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IgA肾病患者纤溶酶原激活物(PA)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以纤维蛋白平板法检测108例IgA肾病及34例健康自愿者尿PA活性,同时以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了27例IgA肾病及6例正常人肾组织t-PA、u-PA抗原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 结果:正常人肾组织t-PA偶见少量表达于肾小球毛细血管袢,u-PA则表达于所有节段的肾小管上皮细胞.IgA肾病肾组织t-PA阳性率及单个肾小球t-PA平均积分明显高于正常人.轻度增生的肾小球其t-PA阳性率明显增高,中度增生的肾小球t-PA阳性率明显高于轻度增生者,硬化的肾小球不表达t-PA.u-PA表达明显下调,尿PA活性下降.伴血肌酐升高、肾小管间质病变严重、肾小动脉病变较重或大量蛋白管型形成的患者尿PA活性下降更为明显.结论:IgA肾病早期肾组织t-PA表达增加,晚期下降.肾组织u-PA表达减少.蛋白管型的形成可能与尿PA活性下调有关.尿PA活性的检测有助于判断IgA肾病的病情.
作者:庄永泽;陈香美;师锁柱;吴镝;张燕平;田月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上皮样血管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方法:对2例原发于甲状腺的上皮样血管肉瘤进行光镜观察和免疫组化标记.结果:2例均为老年患者,以颈部包块就诊,其中1例伴有地方性甲状腺肿.镜下显示,肿瘤主要由实性片状或巢状排列的上皮样细胞组成,瘤细胞核大,空泡状,含有明显的核仁,部分瘤细胞的胞质内可见含有红细胞的空泡或小管腔形成.除实性区域外,可见内衬上皮样瘤细胞的不规则性血管腔,网状纤维染色能清晰显示这些管腔结构,特别是在HE染色下管腔结构不甚明显的实性区域内.免疫组化标记显示瘤细胞表达CD31、CD34、FⅧRAg、BNH9、UEA-1和AE1/AE3,不表达CK8和Tg. 结论:原发于甲状腺的上皮样血管肉瘤具有一定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光镜形态、免疫组化标记及电镜观察均支持瘤细胞具内皮细胞分化,应被视为甲状腺肿瘤中一种独立的病理学类型,而不应笼统地归入到未分化癌中.
作者:周永清;陆洪芬;王坚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猫抓病(cat-scratch disease, CSD)淋巴结细针穿刺细胞学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对17例CDS患者的淋巴结细针穿刺资料进行细胞学、组织学及免疫组化分析.结果:17例CSD患者均有与猫密切接触史,并伴局部淋巴结肿大,其HE染色细胞学特点为:可见呈小簇状或栅状分布的上皮样组织细胞,较多中性粒细胞及无定形的坏死碎片,偶见吞噬核碎片的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增生,大小不一,可见多种转化阶段的淋巴样细胞.免疫表型:CEA、EMA均(-),CD45(+),CD20、CD45RO(+/-),CD68(+++),Mac387(+++).结论:CSD是一种病程自限的细菌感染性疾病,其临床病史、淋巴结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免疫组化、特异性皮内试验对CSD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缨;张佃乾;季洪爱;马恒辉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p27kip1、PCNA及p16与胃肠道类癌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25例胃肠道类癌组织中p27kip1和PCNA蛋白表达,同时用PCR法检测p16基因的缺失情况.结果:p27kip1在胃肠道类癌阳性表达率为64%(16/25),PCNA Ⅰ~Ⅱ级和Ⅲ~Ⅳ级表达率分别为56%、44%.2种蛋白阳性表达率与分化程度无相关性(P>0.05),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p27kip1与PCNA表达负相关.p16基因纯合性缺失率为48%(12/25),其缺失率与类癌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无关.结论:p27kip1低表达、PCNA高表达与胃肠道类癌转移有关,胃肠道;类癌的发生与p16基因缺失有关,但可能为早期分子事件.
