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安徽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 国际刊号:1000-1492
  • 国内刊号:34-1065/R
  • 影响因子:1.09
  • 创刊:1955
  • 周期:月刊
  • 发行:安徽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28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剑桥科学文摘,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哥白尼索引(波兰), 万方收录(中)
  • 安徽省优秀学报(2004 2009)
  • 医药卫生综合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2003年4期文献
  • 心停搏液中钙镁离子浓度对幼兔心肌影响

    目的探讨晶体停搏液中钙镁离子浓度对幼兔心肌的影响.方法采用Langendorff灌注装置,观察不同浓度钙镁离子停搏液对7~14 d幼兔心肌的影响.结果停搏液镁离子为15.0 mmol/L、钙离子为0.5 mmol/L时,缺血后心功能(AF、CO、SV、SP)恢复率,冠脉流出液心肌酶(GOT、LDH、CK)值,心肌高能磷酸盐ATP的储存,与生理浓度钙镁离子停搏液及其它各组对比,效果佳(P<0.05).结论高钙低镁晶体停搏液对幼兔心肌提供良好的心肌保护效果.

    作者:梅运清;程邦昌;黄洁;王志维;毛志福;涂仲凡;高尚志;胡大一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IL-2诱导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

    目的了解白细胞介素2(IL-2)诱导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IL-2(105 IU/L)体外诱导PBMC 5 d,并与Raji细胞株共同培养,采用MTT法测定不同时间诱导后的PBMC对Raji细胞的杀伤效应;采用BAS-ELISA法检测杀伤活性大时的IFN-γ、TNF-α、sFasL的表达,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诱导后PBMC的FasL、穿孔素、颗粒酶B的表达.结果 IL-2(105 IU/L)体外诱导PBMC 5 d时,都能明显增强对Raji细胞的杀伤活性,而且在培养的第4天杀伤活性高(P<0.05),诱导PBMC 4 d后, FasL、穿孔素、颗粒酶B的表达与B组相比,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IL-2(105 IU/L)体外诱导PBMC能明显增强对Raji细胞的杀伤活性,主要是通过诱导PBMC表达IFN-γ、穿孔素、颗粒酶B和FasL的表达而发挥抗肿瘤细胞的作用.

    作者:杨明珍;夏瑞祥;黄建尧;曾庆曙;程昌斌;谭锦泉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黄芪提取物的体外抗乙肝病毒作用

    目的研究黄芪提取物抗乙型肝炎病毒(HBV)作用.方法采用ELISA法观察两种黄芪提取物黄芪总苷(AST)、黄芪多糖(ASP)对HBV-DNA转染的HepG2-2.2.15细胞分泌表面抗原(HBsAg)和e抗原(HBeAg)影响,同时用3H-TdR掺入法检测HepG2-2.2.15细胞增殖.结果 AST(40、80、160 mg/L)、ASP(256、512 mg/L)对HBsAg、HBeAg分泌有抑制作用,ASP(128 mg/L)还可以抑制HBsAg分泌.AST(40、80、160 mg/L)、ASP(128、256、512 mg/L)可抑制HepG2-2.2.15细胞的增殖.抑制HepG2-2.2.15细胞分泌HBeAg、HBsAg和细胞增殖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AST为88.14、92.07、32.81 mg/L,ASP为350.59、354.38、139.55 mg/L.结论 AST、ASP在体外实验中有抗HBV和抑制HepG2-2.2.15细胞增殖的作用,AST作用优于ASP.

