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下泪小管断裂吻合术的手术方法与手术成功的影响因素.方法根据临床35例外伤性泪小管断裂吻合术的临床经验,分析手术成功的因素.结果本组手术成功率94.3%.结论外伤性泪小管断裂吻合术成功与否,与手术材料选用与方法的选择,术后对泪道支撑物的有效保护有直接关系.
作者:顾育红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国产干涉条纹视力计预测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的准确性、可行性和实用性.方法用国产干涉条纹视力计预测36例(46只眼)白内障患者术后的视功能情况,结果与患眼术后佳矫正视力进行相关分析.结果46只眼中有4只眼因不能辨认小的干涉条纹方向,在统计分析中被剔除,余42只眼预测的准确率为81.0%(预测视力与术后视力相差2行以内者认为准确).其中完全符合者31.0%,相差1行标准对数视力者40.5%,相差2行标准对数视力者9.5%,预测视力与术后佳矫正视力呈正相关(r=0.498).假阳性率4.76%,假阴性率14.30%.平均预测视力(4.695)与平均术后佳矫正视力(4.771)比相差不到1行.结论国产干涉条纹视力计检查法能较合理地反映视觉功能,对于白内障术后视力具有较好的预测性,可较准确预测不完全浑浊及近完全浑浊患者术后的视力,但对于完全浑浊患者术后视力进行评估的准确性欠佳.白内障合并其他病变时,国产干涉条纹视力计预测准确性无明显变化.
作者:陈燕;陈峰;郑穗联;施明光;金成鹏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视神经脊髓炎(NMO)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误诊原因.方法收集早期被误诊的视神经脊髓炎20例,对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的视神经脊髓炎患者易被误诊,误诊疾病分别为球后视神经炎10例、视乳头炎2例、急性脊髓炎5例、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2例、病毒性脑炎1例.结论视神经脊髓炎早期误诊原因为早期临床表现单一、采集病史及体格检查不详细、辅助检查不完善、专业知识不全面、诊断思路狭窄等.
作者:方明;杨巧云;耿德勤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研究针灸在脑梗死后偏瘫运动功能康复的作用及时机.方法对168例脑梗死后偏瘫患者分为常规运动治疗组和针灸治疗组,进行连续4周的运动功能综合评分(RMI)研究.结果针灸疗法在1~2周较常规运动疗法有明显优势(P<0.001,P<0.01),但在运动的协调性及稳定性无明显优势(P>0.05).结论针灸治疗脑梗死后偏瘫应抓住时机,并与康复运动疗法配合才能事半功倍.
作者:周夫瑞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成因和治疗原则.方法回顾分析23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资料.结果23例均治愈,平均治愈时间(29.6±15.4)天.所有病例均先行保守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全胃肠外营养(TPN)、生长抑素及其他药物.2例再次手术,1例发生肠瘘.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多发生于术后3~10天[(6.2±2.8)天].非手术治疗是安全和满意的.
作者:朱德祥;王平;徐贵云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初步探讨急性有机磷杀虫剂中毒发生重型中间期肌无力综合征(IMS)终点的判断指标.方法54例口服有机磷杀虫剂引起急性中毒并发重型IMS患者,观察IMS发生时间、持续时间,比较IMS发生的起点与终点的血清胆碱酯酶(ChE)、肌酸磷酸激酶(CPK)及血气分析的变化,以及IMS终点时的利手握力与正常对照组之间进行比较,结果进行t检验.结果IMS平均发生时间(31.93±12.43)h;平均持续时间(7.87±9.81)d.IMS发生起点ChE与终点ChE比较(t=16.41,P<0.01),起点CPK与终点CPK比较(t=6.37,P<0.01),起点血气分析与终点血气分析比较(PaO2:t=7.53,P<0.01;PaCO2:t=9.85,P<0.01);SaO2:t=25.77,P<0.001),以及IMS终点利手握力指标与正常对照组之间(t=15.32,P<0.001),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重型IMS经过人工机械通气等综合治疗,撤机24 h,可以通过ChE、CPK、握力、血气分析等主要观察指标,结合呼吸形式、脑神经支配肌肉肌力恢复情况等,初步判断IMS的终点.
