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bFGF、VEGF和MVD在原发性输卵管癌中的表达(二)

周彩云;姚济芬;陈晓端

关键词:临床分期, 原发性输卵管癌, 特征关系, 临床病理, 程度差异, 病理分化
摘要:(续上期)2.2 MVD、bFGF、VEGF表达与原发性输卵管癌临床病理特征关系 MVD、VEGF的表达与临床分期、病理分化程度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bFGF的表达在临床分期Ⅲ期中要比Ⅰ、Ⅱ期强(u值分别为44.0和14.5,P<0.05).见表2.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Warthin-Starry特殊染色方法及其应用

    虽然目前分子生物学等研究方法已渗透到各个领域,但许多传统的特殊染色方法仍然是显示病原体、组织及细胞内特殊结构的简便而可靠的方法,Warthin-Starry特殊染色方法(W-S法)就是其中之一.有关此方法在疾病诊断和研究中的综合介绍较少.现就其染色方法及其在病理领域中的应用状况作一简要回顾和介绍.

    作者:刘红刚;张盛忠;何春燕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胃上皮异型增生及胃癌组织中细胞凋亡的原位观察

    目的探讨胃癌前病变和胃癌组织中细胞凋亡的情况.方法采用TUNEL技术检测胃上皮异型增生及胃癌组织中的细胞凋亡率.结果在不能肯定为异型增生中凋亡率为21.94%±5.48%;低度异型增生的凋亡率为23.70%±4.13%;高度异型增生中凋亡率为18.05%±3.99%,随着胃黏膜细胞异型程度的增高,细胞凋亡反而逐渐减少,而在浸润癌其凋亡率进一步减少为8.13%±1.98%.结论在胃黏膜从异型增生到癌变过程中可能存在细胞凋亡的被抑制,应该凋亡的异常细胞得以长期生存,这些细胞对致突、致癌剂的易感性升高,基因更易发生突变,增加了胃黏膜细胞恶变的机会.

    作者:赵立姝;王鲁平;丁华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易误诊为恶性的乳腺良性病变及肿瘤

    乳腺的良、恶性病变,在一般情况下是能够作出正确诊断的,但有时却很棘手,特别是术中冷冻切片,如果确实不能决定其性质时,只能等待常规石蜡切片的观察决定.

    作者:米粲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高分化上皮-肌上皮癌1例

    患者男性,27岁.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侧上磨牙肿胀、疼痛1年余,伴左侧头部间断性胀痛,发作时疼痛剧烈,影响劳动和睡眠.无张口受限、眼球凸出及面部畸形.CT示:左侧上颌窦后下占位性病变,后壁骨质破坏,内壁后部骨质呈虫蚀状.全麻下行上颌窦取肿物切除.

    作者:詹阳;崔全才;王玉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食管癌组织中多药耐药相关蛋白和CD44v6的表达

    目的探讨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ultidrug resistance-associated protein, MRP)和CD44v6在食管癌组织中表达的意义,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74例食管癌组织中MRP和CD44v6的蛋白表达.结果 MRP和CD44v6在食管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1.4%和83.8%,食管癌中MRP的表达与肿瘤的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而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无关(P>0.05).CD44v6在食管癌中的表达与肿瘤的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而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无关(P>0.05).CD44v6在MRP阳性食管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其在MRP阴性食管癌中的表达(P<0.05).结论肿瘤多药耐药可能与肿瘤转移有关,检测食管癌中MRP和CD44v6的表达可能反映肿瘤细胞的生物学行为.