    作者:邹宇宏;杨雁;吴强;陈敏珠;张胜权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5-氟尿嘧啶两种不同制剂急性毒性比较

    目的比较5-氟尿嘧啶(5-Fu)两种不同制剂急性毒性的差异.方法采用静脉注射(iv)、腹腔注射(ip)两种途径,观察小鼠给予包封有5-Fu的GalCer脂质体或5-Fu 注射剂后所产生的毒性反应和死亡情况,计算半数致死量(LD50).结果 iv 5-Fu GalCer脂质体和iv 5-Fu的LD50分别为270.1、189.6 mg/kg;其95%可信区间分别为222.0~327.5、144.7~247.6 mg/kg.ip 5-Fu GalCer脂质体和ip 5-Fu的LD50分别为380.2和257.7 mg/kg;其95%可信区间分别为310.6~461.1和213.1~352.5 mg/kg.5-Fu GalCer脂质体和5-Fu相比,两种制剂的iv、ip给药途径的LD50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 5-Fu GalCer脂质体急性毒性小于5-Fu.

    作者:金涌;李俊;姚宏伟;徐叔云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脐血造血干/祖细胞体外扩增后端粒酶活性的表达

    目的探讨脐血造血干/祖细胞在不同细胞因子支持的体外扩增过程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PCR-ELISA方法检测脐血造血干/祖胞体外扩增前后的端粒酶活性、细胞扩增倍数及免疫表型的变化.结果新分离的脐血CD34+细胞表达弱的端粒酶活性,体外培养7 d,细胞端粒酶活性达高,干/祖细胞扩增倍数也明显增高,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胞分化成熟,端粒酶活性减低.结论端粒酶的活性的升高与造血干/祖细胞的扩增相一致;从临床应用价值来看,脐血CD34+细胞体外扩增时间应以7 d内为宜;IL-3促分化能力大于G-CSF.

    作者:刘会兰;孙自敏;汪渊;戴海明;汪健;翟志敏;任学雷;倪世良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参七虫草胶囊对慢性阻塞性肺病大鼠模型细胞因子的影响

    目的探讨参七虫草胶囊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大鼠模型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3月龄健康♂ 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 COPD大鼠模型组采用香烟熏结合LPS(大肠杆菌内毒素)气管滴入复制.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测定大鼠前后血清的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4(IL-4)、白介素-10(IL-10)的水平.结果参七虫草胶囊可使大鼠模型组血清TNF-α、IFN-γ明显升高,而IL-4、IL-10则减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参七虫草胶囊可调节慢阻肺(COPD)模型的细胞因子的紊乱.

    作者:季红燕;张念志;陈炜;王胜;朱慧志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家兔颈椎前软组织内植物神经的组织化学研究

    目的探讨交感型颈椎病发病机制.方法采用神经组织化学方法,对家兔颈椎前软组织内肾上腺素能神经和胆碱能神经进行观察.结果肾上腺素能纤维分布在前纵韧带内、椎前肌肌纤维间、小血管周围以及椎前筋膜内;乙酰胆碱酯酶阳性纤维散在于上述组织.结论从形态学证实颈椎前软组织内存在大量的交感神经末梢.

    作者:陈和木;吴毅文;何娟娟;江家元;倪朝民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膀胱癌细胞p16抑癌基因失活的研究

    目的探讨膀胱癌中p16基因失活情况.方法采用PCR、PCR-SSCP和DNA甲基化分析技术等方法对25例膀胱癌组织中p16基因进行检测.结果 25例膀胱癌标本中有6例存在p16基因纯合性缺失,缺失率为24%;无1例出现点突变;16例出现异常甲基化,检出率为69.6%(16/23).结论外显子2的纯合性缺失在安徽区域发生的膀胱癌中可能不是一个较频繁发生的事件;通过CpG岛异常甲基化失活可能是膀胱癌p16基因失活的主要机制.

    作者:鲁文胜;于德新;周青;方卫华;汪渊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胃癌组织中AR与Rb-Cyclin D1调控系统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胃癌中雄激素受体(AR)与RB-CyclinD1调控系统的表达及与胃癌的临床生物学行为间的关系,同时探讨其在胃癌中的相关性.方法选取59例胃癌组织,同时以30例癌周正常组织作为对照,应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组织中AR、RB、CyclinD1的表达水平.结果①胃癌组织中AR、RB、CyclinD1的阳性率分别为47.5%(28/59)、69.5%(41/59)、47.5%(28/59),显著高于对照组;②AR与RB呈正相关,RB与CyclinD1正相关;③AR与RB均与肿瘤的大小呈正相关,且RB还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结论①AR、RB、CyclinD1在胃癌中有较高的阳性表达率,参与胃癌发生发展的调控;②AR与Rb-Cyclin D1调控系统在胃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协同促进作用;③AR与RB均与胃癌的大小呈正相关,RB还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提示两者尤其是RB可能是胃癌发生的晚期分子事件.

