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南京医科大学
  • 主办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 国际刊号:1005-3220
  • 国内刊号:32-1391/R
  • 影响因子:1.10
  • 创刊:1991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江苏
  • 语言:中文
  • 邮发:28-224
  • 全年订价:32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精神病学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2年6期文献
  • 躁狂症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研究

    目的:研究躁狂症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相关因素. 方法:收集32例躁狂症患者和30名健康对照者,采外周血作T淋巴细胞亚群测定,躁狂症组同时进行家族史、临床类型及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评定. 结果:躁狂症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中CD3细胞数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与性别、家族史及临床类型无关. 结论:躁狂症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活跃,精神-神经-免疫系统存在复杂的相互联系.

    作者:朱金富;贾福军;许明智;师天元;张红亚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奥氮平与氯氮平治疗躁狂症比较

    目的:比较奥氮平与氯氮平治疗躁狂症的疗效与副反应. 方法:80例躁狂症随机分成两组,一组服奥氮平,另一组服氯氮平,治疗4周. 结果:奥氮平组临床疗效15例治愈,12例进步,7例有效,6例无效;氯氮平组分别为13,13,7和7例.氯氮平组副反应显著多于奥氮平组. 结论:奥氮平是一种治疗躁狂症安全有效药物.

    作者:魏贤玉;王其明;杨永杰;刘美艳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氟西汀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辅助作用

    目的:探讨氟西汀辅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 方法:观察病例分为伴有抑郁症状及不伴有抑郁症状两组,原有抗精神病药不变,辅以氟西汀治疗,以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阴性症状量表(SAN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疗效,观察期12周. 结果:伴有抑郁症状组HAMD总分较治疗前有显著减少,新出现的副反应轻微.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显示总有效率为41.7%. 结论:氟西汀可改善精神分裂症伴发的抑郁、焦虑、紧张症状.

    作者:侯也之;邸晓兰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老年认知功能损害的脑诱发电位研究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和老年轻度认知功能损害(MCI)的脑诱发电位(BEPs)变化. 方法:用美国Nicolet Spirit脑电生理仪记录24例AD病人(AD组)和23例MCI患者(MCI组)的脑干听觉反应(ABR)、关联性负变(CNV)、P300和视觉诱发电位(VEP),并与29名认知功能正常的老年人(NC组)进行比较. 结果:①3组间大部分的BEPs检测指标的差异有显著性,AD组与NC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的指标比AD组与MCI组之间要多;②MCI与NC组相比,MCI组的ABR波V绝对波幅和P300的P3靶波幅显著降低;③多元逐步判别分析,ABR波Ⅲ绝对潜伏期及绝对波幅、波V绝对波幅及绝对潜伏期、CNV的反应时间和P300的P3靶波幅具有显著性判别意义,3组的判别总正确率为84.2%. 结论:多项BEPs检测有助于AD的诊断,ABR的波V绝对波幅和P300的P3靶波幅显著降低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作者:肖世富;陈兴时;张明园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儿童精神分裂症脑脊液酪氨酸、色氨酸研究

    目的:了解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脑脊液(CSF)中酪氨酸与色氨酸的改变,以探讨其发病机理. 方法: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16例儿童精神分裂症患儿与对照组儿童脑脊液中酪氨酸和色氨酸的浓度. 结果: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CSF中酪氨酸的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色氨酸的浓度两组无明显差异. 结论: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CSF中酪氨酸浓度升高,支持发病机制有关中枢神经系统多巴胺能亢进的假说.

    作者:柯晓燕;郭沈昌;王健;罗硕军;林节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万拉法新临床应用125例分析

    目的: 探讨盐酸万拉法新治疗各种精神障碍的疗效与副反应.方法: 对2000年12月~2001年12月在心理科门诊的各种精神障碍患者,包括抑郁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焦虑症、社交焦虑症、强迫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等,作回顾性研究.应用Conner's简易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90项症状清单进行评估.结果:万拉法新对某些精神障碍均有一定疗效. 结论:万拉法新是一种起效较快的抗抑郁剂,对某些精神障碍有一定疗效,且较为安全.

