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南京医科大学
  • 主办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 国际刊号:1005-3220
  • 国内刊号:32-1391/R
  • 影响因子:1.10
  • 创刊:1991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江苏
  • 语言:中文
  • 邮发:28-224
  • 全年订价:32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精神病学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1年6期文献
  • 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个性特征与应对方式

    目的:探讨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个性特征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 方法:运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及应对方式问卷(CSQ)对55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研究组)和43名无酗酒史的健康人(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个性以精神质为显著特征;EPQ评分除内外向因子外其他维度如精神质(t=4.75,P<0.001)、神经质(t=4.95,P <0.001)以及掩饰程度(t=-2.47,P<0.0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CSQ评分比较,研究组的应对方式不成熟,以退避(t =9.08,P=0.000)、幻想(t=10.33,P=0.000)和自责(t=8.74,P=0.000)评分较对照组显著增高.相关分析发现,研究组神经质与合理化(r =0.263,P<0.05)、自责(r=0.298,p<0.05)呈正相关;内外向与解决问题(r=0.532,P<0.01)、求助(r=0.582,P<0.01)呈显著正相关,精神质与解决问题(r=-0.270,P<0.05)呈负相关. 结论: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应对方式受其个性特征影响.

    作者:朱进才;吴庆锋;赖爱群;许建雄;李济田;苏珊娜;李晓玲;邱秀英;刘素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抗抑郁药引发转相与抑郁症患者气质特征的关系

    目的:了解抗抑郁药引发转相过程中气质特征的作用. 方法:103例抑郁症患者选用气质量表进行气质评定后接受单一抗抑郁药治疗3个月,于治疗后1周、1个月、2个月和3个月,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以及Young躁狂量表(YMRS)进行评定,比较转相与未转相患者之间气质特征的差异. 结果:在3个月治疗过程中,103例患者中有27例在治疗的不同时期出现了转相,占26.2%;未转相患者粘液质和抑郁质更为明显(t =2.004、3.480,P=0.048、0.001).进一步相关分析发现,粘液质和抑郁质躁狂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201,P=0.039),与抑郁评分的变化也呈显著负相关(r=-0.201,P=0.041);转相患者胆汁质与抑郁质亦呈显著正相关(r=0.389,P=0.026). 结论:抑郁症患者的气质特征在抗抑郁药转相过程中可能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陈正昕;王伟;金卫东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帕罗西汀对创伤后应激障碍模型大鼠的影响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预防作用. 方法:24只Sprague Dawley 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8,不给药,不应激),应激组(n=8,不给药,应激)和帕罗西汀组(n=8,给药,应激).帕罗西汀组给予帕罗西汀10mg/(kg·d),对照组和应激组正常饮水,为期2周.应激组大鼠禁锢2h,强迫游泳20 min,休息15 min后乙醚麻醉至意识丧失,意识完全恢复后笼中静养.利用旷场实验、高架十字迷宫、Morris水迷宫,观察模型大鼠焦虑样行为和空间学习记忆能力. 结果:应激组大鼠较空白对照组旷场实验水平活动距离延长(F =32.8,P<0.01),中央停留时间缩短(F=36.5,P<0.01);高架十字开臂停留时间百分比以及进入开臂次数百分比明显减少(F=26.5、F=21.2,P<0.01);Morris水迷宫靶象限活动时间百分比以及穿台次数明显减少(F=16.8、F=22.7,P<0.01),而上台潜伏期明显延长(F=28.7,P<0.01).帕罗西汀组上述指标较应激组明显改善(P均<0.01);与空白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应激后大鼠焦虑、恐惧行为增加、学习记忆能力受损;应激前给予帕罗西汀预处理能明显缓解应激后PTSD模型大鼠焦虑样行为和改善记忆损伤.

    作者:刘小兵;杨仲利;黎燕;李汉宁;谭庆荣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神经性厌食患者事件相关电位CNV的研究

    目的:探讨神经性厌食(AN)患者的事件相关电位CNV的特点以及认知功能损害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方法:应用美国Nicolet Spirit脑诱发电位仪,刺激采用纯音“Oddball”诱发模式,对43例AN患者(研究组)和34名健康对照(对照组)进行认知电位CNV的检测. 结果:两组CNV主要指标比较,以研究组的PINV时程延长(t=2.44,P=0.02),波幅B降低(t=3.85,P=0.00)以及反应时间延长(t=-2.11,P=0.04);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CNV其他指标比较,潜伏期A(t=-1.76,P=0.08)、A-S2(t=1.88,P=0.06)以及B时程(t=-0.65,P=0.5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AN患者的CNV存在PINV时程延长、波幅B降低、反应时间延长,支持AN患者存在认知功能损害.