    作者:刘弋;钱结胜;王光升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日本血吸虫重组信号蛋白14-3-3对日本血吸虫病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纯化的日本血吸虫 (中国大陆株) 重组信号蛋白14-3-3 (rSj14-3-3)诊断血吸虫病的价值.方法利用纯化的rSj14-3-3抗原与成虫抗原,间接ELISA法检测急、慢性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血清.结果急、慢性血吸虫患者血清rSj14-3-3抗体检出率为100%和92.0%,与正常人血清未出现交叉反应;抗AWA抗体检出率为98.0%和94.0%,与正常人有7.3%的交叉反应.结论 rSj14-3-3为抗原诊断日本血吸虫病显示出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具有实用价值.

    作者:刘庆中;沈继龙;汪学龙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褪黑素保护大鼠慢性肝损伤的动态观察

    目的观察褪黑素抗大鼠慢性肝损伤作用.方法用四氯化碳(CCl4)制造大鼠慢性肝损伤模型,同时予褪黑素腹腔注射;在造模的第1、2、3月末处死大鼠,分别测定大鼠体重、肝脏湿重和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及白蛋白和总蛋白水平,并作肝脏病理学检查.结果褪黑素可以显著降低CCl4诱导大鼠慢性肝损伤早期的ALT、AST,在大鼠慢性肝损伤的中期,MT可提高血清白蛋白水平和白球比值,改善肝脏病理损伤.结论褪黑素在CCl4诱导的大鼠慢性肝损伤早期可以减轻肝脏炎症,而在中晚期,MT主要起着抑制肝纤维化的作用.

    作者:赵宗豪;梅俏;吴军;胡咏梅;徐新华;许建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异丙酚和咪唑安定对颅脑手术患者颅内压的影响

    目的比较异丙酚和咪唑安定麻醉在脑肿瘤患者的手术中对颅内压的影响.方法选择20例开颅手术的脑肿瘤患者随机分成异丙酚组(Ⅰ组,n=10)和对照组咪唑安定组(Ⅱ组,n=10),两组患者均取左侧卧位选择L3~4间隙穿刺,监测颅内压(ICP);并监测记录ICP、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在麻醉前,麻醉诱导后2、4 min,插管后2、4、6、8、10 min,切皮及钻颅等时点的数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之间在诱导后2 min时ICP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他时点的ICP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患者之间SBP、DBP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Ⅰ组诱导后4 min SBP和DBP与基础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ICP与基础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Ⅱ组诱导后4 min和插管后6 min的SBP、DBP与基础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ICP与基础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异丙酚和咪唑安定用于脑肿瘤患者的麻醉,都能维持稳定的颅内压 ,但咪唑安定对血压的影响较异丙酚大,因此异丙酚更安全有利.

    作者:李云芳;顾尔伟;张健;张野;方能新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安氟醚麻醉对老年患者心肌酶谱的影响

    目的探讨安氟醚麻醉对普胸外科手术的老年患者心肌酶谱的影响.方法选择普胸外科手术的老年患者20例,分对照组和安氟醚组,每组10例;咪唑安定、异丙酚、芬太尼、维库溴铵等麻醉诱导,麻醉期间对照组不吸入麻醉药、安氟醚组麻醉期间吸入安氟醚.分别于麻醉前、手术结束、术后24 h抽取静脉血3 ml测ALT、AST、LDH、CPK、CKMB、LDH1、AHBD.结果 AST安氟醚组术毕、术后24 h升高,对照组术后24h升高.二组老年患者的CPK术毕、术后24 h与麻醉前比较升高(P<0.01),安氟醚组的LDH、AHBD术后24 h水平与麻醉前比较升高(P<0.05).结论安氟醚麻醉对进行普胸外科等大手术老年患者心肌酶谱有一定的影响.

