激反应,其对血流变学的影响更有利于预防术后下肢静脉炎和静脉血栓的形成.

    作者:程桥;杨拔贤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腹部手术全身麻醉期间机体氧耗的临床研究

    目的:无创监测腹部手术麻醉期间病人机体氧耗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择期腹部手术病人40例,常规快速诱导插管,行机械呼吸.术中吸入笑气/氧气(50∶50)混合气体和1.5%左右安氟醚维持麻醉.记录手术开始前5min和手术开始后30、60、90、120、150、180、210、240min时FIO2、FETO2、PETCO2、MV等参数.结果: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VO2逐渐升高,术毕时的VO2与术前或手术开始后30min时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二氧化碳排出量变化不大.结论:在麻醉手术期间,机体氧耗量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因此临床上应尽量缩短手术时间以减轻对机体的刺激,进而减轻机体的应激反应,降低机体氧耗,有利于术后机体的康复.

    作者:梁仕伟;古妙宁;林春水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I-EO2在静吸复合全麻监测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I-EO2在全麻监测中的意义.方法:对41例普鲁卡因静吸复合麻醉病人术中同步持续监测I-EO2和ETCO2结果:I-EO2和ETCO2在全麻控制呼吸时均无明显变化,而在自主呼吸恢复和拔管前显著增高(P<0.05和<0.01).控制呼吸时和自主呼吸恢复后ETCO2(x)和I-EO2(y)的直线回归分析分别为()1(%)=0.079(mmHg)+1.017(r=0.693,P<0.001)和()2(%)=0.122x(mmHg)-0.466(r=0.720,P<0.001).两回归系数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01).结论:I-EO2可做为全麻中监测通气功能的一种指标.与深麻醉控制呼吸时相比,浅麻醉自主呼吸时可能更加敏感.

    作者:黄科昌;郑吉健;王秀莹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一例Takayasu动脉炎血管旁路术的麻醉及围手术期处理

    临床资料患者女,31岁,体重52kg,10个月前出现左眼黑朦、视物模糊、发作渐频繁.3个月前出现短暂突发性意识消失,双手持物不稳.入院后右股动脉血压在18~24/9~13kPa间波动.

    作者:倪文;徐美英;李永庆;许华;于布为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喉软骨软化患儿的麻醉处理体会

    喉软骨软化又名先天性喉鸣,属先天性喉部发育异常[1,2].由于患儿喉部软骨软弱和组织疏松,麻醉后可发生严重吸气相喘憋,给呼吸管理带来困难.现将有关麻醉处理及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江岩;尹燕伟;盖桂卿;朱德璋 刊期: 199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