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加32磷-玻璃微球(32P-GMS)内照射治疗中晚期肝癌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择48例中晚期肝癌患者分为两组,其中23例(A组)采用TACE加32P-GMS内放射进行治疗;另25例(B组)为同期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患者,做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年龄均数、肿瘤直径以及肿瘤转移率等方面均具有较好的可比性(P>0.05).后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以及累计生存率.结果治疗后3月观察A组病灶缩小>50%5例,缩小<50%8例,有效率为56.52%(13/23),B组28例中有效9例(36%),经Ridit分析,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6个月、12个月、24个月A组生存率分别为86.96%、47.83%、21.74%,而对照组分别为52%、16%、0.00%(P<0.05).结论 TACE加32P-GMS内放射是治疗中晚期肝癌患者的有效方法.
作者:杜伟;林世杰;罗开元;时德;张庆丰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T管拔除后致胆汁性腹膜炎的原因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二所医院1990年1月~2001年6月间所收治的T管拔除后致胆汁性腹膜炎28例临床资料.结果 18例经保守治疗或体外置管治愈,非手术率64%(18/28),10例经手术治疗,9例治愈,手术率36%(10/28),其中1例因中毒性休克死亡.全组治愈率为96%(27/28),死亡率4%(1/28).结论 T管拔除后致胆汁性腹膜炎多与腹腔内粘连形成不良的各因素有关,根据腹痛的发生、发展情况,决定治疗方式
作者:刘金林;王振波;史显武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结石漏入腹腔的处置方式.方法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结石漏入腹腔的处置方式.结论预防腹腔漏入结石的关键是LC术中防止胆囊分破或取出时撕破致胆汁、结石漏入腹腔,胆囊分破、结石落入腹腔后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随着LC术中腹腔漏入结石处理方式的改进,取石时间缩短,腹腔残石发生率大大降低.
作者:保红平;方登华;高瑞岗;李奎;张雪松;刘天锡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在壶腹癌中表达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32例壶腹癌组织进行MMP-9、TIMP-1的检测.结果 MMP-9、TIMP-1在壶腹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6%(21/32),46.9%(15/32),MMP-9的表达与壶腹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而TIMP-1的表达则相反,MMP-9和TIMP-1的表达呈负相关(P<0.01).结论 MMP-9可作为判断壶腹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标记物.人工诱导TIMP-1的表达可能抑制肿瘤的浸润和转称,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作者:李玉民;贾宝全;曹农;周彦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研究人肝细胞性肝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雄激素受体(AR)和雌激素受体(ER)的表达水平及分布规律.方法应用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法检测50例肝细胞性肝癌标本的肿瘤组织、癌旁组织和10例肝内胆管结石的肝组织中AR和ER的表达情况.结果在肝癌组织、癌旁组织和肝内胆管结石的肝组织中,AR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8%和0%,除癌组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外(P<0.01),其它各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ER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2%、10%和20%,在三组中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所有阳性片中,AR和ER的标记指数(LI)均<25.结论 AR和ER在肝细胞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很低.
作者:蔡秀军;洪玉才;王先法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微创技术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黄疸的诊断与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在微创观念指导下,对LC术后出现黄疸的患者运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和内镜括约肌切开(EST)等微创技术进行诊断与治疗.结果我院1998年8月至2001年5月间共行3160例LC手术,术后出现黄疸者5例,均先接受B超、ERCP检查,提示胆总管结石与胆总管末端狭窄.3例EST取石一次成功,1例首次EST取石失败后予保守治疗5天后再行ERCP与碎石治疗成功,1例因结石较多较大行开腹胆总管探查术.结论对LC术后黄疸,在B超等检查排除明显胆道损伤和胆漏后,胆总管结石应首先考虑.ERCP可进一步明确诊断,EST取石或碎石这一微创技术治疗胆道细小结石伴有胆总管末端炎性狭窄引起的梗阻效果良好.