    作者:王纯辉;李元海;李磊;徐志荣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在恶性骨肿瘤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中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在恶性骨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测定了56例健康对照组、28例恶性骨肿瘤患者血清中TSGF,并进行比较.结果恶性骨肿瘤患者血清中TSGF的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升高(P<0.01),恶性骨肿瘤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含量水平下降(P<0.05),对恶性骨肿瘤诊断灵敏度89.29%,特异度91.07%.结论 TSGF具有敏感度高、特异性好,对恶性骨肿瘤诊断具有一定临床参考价值.同时其操作简便、快速、无需特殊的仪器设备,对恶性骨肿瘤辅助诊断和病情监控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周健;孙昕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安庆地区放射工作人员淋巴细胞遗传学分析

    目的对安庆地区放射工作人员淋巴细胞遗传学进行分析.方法采用染色体畸变分析和淋巴细胞微核检测两种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调查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后与对照组相比较,放射组的染色体畸变和淋巴细胞微核率上均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无着丝粒断片是放射组染色体畸变中主要的改变(P<0.01).同时,无着丝粒断片与淋巴细胞微核之间并未表现出良好的相关性,而淋巴细胞微核率在工龄组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结论小剂量的慢性照射可造成一定的染色体损伤效应,工作在第一线的职业放射性工作人员应注意个人的辐射防护.

    作者:金问森;徐师国;万志祥;季其仁;陈大丰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对胃癌根治术中血糖及皮质醇的影响

    目的探讨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对胃癌根治术中血糖及皮质醇浓度的影响.方法 20例择期胃癌手术患者随机分成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Ⅰ)和单纯全麻组(Ⅱ),分别于麻醉前(T1)、诱导插管后5 min(T2)、手术60 min(T3)、术毕(T4)及拔管后30 min(T5)抽取静脉血,测定血糖及皮质醇的浓度.结果Ⅰ组患者的血糖自T3时段升高(P<0.01),皮质醇自T4时升高(P<0.05);Ⅱ组患者的血糖自T2时就升高(P<0.05),皮质醇自T3时升高(P<0.01).两组间血糖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Ⅰ组的升幅较Ⅱ组小;皮质醇浓度在T3、T5时Ⅰ组升幅较Ⅱ组减低(P<0.05).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可减低胃癌根治术中患者血糖和皮质醇浓度的升幅,减轻手术引起的内脏牵拉反应及应激反应,是胃癌根治术理想的麻醉方法.

    作者:邓小强;李元海;方能新;曾一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并发症

    目的分析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的并发症,探讨其发生的原因、预防和处理措施.方法 723例(1 390只眼)近视患者(-1.50~-22.00 D)行LASIK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其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术中角膜瓣形成不全5只眼(0.36%),角膜瓣过薄4只眼(0.29%),角膜瓣游离6只眼(0.43%),角膜瓣层间异物残留12只眼(0.86%),屈光回退>1.0 D者20只眼(1.44%),激素性高眼压16只眼(1.15%),眩光和夜驶困难24只眼(1.73%).结论 LASIK治疗近视安全、有效,但仍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必须引起重视,提高手术技巧和完善手术设计有助于进一步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和提高手术的预测性和准确性.

    作者:朱美玲;廖荣丰;陈逖;张晓苹;陶黎明;卫修玲;夏卫东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异丙酚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的作用

    目的观察异丙酚用于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检查的麻醉效果及其对患者血压、血氧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16例患者采用异丙酚静脉全麻,记录患者手术后清醒时间、术中感觉及术后反应.供氧采用Y形管将高频通气机接在纤支镜上进行或予面罩吸氧.结果 16例患者检查结束后均在3.03 min±1.19 min内迅速清醒,无1例出现头痛、恶心及呕吐等麻醉后反应,并且对整个检查过程无任何痛苦的感觉.其中15例患者血压及血氧饱和度下降均在正常范围,只有1例患者明显下降.16例患者检查过程中无1例出现心脑合并症.结论采用异丙酚静脉全麻行纤支镜检查术,麻醉效果好.对血压及血氧饱和度干扰小,对于痛觉过敏及局麻不能配合的患者来说,是一种安全且副作用小的方法.

