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军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视觉诱发电位(VEP)和听觉诱发电位(AEP)的变异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脑诱发电位仪、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事件影响量表(IES)对58例军人PTSD患者(患者组)和52名健康军人(对照组)进行VEP和AEP检测以及SCL-90和IES评定,并于治疗3.5个月时进行临床随访. 结果:患者组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VEP的Cz脑区P2和Pz脑区P3波幅显著降低,AEP的Cz脑区P2波幅降低、P3波幅显著增高,Pz脑区P2潜伏期显著延迟;SCL-90总分与IES总分及其大部分因子分显著升高.患者组治疗后,VEP和AEP的变异指标以及SCL-90与IES总分及其各因子分均恢复至正常值范围内;治疗前后VEP和AEP指标变异的差值分别与部分精神症状的减分率呈显著性相关. 结论:PTSD患者诱发电位变异特点与精神症状改善相关,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甘景梨;高存友;李晓琼;杨代德;胡兴焕;张伟红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离退休老人轻度认知功能损害(MCI)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采用哈金斯基缺血指数(HIS)、简易智能状态检查(中文版)(MMSE)、Reisberg总体衰退量表(GD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20项版本)(ADL)等,对420名离退休老人MCI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相互间关系.结果:离退休老人中MCI的发生率为8.6%,随年龄的增长而有升高趋势,但各年龄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离退休老人中MCI较常见,应对老年人群进行MCI的监测和干预,阻止和延缓MCI发展为痴呆,提高老年人的寿命和生活质量.
作者:于兰;于青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了解氯丙嗪、奎硫平及利培酮对甲状腺激素的影响. 方法:对82例女性初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在3种药物治疗前、治疗2周及4周分别检测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的血浆水平,比较甲状腺激素水平. 结果:3组在治疗2周T4及FT4水平有显著差异;氯丙嗪组治疗2周、4周T3、FT3水平显著下降;奎硫平组治疗2周、4周T3、FT3、FT4水平显著增加.结论:氯丙嗪可致甲状腺激素水平下降,而奎硫平可能增加,利培酮不影响.
作者:张震;曹兆霞;吕为农;吴艳春;包和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调查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合并糖代谢异常情况. 方法: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回顾糖尿病病史,检测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血脂,计算体重指数(BMI).结果:305例住院男性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糖尿病25例(8.2%),糖代谢异常者111例(36.4%);高年龄、长病程、肥胖者,糖代谢异常发生率高;糖代谢异常组三酰甘油(TG)、BMI较高;病程、TG、肥胖是糖代谢异常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糖代谢异常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临床上应予以关注.
作者:夏旭兰;张晓斌;叶兴荣;周朝昀;沙维伟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索儿茶酚-邻-甲基转移酶(COMT)基因多态性同强迫症临床特征的关系. 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技术与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PCR-RFLP)测定120例强迫症(OCD)患者和130例健康对照者的基因型;根据Yale-Brown强迫量表评分将强迫症划分亚型.结果:强迫症患者COMT基因型与等位基因分布与健康对照者之间无显著差异;强迫行为组与强迫思想组的COMT基因型分布存在差异;G/A基因型多见于强迫行为组.结论:COMT基因多态可能对强迫症的发病没有直接的作用,但G/A基因型可能对症状是否表现为强迫动作有一定的影响.
作者:王振;肖泽萍;陈珏;汤国梅;邹政;钱伊萍;江三多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女性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氯氮平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变化及其与氯氮平血药浓度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及治疗第1、2、4周血清IL-6,同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清氯氮平浓度,以20名女性健康者血清IL-6作对照,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治疗前与治疗第4周患者的精神症状.结果:患者组治疗前血清IL-6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治疗第1、2、4周IL-6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组治疗后各时点IL-6与氯氮平血清浓度无显著相关;氯氮平治疗4周后,PANSS减分率与IL-6减分率无显著相关.结论:女性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IL-6水平与健康女性差异显著,氯氮平可显著降低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IL-6水平,精神分裂症症状改善与IL-6变化无显著相关.
作者:吕路线;石玉中;张劲鹏;郭素琴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比较丙戊酸钠与碳酸锂治疗躁狂发作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80例躁狂发作患者随机均分为丙戊酸钠组和碳酸锂组,在治疗前,治疗2、4、8周末分别用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和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及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 结果:丙戊酸钠组治疗2周后BRMS总分,及各因子分比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显著低于碳酸锂组,两组治疗8周BRMS总分各因子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显著.治疗2、4、8周末TESS评分,丙戊酸钠组显著低于碳酸锂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丙戊酸钠治疗躁狂发作疗效好,起效快,不良反应小.
