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1例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长期服用皮质类固醇12年,出现关节畸形并双侧髌韧带断裂.临床表现:双手多个指,掌指、腕关节呈Jaccoud's畸形、韧带松驰、过伸、捏起功能障碍.活动轻度受限,感觉正常.X线显示:双手多个指、掌指关节松驰、排列紊乱、或完全脱位;双侧尺腕关节呈对称性半脱位.双侧膝关节髌骨上移,可见髌韧带断裂阴影;左肘关节下方尺背侧软组织内见钙化影.所有关节未见侵蚀性骨损害及骨硬化.
作者:朱晓浚;刘次伟;刘小珍;许德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患者女,64岁.四肢、躯干泛发性羊皮纸样萎缩性斑片5年,双乳内下方和剑突处起血疱1个月.组织病理检查:非血疱处皮损符合典型的硬化性萎缩性苔藓的病理改变;血疱处皮损示表皮下大疱形成,疱液中有大量的红细胞.
作者:朱铁山;马东来;王宝玺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患者男,76岁,头部出现斑块、结节半年.查体:头顶部可见5cm×7cm大小暗红斑块,中心有结节,上覆有血痂,周围散在多个紫红色小结节.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层可见血管性肿瘤团块,肿瘤分化程度不一,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可见核异型性.诊断为恶性血管内皮细胞瘤.
作者:郭利劭;张建中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报告2例游泳池肉芽肿,均为鱼类饲养者.表现类似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病理呈感染性肉芽肿及结核样结节改变,皮损处组织经低温培养分离出海分枝杆菌,利福平与复方新诺明联合治疗有效,疗程需3~6个月.作者提出本病有三种皮肤损害类型.
作者:张建中;赵亭;金江;邵勇;贾军;朱铁君;丁北川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患者女,51岁,农民.全身反复水肿性红斑伴脱屑3年余,因皮损加重伴发热3天以红皮病收入院,入院后仔细检查:双眉外1/3脱落、左耳大神经粗大、四肢及躯干皮损温度觉和触觉障碍,双耳、左眉皮肤组织液涂片见抗酸杆菌(2+),左膝皮肤组织病理检查抗酸杆菌(5+),病理诊断:界线类偏瘤型麻风伴I型麻风反应.
作者:杨静;李惠;周汛;何晓琴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报告1例类脂蛋白沉积症.14岁男性,头面、四肢、腰部反复发生红斑、水疱、疤痕,伴声音嘶哑12年.组织病理检查可见真皮乳头层血管壁和汗腺周围有透明蛋白样物质沉积,PAS染色强阳性.
作者:谢勇;郑和义;方凯;刘跃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患者女,21岁,生后一个月开始脱发,伴眉毛、腋毛及阴毛脱落,指(趾)甲发育不良,听力丧失.祖母、大姑妈及父均有脱发.头皮组织病理:表皮轻度角化过度,真皮中的毛囊和皮脂腺减少,汗腺正常.诊断为有汗性外胚叶发育不良.
作者:徐爱莉;邓列华;陆涛;林泽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患者,男性,20岁,痤疮病史3年,近40天面部、躯干、上肢急性发作炎性丘疹、结节及脓疱,皮疹可融合,形成糜烂、溃疡.伴有发热、食欲不振、关节肌肉疼痛,白细胞总数增多.单纯抗生素治疗无效,口服异维A酸及短期皮质类固醇,配合阿齐霉素等抗生素治疗,4个月后患者完全治愈.
作者:冯和平;常建民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患者,男性,15岁,因间断头疼、呕吐、胸闷入院,胸穿发现乳糜性胸水,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正常,X线检查右锁骨部分缺如,右肩胛骨、左肱骨、颅底岩骨尖及斜坡骨质破坏.右锁骨残端活检示淋巴管增生.入院2周后出现右面部密集、白色、厚壁疱疹样皮损,皮损活检示表皮及真皮浅层数个毛囊肿.
作者:王文岭;杨蓉娅;敖俊红;苏有明;朱金良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患儿男,14岁.反复啃咬双手指关节伸侧皮肤4年.出现圆形浸润肥厚性斑块,表面粗糙,类似指节垫样改变.采用认知疗法和行为疗法等心理治疗,局部外用药物,疗效显著.