作者:马沛滨;殷永祥;汪江;孙伟刚;高夫海;高彤邺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笔者自2002年以来,用小剂量丹参酮治疗各型痤疮,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并设四环素治疗组作为对照.现将资料完整的120例治疗效果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吴冠伦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非手术治疗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科1998年9月~2004年3月采用非手术方法治疗SAP 39例的临床效果.结果本组病例中,4例内科治疗无效转手术治疗(其中1例死亡),3例死亡,32例治愈,治愈率82.05%(32/39).结论对SAP患者采取包括中药在内的综合性非手术治疗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李兰英;刘顺英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影响新生儿科医院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85例发生医院感染的新生儿的年龄、感染部位、原发病、住院时间及使用抗生素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新生儿医院感染率为6.5%,以皮肤、软组织及口腔感染多见.原发病为窒息及早产儿,年龄≤3天,住院时间>7天,使用3种或3种以上抗生素者医院感染发生率高.结论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尽可能缩短住院时间,避免滥用抗生素,有助于减少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李华;邓晓毅;姚丛月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婴儿巨细胞病毒肺炎的临床特点及有关实验室检查.方法回顾性分析婴儿巨细胞病毒肺炎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不典型,或以其他器官损害表现或以相关疾病的症状为主诉.尿萤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均阳性,胸部X线片有阳性改变.更昔洛韦治疗,治愈17例.结论婴儿巨细胞病毒肺炎的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误诊、漏诊.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尿液中巨细胞病毒简单易行,且具有高灵敏、高准确性、高特异性.更昔洛韦疗效好.
作者:郭爱华;路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比较实验SD大鼠脑脊液采集的两种方法.方法SD大鼠分为2组,采用经侧脑室穿刺和经枕大孔穿刺法采集脑脊液,比较2种方法穿刺成功率.结果经枕大孔穿刺法成功率明显高于经侧脑室穿刺法.结论经枕大孔穿刺法进针直观、简便、损伤小,明显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并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曹远东;章龙珍;王梅申;唐天友;苏卫红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肾病期尿微量白蛋白(MAU)的量与骨密度(BMD)变化的关系.方法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仪检测56例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及20例年龄相匹配正常人的L4~L4、股骨颈等的骨密度,并根据MAU将糖尿病组分为Ⅰ组(正常蛋白尿),Ⅱ组(微量蛋白尿)和Ⅲ组(大量蛋白尿).结果56例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中,Ⅰ组、Ⅱ组BMD较正常组下降,但无明显差异.Ⅲ组各部BMD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比正常人低,且肾脏损害越重骨密度越低.
作者:王昭玲;孙雪芹;陈德志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血友病是一组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引起的出血性疾病,血友病A(hemophilia A,HA)又称遗传性Ⅷ因子缺乏症,临床为多见,而亚临床型HA仅在严重创伤或手术后出血,症状隐蔽,更易漏诊.
作者:郑成;付杰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西替利嗪和特非那丁是H1受体阻滞剂,临床用于抗过敏治疗.其主要作用机理相似,但临床疗效和副作用有一定差异.荨麻疹是皮肤科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治疗荨麻疹除积极寻找致敏原并尽量避免再次接触外,抗组胺药物是常规用药.
作者:王福贵;赵格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内镜下乳头切开术(EST)对胆囊切除后T管引流不能拔除的病因诊断价值及治疗效果.方法10例胆囊切除术后T管引流不能拔除者行ERCP,观察胆总管下段情况,了解其梗阻原因,如有结石则行EST及胆总管取石术,配合使用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ENBD).结果10例患者9例有胆总管残存结石,内镜下取石成功,1例疑诊胆管癌患者行ENBD,T管均成功拔除,未发生与操作有关的并发症.结论ERCP、EST治疗可了解胆囊切除术后T管不能拔除的原因,并能解除胆总管梗阻,是一项十分有价值、相对安全的治疗措施.
作者:郭召军;唐采白;胡兵;王少卿;刘连;袁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双氯芬酸钠(diclofenac sodium)肠溶片是一种非甾体类的消炎镇痛药,具有使用剂量小、疗效高、不良反应少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对其含量均匀度未作规定,现参照现行标准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探讨其含量均匀度的检查方法.