作者:孙群星;杨桂兰;刘勇;李素华;朱玉星;徐思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对抗抑郁剂合用丁螺环酮治疗抑郁的疗效进行临床研究.方法: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抑郁发作诊断标准的患者86例,单用抗抑郁剂治疗8周.将疗效不佳的45例分为两组,一组继续原抗抑郁剂治疗,另一组在原抗抑郁剂治疗基础上合用丁螺环酮.疗程8周.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8周末合用组的HAMD评分均比各单用组明显下降.两组的TESS评分相仿.结论:丁螺环酮合用抗抑郁剂治疗抑郁症具有良好的协同疗效,不增加不良反应.
作者:王永萍;赵长银;沈学武;肖成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比较氯丙嗪、氯氮平及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胆碱酯酶(CHE)、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及γ-羟丁酸脱氢酶(HBDH)活性的影响.方法:对单用氯丙嗪(30例)、氯氮平(29例)或利培酮(32例)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于治疗前、治疗4、8和12周末分别进行血清酶测定及对比分析.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结果:氯丙嗪、氯氮平及利培酮均可引起精神分裂症患者AST、CK及HBDH活性明显下降,氯丙嗪组和氯氮平组下降更明显.氯丙嗪、氯氮平均可引起精神分裂症患者LDH活性明显下降.结论:氯丙嗪、氯氮平及利培酮均可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部分血清酶活性,但这些酶活性的改变不能说明精神分裂症发病和严重程度,也不能作为抗精神病药疗效指标.
作者:舒德海;韩平;舒娜;许国庆;曹伟;陈庆红;张可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奎硫平对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0例首次住院的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奎硫平150~600 mg/d治疗8周,以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价安全性. 结果:PANSS总分在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临床总有效率为70%.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奎硫平能缓解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精神病性症状.
作者:虞琳;柯晓燕;罗硕军;杭跃跃;林节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对气功所致精神障碍和分裂样精神病的异同进行探讨.方法:收集连续住院患者中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本气功所致精神障碍诊断标准的病例22例,分裂样精神病66例,进行对照分析,并作3年随访.结果:气功所致精神障碍组19例、分裂样精神病组38例维持原诊断.两组在性别、发病年龄、婚姻、职业、人格特征、智能及精神症状方面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气功所致精神障碍与分裂样精神病有明显差异,是两种性质不同的精神疾病.
作者:徐文炜;季庆;成卫荣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抗精神病药合并氟西汀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慢性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患者,在服用原抗精神病药不变的基础上随机分为合用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合用氟西汀和安慰剂,治疗12周.以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PANSS总分均比治疗前有显著降低,合用组阳性症状分有显著下降;两组间治疗后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慢性精神分裂症合用氟西汀辅助治疗作用不大.
作者:张太泉;陈国平;曹建中;潘惠民;杨健身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了解氯氮平合并安度利可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68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随机分为合用组和单用组,治疗前及治疗1、2、4、6个月末进行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总疗效合用组明显高于单用组.结论:氯氯氮平合并安度利可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较少.
作者:谢维爵;周娅;李俊;刘丛敏;陶用富;刘华莉;姚福琼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中学生有害使用苯二氮革类药物的心理社会因素.方法:对109例有害使用苯二氮革类药物中学生进行自编调查表及艾森克个性问卷(EPQ)测定. 结果:有害使用苯二氮(艹,卓)类药物者在为普通学校,占71.56%.EPQ测定有害使用苯二氮革类药物者P分和N分偏高,主要原因有精神压力和同学影响.结论:中学生有害使用苯二氮革类药物与社会、家庭、学校多方面因素有关,应引起社会的重视并加以正确引导.
作者:杨秀成;许家泉;刘英梅;杨仲和;刘光琴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比较米氮平与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将68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成米氮平组和氟西汀组,治疗6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评定疗效,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安全性.结果:米氮平较氟西汀起效快,治疗第1周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两组TES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米氮平是一种安全、见效快的新型抗抑郁剂.
作者:王进良;曹磊明;刘晓伟;吴越;范洁;戴强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个性心理特征、情感表达能力、生活事件及心理健康水平.方法: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生活事件量表(LES)、90项症状清单(SCL-90)对56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个性内倾,情绪不稳定,神经质明显,掩饰性高,存在述情障碍.病前1年内接受负性生活事件频度和生活事件总值均较对照组高.心理健康水平较对照组低.结论:个性心理特征、情感表达能力、病前生活事件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相关,患者普遍存在抑郁情绪和疑病倾向.
