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40岁.进行性记忆力减退,言语忘词1年,大小便失禁,行走不稳3 d入院.脑脊液检查示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血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阳性、梅毒微粒凝集试验(TPPA)阳性;青霉素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诊断为三期神经梅毒麻痹性痴呆.
作者:刘玉峰;付萌;党育平;王胜春 刊期: 2004年第07期
患者男,44岁.因胸、背部起皮疹3个月于2002年10月来本院就诊.患者于2002年7月无明显诱因胸、背部开始起米粒大淡红色皮疹,并渐扩大,皮损部位有时觉微痒,无其他不适.发病以来无发热、关节痛、口腔溃疡等症状.曾在多家医院先后诊断为离心性环状红斑、过敏性皮炎、体癣、二期梅毒疹等.用过西替利嗪、多塞平(多虑平)、伊曲康唑(斯皮仁诺)、肠虫清、清热除湿中药等口服及消炎止痒水、益富清(益康唑/曲安奈德乳膏)、环利软膏、炉甘石洗剂等外用,皮损未见好转仍逐渐扩展.
作者:张广中;王萍;蔡念宁 刊期: 2004年第07期
例1.女,13岁.全身散在大小不等的萎缩性斑12年,渐增多、增大,无痛痒,于2003年6月30日就诊于我科门诊.患儿1岁左右时双侧上臂伸侧出现大小不等、界限清楚的色素减退斑,无红肿、疼痛等症状.皮损不能自行消退,随年龄增长,皮损逐渐增多,并发展成为凹陷性柔软瘢痕,未进行诊治.体格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全身可见散在分布0.5 cm×0.5 cm~3.0 cm×4.0 cm大小不等的淡白色萎缩性瘢痕,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界清楚,皮纹较深,表面无鳞屑,触之柔软易起皱.双侧肩部、背部可见多处大小不等、界限清楚的色素减退斑.
作者:翟志芳;杨希川;钟白玉;郝飞;叶庆佾;刁庆春 刊期: 2004年第07期
报告1例黏液水肿性苔藓或硬化性黏液水肿.患者男,45岁.面部皮肤弥漫性肿胀、硬化并有多发隆起性斑块,鼻根部斑块隆起明显,形成一纵行皮嵴,颈部、躯干、双上肢近端泛发苔藓样丘疹.常规实验室检查无异常.皮肤组织病理示真皮内胶原纤维及成纤维细胞增多,胶原束间黏蛋白沉积.
作者:赵庆利;史飞;孟如松;王毅侠 刊期: 2004年第07期
患儿男,10岁.因进行性肥胖8年,颈部、腋下色素加深3年,于2003年7月8日在本科就诊.患者从2岁开始体重增加较快,比同龄儿童重.3年前颈部、腋下出现色素沉着,且逐渐加深,局部皮肤变粗糙,有小丘疹,无自觉症状.患儿平素身体健康.足月顺产,出生1个月后至3岁,全身皮肤干燥,附有深褐色的多角形鳞屑,易剥离,冬重夏轻.父母非近亲结婚,家族中其舅父患有轻度的鱼鳞病.
作者:冯兰珍;郝小军;徐素芹;林元珠 刊期: 2004年第07期
婴儿头部念珠菌病是由念珠菌感染所致的婴儿头部皮肤炎症性病变.临床表现主要为菌痂型,偶尔可见脓疱型.我们诊治1例曾在其他医院误诊为脓疱疮的婴儿头部念珠菌病,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敬先;林元珠;高顺强 刊期: 2004年第07期
患者女,16岁.双下肢皮疹伴痒痛1个月于2003年2月初来我科就诊.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双小腿前各有一个约核桃大的水疱,疱壁紧张,疱液清澈,伴痒痛,周围不红,无意间擦破,流出清亮液体,遗留糜烂面,周围逐渐变红,2~3 d后双大腿外侧、臀部各出现一片青色斑块,突出皮面,约12 h后逐渐变红,且伴瘙痒,有针刺样及烧灼样疼痛,2~3 d后红斑中央自行破溃,周围呈紫黑色,自用莫匹罗星软膏(百多邦)外用无效.患者既往无类似病史,入冬以来衣着较为单薄,喜穿紧身衣裤,体重约90kg,下肢较粗,为学校铅球运动员,常进行户外训练.患者否认局部烫伤史及外伤史,身体暴露部位无皮损.
作者:赵邑;杨海珍;涂平 刊期: 2004年第07期
报告1例带状疱疹后皮肤淋巴细胞浸润.患者男,54岁.疱疹痊愈后2个月在皮损部位出现多个斑丘疹和丘疹,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浅、中层以T淋巴细胞为主的浸润,诊断为带状疱疹继发皮肤淋巴细胞浸润.治疗3个月后皮损全部消失.