    作者:陈珏;陈兴时;楼翡璎;肖泽萍;张明岛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桂林市农村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了解桂林市15岁以上农村居民各类精神疾病的患病水平和分布特征. 方法:2007年7月至12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桂林市3个县2 800名15岁以上农村居民为对象进行入户调查.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提供的中文版复合性国际诊断问卷为筛查工具,以国际疾病及相关健康问题分类第10版为诊断标准. 结果:完成调查2 628人,调查完成率93.9%.桂林农村15岁以上人群精神疾病的总时点患病率23.59‰,总终生患病率29.30‰.终生患病率前3位病种为酒依赖(11.42‰)、精神分裂症(8.37‰)和抑郁症(7.61‰).农村地区女性终生患病率为20.56‰,低于男性的38.70‰( x2MH =6.969,P=0.008).酒依赖终身患病率在55 ~74岁年龄段和壮族人群中患病率较高 结论:酒依赖、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是桂林市农村地区精神疾病防治重点.

    作者:陶领钢;黄峰;周云;李启斌;梁皓明;李广林;韦红日;周丽君;冯启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抑郁症患者识别动态喜悦表情的功能磁共振研究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动态喜悦表情加工的神经基础. 方法:对15例女性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组)和15名女性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采用功能磁共振技术进行动态喜悦表情识别任务中的磁共振脑功能扫描,分析抑郁症患者与健康受试者在识别动态喜悦表情间的脑区活动差异. 结果:在明确识别条件下,抑郁症组患者右枕中回(BA18)、右顶下小叶(BA40)、右楔前回(BA7)及双侧中央后回( BA7,BA5)等脑区活动增加,而双侧顶上小叶等脑区活动降低.而在不明确识别条件下,抑郁症患者右顶下小叶活动增加,而右楔叶、右中央后回及左顶上小叶活动降低. 结论:抑郁症患者识别喜悦表情障碍可能是由于感知该表情面部运动能力存在缺陷所致.

    作者:李宗鸿;肖朝勇;刘文;杜经纶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色氨酸羟化酶1与5-羟色胺2A受体基因对抑郁症患者额叶情绪加工的影响

    目的:分析色氨酸羟化酶1 (TPH1)基因A218C多态性、5-羟色胺(5-HT)2A受体基因(HTR2A) T102C多态性对抑郁症患者额叶情绪识别功能异常的影响. 方法:28例抑郁症患者(患者组)及34名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相匹配的健康对照(对照组)均进行情绪识别任务态下功能磁共振扫描,并以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方法确定所有被试基因型,提取双侧额叶上、中、下回为感兴趣脑区,比较不同基因型两组额叶亚区激活强度的差异. 结果:①喜悦面部表情识别时,TPH1AA基因型患者组右额中回激活强度较其他各组显著降低;HTR2ACC基因型患者组右额中回激活较AA、AC基因型患者组及AA、AC基因型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②悲伤面部表情识别时,TPHIAA基因型患者组、对照组左额下回激活较AC、CC基因型患者组、对照组显著增强,同时AA基因型患者组右额下回激活强度较其他各组显著增强;HTR2ACC基因型患者组右额中回激活强度较TT、TC基因型患者组、TT基因型对照组显著增强,右额下回激活强度较TT、TC基因型患者组、TT、TC基因型对照组显著增强(P<0.05).③TPHI A218C与HTR2AT102C对右额中回正性情绪识别、右额下回负性情绪识别时激活异常存在叠加作用,同时携带TPH1AA基因型及HTR2ACC基因型患者表现出的正性激活减弱及负性激活增强为显著(P<0.05). 结论:抑郁症患者额叶异常具有一定的5-HT遗传学基础,5-HT系统中的不同基因能够通过共同的5-HT能作用引起情绪识别功能异常.

