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观测妊娠11~13+6周及妊娠22~24周胎儿下颌间隙的发育状况,探讨下颌间隙对预测小下颌畸形的临床意义.方法 360例行早孕、中孕期产前筛查孕妇,妊娠11~13+6周测量头臀径(CRL),在鼻后三角切面测得下颌间隙;妊娠22~24周测量双顶径(BPD),在下颌骨长轴切面测量下颌间隙.分别以CRL、BPD作自变量,观察不同孕周下颌间隙的变化.结果 早、中孕期测量下颌间隙的宽度切实可行,妊娠11~13+6周胎儿下颌间隙宽度随头臀径(CRL)增加逐渐增加,呈线性相关,直线回归方程为Y=0.034X+0.157(r=0.53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妊娠22~24周的胎儿下颌间隙宽度维持在一个稳定的范围内,95%的参考值范围为(2.59,5.99),妊娠22~24周下颌间隙中出现一个骨化点,形成2个小的间隙,随孕周增加,2个小的间隙逐渐缩小.结论 早、中孕期胎儿下颌间隙测量具有可重复性,同时下颌间隙的变化规律可作为胎儿颜面部畸形筛查的一个参考标准,尤其在小下颌畸形筛查的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王传阳;姜凡;顾莉莉;罗平;谭捷;梁婧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观察脓毒症病人血清白细胞介素-35(IL-35)的变化规律,探讨其与感染的关系及对疾病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67例脓毒症病人为脓毒症组;同时选择符合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但无感染病人(30例)以及健康志愿者(30例)作为对照.于病人入重症医学科(ICU) 3 h内取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IL-35、降钙素原(PCT),并计算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 Ⅱ)评分,根据病人入院后28 d生存结局,比较存活组(57例)与死亡组(40例)病人之间IL-35水平的差异.采用多种非参数方法分析脓毒症病人IL-35 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获得IL-35诊断脓毒症及预后判断的价值.结果 脓毒症病人血清IL-35较SIRS组及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0.43(0.25)比0.24(0.09)、0.15(0.00)ng·L-1,Z=7.862,P<0.01],PCT较SIRS组明显升高[6.92(23.44)比2.09(1.53)μg·L-1,Z=-2.038,P<0.05],健康组、SIRS组,脓毒症组的APACHE Ⅱ评分、PCT、IL-35水平随疾病严重程度加深而升高,且脓毒症组IL-35 与 APACHE Ⅱ评分(r=0.587,P<0.001)、PCT(r=0.691,P<0.001)均呈显著正相关,此外,ROC分析知:以IL-35=0.30 ng·L-1为阈值,其预测死亡预后的灵敏度=0.722,特异性=0.759,曲线下面积AUC=0.735,提示IL-35对脓毒症预后预测价值较好.结论 脓毒症病人血清IL-35 较SIRS组及健康对照组明显上升,且与 PCT 水平呈正相关,对感染有诊断意义;血清IL-35与APACHE Ⅱ评分呈正相关,故其水平随APACHE Ⅱ评分升高而升高,而且死亡组IL-35水平较存活组明显升高,IL-35水平的高低对脓毒症病人的预后有重要提示意义.
作者:程高翔;方长太;查君敬;黄利娟;陈园园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高危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PCI)术后对P2Y12受体拮抗剂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反应性及影响因素,同时在此基础上探讨对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 86例ACS行PCI术病人,分为氯吡格雷抵抗(CR)组24例,无氯吡格雷抵抗(NCR)组62例.运用焦磷酸测序技术,检测其CYP2C19*2,*3单核苷酸多态性及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分析病人CR与基因型的关系.经Logistic回归分析CR的影响因素,并对病人进行1年的心脏不良事件(MACE)、卒中、呼吸困难、出血事件的随访.结果 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野生基因型(OR=0.15,P=0.011,95%CI=0.04~0.67)是CR的保护因素;而高血压病史(P=0.021,OR=8.136,95%CI=1.48~44.80)、空腹血糖值(P=0.012,OR=1.51,95%CI=1.10~2.06)、基础血小板聚集率(P=0.023,OR=1.06,95%CI=0.01~1.11)等3个因素是CR的危险影响因素;此外,术后1年随访,总MACE发生率CR组为29.2%,明显高于NCR的9.7%.结论 CYP2C19基因型与CR引发的心血管事件有重要关联.CYP2C19野生型基因是高危ACS病人发生CR的保护因素;高血压病史、高空腹血糖值、血小板高反应性为CR的危险因素,CR组病人PCI术后MACE事件显著增高.CYP2C19*2,*3是CR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CR作为独立危险因素,预示着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增加.
作者:徐林;金立军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微量元素铁水平对糖尿病肾病(DN)的影响.方法 选取2型糖尿病(T2DM)病人61例,分为T2DM正常对照组30例,DN Ⅲ期21例,DN Ⅳ期10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检测微量元素铁水平.结果 3组中,随着DN分期的进展,病人血清铁水平逐渐增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肾小球滤过率(GFR)与血清铁成线性负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显示,血清铁是影响GFR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清铁水平是影响DN病人的独立因素,可作为DN的早期监测指标.
