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 主办单位: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
  • 国际刊号:1001-7399
  • 国内刊号:34-1073/R
  • 影响因子:0.77
  • 创刊:1985
  • 周期:月刊
  • 发行:安徽
  • 语言:中文
  • 邮发:26-54
  • 全年订价:40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Pж(AJ) 文摘杂志(俄), 万方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维普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文摘杂志,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哥白尼索引(波兰)
  •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 基础医学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03年3期文献
  • 乳腺癌组织中uPA、uPAR及nm23-H1的表达

    目的观察乳腺癌组织中uPA、uPAR、nm23-H1的表达并探讨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69例乳腺癌组织中uPA、uPAR和 nm23-H1表达的分布情况,观察其与肿瘤的分化程度以及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1)uPA阳性表达定位于癌细胞胞质;uPAR和nm23-H1 阳性表达定位于癌细胞胞膜及胞质,多数癌旁乳腺上皮细胞呈nm23-H1阳性表达;高分化乳腺癌(Ⅰ级)uPA和uPAR表达阳性率(30.0%和25.0%)低于中低分化乳腺癌(Ⅱ、Ⅲ级)(分别为68.1%、72.7%和70.0%、74.1%)(P<0.05);nm23-H1 表达阳性率在乳腺癌组织不同分化程度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2)腋窝淋巴结有转移者uPA和uPAR的表达阳性率(73.2%和75.6%)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35.7%和35.7%)(P<0.05);有腋窝淋巴结转移者nm23-H1的表达阳性率(24.4%)显著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50.0%)(P<0.05);uPA、uPAR 和nm23-H1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个数均无关;(3)uPA阳性表达的癌组织其nm23-H1表达阳性率(15.0%)低于uPA阴性表达的癌组织(62.1%)(P<0.05).结论 uPA和uPAR的高表达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uPA、uPAR和nm23-H1可以作为乳腺癌侵袭与淋巴结转移的重要标志;nm23-H1与uPA在乳腺癌的侵袭转移中是一对相互拮抗的因素,由于肿瘤细胞uPA的高表达以及nm23-H1 的低表达而易于发生远处淋巴结的转移.

    作者:闵大六;徐晓丽;孙孟红;施达仁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胃上皮异型增生及胃癌组织中细胞凋亡的原位观察

    目的探讨胃癌前病变和胃癌组织中细胞凋亡的情况.方法采用TUNEL技术检测胃上皮异型增生及胃癌组织中的细胞凋亡率.结果在不能肯定为异型增生中凋亡率为21.94%±5.48%;低度异型增生的凋亡率为23.70%±4.13%;高度异型增生中凋亡率为18.05%±3.99%,随着胃黏膜细胞异型程度的增高,细胞凋亡反而逐渐减少,而在浸润癌其凋亡率进一步减少为8.13%±1.98%.结论在胃黏膜从异型增生到癌变过程中可能存在细胞凋亡的被抑制,应该凋亡的异常细胞得以长期生存,这些细胞对致突、致癌剂的易感性升高,基因更易发生突变,增加了胃黏膜细胞恶变的机会.

    作者:赵立姝;王鲁平;丁华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组织芯片检测乳腺癌相关癌基因产物表达

    目的检测乳腺癌相关癌基因产物的表达情况,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提供依据.方法运用组织芯片技术、免疫组化S-P法检测48例乳腺癌ER、PR、p53、c-erbB-2、Ki-67、TopoⅡ和E-cadherin(E-cad)的表达情况,并与常规病理学方法进行比较.结果 48例乳腺癌中ER阳性32例、PR阳性36例、p53阳性42例、c-erbB-2阳性31例、Ki-67阳性45例、TopoⅡ阳性41例;44例浸润性导管癌中,E-cad阳性37例;而4例浸润性小叶癌E-cad均阴性.对照组的13例乳腺组织均E-cad呈阳性表达.随访:44例浸润性导管癌中3例死亡(6.8%);4例浸润性小叶癌中2例死亡(50.0%).结论组织芯片技术具有高信息量、简捷、快速、高效、成本低、重复性好等优点,在病理学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石群立;孟奎;周晓军;陈琴;吴波;马恒辉;陆珍凤;盛春宁;李军;陈鑫;刘镭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