作者:毛洪祥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利培酮与奋乃静治疗儿童精神分裂症疗效与不良反应的差异.方法:对62例住院的首发儿童精神分裂症或分裂样精神病患者,随机分为利培酮组(32例)和奋乃静组(30例),以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定疗效,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利培酮显著进步率为75%;奋乃静为47%,以前者显著较好.结论:利培酮可用以治疗儿童精神分裂症.
作者:郎艳;李红政;苏林雁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了解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寻求防范措施.方法:观察住院患者223例,其中男103例,女120例,分别进行社会学资料统计和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定,对住院期间发生攻击行为的59例进行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 结果:住院患者攻击行为的发生与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既往暴力行为、住院方式等有明显的相关性,且BPRS总分及思维障碍、激活性、敌对猜疑3个因子分明显较高. 结论:住院精神疾病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占26.5%;并提出相应措施,大限度地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
作者:茅峥嵘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文拉法辛与氟西汀对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5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平分为文拉法辛组和氟西汀组.治疗8周.治疗前后用Hamilton抑郁量表(HAMD)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文拉法辛和氟西汀对抑郁症均有效,但文拉法辛疗效优于氟西汀,且起效快.不良反应相仿,均较轻微.结论:文拉法辛对抑郁症患者安全有效.
作者:王刚平;颉瑞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评价文拉法辛治疗口吃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用文拉法辛治疗口吃者12例,疗程8周;采用自拟标准评价临床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评价药物不良反应. 结果:治疗结束后,痊愈7例,显著进步3例,进步2例.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文拉法辛是一种疗效好,见效快,不良反应少,服用方便,安全的治疗口吃药物.
作者:侯爱国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多塞平合并丁螺环酮治疗抑郁症的疗效与不良反应. 方法:将100例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本诊断标准的抑郁症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平分为多塞平合并丁螺环酮组(合用组)及单用多塞平组(单用组),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副反应量表(TESS)及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评定疗效与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抑郁症的疗效显著.以合用组起效较快,疗效较好,但不良反应较重. 结论:多塞平与丁螺环酮合用治疗抑郁症疗效提高,不良反应也增加,但不影响治疗.
作者:鞠红珍;林新玲 刊期: 2004年第06期
奎硫平对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均有效,其改善程度与舒必利相似,尤其对阴性症状效果更佳[1].那么,奎硫平和舒必利联合治疗能否进一步提高疗效?为此,我们对两药合用治疗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临床对照观察.
作者:胡清川 刊期: 2004年第06期
对35例被强奸案的精神疾病司法鉴定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陈仁德;韩以华;陈香 刊期: 2004年第06期
通过要求精神分裂症患者写日记的形式(以下简称:日记疗法),观察患者康复情况,进行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
作者:许家泉;马洪涛;宋文慧;孙守宪;林中;万旭宏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为了解精神疾病患者的社会危害程度,为制订防治工作具体措施提供数据,对本地区近3年部分精神疾病患者进行调查并分析如下.
作者:王永柏;刘敏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探讨老年与青壮年抑郁症之间的临床差别,对此进行对照研究,报告如下.
作者:黄庆元;李建国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我们应用格宁治疗抗精神病药所致白细胞(WBC)减少症42例,现将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张华;刘严 刊期: 2004年第06期
噻萘普汀(商品名:达体朗)是一种5-羟色胺再摄取促进剂[1],为进一步验证其抗抑郁作用,我们对抑郁症患者进行治疗并与丙米嗪作对照,报告如下.
作者:罗捷;冉江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对我院2002年收治的81例有自杀行为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作者:张宝忠 刊期: 2004年第06期
1病例患者,女性,64岁,诊断为躁狂发作.给予碳酸锂治疗,药量逐步加至1.0 g/d,未出现不良反应.3个月后症状加重,家人自行将碳酸锂加量至1.5 g/d,3 d后出现头晕、疲乏无力、恶心、纳差,并出现意识模糊、四肢粗大震颤、多汗、步态不稳、构音困难、共济失调、嗜睡等.头颅CT未见异常.
作者:朱宏日;徐振红 刊期: 2004年第06期
1病例患者,男性,26岁.于2003年1月开始胡言乱语,声称听到有人邀请其到饭店吃饭,去饭店途中跑进商店将店内货物弄乱,说自己曾经救过一个女孩,当时女孩被5个男人强暴,又说坟墓上的一个红灯笼就是代表那个女孩,烦躁,易发脾气,动辄对父母挥拳,事后不能回忆.既往史、家族史均无特殊.体格及实验室检查均正常.