作者:邵小娟;胡文;郝海荣;程亮;俞伟男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C-反应蛋白(CRP)及肺泡表面活性蛋白-D水平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选取COPD急性期病人60例,纳入COPD急性期组;选取同期COPD稳定期病人60例,纳入COPD稳定期组;另选健康人员60例,纳入健康对照组.比较三组红细胞分布宽度、CRP、白细胞计数、肺泡表面活性蛋白-D水平及COPD病人肺功能情况.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COPD急性期组与COPD稳定期组病人红细胞分布宽度、白细胞计数、肺泡表面活性蛋白-D水平较高(P<0.05);与COPD稳定期组相比,COPD急性期组病人血清CRP、肺泡表面活性蛋白-D水平较高(P<0.05).与COPD稳定期组相比,COPD急性期组病人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较低(P<0.001).结论 红细胞分布宽度、CRP及肺泡表面活性蛋白-D水平可用于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的病情变化,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利军;朱惠源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痔血管的超声定位加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术治疗痔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2例诊断为痔的病人采用痔血管的超声定位加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术治疗,回顾性评价病人术后疗效.结果 随访3.0~15.0(12.7±1.8)月,无肛门狭窄、脱出复发者;有肛门坠胀感18例,到手术7个月左右肛门坠胀感消失;出血者1例;对疗效非常满意者62例(78.5%);满意者15例(19.0%);不满意者2例(2.5%).结论 痔血管的超声定位加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术对比DG-HAL的临床疗效,具有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性高,更微创等优点,疗效确切,但疗效需要进行进一步大型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
作者:阿迪力江·艾麦提;马木提江·阿巴拜克热;吴瑄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5-甲基硫代腺苷(MTA)对结肠癌Hct116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采用MTT比色法及软琼脂克隆形成试验分析MTA对结肠癌Hct116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Realtime PCR的方法分析RNA聚合酶Ⅲ依赖基因(tRNAs、5S rRNA)及TFⅢB亚单位TBP、Bdp1和Brf1基因mRNA水平的变化,并采用Western Blot的方法分析了TFⅢB亚单位Bdp1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 MTA对结肠癌Hct116细胞具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在这一过程中,RNA聚合酶Ⅲ依赖基因(tRNAs、5S rRNA)的mRNA水平明显下调;同时TFⅢB亚单位Bdp1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也出现了明显下调.结论 MTA对结肠癌Hct116细胞具有明显增殖抑制作用;RNA聚合酶Ⅲ依赖基因转录的下调、TFⅢB亚单位Bdp1蛋白的下调可能在这一抗肿瘤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张青松;曹立赢;王明君;温英武;费乐学;高建超;郑景珍;李浩;戴世龙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究体表超声诊断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的分型及肿块大小的准确性.方法 选取65例AEG病人,均术前行体表超声及CT检查,结合术后病理进行分析对比.结果 65例AEG病人,大体标本BorrmannⅢ型31例,占47.7%,组织学标本低分化腺癌29例,占44.6%;参照Siewert分型,体表超声和CT对AEG临床分型诊断正确率分别为90.8%、92.3%,其中Ⅰ型85.7%、92.9%,Ⅱ型91.4%、88.6%,Ⅲ型93.8%、100%,两者诊断AEG分型存在一致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appa=0.852,P<0.05);体表超声测量肿块长径为(4.00±1.84) cm,术后病理测量肿块长径为(4.41±2.52) c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512,P>0.05).结论 体表超声可以作为诊断AEG分型及测量AEG肿块大小的可靠检查手段,对于指导手术以及判断预后有很大意义.
作者:丁柏成;徐阿曼;叶早群;段开诚;陆震;袁笑;刘虎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完全植入性中心静脉输液港并发症的发生、预防和处理方法.方法 提取接受输液港植入手术的158例乳腺癌病人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输液港的放置方法、留置时间、并发症的种类和处理方法.结果 输液港的放置方法包括:乳腺癌术中经腋静脉植入50例、经锁骨下静脉穿刺植入101例、经颈内静脉穿刺植入7例.输液港留置时间21~1 416 d,平均245.2 d.并发症包括:注射座局部感染破溃3例(1.9%,95%CI:0.39~5.45),导管断裂3例(1.9%,95%CI:0.39~5.45),导管破裂1例(0.6%,95%CI:0.02~3.48),导管异位1例(0.6%,95%CI:0.02~3.48),输液不畅2例(1.3%,95%CI:0.015~4.5).3例注射座局部感染和2例导管断裂的病人提前取出输液港,其余1例导管断裂发生在取管术中,断裂的远端导管均采用介入手术取出.导管破裂在取管术中发现,导管异位在计划取管术前拍摄X片发现,2例病人均无症状.结论 完全植入性中心静脉输液港是乳腺癌病人可选择的长期静脉通路,感染和导管断裂是导致非正常取港的主要原因.介入手术取出断裂导管损伤小、安全可靠.
作者:茅玲;刘芳芳;尹刚;黄选东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荧光法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经病理学确诊的乳腺癌病人7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荧光法组(病人采用荧光法寻找前哨淋巴结)、美蓝组(采用美蓝染色寻找前哨淋巴结),各35例,若病人前哨淋巴结病检阳性则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对比两种方法检出前哨淋巴结的准确性.结果 荧光法组共发现成功检出31例前哨淋巴结病人,检出率88.57%,其中4例病人未发现发光淋巴结,美蓝组共成功检出23例前哨淋巴结病人,检出率65.71%,荧光法组前哨淋巴结检出率高于美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荧光法组与美蓝组检出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荧光法组共检出前哨淋巴结82枚,其中16例病人43枚淋巴结阳性,阳性率52.43%,美蓝组共检出前哨淋巴结65枚,其中11例病人23枚淋巴结阳性,阳性率35.38%,荧光法组的前哨淋巴结肿瘤转移阳性率高于美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荧光法组漏诊率5.55%低于美蓝组的3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786,P=0.016<0.05).结论 荧光法在乳腺癌SLNB检查中检出率明显高于美蓝染色,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江勇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维重建技术对胃肠间质瘤危险度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间质瘤病人资料,依据危险度分为潜在恶性组和恶性组,所有病人均于术前行腹部MSCT检查并结合多平面三维重建,观察影像学征象,包括肿瘤位置、直径大小、生长方式、形态、轮廓、坏死、转移和钙化情况,比较两组间差异.结果 两组间相比较,在肿瘤的直径大小、形态、轮廓、坏死和转移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肿瘤生长位置、生长方式和钙化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三维重建显示胃肠间质瘤具有定位准确,观察清晰的优势,其直径大小、形态、轮廓、坏死和转移的影像学征象可以预测胃肠间质瘤的危险度,为临床提供良好的参考价值.