    目的探讨具有神经内分泌特征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加深对其认识.方法观察5例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的组织学特征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判定标准为≥50%肿瘤细胞表达Syn、CgA或NSE.结果 4例女性,1例男性.年龄54~90岁(平均70岁).肿瘤直径2.5~5.5 cm(平均3.5 cm).有淋巴结转移者2例.组织学形态包括富于细胞的黏液型、实性岛状型、弥漫实性粘附型、非典型类癌型和小细胞癌型.5例均表达Syn、CgA、NSE、AE1/AE3和EMA;2例表达Lue-7,2例表达CK7;3例表达E-cad;S-100蛋白均阴性,2例ER和PR阳性,3例p53阳性,1例表达c-erbB-2,4例表达bcl-2,Ki-67阳性率17%~85%.随访时间4~69个月(平均32.2个月),除小细胞癌患者死亡外,均存活.结论乳腺神经内分泌癌易发生在老年人,除小细胞癌外其他类型预后较好,它们在形态、功能和表型上常呈多向性,应该将它们从普通型的乳腺癌中区分出来.

    作者:皋岚湘;丁华野;李琳;张建中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原发性小肝癌术后早期复发的临床病理学研究

    目的探讨影响原发性小肝癌(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SHCC)术后早期复发的临床病理学因素.方法 70例SHCC术后患者,分别选择6项可能对术后早期复发产生影响的临床与病理学因素,对指标进行t检验或χ2检验分析.结果 70例患者的1、3、5年总体复发率分别为21.4%、62.9%与72.8%;生存率分别为97.1%、85.7%和70.0%;36例复发者中的70.6%(36/51)发生在术后2年内.2年内与2年后复发者的复发灶数目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1.6%、75.0%、52.7%和100%、93.3%、80.0%.复发者单纯肝动脉栓塞化疗术(transcatheter artery chemotherapy and embolization, TACE)治疗26例中,直径≤2 cm者(18例)与>2 cm者(12例),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48.2±10.7个月与27.2±7.5个月,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 SHCC术后2年是复发的高峰时间,可能与肿瘤对血管的侵犯及肿瘤血管的密度直接相关;2年内复发者预后差.对于直径≤2 cm的复发肿瘤,TACE的疗效较好.

    作者:姜凯;黄志强;李维华;周宁新;黄晓强;张文智;刘荣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结直肠癌中cyclin D1和p27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研究cyclin D1和p27蛋白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关系.方法收集58例手术切除的结直肠癌标本,同时取距癌灶>5 cm的正常组织,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癌组织及正常组织中cyclin D1和p27蛋白的表达.结果 cyclin D1蛋白在结直肠癌的表达阳性率为55.17%, 正常组织无表达(P<0.01);cyclin D1蛋白的表达阳性率在60岁以上年龄组高于60岁以下年龄组(P<0.05); cyclin D1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组织分化程度负相关(P<0.01).p27蛋白在结直肠癌的表达阳性率为55.17%,在结直肠正常组织的表达阳性率为96.55%(P<0.01); p27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组织分化程度负相关(P<0.01). cyclin D1和p27蛋白在结直肠癌的表达呈正相关(r=0.582 P<0.01).结论 cyclin D1蛋白过表达与p27蛋白失活可加速细胞周期转化,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cyclin D1和p27蛋白的检测可作为评价结直肠癌恶性程度和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李昊;张洪福;曹立宇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桥本甲状腺炎伴甲状腺癌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HT)与甲状腺癌的关系.方法对80例HT和其中14例并发甲状腺癌的HE片进行形态学观察,部分病例进行PCNA、p53免疫组化标记.结果 HT及甲状腺癌旁组织有滤泡上皮细胞增生、乳头状增生、不典型增生至癌变移行(过渡)的形态,其PCNA表达逐渐增强(P<0.01),p53在少数不典型增生及癌变区呈低度阳性表达(P<0.05).结论 HT与甲状腺癌发生关系密切,HT中甲状腺滤泡上皮增殖活跃,易于癌变.HT是一种具有恶变潜能的病变,应引起高度重视.