作者:袁姗;雷鹏程 刊期: 2004年第07期
1病历摘要痒疹样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多起于婴幼儿期.我们诊治的1例该病患者为青少年时期发病,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小平;王万卷;李伯埙;程滨珠 刊期: 2004年第07期
报告1例毛囊角化病样天疱疮.患者男,63岁,胸部和腋窝起红色丘疹、水疱及棕红色湿疹样斑块1年半.组织病理检查显示毛囊角化病样表现,有棘层松解和大量角化不良细胞,间接及直接免疫荧光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间有IgG及C3沉积,确诊为天疱疮.
作者:杨希川;刘荣卿;郝飞;钟白玉 刊期: 2004年第07期
患者男,57岁.因面部及耳郭红斑29年、右耳郭长一坚硬肿物4年,于2000年6月4日来我科就诊.患者自28岁起双侧面颊、鼻背、下唇及耳郭出现不规则形状的红斑,无全身症状.曾在外院被诊断为盘状红斑狼疮,间断口服氯喹及雷公藤多苷片治疗5年,皮损改善,但未完全消退.此后未再治疗,亦未影响正常田间劳动.4年前于右耳郭原红斑处出现一扁形、坚硬的肿物,逐渐高起、增厚、增大.平时无自觉不适,近1周肿物基底部出现疼痛.
作者:王爱民;张丽红;付艳;许建峰 刊期: 2004年第07期
患者女,40岁.因背部褐色丘疹、结节20余年,加重伴疼痛10年,于2003年11月18日来我科就诊.患者2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背部出现褐色丘疹、结节,当时无瘙痒及疼痛.以后皮疹逐渐增多,近10年增长较快并伴有疼痛,夜晚时疼痛尤为明显.先后在当地医院手术切除结节6次,均未能控制病情发展.患者既往体健,无家族遗传病史.
作者:陈强;赵淑肖;刘春平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和常规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疗效及适应证.方法: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103例SLE患者,常规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98例SLE患者.3周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好转率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部分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好转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SLE患者的关节疼痛、发热、蛋白尿的疗效优于常规剂量治疗,而常规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甲周红斑、口腔溃疡、抗ds-DNA抗体阳性、抗核抗体(ANA)阳性、低血红蛋白的疗效优于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两种方法治疗蝶形红斑和血小板、白细胞、红细胞减少,C3、C4降低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
作者:苏家光;梁伶;郑文军;刘栋华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了解引起男性念珠菌性龟头炎的主要致病菌种,及念珠菌病原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对2002年2月-2003年2月到北京协和医院性传播疾病(STD)医疗中心就诊的龟头炎患者347例进行标本采集,做真菌培养、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347例患者共培养出62株阳性标本(17.87%).其中白念珠菌(CA)56株(90.32%),非白念珠菌6株(9.68%).受试菌株对各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和耐药性分别为:氟康唑75.81%(47/62)、6.45%(4/62),伊曲康唑74.19%(46/62)、4.84%(3/62),特比奈芬67.74%(42/62)、14.52%(9/62),两性霉素B43.55%(27/62)、12.90%(8/62),咪康唑29.03%(18/62)、25.81%(16/62),酮康唑22.58%(14/62)、16.13%(10/62).结论:念珠菌感染是引起男性包皮龟头炎的常见病因.CA为念珠菌性龟头炎的主要致病菌种.氟康唑和伊曲康唑对男性龟头炎念珠菌显示一定的敏感性,酮康唑和咪康唑敏感性较低.
