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2例具有家族史的连圈状秕糠疹.2例患者的发病年龄分别为7岁和4岁,临床表现为全身散在边界清楚的大小不一的圆形、椭圆形淡褐色斑,表面有细小皱纹.结合该2例病例进行文献复习.
作者:闫言;王宝玺;刘跃华;方凯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患者女,34岁.因全身皮肤红斑、脱屑、瘙痒、发热2个月入院.患者2个月前因咳嗽、胸闷、气短、不能平卧,伴发热(具体体温不详),服用头孢氨苄、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青霉素V钾片和抗感冒药(具体药名不详)治疗4 d,效果不佳.
作者:蒋爱玉;马东来;王宝玺 刊期: 2005年第04期
Civatte皮肤异色病(poikiloderma of Civatte)临床上少见,现将笔者诊治1例报告如下.
作者:赵庆利;史飞;原晓斌;王毅侠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报告微囊肿附属器癌1例.患者女,52岁.右侧鼻唇沟的内侧结节2年.检查见右侧鼻唇沟的内侧一1.5cm×2.0cm大的结节,质硬,与皮肤粘连,与皮下组织无粘连,局部皮肤呈淡红色.组织病理检查示:肿瘤位于真皮内,部分扩展至皮下组织,主要由多数鳞状细胞或基底样细胞组成巢状或条索状团块,某些团块内可见角质囊肿或少许透明角质颗粒,有管状结构,衬以单层或双层立方形细胞,腔内含有嗜伊红性物质.部分细胞不典型,有少数核丝分裂像.免疫组化染色示导管结构癌胚抗原(CEA)阳性,瘤细胞索、角质囊肿和管状结构角蛋白染色均阳性.
作者:徐秀莲;孙建方;曾学思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报告1例反应性结节性增生.患者男,57岁.左手无名指结节3年,无自觉症状.给予手术切除治疗.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内有大量交叉和波浪状排列的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其周围无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明显;边缘血管周围可见少量单一核细胞浸润.
作者:吴军;何威;黄海;唐天龙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患者男,55岁.因面部皮损10余年,增大伴瘙痒3个月,于2004年1月7日来我科就诊.患者10年前面部出现褐色丘疹,无任何不适,未予治疗,渐渐面部多处出现同样皮损.近3个月以来,右眉弓部及右鼻唇沟内侧皮损明显增大,自觉瘙痒.搔抓后右眉弓部皮损反复出现糜烂、渗液和结痂.在当地医院给予口服四环素片及外用莫匹罗星软膏(百多邦),渗液明显减少,表面结痂.为进一步诊治,前来我科就诊.起病以来,患者精神佳,食欲尚可,体重明显下降,二便正常.有几十年吸烟史(每日约半包).无特殊家族史.
作者:潘武辉;李顺凡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患者女,21岁.因口唇、双手皮疹17年来我科就诊.患者17年前无明显诱因口唇及双手出现褐色斑点,逐渐增多,无疼痛及瘙痒,无腹痛、腹泻、恶心、呕吐,无反酸及排黑便史.12年前曾在当地医院诊治,诊断为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因年龄较小未行息肉切除术.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作者:姚莹;梁虹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报告1例穿通性毛母质瘤.患者女,60岁.因背部结节4个月就诊.皮肤科检查示背部有一突出皮面的紫红色结节,直径0.9 cm,结节中心有破溃.予以手术切除.组织病理检查示穿通性毛母质瘤.
作者:曹冰青;刘跃华;方凯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报告1例以脂膜炎为皮肤表现的皮肌炎.患者男,20岁.14岁起四肢近端肌力下降,伴面部红斑.1年后大腿出现疼痛性结节,伴吞咽困难.组织病理学检查示小叶性脂膜炎伴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经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及环磷酰胺、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后肌炎及脂膜炎病情均缓解,提示脂膜炎可能是炎症性肌病的一个皮肤特征.
