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总结单侧入肝血流阻断在伴有肝硬化的肝叶切除术中的操作方法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回顾28例原发性肝癌伴有肝硬化行肝叶切除术中应用单侧入肝血流阻断方法的经验和体会.结果:28例手术均成功,无并发症发生.本组病人术后肝功能损害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少于入肝血流阻断(Pringle's法).结论:半肝血流阻断行肝叶切除可保留对侧半肝的正常血供,术后肝功能损害轻,并发症少,且操作简单、安全.
作者:周亚龙;王光伟;余书勇;陆卫军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胆道出血的病因、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对31例胆道出血的临床资料作回顾分析.#结果:23例患者行手术治疗,治愈22例;8例行保守治疗,其中2例经超选择性肝动脉插管栓塞术止血,治愈6例.结论:①准确诊断是正确处理的前提.②谨慎把握非手术治疗的适应证,以免错失手术时机、耽误病情.③合理选择手术时机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作者:钱岩法;周蒙滔;张启瑜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并发症发生的原因、预防及处理方式.方法:回顾分析本院1996年5月~2002年3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研究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方式.结果:本组LC 1414例,中转开腹(包括延期开腹)68例,中转率为4.9%.胆道损伤6例(占0.42%)中行肝外胆管切开T管外引流2例(包括肝外胆管修补1例),单纯性腹腔引流1例,胆肠Roux-Y吻合2例(其中行肝方叶切除、肝门部胆管整形1例),胆囊管缝扎+腹腔引流1例.腹腔内出血6例(占0.42%)中延期开腹缝扎止血2例.结论:①严格掌握LC的手术适应证,及时中转开腹是避免LC手术并发症的重要途径.②胆肠Roux-Y吻合术、腹腔引流仍是目前处理LC术后胆道损伤的主要术式.③预防性腹腔引流可避免部分病例再手术.
作者:孔胜兵;吴心闩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肝创面处理的方式、方法、原则及其重要性.方法:10例严重肝外伤患者中,直接对拢缝合4例,肝切开直接缝合术2例,切除性清创术2例,网膜填塞2例,肝周填塞1例.结果:10例经手术均治愈,1例肝周填塞术后5 d,再次剖腹清除积血,1例并发胆道出血,2例形成胆瘘.结论:在严重肝外伤的处理过程中,应正确判定伤情,遵循个体化原则,选择合理的创面处理方式.
作者:张勇;刘永林;张柏和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总结胆道术后胆漏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分析34例胆道术后胆漏的临床资料.结果:胆囊切除术后11例、胆总管探查术后16例、胆肠内引流术后7例发生了胆漏.采用烟卷和乳胶管继续引流22例,因引流不畅及时更换引流管成功9例,再手术的3例分别为副肝管撕裂1例、胆囊管残端结扎线滑脱1例和肝总管横断伤1例.结论:肝外胆管的解剖变异和病理改变、手术技巧不佳和经验不足是造成胆漏的常见原因.术中应选择适当的引流物,术后保持引流的通畅;发生胆漏不能控制时,及时更换引流可使多数患者避免手术;引流失败或拔除引流管后的胆漏则需立即手术探查.