作者:李军;郑和义;孙秋宁;闫岩 刊期: 2004年第07期
大观霉素(商品名:卓青)为我国卫生部推荐用于治疗淋病的首选药物之一.国产药品供应来源于山东鲁抗药业集团生产的卓青.我们对卓青进行淋球菌体外敏感性检测,现将初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苏晓红;戴秀芹;孙厚华;蒋法兴;梁国钧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检测β-溶血性链球菌细胞壁、膜蛋白对寻常性银屑病患者T细胞增殖和分泌γ干扰素(IFN-γ)的影响.方法:利用一定渗透压分离链球菌细胞壁和细胞膜蛋白成分;梯度离心分离外周血单一核细胞,绵羊红细胞花环沉淀分离纯化T细胞;直接活细胞计数和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T细胞增殖程度,ELISA检测培养上清中IFN-γ的浓度.结果:和健康对照组相比,链球菌细胞壁和细胞膜成分均可以显著地促进寻常性银屑病患者T细胞的增殖(P均<0.05),并且促进其分泌IFN-γ(P均<0.001).但对于斑块状银屑病,细胞壁的上述作用比细胞膜成分更为显著(P均<0.05).结论:除细胞膜M蛋白外,β-溶血性链球菌细胞壁的某些蛋白成分可能和斑块状银屑病的发生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
作者:沈柱;李巍;王刚;刘玉峰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玫瑰糠疹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炎症性皮肤病,病因不清.为进一步了解玫瑰糠疹在东北地区的发病特点,我们对2001年5月1日-2002年5月1日在本科门诊顺序就诊的玫瑰糠疹患者进行观察与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孙晓杰;李铁男;吴金香;刘文力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了解门诊痤疮患者严重程度的相关因素及导致出现痤疮瘢痕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 331例门诊痤疮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4~19岁、居住在农村、初中文化程度、油性皮肤、伴发脂溢性皮炎、每天睡眠时间少于8 h的患者痤疮病情更严重.男性、有瘢痕家族史、痤疮程度严重的患者出现痤疮瘢痕的概率比较大.结论:对于具备重度痤疮高危因素的患者,应及早干预,给予积极的治疗.由于重度痤疮出现瘢痕的概率更高,因此早期、及时的治疗对于避免出现瘢痕也有一定帮助.
作者:吴艳;毛越苹;郑捷;彭振辉;陈兴平;杨功焕;曾凡钦;徐慧珍;肖生祥;江文;马杰民;朱学骏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建立聚合酶链反应(PCR)用于快速检测梅毒螺旋体.方法:根据梅毒螺旋体47 ku膜蛋白基因序列,自行设计筛选一对特异寡核苷酸引物,建立梅毒螺旋体的PCR.同时对其进行实验室评价和临床标本的检测验证.结果:PCR对梅毒螺旋体能产生特异性扩增,片段大小为252 bp,而对其他生殖道常见菌及人基因组DNA不能扩增出任何片段.检测65例临床标本,PCR检查阳性54例(83.1%),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检查阳性52例(80%),梅毒螺旋体暗视野显微镜检查阳性40例(61.5%).PCR检测结果,与暗视野显微镜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与梅毒血清学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PCR可特异、快速地检测梅毒螺旋体,并具有较好的敏感性.
作者:刘爱英;尹跃平;孙建方;陈祥生;余艳华;尤永燕;徐敏;王书崎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研究在体外商陆皂苷甲(EsA)对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水平的影响,探讨其治疗银屑病的可能机制.方法:标本取自30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和20名健康献血员,利用EsA分别与脂多糖(lipopo1ysacchride,LPS)或植物血凝素(phytohenagglutinin,PHA)协同刺激PBMC,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检测PBMC培养上清液中TNF-α和sIL-2R水平.结果:EsA浓度为1.0~10.0μg/mL时,呈剂量依赖性地明显抑制银屑病患者PBMC释放TNF-α(P<0.05).EsA浓度在0.5~10.0μg/mL时,PBMC分泌sIL-2R呈轻微的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A对PHA诱导的sIL-2R释放无显著的抑制作用.结论:抑制TNF-α等炎症递质的释放可能是中国商陆治疗银屑病的机制之一.
作者:邓俐;张堂德;杜江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研究尖锐湿疣(CA)患者经治疗后原患处外观正常的皮肤和周围的毛发毛囊是否还携带人乳头瘤病毒(HPV)及其与复发的关系.方法:CA患者常规微波治疗后2~3周,取治疗后外观正常的原患处皮肤黏膜和周围的毛发毛囊,进行HPv-DNA-PCR检测.随访3个月,观察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皮肤黏膜HPV检测阳性者中,HPV6/11型为15/71例(21.13%),HPV16/18型为5/71例(7.04%).总复发率:阳性患者为65.00%,阴性患者为15.69%,P<0.005,二者间差异有显著性.患处周围的毛发毛囊处HPV检测阳性者中,HPV6/11型为8/39例(20.51%),HPV16/18型为2/39例(5.13%).总复发率:阳性患者为60.00%,阴性患者为20.68%,差异亦有显著性,P<0.01.结论:HPV可潜伏于治疗后外观正常的皮肤黏膜和周围毛发毛囊处,潜伏的HPV作为病毒储存库与CA的复发相关.提示我们在临床中对有HPV潜伏的患者要进行随访观察和亚型检测分析,尤其是有癌变可能的高危型携带者.
作者:蒋艺;许宏岳;张永斌 刊期: 2004年第07期
银屑病可由神经、精神因素引发或加重[1],由此我们联想到感觉神经和相关神经肽、P物质可能与银屑病的病理过程有关.据此,我们对银屑病皮损处P物质进行了研究.