    作者:魏立平;王正维;张世叶;何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DRFS装置治疗腰椎滑脱症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脊柱滑脱复位固定装置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9例腰椎滑脱症患者采用DRFS装置复位固定并脊柱融合术.结果 29例治疗患者获得7~30月随访,平均复位率及脊柱融合率均达100%.结论 DRFS治疗脊柱滑脱复位满意、固定可靠、融合率高,是治疗腰椎滑脱较理想的方法.

    作者:方诗元;禹德万;孔荣;童元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α1受体阻滞剂联合抗生素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α1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合用抗生素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疗效.探讨α1受体阻滞剂在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74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8例口服α1受体阻滞剂(可派)和左旋氧氟沙星,对照组36例仅口服左旋氧氟沙星,均治疗6周,观察治疗前后尿动力学指标,前列腺液常规及前列腺炎症状评分的变化.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81.5%,对照组为36.7%,合用α1受体阻滞剂治疗慢性前列腺炎较单用抗生素治疗更为有效(P<0.05).结论α1受体阻滞剂可降低尿道压力,减轻前列腺内尿道返流,改善慢性前列腺炎的症状.

    作者:苏红;诸禹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铸造核桩冠和高嵌体修复严重缺损后牙的临床观察

    目的比较铸造核桩冠和高嵌体修复后牙严重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5颗经过完善根管治疗后的严重缺损后牙,31颗进行铸造核桩冠修复,14颗进行高嵌体修复,并随访观察1~2年.结果两组修复的临床效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铸造核桩冠和高嵌体用于修复后牙严重缺损均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朱民英;袁萍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纤维胆道镜辅助手术治疗胆道结石

    目的探讨纤维胆道镜辅助手术治疗胆道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1996年10月~2003年1月我院纤维胆道镜诊治的250例胆道结石的临床资料.结果应用纤维胆道镜术中、术后分别发现漏诊结石2例和15例,术中发现残留结石9例,取尽4例;术后残留结石171例,取尽144例,结石总取尽率为84.2%.结论纤维胆道镜辅助外科手术是治疗肝胆管结石的有效措施.

    作者:张从雨;张亚铭;王永胜;郑小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老年下呼吸道感染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性监测

    目的了解本地区老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革兰阴性杆菌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采用普通细菌培养及药敏感测定.结果阳性细菌分离率28.47%;革兰阴性杆菌中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溶血不动杆菌、洛非不动杆菌为优势菌;大多数革兰阴性菌杆菌对亚胺培南、丁胺卡那、头孢吡肟、妥布霉素较敏感.结论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是多样性,亚胺培南、丁胺卡那抗菌活性强.

    作者:赵卉;汤懿珍;徐元宏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肝动脉解剖变异在中晚期肝癌介入治疗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放射学肝动脉解剖变异及其在中晚期肝癌介入导管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25例中晚期肝癌肝动脉造影表现及其介入治疗资料.结果 125例中107例(85.6%)有典型肝动脉分布.肝动脉变异18例(14.4%),其中肝右动脉变异10例(8%),而又以肝右动脉始于肠系膜上动脉者多,占6.4%.副肝左动脉变异1例(0.8%).肝左动脉和肝右动脉同时变异2例(1.6%).肝总动脉变异3例(2.4%).胃十二指肠动脉起自肝右动脉和腹腔动脉各1例(1.6%).对123例成功进行了肝动脉化疗栓塞,2例肝右动脉变异因角度关系超选插管未成功.结论认识肝动脉解剖变异有助于提高插管的成功率和中晚期肝癌的介入治疗疗效.