作者:黄玲;王敏华;黄健生;杨宇珠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患者男性,66岁,头面部斑块、结节、溃疡伴疼痛8个月.查体头顶部至前额眶上有约8cm×12cm大小紫红色浸润性斑块、结节,中央多处溃疡,表面有结痂,边缘有类脓疱、血疱样结节.组织病理示广泛血管增生,多数为不规则血管腔,管腔内有增生的异常内皮细胞.诊断:恶性血管内皮细胞瘤.
作者:杨亚东;伍津津;李文维;朱堂友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患者女,18岁,全身起疹17年.对其组织切片进行吉姆莎染色,可见肥大细胞,结合临床符合色素性荨麻疹诊断.
作者:林路洋;马瑞琼;邓建华;刘福荣;张锡宝;孙建方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应用铒激光治疗仪治疗34例汗管瘤患者,6个月后观察疗效.结果表明34例患者中29例皮损完全消退,治愈率85%;未见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2例患者共2个皮损有轻微的皮肤表面纹理改变.我们认为铒激光治疗汗管瘤安全而有效.
作者:方丽华;焦圣;陈军庞 刊期: 2002年第01期
采用羟氯喹200mg,每日2次,连用8周而后200mg每日1次,维持4周,治疗41例扁平苔藓(LP),12周后疗效为:痊愈率26.8%、总有效率70.2%,对泛发性、慢性局限性或者LP并发粘膜损害者疗效好、副作用轻.
作者:郭义龙;骆肖群;于波;廖康煌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为观察咪唑斯汀(皿治林mizolastine)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耐受性及不良反应.采用皿治林10mg,每日一次口服,对3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了治疗,每周随访一次,共2次.结果显效20例(66.7%)、良效8例(26.7%)、微效1例(3.3%)、无效1例(3.3%)、总有效率93.3%.
作者:王红;刘菡;邢勇君;杨平安;刘劲松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应用口服阿昔洛韦片联合泼尼松治疗34例带状疱疹,通过对治疗组及对照组在止疱、止痛、结痂及痊愈的时间上比较,两组有显著差异(P<0.01),联合用药时间越早,疗效越高,缩短病程,减少疼痛,防止后遗症发生.
作者:林立真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我科自2000年10月~2001年5月采用口服中药联合受皮区皮肤磨削后移植表皮的方法治疗白癜风26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白癜风患者26例,其中男11例,女15例;年龄12~58岁,平均32.6岁;病程6月~27年,平均6.7年;移植皮片共248处,其中眼脸、眉弓16处,额部39处,口周、下颏48处,颈部52处,前胸、肩背72处,四肢21处;26例患者中,稳定期21例,进展期5例;14例局限型中,移植皮片56处,12例节段型中,移植皮片192处.本组病例均曾用多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作者:曹雪辉;范瑞强 刊期: 2002年第01期
通过毛囊器官培养模型及3H-TdR掺入实验观察不同浓度米诺地尔对人头皮毛囊生长的影响.结果0.05mmol/L、0.1mmol/L及0.5mmol/L米诺地尔组在加药后1~3天内毛囊平均每天生长长度和总生长长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P<0.05).3H-TdR掺入实验也显示放射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2mmol/L米诺地尔组毛囊生长速度显著受抑(P<0.05).3个低浓度米诺地尔组毛囊组织学发生退行期改变的时间均较对照组延迟.米诺地尔在一定的浓度范围促进人头皮毛囊生长,对毛囊的正调节作用是直接的.但高浓度反而抑制毛囊生长.
作者:代秀菊;涂平;秦俭;马圣清;武玲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分析了6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蝶形红斑为常见的皮疹,系统损害以消化系统及呼吸系统常累及.实验室指标中以ANA、抗dsDNA阳性、血沉增快、补体下降多见.同时提示早期诊断,皮质类固醇酌情治疗是决定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危重患者可应用皮质类固醇或联合环磷酰胺冲击治疗.
