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安徽医学杂志

安徽医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安徽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安徽省医学情报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0-0399
  • 国内刊号:34-1077/R
  • 影响因子:1.12
  • 创刊:1976
  • 周期:月刊
  • 发行:安徽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26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维普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安徽医学杂志   2002年3期文献
  •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中、高度恶性淋巴瘤(附2例报告)

    采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术,治疗中、高度恶性淋巴瘤疗效肯定,提高了患者的生存期,已越来越多的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但目前仍有争议之处.我院于2000年1月~2001年7月采用APBSCT治疗2例晚期恶性的非何杰金淋巴瘤.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长路;孙自敏;庄建生;王祖贻;林新民;胡冰;季楚舒;丁建;刘会兰;刘欣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脾切除治疗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脾功能亢进的研究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肝豆)合并脾功能亢进(脾亢)患者行脾切除的手术指证及可行性.方法总结分析1991年1月至2001年1月124例肝豆合并脾亢患者脾切除病例,比较术前与术后2周外周血细胞变化.结果术后全血细胞明显升高(P<0.05~0.001).结论肝豆合并脾亢行脾切除治疗适应证明确,术后疗效满意.持续驱铜和加强围手术期保肝治疗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作者:喻宗繁;于庆生;侯勇;张福忠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伴肝损42例临床分析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为内分泌科一较常见疾病,但由于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尤其是以一特殊临床症状为表现而就诊时较易造成误诊.本组统计了近年来门诊和住院病人甲亢伴肝功能损害42例,就其诊断和治疗等问题进行临床分析.

    作者:卜东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艾滋病16例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临床表现的特点以及部分流行病学资料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分析16例AIDS患者的临床和部分流行病学资料,并对其相关实验室指标进行了检测.结果本组病例以血液途径传播为主,占80.1%.其临床表现以腹泻、咳嗽、发热和明显消瘦为常见表现,并发症发生率高,以消化道霉菌感染(3/16)、呼吸道感染(9/16)、肠炎(7/16)、皮肤粘膜损害(5/16)多见.AIDS常常合并其它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CMV)感染1例,乙肝病毒(HBV)感染4例,丙肝病毒(HCV)感染8例.结论AIDS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如果患者有采供血、输血(或血制品)史、冶游史、一但出现持续发热、咳嗽、腹泻、口腔及肠道霉菌感染、明显消瘦等表现,都应及时检测HIV抗体,以早期发现艾滋病.

    作者:鲁朝晖;洪海鸥;章秋霞;徐少保;马良国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999年12月~2001年7月27例肺癌手术切除的患者,术中同时行同侧纵隔淋巴结广泛廓清术,所取淋巴结分别分组、标记、固定,然后石蜡包埋,切片镜下观察.结果本组共廓清纵隔淋巴结172组,其中42组病理证实有癌转移,淋巴结转移阳性率24.4%.分布为肺上叶肿瘤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为32.4%,其上纵隔、下纵隔及隆突下淋巴结转移阳性率分别为47.4%、15.2%和27.3%;肺下(中)叶肿瘤纵隔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为18.8%,其上纵隔、下纵隔及隆突下淋巴结转移阳性率分别为18.9%、18.8%和37.5%.结论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十分活跃.在施行肺癌根治切除术时,肺叶或全肺切除同时应加同侧纵隔淋巴结的广泛廓清,才有利于增加手术切除的彻底性.

    作者:吕斌;张维;陶磊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非典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分型和诊断

    现就具有非典型表现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征、分型和诊断等问题分析讨论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自1990年2月至2000年12月对876例经影像学检查或手术证实确定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回顾性总结,其中127例不具备腰痛伴坐骨神经痛等典型症状.年龄19~58岁,平均38.4岁.男性98例,女性29例.经CT检查者113例,MRI检查26例,椎管造影者14例,手术探查105例.椎间盘突出的间隙l4-592例,L5S135例.