作者:牟坤;刘洪琪;蔡毅然;张廷国;周志强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肝癌、癌旁肝硬化及病毒性肝炎3种病变中c-myc、bcl-2基因蛋白和p63的表达特征,探讨其对肝癌发生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石蜡包埋组织中c-myc、bcl-2和p63的表达.结果:c-myc、bcl-2蛋白和p63均可表达于胞质和胞核中,c-myc在3种病变中的阳性表达率与表达强度均无差异;bcl-2在3种病变中的阳性表达率虽无差异,但在癌旁肝硬化中,其强阳性率高于肝癌与慢性病毒性肝炎,并在肝癌低分化组阳性表达呈降低趋势;p63阳性主要表达于癌旁肝硬化与肝癌中,并高于慢性病毒性肝炎;c-myc、bcl-2和p63在肝癌中阳性表达的相关性检验显示c-myc与bcl-2阳性率呈正相关(r=0.674 2).结论:c-myc在慢性病毒性肝炎、癌旁肝硬化及肝癌中的持续表达可引起肝细胞增殖和选择性的转化导致癌变. bcl-2的抗凋亡作用在肝癌形成早期并与c-myc具有协同作用.p63在肝癌形成早期可能起促癌作用.
作者:王桂兰;陈莉;鄂群;肖玉凤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胎盘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π)与p53蛋白在肠道肿瘤和增生性病变中表达及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3例肠腺癌,15例肠腺瘤伴不典型增生,24例肠腺瘤和10例肠息肉病变组织中GST-π与p5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33例腺癌中GST-π与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高达87.88%和84.55%,与其他几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腺瘤伴不典型增生组的表达率也较高为80%和66.67%.结论:在肠道良性增生性病变的早期就可以有GST-π与p53蛋白的表达,随着细胞增生的明显及不典型增生到恶性变,表达率显著增高,说明GST-π与p53蛋白的表达在肠道病变中与细胞的异型性呈正相关,它们可作为腺癌及癌前病变的一个标志物.
作者:张海燕;方军;高宝辉;谢小志;谢丽微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卵巢黏液性囊性肿瘤伴实性附壁结节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对2例卵巢黏液性囊性肿瘤进行光镜观察和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文献.结果:1例卵巢黏液性交界性乳头状囊腺瘤伴实性附壁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结节,结节内瘤细胞呈多形性.1例卵巢黏液性囊腺瘤伴实性附壁间变性癌结节;间变性癌结节内瘤细胞体积较大,胞质丰富,嗜酸,少数胞质透明,排列呈巢或索状;免疫表型:EMA和cytokeratin阳性.恶纤组结节中肿瘤细胞AACT和vimentin阳性.结论:免疫组化有助于卵巢黏液性囊性肿瘤伴实性附壁结节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周祖平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在乳癌中表达及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乳癌中eNOS和iNOS的表达.结果:eNOS和iNOS阳性在乳癌中表达率分别为75.0%和71.7%.在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中eNOS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7%和83.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2,P>0.05),而iNOS在淋巴结转移和无转移组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3%和90.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3,P<0.01).结论:内皮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乳腺癌中高表达;iNOS的表达与乳腺癌的淋巴转移相关.
作者:彭佳萍;许则丰;叶锋;张苏展;郑树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人淋巴结窦内出现血液成分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及其意义.方法:选择102例常规尸检病例的双侧颈部、腋窝、腹股沟、胸腔、腹腔8个部位的淋巴结共1 322枚,石蜡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分析淋巴结窦内出现红细胞时的组织结构改变,并对淋巴窦进行分类.结果:在100例因疾病死亡的患者的1 322个淋巴结中,91例(占91%)患者的809个淋巴结(占61.20%)的淋巴窦内出现红细胞;而在2例非疾病原因死亡的尸检患者淋巴结的淋巴窦内则未见红细胞.根据淋巴结窦内红细胞出现后,组织结构变化的不同形态,将其分为5种不同的类型:血管开放淋巴窦、少血淋巴窦、噬血淋巴窦、富血淋巴窦、血管形成淋巴窦.结论:在疾病终致死亡状态下,淋巴窦内出现血液成分并不少见,淋巴结内淋巴循环与血液循环在淋巴窦内的交通,可使淋巴组织借助淋巴窦直接接受来自血液循环中的各种信息;并可能与恶性肿瘤出现淋巴结的跳跃性转移有关.