作者:李军成;田斌;吴浩荣;王浩炜;吕孝东;谷春伟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胆总管囊肿手术切除和重建胆道的手术方法.方法:总结近5年来应用本术式的临床经验,回顾观察术后疗效、生活质量.结果:随访发现,均无胆道感染症状发作,小儿营养发育良好,X线钡餐透视动态观察,空肠-空肠半周同步吻合加桥袢空肠人工套叠双重抗返流效果良好.结论:小儿与成人均可接受本术式治疗,其即可达到切除胆总管囊肿的目的,又基本上防止了重建胆道术后胆肠吻合口狭窄、逆行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程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胆总管探查术后发生胆漏的原因及其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方法:对8例胆管切开探查术后胆漏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中胆总管T管周围漏4例,拔T管后胆漏4例.本组保守治疗6例,手术治疗2例(其中1例手术后复发时采用非手术治疗).本组病人均治愈出院.结论:胆漏发生主要原因与胆管切口缝合不当、高龄、营养差、组织愈合不良致T管周围胆管切缘扩大、T管窦道形成缓慢等有关.胆漏发生后应根据漏出量及腹膜炎的程度选择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
作者:陈益君;宗学先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急性胆囊炎合并2型糖尿病术后发生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对385例急性胆囊炎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及无合并2型糖尿病的237例患者行急诊手术后,发生ARDS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急性胆囊炎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组发生16例ARDS,无合并2型糖尿病组发生1例ARDS,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内毒素血症、肺部感染是导致ARDS的主要原因.以积极的手术方式、在恰当时机去除感染病灶,以适当的方式控制输液量,给予积极的机械辅助呼吸,对急性胆囊炎合并2型糖尿病术后ARDS的发生和治疗有积极意义.
作者:孙勇根;堵玉萍;舒志军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对阻塞性黄疸病人术后出现高胆汁引流量时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32例胆道术后出现高胆汁引流量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持续引流组10例,死亡4例;早期夹管组22例,死亡1例,且早期夹管组住院治疗时间明显缩短.结论:早期夹管可明显提高胆汁引流量病人的生存率,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病人恢复,改善预后.
作者:陈平;李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胆囊切除术中Mirizzi综合征的诊断、外科治疗,以及预防胆管损伤的经验.方法:对1800例胆囊切除术中30例经手术证实的Mirizzi综合征进行回顾分析.结果:30例Mirizzi综合征患者均行外科手术治疗.包括:胆囊切除术、胆囊切除及胆管瘘口修补术、胆囊切除及肝总管Roux-Y吻合术等.术后均未出现胆瘘及胆道狭窄.结论:Mir-izzi综合征术前诊断困难,应根椐其病理分型行相应的外科手术治疗.
作者:陈翔;彭晓云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总结胆道术后胰腺炎的防治体会.方法:回顾分析76例胆道术后胰腺炎病例的临床特点、处理及效果.结果:71例治愈,2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死于胰周脓肿,1例失访.结论:胆道术后胰腺炎重在预防,早期诊断,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以减少发生率,提高治愈率.
作者:肖青川;秦红军;罗伟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死亡原因,探讨降低手术病死率的方法.方法:对10358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中12例死亡的术前情况、术中情况及术后处理等因素进行分析,提出防止严重并发症发生的方法.结果:本组手术中死亡12例,病死率为0.11%(12/10358).10例术前合并有高危因素,其中有二种以上高危因素者6例(占50%),7例患者死于手术并发症,其中包括胆漏3例,消化道出血1例,肠瘘1例,腹腔出血(大血管损伤)1例,腹腔严重感染1例.5例患者死于非手术并发症,包括心、肺、肝、肾、脑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结论:手术的熟练程度、术前重要脏器功能的合理评估、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严重并发症处理的水平,对降低手术病死率有重要意义.
作者:保红平;方登华;高瑞岗;李奎;张雪松;刘天锡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总结慢性胰腺炎(CP)的诊治体会.方法:总结分析135例CP临床资料.结果:B超、CT、MR、ERCP及SAD的准确率分别为42.0%、88.8%、66.6%和85.7%.结论:仔细分析病史,结合有关影像学、实验室检查,必要时行细胞学检查,可提高CP诊断的准确率.
作者:李荣;陈恩碧;高焱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提高对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及其手术特点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总结12例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的诊治经验.结果:全部12例术中均见有胆囊周围粘连,胆囊与肝十二指肠韧带粘连10例(占83%);胆囊与十二指肠形成内瘘1例;术中经冷冻切片病理检查确诊5例.结论: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胆囊周围粘连明显、广泛,胆囊切除术时应注意;术中冷冻切片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帮助术者正确选择术式.