作者:黄建飞;谢世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1病例患者,男性,22岁,因失火而引起全身大面积Ⅱ°烧伤,颜面部尤为严重.治疗好转后半个月,出现兴奋、话多、喊叫、冲动、破坏,转送我院治疗.
作者:侯玉玲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纸巾为日常用品,不属于危险物品范围,患者用作自杀工具,出乎意料.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楚青 刊期: 2004年第06期
难治性抑郁症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其定义标准众说不一.其中较为苛刻的标准为:应用多种抗抑郁剂联合使用,继之以电休克治疗(ECT),至少2年无效.更为严格的标准为:两个疗程标准的三环抗抑郁剂(TCAs)治疗,一疗程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ECT和一疗程新的杂环类抗抑郁剂治疗无效者[1].临床所见1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并具有明显的家系特点.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叶芃 刊期: 2004年第06期
儿童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BPD)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现复习了其治疗的研究进展文献,作一综述.
作者:唐记华;王晓萍;王高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关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定义中所述及的症状是因为中枢神经系统对应激信息的记忆过程出现了障碍,使条件化的恐惧反应难于抑制或过分抑制所致.目前关于其产生机制包括以下方面:
作者:谭红;施琪嘉 刊期: 2004年第06期
近年来青少年自杀人数在逐年增加已成为这一年龄阶段的第二大死因,仅次于交通事故[1,2].现对此综述如下:
作者:金红霞;冯志颖 刊期: 2004年第06期
近年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大多数经济发达的国家、部分中欧、东欧国家精神卫生服务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作者:李洁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编辑先生:据某些文献报道,奎硫平对强迫症状可增强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的疗效,是治疗的增效剂,但又有人认为奎硫平在治疗精神分裂症过程中可引起强迫症状.究竟奎硫平可治疗还是会引起强迫症状,请专家赐教.谢谢!
作者:杨海晨;余常红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编辑:本期刊出有关精神药物的不良反应,由9个单位14位作者所写的10篇稿件所综合而成.
作者:徐秀杰;陈春武;吕雅琴;吴玉卓;方力群;杨惠云;吴亚涛;黎柱培;张述杰;谢蓓芳;何呈刚;朱爱云;张敦平;于连玉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抑郁症和糖尿病共患时增加了治疗的难度,明显提高了致残率.现对这两种疾病的相关性作一研究.
作者:袁勇贵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西酞普兰对冲动控制障碍的疗效及其生化机制方法:对14例冲动控制障碍患者使用西酞普兰治疗8周.结果:西酞普兰对冲动控制障碍疗效明显.结论:冲动控制障碍可能与大脑5-羟色胺(5-HT)功能低下或失调有关.
作者:龚传鹏;向东方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评价西酞普兰与阿普唑仑治疗广泛性焦虑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随机抽取72例广泛性焦虑患者分为两组,分别服用西酞普兰或阿普唑仑.疗程8周.于治疗前及治疗第2、4、6、8周末进行Hamilton焦虑量表(HAMA)、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及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西酞普兰与阿普唑仑的疗效相似,不良反应少而轻.结论:西酞普兰是治疗广泛性焦虑安全、有效抗抑郁药物.
作者:刘晓伟;曹磊明;戴强;王进良;杨国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我们应用西酞普兰(商品名:喜普妙)治疗抑郁症,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唐伟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评价西酞普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采用西酞普兰与阿米替林对42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进行8周双盲对照治疗.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临床疗效总评量表病情严重程度(CGI-SI)、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西酞普兰与阿米替林疗效相近,但西酞普兰起效快,不良反应少.结论:西酞普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安全有效.
作者:孔永彪;宋艳萍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为探讨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我们用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并与阿米替林进行对照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卫东;陶文波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比较西酞普兰与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57例抑郁症患者被随机分为西酞普兰组(29例)和氟西汀组(28例)进行为期6周的治疗.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副反应量表(TESS)于治疗前及治疗1、2、4、6周末分别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西酞普兰组显效率为72.4%,氟西汀组为71.4%,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两组HAMD评分于治疗1、2周末差异有显著性,提示西酞普兰起效较早.治疗后各周两组间TE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结论:西酞普兰和氟西汀均有良好的抗抑郁效果.西酞普兰具有起效早、不良反应小的优点.
作者:黄平;李志榕;王成柱;张富松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