    作者:王文强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是否家族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白介素6比较

    目的:比较家族性精神分裂症(FS)与散发性精神分裂症(SS)患者血浆白介素6(IL-6)水平差异,探讨其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FS患者28例、SS患者47例、FS患者的一级亲属15例及29名正常人的血浆IL-6水平进行检测;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患者的精神症状及严重程度. 结果:FS患者组血浆IL-6水平明显高于SS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而与FS患者的一级亲属组的IL-6水平差异无显著性;其IL-6水平与患者的阴性症状分呈正相关,与阳性症状分呈负相关,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SS患者组血浆IL-6水平低于FS患者的一级亲属组. 结论:FS患者存在血浆IL-6介导的免疫功能异常,IL-6水平升高可能存在家族聚集性,且FS患者IL-6水平与其精神症状特征有关.

    作者:李恒芬;姚丰菊;孟焱;郭新胜;娄涛;贾福军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精神分裂症血清肌酸磷酸激酶活性研究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活性与病情的关系. 方法:对19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于治疗前、治疗4和8周末分别进行CPK检测,同时以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阴性症状量表(SANS)和阳性症状量表(SAPS)评定其病情严重度.选取同期本地区健康体检者69名为对照组. 结果:精神分裂症在发病期的CPK活性极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显著下降,4周末已降至正常范围;在发病期的CPK值与BPRS总分、思维障碍因子分、激活性因子分和SAPS因子分呈显著正相关,好转后相关性降低,至8周末已无相关性;病例组CPK变化值与BPRS总分减分值、激活性因子的减分值和SAPS总分的减分值呈显著正相关. 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发病期的CPK活性显著升高,与病情关系密切,与阳性症状相平行,这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神经-内分泌-免疫、代谢相互作用的结果.

    作者:高镇松;林和文;陈政雄;陈鼎盛;吴树跃;陈耿谊;郑禄城;张剑辉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抽动-秽语综合征内隐和外显记忆的研究

    目的: 研究抽动-秽语综合征患者的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特点.方法: 采用配对病例对照研究设计,选取确诊的抽动-秽语综合征患者及匹配健康对照各26例,用加工、分离程序的方法测定其意识性提取及自动提取在再认测验中的贡献.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抽动-秽语综合征患者的外显记忆显著低于对照组,内隐记忆差异无显著性.按年龄分层比较后,病例组7~8岁年龄段的外显记忆与同年龄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其他年龄段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抽动-秽语综合征患者的外显记忆受损而内隐记忆正常,说明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属于两个独立的记忆系统.

    作者:谭庆荣;杨宏宇;皇甫恩;苗丹民;王家同;刘旭峰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产后抑郁症与社会心理因素

    目的:研究经前不适、社会支持和心理应激对产后抑郁症发生的影响. 方法:对88例产妇评定Edinburgh产后抑郁量表(EPD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结果:产后抑郁症发生率为17%;产后抑郁症的既往经前不适率比正常对照组的明显为高;EPDS总分与SSRS的客观支持呈显著负相关性;产后抑郁症的住房拥挤率比正常对照组明显为低. 结论:有经前不适史的产妇易感产后抑郁症;产后抑郁症病人感到客观支持减少是抑郁的结果;产妇在小家庭受到的照顾不如大家庭周到.

    作者:张新波;盛苏娜;翟书涛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不同剂量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效应比较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奥氮平在治疗精神分裂症时的临床效应. 方法:单用奥氮平治疗7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其中用高剂量(20mg/d)20例,中剂量(10mg/d)30例,低剂量(5mg/d)22例.疗程8周.疗效和不良反应分别用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和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定. 结果:高、中剂量组临床疗效、PANSS、CGI减分率差异无显著性,均显著好于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嗜睡和谷丙转氨酶增高显著高于中、低剂量组. 结论: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好、安全性高.服10mg/d时疗效满意.改善阴性症状可能需要较大剂量.