    作者:赵致良;乔济民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院内呼吸道感染回顾性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自1996年至2000年来院内呼吸道感染情况,加以分析,加强控制.方法对医院5年出院病历作回顾性调查,并行整理、统计、分析.结果有慢性原发病50岁以上的老年人呼吸道感染机会大,痰培养以G+球菌、G-杆菌、霉菌为主.结论有原发基础病,住院时间长,抵抗力低下;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使用免疫抑制剂、激素和化疗药物;治疗性侵袭操作等,是造成院内呼吸道感染和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此外,医院的环境因素对院内感染也有一定的影响.

    作者:李军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心脏肌钙蛋白Ⅰ对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危险度分层的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心脏肌钙蛋白Ⅰ(cTnI)对不稳定心绞痛(UA)患者危险度分层的价值.方法对42例UA患者于入院后行系列采血,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血清cTnI,根据患者血清cTnI水平正常或增高,分组比较临床相关因素和冠脉造影情况,观察患者住院期间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42例UA患者,17例(40.5%)cTnI增高,25例(59.5%)cTnI正常.cTnI增高组属不稳定心绞痛BraunwaldⅢ级者13例(13/17),发生心脏事件9例(9/17);cTnI正常组属不稳定心绞痛BraunwaldⅢ级者5例(5/25),发生心脏事件2例(2/25).两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血清cTnI增高的UA患者具有较高的危险性.

    作者:张曙;王明生;倪祝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充血性心力衰竭时甲状腺激素的变化

    目的本实验通过测定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以探讨其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分析测定技术(RIA)检测36例健康对照组和93例心衰组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结果心衰组和对照组相比T3、FT3降低,rT3升高(P<0.05),其中Ⅱ、Ⅲ、Ⅳ级心功能组和对照组相比(P<0.05),级间比较(P<0.05).结论CHF患者伴有甲状腺激素的变化,其程度与CHF的原发病无关,而与心衰程度有关,如持续低下提示心功能差,预后不良.

    作者:朱洁明;陈国伟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全血和单克隆抗体直接免疫荧光标记,应用流式细胞仪(FCM)观察44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10例正常人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的阳性表达率,用血小板聚集仪测定血小板大聚集率(PAgR).结果FCM测得的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的表达阳性率,糖尿病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糖尿病伴血管病变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有血管病变组明显高于无血管病变组(P<0.01);PAgR,糖尿病组高于对照组(P<0.05);糖尿病组PAgR与CD62p和CD63阳性表达率呈显著正相关r1=0.382,r2=0.329,P均<0.05.结论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的阳性表达及PAgR的测定对判断糖尿病患者血小板活化与提示在血管病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李素梅;叶山东;莫蔚林;邢学农;戴海明;陈若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胃镜检查51例临床分析

    本文对51例患者急诊胃镜的结果进行分析,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1996年至1998年收住的51例因呕血和/或黑便的患者进行急诊胃镜检查,其中男性42例,女性9例,男女之比为14:3,年龄15~60岁,平均年龄41.9岁(见附表).

    作者:周登川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曲美他嗪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心室肌复极离散度的干预作用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对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心室肌复极离散度(QTcd)的影响.方法57例UAP患者随机分成曲美他嗪治疗组和对照组,测定二组用药前后QTcd的变化.结果曲美他嗪治疗组患者用药后QTcd显著降低(与用药前相比P<0.01);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提示曲美他嗪治疗8周后,治疗组QTcd降低与曲美他嗪相关显著(回归系数β=-0.37),P<0.01).结论曲美他嗪能显著降低UAP患者心室肌复极离散度,从而对改善UAP患者预后有良好作用.