作者:尹彤;纪小龙;申明识;徐薪;李维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脑膜瘤多向分化及其与病理诊断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光镜、电镜、组化染色(网状纤维、PAS-AB和VG)和免疫组化染色S-P法.结果:脑膜瘤共55例,复发7例,复发率为12.73%.脑膜上皮型12例,过渡型13例,纤维型14例,砂粒体型7例,血管瘤型3例,微囊型4例,分泌型2例.Vim、EMA、α1-ACT、FⅧRAg、ER、PR、NSE均不同程度表达,GFAP、desmin及c-erbB-2均阴性. 在不同水平上证实上皮样细胞、过渡型细胞及纤维细胞以及玻璃样变性和微囊的病变均有过渡关系.结论:脑膜瘤是一个具有多向分化的肿瘤.各种类型脑膜瘤之间均有移行,其它类型脑膜瘤均是上皮型脑膜瘤分化的结果.脑膜瘤容易复发主要与上皮型脑膜瘤有关.
作者:李连宏;张迎霞;唐建武;张秋萍;张众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分析婴幼儿促纤维增生性星形细胞瘤(desmoplastic infantile astrocytoma, DIA)的病理形态特征及其与其他肿瘤的鉴别诊断.方法:对2例DIA进行组织形态学、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点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本组2例DIA的CT检查表现均为左颞叶巨大的囊性病变;组织学表现在丰富的纤维性间质中,含有灶状或巢状的向星形细胞分化的神经上皮成分;免疫表型显示瘤细胞呈GFAP阳性,Vim阳性,NSE阴性;网织纤维染色示在致密的嗜银纤维区之间可见岛屿状的空染区.结论:DIA是一种罕见的发生在婴幼儿的中枢神经肿瘤.根据其组织学特点,结合组织化学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可以做出明确的病理诊断.
作者:张传山;闫庆国;李青;韩月东;马福成;王文亮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s, HSPs)家族中HSP27、HSP70、HSP90α在子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41例子宫颈鳞癌和10例慢性子宫颈炎组织中HSP27、HSP70、HSP90α的表达.结果:HSP27、HSP70、HSP90α在子宫颈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6.3%、70.7%、80.4%,在慢性子宫颈炎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30.0%、20.0%,子宫颈鳞癌与慢性子宫颈炎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随着子宫颈鳞癌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的升高,HSP27表达逐渐降低,而HSP70、HSP90α表达逐渐增加(P<0.05).结论:HSP27、HSP70、HSP90α在子宫颈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HSP27主要参与子宫颈鳞癌的早期发生.
作者:刘会玲;高云荷;温漓潮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大肠癌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7例大肠癌组织中MMP-2和MMP-9的表达情况.结果:87例大肠癌组织中MMP-2和MMP-9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6.3%和55.2%.MMP-2和MMP-9在侵及肌层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侵及浆膜层,淋巴结转移阳性组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Dukes分期中,C、D期中MMP-2和MMP-9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A、B期(P<0.05),而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组织学类型和分化程度均无关(P>0.05).结论:MMP-2和MMP-9可能在大肠癌浸润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黄文斌;朱晓群;史良会;徐国祥;齐琼;林鸿民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研究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细胞周期素D1(cyclinD1)、钙粘附蛋白(E-cadherin,E-cad)、连接蛋白(cat)α、β、γ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2例食管癌手术标本的cyclinD1、E-cad、α-cat、β-cat、γ-cat蛋白表达,并结合临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cyclinD1、E-cad 、α-cat、β-cat、γ-cat阳性病例分别为35例(56.5%)、39例(62.9%)、49例(79%)、59例(95.2%)和47例(75.8%).其中α-cat与β-cat、E-cad蛋白表达呈正相关性,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274和0.279(P<0.05).γ-cat蛋白缺失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显著相关性(P<0.05);E-cad、γ-cat蛋白缺失与保留表达和肿瘤分化程度、术后生存期长短,在统计学上有差异(P<0.05).结论:E-cad、γ-cat缺失表达是食管癌预后差的因素之一.
作者:林英城;吴名耀;李德锐;吴贤英;郑瑞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研究鼻咽癌的遗传变异特性.方法:采用激光微切割技术分离鼻咽癌细胞DNA,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检测6例鼻咽癌组织.结果: 6q12-22、8q染色体区域的扩增,染色体11q23-24、13q基因缺失.结论:鼻咽癌具有染色体变异,其中6q12-22、8q、11q23-24和13q区域可能存在一些与鼻咽癌相关的未知基因.