作者:夏俊立;邵垠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治疗消化道固有肌层小于2 cm肿瘤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ESE治疗的55例固有肌层小于2 cm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明确ESE治疗固有肌层肿瘤类型、部位、整块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分析并发症原因及治疗措施,统计平均住院日及住院费用;术后病理、免疫组化及间质瘤危险度分级;病人术前与术后焦虑抑郁评分对比;并通过随访追踪术后情况.结果 55例病变中54例均在胃镜下一次性完整切除,其中1例因术中发现瘤体过大转入外科手术.ESE手术时间42~102 min,平均(70.96±17.84) min.住院日5~30 d,平均(12.95±5.72) d,平均住院费用(13 163.17±7 333.72)元.术中发生穿孔10例,穿孔发生率18.2%(10/55),创面术中予以钛夹或OTSC夹闭创面;术后经胃肠减压、抑酸、抗感染等保守治疗后,无中转开腹手术病例及死亡病例发生;术中均有不同程度渗血,经内镜下热活钳、APC电凝或钛夹夹闭后出血停止.术后迟发性出血1例.术后病理诊断平滑肌瘤25例,血管球瘤1例,血管瘤1例,神经鞘瘤1例,间质瘤27例.间质瘤中极低危险度18例,低危险度7例,中度危险度2例.切缘均为阴性.所有病人术后随访,未发现肿瘤残留及复发.15例病人术前及术后焦虑自评量得分及抑郁自评量表得分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焦虑及抑郁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后得分.结论 ESE治疗对于小于2 cm固有肌层病变具有创伤小,恢复快,避免病变进一步恶化的特点,并且可以缓解病人焦虑情绪.
作者:张玉珏;李敏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不同级别肝硬化(LC)病人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91例LC病人按Child-Turcotte-Pugh(CTP)计分评级分为三组:LC-A组25例,LC-B组35例,LC-C组31例;另选27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血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游离T3(FT3)、反T3(rT3)、总甲状腺素(TT4)、游离甲状腺素(FT4) 及促甲状腺激素(TSH) 均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肝功能生化指标用RXL生化分析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用全自动血凝仪(血凝固法)检测.结果 从LC-A组到LC-C组随着肝硬化级别的增加,血清TT3和FT3水平逐渐降低,rT3渐次增高,TT4/rT3比值顺次下降,血清TT3分别与白蛋白、前白蛋白、载脂蛋白-A1和胆碱酯酶呈显著正相关(df=89,r值分别为0.568,0.260,0.317和0.599,P<0.05),与CTP分值及PT呈显著负相关(df=89,r值分别为-0.447和-0.297,P<0.01),TSH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共26例LC病人出现低T3综合征,LC-A组为0,LC-B组8例(22.9%),LC-C组18例(58.1%).经保肝、支持治疗1~2周后,随着肝功能好转低T3综合征也随之消失.心得安试验仅见FT4有所下降(16.84±3.16)vs (14.00±2.45) pmol·L-1,地塞米松试验未见甲状腺激素及TSH有明显变化.结论 肝硬化失代偿期随着肝功能的下降,发生低T3综合征的比例增多,与甲状腺激素转运蛋白合成功能减退、T4向T3转化减少有关,但随着病情好转低T3综合征便逐渐消失,无须补充甲状腺素.心得安或地塞米松试验对甲状腺功能未产生明显的影响,提示短期适量应用此类药物是安全的.
作者:俞建家;张东军;赵宏;孙志坚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的效果及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病人80例,根据其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48例,观察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CBP).观察两组病人的治疗效果,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免疫指标和肾功能指标的差异.结果 治疗手段是影响有效率的因素;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88%,明显高于对照组(79.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病人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3(IL-13)和白介素-12(IL-12)等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无明显差别,治疗后,两组病人的上述指标均降低,且观察组降低更明显(P<0.05);两组病人治疗前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和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无明显差别,治疗后,两组病人的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增高,且观察组增高明显;两组病人治疗前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等肝肾功能指标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病人的上述指标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 连续性血液净化对SIRS病人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明显减轻机体炎性反应,提高病人的免疫功能,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作者:袁继福;刘丽娟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吴氏手法对颈性眩晕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颈性眩晕病人196例.根据手法治疗方式分为吴氏手法组(手法组)100例和常规手法组(对照组)96例,均进行4周的综合康复治疗,其中手法组接受吴氏手法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头晕评估问卷(DHI)评估眩晕症状对病人日常生活活动的影响程度和头晕评分量表(DARS)评估病人眩晕的严重程度.结果 两组病人一般资料及治疗前的手法组DHI和DARS评分与对照组DHI和DARS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经4周康复治疗后,两组病人DHI评分和DAR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手法组病人治疗后DHI及DARS评分下降更为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颈椎病致颈性眩晕在经过综合康复治疗后能取得较满意疗效,而吴氏手法相较于常规颈部推拿手法,在颈性眩晕的康复治疗中更具优势,疗效更佳.