    作者:唐勇;张婧;姚志剑;刘海燕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难治性强迫症患者认知功能及影响因素

    目的:探讨难治性强迫症患者认知功能及影响因素. 方法:55例难治性强迫症患者(患者组)及60名正常对照者(对照组)进行Stroop色词测验、可反复测查的成套神经心理状态评估工具(RBANS)以及Yale-Brown强迫量表(YBOCS)评定,对心理测查成绩与一般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患者组RBANS在言语功能分上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患者的年龄、起病年龄与RBANS即时记忆分、注意分、总分呈负相关(P<0.05或P<0.01);与Stroop中颜色干扰时呈正相关(P<0.05或P<0.01);YBOCS分与Stroop中字义干扰时呈正相关(P<0.01).在RBANS各项评分及总分上,有工作的患者组评分(n=30)高于无工作的患者组(n=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难治性强迫症患者言语功能明显受损.年龄、起病年龄和症状严重程度与认知功能有显著相关.有工作可能对强迫症患者认知功能有保护性作用.

    作者:周朝昀;沙维伟;张晓斌;耿德勤;董晓星;房才龙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无望感-自尊理论对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患者的适用性研究

    目的:比较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患者在归因方式、无望感、自尊上的异同,探索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患者对无望感-自尊理论的适用性. 方法:对门诊或住院的抑郁症(n=81)、焦虑症(n=53)、强迫症(n=48)患者,及正常对照组(n=51)被试进行归因方式问卷、自尊量表的测评,得分进行4组间比较. 结果:①抑郁症组在归因方式总分、普遍维度和无望感得分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0.02,0.03),焦虑症组和强迫症组普遍维度得分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0.03);②抑郁症组、焦虑症组、强迫症组的自尊水平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0).结论:本研究支持了无望感-自尊理论适用于抑郁症患者,但并不适用于焦虑症和强迫症患者.

    作者:周青静;王纯;关承斌;李箕君;张宁;张婕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阿立哌唑与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催乳素影响的Meta分析

    目的:探讨阿立哌唑与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催乳素(PRL)影响的差异. 方法:应用Meta分析对7项阿立哌唑与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PRL影响对照研究的文章进行再分析,评价其合并效应量大小和综合显著性检验. 结果:阿立哌唑组自身对照血清PRL水平差异效应极小,y合并=-0.08,95% CI( -0.25,0.06),x2=2.20,P>0.05;利培酮组治疗后血清PRL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效应极大,d=3.06,95% CI(0.22,6.21),x2=85.90,P<0.01.治疗4周和治疗结束后阿立哌唑组血清PRL水平显著低于利培酮组,差异效应极大,分别为d=-0.72,95% CI( -0.89,-0.49),x2=18.39,P<0.05;y合并=- 1.07,95% CI( - 1.25,-0.88),x2=4.87,P>0.05.阿立哌唑组月经紊乱、溢乳现象显著少于利培酮组. 结论:阿立哌唑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PRL水平影响较小.

    作者:王刚平;颉瑞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沈阳地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目的:探讨沈阳地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方法:使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对沈阳地区6所高校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并与中学生、其他大学生进行比较. 结果:沈阳地区大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12.81%;心理问题以抑郁多.SCL-90各因子评分均高于中国常模(P<0.05).与地震灾区大学生比较,SCL-90除人际敏感因子分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中学生比较,SCL-90除躯体化、强迫、精神病性因子分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沈阳地区大学生存在一定心理健康问题,应对高危人群及时心理干预.

    作者:王永柏;王欢;李继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心理干预对癫(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癫(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 方法:对163例成人癫(癎)患者在抗癫(癎)治疗的同时实施为期3个月的心理干预;采用中文版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1个月和3个月进行评定. 结果:163例癫(癎)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后焦虑和抑郁情绪改善显著,并随干预时间延长而显著下降.与干预前比较,干预1周,SAS及SDS评分与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9、0.272);干预1个月和3个月,SAS及SDS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F=15.196、16.207,P均<0.001). 结论:癫(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明显;心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干预时间越长,效果越好.