    作者:王兰;潘丹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含破骨巨细胞样细胞的胰腺多形性癌1例及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含破骨巨细胞样细胞的胰腺多形性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例含破骨巨细胞样细胞的胰腺多形性癌进行临床、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患者为58岁女性,因中上腹部持续性隐痛2个月余就诊,B超、CT检查发现胰腺占位.切除标本示实性结节状肿块,灰白、灰黄色,有灶性坏死.镜下见肿瘤由低分化腺癌伴梭形肉瘤样细胞构成,两种细胞均示CK、Vim、α-AT阳性.可见多灶性巨细胞瘤样结构,由单核瘤细胞和形态上良性的破骨巨细胞样细胞构成;前者见CK散在阳性,Vim和α-AT阳性;后者仅见CD68和Vim阳性.结论含破骨巨细胞样细胞的胰腺多形性癌是多形性胰腺癌的一种亚型,破骨巨细胞为反应性细胞,非肿瘤成分.

    作者:朱燕;张新华;周晓军;孟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乳腺癌组织多药耐药类蛋白表达与化疗耐药关系

    目的了解多药耐药相关类蛋白P-糖蛋白(P-gp)、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ST-π)、DNA拓扑异构酶Ⅱα(Topo Ⅱα)在乳腺癌化疗耐药机制中的作用及相互间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对91例未经抗肿瘤治疗的原发性乳腺癌和18例术后经化疗复治乳腺癌组织检测P-gp、GST-π、Topo Ⅱα蛋白表达.结果 (1)P-gp在原发性乳腺癌中阳性表达率为40%,术后经化疗复治乳腺癌中阳性表达率为61%.两组P-gp表达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2)GST-π和P-gp在乳腺癌组织表达正相关(P<0.05).(3)原发性乳腺癌Topo Ⅱα表达水平与一些提示预后差的临床病理特征明显相关(P<0.05).术后经化疗复治乳腺癌中阳性表达率为17%,与原发癌相比显著降低(P<0.05).结论乳腺癌耐药是多因素参与的复杂过程,P-gp、GST-π、Topo Ⅱα均参与其化疗耐药性形成.化疗后的复治乳腺癌比初治原发癌具有更普遍的耐药性.Topo Ⅱα水平可作为评价乳腺癌恶性度的指标.

    作者:吕正梅;王保太;吴强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p53基因突变与食管贲门多源癌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食管贲门双源癌组织p53基因突变的特征及其与p53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显微切割、PCR、DNA测序和免疫组化ABC法,分析4例食管贲门多源癌p53基因突变和蛋白表达状况.结果 4例食管贲门双源癌中,1例食管鳞癌和贲门腺癌同时发生p53基因突变,并均发生第7外显子231、232密码子的点突变和225、232~233、234密码子的缺失/插入改变.食管鳞癌p53基因突变率为50%(2/4),贲门腺癌为75%(3/4).所有检测到的突变均发生在第7和8外显子.食管癌和贲门癌分别有1例p53蛋白阴性表达的患者检测到p53基因突变,食管癌中1例p53蛋白阳性表达患者未检测到基因突变.结论同一个体食管鳞癌和贲门腺癌组织同时发生相似位点的p53基因突变,提示二者具有相似的发病因素和分子机制,为进一步揭示林州地区相似的食管/贲门癌区域分布特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线索.

