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CD44v6和E-cadherin表达与结直肠癌浸润转移关系

谷化平;尚培中;倪灿荣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 腺癌, 肿瘤转移, CD44V6, E-cadherin, 免疫组织化学
摘要:目的探讨CD44v6和E-cadherin(E-cad)蛋白表达与结直肠癌浸润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90例结直肠癌组织中CD44v6和E-cad蛋白表达.结果 90例结直肠癌中CD44v6和E-cad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6%和46.7%.CD44v6高表达及E-cad低表达与结直肠癌Dukes分期、浆膜浸润、淋巴结转移、肝脏转移均呈正相关(P<0.05).结直肠癌中CD44v6表达与E-cad表达呈负相关(r=-0.43,P<0.005).结论 CD44v6和E-cad表达与结直肠癌浸润转移密切相关.检测CD44v6和E-cad蛋白表达可作为判断结直肠癌预后的客观指标.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胃黏膜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59岁.因胃部不适、消化不良3个月余,于2002年8月9日来我院就诊.胃镜检查发现胃底、胃体中部散在9个大小不等的溃疡性病灶.小者直径约0.5 cm,局部隆起,表面充血、浅表溃疡形成;大者位于贲门口和胃体大弯侧,直径达4 cm,周边隆起,溃疡中心附着黄白脓苔.在贲门、胃体大溃疡和胃底小溃疡边缘分别行多块组织活检.

    作者:何春年;翟金萍;霍俊爱;赵焕芬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乳腺癌组织多药耐药类蛋白表达与化疗耐药关系

    目的了解多药耐药相关类蛋白P-糖蛋白(P-gp)、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ST-π)、DNA拓扑异构酶Ⅱα(Topo Ⅱα)在乳腺癌化疗耐药机制中的作用及相互间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对91例未经抗肿瘤治疗的原发性乳腺癌和18例术后经化疗复治乳腺癌组织检测P-gp、GST-π、Topo Ⅱα蛋白表达.结果 (1)P-gp在原发性乳腺癌中阳性表达率为40%,术后经化疗复治乳腺癌中阳性表达率为61%.两组P-gp表达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2)GST-π和P-gp在乳腺癌组织表达正相关(P<0.05).(3)原发性乳腺癌Topo Ⅱα表达水平与一些提示预后差的临床病理特征明显相关(P<0.05).术后经化疗复治乳腺癌中阳性表达率为17%,与原发癌相比显著降低(P<0.05).结论乳腺癌耐药是多因素参与的复杂过程,P-gp、GST-π、Topo Ⅱα均参与其化疗耐药性形成.化疗后的复治乳腺癌比初治原发癌具有更普遍的耐药性.Topo Ⅱα水平可作为评价乳腺癌恶性度的指标.

    作者:吕正梅;王保太;吴强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血管瘤样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angiomatoid malignant fibrous histocytoma, AMFH)是一种少见的软组织肿瘤,也有文献[1]称之为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WHO(1994)将AMFH确认为中间型(低度恶性)纤维组织细胞肿瘤.其临床及病理学特点不同于普通类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易误诊.笔者报道1例AMFH的光镜及免疫组化观察结果,并结合文献讨论其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与鉴别诊断.

    作者:胡维维;赖日权;李广民;周小丽;梁英锐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高分化上皮-肌上皮癌1例

    患者男性,27岁.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侧上磨牙肿胀、疼痛1年余,伴左侧头部间断性胀痛,发作时疼痛剧烈,影响劳动和睡眠.无张口受限、眼球凸出及面部畸形.CT示:左侧上颌窦后下占位性病变,后壁骨质破坏,内壁后部骨质呈虫蚀状.全麻下行上颌窦取肿物切除.

    作者:詹阳;崔全才;王玉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乳腺癌转移抑制基因BRMS1的研究进展

    研究表明,在肿瘤发生至转移的演进过程中存在大量遗传学改变,这种细胞本身的DNA发生变化构成了肿瘤转移的分子基础.在肿瘤转移过程中除存在原癌基因的激活、抑癌基因失活、细胞间的粘附异常以及金属蛋白酶和其抑制剂表达失调外,染色体1p、1q、3p、6q、11p和11q发生杂合性缺失(LOH)与恶性肿瘤转移的关系十分密切[1],这种转移相关的LOH是确定转移抑制基因的重要实验学依据.