作者:强燕;赵肖庆;陆毅;王耀祖;冯信忠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例1.男,30岁.因双下肢散在蚕豆大结节伴瘙痒半月余,于2003年9月1日来我院就诊.患者系牧羊人,半个月前穿短裤放羊后左内踝瘙痒,抓破后局部形成结节,随后右下肢也在搔抓部位出现相同皮疹.患者无发热,局部淋巴结无增大.配偶及子女未见相同皮损.皮肤科检查:左内踝围棋子大半球形结节,表面破溃,少量渗血,上覆脓痂,基底暗红;右小腿散在4个蚕豆大半球形结节,灰白色,上有少量渗出,周围绕以红晕.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上1/3坏死,其下棘层肥厚,皮突延长(图1),棘细胞内水肿,少数空泡化细胞胞质内可见嗜酸性包涵体.真皮内毛细血管扩张、充血,伴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诊断:羊痘.治疗:罗红霉素150 mg,每日2次口服;西替利嗪10 mg,每日1次口服;0.11%雷夫努尔溶液外用.1周后复诊,皮损明显好转.
作者:关杨;肖尹;纪华安;薛丑文 刊期: 2005年第04期
1病历摘要患者女,20岁.因面颈部、躯干、双上肢皮疹,双手指遇冷发白变紫8年于本科就诊.患者8年前于右鼻部近眼内侧皮肤出现小片红色皮疹,渐发展至整个面部、颈部、胸背部、双上肢、双手背及手掌,同时双手皮肤逐渐变硬,遇冷疼痛,尤以冬季为重,易患冻疮.
作者:齐焕英;武小红;张建中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患者女,23岁.因双手背暗红色斑点、丘疹7年,于2004年3月16日来我科就诊.患者7年前双手严重冻伤,局部红肿、溃破、糜烂,愈后双手背皮肤遗留较多暗红色斑及丘疹,多数皮损压之退色.部分皮损表面逐渐角化,颜色加深,未曾治疗.现每年冬季手部皮肤仍有冻伤,但程度较轻,皮损不再增加.既往体健,自6~7岁始每年冬季手部均有冻疮.体格检查:发育良好,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双手背和手指背侧密集分布数十个直径1.5~6.0 mm的暗红色斑丘疹和丘疹,部分皮损表面粗糙,角化过度,少数呈紫黑色(图1A),颜色浅的皮损多压之退色,颜色深的皮损压之多不退色.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角化过度,真皮浅层血管增生、扩张,乳头层毛细血管扩张明显,部分扩张的毛细血管被表皮突包绕,管壁紧贴表皮突,血管腔内充满红细胞(图1B).诊断:血管角皮瘤.
作者:刘春平;陈强;赵淑肖;金萌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患者男,54岁,农民.因全身红斑、水疱、糜烂伴瘙痒和疼痛8个月,加重1个月余,于2004年5月28日入院.患者8个月前背部出现散在红斑、水疱、大疱、糜烂,皮损逐渐加重,蔓延至躯干、四肢,伴瘙痒及灼痛.在当地医院就诊,给予红霉素口服及外用中草药(具体药名不详)治疗,皮损曾一度缓解.2004年3月患者躯干又出现类似皮疹,自服中草药治疗未见好转.近1个月来皮损加重并泛发全身,近2 d伴有畏寒、发热,遂收入我院.
作者:许良杰;蔡晓丹;潘健楷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患者女,38岁.因掌跖角化过度32年,双手指远端指间关节环形缩窄3年,于2004年6月来我科就诊.患者自幼皮肤干燥,尤以小腿胫前明显,表面覆盖少许细小的白色鳞屑.32年前双掌跖皮肤开始粗糙、脱屑,逐渐增厚、变硬,并累及双手、足伸侧皮肤和指、趾.3年前双手小指远端指间关节屈侧横褶处出现线状缩窄,逐渐发展成环状缩窄.末节手指肥大呈鼓锤状,间歇性剧痛,时常破溃,有恶臭味分泌物.在当地医院切开引流后,疼痛减轻.病情缓慢发展,逐渐加重,双手示指、中指的末端关节亦出现环形缩窄.患者出生时无异常,父母健在,非近亲结婚.其父皮肤粗糙、脱屑,尤以小腿伸侧为重,掌跖角化明显.兄妹5人,均皮肤干燥,其父及兄妹指、趾均无缩窄.
