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近我们遇到1例以风团为首发症状的梅毒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乐栋;刁友涛;曾抗;唐春燕;林子刚;周再高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我科自2004年2月至7月,采用窄谱中波紫外线联合一清胶囊、皮肤润滑剂治疗玫瑰糠疹44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何弘;姚岚;方军;张晖;徐晓迪;刘咏梅;王莉;乔萍 刊期: 2005年第04期
麻风愈后发生巩膜炎少见报道,笔者近来见到2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景权;王江南;谭又吉;姚建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患者,女,36岁.因发现左乳肿物3天,行左侧乳腺癌扩大切除加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术后病理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Ⅱ级,内切缘及外下切缘旁组织查见癌细胞.
作者:薛洪范;杨艺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Ⅱ型麻风反应多发生于多菌型BL、LL病人,在治疗过程中麻风菌抗原和相应抗体结合的免疫复合物反应,属于Ⅲ型变态反应,我站2000年至今遇到2例,并伴月经紊乱,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兆梓;张立平;刘绪英;李丽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为进一步了解泛昔洛韦(商品名仙林纳,由大连美罗大药厂生产)在治疗疱疹病毒感染性皮肤病中的作用及安全性,2001年6月~2002年6月,我们采用随机、对照(与阿昔洛韦进行比较)的方法对本药进行了临床评价,现报道如下.
作者:金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早期梅毒传染性强,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尤其是不典型病例逐渐增多,极易造成误诊.现将我市部分医院首诊误诊的35例早期梅毒报道如下.
作者:潘虎;刁庆春;郝飞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股癣是一种皮肤浅部真菌病,皮疹特点显著,明确诊断及正确选用药物对皮肤科医生来说不困难.然而临床工作中却经常遇到股癣患者误用糖皮质激素软膏(如皮炎平霜、肤轻松软膏等)造成皮损加重,或由此引起副作用.笔者整理了1998~2003年70例使用皮炎平霜等导致股癣加重者的资料,现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甘才斌;王丽霞;李万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荨麻疹性血管炎临床并不少见,但风团样皮损持续5年多不消退临床未见报道,本文报道1例如下.
作者:张志萍;郝善镇;姜秀兰 刊期: 2005年第04期
郯城县1994年4月实现了基本消灭麻风病的目标.为掌握低流行状态下麻风病的流行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我们对1994~2003年新发现的29例麻风病人进行了流行病学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顾前科;李勇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临床资料患者,女,50岁.因面部出现灰褐色斑1年余,于2002年12月来我院就诊.患者于2年前从事加油工作,1年后前额、下颌等处出现皮肤红斑,伴轻度瘙痒,未做处理,红斑渐变为褐色,并逐渐扩展至整个面部、耳后.
作者:孙在红;朱春玉;马丽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收集本院皮肤科门诊及河南省爱滋病高发村卫生所有典型皮肤黏膜损害的HIV/AIDS患者18例,对其皮肤科诊疗情况进行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赵会亮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我们应用三色荧光抗体染色技术,经流式细胞仪对30例CA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进行检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张明霞;钱起丰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患者,男,38岁.因全身出现红丘疹、脱屑伴瘙痒1个月于2004年1月20日来我科就诊.患者2003年10月在常规查体中发现患有丙型病毒性肝炎,11月25日起应用派罗欣(聚乙二醇干扰素IFNα-2a注射液,瑞士巴塞尔豪夫迈.罗氏有限公司生产)180 μg每周1次上臂外侧皮下注射.患者在注射第1、2、3针后感针刺处瘙痒,搔抓后针眼处出现一米粒大小红丘疹,逐渐扩大,表面有白色脱屑.
作者:赵庆利;王南;史飞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口腔扁平苔藓(OLP)是口腔黏膜常见的慢性浅表性炎症,具有高达0.9%~19.8%的癌变率1,特别是糜烂型OLP常被视为一种癌前病变.本科对48例糜烂型OLP患者用倍他米松局部注射,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伟玲;马杰云;李桂玲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南康市原是江西麻风病流行较严重的县(市)之一,至2001年底有30个乡(镇),累计发现麻风病例1 255例.自1987年全面推广应用联合化疗(MDT)以来,新发病例逐年减少,至2001年底15年间共新发现病例101例.现对1987~2001年的新发现病例进行分析.