    作者:王卫东;胡立群;陈曙光;朱晓红;刘骏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奥曲肽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临床观察

    我院1996年3月至2000年3月,分别应用奥曲肽及垂体后叶素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106例,现总结分析如下,目的是进一步观察奥曲肽治疗该症的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方益红;程海林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下肢深静脉血栓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结我院1997年4月至2000年5月门诊检查并经手术证实的2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结果,探讨二维及彩色普勒血流显像诊断DVT的价值.

    作者:童清平;罗福成;连娟;裴红;毛萍;陈训;叶玉玲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有关因素分析

    目的评价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传导速度的有关因素.方法对157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4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并就其与病程、尿白蛋白排泄和糖化血红蛋白(HbAlc)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①在病程<5年、5~10年、10~15年和>15年的患者中,周围感觉神经电生理异常的发生率随病程的延长而显著增高,P<0.05或0.01,而运动神经病变早期多不明显,仅在病程>10年的患者中其神经传导速度才明显减慢;②在正常、微量和大量白蛋白尿,感觉神经电生理异常的发生率随尿白蛋白排泄的增加而增加,大量白蛋白尿患者周围运动神经波幅明显降低,传导速度显著减慢;③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bA1c显著升高,P<0.01;在病程相同的组内分析,与无神经病变者相比,伴神经病变者HbA1c明显升高,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与病程、尿白蛋白排泄和血糖控制有关.

    作者:叶山东;李素梅;陈超;任安;杨静;邢学农;莫蔚林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不同时段血浆内皮素、血管紧张素及一氧化氮的变化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不同时段血浆内皮素Ⅰ(ETⅠ)、血管紧张素Ⅱ(ATⅡ)及一氧化氮(NO)的变化规律及其与脑血管痉挛之间的关系.方法测定SAH患者不同时段ETI、ATⅡ及NO的含量.结果SAH患者发病24小时内ETⅠ、ATⅡ、NO即开始升高达高水平,并持续达3~4天;ETⅠ、ATⅡ一周后开始下降,但直到两周后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NO一周后即降至正常.结论ETⅠ、ATⅡ、NO在SAH后的脑血管痉挛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钟平;路长东;岳磊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B超对先天性肛门闭锁的诊断价值

    目的应用B超对先天性肛门闭锁进行定位诊断.方法肛区直肠部位作矢状切面探查.合并会阴瘘和舟状窝瘘患儿经瘘管插管向直肠内注水,再观察直肠盲端与皮肤之间的距离.结果B超检查24例患儿直肠盲端距肛区皮肤距离,误差≤0.5 cm20例,>0.5 cm4例,超声诊断符合率83%.结论B超能准确诊断先天性肛门闭锁,并能测量直肠盲端与皮肤间的距离,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陈育华;李美光;徐兵;王忠荣;湛秀兰;常德厚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175例重症病毒性肝炎临床与转归分析

    目的分析影响重症肝炎预后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175例重症肝炎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重症肝炎血清胆红素>500 μmol/L,其病死率明显高于血清胆红素<500 μmol/L者;凝血酶原时间<30秒与>30秒其病死率均为52.6%和100%(P<0.01);急性重症肝炎与亚急性,慢性重症肝炎病死率分别为80%,55.6%和64.5%(P<0.01);单纯病毒感染与重叠感染病死率分别为62.9%,73.3%(P<0.05);并发肝性脑病Ⅳ~Ⅴ级或肝肾综合征者病死率分别为100%;消化道出血和感染病死率为85.7%和77.4%.结论影响重症肝炎预后因素是多方面的.凝血酶原时间,血清胆红素水平是提示预后的重要指标,重叠感染会加重病情.严重的并发症是导致重症肝炎死亡的主要原因.

    作者:李宜;常立非;张日昆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镁盐控制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心律失常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镁盐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后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9例发病12 h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病例入院后立即口服巴米尔,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此后每日常规口服巴米尔及硝酸甘油,腹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10 d一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每日予25%硫酸镁20ml加入250ml极化液中静脉滴注,10 d一疗程.分别观察心律失常、左心室功能改变、镁盐副反应以及住院病死率.结果治疗组室性和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大大低于对照组(P<0.01),左室功能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住院病死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无一例出现镁盐副反应.结论镁盐能够有效地控制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病死率.