作者:王福贵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蛇毒类凝血酶Agacutin的止血效果.方法新西兰白兔静脉注射Agacutin,观察新西兰白兔的血凝和纤溶指标;小鼠皮下注射,采用小鼠剪尾试验测定其止血效果.结果静脉注射Agacutin 0.01~0.05U·kg-1剂量后,各剂量组全血凝固时间与给药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缩短(44.9%~60.5%),给药后30 min药效达高峰,药效持续24h.与给药前比较,各实验组兔血纤维蛋白原含量和血黏度在给药后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这与血液凝固时间缩短一致.试验结果显示,Agacutin对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小板数量、血小板释放活性均无明显影响,但对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有不同的缩短,显示有弱的溶栓活性.腹腔注射Agacutin 0.5~2.0 U·kg-1剂量后,小鼠剪尾出血时间有不同程度的缩短(24%~66%).结论Agacutin在血管内引起较高浓度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和不激活凝血因子Ⅱ和Ⅷ,当有伤口时,在伤口部位加速止血,在正常的血管内,不会造成不溶性纤维蛋白和血栓的形成.所有实验结果显示,Agacutin是一个有效的潜在止血剂.
作者:唐松山;滕达;王晓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了解我院表皮葡萄球菌所致医院感染的发病情况及耐药趋势.方法对我院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送检的各类标本中分离的204株表皮葡萄球菌的感染部位构成比分布及药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皮葡萄球菌所致感染的菌株以呼吸道多见,其次为伤口;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表皮葡萄球菌对阿米卡星耐药率低,低于10%;对环丙沙星和头孢唑啉耐药率较低,低于50%;对其余抗生素均显示很高的耐药率;未发现对万古霉素的耐药株.结论表皮葡萄球菌的耐药情况严重,MRSE菌株的增多应引起高度重视,临床治疗必须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作者:王箭;罗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骨和含钙组织脱钙法是影响临床病理检查时间和效果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环节.以前种种脱钙技术时间均较长,组织细胞结构很难保持完整清晰,从而影响病理学的诊断和研究,也难以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发出报告,直接影响了患者的治疗.
作者:陈淑敏;刘慧;李凤朝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结合雌激素(商品名倍美力)对根治术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激素替代作用.方法41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根治术后并发严重围绝经期症状,用倍美力0.3mg(A组)、0.625mg(B组)、1.25mg(C组)治疗9个月,观察3组对围绝经期症状症状缓解、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的影响及其副作用.结果3组均能改善围绝经期症状,使Kupperman评分降低,提高E2水平,P<0.05;3组间无显著差异,副作用较小.结论倍美力应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根治术后雌激素替代疗法是可行的.
作者:吕述彦;李长华;李燕;孙广琴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体表心电图QTP与JT间期离散度(QTPd、JTd)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分布规律.方法以纸速25mm/s记录100例正常门诊及住院体检者的体表12导联同步心电图,按性别分组,男性50例,女性50例;按年龄分组:20~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69岁各20例;比较QTP与JT间期离散度及其均值与年龄、性别的关系.结果①QTPd平均值随年龄增大而减小,JTd平均值随年龄增大而增大,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从性别上看,QTPd平均值男性稍大于女性,JTd平均值男性稍小于女性,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长QTP与JT间期多出现在V2、V3、V4、Ⅱ导联,短QTP与JT间期多出现在avL、V1、Ⅰ导联.结论QTPd平均值、JTd平均值各年龄组间和性别间差异不显著.
作者:范宇鸣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大鼠胃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胃窦黏膜D细胞的形态变化.方法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单纯缺血组(ISC)、缺血-再灌注1 h组(I/R1)、6 h组(I/R2)和24 h组(I/R3),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胃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胃窦黏膜D细胞的形态变化.结果正常组大鼠胃窦黏膜中D细胞主要分布于幽门腺的中、下1/3处,形态多样;和正常组比较,D细胞的数目在ISC组和I/R1组明显减少,细胞多为圆形,很少见有胞质突起;在I/R2组和I/R3组则可见D细胞的数目明显增多,形态多样,并可见D细胞也分布于幽门腺上1/3处.结论胃窦黏膜中D细胞的形态数量在大鼠胃缺血-再灌注过程中有变化,提示生长抑素参与了胃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
作者:王琳;张大红;李庆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研究杯芳烃醚酯类衍生物1a-d对碱金属Na+,K+及过渡金属离子的萃取作用.方法以1a-d为萃取剂,用原子吸收标定方法测定萃取前、后水溶液中金属离子的浓度并计算萃取百分数.结果杯芳烃醚酯类衍生物1a-d对碱金属离子无明显萃取作用;醚酯类衍生物1a仅对Fe3+有明显的萃取作用;醚酯链较长的1c和1d对过渡金属离子均表现出较好的萃取作用,萃取效果以1c为佳.结论醚酯链的引入能有效地改善空腔较大的杯[6]、杯[8]芳烃对过渡金属离子的配位作用.