    作者:郑华川;杨雪飞;李远航;辛彦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

    目的探讨具有神经内分泌特征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加深对其认识.方法观察5例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的组织学特征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判定标准为≥50%肿瘤细胞表达Syn、CgA或NSE.结果 4例女性,1例男性.年龄54~90岁(平均70岁).肿瘤直径2.5~5.5 cm(平均3.5 cm).有淋巴结转移者2例.组织学形态包括富于细胞的黏液型、实性岛状型、弥漫实性粘附型、非典型类癌型和小细胞癌型.5例均表达Syn、CgA、NSE、AE1/AE3和EMA;2例表达Lue-7,2例表达CK7;3例表达E-cad;S-100蛋白均阴性,2例ER和PR阳性,3例p53阳性,1例表达c-erbB-2,4例表达bcl-2,Ki-67阳性率17%~85%.随访时间4~69个月(平均32.2个月),除小细胞癌患者死亡外,均存活.结论乳腺神经内分泌癌易发生在老年人,除小细胞癌外其他类型预后较好,它们在形态、功能和表型上常呈多向性,应该将它们从普通型的乳腺癌中区分出来.

    作者:皋岚湘;丁华野;李琳;张建中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58例肝细胞肝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是肝脏主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约占肝癌的80%,对人类的危害极大.现将我院近几年收治的HCC病例作一报道.

    作者:楼善贤;刘庆伟;王利霞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VEGF-C及其受体Flt4在乳腺癌转移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VEGF-C/VEGFR-3(Flt4)在乳腺癌转移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1例乳腺癌组织中VEGF-C、Flt4的表达.结果 101例乳腺癌组织VEGF-C阳性率为93.1%(94/101),Flt4阳性率为86.1%(87/101),且VEGF-C与Flt4表达呈正相关.VEGF-C阳性指数在转移组(61.89±17.79)高于未转移组(44.28±17.87)(P<0.05).随着癌细胞VEGF-C表达强度增强,Flt4阳性脉管数也随之增加,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乳腺癌中Flt4阳性脉管数在淋巴结转移组(15.55±3.63)高于未转移组(10.71±2.90)(P<0.05).结论乳腺癌细胞高水平表达VEGF-C、Flt4,两者表达呈正相关.Flt4阳性脉管数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作者:刘芳;张雅洁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肝细胞癌组织中HBx基因蛋白表达与凋亡关系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发生的主要病因之一,HBx基因具有癌基因的特性,其表达产物HBx蛋白具有转录激活子功能,在HCC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2].研究HBx蛋白的表达及其对细胞凋亡的调节有助于阐述HCC的发生发展机制.笔者利用S-P免疫组化方法和原位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in situ terminal deoxyribonucleotide transferase, ISTdT)标记技术分别检测HCC组织中HBx蛋白表达和细胞凋亡,旨在探讨二者与HCC发生发展的关系及作用.

    作者:彭绍华;谢平平;冯德云;郑晖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及与微血管生成关系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癌组织血管生成、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56例乳腺癌、59例食管癌及其癌旁正常组织各10例的VEGF表达,并记数微血管密度.对每种癌组织各10例进行VEGF mRNA原位杂交检测.结果癌组织VEGF表达阳性率高于其正常组织,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或P<0.01).VEGF的表达与乳腺癌、食管癌的病理分级密切相关(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例,其VEGF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病例(P<0.05).而且随着VEGF表达的增强,癌组织内微血管密度明显增高(P<0.01或P<0.05).结论癌组织VEGF表达增强在肿瘤血管生成及生长、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杜金荣;张艳梅;付红;薛玉华;陈卫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Warthin-Starry特殊染色方法及其应用

    虽然目前分子生物学等研究方法已渗透到各个领域,但许多传统的特殊染色方法仍然是显示病原体、组织及细胞内特殊结构的简便而可靠的方法,Warthin-Starry特殊染色方法(W-S法)就是其中之一.有关此方法在疾病诊断和研究中的综合介绍较少.现就其染色方法及其在病理领域中的应用状况作一简要回顾和介绍.