    作者:成月花;徐国彬;王红;潘小宁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认知行为团体治疗对住院抑郁症患者的疗效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团体治疗对住院抑郁症患者的疗效. 方法:64例住院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均给予盐酸舍曲林治疗,研究组同时接受为期8周,每周1次的认知行为团体治疗.两组分别于入组前及治疗8周接受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自动思维问卷(ATQ)的评定;治疗8周后接受团体治疗疗效因子问卷调查. 结果:两组HAMD、HAMA及ATQ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01),以研究组HAMD、HAMA及ATQ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2.63,-2.93,-2.81;P <0.05或P<0.01).研究组团体治疗疗效因子中普同性、情绪宣泄、人际学习(获取)、人际学习(付出)、团体凝聚力等因子显著优于对照组(t =11.74,7.18,5.88,6.09,3.39;P均=0.001). 结论:认知行为团体治疗可有效提高住院抑郁症患者的疗效.

    作者:汤臻;吴天诚;李鸣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心理干预对云南苦聪族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苦聪族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方法:对679名云南省普洱市镇沅县苦聪族居民进行横断面调查,并随机分成研究组340人(给予心理干预)和对照组339人(不给予心理干预),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于干预前和干预后1个月进行测评. 结果:干预前研究组和对照组SCL-90总分平均分别为(58.14±38.45)分和(51.84 ±25.11)分(t=0.68,P>0.05),干预后研究组和对照组SCL-90总分平均分别为(32.84±25.11)分和(58.14±38.45)分(t=2.68,P<0.01);研究组除人际关系和敌对因子分外其他因子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 结论:心理干预可以显著提高苦聪族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作者:李建芬;李光华;鲁文兴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社区免费服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及复发的影响

    目的:探讨社区免费服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及复发的影响. 方法:6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2例,均给予利培酮常规治疗.研究组给予社区定期免费给药及健康教育,对照组不给予社区免费给药及健康教育.两组于入组时、入组后6个月和12个月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量表(ITAQ)及服药依从性调查量表进行评定.结果:入组时两组BPRS、ITAQ及服药依从性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27、1.090、1.057,P均>0.05),入组6个月(t=7.151、5.628、5.250,P均<0.01)和12个月(t=7.785、5.001、6.691,P均<0.01)时BPRS、ITAQ及服药依从性量表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入组6个月、12个月研究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3.006、8.087,P<0.05或P<0.01). 结论:社区免费服药对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降低复发率有积极的作用.

    作者:季庆;杨雀屏;张恒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奥氮平联合氯氮平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奥氮平联合氯氮平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方法:50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合用药组和单用药组各25例.合用药组给予奥氮平合并小剂量氯氮平治疗,单用药组仅给予奥氮平治疗.疗程12周.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于治疗前及治疗4、8、12周分别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 结果:治疗后两组PANSS总分、阳性症状及阴性症状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或P<0.01),以合用药组显著低于单用药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奥氮平联合氯氮平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疗效好,不良反应少且依从性好.

    作者:刘旭;严宏力;郑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有暴力行为青少年事件相关电位N400的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有暴力行为青少年和正常青少年语言认知功能神经电生理的特点. 方法:对我市未成年犯管教所服教的有暴力犯罪行为记录的51例男性青少年(暴力组)和40名既往无暴力犯罪行为记录的普通中学生(正常对照组)分别进行脑诱发电位N400的测定.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暴力组N400Fz、Cz、Pz潜伏期明显延长(F=6.59、6.51、7.16,P均=0.00),波幅显著降低(F=4.49、4.14、2.15,P<0.05或P<0.01). 结论:有暴力行为的男性青少年语言认知功能N400异常,提示可能存在语言认知功能的受损.

    作者:龙艳;母代斌;伊其忠;樊增强;马毅伟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文拉法辛联合米氮平治疗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文拉法辛联合米氮平治疗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的疗效. 方法:31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给予文拉法辛联合米氮平治疗,疗程8周.于治疗前及治疗1、2、4、6和8周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分别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 结果:治疗2周,HAMD评分从治疗前(23.32±5.25)分降至(19.03±4.27)分(=3.53,P<0.01);治疗8周,HAMD评分降至(8.77±5.18)分(t=9.83,P<0.01).TESS评定显示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程度轻. 结论:文拉法辛联合米氮平治疗难治性抑郁症安全有效.