作者:齐宝全;陆洁;段昕所;于立勤;于忠蛟 刊期: 2004年第07期
为探讨急性荨麻疹患者是否存在早期的肾脏损害,我们对50例急性荨麻疹患者血中β2微球蛋白(β2-MG),尿中白蛋白(MA)、免疫球蛋白C(IgG)进行测定,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朱小红;杨莉佳;华海康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瘢痕疙瘩发病率高,治疗十分棘手,是临床上一大难题[1].1998-2003年我科在门诊采用复方倍他米松(商品名:得宝松,上海先灵葆雅制药有限公司)注射治疗瘢痕疙瘩1600余例,其中随访560例,现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敬德;邢新;卫连坤;王守界;薛春雨;袁斯明;杨志勇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观察伊曲康唑治疗掌跖脓疱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30例掌跖脓疱病患者给予口服伊曲康唑100mg/d,服用4周后减量至100mg隔日1次,再服用4周,并观察疗效及安全性.停药后随访8周.结果:30例患者中显效20例,好转7例,无效3例.随访至第8周时有12例复发,但复发频率及程度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伊曲康唑治疗掌跖脓疱病安全有效.
作者:姚志远;尤立平;张立新;许光仓;汪晨 刊期: 2004年第07期
我们采用布洛芬乳膏(商品名:芬必得乳膏)治疗皮炎、湿疹及其他瘙痒性皮肤病共50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张江安;郑炎;孔武明;刘安;楚瑞琦;冉立伟;谭升顺 刊期: 2004年第07期
2003年4月-2004年1月,我科采用0.05%他扎罗汀凝胶与恩肤霜(丙酸氯倍他索软膏)联合治疗寻常性银屑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邵文荣 刊期: 2004年第07期
我科自2002年3月-2003年4月对聚合性痤疮患者分泌物进行普通需氧细菌培养及药敏分析,并给予米诺环素口服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庞晓文;那爱华;刘文松 刊期: 2004年第07期
基底细胞癌常见的治疗方法有外科切除、放射治疗、冷冻疗法等.我们于1998年2月-2002年5月应用微波治疗32例基底细胞癌,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乐栋;江丽芬;刁友涛;周再高;曾抗;贺凤姣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观察维胺酯胶囊和全反式维A酸霜(商品名:迪维霜)治疗寻常痤疮的疗效.方法:将寻常痤疮患者随机分成3组,A组口服维胺酯胶囊,外用0.025%迪维霜;B组外用0.025%迪维霜;C组口服多西环素(商品名:强力霉素),外用硫磺炉甘石洗剂.均各治疗6周.结果:A组对丘疹和脂溢的疗效优于B组和C组(P<0.05),对粉刺的疗效优于C组(P<0.001),对脓疱的疗效优于B组(P<0.05),对结节囊肿的疗效3组差异无显著性;综合疗效A组优于B组和C组(P<0.05);A组中中度痤疮患者的效果优于B组和C组(P<0.05),但对轻度痤疮3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口服维胺酯胶囊联合外用迪维霜治疗轻、中度痤疮疗效较好.
作者:孙蔚斌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前治疗大疱性类天疱疮(BP)主要用糖皮质激素、氨苯砜或免疫抑制剂等药物,但BP多见于老年人,患者常合并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等,因此怎样选用既安全,不良反应又小的药物治疗BP,引起大家的关注.我科于1998年10月-2003年7月对11例BP患者采用盐酸米诺环素(商品名:美满霉素)单独或联合烟酰胺、泼尼松治疗11例P,现将治疗方法及疗效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睿;陈国静;柳曦光 刊期: 2004年第07期
阐述向附属器性蕈样肉芽肿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免疫组化染色、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
作者:邱丙森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皮肤表面pH值在维持正常的皮肤生理屏障功能、参与角质层细胞代谢酶的活性调节、保持皮肤微生态平衡和正常的皮肤感觉上发挥重要的作用.许多因素参与并影响皮肤表面pH值的形成,皮肤pH值测定方法的改进为临床皮肤生理、病理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马慧军;朱文元 刊期: 2004年第07期
患者女,13岁.主诉:左小腿暗红色结节逐渐增多、增大10年.现病史:患者自3岁开始无明显诱因于左小腿内侧出现暗红色微隆起皮疹,当时无自觉不适.以后皮疹逐渐增多、增大,沿小腿内侧向上延伸至膝部,向下延伸至足背、足跖,呈条带状排列.受轻微外伤后即容易出血,并时常伴发感染、化脓,有时局部有疼痛感.曾于5年前对小腿中段一处皮疹行二氧化碳激光治疗,但术后约2个月复发.家族成员中无类似病史.
作者:王刚;李春英;高天文 刊期: 2004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