    作者:邹树兰;李章钧;王万勤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21例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介入治疗

    目的研究经皮经肝胆管引流及内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和并发症的病因及防治.方法 21例梗阻性黄疸患者接受了胆管引流和内支架置入术.其中胆管癌8例,胰头癌4例,胃癌术后胰头转移4例,胆囊癌2例,胆囊癌术后复发1例,原发性肝癌及肝癌术后转移各1例.结果 20例置入了内支架,其中左右肝管置入双支架6例,一侧肝管引流、一侧置支架4例,单纯胆道支架9例.血清胆红素1周内由(363.17±124.06) μmol/L降至(178.60±45.05) μmol/L.并发症有1例胆道出血、死亡,1例胆道感染伴败血症.结论经皮经肝胆管引流及内支架置入术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有效方法,简便、安全、并发症少.

    作者:吴礼明;张国兵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血清内抑素水平变化在肝癌患者随访中价值

    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患者根治术前血清内抑素(Endostatin, ES)水平及其术后动态变化与HCC预后的关系;与甲胎蛋白(alpha-Fatoprotein,AFP)比较,评价ES作为判断HCC术后复发评价指标的可能性.方法采集1999年3月~2001年10月我院43例HCC住院手术患者中完全随访的34例患者术前24 h、术后3及10 d、术后3及6个月的5次血样,分别应用ELISA方法和自动发光技术检测血清ES和AFP水平.根据Bus或CT等方法了解患者术后复发情况.结果 34例HCC患者中11例复发,有术前ES水平不高且术后持续较低;另外23例未复发患者术前ES血清水平较高,手术后3 d血清ES水平总体均值下挫后较快回升(P<0.01).患者复发后AFP升高(P<0.01);但术前AFP水平与术后是否复发无关(P>0.05).结论 ES可能参与HCC患者手术后复发的调节;血清ES水平作为肝癌患者预后判断指标较AFP对于手术复发具有更高的预测性.

    作者:孔建新;邹卫龙;许戈良;李建生;潘健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四肢一次性切痂自体微粒皮移植术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

    目的寻找大面积深度烧伤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24例大面积深度烧伤于伤后3~6 d行四肢一次性切痂、自体微粒皮移植术修复创面.结果①24例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有20例存活,其中微粒皮成活及覆盖创面90%以上者12例、70%~90%者8例.②5~7 d后,异体皮表皮层出现疱状变性;2周左右,异体真皮出现黑色斑点,4~6周形成痂皮脱落,其下为新生表皮覆盖.③随访2年见愈合后的创面平整、光滑、有弹性.结论四肢一次性切痂微粒皮移植术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切实可行、临床疗效确切.

    作者:王永杰;汪昌荣;方林森;胡德林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正交函数法测定新福林滴眼液

    目的探讨正交函数法测定盐酸新福林的含量.方法采用正交函数分光光度法,以二次正交多项式为新福林的分析多项式摸型,选择测试点数和间隔波长,测定新福林的含量.结果盐酸新福林的平均回收率为99.47%,RSD为0.58%(n=6).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适合于盐酸新福林滴眼液的快速含量检测.

    作者:孙红玲;杨旭;耿志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重症患者体外循环插管技术及心肌保护

    重症患者置管技术要求较高,在整个心脏手术中占去较多的时间.自1998年5月~2002年5月,我们改进手术置管顺序并加强心肌保护应用于重症患者手术38例,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手术治疗结果及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纪树武;杨大彬;刘云龙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不明原因长期发热215例病因分析

    不明原因长期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 FUO)是指发热持续3周以上,体温≥38.5℃,经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检及常规实验室检查后仍不能明确诊断者[1].FUO是内科临床疑难病症,其病因复杂,易引起误诊和漏诊.我们对近10年来收治我院内科215例FUO病例进行回顾性病因分析.