    作者:朱晓群;黄文斌;赵有才;徐国祥;齐琼;林鸿民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两种兔源内毒素结合蛋白的分离、纯化及其体外生物学活性的对比研究

    目的从烧伤合并内毒素血症致多器官损害家兔血清中分离纯化内毒素结合蛋白,并初步对比研究它们的生物学活性.方法兔血清蛋白质通过二步离子交换层析(Bio-Rex 70 Resin、Mono-Q)及凝胶过滤分离纯化,并经流式细胞分析实验、绵羊红细胞凝聚实验、氨基末端氨基酸残基测序等方法鉴定,再将所获蛋白质作用于体外培养的人单核细胞(U937),观测其分泌TNFα等细胞因子的生物效应.结果获得两种具有促进内毒素(LPS)与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结合的蛋白质,其中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6.0×104,其N端10个氨基酸序列为TNPGLITRIT,证实为兔内毒素结合蛋白(LBP);另一种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为4.8×104,其N端10个氨基酸序列为GSQGTFTSEE,与NCBI蛋白质库中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比较,未发现相同序列,命名为p48.结论 p48与LBP具有相似的生物学功能,p48的生物学活性稍弱于LBP.提示体内除LBP外,p48也同样起着介导LPS的毒性作用.这可能是近年国外研究中阻断LBP的活性后,机体毒性反应并无明显减轻的原因之一.

    作者:刘友生;葛晓冬;王晓东;潘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结直肠癌中cyclin D1和p27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研究cyclin D1和p27蛋白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关系.方法收集58例手术切除的结直肠癌标本,同时取距癌灶>5 cm的正常组织,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癌组织及正常组织中cyclin D1和p27蛋白的表达.结果 cyclin D1蛋白在结直肠癌的表达阳性率为55.17%, 正常组织无表达(P<0.01);cyclin D1蛋白的表达阳性率在60岁以上年龄组高于60岁以下年龄组(P<0.05); cyclin D1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组织分化程度负相关(P<0.01).p27蛋白在结直肠癌的表达阳性率为55.17%,在结直肠正常组织的表达阳性率为96.55%(P<0.01); p27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组织分化程度负相关(P<0.01). cyclin D1和p27蛋白在结直肠癌的表达呈正相关(r=0.582 P<0.01).结论 cyclin D1蛋白过表达与p27蛋白失活可加速细胞周期转化,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cyclin D1和p27蛋白的检测可作为评价结直肠癌恶性程度和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李昊;张洪福;曹立宇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78例腋淋巴结转移瘤活检的病理学分析

    目的分析腋淋巴结转移瘤的病理学特点,为判断腋淋巴结来源未明转移瘤(MUO)的可能原发部位提供参考性诊断思路.方法对近20年收验的78例腋淋巴结转移瘤患者的性别、年龄、转移瘤原发部位进行一般性分析,并对其中已知原发瘤部位(MKO)的62例(男16例、女46例)患者年龄、受累及淋巴结侧位、转移瘤基本组织学类型等与原发瘤部位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约1/5(20.5%)病例未知原发部位,男性病例的MUO率(30.43%)显著高于女性(14.18%)(P<0.05).(2)女性患者的年龄总体上显著低于男性,并且年龄分布范围较广泛.(3)男性和女性的转移瘤都主要为腺癌(分别为47.83%和83.64%),但女性显著高于男性(P<0.01);男、女各自的腺癌与鳞癌之比分别为1∶0.36和1∶0.07.(3)女性原发瘤部位的数目(6处)多于男性(3处).(5)女性的6处中,来自乳腺和肺者分别居于左侧或右侧的首位和次位,其他为食管、子宫内膜、子宫颈和腕部皮肤.(6)男性的3处中,来自肺者皆居于左、右侧之首,其他为胃和食管.结论女性腋淋巴结转移瘤主要来自局部引流区域,以乳腺为主,占82.66%;男性转移瘤皆来自胸腔和腹腔等远处引流区域.提示腋淋巴结转移瘤,在男性主要考虑来自胸腔和腹腔器官(主要是肺),在女性则主要考虑来自局部引流区域(主要是乳腺).