    作者:陈虹;王立东;高社干;李吉林;秦艳茹;范宗民;刘颖;郭梅;杨国翠;郭花芹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及与微血管生成关系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癌组织血管生成、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56例乳腺癌、59例食管癌及其癌旁正常组织各10例的VEGF表达,并记数微血管密度.对每种癌组织各10例进行VEGF mRNA原位杂交检测.结果癌组织VEGF表达阳性率高于其正常组织,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或P<0.01).VEGF的表达与乳腺癌、食管癌的病理分级密切相关(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例,其VEGF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病例(P<0.05).而且随着VEGF表达的增强,癌组织内微血管密度明显增高(P<0.01或P<0.05).结论癌组织VEGF表达增强在肿瘤血管生成及生长、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杜金荣;张艳梅;付红;薛玉华;陈卫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乳腺上皮样型管周间质肉瘤病理特征及与叶状肿瘤比较观察

    目的探讨乳腺上皮样型管周间质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与叶状肿瘤的关系.方法采用HE、特殊染色、免疫组化染色(CK,EMA,S-100蛋白,SMA,Vim,Des,MG,CD34,CD99,CD117,PR,HMB45)对1例乳腺上皮样型管周间质肉瘤与5例叶状肿瘤(良性、交界性各1例,恶性3例)做比较性观察.结果乳腺管周间质肉瘤(上皮样型)有独特的镜下图像:①显著的多角形(上皮样)细胞绕导管或小管的上皮-肌上皮层呈间质性增生,无叶状结构;②组织学模式有袖套状、花冠状、菊形团状、结节状、融合结节状和片状浸润;③瘤细胞形态有:多角形(大、小)、柱状和梭形.多角形细胞呈上皮样形态,异型明显,核分裂象多见(10~30个/10HPF,个别区域达6个/1HPF),病理性核分裂象易见,在浸润灶内见肿瘤性坏死;④瘤细胞Vim弥漫阳性、EMA灶性阳性、CD99和CD117灶性弱阳性、CD34少数阳性,CK、SMA、S-100蛋白、Des、MG、PR、HMB45均阴性.5例叶状肿瘤均具备叶状结构、间质过度增生、细胞密集(异质性分布)、核分裂象2~10个/10HPF等诊断要素.在3例恶性叶状肿瘤中,2例有极少的上皮样袖套状病灶,2例有梭形细胞袖套状病灶.结论乳腺上皮样型管周间质肉瘤是一种极罕见的恶性纤维上皮肿瘤亚型,它可能是恶性叶状肿瘤的早期病变,也可能是一种独特的类型.

    作者:龚西騟;孟刚;杨枫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78例腋淋巴结转移瘤活检的病理学分析

    目的分析腋淋巴结转移瘤的病理学特点,为判断腋淋巴结来源未明转移瘤(MUO)的可能原发部位提供参考性诊断思路.方法对近20年收验的78例腋淋巴结转移瘤患者的性别、年龄、转移瘤原发部位进行一般性分析,并对其中已知原发瘤部位(MKO)的62例(男16例、女46例)患者年龄、受累及淋巴结侧位、转移瘤基本组织学类型等与原发瘤部位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约1/5(20.5%)病例未知原发部位,男性病例的MUO率(30.43%)显著高于女性(14.18%)(P<0.05).(2)女性患者的年龄总体上显著低于男性,并且年龄分布范围较广泛.(3)男性和女性的转移瘤都主要为腺癌(分别为47.83%和83.64%),但女性显著高于男性(P<0.01);男、女各自的腺癌与鳞癌之比分别为1∶0.36和1∶0.07.(3)女性原发瘤部位的数目(6处)多于男性(3处).(5)女性的6处中,来自乳腺和肺者分别居于左侧或右侧的首位和次位,其他为食管、子宫内膜、子宫颈和腕部皮肤.(6)男性的3处中,来自肺者皆居于左、右侧之首,其他为胃和食管.结论女性腋淋巴结转移瘤主要来自局部引流区域,以乳腺为主,占82.66%;男性转移瘤皆来自胸腔和腹腔等远处引流区域.提示腋淋巴结转移瘤,在男性主要考虑来自胸腔和腹腔器官(主要是肺),在女性则主要考虑来自局部引流区域(主要是乳腺).