作者:李键;刘鸣;陈和木;高晓平;吴毅文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非糖尿病(non-DM)的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中糖尿病前期(pre-DM)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 332例non-DM的AMI病人,根据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分为两组,pre-DM组(5.7%~6.4%)783例和non-DM组(<5.7%)549例,平均随访25.6月,以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法评估pre-DM与随访期间心脏主要不良事件(MACE)的关系.结果 pre-DM组病人较non-DM组年龄更大、心功能更差、血糖更高,但住院死亡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37,95%CI:0.74~2.54,P=0.309).随访期间pre-DM组33.97%发生MACE事件,明显高于non-DM组的27.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33,95%CI:1.05~1.69,P=0.018).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梗及再住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模型提示pre-DM是随访期间MACE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5,95%CI:1.03~1.68,P=0.029).结论 在non-DM的AMI人群中,pre-DM与较高MACE发生率相关.临床中应对AMI病人常规筛查糖化血红蛋白.
作者:唐男男;方爱娟;孙步高;孙轶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清炎性细胞因子、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16例DPN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甲钴胺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丹参多酚酸盐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病人治疗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疗程结束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治疗后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下降幅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治疗后一氧化氮(NO)升高幅度,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内皮素-1(ET-1)下降幅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治疗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升高幅度、同型半胱氨酸(HCY)下降幅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甲钴胺基础上加用丹参多酚酸盐能够有效提高DPN治疗效果,改善病人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和血管内皮功能,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李莉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缺血性心肌病型心衰病人标准化治疗方案下,辅助运用参麦注射液对左室射血功能和心肺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轻中度缺血性心肌病型心衰病人133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标准化治疗联合参麦注射液)和对照组(标准化治疗联合安慰剂),分别评估治疗前与治疗12个月后超声心动图指标和心肺运动试验结果.结果 12个月后随访,观察组和对照组多项心脏彩超和心肺运动试验参数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1)左室射血分数(分别为增加10.4%和降低5.0%);(2)峰值耗氧量(分别为增加6.2%和降低4.5%);(3)运动时间(分别为增加7.5%和降低4.8%);观察组和对照组心衰住院率分别为6%和30% (P=0.0002).结论 对于轻中度缺血性心肌病型心衰病人,在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标准化治疗上联合运用参麦注射液,可以增强左室射血功能及心肺运动能力,并降低住院率.
作者:余世成;冯俊;孙召金;黄海涛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小样本缺血性卒中病人的CYP2C19基因型,根据其CYP2C19基因型指导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并观察其临床预后.方法 入选急性缺血卒中病人300例,对入选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个体化治疗组150例和常规治疗组150例.个体化治疗组在入选后立即检测CYP2C19基因,按照不同的基因型采用个体化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即快代谢型按照氯吡格雷负荷量300 mg、维持量50 mg·d-1口服;中间代谢型按照氯吡格雷负荷量300 mg、维持量75 mg·d-1口服;慢代谢型按照氯吡格雷负荷量300 mg、维持量75 mg·d-1,联合阿司匹林100 mg·d-1口服.常规治疗组直接按照氯吡格雷负荷量300 mg、维持量75 mg·d-1口服治疗,不检测CYP2C19基因.通过随访观察两组病人治疗30 d及180 d不良事件发生率之间的差异.结果 随访6个月,再发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在个体化治疗组显著降低(P<0.05),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在个体化治疗组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 根据CYP2C19基因型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可以及时发现慢代谢病人,进而调整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并可以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作者:余芬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DEX)在老年高血压全麻病人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及其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86例拟行手术治疗的老年高血压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两组均采用全身麻醉及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IA),观察组全麻诱导前给予DEX 0.5 μg·kg-1.观察两组病人血流动力学变化、术后镇痛镇静效果及心肌损伤情况.结果 观察组T1~T5时刻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与T0时刻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各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舒芬太尼用量显著减少,有效按压次数、Ramsay镇静评分显著升高(P<0.05);术毕,两组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均较术前显著升高,观察组术毕、术后24 h IMA、cTnI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DEX有助于维持老年高血压全麻病人围手术期间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提高术后镇痛镇静效果,减轻心肌损伤.
作者:杨华;陈海燕;沈袁东;刘雯;程华春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替格瑞洛在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病人中应用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14例UA已行PCI治疗的病人,分为对照组57例(氯吡格雷PCI术前负荷量300 mg,维持量75 mg,每天1次口服)和治疗组57例(替格瑞洛PCI术前负荷量180 mg,维持量90 mg,每天2次口服).分别观察PCI术中两组血栓事件发生率及冠脉血流情况,并对PCI术后病人1、3、6、12个月进行随访,观察两组病人术后1年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卒中等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术中急性血栓形成发生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治疗组冠脉血流分级明显好于对照组,对照组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16例,治疗组发生ACS 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困难和出血事件发生率,对照组和治疗组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心源性猝死和卒中(P>0.05).结论 应用替格瑞洛能改善UA病人PCI术中冠脉血流,降低术后ACS事件的再发生率,并且出血事件的发生率不会增加.