    作者:张明廉;袁国桢;姚建军;曹庆久;周德祥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对情感性精神障碍治疗的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精神科医生对情感性精神障碍的治疗现状及疗效不佳时的处理. 方法:采用医生自填问卷的方法,对140名精神科医生进行调查.内容为针对7例情感性精神障碍的问答题. 结果:在抑郁发作中选用多的药物为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尤为氟西汀.在重度抑郁及伴有精神病性症状时,首选电休克治疗(ECT),以无抽搐ECT为多,并以市级医院应用显著较多.在躁狂发作中选用多的药物为碳酸锂.轻中度抑郁疗效不理想时多改用另一种抗抑郁药.重度抑郁多选用ECT治疗. 结论:抑郁发作的首选治疗由三环抗抑郁剂转向SSRIs.疗效不佳时治疗选择各不相同.

    作者:张香云;何燕玲;刘杰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中山市老年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了解中山市老年精神疾病流行病学情况. 方法:采用1982年和1993年2次全国精神疾病流行学调查使用的方法. 结果:中山市老年精神疾病(不含神经症)终生患病率47.62‰,显著高于一般人口(≥15岁). 结论: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老年精神疾病应列为防治和研究的重点.

    作者:李真;胡季明;陈贻华;周湘梅;马宇行;黄海峰;严惠然;王向林;关莲英;王文波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万拉法新与氯丙咪嗪、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的比较

    目的:探索万拉法新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副反应. 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平分为万拉法新组、氯丙咪嗪组和氟西汀组,每组各30例.3组患者均用药治疗4周. 结果:经Ridit分析,3组患者疗效相当.万拉法新的副反应非常显著地低于氯丙咪嗪,和氟西汀相仿. 结论:万拉法新是安全有效的抗抑郁药.

    作者:朱毅平;周虎江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早期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预后的影响

    目的:了解早期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复发的影响. 方法:对3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期在3个月以内就医的,在住院期间配合积极家庭干预及出院后继续干预(干预组)并与3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期在3个月以上治疗条件相仿,无家庭干预(对照组)进行对照.对两组的复发率进行比较. 结果:干预组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干预组复发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 结论:积极的家庭干预能促进服药的依从性,减少复发率,促进康复.

    作者:薛蓉蓉;林义川;叶江水;高淑贞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托吡酯治疗难治性抽动-秽语综合征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托吡酯对难治性抽动-秽语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其副反应. 方法:对33例既往使用其他药物治疗无效的抽动-秽语综合征,改用氟哌啶醇或泰必利联合托吡酯治疗,并比较其疗前疗后的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及副反应量表(TESS)得分. 结果:疗后YGTSS量表中运动、发声及损害因子分较疗前显著降低,疗后发声与运动亦有显著好转,无明显副反应. 结论:托吡酯对抽动-秽语综合征有效,对发声的疗效优于对运动障碍的疗效.

    作者:高蓉;黄自勇;刘建农;陆丙耕;周渊东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药源性恶性综合征临床分析

    药源性恶性综合征(DMS)是一种较少见的严重的药物副反应,病死率在10%~20%之间[1].为探讨该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现报告如下:

    作者:高明秀;王世彤;刘晖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精神分裂症误诊为抑郁症31例分析

    对我院首次入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调查,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取2001年3月~2002年3月我院900例首次入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本诊断标准,其中曾被误诊为抑郁症者31例(3.4%).31例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17~61岁,平均(27.9±11.5)岁;平均住院(29.9±12.3)天.掌握精神分裂症的早期临床特征,综合分析,可提高早期精神分裂症首诊的准确性.

    作者:范卫东;施聪明;王鹏;江锡平;李宁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首发精神分裂症脑血流对照分析

    我们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局部脑血流进行研究.1 资料与方法患者均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首次患病年龄10~30岁;排除器质性疾病;近期未使用任何血管活性物质.共100例.其中男80例,女20例;年龄16~30岁,平均(23.8±6.8)岁.以60名健康者为对照,其中男44例,女16例.两组性别与年龄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

    作者:李业光;田爽;许建华;张兰桂;郭伟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抗精神病药物诱发抽动障碍17例分析

    收集我院1989~2001年应用抗精神病药物出现抽动障碍17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波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观察

    为观察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在治疗精神分裂症中次数与疗效的关系,进行本研究.