    作者:刘红刚;张盛忠;何春燕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结直肠癌中cyclin D1和p27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研究cyclin D1和p27蛋白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关系.方法收集58例手术切除的结直肠癌标本,同时取距癌灶>5 cm的正常组织,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癌组织及正常组织中cyclin D1和p27蛋白的表达.结果 cyclin D1蛋白在结直肠癌的表达阳性率为55.17%, 正常组织无表达(P<0.01);cyclin D1蛋白的表达阳性率在60岁以上年龄组高于60岁以下年龄组(P<0.05); cyclin D1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组织分化程度负相关(P<0.01).p27蛋白在结直肠癌的表达阳性率为55.17%,在结直肠正常组织的表达阳性率为96.55%(P<0.01); p27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组织分化程度负相关(P<0.01). cyclin D1和p27蛋白在结直肠癌的表达呈正相关(r=0.582 P<0.01).结论 cyclin D1蛋白过表达与p27蛋白失活可加速细胞周期转化,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cyclin D1和p27蛋白的检测可作为评价结直肠癌恶性程度和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李昊;张洪福;曹立宇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原发性小肝癌术后早期复发的临床病理学研究

    目的探讨影响原发性小肝癌(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SHCC)术后早期复发的临床病理学因素.方法 70例SHCC术后患者,分别选择6项可能对术后早期复发产生影响的临床与病理学因素,对指标进行t检验或χ2检验分析.结果 70例患者的1、3、5年总体复发率分别为21.4%、62.9%与72.8%;生存率分别为97.1%、85.7%和70.0%;36例复发者中的70.6%(36/51)发生在术后2年内.2年内与2年后复发者的复发灶数目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1.6%、75.0%、52.7%和100%、93.3%、80.0%.复发者单纯肝动脉栓塞化疗术(transcatheter artery chemotherapy and embolization, TACE)治疗26例中,直径≤2 cm者(18例)与>2 cm者(12例),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48.2±10.7个月与27.2±7.5个月,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 SHCC术后2年是复发的高峰时间,可能与肿瘤对血管的侵犯及肿瘤血管的密度直接相关;2年内复发者预后差.对于直径≤2 cm的复发肿瘤,TACE的疗效较好.

    作者:姜凯;黄志强;李维华;周宁新;黄晓强;张文智;刘荣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建立大鼠肺鳞癌模型方法学改进

    在实验性肺鳞癌研究中,首先要建立一个动物模型.如何快速、准确地建立动物肺癌模型对深入研究肺癌的病因、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有重要作用.多年来,国内外学者通过不同方法和途径,建立了多种肺癌模型.田鸿生等[1]建立的肺癌模型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该模型具有诱癌局限于右肺下叶及心后叶,只诱发肺鳞癌,无肺外瘤的发生,诱癌时间短、诱癌率高、无污染等特点,是目前建立实验性肺癌理想方法.但方法中使用的灌注工具及基础麻醉药物,在实际操作中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作者:夏东;王敏;唐志佼;鲁植艳;杨飞;江曼;刘绚;刘铭球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bFGF、VEGF和MVD在原发性输卵管癌中的表达(二)

    (续上期)2.2 MVD、bFGF、VEGF表达与原发性输卵管癌临床病理特征关系 MVD、VEGF的表达与临床分期、病理分化程度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bFGF的表达在临床分期Ⅲ期中要比Ⅰ、Ⅱ期强(u值分别为44.0和14.5,P<0.05).见表2.

    作者:周彩云;姚济芬;陈晓端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乳腺癌组织中uPA、uPAR及nm23-H1的表达