    作者:杨晶;赵天如;张乃鑫;张亮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大鼠硅肺纤维化中NF-κB和MMP-9的表达

    目的研究核转录因子-κB(NF-κB)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在硅肺纤维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NF-κB和MMP-9在大鼠硅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对照组支气管上皮细胞、肺巨噬细胞和肺间质细胞均可表达NF-κB和MMP-9,肺泡上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未见表达.实验组的支气管上皮细胞、肺巨噬细胞、间质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NF-κB、MMP-9表达均明显增加.在实验的每一个时间点,肺巨噬细胞、肺间质细胞中NF-κB和MMP-9的半定量表达基本同步,呈明显正相关.支气管上皮细胞NF-κB在1~28 d均呈持续高水平表达,但MMP-9在14 d后开始减少;肺泡上皮细胞NF-κB在114 d呈较高水平表达,以后下降,而MMP-9仅于第3~7天时有阳性表达.结论矽尘作用下肺内多种细胞NF-κB和MMP-9表达增加,并可能通过NF-κB介导调控MMP-9表达而影响硅肺的发生发展.

    作者:牛海艳;初令;曾庆富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血管瘤样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angiomatoid malignant fibrous histocytoma, AMFH)是一种少见的软组织肿瘤,也有文献[1]称之为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WHO(1994)将AMFH确认为中间型(低度恶性)纤维组织细胞肿瘤.其临床及病理学特点不同于普通类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易误诊.笔者报道1例AMFH的光镜及免疫组化观察结果,并结合文献讨论其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与鉴别诊断.

    作者:胡维维;赖日权;李广民;周小丽;梁英锐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含破骨巨细胞样细胞的胰腺多形性癌1例及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含破骨巨细胞样细胞的胰腺多形性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例含破骨巨细胞样细胞的胰腺多形性癌进行临床、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患者为58岁女性,因中上腹部持续性隐痛2个月余就诊,B超、CT检查发现胰腺占位.切除标本示实性结节状肿块,灰白、灰黄色,有灶性坏死.镜下见肿瘤由低分化腺癌伴梭形肉瘤样细胞构成,两种细胞均示CK、Vim、α-AT阳性.可见多灶性巨细胞瘤样结构,由单核瘤细胞和形态上良性的破骨巨细胞样细胞构成;前者见CK散在阳性,Vim和α-AT阳性;后者仅见CD68和Vim阳性.结论含破骨巨细胞样细胞的胰腺多形性癌是多形性胰腺癌的一种亚型,破骨巨细胞为反应性细胞,非肿瘤成分.

    作者:朱燕;张新华;周晓军;孟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副乳腺及其肿瘤200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副乳腺及其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和诊断要点.方法对200例副乳腺及其肿瘤的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87例副乳腺中女性185例,男性仅2例.症状期1个月~32年.副乳腺纤维腺瘤发生率是同期副乳腺患者的4.8%,副乳腺癌发生率是同期乳腺癌患者的0.7%.结论副乳腺及其肿瘤的组织类型与原发于正常部位同类型乳腺肿瘤一样,在诊断副乳腺及其肿瘤时必须证实与正常部位乳腺无关.副乳腺癌早期诊断困难,且淋巴和血供丰富,易早期转移,患者预后差.

    作者:廖谦和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CD44v6和E-cadherin表达与结直肠癌浸润转移关系

    目的探讨CD44v6和E-cadherin(E-cad)蛋白表达与结直肠癌浸润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90例结直肠癌组织中CD44v6和E-cad蛋白表达.结果 90例结直肠癌中CD44v6和E-cad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6%和46.7%.CD44v6高表达及E-cad低表达与结直肠癌Dukes分期、浆膜浸润、淋巴结转移、肝脏转移均呈正相关(P<0.05).结直肠癌中CD44v6表达与E-cad表达呈负相关(r=-0.43,P<0.005).结论 CD44v6和E-cad表达与结直肠癌浸润转移密切相关.检测CD44v6和E-cad蛋白表达可作为判断结直肠癌预后的客观指标.

    作者:谷化平;尚培中;倪灿荣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胃黏膜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59岁.因胃部不适、消化不良3个月余,于2002年8月9日来我院就诊.胃镜检查发现胃底、胃体中部散在9个大小不等的溃疡性病灶.小者直径约0.5 cm,局部隆起,表面充血、浅表溃疡形成;大者位于贲门口和胃体大弯侧,直径达4 cm,周边隆起,溃疡中心附着黄白脓苔.在贲门、胃体大溃疡和胃底小溃疡边缘分别行多块组织活检.