作者:李春明;倪仲琳;赵亚新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研究环氧合酶-2基因(COX-2)在原发性胆囊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探讨COX-2与原发性胆囊癌发生与发展的关系,为原发性胆囊癌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39例原发性胆囊癌、11例胆囊腺瘤和16例慢性胆囊炎组织中COX-2蛋白的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病理指标进行分析.结果:COX-2在原发性胆囊癌、胆囊腺瘤和慢性胆囊炎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2%(32/39)、36%(4/11)和25%(4/16),其差异有显著性(P<O.05);原发性胆囊癌组织中COX-2的表达在Nevin分期晚期病例比早期高(P<0.05),有转移者明显高于无转移者(P<0.05).结论:COX-2在原发性胆囊癌组织中为诱导性表达,其表达上调与原发性胆囊癌的形成关系密切,并与肿瘤Nevin分期及是否有转移相关,提示COX-2在原发性胆囊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作者:吴高松;李虹;邹声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纤维胆道镜取石后胆总管一期缝合术式的治疗效果.方法:60例胆总管结石病人(其中原发性胆总管结石5例),在腹腔镜下行胆总管切开、纤维胆道镜取石后一期缝合.结果:手术时间为(110±40)min,失血量为(50±20)ml,进食时间为(48±4)h,下床活动时间为(55±7)h,术后出院时间为(4.5±0.5)d,无一例发生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纤维胆道镜取石后行胆总管一期缝合疗效好、安全.只要镜下取净结石,肝外胆管无狭窄,均可一期缝合.该术式具有创伤小、痛苦轻、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贺为人;马明坤;彭祥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囊癌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65例原发性胆囊癌的诊治资料.结果:术前确诊率仅为61%(40/65).手术切除率为52.3%,单纯胆囊切除术5例(占7.69%),胆囊+肝楔状切除术8例(占12.3%),胆囊+肝楔状切除+区域淋巴结清扫术19例(占29.2%),胆囊+肝楔状切除+区域淋巴结清扫+右半结肠切除术2例(占3%).未切除率为47.6%,胆-肠T管架桥内引流术16例(占24.6%),胃-空肠吻合术5例(占7.6%),仅作剖腹探查术10例(占15.3%).Ⅰ期患者术后5年存活率可达100%,Ⅱ期为78%,Ⅲ期为37%,Ⅳ期患者仅生存2年,Ⅴ期存活1年.结论:B超和CT是早期诊断胆囊癌的主要手段,手术切除是佳选择,术后综合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梅家才;林擎天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胆管癌组织中凋亡基因Fas、FasL的蛋白表达及其与胆管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判断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2例胆管癌组织及10例先天性胆管囊肿组织中Fas、FasL的表达.结果:胆管癌Fas蛋白表达率为45.45%(10/22),显著低于对照组90%(9/10)(P<0.05);而FasL蛋白表达率为72.73%(16/22),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淋巴结或远处转移的患者中Fas表达率明显下降(P<0.05);FasL阳性表达主要集中在TNM分期Ⅲ~Ⅳ期、有淋巴结或远处转移的患者中(P<0.05).Fas、FasL表达无显著相关性.FasL阳性而Fas阴性的患者累积生存率高于其他患者(P<0.05).结论:胆管癌细胞中存在Fas表达下调而FasL表达上调现象,并与临床分期及是否转移密切相关.Fas、FasL基因异常表达是反映胆管癌恶性行为及判断预后的有用指标.
作者:张晓青;陈澍周;施公胜;陈玉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为肝尾状叶手术提供形态学理论基础.方法:选取42具成人离体尸肝标本,采用雕琢法观测肝尾状叶形态、毗邻及管道.制作6具肝静脉铸型标本,观测尾状叶静脉系统属支及走行.制作1具肝尾状叶生物塑化薄层连续断面标本,并行计算机三维重建,显示尾状叶空间关系.利用3具整尸行单独全尾状叶切除.结果:大体解剖发现尾状叶门脉三管来源分散,行程短,不集中;铸型标本发现尾状叶门静脉有集中分布的优势;成功重建尾状叶及毗邻主要管道空间关系;在整尸上,顺利完成单独全尾状叶切除.结论:肝尾状叶位置特殊,毗邻关系复杂.肝尾状叶切除手术方式应依据病变部位及大小、性质、肝功状况而定,经后下入路游离尾状叶是值得尝试的途径.