作者:姚运红;陆元志;孙宁;陈小毅;John R Arrand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脑猪囊尾蚴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方法. 方法:复习12例脑猪囊尾蚴病的病理切片、病史及临床资料.结果:男女发病性别比3∶1,平均年龄22岁.临床以癫痫发作为主要症状9例,颅内高压2例,痴呆1例.5例见到猪囊尾蚴,7例虫体崩解的陈旧性病变均找到形态不一的石灰小体.结论:脑猪囊尾蚴病以青年男性多见,癫痫发作为主要症状.病理诊断除找到囊尾蚴外,组织中散在的石灰小体是陈旧性病变的重要诊断依据.
作者:李德本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的细针穿刺细胞学特点.方法:收集并复习43例腮腺腺淋巴瘤,每例均备有巴氏染色、HE染色涂片及细胞块.结果:43例均发现嗜酸性细胞及淋巴细胞,40例发现细胞碎屑,9例发现带有淋巴间质的嗜酸性细胞乳头状结构,35例发现巨噬细胞,5例出现鳞状上皮化生,3例发现肥大细胞.结论:腺淋巴瘤是腮腺的常见肿瘤,细针穿刺一般可以作出准确诊断,但应注意与多形性腺瘤、腺样囊腺癌、腺泡细胞癌、慢性腮腺炎、淋巴上皮囊肿、鳞癌鉴别.
作者:苏学英;陈志强;常青 刊期: 2002年第05期
肥大细胞作为一种免疫效应细胞,可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不仅与速发型变态反应有关,还参与包括肿瘤在内的许多疾病的病理过程.为了研究肥大细胞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我们尝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后爱辛蓝-沙红复染(简称双重染色)方法对胃癌标本进行检测.该方法在同一张切片上不仅可显示肥大细胞在癌组织中的分布特点及大小形态,而且可以清楚显示肥大细胞与各种免疫组化阳性产物间的定位关系.对研究肥大细胞与肿瘤分子生物学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更为客观的技术手段.我们将该方法与单一的爱辛蓝-沙红染色在显示肥大细胞的应用上进行了定量对比研究.
作者:柳雅玲;李亚鲁;王美清;侯刚;东野圣伊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电镜作为一种先进技术手段,在医学科研和疾病诊断中作出了重要贡献.近10年我院将光镜与电镜密切配合进行病理诊断,现将相关材料分析如下.
作者:张瑞祥;齐洁敏;张洁茹;段庆华;马卫军;刘胜;韩丽;胡建功;申兴斌;赵晓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细针吸取细胞学(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 FNAC)与组织病理学一样,在必要时需作各种辅助检查.加特殊染色、免疫组织化学等,以助确诊.由于FNAC涂片特点是标本少,多只有3~4张涂片,要进行其它检查就只能利用经诊断后的HE染色的细胞涂片.自开展FNAC以来,我们一直有利用HE染色的细胞涂片作特殊染色或免疫细胞化学(immunocytochemistry,ICC)染色.为了方便临床对乳腺癌患者进行术前化疗或非手术患者化疗而提供一些有关内分泌及增殖指数、肿瘤蛋白的表达状况等预后的有关数据,对乳腺肿瘤患者增加了ER、PR、Ki67、c-erbB-2、p53的检查.我们改良了过去的方法,取消了细胞核及细胞质脱色的步骤,增加了抗原修复的程序.做了17例,效果理想.
作者:陈婉娴;王念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在常规冷冻组织切片中常有大量冰晶存在,特别在脑组织冷冻切片中更多见.由于冰晶的产生,使组织细胞形态发生了明显改变,严重影响临床病理诊断.为此,采用组织保护液-微波(tissue protection solution-MW,TPS-MW)法对组织进行前期处理,然后再冷冻制片,结果组织切片中冰晶明显减少.现将此法介绍如下.
作者:田玉旺;丁华野;李琳;李丽;胡海 刊期: 2002年第05期
HPV6B/11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双重染色指同一组织切片上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同时进行实验及显色[1~3].利用不同底物,显示不同颜色,原位杂交用NBT/BCIP为底物呈紫蓝色,免疫组化用DAB为底物呈棕色,使待测核酸靶序列和待测蛋白质均能理想显色,克服了实验标本空间和样本的误差.