    作者:莫测;朱松;魏红霞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硬膜外阻滞复合浅全麻用于高龄手术患者的体会

    硬膜外阻滞(CEA)加气管插管浅全麻(GA)已作为一种复合麻醉方法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将高龄患者的应用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翟关玉;刘双娣;陈昆洲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颈总动脉结扎的探讨

    目的探讨通过颈内动脉回流压的测定,预测大脑侧支循环的代偿能力.方法对6例行颈总动脉结扎或切除的病人术中测量颈内动脉回流压.结果颈内动脉回流压在64mHg(8.8kPa)~85mmHg(11.33kPa)之间,6例术中、术后均无大脑并发症.结论颈内动脉回流压在一定水平,结扎或切除颈总动脉是可行的.

    作者:胡燕明;叶非常;周全藩;王明善;刘认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合并细菌感染的临床研究

    目的了解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合并细菌感染对再出血率及4周病死率的影响.方法观察70例入院前1周未使用抗菌药物的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分别于入院后1、2、3、5与7天进行血液、尿液、腹水细菌培养,采用Child积分评价肝功能损害程度.结果20例(28.6%)在入院7天内发生36例次细菌感染,感染组Child积分明显高于非感染组(P<0.01),再出血发生率(50%比10%;P<0.01),4周病死率(35%比13.3%;P<0.01)明显上升.结论肝硬化患者发生细菌感染时会明显增加肝脏损害程度,并可能增加近期死亡率,应引起临床足够重视.

    作者:夏玲玲;许夕海;尹华发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血清酶水平动态监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对人体组织的损害机理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16例AOPP患者(轻度中毒组63例、中度中毒组71例、重度中毒组82例)入院当日及此后每日抽取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水平.结果①轻度中毒组血清CK及LDH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和P<0.05;中度中毒组CK、LDH和AST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重度中毒组4种酶的峰值是正常对照组的几倍到十几倍,并显著高于中度中毒组,P均<0.01.②血清酶水平存在规律性演变,第2~5日为其共同高峰平台期.结论AOPP越重,血清CK、LDH、AST和ALT升高越显著,反映组织细胞破坏越严重;发病后第2~5日为人体组织破坏高峰期.

    作者:张兴文;金正瑞;徐艳丽;李开鹏;陈中;杨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小儿肺炎衣原体感染6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小儿下呼吸道肺炎衣原体(CP)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患儿血清CP抗体,并观察阳性者的临床症状、体征、X线表现.结果儿童期下呼吸道CP感染率为9.2%,儿童组高于婴幼儿组,后者发热、肺部湿罗音及胸部X线改变者高于前者.结论CP是儿童期下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之一,临床以呼吸道非特异性症状为主要表现,年龄小者则感染率较低,但起病相对较急,症状、体征、肺外并发症相对较重.

    作者:吴成;杨泽玉;叶学良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脑干肿瘤直接手术治疗

    1994年6月~2000年9月我科直接手术治疗脑干肿瘤14例,其中8例实施显微手术,现报告如下.对象和方法一、一般资料本组1 4例,男8例,女6例.年龄10~51岁,平均年龄28.6.病程2月~2年,平均5.8月.

    作者:王卫红;李志范;冯春国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维尼安在绝经后妇女中的临床应用(附53例分析)

    本院从1992年3月开始应用维尼安治疗绝经后出现症状的妇女,并进行随访初步探讨该药对控制更年期症状的效果和长期服用对子宫内膜和乳腺的影响.