    作者:陈青松;黄喆;吴珺;谢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奥氮平与利培酮治疗老年期谵妄患者的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奥氮平和利培酮治疗老年期谵妄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将50例老年期谵妄患者随机分成奥氮平治疗组(n=25),利培酮治疗组(n=25),疗程2周.治疗前后以谵妄评定方法中文修订版(CAM-CR)及临床疗效总评量表-病情严重程度(CGI-SI)评定疗效;以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药物不良反应. 结果:奥氮平组和利培酮组显效率分别为64.0%和68.0% (P >0.05).两组CGI-SI总分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5.19、6.95,P均<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培酮组不良反应明显高于奥氮平组(x2=5.88,P<0.05). 结论:奥氮平和利培酮治疗老年期谵妄疗效相当,不良反应轻.

    作者:冼易平;王英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生活质量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讨慢性心功能不全(CHF)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其相关因素,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为2009年徐州矿务集团第二职工医院心内科住院确诊为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无其他重要脏器病变,亦无精神疾病史及严重认知功能障碍且愿意接受调查者.均知情并签署同意书.共98例,男68例,女30例;年龄39~76岁,平均(56.8±11.2)岁;病程5~20年;初中37例,高中43例,大专及以上18例;有配偶59例,无配偶39例;自费11例,农保36例,职工医保51例;无家庭照顾13例,有家庭照顾85例;家庭经济状况较好31例,中等46例,较差21例(以徐州市人均工资为标准:≥30%为较好,<30%为较差,其余为中等).采用心功能不全生活质量量表( LH FQ)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待患者病情平稳后进行测评.计量资料t检验,两变量相关用Pearson相关分析.

    作者:闾金杰;周忠强;余永树;李允均;章永辉;李林;谢士达;杨永杰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舒肝解郁胶囊与文拉法辛缓释片治疗抑郁症的比较

    我们探讨舒肝解郁胶囊对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以文拉法辛缓释片作对照进行研究,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为2009年10月至2011年1月我院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抑郁症诊断标准的住院及门诊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24)总分20~35分.排除药物过敏者、严重躯体疾病、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型)、精神分裂症及酒和药物依赖.均知情同意.共9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男20例,女26例;平均年龄(36±4.3)岁;平均病程(10.7±4.5)年.

    作者:卓志明;陈丽娟;庄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阿立哌唑与奎硫平治疗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比较

    本研究采用阿立哌唑治疗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以奎硫平进行对照比较.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为2009年10月8日至2010年1月20日北京安定医院门诊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儿童青少年患者;年龄11 - 18岁;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总分≥60分;排除严重躯体疾病、药物滥用及过敏者.共60例,随机分为阿立哌唑组和奎硫平组各30例.阿立哌唑组男19例,女11例;平均病程(8.31±5.68)个月.奎硫平组男18例,女12例;平均病程(8.46 ±5.93)个月.两组以上各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分别给予阿立哌唑和奎硫平.

    作者:彭丽;孙雅;朱凤英;阿尔查;张瑞霞;刘玉红;巴特尔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抑郁症患者就医行为调查

    本研究就抑郁症患者的就医行为进行调查,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选自2009年7月至2010年7月首次在专科医院就诊患者309例作为专科医院组;首次在综合医院就诊患者303例作为综合医院组.两组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18分;两组年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自制一般状况问卷调查表由患者家属进行填写;症状自评量表(SCL-90)由患者填写.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秩和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

    作者:潘志超;徐佳;隋丽娜;龚子敏;夏远东;白庆梅;孙东旭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亨廷顿病所致精神障碍1例

    1病例患者男,57岁,已婚,农民,汉族.1年余前,无明显诱因渐出现四肢不规则、不重复、变幻不定的舞蹈样运动,面部眨眼、呶嘴.情绪紧张时加剧,睡眠时消失.伴冲动,易激惹,好发脾气,记忆下降,以近记忆下降为著,智力下降,淡漠,对周围事物缺乏关心.不能胜任日常事务.病情缓慢加重.精神检查:步态蹒跚,注意力涣散,反应迟钝,有明显的被害妄想、关系妄想,双侧病理征阴性.头颅CT示:脑萎缩.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胸透均无异常.给予利培酮等治疗后精神症状稍有改善.家族发病情况:本家族3代17人,其中男10人,女7人,有4人发病.