作者:黄雅萍;任兴昌;仇玲玲 刊期: 2002年第05期
视网膜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与周细胞的比值(E/P比值),是研究视网膜毛细血管病变的重要形态定量指标.该指标的样品制备方法在操作上有一定难度,尤其在一些关键性的操作上,文献中没有详细的说明[1~4],学者往往不能得到优质的、大面积的铺片,影响到观察和计量结果的客观性、科学性.现将我室在制备大鼠视网膜毛细血管铺片过程中的一些技巧与改进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项晓人;王坚;朱荃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一张制作完美的病理组织切片,不仅能使病理医师准确地进行诊断,还能给病理医师提供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在实际的病理工作中,常会遇到各种原因导致病理切片质量不能令人满意,或者切片质量低劣.造成了病理医师镜下诊断困难.为此,我们结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及解决对策,谈谈提高病理切片质量的几点体会.
作者:蒯宝林;谢君;赵红艳 刊期: 2002年第05期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人工假体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人们逐渐注意到人工假体可以在机体局部乃至全身造成一些特殊的反应性病变,病理工作者如果不能注意到这些病变与人工假体间的关系,就有可能导致误诊.
作者:石雪迎;廖松林 刊期: 2002年第05期
转录因子通过与靶基因5′上游启动子特定的结合位点作用,上调众多的特定靶基因mRNA转录速率和蛋白质合成.在肺炎症/肺纤维化病变中,有许多转录因子被激活,如NF-κB 、AP-1(activator protein-1)、STAT(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EGR-1(early growth response-1)等,这些活化的转录因子调控一系列炎性反应相关因子的基因表达,形成瀑布效应.因此,转录因子在肺炎症/肺纤维化发生机制的信号级联中起非常重要的枢纽作用.但不同的细胞外信号激活转录因子的机制各不相同.笔者对几种重要的转录因子在肺纤维化中表达、激活及其信号转导途径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作者:胡永斌;曾庆富 刊期: 2002年第05期
Ewing/pPNET 是指包括骨和软组织Ewing肉瘤、Askin瘤和外周原始神经外胚瘤在内的一族肿瘤.肿瘤分化谱的一端是仅呈vimentin (间叶表型)阳性的Ewing肉瘤;另一端则为具NSE等神经标记的外周原始神经外胚瘤.其中偶有呈cytokeratin或desmin(或actin)阳性的瘤细胞[1].Lichtenstin和Jaffe[1]设想Ewing肉瘤起源于间叶或结缔组织的原始形式.Aurias等(1983)和 Wang等[1]发现ES与pPNET具有一致性的细胞遗传学异常.20世纪90年代研究发现,在培养基中加入某些物质,如维甲酸与神经生长因子,可诱发体外培养的Ewing肉瘤细胞表达神经标记[1].根据这些事实,现在许多病理学者倾向于 Ewing/pPNET 起源于神经嵴细胞的观点.胚胎性神经嵴细胞具有间叶分化的潜能,这似乎提供了 Ewing/pPNET 间叶表型来源的合理解释.
作者:张众;李连宏;孙雷;谢丰培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 NGF)是一种多功能性、多肽性物质,它通过特异的靶细胞表面的神经生长因子受体(nerve growth factor receptor,NGFR)介导产生生物学效应.作为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家族的成员之一,NGF及NGFR与某些神经系、非神经系肿瘤的关系,近年来受到人们关注.笔者就NGF及NGFR受体与某些肿瘤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特点综述如下.
作者:张雪宝;陆天才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笔者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27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进行观察,探讨肺耐药相关蛋白(lung resistance related protein,LRP)表达与肺癌耐药性的关系.
作者:李佽;王凤璄;刘都礼 刊期: 2002年第05期
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是肿瘤患者的主要死因,也是肿瘤治疗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能降解细胞外基质, Fas抗原是细胞凋亡过程中重要的信号传递分子,两者在肿瘤侵袭转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笔者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切片中MMP-9和Fas抗原的表达,探讨它们的表达与肺癌侵袭、转移的关系以及在肺癌患者预后中的意义.