作者:金德蕙;孙志坚;万俊增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为了了解吸入性过敏原在过敏性皮肤病中的作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148例荨麻疹、138例湿疹和49例异位性皮炎血清屋尘、尘螨、霉菌、豚草花粉、艾蒿花粉、树花粉等6种常见吸入性过敏原特异IgE.结果显示70.9%荨麻疹、79.0%湿疹和77.6%异位性皮炎患者血清中至少有一种吸入性过敏原特异IgE为阳性,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3.0%的阳性率(P<0.01).有异位性病史的异位性皮炎患者血清吸入性过敏原特异IgE的阳性率为90.3%,显著高于无异位性病史者的阳性率58.3%(P<0.05).提示吸入性过敏原诱发的I型变态反应在荨麻疹、湿疹和异位性皮炎的发病中起了一定作用,并且有异位性病史的异位性皮炎患者比无异位性病史的患者对吸入性过敏原更敏感.
作者:马川;李林峰;陈学荣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应用体外细胞培养方法、ELISA及RT-PCR技术,观察昆明山海棠对健康人外周血单核细胞IL-8、TNFα释放及IL-8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昆明山海棠(0.2mg/mL~1mg/mL)可抑制脂多糖(LPS)诱导的外周血单核细胞IL-8、TNFα释放及IL-8mRNA表达,提示昆明山海棠可从转录水平抑制细胞因子表达,从而实现其抗炎机制.
作者:万屏;肖农;朱明华;胡凤仙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为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I型和II型对银屑病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多聚复合物二步法对银屑病及正常人表皮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I和II原位表达进行比较研究,结果银屑病患者皮损表皮处TGF-βRI和II的表达减少或缺失;非皮损处和正常人表皮组织TGF-βRI和II呈阳性表达,主要在基底层和棘层下部.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I型和II型功能下调可能与银屑病患者的表皮过度增殖有关.
作者:高春芳;郑茂荣;顾军;卢建;王璐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为了解磷脂酶A2(phospholipase A2,PLA2)和脂质过氧化物(lipid peroxides,LPO)在银屑病发病中的关系,对51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和35名健康人进行了血清中PLA2活性和LPO水平的测定,同时对其中20例患者的皮损、非皮损和15名健康人皮肤组织匀浆中的PLA2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1)银屑病患者血清中PLA2活性和LPO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进行期高于静止期(P<0.05),且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线性正相关(r=0.901,P<0.001);(2)银屑病患者皮损和非皮损中的PLA2活性均高于正常人(前者P<0.01,后者P<0.05),且皮损区PLA2含量高于非皮损区(P<0.01).提示:PLA2和LPO可能在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中起协同作用.
作者:张桂英;张运昌;张其亮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对518例住院药疹的致病药物进行临床分析,引起或可能引起药疹的药物有20余类,致病药物中以抗感染药居首位,其他依次为解热镇痛药、抗痛风药、抗癫痫药、生物制品及消炎抗风湿药等.多形红斑型药疹是常见的药疹类型,其次是荨麻疹型等.绝大多数致病药物所致的药疹以多形红斑型多见,抗痛风药和抗癫痫药多引起重症药疹,呋喃唑酮、破伤风抗毒素、狂犬疫苗多引起荨麻疹型药疹.
作者:张超英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探讨β-溶血性链球菌诱发银屑病的机制.采用3H-TdR掺入法测定细胞增殖反应,AnnexinV法测定细胞凋亡,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抗原表达.结果显示β-溶血性链球菌(SP)刺激淋巴细胞活化增殖,经SP活化的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作用于角质形成细胞48h,可促进角质形成细胞增殖,诱导角质形成细胞表达HLA-DR和Fas抗原;再次加入上清液继续作用48h,则诱导角质形成细胞凋亡.SP作为超抗原首先活化T细胞,使之释放细胞因子,后者使角质形成细胞活化增殖,表达HLA-DR和Fas抗原,继而诱导细胞凋亡,此过程可能是银屑病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
作者:张峻岭;陈学荣;殷金珠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为研究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类胰蛋白酶(tryptase)在慢性荨麻疹中的变化,采用PHARMACIAUNICAP-100系统酶免疫荧光检测仪,分别对18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和29名正常人作ECP和tryptase检测.结果,慢性荨麻疹患者组ECP测定值为7.74±9.35ng/L,阳性率为27.8%.正常对照组ECP测定值为2.33ng/L,阳性率为0.两组对比有明显差异(P<0.01).慢性荨麻疹患者组tryptase测定值为7.34±5.02ng/L,阳性率为72.2%.正常对照组tryptase测定值为4.15±1.52ng/L,阳性率为10.34%.两组相比也有明显差异(P<0.01).慢性荨麻疹患者中存在嗜酸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激活,其释放的ECP和tryptase可分别作为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激活的标志物,并可能提示与I型变态反应的延缓相有关.