    作者:谢勇;梅海翔;胡建英;王文龙;杨耀祖;樊正秀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精神药物使用情况调查

    对我院精神药物使用情况和趋势调查分析,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资料系1998~2001年我院精神药物使用数量和金额.采用WHO推荐的限定日剂量(DDD),其确定根据<新编药物学>第14版[1]、<新编临床精神药物手册>[2]制定,新药以药品说明书为准.计算DDD数,将各种药物的DDDs(总用药量/该药DDD)与金额排序进行统计分析.

    作者:高粉霞;张晓红;闫德胜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精神疾病患者住院时自杀调查

    WHO(1999)估计,至2000年全世界约有100万人自杀死亡,约10~20倍于此数的人自杀未遂[1].精神疾病患者自杀率为51/10万,较一般人口大6~12倍[2].现对我院住院期间出现自杀行为的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研究.

    作者:孔德荣;翟书涛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精神疾病患者血清性激素研究

    对初次发病的精神分裂症及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血清中睾酮(T)和雌二醇(E2)水平进行测定,并观察治疗前后的变化,以期了解精神疾病与内分泌功能变化关系.

    作者:路玉慧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并用抗震颤麻痹药临床调查

    我们对本院用抗震颤麻痹药物的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崔星姬;金春花;吴松日;车后男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高压氧治疗一氧化碳中毒后精神障碍1例

    患者,男,24岁,在检查锅炉时,被炉胆内残留的煤气熏倒,昏迷不醒,抢救后脱险.1年余后出现头痛,注意不集中,记忆下降,浑身酸痛,无力,逐渐加重.约半年后,整日卧床,心慌,烦躁不安,双手震颤,由家人喂食.给予脑活素静滴,西比灵、谷维素、阿斯匹林等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精神检查:意识清晰,定向力可,接触被动,对答不甚切题,自知力部分存在,注意涣散,记忆力、计算力、理解力、抽象概括能力明显下降,智能减退.头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未发现脑部器质性病变.脑电图轻度异常(额部为主).脑电地形图示双额段功率均低于6.0μV2.血液生化,尿常规及其它辅助检查未见异常.诊断:一氧化碳中毒后精神障碍.

    作者:李文;何源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垂体微腺瘤所致精神障碍1例

    垂体微腺瘤以神经及内分泌功能障碍较多见.现报告1例,以妄想和行为障碍为其首发症状.

    作者:王小全;周海晓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不同病期精神分裂症司法精神医学鉴定比较

    目的:探讨不同病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司法精神医学鉴定特点. 方法:将147例精神分裂症划分为早期、发展期、缓解期和残留期进行比较. 结果:以凶杀伤害为主的暴力型作案多见于早期与发展期,其作案动机以病理性为主.缓解期以现实动机为主,残留期以混合动机为主;早期与发展期无1例评定为完全责任能力,缓解期无1例评定为无责任能力,残留期以部分责任能力为主. 结论:不同病期精神分裂症的司法精神医学鉴定存在一些不同特点,有助鉴定结论的评定.

    作者:李植荣;高镇松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心理社会因素与糖尿病

    1 心理社会因素在糖尿病发生中的作用1.1 生活事件流行病学和回顾性研究均发现,糖尿病的发生与生活事件应激有一定关系.急性应激可使正常人在饱餐后血糖反应峰值延迟,心理应激后糖尿病病人和正常人可出现短暂性血糖增高反应.

    作者:李勇;吴爱勤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抗精神病药对体重和血糖的影响

    目的:了解氯丙嗪、氯氮平和利培酮对体重和血糖的影响. 方法:对84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3组,单用氯丙嗪、氯氮平和利培酮治疗,疗程8周,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2、4、6、8周末观察体重及血糖的变化. 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体重均有非常明显的增加,其中氯丙嗪、氯氮平组治疗4周末,利培酮组治疗6周末体重已比治疗前有明显增加.氯氮平组治疗4周末血糖有明显升高,体重与血糖升高有非常明显的正相关. 结论:氯氮平、氯丙嗪和利培酮均能引起体重增加,氯氮平引起的血糖升高可能与此有关,应予以关注.