作者:梁作辉;冉玉平;周光平;吴红;熊琳;代亚林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患者女,47岁.因反复关节肿痛伴晨僵10余年,于2004年6月15日就诊于我院.患者1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双手近端指间、掌指、腕、肘、双膝关节出现肿痛,晨僵时间>1 h,类风湿因子(RF)阳性,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近2年来出现口、眼干燥症状,头面部出现色素脱失斑.
作者:侯麦花;朱文元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例1.男,19个月,足月顺产.因纳差、低热4 d,手足红色斑丘疹、水疱2d,于2004年4月10日就诊.体格检查:体温38.5℃(肛温),精神萎,发育正常,营养一般.皮肤科检查:手、足、臀部散在分布数个直径2~3 mm红色斑丘疹及水疱,疱壁薄,疱液澄清,周围有红晕,口腔颊黏膜见点状灰白色糜烂面.实验室检查:血常规中白细胞11.1×109/L,中性粒细胞0.62,淋巴细胞0.36,单核细胞0.01,血红蛋白109 g/L,血小板344×lO9/L.
作者:李丽萍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蕈样肉芽肿(mycosis fungoides,MF)是一种向表皮性低度恶性的T淋巴细胞淋巴瘤,除典型表现外,还可有少数特殊的临床变异[1-3],如肉芽肿性MF、大疱性MF、色素异常性MF、紫癜性MF和持续性色素性紫癜性皮炎样蕈样肉芽肿(persistent pigmented purpuric dermatitis mycosis fungoides,PPPD MF).现将笔者诊治的1例PPPDMF报告如下.
作者:陈艺明;吴文育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梅毒性肾病综合征临床罕见,发生率约为0.26%[1].笔者诊治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管文辉;葛以信;赵辨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患者女,30岁.因左侧大阴唇结节1年,就诊于我科.患者1年前无意中发现左侧大阴唇出现米粒大结节,逐渐增至黄豆大,无出血、破溃及疼痛.既往无外伤、手术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作者:彭少文;杨希川;叶庆佾;郝飞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因慢性肾功能衰竭而行血液透析后发生腿部血管炎患者临床上较为少见,现将笔者诊治的1例报告如下.
作者:郭秀军;雷鹏程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患者男,66岁.因左臀部反复发生肿块伴溃破20年,于2003年4月26 日入我院治疗.患者于20年前无明显诱因左侧臀部出现一肿块,继而破溃、溢脓,当时未予重视,未予特殊治疗,后自愈.不久皮损复发,渐增大,累及左侧大半个臀部及大腿根部,呈褐色斑块,质地硬,表面高低不平,形成多个肿块及瘘管,有溢脓,伴恶臭,自觉患处疼痛及灼热感.平素体健,从事体力劳动,无传染病史及手术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作者:黄文晖;焦德松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口周皮炎病因不明.有人认为与胃黏膜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有关[1].笔者应用PCR技术检测唾液中Hp,以此探讨口周皮炎发病与唾液中Hp感染之间的关系.
作者:史飞;蔡瑞康;蔡庆;赵庆利;王毅侠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和白介素12p40亚单位(IL-12p40)在过敏性紫癜(AP)发病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AP患者(急性期49例,恢复期15例)与30名正常人TGF-β1和IL-12p40水平.结果:①急性期AP患者血清TGF-β1显著高于正常人(P<0.05),患者组治疗前高于治疗后(P<0.01),混合型组TGF-β1值显著升高(P<0.05);②复发组IL-12p40显著高于首发组和对照组(P<0.01).结论:TGF-β1和IL-12p40可能是介导过敏性紫癜血管炎症损伤过程中的重要细胞因子;TGF-β1与AP的病情严重程度和病程有显著相关性,IL-12p40检测对于监测AP复发有一定意义.
作者:杨翠霞;郭在培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报告1例Proteus综合征.患者女,30岁.因左拇趾粗大、左下肢偏侧肥大、左足跖脑回状增生性斑块和结节30年就诊.X线检查示左侧第1跖骨头的外侧可见外生骨疣.符合Proteus综合征的诊断.