作者:安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有研究表明,糖尿病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死亡率明显增加[1].心律震荡(HRT)是新近提出的预测猝死的指标,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彼此独立且独立于其他常规危险度预测指标,二者相结合对猝死高危患者的预测作用稳定而可靠[2].
作者:丁义勋;朱友峰;张苏侠;孙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克隆人IL-10 cDNA的全长序列,构建原核表达载体并诱导其表达.方法无菌条件下静脉采取正常人外周血10 ml.加入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稀释后,加入淋巴细胞分离液,离心收集细胞,提取细胞总RNA.以细胞总RNA为模板,进行RT-PCR,克隆出IL-10 cDNA,经双酶切后插入表达载体pMon中,用pMon-IL10重组体转染大肠杆菌DH5α.用萘啶酮酸诱导使重组人IL-10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对表达产物进行SDS-PAGE电泳及Western-blot分析.结果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经ConA刺激后,IL-10转录水平增加,有利于IL-10 cDNA的克隆;克隆的IL-10 cDNA经测序证实与基因库报告的序列完全一致,插入pMon载体后经萘啶酮酸诱导能够在大肠杆菌DH5α表达;表达的蛋白质能与兔抗人IL-10特异性结合.结论人IL-10 cDNA被成功克隆并能够在大肠杆菌中表达.
作者:温儒民;刘俊杰;陈家存;胡书群;裴东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筛前神经综合征发病的相关因素及相应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分析18例患者鼻窦CT影像,采用中鼻甲整形术治疗.结果15例CT示中鼻甲骨性结构解剖变异(15/18),16例术后头痛全部消失,2例明显减轻.结论中鼻甲骨性结构解剖变异与筛前神经综合征发病有相关性,中鼻甲整形术与中鼻甲部分切除术疗效相近.
作者:樊青松;汪和平;张德贵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血液灌流(HP)联合血液透析(HD)治疗急性重度中毒的疗效.方法采用HP与HD联合治疗急性重度中毒56例,与单纯HD治疗急性重度中毒27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联合治疗组患者昏迷清醒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其治愈率达96.43%,对照组治愈率为74.07%,2组治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HP联合HD治疗急性重度中毒并发症较少而且较轻,病情恢复较快,治愈率高.
作者:张震;陈凤侠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自身抗体(Ab-ox-LDL)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冠心病患者病变稳定性及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根据临床诊断标准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将79名患者分为对照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3组,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Ab-ox-LDL浓度.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清Ab-ox-LDL及hs-CRP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性心绞痛和对照组(P<0.01),稳定型心绞痛组Ab-Ox-LDL及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Ab-ox-LDL和hs-CRP在对照组无相关性(r=0.302,P>0.05),在冠心病组呈高度正相关(r=0.706,P<0.01);在冠心病组,Ab-ox-LDL与Gensini积分呈低度相关(r=0.362,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清Ab-ox-LDL及hs-CRP水平与不稳定型心绞痛呈正相关.结论血清Ab-ox-LDL及hs-CRP水平不仅反映冠心病患者病变的严重程度,而且可以评价冠心病斑块的稳定性,二者在冠状动脉硬化进程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袁志华;陈清枝;李东野;夏勇;徐瑞金;阮宏云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Bio-OSS和邻近自体碎骨移植应用于牙种植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临床16例22颗缺牙区有不同程度牙槽骨缺损的患者,采用Bio-OSS和邻近自体碎骨移植,表面覆盖Bio-Gide胶原膜,同期或二期植入种植体,定期临床和X线检查,评价临床疗效.结果除1例植骨区术后6天感染黏膜裂开,经积极治疗后疗效满意,其余均获得成功,经1~2年随访观察,种植牙功能和形态良好,未见明显的骨吸收.结论Bio-OSS和邻近自体碎骨移植可以较好地解决种植床骨量不足问题.