作者:蔡小燕;牟一平;周建春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结合临床探讨磁共振胆胰管成像技术(MRCP)在诊断胆道梗阻性疾病时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74例胆道梗阻性疾病患者MRCP检查结果,并结合临床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MRCP对胆道梗阻性疾病的定位正确率97%;对良性胆道梗阻性疾病的定性诊断率82%,恶性胆道梗阻性疾病的定性诊断率85%.结论 MRCP对胆道梗阻性疾病有较高的定位和定性正确率,并可部分替代ERCP作用.
作者:孟翔凌;汤铜;孟晓梅;栢亚;朱化刚;杨文奇;徐阿曼;熊茂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可被放射线转录激活的早期生长反应基因-1(early gorwth response-1 Egr-1)启动子驱动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herps simplex virus thymidine kinase tk)在肝癌细胞中的表达以及对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构建以Egr-1为启动子,以tk为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pET,经脂质体介导转染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经G418抗性筛选、分别以0、5、7.5、10、15、20Gy剂量[60]Co-γ射线照射、RT-PCR半定量分析,比较tk基因的mRNA表达,同时,加入前药丙氧鸟苷(ganciclovir GCV),测定其对肝癌细胞的杀伤效应.结果转染后的肝癌细胞株经γ射线照射后其tkmRNA的表达较未照射组(55.2±7.24)有明显提高,以15Gy为显著(117.2±11.1),同时,前药GCV可明显提高对转染细胞的杀伤效率(P<0.001).结论经γ射线照射后,可被放射线转录激活的Egr-1启动子不仅可引起tk基因在肝癌细胞中高效表达,而且可明显提高对肝癌细胞的杀伤效率,从而为提高自杀基因治疗肝癌的疗效以及为肝癌的基因-放射治疗的实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王学浩;范永刚;俞悦;张峰;钱建民;孔连宝;李相成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影像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和治疗方式.方法总结1999~2001收治手术经病理证实的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影像特点及诊治经验.结果明确脂肪密度或信号的肿块,动脉期强化明显,门脉期仍中低度强化是肝血管平滑脂肪瘤的较典型表现.结论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易误诊,综合影像学表现有助于术前正确诊断,治疗上应积极手术切除.
作者:傅思源;周伟平;姚晓平;段伟东;陈汉;吴孟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肝癌、肝硬化患者高分辨率CT图像中食管静脉曲张的表现,比较其与上消化道钡透的敏感性.方法搜集经上消化道钡透证实的28例食管静脉曲张患者及13例无静脉曲张者进行常规肝脏高分辨率CT扫描,采集的图像利用Radwork5.1图像分析软件处理.结果高分辨率CT显示轻度食管静脉曲张患者的食管壁平均增厚至9.7 mm,是无静脉曲张组食管壁厚度的2.07倍,食管壁强化结节大小、数目、门静脉直径及脾脏厚度均明显高于无静脉曲张者,中度及重度静脉曲张更明显.轻度、中度及重度静脉曲张均有其它交通支开放,分别为5例(35.7%)、5例(50%)、4例(100%).3例上消化道证实的轻度静脉曲张高分辨率CT表现同无静脉曲张者.结论高分辨率CT可根据下段食管情况对食管静脉曲张进行初步的预测,对轻度食管静脉曲张的敏感性尚不及上消化道钡透,但对中度、重度食管静脉曲张的诊断较为准确.
作者:韩志刚;程红岩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观察射频热毁损治疗肝脏多发性囊肿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B超引导下集束电极射频热治疗肝脏单发及多发性囊肿50例病人,共计96个病灶,将集束电极穿刺到囊肿中后抽出囊液后行射频治疗.结果 50例病人中47个直径<5 cm的病灶治疗后1月行B超复查,病灶完全消失;36个直径5-10 cm的病灶,体积缩小70%以上;13个>10 cm的病灶,体积缩小60%.3月后复查,11个病灶缩小80%以上,2个病灶较1月时略增大.结论 B超引导经皮肝穿刺射频热毁损治疗肝囊肿,疗效确切、安全,无并发症.