作者:杨国仪;吴德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肝组织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bFGF mRNA的表达及其与慢性乙型肝炎(CHB)肝血管增生、改建及肝血管纤维化的关系.方法:对120例CHB及50只CCl4诱导肝损伤大鼠肝标本进行bFG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bFGF mRNA原位杂交,并检测了CHB肝组织中α-SMA、FN、LN、CoⅣ表达与bFGF的关系.结果:随着CHB肝细胞变性坏死及肝血管病变加重,bFGF在肝血管及肝窦壁表达强阳性率逐渐上升(P<0.01),部分固缩性肝细胞也示强阳性显色.原位杂交显示,bFGF mRNA主要分布于血管纤维化区域肝窦壁及部分肝细胞.同时bFGF在肝组织的表达与α-SMA、FN、LN及CoⅣ呈同步关系.结论:bFGF通过激活血管及肝窦内皮细胞,引发肝血管增生及内皮细胞凋亡,在细胞外基质等参与下,终导致肝血管纤维化、肝窦毛细血管化及假小叶纤维间隔形成.
作者:陈文笔;严家春;马勇;徐长江;丁体龙;田瑞霞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人类结直肠癌细胞系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方法:用MTT方法测定LoVo、SW480和SW1116细胞对5-氟尿嘧啶(5-FU)的敏感性;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3细胞系hMSH2、hMLH1表达水平;用PCR-SSLP-银染法分别分析了3个细胞系基因组中10个微卫星位点状况.结果:比较3个细胞系MTT分析获得的IC50结果发现,对5-FU LoVo细胞系较SW480和SW1116更加敏感(分别为:0.8 μmol/L, 2.2 μmol/L和1.9 μmol/L, P<0.01).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结果显示hMSH 2在SW 480和SW1116阳性,而在LoVo 阴性;hMLH1在3个细胞系均阳性.PCR-SSLP-银染法结果显示LoVo细胞系在8/10个位点和其余两个细胞系不同,电泳条带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或位移,而另外的2/10个位点则具有相同的电泳带型.结论:该组微卫星位点和错配修复状况一起可以作为离体人类结直肠癌细胞系对5-FU敏感性的指标之一,为了深入阐明它们能否作为临床结直肠癌化疗病人药物筛选和预后评价的有效指标,进一步的在体研究和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很有意义.
作者:陈修煦;来茂德;黄琼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汉坦病毒(HTNV)感染诱导乳鼠脑组织热休克蛋白(HSPs)表达及热休克蛋白与病毒蛋白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实验性乳鼠感染脑组织中病毒抗原及HSP70的表达,用ELISA、免疫印迹、免疫共沉淀方法分析病毒抗原和HSP70的表达.结果:HTNV感染诱导了乳鼠脑组织神经细胞高表达HSP70,组织中HTNV-NP与HSP70关系密切,免疫共沉淀结果显示HSP70与HTNV-NP结合形成复合物.结论:HTNV实验性乳鼠感染脑组织中高表达的HSP70与病毒核心抗原(HTNV-NP)形成非共价复合物,该复合物可能在病毒感染复制及宿主免疫反应中发挥作用.其潜在的应用价值是在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预防和治疗中利用该复合物制备特异性T淋巴细胞疫苗.
作者:孙玉静;杨守京;刘彦仿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病毒性心肌炎时穿孔素和心肌细胞缝隙连接蛋白43表达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对实验性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组织中穿孔素、连接蛋白43的表达进行观察.结果:正常小鼠心肌中未见穿孔素阳性表达,连接蛋白43在心肌闰盘中呈阳性表达.心肌炎组织中部分浸润的炎细胞穿孔素呈阳性表达.在穿孔素阳性表达处,连接蛋白43表达明显减弱甚至阴性.结论:在病毒性心肌炎时穿孔素直接影响到连接蛋白43的正常表达,是引起连接蛋白43阴性表达及异常表达的主要因素之一.
作者:朱有法;毛峥嵘 刊期: 2002年第05期
1 交界性肿瘤的概念肿瘤从良性到恶性是一个连续的谱带,它需要一个漫长且极为复杂的细胞生物学演变过程.临床上所见到的一些肿瘤正是处于良性病变或良性肿瘤向恶性转化的某一个阶段,即为交界性病变和交界性肿瘤.