    作者:袁国桢;黄寅平;李香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住院精神疾病患者并发糖尿病调查

    我们对375例住院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糖尿病调查,现报告如下.

    作者:何川;曹国兴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病理性动机作案对行为的辨认

    目的:了解病理性动机作案者的辨认情况. 方法:对40例病理性动机作案者进行研究. 结果:在40例病理性动机作案者中,作案当时对行为是否违法能辨认者8例,不能辨认者32例. 结论:病理性动机作案者对行为是否违法并非全都不能辨认.

    作者:徐琼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认定犯罪动机在司法精神医学鉴定中的作用

    1988年,田祖恩等建议将犯罪动机作为司法精神医学刑事责任能力判定的一项重要指标[1,2],这一理论提法很快在国内鉴定实践中得到了采纳,但有关这一理论的讨论研究却少见报道.近,有人对动机论的提法提出了批评[3].本文拟对动机论产生的背景、理论依据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

    作者:罗小年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43例情感性精神障碍司法精神病鉴定分析

    目的:探讨情感性精神障碍司法精神病鉴定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情感性精神障碍司法精神病鉴定特点. 结果:情感性精神障碍占同期鉴定案例的4.5%,以男性、21~40岁为多.凶杀案在抑郁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躁狂症,盗窃抢劫和性犯罪在躁狂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抑郁症.抑郁症和躁狂症部分责任能力与无责任能力评定例数相仿. 结论: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涉及刑事案件有其大致规律,其责任能力评定有一定分歧,鉴定时应掌握全部材料作综合分析,并重视认知功能对辨认能力的影响.

    作者:张华坤;邱育平;胡斌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5-羟色胺受体与抑郁症

    国外报道抑郁症的男性终生患病率为5%~12%,女性为10%~20%,其中50%~85%可反复发作;每年有15%的抑郁症患者自杀[1].5-羟色胺受体(5-HTR)在抑郁症的病因和抗抑郁剂的药理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刘效巍;许晶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言简意赅精巧醒目-谈投影和幻灯制作的若干注意事项

    幻灯投影和壁报都是视觉展示材料,常利用计算机辅助制作,用途十分广泛.

    作者:张新凯;张明园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慢性疼痛的诊治 --读者来信

    编辑同志:以往听说过慢性疼痛一词,常与抑郁症一道出现,也知道它可用5-羟色胺能抗抑郁药治疗,但详细内容并不清楚.请对慢性疼痛的诊断和治疗作一介绍,谢谢!

    作者:喻东山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从3例患者看癫(疒间)性精神障碍的诊断

    我院1998~2000年全部住院病人中诊断为癫(疒间)性精神障碍者203例,其中45例(占22.17%)无癫(疒间)发作史,现举出3例:

    作者:谭全胜;王西建;许维春;陈风莉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精神药物的副反应

    编辑:本刊又陆续收到精神药物副反应方面的稿件12篇,由12单位16位作者所写,综合如下:

    作者:吴群安;程尊军;张淑芝;王东宁;杨顺英;杨加青;孙淑玲;张渝萍;陈敖贵;毕见好;曹文胜;王永柏;周攀;程勇鹏;刘红星;李智勇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循证医学在精神卫生领域的应用

    传统医学是以教科书理论为基础,结合个人的实践经验、高年资医生的指导、医学期刊杂志的个别研究报告,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而作出临床决策.然而,传统医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医学教科书的更新周期慢,未能及时补充新颖有用的医学理论;医学期刊杂志个别研究报告具有片面性;高年资医生的继续再教育时间减少;这些都会影响临床医生做出正确的临床决策.从根本上说,传统医学模式的局限性是未能充分利用医学信息资源,而另一些无效或有害的信息则可能长期和广泛在临床应用.为了能更充分和合理应用医学信息资源,近年医学界提倡传统医学模式向循证应用医学转变.

    作者:何如东;周欢 刊期: 200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