作者:杜锡林;马庆久;褚延魁;王青;鲁建国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肝脏炎性假瘤的临床表现,为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5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肝脏炎性假瘤病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该组平均年龄44岁,男性多见,占68%.50例患者中25例无明显症状,21例有右上腹疼痛,4例出现发热.病灶位于右叶占80%.其中84%患者B超表现为低回声或略低回声,66%边界清楚,72%肿块内部回声不均匀.CT检查示均为低密度影,形态不规则,只有19.4%的患者增强扫描后出现不同时期的增强.17例患者行MRI检查T1加权为低信号,不均匀,边缘模糊,质子加权为等信号;T2加权4例等低信号,2例等信号,11例为略高信号,病灶内似有分隔,增强后只有2例轻度强化.50例术后均恢复良好.结论 B超发现肝脏炎性假瘤的重要手段,动态CT扫描及MRI对于鉴别其它肝脏占位有较大帮助.手术切除仍是目前首选的治疗方法.
作者:单云峰;周伟平;傅思源;姚晓平;陈汉;吴孟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与E-钙粘蛋白(E-Cad)在胆囊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胆囊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4例胆囊腺癌和41例胆囊癌组织中VEGF、E-Cad的表达.结果 VEGF阳性表达率胆囊腺瘤中为42.86%,胆囊癌组织中为80.49%,二者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E-Cad在胆囊腺瘤中仅1例表达减弱,而在胆囊癌组织中表达减弱或不表达占68.29%(28/41),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胆囊癌直径≥2cm及侵及浆膜组VEGF表达升高,而E-Cad表达率明显降低,E-Cad表达率在远处转移组也明显降低.两者表达与肿瘤Nevin分期、组织学分级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结论 VEGF与E-Cad在胆囊癌发生和浸润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两者表达率的高低可作为预示胆囊癌进展及判断预后的指标.
作者:费卯云;冯文明;陈秋强;鲍鹰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保脾术在有腹部手术史脾破裂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对9例外伤性脾破裂并有腹部手术史的患者行腹腔镜保脾术.结果全部病例均获治愈并随访.结论只有遵循腹腔镜保脾术的原则,腹腔镜保脾术在外伤性脾破裂中应用安全可行,值得推广.
作者:沈汉斌;卢晓明;蔡晓棠;菲克里;周红;杨琴;高雄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与肝硬化(liver cirrhosis,LC)组织中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各片段的整合情况.方法采用PCR与Southern杂交技术检则HCC与LC各35例肝组织标本DNA中是否存在HBV基因的整合.结果 HCC组中HBV DNA阳性率为94%(33/35),其中X片段阳性率为92%(32/35);HBV DNA整合率为69%(24/35),其中X片段整合率为69%(24/35).LC组中HBV DNA阳性率为94%(33/35),其中X片段阳性率为84%(29/35);HBV DNA整合率为60%(21/35),其中X片段整合率为40%(14/35).两组在X片段整合率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HBV基因的整合在肝硬化与肝癌中是一个普遍的现象.HBV基因的整合是癌变的早期事件.HBV基因中的X片段的整合与HCC关系密切.
作者:彭志海;张益;裘国强;王兆文;顾炜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的佳手术方法及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方法对我中心实施124例腹腔镜胆囊切除与胆总管切开取石探查、T管引流术进行分析;其中82例改进术式,中转开腹4例,平均手术时间80±30分钟,中转开腹率5%;常规术式42例,中转开腹6例,平均手术时间170±40分钟,中转开腹率14%,改进术式是对于常规术式中胆总管显露方法及胆总管探查器械的改进.结果改进术式在手术操作时间上有显著差异(P<0.01).中转开腹率有差异(P<0.05),在疗效和住院日无差异.结论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T管引流术是治疗胆总管结石安全有效的措施,应采用改进后的术式更佳.
作者:雷海录;阎自强;张康泰;王克成;邓明福;李敬娥;彭立勋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胰腺癌组织中细胞凋亡与bax基因表达的相互关系及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作用.方法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ISEL)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40例胰腺癌组织及14例慢性胰腺炎组织的细胞凋亡(AI),凋亡相关基因bax蛋白的表达.结果胰腺癌组织中的AI均值明显高于慢性胰腺炎组织(P<0.01),随肿瘤进展AI逐渐减少.在癌组织中bax基因阳性表达率为72.50%(29/40),且bax基因高表达组的AI均值明显高于低表达组(P<0.01).结论细胞凋亡相对减少,在胰腺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bax蛋白是调节胰腺癌组织中细胞凋亡的重要因素.