    作者:杨晶;赵天如;张乃鑫;张亮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副乳腺及其肿瘤200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副乳腺及其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和诊断要点.方法对200例副乳腺及其肿瘤的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87例副乳腺中女性185例,男性仅2例.症状期1个月~32年.副乳腺纤维腺瘤发生率是同期副乳腺患者的4.8%,副乳腺癌发生率是同期乳腺癌患者的0.7%.结论副乳腺及其肿瘤的组织类型与原发于正常部位同类型乳腺肿瘤一样,在诊断副乳腺及其肿瘤时必须证实与正常部位乳腺无关.副乳腺癌早期诊断困难,且淋巴和血供丰富,易早期转移,患者预后差.

    作者:廖谦和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肠管子宫内膜异位6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肠管子宫内膜异位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6例肠管子宫内膜异位病变组织连续切片,并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肠管子宫内膜异位局部可出现继发性组织学改变和伴随相应的临床表现;ER和PR在异位内膜上皮呈强阳性表达,CK(AE1)在肠上皮呈强阳性表达.结论肠管子宫内膜异位患者的临床表现与病变肠段的解剖部位和累及肠壁的组织学层次密切相关;异位内膜可引起局部肠黏膜腺体增生和息肉形成;ER、PR和CK(AE1)是鉴别肠源性上皮与子宫内膜异位上皮的重要标志.

    作者:黄晓赤;罗克枢;赵剑萍;王西川;马建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食管癌组织中多药耐药相关蛋白和CD44v6的表达

    目的探讨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ultidrug resistance-associated protein, MRP)和CD44v6在食管癌组织中表达的意义,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74例食管癌组织中MRP和CD44v6的蛋白表达.结果 MRP和CD44v6在食管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1.4%和83.8%,食管癌中MRP的表达与肿瘤的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而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无关(P>0.05).CD44v6在食管癌中的表达与肿瘤的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而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无关(P>0.05).CD44v6在MRP阳性食管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其在MRP阴性食管癌中的表达(P<0.05).结论肿瘤多药耐药可能与肿瘤转移有关,检测食管癌中MRP和CD44v6的表达可能反映肿瘤细胞的生物学行为.

    作者:朱晓群;黄文斌;赵有才;徐国祥;齐琼;林鸿民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VEGF-C及其受体Flt4在乳腺癌转移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VEGF-C/VEGFR-3(Flt4)在乳腺癌转移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1例乳腺癌组织中VEGF-C、Flt4的表达.结果 101例乳腺癌组织VEGF-C阳性率为93.1%(94/101),Flt4阳性率为86.1%(87/101),且VEGF-C与Flt4表达呈正相关.VEGF-C阳性指数在转移组(61.89±17.79)高于未转移组(44.28±17.87)(P<0.05).随着癌细胞VEGF-C表达强度增强,Flt4阳性脉管数也随之增加,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乳腺癌中Flt4阳性脉管数在淋巴结转移组(15.55±3.63)高于未转移组(10.71±2.90)(P<0.05).结论乳腺癌细胞高水平表达VEGF-C、Flt4,两者表达呈正相关.Flt4阳性脉管数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作者:刘芳;张雅洁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CD44v6和E-cadherin表达与结直肠癌浸润转移关系

    目的探讨CD44v6和E-cadherin(E-cad)蛋白表达与结直肠癌浸润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90例结直肠癌组织中CD44v6和E-cad蛋白表达.结果 90例结直肠癌中CD44v6和E-cad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6%和46.7%.CD44v6高表达及E-cad低表达与结直肠癌Dukes分期、浆膜浸润、淋巴结转移、肝脏转移均呈正相关(P<0.05).结直肠癌中CD44v6表达与E-cad表达呈负相关(r=-0.43,P<0.005).结论 CD44v6和E-cad表达与结直肠癌浸润转移密切相关.检测CD44v6和E-cad蛋白表达可作为判断结直肠癌预后的客观指标.