作者:吕留强;唐扬章;王士强;张怀金;赵立;鲁晓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小剂量曲马多治疗产妇硬膜外分娩镇痛时寒战的效果.方法 120例行硬膜外分娩镇痛后发生寒战产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30例,即C组(生理盐水组),T1组(曲马多0.25 mg·kg-1组),T2组(曲马多0.5 mg·kg-1组),T3组(曲马多1 mg·kg-1组),分别在硬膜外分娩镇痛发生寒战后给予生理盐水10 mL,曲马多0.25、0.5、1 mg·kg-1,均稀释到10 mL,注药时间均为1 min.记录硬膜外给药前(t0),以及给药后5 min(t1)、10 min(t2)、20 min(t3)、30 min(t4)时的血压(BP)、心率(HR)及血氧饱和度(SpO2),观察静脉给药15 min后产妇寒战、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以及新生儿的Apgar评分、脐动脉血pH.结果 各组组间比较各时间点BP、HR及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组内比较,t2、t3、t4、t5 BP低于t0、t1 (P<0.05).静脉给药后T1组寒战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C组(P<0.05),T2组和T3组产妇寒战的发生率低于T1组(P<0.05);T3组产妇恶心的发生率高于其他三组(P<0.05).新生儿的1、5 min Apgar评分以及脐动脉血p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0.5 mg·kg-1曲马多治疗产妇在硬膜外分娩镇痛时寒战的效果确切、可靠,不会引起明显的恶心、呕吐.
作者:朱运河;张瑶;冯善武;徐世琴;沈晓凤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参苓白术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临床疗效及其对疾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UC病人6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予以美沙拉嗪口服治疗;治疗组30例,加用参苓白术散颗粒冲服,观察两组总体疗效、各症状改善及复发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腹泻、脓血便、腹胀、纳差、乏力的改善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复发率为4.2%,低于对照组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参苓白术散能够明显改善UC病人的主要临床症状,安全性好,复发率低,有较好的临床使用价值.
作者:周静洁;胡学军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究阿加曲班对改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脑血流动力学的临床效果以及对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影响.方法 选取被确诊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70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观察组给予基础治疗+阿加曲班,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检测两组病人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和TGF-β1表达水平,比较并分析两组结果的差异.结果 治疗前两组病人的脑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和TGF-β1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病人的大脑中动脉血液平均流速、峰流速增高,流速差值及峰流速差值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的TGF-β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加曲班可以改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的脑血流动力学状况,降低TGF-β1的表达.
作者:高聚;姜华;肖展翅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膝半月板损伤关节镜下成形术后应用消痹熏洗方的疗效.方法 将60例半月板损伤病人按就诊时间先后顺序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病人先行关节镜下成形术并辅以常规功能锻炼,拆线后观察组予以消痹熏洗方进行熏洗,对照组局部单纯温开水熏洗.结果 经过治疗,观察组的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低于对照组,且均明显低于治疗前;观察组的膝关节Lysholm评分高于对照组,且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0.00%,观察组为96.67%,组间临床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半月板损伤关节镜下成形术后以消痹熏洗方治疗效果更好,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储诚煜;王峰;王正;刘鹏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舒芬太尼联合甲强龙鞘内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60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病人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舒芬太尼复合甲强龙组(MS组)鞘内注射舒芬太尼5 μg复合甲强龙10 mg混合液5 mL,甲强龙组(M组)鞘内注射甲强龙10 mg/5 mL,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前、治疗后1、2、4、12周疼痛评分、睡眠质量评分以及爆发痛的补救镇痛药物用量,并记录两组病人住院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病人治疗后1、2、4、12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均降低,睡眠质量评分升高(P<0.05);与M组比较,MS组病人治疗后4、12周疼痛VAS评分显著降低,睡眠质量评分显著升高(P<0.05);MS组病人治疗后1、2、4、12周补救药物用量明显小于M组(P>0.05);两组病人治疗后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舒芬太尼复合甲强龙鞘内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长期疗效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孟杰;肖航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HPLC)波长切换法,同时测定甲亢灵片中去甲蟛蜞菊内酯、蟛蜞菊内酯、乌索酸和迷迭香酸含量.方法 采用Kromasil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A)-0.5%冰醋酸溶液(B),梯度洗脱;柱温为30 ℃;进样量为10 μL;流速为1.0 mL·min-1;去甲蟛蜞菊内酯和蟛蜞菊内酯检测波长为λ1=351 nm,乌索酸检测波长为λ2=210 nm,迷迭香酸检测波长为λ3=330 nm.结果 去甲蟛蜞菊内酯、蟛蜞菊内酯、乌索酸和迷迭香酸在35 min内得到较好的分离,在给定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呈现良好线性,分别为5.90~118.00 mg·L-1(r=0.999 5)、5.37~107.40 mg·L-1(r=0.999 7)、5.04~100.80 mg·L-1(r=0.999 6)、7.65~153.00 mg·L-1(r=0.999 3);平均加样回收率(n=6)和RSD值分别为98.6%(1.39%)、96.8%(0.83%)、99.2%(1.02%)、97.4%(0.85%).结论 建立的HPLC方法可同时测定甲亢灵片中去甲蟛蜞菊内酯、蟛蜞菊内酯、乌索酸和迷迭香酸含量,方法简便、重现性好、灵敏度高,可用于甲亢灵片中去甲蟛蜞菊内酯、蟛蜞菊内酯、乌索酸和迷迭香酸的含量测定.
作者:洪强;何胜利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建立痹痛丸的质量标准.方法 采用薄层色谱法(TLC)对痹痛丸中防风、蜜麻黄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痹痛丸中的芍药苷进行含量测定.结果 采用TLC法均能检出防风、蜜麻黄中的特征斑点,分离度好;HPLC法测出芍药苷在5.91~59.1 mg·L-1范围内与吸收峰面积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98.13%,RSD=1.01%(n=9).结论 建立的质量标准方法简便、重现性好,可用于痹痛丸的质量控制.