作者:张元;夏曙霞;钱家勤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肝内复发性肝癌的再切除治疗的价值.方法对1980年至2000年31例肝内复发性肝癌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3.5%、69.2%及50.1%,二次切除后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2.1%、32.8%及25.4%,长一例已无瘤生存12年,而140例未再手术者的5年生存率仅9.3%,其中TACE组及PEI组的5年生存率相似,分别为12.2%及14.8%.结论再手术切除是治疗肝内复发肝癌有效的方法,对不能手术者,我们推荐使用PEI术.
作者:江晓晖;张一心;黄建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提高肝包虫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对452例肝包虫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确诊449例(99.3%),误诊3例(0.7%),包虫破裂33例(7.3%).包虫囊液皮试(Casoni试验)、B超、X线及放射性核素肝扫描有诊断价值.452例内囊均采用穿刺摘除,336例(74.3%)外囊腔缝合闭锁,79例(17.5%)外囊部分切除敞开,37例(8.2%)外囊腔闭式引流.治愈451例(99.8%),死亡1例(0.2%).结论诊断肝包虫病的定位方法首选B超,包虫囊液皮试具有较高特异性.内囊穿刺摘除、外囊腔缝合闭锁及部分切除敞开,手术操作简单,疗效满意,并发症少.
作者:王前清;黄喜岷;喻定刚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为提高胰腺损伤患者的手术治愈率,减少术后并发症,作者对我院自1985年1月~2001年5月间收治的26例胰腺损伤的手术治疗经验进行了总结,现报道如下.
作者:朱永辉;嵇宇;程飞;康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肿块型慢性胰腺炎是慢性胰腺炎的一种特殊类型,多呈隐匿发病,病变呈持续进展在胰腺(多位于胰头)形成局限性肿块,常导致胆总管下段梗阻或/和胰管不规则扩张,临床表现为胰腺占位、黄疸、腹部胀痛、腰背部酸痛等,因无特异性常与胰头癌难以鉴别.本病术前诊断率较低,术中亦难以准确定性,故在其诊治方面目前尚无统一可靠的手段和方法.本文总结1994年12月~2001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11例肿块型胰腺炎患者,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其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进行总结分析.
作者:黄侠春;韩继光;黄昆;郑伟平;周宗正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我院自1994年开始开展了脾损伤后的保留脾脏手术,共进行20例.全部取得成功,随访效果良好.
作者:鲁明;张茂林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经典的胆管空肠Roux-Y吻合术后逆流感染是一个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临床上虽有几种附加抗返流术式,鉴于存在实际操作上的难点,瓣膜血供差及可能发生狭窄、梗阻和萎缩、变性等问题,本文设计一种简便易行的空肠吻合口肠腔抗返流瓣成形术.临床应用20例实际疗效满意,无并发症,介绍如下.
作者:孙民昌;侯新丽;燕归如;刘小明;赵立志;王继成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医源性胆管横断伤、术中对端吻合、技术要求高,胆漏、狭窄等并发症多,远期效果差,作者改进手术方法,采用吻合+血管胆管鞘修补的方法治疗二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玉堂;姜树周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复杂的细粒棘球幼病(包虫病)钙化后的囊肿的临床表现不明显,往往很难确定,是否需要手术,尤其是在无症状的病人则很难确定,我们总结了1975年-2000年内共600例肝细粒棘球幼病进行了外科治疗,其中35例囊肿明显的钙化,31例行手术治疗,手术切除率在86%以上,术后未复发及并发症发生,疗效佳,现总结如下:
作者:柴宗寿;郭欣;李镜洲;王翔 刊期: 2002年第05期
1 临床资料例1:杨某某,女,45岁.因原发性肝癌(右,巨块型)伴门静脉右支癌栓行右半肝切除+含癌栓的门静脉右支切除术.术前AFP>3000ug/L.术中见左半肝体积代偿性增大,呈小结节性肝硬化.术后2个月AFP降至30ug/L.6个月AFP回升至280ug/L,B超、MR检查提示门静脉主干扩张,直径3cm,腔内充填实质性占位,残肝未见占位性病变.例2:陈某,男,46岁.因肝细胞癌(左,弥漫型)伴门静脉主干及左右支癌栓行扩大的左半肝切除+门静脉左支切除+经左支断端取除门静脉主干及右支癌栓.术前AFP:1118ug/L.