    作者:谷化平;尚培中;倪灿荣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骶尾部黏液乳头型室管膜瘤1例

    患者女性,43岁.因骶尾部肿块6个月伴局部抽搐痛入院.既往体健,无外伤史.体检:骶尾部皮肤无红肿、无溃破,皮下可触及一4.5 cm×3.5 cm大小椭圆形肿块,表面高低不平,边界较清,质软、有明显触痛.术中见皮下软组织内一肿块直径约4 cm,与周围组织分界尚清.触之囊性感,深达尾骨膜.

    作者:吴国根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高分化上皮-肌上皮癌1例

    患者男性,27岁.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侧上磨牙肿胀、疼痛1年余,伴左侧头部间断性胀痛,发作时疼痛剧烈,影响劳动和睡眠.无张口受限、眼球凸出及面部畸形.CT示:左侧上颌窦后下占位性病变,后壁骨质破坏,内壁后部骨质呈虫蚀状.全麻下行上颌窦取肿物切除.

    作者:詹阳;崔全才;王玉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胰腺原发性腺鳞癌1例

    患者男性,57岁.因中上腹不适1年余就诊,无腹痛、黄疸、消瘦、发热.无慢性胰腺炎及糖尿病史.查体:中上腹扪及7 cm×12 cm肿块,质硬,界清,有轻压痛,活动度差.空腹血糖7.3 mmol/L(正常3.9~5.9 mmol/L).CT示:胰腺体尾部9 cm×6 cm×5 cm占位性病变,混合密度,胃肠道、肝脾、双肺均未见异常.临床疑诊:胰体尾部囊腺癌.

    作者:王晓洁;张红英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建立大鼠肺鳞癌模型方法学改进

    在实验性肺鳞癌研究中,首先要建立一个动物模型.如何快速、准确地建立动物肺癌模型对深入研究肺癌的病因、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有重要作用.多年来,国内外学者通过不同方法和途径,建立了多种肺癌模型.田鸿生等[1]建立的肺癌模型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该模型具有诱癌局限于右肺下叶及心后叶,只诱发肺鳞癌,无肺外瘤的发生,诱癌时间短、诱癌率高、无污染等特点,是目前建立实验性肺癌理想方法.但方法中使用的灌注工具及基础麻醉药物,在实际操作中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作者:夏东;王敏;唐志佼;鲁植艳;杨飞;江曼;刘绚;刘铭球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乳腺癌转移抑制基因BRMS1的研究进展

    研究表明,在肿瘤发生至转移的演进过程中存在大量遗传学改变,这种细胞本身的DNA发生变化构成了肿瘤转移的分子基础.在肿瘤转移过程中除存在原癌基因的激活、抑癌基因失活、细胞间的粘附异常以及金属蛋白酶和其抑制剂表达失调外,染色体1p、1q、3p、6q、11p和11q发生杂合性缺失(LOH)与恶性肿瘤转移的关系十分密切[1],这种转移相关的LOH是确定转移抑制基因的重要实验学依据.

    作者:郑华川;杨雪飞;李远航;辛彦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Warthin-Starry特殊染色方法及其应用

    虽然目前分子生物学等研究方法已渗透到各个领域,但许多传统的特殊染色方法仍然是显示病原体、组织及细胞内特殊结构的简便而可靠的方法,Warthin-Starry特殊染色方法(W-S法)就是其中之一.有关此方法在疾病诊断和研究中的综合介绍较少.现就其染色方法及其在病理领域中的应用状况作一简要回顾和介绍.