    作者:徐晓雁;袁丽芳;邓立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甲氰米胍在重度颅脑损伤并发应激性溃疡病中的预防应用(附150例分析)

    颅脑损伤并发应激性溃疡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其发生率占重度颅脑损伤的4%~6%[1],国内文献[2]报道合并应激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的病死率达30%~50%.我院1996年3月~2000年3月收治重度颅脑损伤患者150例(GCS≤8分),采用甲氰咪胍持续性静脉点滴等疗法,预防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应激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现进行分析和总结.

    作者:刘金龙;侯文汇;赵子森;张高健;董海洋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丝虫性乳糜尿的疗效观察

    本院1982年至1997年期间,采用肾蒂淋巴管结扎、1%硝酸银肾盂灌注和腹股沟浅淋巴结-腹壁浅静脉吻合术三种方法治疗乳糜尿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葛庆生;徐鸿儒;项举乐;沈军;徐鹏程;王睿;万宏程;彭家武;詹翔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加强管理防范护理纠纷的对策

    近年来,医院护理纠纷呈明显上升趋势,这不仅给患者带来无尽的痛苦和烦恼,同时,也使护士们身心疲备与焦虑,从而影响和干扰正常的工作.分析护理纠纷发生的原因和制定防范对策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郭琼;刘海燕;邵燕群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上肢瘢痕畸形皮瓣治疗的护理

    应用皮瓣修复上肢功能部位瘢痕畸形可重获良好的功能及外形,手术中皮瓣的设计及转移极为重要,但术后精心细致的观察护理也是手术成败的重要环节.我科自1997年9月~2000年7月采用任意皮瓣治疗上肢瘢痕畸形42例,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朱振英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陪伴分娩致助产士焦虑原因分析及对策

    2001年10月,我院产房全面实行一对一全程陪伴分娩,担任陪伴分娩的导乐士,由产房14名助产士轮流承担,其中有8名助产士24小时在家待命,只要有产妇宫口开2cm以上,随叫随到,并对产妇实施整体护理,做到严密观察产程,严格执行助产操作过程以确保母婴安全;随时安慰、鼓励产妇,稳定情绪,以减轻恐惧心理;适时按摩减轻产时疼痛;协助产妇进食补充能量,从而促进了产程进展.通过月余实践,共陪伴分娩186例.

    作者:丁洁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纤维支气管镜诊断肺癌组织学类型的价值探讨

    临床上,常常通过纤维支气管镜(以下简称纤友镜)活检所取小标本来诊断肺癌,为探讨纤支镜活检小标本组织学类型的准确性,笔者收集了我院从1998年1月至2000年1月间33例经纤支镜诊断的肺癌组织学类型与后期手术切除大体标本的组织学类型相比较,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汤森;金红;陈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1例

    一、临床资料患者男,16岁.因渐进性行走不稳躯干后仰,双上肢屈曲扭转12年于2001年2月16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12年出现行走不稳,头不自主后仰,动作笨拙.

    作者:张利军;洪铭范;杨任民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小肠血管瘤6例报告

    本文对本院1981年~2001年收治的6例小肠血管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6例,男4例,女2例,年龄小24岁,大47岁.其中5例有慢性消化道出血,及反复黑便史,2例伴突发大出血,慢性出血5例均有贫血、乏力、头晕之症状,其中2例大出血急诊手术病人术前边抢救边行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术,找到出血部位急诊手术,1例大出血因病情危急,未经检查,剖腹探查,术中找到病灶并切除,术后病理证实诊断.另4例慢性出血病人2例经锝99mTC体外标记红细胞后注入静脉内找到腹腔出血位置,另2例行血管造影确诊.

    作者:方军;武永忠;贾绍海;黎成金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卵巢甲状腺肿1例报告

    一、临床资料患者徐某,女,65岁,住院号:127597.绝经18年,发现下腹部肿块伴间断性腹痛8个月,于1998年4月26日入院.