作者:刘超;周正国;孔庆海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海绵状血管瘤(CA)的影像学特征和显微手术治疗的手术体会及效果评价.方法回顾分析5年间23例经病理学证实的CNS海绵状血管瘤,脑内16例(幕上11例,幕下5例),脑外5例,椎管内2例.23例全部行CT检查,21例同时行MRI检查,18例行DSA检查.全部病例均行显微手术治疗,21例行镜下全切除(91.3%),2例行次全切除(8.7%).结果23例患者中,19例痊愈(82.6%),4例好转(17.4%),术后随访6个月~4年,无死亡及术后神经功能症状加重病例.结论CNS海绵状血管瘤在CT及MRI上有特征性的表现,MRI对CA的敏感性优于CT.DSA检查为阴性,但对于鉴别诊断很有帮助.显微手术是治疗CNS海绵状血管瘤的首选方法,合理的手术入路、熟练掌握显微操作技术及显微解剖知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范月超;张洪涛;王雄伟;舒凯;雷霆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初步探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CR)在胃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47例胃癌患者的癌组织及配对的癌旁组织,11例远离肿瘤的正常胃黏膜组织.标本经一般处理,PCR扩增后,产物经电泳EB染色,紫外灯下观察.结果47例胃癌组织标本中,22例(46.2%)在p16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呈现异常甲基化;47例癌旁组织标本中,28例(58.6%)也检测出甲基化存在;11例正常胃黏膜组织标本中均未检测出p16基因甲基化存在.结论MSPCR技术对胃癌患者组织标本中的异常甲基化检测具有高度特异性,是一项具有潜力的胃癌早期诊断新技术.
作者:余胜利;费素娟;张利凡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研究逆转录酶抑制剂(AZT)对胶质瘤细胞端粒酶活性、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为以端粒酶为靶点治疗脑胶质瘤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采用MTT法检测AZT对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用TRAP-PCR-ELISA法检测端粒酶活性的变化.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的改变.结果与对照组比较,12 h后1.0mol/L AZT组的端粒酶活性降低(P<0.05),24h时0.5 mol/L AZT组细胞生长增殖受抑制(P<0.05),1.0 mol/LAZT组则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0.01),在实验范围内,呈时间-剂量依赖性.实验组细胞周期中各时相的细胞分布发生改变,0.5 mol/L AZT组细胞多阻滞于G2/M期,而1.0 mol/L AZT组细胞G1期增多,S期细胞数减少.结论逆转录酶抑制剂能够有效地抑制胶质瘤细胞的端粒酶活性,抑制细胞的增殖,参与了细胞周期及凋亡的调控,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范月超;于如同;董红燕;白永文;倪鸣山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肠生态制剂抑制肿瘤的作用机制.方法对荷H22腹水癌小鼠化疗前后分别给予双歧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及两者联合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H22腹水细胞凋亡,MTT法检测癌细胞死亡比值.结果双歧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对H22腹水癌细胞具有杀伤和促进凋亡的作用,并可延长荷瘤小鼠生存天数.上述作用两者联合较单独应用明显增强.结论肠生态制剂可增加化疗药物诱导H22腹水癌细胞凋亡,延长小鼠生存期,联合应用好于单独应用.
作者:翟少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细胞核因子-κB(NF-κB)、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胃不典型增生及胃癌中的表达、相互关系及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PowerVision两步法对84例胃癌和54例胃不典型增生组织中NF-κB、VEGF的表达进行检测,并对其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NF-κB、VEGF在84例胃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9.52%、61.90%,在33例胃轻度不典型增生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4.24%、33.33%,NF-κB、VEGF在胃癌与轻度不典型增生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NF-κB表达与肿瘤的大小相关,VEGF表达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深度相关(P<0.05).NF-κB与VEGF之间存在相关关系(P<0.05).结论在胃癌中NF-κB可以通过上调VEGF的表达影响肿瘤血管的形成,进而促进肿瘤的生长、浸润、转移.
作者:崔涛;刘莹;李凤朝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红外线体表照射全身高热对心、脑的影响.方法采用国产ET-SPACE-Ⅱ型红外线体表照射系统.择期热疗患者16例,ASA分级Ⅱ~Ⅲ级,麻醉诱导后放置温度探头,分别在加温前、加温到41.8℃、维持41.8℃60min、复温至38℃及停机后24h等5个时间点采血,进行血气分析.结果与升温前比较,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从加温40℃一直到复温38℃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氧摄取率(ERO2)在温度升高至40℃时明显下降,一直到复温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S-100蛋白β(S-100β)在升温40℃时明显上升,一直到复温38℃,差异显著(P<0.01);肌酸激酶同功酶(PKC-MB)和肌红蛋白(MyO)从41.8℃开始升高,一直到术后24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血清中升温前基本均无肌钙蛋白I(cTnI),从升温至41.8℃起开始出现cTnI,至复温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无明显临床心肌损害症状.结论全身麻醉下红外线体表照射全身热疗对心脑组织无显著器质性损害.