    作者:张新功;孙建中;王涛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减肥药所致精神障碍1例

    1病例患者女,20岁.因较胖而服用减肥药,因减肥效果不明显逐渐加量至8片/d(按要求<2片/d).1周后,患者出现兴奋,紧张,恐惧,大吵大闹,夜不能眠,无目的活动增多,讲话不着边际而急诊.体格检查无异常.精神检查:意识清,定向力可,问话回答时而不切题,思维松散,存在明显的幻听,幻视,以威胁性的语言为主,真切,鲜明,并能看见一些人来到自己的住处要杀自己及家人.在幻觉基础上出现被害妄想,患者紧张恐怖,社会适应能力明显下降,智能可,无自知力.实验室检查未见阳性结果.既往史无特殊.

    作者:周德云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米氮平引起入睡前睡眠瘫痪1例

    1病例患者男,62岁.主诉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少眠、自杀观念1年余诊断为抑郁症入院.既往有椎管狭窄切除术史并遗留有行走不便.既往无睡眠瘫痪史.给予米氮平治疗.当晚10:00服用米氮平15 mg,约11:30分患者出现全身肌肉松弛,不能翻身,不能动弹,呈瘫痪状,上肢略轻.当时患者意识清晰,无任何不适感,持续约30 min后入睡,4h醒后症状消失.考虑为米氮平不良反应,第2天晚米氮平减量至7.5 mg,上述症状再次复现,但程度较前次为轻.给予停用米氮平,换文拉法辛缓释片后上述症状未再出现.但患者因服用文拉法辛缓释片后出现恶心、呕吐,拒绝服药,7d后再次给予米氮平15 mg,入睡前又出现上述症状,与首次发病症状相同,停药后即消失.目前服用帕罗西汀,病情稳定.

    作者:李作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阿立哌唑致白细胞降低1例

    1病例患者女,31岁,白族,高中文化程度.近2个月来因无明显诱因傻笑,工作能力下降,怀疑有人在杯子里下毒,有人用电脑控制自己而住院,诊断:精神分裂症.入院时查血常规:白细胞5.8 × 109/L,中性粒细胞66%,淋巴细胞28%.给予阿立哌唑10 mg/d治疗,精神症状逐渐缓解.约1周后复查血常规:白细胞3.9×109/L,再2d后白细胞2.9×109/L,低为2.6×109/L,中性粒细胞49%,淋巴细胞40%,考虑为阿立哌唑所致白细胞降低.即停用阿立哌唑,改用利培酮4mg/d,10 d后白细胞逐渐恢复至6.3 × 109/L,中性粒细胞67.9%,淋巴细胞26.5%.

    作者:李熙梁;余慧仙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奥氮平引起恶性综合征1例

    1病例患者男,74岁.因睡眠差9年,记忆力减退2年,加重1个月人院.患者独居.长期服用艾司唑仑、硝西泮,剂量不规律,3个月前曾因停艾司唑仑、硝西泮数日后出现视幻觉、紧张等症状,重新服用艾司唑仑1 mg/d、硝西泮10 mg/d,3d后渐缓解,幻觉、紧张消失.入院前3d自行停药,随即出现夜眠差、双手颤抖、出汗、心悸、面色潮红、紧张,称看见有人淹在水里,用刀砍窗,家人无法管理而送我院就诊.既往有高血压.精神检查:意识欠清,定向有错,紧张,喃喃自语,口齿不清,对答欠切题,双手摸索,动作无目的,存在视幻觉.

    作者:方馨怡;蒋幸衍;徐清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朊蛋白病误诊为抑郁症1例

    1病例患者女,54岁.2011年2月因退休后出现情绪低落、懒惰、易激惹、记忆减退,在当地医院诊断为抑郁症给予抗抑郁治疗.第3天因患者突然出现大喊大叫、发脾气、摔东西、说话不着边际而住当地医院.人院3d,患者不语不动、说话难以听懂、尿失禁.1周后出现肌痉挛并昏迷.体格检查:体温36.8℃,心率82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05/70 mm-Hg,瞳孔等大同圆,对光反射存在,肌强直,肌阵挛、去皮质强直状态,腱反射活跃(+++),左侧Babinski征(+),右侧未引出病理反射.精神检查:神志朦胧,全身僵硬,不语不动,检查不合作,不能进行有效交谈,思维内容无法洞悉.