作者:折占飞;罗亿治;王济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内镜下机械碎石(EML)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EML取石治疗的15例临床资料.结果:15例病人中,14例碎石取石成功,成功率为93.3%(14/15),复发1例,复发率为7.14%(1/14).全组无因EST和EML操作所致的并发症发生.结论:EML进一步扩展了胆总管结石的内镜治疗范围,具有微创、安全、并发症少、疗效肯定等特点,是治疗胆总管内大结石的重要方法.
作者:王成;黄强;谷新珠;杨树高;陈炯;王士堂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判别函数,用以指导胆囊切除病例在术前确定选用LC或开腹胆囊切除(OC)的手术方法.方法:实施408例LC,术前对每一例的33项指标进行逐一登记,术后采用逐步判别分析进行指标筛选,求出LC判别函数.结果:筛选出有判别意义的7项指标,在Bayes准则下求出二个判别函数.回代函数结果,总的判别正确率为95.1%.结论:凡胆囊切除术病例只要在术前将7项指标代入函数中,即可在术前确定该病例选用LC或是OC.
作者:于进玲;陆孝道;顾建萍;陆青松;熊林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环氧合酶-2(COX-2)在胆囊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41例胆囊癌、10例正常胆囊组织中COX-2的表达.结果:胆囊癌组织中COX-2阳性表达率为65.9%(27/41),显著高于正常胆囊组织(30%,3/10),P=0.039.C0X-2主要表达于肿瘤细胞,癌周基质中的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巨噬细胞也有表达,其阳性表达与肿瘤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结论:COX-2的高表达参与胆囊癌的发生与发展.
作者:周彦明;曹农;朱有全;薛左良;李玉民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胆囊颈部癌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方法.方法:对19例胆囊颈部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对比分析.结果:胆囊颈部癌的淋巴结、肝外胆管转移率较高;肝转移率较低,误诊率高.结论:胆囊颈部癌在临床表现及处理方法方面有其特殊性.
作者:刘云;秦军;张柏和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当前上海江湾地区成年人胆囊结石的发生状况.方法:采用B超对社区中3419名居民作胆囊结石发病情况的调查.结果:20岁以上人群中有1.9%已施行胆囊切除术.胆囊结石的患病率为6.5%(男性为5.1%,女性为8.6%),其中无症状者占70.5%.在静止胆囊结石患者中,有54.5%并不知晓自己的病情.胆囊结石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而年龄越大,胆囊切除率越高.结论:与十余年前相比,上海地区人群胆囊结石患病率有所提高,尤其在50岁以上年龄群中更为明显.其中静止胆囊结石的比例以及患者对病情知晓度均有上升.
作者:叶忻;王保钢;项晓宇;肖志坤;蒋兆彦;韩天权;张圣道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多发胆固醇结石患者胆囊炎症程度较高,可能与结石形成有关.对多发和单个胆固醇结石患者胆道细菌感染状况及与免疫球蛋白含量的相关性进行对照研究.方法:用半定量PCR法测定分析38例胆囊结石患者胆石、胆汁和粘膜的细菌DNA阳性率和菌落数,并测定相应胆汁和粘膜IgA、IgG、IgM含量.结果:单个和多发胆石组的胆汁细菌DNA阳性率分别为75.0%和73.7%,胆囊粘膜细菌DNA阳性率分别为66.7%和64.0%,结石核心的细菌DNA阳性率分别为57.1%和85.7%,结石外周细菌阳性率分别为71.4%和85.7%,两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两组间胆汁和粘膜IgA、IgG、IgM含量差异无显著性,菌落数与免疫球蛋白含量不相关.多发胆石组粘膜细菌DNA阳性者的胆囊粘膜IgA、IgG含量高于阴性者(P<0.05).单个和多发胆石组胆汁胆固醇饱和指数(CSI)差异无显著性,各组内胆汁细菌阳性与阴性者的CSI差异也无显著性.结论:多发和单个胆固醇结石患者胆囊细菌感染率相似,细菌感染不是多发胆固醇结石患者胆囊炎症严重的原因.多发胆固醇结石患者胆囊粘膜细菌与IgA、IgG含量增高有关,可能间接参与胆固醇结石的形成过程.