    作者:刘红刚;张盛忠;何春燕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肝细胞癌组织中HBx基因蛋白表达与凋亡关系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发生的主要病因之一,HBx基因具有癌基因的特性,其表达产物HBx蛋白具有转录激活子功能,在HCC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2].研究HBx蛋白的表达及其对细胞凋亡的调节有助于阐述HCC的发生发展机制.笔者利用S-P免疫组化方法和原位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in situ terminal deoxyribonucleotide transferase, ISTdT)标记技术分别检测HCC组织中HBx蛋白表达和细胞凋亡,旨在探讨二者与HCC发生发展的关系及作用.

    作者:彭绍华;谢平平;冯德云;郑晖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cyclin D1、CDK4在肺癌中的表达

    有作者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cancer,NSCLC)中检测到cyclin D1的基因扩增和过表达[1],且多出现在癌的早期[2,3].cyclin D1的过表达预示NSCLC癌患者预后不良[3,4],但也有相反检测结果[5].笔者检测100例肺癌的cyclin D1及CDK4蛋白的表达并探索其与肺癌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等之间的关系.

    作者:王华新;唐建武;周春辉;孙雷;李连宏;郑仁恕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实性-囊性-乳头状肿瘤3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实性-囊性-乳头状肿瘤(solid-cystic-papillary tumor,SCPT)为罕见的胰腺肿瘤.原发于后腹壁和腹膜后者国内未见报道.笔者报道3例实性-囊性-乳头状肿瘤,探讨其临床组织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组织发生和生物学行为.

    作者:陈小岩;江淑萍;李燕辉;施作霖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58例肝细胞肝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是肝脏主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约占肝癌的80%,对人类的危害极大.现将我院近几年收治的HCC病例作一报道.

    作者:楼善贤;刘庆伟;王利霞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35岁.发现左颈部肿块10年,渐增大,曾在外院以结核治疗无效.临床检查:左颈颌下多个淋巴结肿大,无疼痛、无压痛,较硬、略活动.血常规:WBC 3.0×109/L,N 0.557,RBC 4.68×1012/L,Plt 115×109/L.肝、脾无异常.

    作者:滕晓东;尤启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血管瘤样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angiomatoid malignant fibrous histocytoma, AMFH)是一种少见的软组织肿瘤,也有文献[1]称之为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WHO(1994)将AMFH确认为中间型(低度恶性)纤维组织细胞肿瘤.其临床及病理学特点不同于普通类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易误诊.笔者报道1例AMFH的光镜及免疫组化观察结果,并结合文献讨论其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与鉴别诊断.

    作者:胡维维;赖日权;李广民;周小丽;梁英锐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小细胞肺癌与非小细胞肺癌中cyclin D1、cyclin E的表达

    肺癌可分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和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两者在病理特征、临床表现、生物学行为、对治疗的反应等方面均存在不同,基因调控的差异可能是两者不同的基础,对其研究将为寻找两者特异性基因治疗新靶点提供依据.本实验通过研究cyclin D1、cyclin E在SCLC和NSCLC中的表达,探讨SCLC与NSCLC增殖基因调控的差异.

    作者:刘慧;孔庆兖;吴永平;王绪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大鼠硅肺纤维化中NF-κB和MMP-9的表达

    目的研究核转录因子-κB(NF-κB)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在硅肺纤维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NF-κB和MMP-9在大鼠硅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对照组支气管上皮细胞、肺巨噬细胞和肺间质细胞均可表达NF-κB和MMP-9,肺泡上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未见表达.实验组的支气管上皮细胞、肺巨噬细胞、间质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NF-κB、MMP-9表达均明显增加.在实验的每一个时间点,肺巨噬细胞、肺间质细胞中NF-κB和MMP-9的半定量表达基本同步,呈明显正相关.支气管上皮细胞NF-κB在1~28 d均呈持续高水平表达,但MMP-9在14 d后开始减少;肺泡上皮细胞NF-κB在114 d呈较高水平表达,以后下降,而MMP-9仅于第3~7天时有阳性表达.结论矽尘作用下肺内多种细胞NF-κB和MMP-9表达增加,并可能通过NF-κB介导调控MMP-9表达而影响硅肺的发生发展.