    目的观察乳腺癌组织中uPA、uPAR、nm23-H1的表达并探讨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69例乳腺癌组织中uPA、uPAR和 nm23-H1表达的分布情况,观察其与肿瘤的分化程度以及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1)uPA阳性表达定位于癌细胞胞质;uPAR和nm23-H1 阳性表达定位于癌细胞胞膜及胞质,多数癌旁乳腺上皮细胞呈nm23-H1阳性表达;高分化乳腺癌(Ⅰ级)uPA和uPAR表达阳性率(30.0%和25.0%)低于中低分化乳腺癌(Ⅱ、Ⅲ级)(分别为68.1%、72.7%和70.0%、74.1%)(P<0.05);nm23-H1 表达阳性率在乳腺癌组织不同分化程度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2)腋窝淋巴结有转移者uPA和uPAR的表达阳性率(73.2%和75.6%)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35.7%和35.7%)(P<0.05);有腋窝淋巴结转移者nm23-H1的表达阳性率(24.4%)显著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50.0%)(P<0.05);uPA、uPAR 和nm23-H1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个数均无关;(3)uPA阳性表达的癌组织其nm23-H1表达阳性率(15.0%)低于uPA阴性表达的癌组织(62.1%)(P<0.05).结论 uPA和uPAR的高表达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uPA、uPAR和nm23-H1可以作为乳腺癌侵袭与淋巴结转移的重要标志;nm23-H1与uPA在乳腺癌的侵袭转移中是一对相互拮抗的因素,由于肿瘤细胞uPA的高表达以及nm23-H1 的低表达而易于发生远处淋巴结的转移.

    作者:闵大六;徐晓丽;孙孟红;施达仁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CD44v6和E-cadherin表达与结直肠癌浸润转移关系

    目的探讨CD44v6和E-cadherin(E-cad)蛋白表达与结直肠癌浸润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90例结直肠癌组织中CD44v6和E-cad蛋白表达.结果 90例结直肠癌中CD44v6和E-cad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6%和46.7%.CD44v6高表达及E-cad低表达与结直肠癌Dukes分期、浆膜浸润、淋巴结转移、肝脏转移均呈正相关(P<0.05).结直肠癌中CD44v6表达与E-cad表达呈负相关(r=-0.43,P<0.005).结论 CD44v6和E-cad表达与结直肠癌浸润转移密切相关.检测CD44v6和E-cad蛋白表达可作为判断结直肠癌预后的客观指标.

    作者:谷化平;尚培中;倪灿荣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肠管子宫内膜异位6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肠管子宫内膜异位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6例肠管子宫内膜异位病变组织连续切片,并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肠管子宫内膜异位局部可出现继发性组织学改变和伴随相应的临床表现;ER和PR在异位内膜上皮呈强阳性表达,CK(AE1)在肠上皮呈强阳性表达.结论肠管子宫内膜异位患者的临床表现与病变肠段的解剖部位和累及肠壁的组织学层次密切相关;异位内膜可引起局部肠黏膜腺体增生和息肉形成;ER、PR和CK(AE1)是鉴别肠源性上皮与子宫内膜异位上皮的重要标志.

    作者:黄晓赤;罗克枢;赵剑萍;王西川;马建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大鼠硅肺纤维化中NF-κB和MMP-9的表达

    目的研究核转录因子-κB(NF-κB)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在硅肺纤维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NF-κB和MMP-9在大鼠硅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对照组支气管上皮细胞、肺巨噬细胞和肺间质细胞均可表达NF-κB和MMP-9,肺泡上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未见表达.实验组的支气管上皮细胞、肺巨噬细胞、间质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NF-κB、MMP-9表达均明显增加.在实验的每一个时间点,肺巨噬细胞、肺间质细胞中NF-κB和MMP-9的半定量表达基本同步,呈明显正相关.支气管上皮细胞NF-κB在1~28 d均呈持续高水平表达,但MMP-9在14 d后开始减少;肺泡上皮细胞NF-κB在114 d呈较高水平表达,以后下降,而MMP-9仅于第3~7天时有阳性表达.结论矽尘作用下肺内多种细胞NF-κB和MMP-9表达增加,并可能通过NF-κB介导调控MMP-9表达而影响硅肺的发生发展.

    作者:牛海艳;初令;曾庆富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副乳腺及其肿瘤200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副乳腺及其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和诊断要点.方法对200例副乳腺及其肿瘤的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87例副乳腺中女性185例,男性仅2例.症状期1个月~32年.副乳腺纤维腺瘤发生率是同期副乳腺患者的4.8%,副乳腺癌发生率是同期乳腺癌患者的0.7%.结论副乳腺及其肿瘤的组织类型与原发于正常部位同类型乳腺肿瘤一样,在诊断副乳腺及其肿瘤时必须证实与正常部位乳腺无关.副乳腺癌早期诊断困难,且淋巴和血供丰富,易早期转移,患者预后差.

    作者:廖谦和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