作者:沈志鸿;吴伊旋;陆平;毛维翰;许以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0例斑秃(A组)、10例全秃(B组)患者及5名正常对照头皮Fas及Fas配体(FasL)的表达.结果见Fas在A组中的毛囊、毛囊周围浸润的淋巴细胞有更强的表达,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皮的阳性表达在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FasL在A组6例、B组2例的表皮、A组4例的毛囊角质形成细胞有弱表达.Fas/FasL的阳性表达可能参与斑秃发病的某些免疫过程.全秃更强的Fas表达,似与其更严重的免疫受损有关.
作者:张谊之;张敏;王琳;李俸媛 刊期: 2002年第01期
通过经皮水分丢失(TEWL)来评价皮肤的屏障功能,并研究经皮水分丢失与性别、年龄、解剖部位的关系.参加本次实验的为健康志愿者共104名,其中女性53名,男性51名.分为5个不同年龄组.用与计算机相连的蒸发测定仪DarmalabRTEWL探头测量.结果发现不同年龄组男女性别之间TEWL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新生儿组TEWL值明显高于其他各年龄组(P<0.05);老年组TEWL值低于其他年龄组.在8个不同部位测量中,经统计得到TEWL值顺序为:手掌>额部>颊部=手背>小腿=背部>前臂=胸部.说明TEWL与性别无明显相关性;而与年龄相关,以新生儿高,老年人低;在身体各部位的测量中,四肢末端和暴露部位经皮水分丢失较高.
作者:曹俊;朱学骏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探讨原生型一氧化氮合酶(cNOS)和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的表达水平及其意义,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了34例活动期SLE患者和30名正常人PBMC中cNOS和iNOS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活动期SLE患者iNOS和cNOS的阳性表达率与正常人对照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活动期SLE患者PBMC中iNOSmRNA的平均表达水平(0.7710±0.1050)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组(0.5249±0.0770),差异非常显著(P<0.01);活动期SLE组cNOS的平均表达水平与正常人对照组处于同一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iNOSmRNA的表达增加,可能通过诱导一氧化氮(NO)及其代谢产物的产生参与SLE的发病过程.特异性iNOS抑制剂的开发与研制可能是治疗SLE新药发展的一个方向.
作者:弓娟琴;陈志强;胡兹嘉;李文忠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甲真菌病治疗困难,本文就甲真菌病的外用和联合治疗进行综述.单独外用的药物有28%噻康唑溶液、8%环吡酮甲涂剂和5%阿莫罗芬甲涂剂.化学拨甲也可用于甲真菌病的治疗.对于特殊类型和难治的甲真菌病,联合用药可以提高治愈率,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余进;李若瑜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游泳池肉芽肿是由海分支杆菌感染导致的皮肤和皮下组织的炎症性疾病.患者多有鱼类接触史,皮损好发于手足和四肢,表现为暗红色丘疹、结节和斑块,皮温不高,可单发或沿淋巴管播散,类似孢子丝菌病.典型病理学改变为结核样结节,治疗主要用复方磺胺甲恶唑、利福平和乙胺丁醇.随着器官移植、免疫抑制剂应用和艾滋病发病率的增加,本病有增多趋势.
作者:张建中;陈雪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以皮肤出汗异常过多为特征的多汗是一种较常见的皮肤病.临床上可分为局限性多汗和泛发性多汗两型.其病因多样而复杂,大致可分为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失调两大类.本文对多汗的病因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介绍了治疗本病的内服、外用、外科及理疗等各种较新的方法.