    作者:牛海艳;初令;曾庆富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两种兔源内毒素结合蛋白的分离、纯化及其体外生物学活性的对比研究

    目的从烧伤合并内毒素血症致多器官损害家兔血清中分离纯化内毒素结合蛋白,并初步对比研究它们的生物学活性.方法兔血清蛋白质通过二步离子交换层析(Bio-Rex 70 Resin、Mono-Q)及凝胶过滤分离纯化,并经流式细胞分析实验、绵羊红细胞凝聚实验、氨基末端氨基酸残基测序等方法鉴定,再将所获蛋白质作用于体外培养的人单核细胞(U937),观测其分泌TNFα等细胞因子的生物效应.结果获得两种具有促进内毒素(LPS)与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结合的蛋白质,其中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6.0×104,其N端10个氨基酸序列为TNPGLITRIT,证实为兔内毒素结合蛋白(LBP);另一种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为4.8×104,其N端10个氨基酸序列为GSQGTFTSEE,与NCBI蛋白质库中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比较,未发现相同序列,命名为p48.结论 p48与LBP具有相似的生物学功能,p48的生物学活性稍弱于LBP.提示体内除LBP外,p48也同样起着介导LPS的毒性作用.这可能是近年国外研究中阻断LBP的活性后,机体毒性反应并无明显减轻的原因之一.

    作者:刘友生;葛晓冬;王晓东;潘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易误诊为恶性的乳腺良性病变及肿瘤

    乳腺的良、恶性病变,在一般情况下是能够作出正确诊断的,但有时却很棘手,特别是术中冷冻切片,如果确实不能决定其性质时,只能等待常规石蜡切片的观察决定.

    作者:米粲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软组织肿瘤WHO分类中新类型(二)

    (续本刊2003;19(2):197~9)3 所谓纤维组织细胞肿瘤(So-called fibrohistiocytic tumours)1994年WHO分类中的纤维组织细胞肿瘤在新分类中也作了一些变动.在过去10多年中,人们对纤维组织细胞分化的概念提出了质疑,现在认为形态学上组织细胞分化难以得到进一步的确定,故更名为所谓纤维组织细胞肿瘤.

    作者:朱雄增;王坚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胃黏膜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59岁.因胃部不适、消化不良3个月余,于2002年8月9日来我院就诊.胃镜检查发现胃底、胃体中部散在9个大小不等的溃疡性病灶.小者直径约0.5 cm,局部隆起,表面充血、浅表溃疡形成;大者位于贲门口和胃体大弯侧,直径达4 cm,周边隆起,溃疡中心附着黄白脓苔.在贲门、胃体大溃疡和胃底小溃疡边缘分别行多块组织活检.

    作者:何春年;翟金萍;霍俊爱;赵焕芬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bFGF、VEGF和MVD在原发性输卵管癌中的表达(二)

    (续上期)2.2 MVD、bFGF、VEGF表达与原发性输卵管癌临床病理特征关系 MVD、VEGF的表达与临床分期、病理分化程度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bFGF的表达在临床分期Ⅲ期中要比Ⅰ、Ⅱ期强(u值分别为44.0和14.5,P<0.05).见表2.

    作者:周彩云;姚济芬;陈晓端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小儿肾透明细胞肉瘤

    1 临床资料患儿男性,20个月.因纳差、下腹部肿胀、体重不增 3个月入院.体检:神清、消瘦,T、P、R及大小便正常.左下腹部可触及一8 cm× 8 cm实性包块.B超:左侧腹膜后实性占位包块;CT:左肾肾母细胞瘤;IVP示:左侧腹膜后肿瘤(性质待定),左肾、输尿管受压移位;X线片:提示左侧腹部占位性病变.

    作者:张美德;王凤华;熊敏 刊期: 200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