作者:刘俊英;戚沛霖 刊期: 2002年第05期
Roth于1980年首次描述了泌尿生殖道炎性假肉瘤(inflammatory pseudosarcoma ,IPS).该瘤少见,属于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性病变[1],与术后梭形细胞结节主要区别在于前者近期无手术病史[2].该病变曾命名为炎性假瘤、假肉瘤、结节性筋膜炎、假肉瘤样纤维母细胞增生、炎性肌纤维母细胞性假瘤、不典型肌纤维母细胞瘤、肌纤维母细胞瘤、炎性假肉瘤、肌纤维母细胞假瘤及硬化性炎性假瘤[3].国内文献报道较少,多以膀胱炎性假瘤命名[4~6].
作者:赖日权;陈晓东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患者女,37岁.因左腹部不适6个月,加重伴腹部包块及便血1个月入院,既往史无特殊.查体:左侧腹部扪及4 cm×5 cm×7 cm包块,质中,表面光滑.钡灌肠提示左半结肠占位性病变.临床诊断:结肠癌,不完全性肠梗阻.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少量清亮腹水,左半结肠-结肠套叠,降结肠肠腔内有一肿块,约5 cm×6 cm×9 cm,质中.右半结肠及回肠扩张,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探查肝、胆、子宫及双侧附件未发现异常.切除左半结肠及肠系膜淋巴结.
作者:刘定云;张世琼;李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患者女,50岁.因右颈部无痛性肿块2个月余入院,无发热病史.B超及131I检查:颈前未见甲状腺显像,而右颈部有一椭圆形放射浓度聚影,较正常甲状腺大,放射性分布均匀.实验室检查:血T3 12.1 pmol/L(5.0~9.3 pmol/L),T4 35.4 pmol/L(10.0~24.8 pmol/L).临床确诊异位甲状腺伴桥本甲状腺炎.抗炎药物治疗无效,故临床建议穿刺细胞学检查.
作者:聂进军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患者女,15岁,因腹胀腹痛、闭经2年入院.查体:发现盆腔包块.
作者:詹彦平;叶尔布拉提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患者女,31岁,未婚.因肛门坠胀感1个月余,伴下腹胀痛半月入院.体检:一般情况尚好,心、肺、口、咽、喉及食道等部位未见异常,右下腹可扪及一肿块,肛门指检:宫体右侧有一拳头大肿物,质硬,左侧附件无异常,实验室检查:血Ca125 84.7 kU/L,临床拟诊卵巢肿瘤.手术见右侧卵巢被一肿瘤取代,瘤组织冷冻检查为鳞癌组织,行右侧卵巢癌根治术.
作者:张胜泉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患者男,53岁.因间断性上腹胀痛6个月入院.查体无明显异常,上消化道钡透示胃底平滑肌瘤.胃镜检查:见胃底部有一球形隆起,大小3 cm×2 cm×2 cm,表面光滑,黏膜活检病理报告为正常胃黏膜,入院手术后标本送病理检查.
作者:李涌;马乃绪;贾秀龙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患者男,58岁,因上腹部发现包块1周入院.全身骨无肿瘤,既往无肿瘤史,血、尿、大便常规及肝肾功能基本正常,X线检查心肺未见异常.体检:中上腹可能及一15 cm×10 cm肿块,质硬,界不清,无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B超示胰尾部一11.8 cm×8.6 cm肿块,边界不清,内部回声强弱不均匀,部分呈网格状,考虑为胰尾部混合性占位.
作者:赵海滨;吴耀义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乳腺肿块针吸细胞学检查(FNAC)是一种利用活检针或注射器对乳腺肿块进行细胞病理学检查的方法.目前,FANC已成为重要的乳腺肿块辅助诊断方法.
作者:蔡玉荣;李晓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1 病历摘要患儿男,7岁.因反复发热7个月,右膝关节、腰骶部痛5个月于2001年5月4日入院.患者于2000年10月下旬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发热,体温38.0℃~40.0℃,呈不规则热型,无畏寒、咳嗽、咳痰、皮疹.
作者:刘红;王庆余;陈幸华;张哉根;孔佩艳;张曦 刊期: 2002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