作者:马东来;左亚刚;郑和义;王宝玺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角质形成细胞(KC)增生行为与p16INK4a蛋白表达及其基因失活的相关性.方法:对20例皮肤鳞状细胞癌、24例基底细胞癌、18例Bowen病、12例光线性角化病以及8例脂溢性角化病共计82例患者中具不同增生行为的KC,分别应用免疫组化检测其p16INK4a蛋白表达;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PCR-单链构象多态性以及PCR-限制性内切酶分析方法分别检测p16INK4a基因外显子1和外显子2的缺失、突变和甲基化.结果:p16INK4a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和表达强度随着KC恶性程度的增加而降低,基因缺失和甲基化是皮肤癌p16INK4a基因失活的主要方式,p16INK4a蛋白失表达与其基因失活是一致的.结论:p16INK4a基因失活在KC恶性转化中起重要作用;p16INK4a基因有可能成为皮肤癌诊断与治疗的一种新靶位.
作者:王平;毕志刚;蒋静娟;何杰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近年来,笔者在临床中发现银屑病患者在服用某些中药后,病情加重,甚至演变成红皮病性及泛发性脓疱性银屑病而危及生命.现将我科住院治疗的银屑病患者中明确由服用中药而致病情加重的4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庞晓文;王玉颖;张红;李少坤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性病门诊患者泌尿生殖道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性病门诊患者泌尿生殖道分泌物及周围皮损渗出液和疱液进行HSV检测.结果:1848例标本应用ELISA法检测HSV.1077例男性尿道分泌物中,伴生殖器疱疹(GH)者(47.9%,227/474)HSV阳性率高于不伴GH者(27.2%,55/202);771例女性中伴GH者宫颈分泌物(34.8%,103/296)HSV阳性率高于不伴GH者(20.7%,76/367).男性尿道及女性宫颈分泌物HSV阳性率均低于皮损渗出液和疱液阳性率.皮损渗出液和疱液不同病期HSV阳性率对比,病期<3 d者明显高于病期≥4 d者.泌尿生殖道分泌物HSV阳性78例,同时并发其他性病病原体阳性312例(39.7%).结论:在性病患者中部分无GH者的泌尿生殖道分泌物中可检测到HSV感染,且可并发其他性病病原体感染,对无GH的性病患者进行HSV检测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刘文力;金宁;杨琳;张颖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构建结核杆菌热休克蛋白(HSP)70与人乳头瘤病毒(HPV)6型E7抗原的融合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和纯化.方法:利用PCR方法扩增结核杆菌HSP70基因,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经测序后,再通过PCR方法扩增HPV6型E7基因片段,测序后插入HSP70基因的5'端,构建HPV6 E7与结核杆菌HSP70的N端融合基因原核表达质粒pGEX-E7-HSP70;在含有该质粒的大肠杆菌DH5α中,进行诱导表达和分离纯化.结果:成功地构建了pGEX-E7-HSP70原核表达质粒;在含有该质粒的大肠杆菌DH5α中,经异丙醇-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后表达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08000的蛋白;经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融合蛋白表达系统纯化,得到E7与结核杆菌HSP70的可溶性融合蛋白.结论:成功获得HPV6型E7与结核杆菌HSP70的融合蛋白,为研究该融合蛋白疫苗在尖锐湿疣治疗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作者:党育平;王刚;范雪莉;沈柱;樊建勇;刘玉峰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了解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VVC)临床分离菌株及其对几种常见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分别采用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和R0SC0纸片扩散法进行RVVC念珠菌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62株阳性标本中,分离出白念珠菌47株(75.81%),热带念珠菌4株(6.45%),光滑念珠菌2株(3.23%),克柔念珠菌5株(8.06%),其他念珠菌4株(6.45%).62株念珠菌对4种常用的抗真菌药物,即两性霉素B、酮康唑、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敏感率分别为:100.00%(62/62)、88.71%(55/62)、96.77%(60/62)、95.16%(59/62).结论:RVVC的主要致病菌仍是白念珠菌,但非白念珠菌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RVVC分离菌株对咪唑类抗真菌药物仍有较高的敏感率.