作者:王永忠;王枫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我国肝癌患者合并肝硬化的发生率比较高,约为53.9%~85.0%,这些患者术前多存在不同程度的肝功能不全和营养不良的情况,在行肝切除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均较高,对这类患者来说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因而有必要将其这一特殊情况下的营养支持作深入的探讨.
作者:伍晓汀;周勇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尽管肝移植、微创与无创技术及生物治疗正在改变原发性肝癌(下称肝癌)治疗的历史,但是,在肝癌治疗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今天,外科治疗在肝癌的综合治疗中依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肝脏本身的解剖结构与生理特征、背景肝病的存在以及肿瘤部位的特殊(紧贴肝门血管)使肝癌切除术手术极富危险性和挑战性.作者回顾并思考近20余年亲自施行的402例肝癌切除术,拟就如何提高肝癌切除安全性的问题谈谈自己粗浅体会.
作者:何生;禹正杨;李富宇 刊期: 2002年第05期
肝包虫病是我国西北农牧区常见的地方病,五、六十年代发病率极高,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多年的实践,对该病的诊断、治疗逐步趋于完善.现将国内肝包虫病的诊疗现状作一分析.
作者:肖占军 刊期: 2002年第05期
肝癌是一种常见恶性肿瘤,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射频治疗(RFA)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新的热疗方法,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现在RFA对肝癌的治疗已达到较为满意的效果.
作者:向进见;韩亮;沈世强;童仕伦 刊期: 2002年第05期
胆囊结石和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疾病,自上世纪50年代起,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这一临床现象就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由于B超、CT和MRI等影像学应用的普及和近年来肝硬化危重合并症治疗的进展,使肝硬化病人生命延长,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再次成为临床关注的热点,但迄今为止,肝硬化与胆囊结石的关系仍有许多未取得一致的意见,本文将近年文献综述如下.
作者:刘宏;王国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近年来由于肝切除技术的发展,原发性肝癌术后近期效果显著提高, 有报道手术死亡率接近为零,但肝癌术后5年累计复发率达75%~100%,仍为主要死亡原因.[1,2]如何提高肝癌患者生存期及远期疗效成为外科医生所面临的新挑战.近年来,有关术后复发的预防及治疗的文献较多,现综述如下.
作者:武金才;陆才德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0岁,因乙型肝炎20年,发现肝占位性病变2周入院.经外院B超、CT和MRI检查发现肝左外叶多血供实性占位性病变,大小约2.6cm×1.6cm.化验检查AFP、CEA、CA19-9均为正常.初步诊断为原发性肝癌、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
作者:刘荣;王悦华;周宁新;黄志强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原发性肝癌(下称肝癌)的诊断难题已基本解决,而治疗仍在不断的探索中.为提高肝癌的疗效,目前已有许多治疗方法在临床应用中.然而,从肝癌治疗方法发展的整个历程中可以发现,至今没有一种方法能适应每个病人而都能获得理想满意的疗效.肝癌的治疗从50年代的全身化疗,60年代初尝试手术切除,即规则性肝叶切除,到后来的不规则性肝叶切除、局部切除,亚段肝切除,复发再切除,大肝癌治疗缩小后的Ⅱ期切除,不能切除之肝癌行术中肝动脉结扎、栓塞、皮下化疗泵置入,还有经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经皮无水酒精注射、微波固化、冷冻治疗、肝移植等.