作者:吕凯荣;赵华斌;韩洪涛;苑玉环;刘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研究比较瑞芬太尼与异氟醚对老年患者全麻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ASAⅠ~Ⅱ级择期行非心脏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 2组,每组30例.全麻维持分别用0.05~2.0 μg/(kg·min)瑞芬太尼(A组)或1%~3%异氟醚(B组),麻醉深度维持BP波动在基础值的±10%.记录手术后睁眼时间、拔管时间、语言应答时间等麻醉恢复指标,并于麻醉前,术后1 h、3 h、6 h、24h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评价认知功能.结果2组患者年龄、身高、体重、手术时间、麻醉时间、麻醉药用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A组患者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拔管后语言应答时间均早于B组(P<0.05);术后1 h 2组MMSE评分较术前均明显下降(P<0.05),A组患者术后3 hMMSE评分基本恢复正常,而B组直到术后6 h才恢复正常,术后24h所有患者MMSE评分均已达术前水平.结论瑞芬太尼与异氟醚均可引起老年患者术后短暂的认知功能障碍,但瑞芬太尼较异氟醚恢复更快,对老年人术后认知功能阻碍的作用小于异氟醚.
作者:高芳;张月英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比较靶控输注(TCI)异丙酚、静脉输注瑞芬太尼用于小儿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苏醒期特点.方法选择40例行扁桃体或增殖体切除术的患儿,年龄4~12岁,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全静脉麻醉(TIVA)组和静吸复合麻醉(C)组,每组20例.常规麻醉诱导后,TIVA组采用靶控输注异丙酚、静脉输注瑞芬太尼维持麻醉,C组采用吸人异氟醚及静脉输注异丙酚维持麻醉.手术结束后立即停止所有药物的输入.记录术中的血压(B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和术毕停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观察患儿拔管后即刻、1 h、3 h的意识状态(OAA/S评分)以及术后躁动和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果C组术中的HR较TIVA组明显增快,并且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也较TIVA组高.2组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差异无显著性,但TIVA组拔管后即刻、1 h的OAA/S评分高于C组.结论靶控输入异丙酚、静脉输注瑞芬太尼用于小儿是一种较好的麻醉方法,与静吸复合麻醉比较术中的HR较低、苏醒质量较优良.
作者:张月英;赵林林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近来异丙酚被广泛应用于门诊无痛人工流产术(简称人流)的麻醉中,麻醉后患者苏醒迅速,恢复完全.但是,术后妇女较早坐起或下床站立走动常有明显头晕、乏力的感觉,而头晕、乏力是影响手术妇女较早离开人流室的重要原因.
作者:陈军;刘海勇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观察了简化改良的无肌松药麻醉技术用于重症肌无力(MG)患者胸腺切除术的效果,进一步探讨了对MG患者避免应用肌松药的合理麻醉方法.
作者:饶丽华;卞平男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建立和探索体部伽玛刀治疗肝癌患者的护理操作规程.方法总结113例患者的治疗配合及护理经验.结果113例患者安全完成治疗,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平均住院17天.结论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对患者实施详尽的、规范的护理操作规程,为体部伽玛刀治疗系统安全、顺利、成功地完成对肝癌患者的治疗提供了保证.
作者:梁玲;翟凤萍;张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在整体护理日益推广的现代临床护理模式中,护理程序是一种科学的确认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为了使脊柱侧弯患者提高对手术的耐受性和生活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显得特别重要.
作者:金晶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利什曼原虫病是一种由利什曼原虫引起的传染性寄生虫病,广泛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影响数百万人的健康.近年来利什曼原虫病有增加趋势.它可分为三个类型:即皮肤型,皮肤黏膜型和内脏型.只有皮肤型能自愈,其他两型的自然感染过程导致严重的后果.该病痊愈后能产生稳固的免疫力,为用疫苗防治利什曼原虫病提供了前提条件.本文陈述了各类利什曼原虫疫苗的研究过程和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
作者:董颖颖;刘如意 刊期: 200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