    作者:何春年;翟金萍;霍俊爱;赵焕芬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cyclin D1、CDK4在肺癌中的表达

    有作者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cancer,NSCLC)中检测到cyclin D1的基因扩增和过表达[1],且多出现在癌的早期[2,3].cyclin D1的过表达预示NSCLC癌患者预后不良[3,4],但也有相反检测结果[5].笔者检测100例肺癌的cyclin D1及CDK4蛋白的表达并探索其与肺癌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等之间的关系.

    作者:王华新;唐建武;周春辉;孙雷;李连宏;郑仁恕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35岁.发现左颈部肿块10年,渐增大,曾在外院以结核治疗无效.临床检查:左颈颌下多个淋巴结肿大,无疼痛、无压痛,较硬、略活动.血常规:WBC 3.0×109/L,N 0.557,RBC 4.68×1012/L,Plt 115×109/L.肝、脾无异常.

    作者:滕晓东;尤启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实性-囊性-乳头状肿瘤3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实性-囊性-乳头状肿瘤(solid-cystic-papillary tumor,SCPT)为罕见的胰腺肿瘤.原发于后腹壁和腹膜后者国内未见报道.笔者报道3例实性-囊性-乳头状肿瘤,探讨其临床组织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组织发生和生物学行为.

    作者:陈小岩;江淑萍;李燕辉;施作霖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原发性小肝癌术后早期复发的临床病理学研究

    目的探讨影响原发性小肝癌(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SHCC)术后早期复发的临床病理学因素.方法 70例SHCC术后患者,分别选择6项可能对术后早期复发产生影响的临床与病理学因素,对指标进行t检验或χ2检验分析.结果 70例患者的1、3、5年总体复发率分别为21.4%、62.9%与72.8%;生存率分别为97.1%、85.7%和70.0%;36例复发者中的70.6%(36/51)发生在术后2年内.2年内与2年后复发者的复发灶数目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1.6%、75.0%、52.7%和100%、93.3%、80.0%.复发者单纯肝动脉栓塞化疗术(transcatheter artery chemotherapy and embolization, TACE)治疗26例中,直径≤2 cm者(18例)与>2 cm者(12例),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48.2±10.7个月与27.2±7.5个月,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 SHCC术后2年是复发的高峰时间,可能与肿瘤对血管的侵犯及肿瘤血管的密度直接相关;2年内复发者预后差.对于直径≤2 cm的复发肿瘤,TACE的疗效较好.

    作者:姜凯;黄志强;李维华;周宁新;黄晓强;张文智;刘荣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建立大鼠肺鳞癌模型方法学改进

    在实验性肺鳞癌研究中,首先要建立一个动物模型.如何快速、准确地建立动物肺癌模型对深入研究肺癌的病因、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有重要作用.多年来,国内外学者通过不同方法和途径,建立了多种肺癌模型.田鸿生等[1]建立的肺癌模型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该模型具有诱癌局限于右肺下叶及心后叶,只诱发肺鳞癌,无肺外瘤的发生,诱癌时间短、诱癌率高、无污染等特点,是目前建立实验性肺癌理想方法.但方法中使用的灌注工具及基础麻醉药物,在实际操作中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作者:夏东;王敏;唐志佼;鲁植艳;杨飞;江曼;刘绚;刘铭球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肝细胞癌组织中HBx基因蛋白表达与凋亡关系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发生的主要病因之一,HBx基因具有癌基因的特性,其表达产物HBx蛋白具有转录激活子功能,在HCC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2].研究HBx蛋白的表达及其对细胞凋亡的调节有助于阐述HCC的发生发展机制.笔者利用S-P免疫组化方法和原位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in situ terminal deoxyribonucleotide transferase, ISTdT)标记技术分别检测HCC组织中HBx蛋白表达和细胞凋亡,旨在探讨二者与HCC发生发展的关系及作用.

    作者:彭绍华;谢平平;冯德云;郑晖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