作者:杨甲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通过对HBxAg在HBsAg阳性的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研究,进一步了解HBVx基因在原发性肝癌发生发展与转归中的作用.方法对HBxAg在原发性肝癌及其转移灶组织中的表达进行免疫组化检查,同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法(PCR)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病人血中的HBVDNA、HBeAg,了解HBxAg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表达与肝癌分期及AFP表达的关系;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HBxAg在肝癌单发灶组(Ⅰ组)病人阴、阳性表达分别为8/28、20/28例;在肝癌伴肝内转移灶组(Ⅱ组)病人阴、阳性表达分别为6/32、26/32例;肝癌病人外周血中的HBVDNA在Ⅰ组和Ⅱ组阳性数分别为5/28、7/32例,HBeAg在Ⅰ组和Ⅱ组阳性数分别为7/28、10/32例;HBxAg的阳性表达数,在临床Ⅰ、Ⅱ、Ⅲ期病人中分别为1/5、19/22、26/32,在大小肿瘤中阳性表达数分别为42/48、4/12,在AFP阴阳性表达组中阳性表达数分别为13/16、33/44.结论乙肝x基因与原发性肝癌及转移灶中癌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关系,与病人预后判断也有一定的关系,但其表达的高低不能作为肝癌转移倾向的预测指标.它对原发性肝癌发生发展的作用不受乙肝复制指标的影响.
作者:丁海;薛迪广;刘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对PA317/FasL-pLXSN在裸小鼠体内抗肿瘤作用及机理作进一步探讨.方法制备PA317/pKXSN-FasL+病毒上清及转FasL CBRH7919细胞株.60只实验动物,随机分成4组.收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CBRH7919肝癌细胞,A、C、D三组每只裸小鼠接种肝癌细胞于腋窝皮下.A组(对照组):接种5天后,在腋窝部肿瘤内注射生理盐水;B组:接种FasL-CBRH7919制备模型;C组:实验方法同A组,在腋窝部肿瘤内注射PA317/pLXSN-FasL+病毒上清;D组:实验方法同C组,在腋窝部肿瘤内注射PA317/pLXSN空载体.肿瘤细胞接种后测量、计算肿瘤的体积;间接免疫荧光流式细胞仪(flowcytometer,FCM)检测各组肿瘤组织FasL的表达情况.采用PI-Annexin V方法,用FCM检则各组肿瘤细胞凋亡情况.结果观察时间为20天,B、C组肿瘤生长受到明显抑制,但并未完全消退,且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D组肿瘤生长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B、C组肿瘤组织中FasL表达显著高于A、D组(分别为72.3%,68.6% vs7.2%,11.3%,P<0.01);与此对应,B、C组肿瘤组织中细胞凋亡显著高于A、D组(分别为30.5%,31.3% vs 12.1%,19.4,P<0.01)结论采用逆转录病毒载体将FasL基因导入裸小鼠肝癌组织,可改变FasL在癌组织、癌周组织和正常组织表达的不均衡性,诱导Fas依赖性的肿瘤细胞凋亡,有效抑制肿瘤增殖.
作者:李国强;王学浩;孙倍成;钱建民;俞悦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 E-钙粘附蛋白(E-Cad),CD44V6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高压锅抗原修复免疫组化技术.结果正常肝组织E-Cad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和肝癌组织(P<0.05),CD44V6仅在肝癌组织中见到表达,E-Cad表达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包膜是否完整及癌细胞分化程度密切正相关,与有无门静脉瘤栓形成密切负相关(P<0.05),CD44V6的表达与原发性肝细胞癌有无门静脉瘤栓形成密切正相关(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E-Cad、CD44V6的表达与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的预后相关(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表明E-Cad、CD44V6、门静脉瘤栓、肝癌细胞分化程度可作为影响预后的指标(P<0.05).结论 E-Cad和CD44V6表达对预测肝癌转移和评估预后是一重要的指标.
作者:邵宇;黄颖;黄建富;殷凤峙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猪辅助性异位部分肝移植术佳模式.方法 28头幼猪随机分成供体组和受体组,分A、B、C三种模式进行异位部分肝移植.结果 C组模式从解剖学、血流动力学角度均优于A、B两组.结论 C组模式优于A组和B组模式.
作者:易永祥;俞建光;刘俊卯 刊期: 2002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