    作者:杨明珍;胡红琳;刘爽;蔡学杰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老年与非老年食管、贲门癌的外科疗效比较

    1997年1月~2002年12月我科手术治疗食管、贲门癌患者248例,现将其中62例65岁以上患者作为老年组(占同期手术的25%),与65岁以下非老年组(占同期手术75%)的临床特点作一比较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郑京宁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小肠出血10例临床分析

    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上消化道出血经胃镜检查能很快明确诊断,并能行胃镜下止血治疗.结肠出血大都能在肠镜下明确诊断,而小肠出血诊治较困难.为探讨小肠出血诊治方法,对我院住院患者中11例黑便患者经胃镜、肠镜或胃肠钡餐检查不能明确诊断者,行血管造影(DSA)检查明确诊断小肠出血的10例病例进行分析.

    作者:彭琼;洪慈;吴艳妹;高斌;徐圣德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睡眠觉醒、静息活动昼夜节律在衰老中的改变及其与松果体素昼夜节律间的关系

    目的研究自然环境条件下健康人的睡眠 - 觉醒、静息 - 活动昼夜周期和唾液松果体素昼夜节律随着衰老产生的生理性改变,并分析其相互关系.方法 65例健康志愿者分为青年、中年、老年和高龄老年组.静息-活动监测仪(Actigraphy)连续5 d在体监测自然环境条件下的睡眠-觉醒,静息-活动昼夜周期.24 h内采集12个唾液样本,使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唾液松果体素水平,余弦公式拟合松果体素分泌的24 h曲线,获得松果体素分泌昼夜节律的参数.多因素方差分析(MANOVA)检验年龄对于睡眠-觉醒、静息-活动昼夜周期和唾液松果体素昼夜节律的影响.部分相关分析控制年龄、性别分析了睡眠-觉醒、静息-活动昼夜周期与唾液松果体素昼夜节律之间的关系.结果本次研究发现睡眠-觉醒昼夜节律在不同年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静息-活动监测仪记录显示老年组和高龄老年组的实际睡眠时间和睡眠效益明显降低,但睡眠潜伏期、节律破碎指数、夜间觉醒次数和日间打盹次数显著增加.在静息 - 活动节律中,4个年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0.01).日间稳定性在4个年龄组中基本相同,但老年组和高龄老年组比青年组和中年组的昼夜变异性增加、夜间活动增多、静息-活动节律振幅降低.性别对睡眠-觉醒和静息-活动昼夜节律并无影响.本次研究中,唾液松果体素昼夜节律在青年、中年、老年和高龄老年组中差异有显著性(P<0.01),唾液松果体素昼夜振幅从中年组开始就发生显著下降,且随着衰老逐渐加剧.尽管唾液松果体素昼夜节律的峰值时相在各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但其相差在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峰值时相与就寝时间的相差在老年组与高龄老年组中明显延长,峰值时相与觉醒时间的相差在老年组与高龄老年组中明显缩短.松果体素昼夜节律的时相弥散度在老年组与高龄老年组中显著增加.此外,我们还发现睡眠-觉醒节律与松果体素昼夜节律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在衰老的过程中随着松果体素昼夜节律的衰弱,睡眠-觉醒节律逐渐紊乱.而且本研究组还首次报道静息-活动昼夜周期与松果体素昼夜节律之间存在高度负相关.结论松果体素分泌水平的下降可能是造成静息-活动、睡眠 - 觉醒昼夜节律衰弱且紊乱的重要因素;随着衰老,昼夜节律与睡眠 - 觉醒昼夜节律的相差改变可能是造成老年人入睡困难和早醒的主要原因.