    作者:朱贝利;姜宏;石砳磊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皮下脂膜炎性T细胞淋巴瘤1例

    一、临床资料患者女,38岁.因皮下包块伴发热两月,左面颊部肿胀20余天,于1999年10月28日入院,患者于1999年8月中旬臀部出现数个包块,体温38℃~39℃,在当地医院抗感染治疗无效,数天后全身出现多个皮下结节,为明确诊断收住本科.既往无特殊病史.

    作者:瞿尔鑫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74例围产儿死亡原因分析

    自1995年1月~1999年11月本院围产儿死亡74例,对其死因进行分析,以利提高围产保健工作.现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1.围产儿病死率:近5年时间分娩围产儿5 368例,死亡74例,围产儿病死率为13.5‰,尸检72例,尸检率为97.3%,72例尸检儿中死胎47例占65%,死产4例占5.5%,7 d内新生儿死亡2例占2.7%,产前诊断为胎儿畸形而提前引产9例占12.5%.

    作者:楼华英;乔美琴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巨型高颈段多节段椎管内脊髓腹侧肿瘤1例

    本文报告颈2~6脊髓腹侧神经鞘瘤1例.一、临床资料患者男,28岁.因颈部疼痛并向肩部及双上肢放射3年,四肢乏力2年,加重及小便困难4月于2001年8月10日入院.查体:颈2~6脊柱有叩击痛,颈3以下平面痛、温觉减退,深感觉存在,腹壁及提睾反射消失.

    作者:费勤勇;韩文涛;邓勇;林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老年人支气管哮喘合并急性心肌梗死11例临床分析

    老年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上较少见,容易误诊,甚至漏诊,治疗较困难,病死率高.为此,就本院1989~1998年收治的11例进行临床分析.

    作者:方千凤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急性脑血管病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神经科学研究的进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急性脑血管病(ACVD)的发病、病理生理过程均与一些基因的表达和调控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从分子和基因水平对ACVD进行研究,以期通过基因的调控来预防和治疗这类疾病成为当今脑血管病研究的热点之一.

    作者:洪铭范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溶栓治疗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病理生理研究,以及脑缺血性动物模型建立并应用溶栓制剂能迅速有效的溶解早期的血栓凝块,从而促进了受损的神经机能恢复,同时也发现了诱发症状性脑出血的潜在危险性.影像学技术的进步:颅脑CT、MR、DSA等相继问世,更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的研究提供佐证.

    作者:尹世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适应证

    随着高血压性脑出血(HBH)的手术治疗不断引入新技术、新方法,临床疗效已有了明显的提高,而由手术导致的脑创伤则愈来愈少,这也使得HBH的手术适应证相应地扩大了.正确掌握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时机已经是减少HBH病残率、病死率的关键所在.

    作者:韩咏竹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脑分水岭梗死

    一、概念与定义广义的分水岭梗死(watershed infarction,WI)又称边界区梗死(borderzone infarction),是指在脑、心、肾器官内,相邻的、较大的复数(二条或二条以上)动脉由于动脉管腔狭窄、闭塞等多种原因引起其灌流压同时降低,使灌流交界区(arterialbroderzone)发生严重局限性缺血而惹致梗死.尽管心、肾等器官也可发生WI,但以脑易出现,称脑分水岭梗死(CWI),它占全部脑梗死的10%左右,其发病率约2.6%~16.6%.

    作者:杨任民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慢性脑供血不足的诊断与治疗

    Chronic cerebral circulation insufficiency(CCCI)是国外前10余年提出的较新病名,是一种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我院杨任民教授将CCCI译为慢性脑供血不足,并对其诊断和治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作者:胡纪源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特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进展

    特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idiopathic subarachnoid hemorrhage,ISAH)是指脑表面血管破裂后大量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多见于动脉瘤破裂.脑实质出血及破入蛛网膜下腔者称继发性SAH;由于血液病等原因引起者称症状性SAH,其中外伤引起者称外伤性SAH,本文仅就特发性SAH治疗进展作一文献综述.

    作者:汪银洲 刊期: 200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