作者:谢若男;杨满琴;王丽;徐玥玮;高晓明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熊果酸(UA)对四氯化碳(CCl4)所致大鼠肝纤维化及门静脉高压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取120只实验用大鼠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UA(10、20、40 mg·kg-1)组和秋水仙碱(0.1 mg·kg-1)组,每组20只;采用CCl4复合法复制肝纤维化门静脉高压大鼠模型;自造模第1天各组开始腹腔注射给药(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均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每天1次.6周后,测定血清中转氨酶和总胆红素(TBIL)含量,测定血清中肝纤维化四项指标[透明质酸(HA)、层黏蛋白(LN)、Ⅳ型胶原(CⅣ)、Ⅲ型前胶原(PCⅢ)]含量和肝组织中羟脯氨酸(HYP)水平;通过生理记录仪测定门静脉压(PVP)、门静脉血流量(PVF)、平均动脉压(MAP)并测定心率(HR);HE染色法观察肝脏组织形态结构变化;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肝脏组织中一氧化氮(NO)含量、放射免疫法测定环鸟苷酸(cGMP)含量;测定肝脏组织中抗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 较模型组对照组大鼠,UA(20、40 mg·kg-1)组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TBIL含量显著降低,血清中CⅣ、PCⅢ、HA、HYP含量显著降低,其中UA 40 mg·kg-1组LN含量显著降低;UA(20、40 mg·kg-1)组PVP、PVF均显著降低,40 mg·kg-1组MAP显著升高、HR显著降低;UA(10、20、40 mg·kg-1)组肝纤维化门静脉高压大鼠肝脏组织病理性形态学变化呈不同程度改善,呈一定剂量依赖性;UA(20、40 mg·kg-1)组肝脏组织NO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升高,40 mg·kg-1组cGMP含量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升高,上述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UA对CCl4所致大鼠肝纤维化及门静脉高压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机制可能与UA能够有效保肝降酶,抑制氧化应激损伤,提高NO含量有关.
作者:陈振宙;张雪丹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对同种丹参种苗在不同地区栽培的丹参质量进行分析评价.方法 根据2015年版药典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同种种苗异地栽培丹参的根、须根及地上部分茎、叶、花、花托6个部位的丹酚酸B、丹参酮类(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丹参酮I)进行含量测定.结果 同种种苗的含山栽培丹参中两类成分含量均略高于太和栽培丹参,丹参酮类在不同部位分布的含量为根>须根>花托>茎>叶>花,丹酚酸B则为根>须根>花>茎>花托>叶,丹参不同部位含量有较大差异,其中根和须根的含量均高于药典标准.结论 异地栽培的丹参脂溶性成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含山产栽培丹参优于太和产;异地栽培的丹参水溶性成分丹参含量无差异;该实验为指导优质产区种苗的扩大种植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于凡;彭代银;陈卫东;俞年军;李国转;邱镇;史顺敏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I型胶原修饰的聚乳酸聚乙醇酸(PLGA)微球支架注入骨质疏松大鼠股骨转子间,探讨其对骨缺损后骨质量的局部改善情况.方法 通过切除30只SD雌性大鼠双侧卵巢建立骨质疏松动物模型,并用电钻在股骨转子间人为制作骨缺损;实验动物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给药组、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给药组大鼠骨缺损部位注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I型胶原修饰的PLGA微球,模型组大鼠骨缺损部位注入PBS缓冲液,假手术组大鼠行假手术.分别考察术后1、3个月骨缺损部位的骨矿含量、骨密度、骨小梁厚度、骨小梁面积百分比及分离度.结果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I型胶原修饰的PLGA微球支架体外培养7 d,发现细胞在支架表面黏附、生长良好.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组动物术后1个月的骨密度、骨小梁厚度、骨小梁面积百分比均显著增大,骨小梁分离度显著减小,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矿含量变化不明显(P>0.05);给药组动物术后3个月的骨矿含量、骨密度、骨小梁厚度、骨小梁面积百分比均显著大于模型组,骨小梁分离度显著小于模型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I型胶原修饰的PLGA微球可修复大鼠骨质疏松部位骨缺损,改建骨小梁结构,提高骨质量.
作者:黄成校;余化龙;高超;刘亚东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高迁移组蛋白B1(HMGB1)/Toll样受体4(TLR-4)在百草枯(PQ)中毒导致急性肺损伤作用机制及丙酮酸乙酯(EP)干预研究.方法 将90只SD大鼠均分为对照组、百草枯中毒组、丙酮酸乙酯治疗组,建立大鼠急性百草枯中毒动物模型后,分别于实验后的6、12、24、48 h、3 d每组随机处死6只大鼠,检测三组大鼠肺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HMGB1、白细胞介素-1(IL-1)和TLR-4mRNA变化;并测定三组大鼠血清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PQ中毒组和EP治疗组染毒后6、12、24、48 h、3 d各时间点,肺组织TNF-α mRNA、HMGB1 mRNA、IL-1 mRNA、TLR-4 mRNA的表达量和丙二醛含量明显升高(均P<0.05),SOD 活力降低(均P<0.05);与PQ中毒组相比,EP治疗组在染毒后12、48 h时间点大鼠肺组织HMGB1 mRNA、TLR-4 mRNA、IL-1 mRNA、TNF-α mRNA表达量及血清MDA含量均降低(均P<0.05),血清SOD 活力均升高(均P<0.05).结论 百草枯中毒急性肺损伤的机制主要与氧化应激、细胞膜脂质过氧化及免疫系统炎症级联放大效应有关,丙酮酸乙酯可通过抑制该过程从而减轻急性肺损伤程度.