作者:朱雷明;蔡端;张延龄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在原发性肝癌(HCC)外科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十年TACE在HCC术前、术后、复发性肝癌,肝癌二期切除治疗中的应用体会并结合文献加以综述.结果:3例小肝癌行TACE后切除顺利;对20例肝癌根治性切除后常规TACE;5例发现有残癌;3例巨大肝癌经3~4次TACE缩小后顺利切除.结论:①可切除的HCC,术前TACE对降低术后复发率、延长病人生存率.不但无益,反而适得其反,并延误手术时机.②对切除有困难的HCC先作TACE治疗,可能使肿瘤缩小以便切除.③对不能手术的复发性肝癌TACE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④无法切除的大肝癌使用2~4次TACE后有可能使肝癌二期切除.⑤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辅以TACE可望降低术后复发率,早期发现残癌早期治疗,提高术后生存率.
作者:余正平;张启瑜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本文综述了内皮素的生化特性及发生阻塞性黄疸时其对肾功能的影响机制.
作者:王坚;施维锦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前随着基因研究的进展,基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意义得到了共识.对胆结石形成因素的研究也已经深入到基因水平,本文主要介绍一下胆结石形成的基因研究概况.
作者:陈海菊;马保金;蔡端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原发性胆囊癌在胆道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中占首位,近年来其发病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1].由于胆囊癌早期诊断困难,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属中晚期,加上其恶性程度高,进展迅速,根治机会少,因此,如何提高胆囊癌的早期诊断率已成为改善胆囊癌预后的关键.
作者:王坚;季福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原发性胆囊癌的临床病理学研究以组织细胞水平研究为主,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胆囊癌的病理类型、病理分期以及临床病理联系等方面,可为临床医师提供客观的依据,以制订治疗方案、判断预后.
作者:仵正;王作仁;牛新捷;吕毅;石景森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胆囊癌的检出率近年有明显升高的趋势,术中意外发现或术后经病理确认者亦不再罕见.
作者:张永杰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前,外科癌肿的治疗仍然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疗法,对胆囊癌的治疗也是一样.首先应争取手术探查,做切除手术后或姑息转流手术后,再给予辅助治疗,以巩固和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林擎天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原发性胆囊癌是胆道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早期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一经发现多属中晚期,治疗效果不佳,预后很差.因此,研究胆囊癌的流行病学特征,对胆囊癌的预防和早期诊断均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石景森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原发性胆囊癌是恶性肿瘤之一,病死率约为0.45/10万,位于全国恶性肿瘤的第19位,消化道肿瘤的第6位,是胆道恶性肿瘤中恶性程度较高的一种,早期无特异症状表现,常因伴有胆囊结石而易于误诊,而一旦确诊则又多属晚期,其预后极差.
作者:张启瑜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患者,女,68岁,间歇性右上腹疼痛2年余,与进食油腻食物有关,疼痛向腰、肩部放射,无黄疸,无恶心呕吐,无腹泻.
作者:郑伟;王永强;车文娟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患者,女,53岁,因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入院,全麻下行LC术,手术顺利.术后应用头孢三代、甲硝唑预防感染.术后持续性腹部胀痛,伴发热,高达39℃,无寒战,无皮肤巩膜黄染,术后第4天出现右侧胸腹部和腰背部皮肤红肿(上至锁骨平面,下至腹股沟韧带水平),张力高,伴右肋缘下穿刺口有淡黄色渗液,疑切口感染予对症处理.
作者:殷佩浩;吴坚;张永康 刊期: 200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