    作者:黄永璐;周江宁;刘荣玉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正常妊娠妇女与妊高征妇女瘦素水平测定

    目的探讨瘦素对正常妊娠妇女及胎儿生长发育所起的作用;同时探讨瘦素在妊高征的发病及病情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住院分娩的晚期妊娠妇女(正常组33例,妊高征组31例),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其外周静脉血及新生儿脐血瘦素水平,同时记录孕妇身高、孕前体重、血压及新生儿体重,与血浆瘦素水平进行相关分析.结果①正常孕妇孕前体重为(52.57±6.50) kg,孕晚期体脂百分比(33.92±3.73)%,孕晚期BMI(27.33±3.07) mg/m2,孕期体重增加值(16.61±4.04) kg;妊高征孕妇的孕前体重(54.80±6.18) kg,孕晚期体脂百分比(34.61±3.63)%,孕晚期BMI(28.04±2.88) kg/m2,孕期体重增加值(17.26±4.90) kg,经比较以上临床资料两组孕妇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新生体重差异无显著性.②健康孕妇血浆瘦素水平为(20.71±6.14) μg/L,脐血瘦素水平为(8.50±3.68) μg/L,通过相关分析,孕妇血浆瘦素水平与孕妇的孕前体重、孕期体重增加值、孕晚期Fat%、以及孕晚期的BMI均呈显著正相关,与分娩时的孕周、孕妇年龄无明显关系.孕妇血浆瘦素水平与脐血瘦素水平无关;明显高于脐血瘦素水平,孕妇血浆瘦素水平与新生儿的出生体重、新生儿BMI无关,而脐血瘦素水平与新生儿出生体重、新生儿BMI显著正相关.③健康孕妇组中男婴21个,男婴组新生儿平均体重为(3523.81±283.56) g,脐血瘦素水平为(8.14±3.93) μg/L,女婴组新生儿平均体重(3325±334.05) g,脐血瘦素水平为(9.13±3.24)μg/L,两组新生儿出生体重及脐血瘦素水平差异均无显著性.④妊高征孕妇血浆瘦素水平为(24.01±5.01) μg/L,明显高于正常孕妇组(20.71±6.14) μg/L,(P<0.05);两者的脐血瘦素水平,妊高征组为(8.15±5.0) μg/L,正常孕妇组为(8.50±3.68) μg/L,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轻度妊高征患者血浆瘦素水平为(18.81±3.29) μg/L与正常妊娠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中度、重度妊高征血浆瘦素水平比较分别为(22.35±5.27) μg/L、(26.49±4.30) μg/L,与正常妊娠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轻度与中度、重度妊高征患者之间血浆瘦素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5).重度妊高征组脐血瘦素水平(4.37±2.57) μg/L,明显低于轻、中度妊高征患者(10.67±5.74) μg/L、(10.51±3.95) μg/L及正常妊娠组.妊高征患者的母血瘦素水平与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及孕晚期BMI正相关,与脐血瘦素水平无关.妊高征患者的脐血瘦素水平与新生儿体重BMI正相关.⑤经多元回归分析,影响孕妇血浆瘦素水平的因素中,孕晚期BMI及Fat%为主要因素,其相关系数分别为1.410及1.174.结论①正常妊娠期瘦素水平升高,与孕妇的各项身体指数呈正相关,提示孕期增加的体脂含量是孕期瘦素的重要来源.②孕妇血浆瘦素与脐血瘦素是两个独立的调节系数,瘦素可促进胎儿的生长发育.③妊高征患者血浆中瘦素水平升高,且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成正比,提示瘦素与妊高征的发病机制及病情的发生发展相关.瘦素可作为一种预测妊高征严重程度及衡量疗效的指标.

    作者:姚洁;邱林霞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中医药现代化与中药指纹库的建立

    中医药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绮葩,是世界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尽快将中医药及中药产品推向世界具有政治、文化和经济的多重意义,也是我国几代人的梦想.为此,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作者:沈继龙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重组质粒在原核细胞中的转化

    基因重组技术中的转化是一个把DNA重组分子用人工的方法导入受体细胞的单元操作过程,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方式上与自然界中细菌的转化均有不同.它把重组体导入受体菌,并改变受体菌的遗传性状,常用的方法有Ca2+诱导转化、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电穿孔法等.

    作者:汪渊;王雪;张素梅;陈厚早;朱华庆;熊江霞;储兵;卜丽佳;周青;桂淑玉 刊期: 200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