作者:廖泳;吴晓飞;王芳莉;徐波;陆国玉;张晓华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考察枸橼酸钾溶液中抑菌剂的抑菌效果.方法 以《中国药典》中规定的5种常规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珠菌和黑曲霉作为挑战菌,4组枸橼酸钾溶液分别加入含量为处方浓度0、80%、100%、120%的抑菌剂羟苯乙酯醇溶液,在刚生产时和刚过有效期时对样品进行抑菌活性试验,探讨其在6个月有效期内的抑菌剂有效性.结果 枸橼酸钾溶液中羟苯乙酯醇溶液的处方量10%(mL/100 mL)时,对5种常规菌株的抑菌效力均符合药典规定.结论 枸橼酸钾溶液中羟苯乙酯醇溶液现有处方浓度是可行的,而且在有效期内均能达到抑菌效果.
作者:沈秋莲;杨育儒;王庆芬;陈锦珊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在建立血吸虫肝纤维化小鼠模型基础上,研究没食子鞣酸对血吸虫感染所致肝纤维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BALB/c小鼠建立感染模型,将50只小鼠随机分为没食子鞣酸高、中、低浓度组、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等5组,每组10只.血吸虫感染4周后,各组分别给予相应的药物干预,模型组、正常对照组仅给予生理盐水,不予药物干预.没食子鞣酸连续灌胃4周后,观察小鼠的生活状况并记录小鼠体质量.实验开始8周后处死小鼠取标本做免疫组化检测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的表达;HE染色、Masson染色观察小鼠肝脏病理学变化.结果 与造模组小鼠相比,3个没食子鞣酸干预组肝肉芽肿面积较小,纤维化程度较轻,肝组织CTGF蛋白表达水平较低,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没食子鞣酸可明显减轻日本血吸虫对小鼠感染模型肝病理学损伤,缓解肝肉芽肿所致肝纤维化程度.
作者:李尤玲;杨靖;李健;李刚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高热患儿发生热性惊厥的影响因素及针对性护理对策。方法 选取高热惊厥患儿10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综合护理组和针对护理组,每组50例。综合护理组患儿采用综合护理,针对护理组在综合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降温处理及监测病情等针对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护理效果、热性惊厥次数、热退及住院天数、整体护理满意程度。结果 针对护理组患儿临床护理有效率为90.0%,高于综合护理组(7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36,P=0.037)。与综合护理组相比,针对护理组患儿热性惊厥次数明显较少,热退天数、住院天数明显较短(P<0.001)。针对护理组患儿整体满意率为98%,高于综合护理组(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91,P=0.027)。结论 针对高热患儿发生热性惊厥的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针对护理干预,能提高患儿的临床护理效果及预后,值得广泛应用于临床.
作者:冯婕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钝针扣眼穿刺技术在维持性血透病人动静脉内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血透病人5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给予钝针扣眼穿刺,对照组给予传统方法穿刺,观察6个月后,对两组病人一次穿刺成功例数、拔针按压时间、穿刺疼痛程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拔针按压时间、穿刺疼痛程度、并发症(穿刺部位渗血、血肿、动脉瘤)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钝针扣眼穿刺技术能提高穿刺成功率,缩短拔针按压时间,降低渗血、血肿、动脉瘤等并发症发生,对延长内瘘使用寿命有重要意义.
作者:吴仲华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出院计划模式对先天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病人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60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按收治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病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出院计划干预,跟踪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实施出院计划干预后,观察组病人出院准备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疾病相关知识水平和护理满意度在出院后1个月和3个月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在出院后1个月和3个月并发症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病人入院至出院后3个月过程中,出院计划干预模式能有效地提高病人出院准备程度,提高病人对疾病的认识水平,提高护理满意度,降低再住院率.
作者:周小平;常芸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延续性护理干预对其心理状态和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接受PCI手术的心肌梗死病人27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136例)和对照组(136例),观察组和对照组入院后均给予入院全面评估、观察病情、用药指导、健康宣教等传统护理,观察组在传统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采用延续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后1、3、6个月焦虑、抑郁评分以及服用依从性、满意度情况.结果 对比分析发现:观察组护理后1个月焦虑评分(38.82±7.99)分和抑郁评分(35.34±6.38)分,低于对照组(40.02±6.90)分和(38.56±6.78)分,护理后3个月焦虑评分(36.11±6.28)分和抑郁评分(34.91±6.12)分,低于对照组(37.79±6.42)分和(36.95±5.44)分,护理后6个月焦虑评分(37.78±4.60)分和抑郁评分(33.38±6.00)分,低于对照组(37.78±4.60)分、(34.85±4.85)分,完全依从率87.50%和总依从率98.53%高于对照组65.44%、83.92%,非常满意率90.44%和总满意率99.26%高于对照组77.21%、92.65%,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延续性护理干预对接受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具有较好临床效果,病人心理状态、服药依从性、满意度显著提高,建议推广应用.