作者:冯佩英;陆春;朱国兴;张玉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taphylococcal scalded skinsyndrome,SSSS)是一种主要发生于婴幼儿的严重急性感染性皮肤病,由凝固酶阳性的噬菌体Ⅱ组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金葡菌)引起(常见的是71型),发病年龄多在6岁以内,3岁以下多见.2003-2004年间我院共收治SSSS 52例,现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黄轲;杨李转;贾土妹;杨振存 刊期: 2005年第04期
采用中等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大剂量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IVIg)冲击治疗2例有糖皮质激素应用相对禁忌、且心肌酶谱非常高的老年皮肌炎患者.1例患者IVIg剂量为300mg/(kg·d),共5 d,1例患者IVIg剂量为400mg/(kg·d),共4 d.2例患者经治疗肌肉症状迅速缓解,心肌酶谱值在短期内降至正常,治疗中无明显不良反应.提示中等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大剂量ⅣIg冲击治疗老年皮肌炎具有良好的疗效.
作者:陈洁;张爱萍;唐玲;郭志丽;阎明;顾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评价咪唑斯汀治疗荨麻疹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①对93例急、慢性荨麻疹患者口服咪唑斯汀10 mg,每日1次,急性荨麻疹患者首次服药后留观2h,慢性荨麻疹患者连续用药2周.②选择10名健康志愿者作组胺点刺试验,观察咪唑斯汀对组胺诱导风团的抑制作用.结果:①61例急性荨麻疹患者首次服药后在1 h内起效49例(80.3%);32例慢性荨麻疹治疗1周后有效率为90.6%,治疗2周后有效率为100.0%.3例患者出现短暂而轻度的嗜睡反应.②健康志愿者服用咪唑斯汀1、2 h后,对组胺诱导风团的抑制率分别为40.19%和83.92%;红晕抑制率分别为49.90%和87.69%.结论:咪唑斯汀治疗急、慢性荨麻疹起效快,作用持久,不良反应少.
作者:魏志平;刘彦群;余杨林;葛碧君;黄侃 刊期: 2005年第04期
2003年1月笔者应用Bclear紫外线治疗仪治疗寻常性斑块状银屑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单晓峰;张福仁;田洪青;杨宝琦;潘付堂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笔者于2003年7月采用3S-03AB型紫外线光疗仪(上海希格玛高技术有限公司)治疗56例寻常性银屑病,并进行临床观察,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刘劲松;王红;王郧莲;刘菡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笔者应用0.05%卤米松乳膏(商品名:澳能,香港澳美制药厂有限公司)外用治疗亚急性及慢性湿疹,并与地塞米松(皮炎平)软膏对比,观察其起效时间和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曙霞;万力;郑凤兰;高顺强 刊期: 2005年第04期
2004年1月10日-4月30日,我科应用舒肤佳香皂及浴液(宝洁公司)对青少年轻、中度寻常痤疮患者进行洁面、洗浴观察,其对痤疮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刘晓雁;胡瑾;刘冰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皮肤病.目前临床上多采用抗病毒类药物治疗,并辅以干燥、收敛等方法.近来我科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碳素光局部照射治疗带状疱疹,收到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丽霞;杨海平;严道金;王玲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为了观察H1和H2受体拮抗剂联合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笔者于2003年10月-2004年8月应用依巴斯汀[商品名:开思亭,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联合雷尼替丁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140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瞿军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色素痣是临床常见的皮肤病,遗传、长期光照、局部刺激是痣恶变的诱因,不同类型痣的恶变率不同,早期发现及规范治疗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作者:蔡大幸;刘金耀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口周皮炎是易被忽略的临床常见疾病,具有独特的临床表现,其病因尚不完全明了.该文对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预后作一综述.
作者:吴绍熙;郭宁如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据统计,近30年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增加了3~5倍[1],为了解我院近年深部真菌感染的情况,对我院2002年1月一2004年6月分离的163株致病性真菌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罗德梅;李凡;邓淑文;董潇阳;惠艳 刊期: 200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