    作者:金花;金守男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奥氮平单药与联合碳酸锂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患者的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奥氮平单药与奥氮平联合碳酸锂治疗双相躁狂或混合发作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60例双相障碍Ⅰ型躁狂发作或混合性发作患者随机分为单用药组29例和合用药组31例.分别给予奥氮平单药和奥氮平联合碳酸锂治疗.疗程4周.于基线时,治疗l,2,3和4周,分别采用临床总体印象量表-双相障碍版、Young躁狂量表(YMRS)、Montgomery-Asberg抑郁量表评定疗效,同时采用耐受性量表评价安全性. 结果:单用药组和合用药组YMRS评分分别由治疗前的(30.10 ±5.86)分和(29.48±5.89)分降至治疗后的(11.21±6.54)分和(3.39±5.52)分(P均<0.01);两组比较,以合用药组下降更为显著(P< 0.05或P<0.01).单用药组和合用药组痊愈率分别为57.1%和90.3%(P<0.05).两组耐受性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奥氮平无论单药或联合碳酸锂治疗躁狂发作均有确切疗效,以联合用药症状改善更为明显,不良反应相当.

    作者:张艳芳;王刚;姜涛;罗小年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丙戊酸钠与氟哌啶醇治疗急性躁狂发作患者的对照研究

    我们应用丙戊酸钠静脉注射控制极度兴奋的躁狂发作患者,并以氟哌啶醇肌内注射作为对照研究,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为2010年8月至2010年10月作者所在的两所医院住院患者,入组标准: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躁狂发作的诊断标准;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兴奋因子≥15分.排除严重躯体疾病及酒或药物滥用者;获得家属同意.共62例,按照随机对照实验的设计方案随机分成丙戊酸钠组和氟哌啶醇组.丙戊酸钠组31例,男15例,女16例;平均年龄(28±11)岁;此次病程平均(6.6±3.9)d;PANSS兴奋因子评分(24.44±3.55)分.氟哌啶醇组31例,男15例,女16例;平均年龄(27±12)岁;此次病程平均(6.7±3.6)d,PANSS兴奋因子评分(23.74±3.78)分.两组以上各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作者:陈秋明;黄海燕;梁辉光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奥卡西平和碳酸锂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患者的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奥卡西平和碳酸锂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70例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患者随机分为奥卡西平组和碳酸锂组各35例,分别给予奥卡西平和碳酸锂治疗8周.以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临床疗效总评量表-病情严重程度(CGI-SI)以及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 结果:两组治疗后BRMS、CGI-S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或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均为轻度. 结论:奥卡西平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的疗效与碳酸锂相当,不良反应轻.

    作者:老帼慧;曾奕彬;王西林;郝小玉;老洪尧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碳酸锂联合奥氮平对双相躁狂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糖原合成酶激酶3活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碳酸锂联合奥氮平治疗对双相躁狂发作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糖原合成酶激酶3(GSK3)活性的影响. 方法:21例双相Ⅰ型躁狂发作患者给予碳酸锂合并奥氮平治疗8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和8周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20ml,应用免疫印迹法检测PBMCs的GSK3α和GSK3β丝氨酸磷酸化水平以及总GSK3水平.同时采用杨氏躁狂量表(YMRS)、蒙哥马利抑郁量表(MADRS)以及临床疗效总评量表-病情严重程度(CGI-S)评定症状变化. 结果:①治疗后YMRS、MADRS以及CGI-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01);②治疗后PBMCs的pSer-GSK3α、pSer-GSK3β较治疗前升高,以pSer-GSK3β尤为明显,由治疗前的(53.44±17.57)%升高至治疗8周的(72.96±25.66)%.剔除躁狂发作次数≥3次者后比较,治疗8周pSer-GSK3β升高更为显著(P=0.022);③pSer9-GSK3β/total-GSK3β比值与YMRS基线评分呈负相关(r=-0.-487,P=0.025). 结论:碳酸锂合并奥氮平治疗可以升高双相躁狂患者PBMCs的GSK3β磷酸化水平,降低GSK3活性.

    作者:李晓虹;蔡焯基;刘敏;张艳芳;张玲;罗炯;路亚洲;王刚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恶性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对恶性综合征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孙振晓;于相芬;孙波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产后抑郁症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

    对产后抑郁症发病危险因素的新观点进行综述.

    作者:杨媛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维生素D缺乏与精神疾病

    对维生素D与精神疾病之间的关联进行阐述.

    作者:毕晓娜;衣明纪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台湾精神卫生体系的发展及现状

    对台湾精神心理卫生的发展及现状作一介绍.

    作者:石洲宝;徐莉 刊期: 201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