作者:宫艳侠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和分析快速康复外科模式在创伤骨科优质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80例创伤骨科病人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同时实施快速康复外科模式,比较两组病人的住院时间、疼痛缓解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病人住院时间、疼痛缓解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而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快速康复外科模式与优质护理相结合可以有效缩短创伤骨科病人的住院时间和疼痛缓解时间,降低并发症,提高病人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谢玉清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鼻内镜手术病人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将240例拟行鼻内镜手术的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2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手术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观察两组病人术前和术后焦虑自评量表评分(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以及病人的满意度与手术医生的满意评分.结果 观察组护理后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值分别是(32.06±0.18)、(29.56±0.55)分,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VAS评分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病人满意度90.0%,手术医师满意评分(70.3±9.7)分,远远优于对照组.结论 在鼻内镜手术中,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病人的焦虑与抑郁症状,缓解病人疼痛感,提高病人和手术医师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陈燕;孙玲琳;李影;李薇;李静静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并评价咸阳地区抗高血压药物的使用情况,为促进该类药物的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咸阳市区6家医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心血管内科高血压病人住院病例中抗高血压药物具体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家医院抗高血压药物品种使用按用药频度(DDDs)排序依次为钙离子通道阻滞剂(CCB)、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和利尿剂.降压治疗方案多采取联合用药,以两联方案居多(占比49.76%),但社区医院主要是以单一用药(占比57.49%)和两联方案(占比37.84%)为主,联合用药方案中以CCB+ARB联合应用为常见.结论 咸阳市区6家医院的抗高血压药物使用基本符合指南要求,但仍存在社区医院药品品种有限、联合用药占比较小等不足之处,仍有待于进一步规范,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作者:王欣;卢健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1例溺水引发吸入性肺炎病人使用抗感染药物致药物性肝损伤治疗实践.方法 临床药师参与呼吸科重症监护室(ICU)抗感染药物治疗,对抗菌药物的选择、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监测等方面提出合理的建议.结果 临床药师采用计算推算法(法国归因系统)评定该例肝损伤病人的可疑药物不良反应的等级,对可疑药物提供血药浓度监测(TDM),为诊断药物性肝损伤提供依据.结论 药学监护可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作者:胡钟;王利;石庆平;徐旭萍;张永;夏雪梅;朱裕林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PDCA法规范某院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用法的效果.方法 分析PDCA法干预前后,某院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的临床使用情况,总结其不合理用药表现及其可能原因,分析干预后合理用药改进效果.结果 PDCA法干预后,某院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用药合理率由干预前19.4%上升为37.1%.其中,剂量偏大现象由59.7%降为46.4%;无适应证给药由11.9%降为3.1%;超说明书用药未备案比例从11.9%降至2.1%.结论 PDCA法规范某院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荐.
作者:年国侠;王迪生;邢亚群;吴冰冰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临床药师全程参与1例克罗恩病伴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应用华法林致出血的抗凝治疗过程,探讨临床药师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的作用.方法 对病人全程进行药学监护,分析评估病人应用华法林致出血的可能原因,协助医师制定和调整用药方案,并对病人进行用药教育以加强自我抗凝管理.结果 病人出血停止.结论 临床药师通过参与临床实践,可协助医师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使病人获得优良的药学服务.
作者:李青;林荣芳 刊期: 2017年第04期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医学技术的不断涌现,医学检验技术日新月异,这对高等医学院校检验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全面提高医学检验本科人才的综合素质,加快检验教学与临床实际工作的对接,笔者所在单位对医学检验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培养模式上进行了调整与改革,以期探索出适合现代医学检验人才培养需求的应用型教学改革方案.
作者:李倩;卢晓雪;毛旭虎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类风湿关节炎(RA)病人心血管(CV)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增加.RA病人CV风险的增加除了与传统危险因素相关外,还与炎症负荷的增加和抗风湿药物的心脏毒性有关.尽管人们对RA病人CV疾病有一定的认知,但佳管理RA病人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严格控制疾病活动、管理传统危险因素、改变生活方式,从而改善RA病人CV疾病结局.该文就目前有关RA与CV风险相关的文献、指南做一综述.
作者:常文静;张蓓蓓;蔡辉 刊期: 2017年第04期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及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代谢综合征(MS)的患病率不断上升.有研究显示我国老年人群MS患病率高达25.5%,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MS是集肥胖、高血压、血脂紊乱及糖代谢异常于一体的临床症候群,也是心血管疾病重要的危险因素.由于MS发病机制尚缺乏明确认识,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干预是目前控制MS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高尿酸血症(HUA)不仅是痛风的主要诱因,且与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MS主要组分密切相关,是MS和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鉴于此,笔者从人群流行病学研究着手,就HUA与MS的关联性作一综述,探索采用血尿酸筛选MS高危人群的可行性,为MS及心血管疾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孙焕珍;左翔;袁慧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网络售餐降低了消费者的搜寻成本,同时带来了食品安全风险的升级.该文对网络售餐的复合主体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梳理,阐述了食品安全大于消费方便的原则,并分析了网络售餐监管的理念,对现行监管制度进行评价,尝试从专业性、可操作性等方面提出完善监管的途径.
作者:霍敬裕;陆维福 刊期: 2017年第04期
肝癌包括肝细胞性肝癌胆管细胞性肝癌,门静脉癌栓是影响其预后及引起复发的重要因素.笔者就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治疗近况做一综述.
作者:谢万桃;彭慈军;熊坤 刊期: 2017年第04期
渗透泵药物传递系统由于能够平稳的释放药物,且释药不易受药物的理化性质、病人生理因素及摄入食物的影响,日益受到药学工作者的关注.目前,已经上市销售的渗透泵片数目对比10年前增长了近1倍.该文简述了渗透泵药物传递系统的结构分类、详细介绍了口服渗透泵制备技术近年来的研究进展.
作者:章靖芳;苏峰;刘为中;何广卫 刊期: 2017年第04期
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MAS)是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并发症的一种,严重者可致命.目前,临床上尚无治疗该并发症的应用指南.该文综述了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合并MAS的药物治疗进展,包括传统治疗JIA的药物以及新型生物制剂.旨在临床为该病的治疗提供用药指导.
作者:曹璐;许静;张永;景霞;湛雯;徐进 刊期: 201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