作者:顾有守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色素血管性斑痣性错构瘤病(phakomatosis pigmentovascularis)主要特征是皮肤血管瘤(主要为鲜红斑痣)伴黑素细胞痣或表皮痣,较少见,国内尚未见报告,现将我科所见一例报告如下.1病例报告患者男,32岁,已婚,因躯干部大片色素性皮疹32年来我科就诊.自诉刚出生时全身皮肤发黑,以后皮肤逐渐变浅,遗留大片色素性皮疹,无不适主诉.平素健康,家族中无类似病史.查体: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情况:胸口V形区可见大小不一浅白色网状斑片,面积约15cm×12cm,摩擦白斑后不发红,符合贫血痣表现(见照片2);背部大片浅灰蓝、暗蓝色斑片,边缘逐渐移行为正常皮肤色,面积约40cm×25cm,符合蒙古斑表现(见照片3);左侧后腰部网状红色斑片,边缘不整,不高出皮面,压之易褪色,约16cm×10cm,符合鲜红斑痣表现(见照片1,3).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无异常,胸部X片和腹部B超无异常.
作者:李文海;张建中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罗汉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向表皮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epidermotropic cutaneous T-cell lymphomas,ECTCL)系恶性辅助T细胞疾病,常开始于皮肤而后累及骨髓、血中淋巴细胞、淋巴结和内脏器官[1],包括具有独特和重叠临床表现的蕈样肉芽肿(Mycosis fungoides,MF)和Sézary综合征(Sézary's syndrome,SS).近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T-细胞受体γ链基因重排,证明MF在早期即示克隆性T细胞成分系统性侵犯[2],SS患者血中恶性T细胞成分明显扩增[3].ECTCL的病因仍然不明确,病程一般缓慢,在不同发展阶段,生物行为也不一致.多年来已采用很多不同的治疗方法[4],但尚未找出可延长患者存活的治愈疗法和确实有效的标准治疗方案.不过,治疗措施应根据患者疾病的分期分类和年龄、一般健康情况以及对治疗的耐受性和可利用的治疗设备而定[4].兹阐述ECTCL的按分期治疗措施如下:对ECTCL已采用很多不同的治疗方法[4],但经过随机化对比试验(randomized trial)却很少.仅Kaye等对比了作为起始治疗之综合化疗[环磷酰胺(CTX)、阿霉素(ADM)、长春新碱(VCR)、依托泊苷(VP-16]加全皮肤电子束放射治疗(total skin electron beam radiation therapy,TSEBRT)与保守治疗的情况,证明前者缓解(R)率较高,但毒性较大.两者对患者存活相似,结论为保守治疗倾向于作为起始治疗.ECTCL的治疗计划常规视个体患者而定,但根据文献报道不同分期采用的不同治疗方法,可供参考.
作者:邱丙森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向表皮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epidermotropic cutaneous T-cell lymphomas,ECTCL)系恶性辅助T细胞疾病,常开始于皮肤而后累及骨髓、血中淋巴细胞、淋巴结和内脏器官[1],包括具有独特和重叠临床表现的蕈样肉芽肿(mycosis fungoides,MF)和Sézary综合征(Sézary's syndrome,SS).近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T-细胞受体γ链基因重排,证明MF在早期即示克隆性T细胞成分系统性侵犯[2],SS患者血中恶性T细胞成分明显扩增[3].ECTCL的分期与预后有关.兹阐述ECTCL的分期和预后如下:
作者:邱丙森 刊期: 2002年第01期
2001年3月24日,由法国高德美制药公司赞助的甲真菌病的外用药物治疗专家研讨会在昆明举行.会议特邀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李若瑜教授为研讨会主席,并邀请了国内著名皮肤病学专家刘维达、王家俊、温海、冉玉平、佟菊贞及席丽艳等多位教授,探讨了外用药物在甲真菌病治疗领域中的重要性以及理想外用药物应具备的特点,并对甲真菌病的不同分型和严重程度提出了推荐治疗方案.
作者:林利平 刊期: 200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