作者:张升伟;张晓春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我们于2002年7月~2004年7月应用本院制剂室提供的消痤凝胶治疗面部痤疮1,并与痤疮王软膏进行了对照观察,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安进军;刘莉;刘岁元;刘刚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本院麻风专业防治区21个县(市)中高流行县3个,中流行县3个及低流行县(市)15个.历经50年的综合防治,于2003年10月已先后全部达到基本消灭麻风病的标准.并经省级考核验收.兹将达标后的发现病人情况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邹小琴;张学德;田耀文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患者,男,18岁,汉族.因面颈、躯干、四肢褐色斑17年于2003年5月就诊.患者1岁起,面颊出现针头大小浅褐色斑点,无瘙痒不适,未予诊治.皮疹逐年增多,扩展至躯干、四肢.于日晒后发展较快并伴瘙痒.近3年皮疹明显增多,并伴有畏光、流泪等眼部不适.患者父母体健,非近亲婚配.兄弟二人,其兄身体健康.
作者:陈有仁;路涛;江耀睦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近2年,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紫癜(HSP)68例,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云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为进一步了解重症药疹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特将十多年来经住院治疗的25例患者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陈锦辉;黄和文;黄文富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我院2002年3月~2003年5月采用血液磁极化、UVB光照、中药洗浴三联疗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65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治疗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李晓民;魏淑相;郭伟;牟华光;谭艳霞 刊期: 2005年第04期
麻风溃疡是麻风病常见的症状,因营养不良往往久治不愈,自1998~2001年我们应用肌肤生与常规治疗方法对照治疗麻风溃疡,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吕均香;渠鹏程;翟学英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我们对118例红皮病型及脓疱型银屑病的诱因及相关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李铀;杨雪琴;张力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加强麻防工作,提高基层医务工作者麻风诊疗水平,对控制麻风流行、巩固基本消灭成果具有重要意义.为普及麻防知识,莱芜市皮肤病防治所,2003年3月对莱芜市基层医务工作者举办一次麻风防治培训班,并于班前采取闭卷方式调查麻风防治知识掌握情况.
作者:沈秀中;李振洪;吕慎修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梅毒在社会上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现将我院1989~2003年STD门诊梅毒的发病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梅毒的防治措施.
作者:龚匡隆;尤永燕;沙仲;张津萍;孙厚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皮肌炎是一种以皮肤表现为特征的特发性炎症性肌病.无肌病性皮肌炎(amyopathic dermatomyositis,ADM)可能是皮肌炎的一个亚型,以典型的皮疹但无明显的肌肉异常为特征.本文报道无肌病性皮肌炎合并肿瘤3例,以提高对ADM的认识.
作者:忻霞菲;张长宋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我们自1997年以来对颜面再发性皮炎患者逐一进行了变应原皮肤试验,采用特异性脱敏治疗,收到良好的效果.
作者:张爱娜;牛永利;曹广喜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为了解莱芜市高危人群中性病的流行情况,掌握流行特征,制定相应的防治对策,对我市1999~2003年累计登记5 466例性滥妇女进行了主动监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张松;栾贻银;陈国;纪秀军;刘明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为了解性传播疾病(STD)的流行状况,我们对我院2003年全年性病诊疗中心女性病门诊就诊者资料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侯建玲;侯建文;李娜;赵毅;程鹏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梅毒是我国目前重点监测性病之一.我们对93例早期梅毒采用联合用药方案,并对每个治疗后病人进行血清学追踪随访4年以上,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李燕春;张豁达;吴彩霞;贺松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我院自1999~2002年对已确诊的部分性病患者进行遵医行为的调查研究.现将被调查的360例资料齐全的性病患者的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张铭玉;张勤;余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痤疮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致的毛囊皮脂腺疾病.本文着重对痤疮患者人格特征,生活事件,社会支持,情绪状况与痤疮关系进行探讨分析.
作者:张予;周秀华;彭虹珍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我们使用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扁平疣,并对其治疗前后患者血清中白介素-2以及外周血CD4、CD8的变化进行对比观察,以评价免疫调节剂在扁平疣治疗中的作用及对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姜昱;叶楠;范会平;雷立清;张艳彩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患者,男,32岁.因颈部色素脱失斑2个月来我院皮肤科就诊.
作者:潘靖;谷雪虹;龙振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烧伤后皮肤瘢痕继发皮肤角化病者临床较少见,现将我们所见1例报道如下.
作者:李萍;李久宏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嗜酸性筋膜炎(eosinophilic fasciitis,EF)是一种主要以筋膜发生弥漫性肿胀硬化为特征的疾病,临床上以四肢硬肿为主要表现,较少累积内脏器官.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报道如下.
作者:张宁萍;王吉耀;沈锡中;郭津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阴茎中线囊肿(median ruphe cyst of pennis)临床上较少见1,2,现将我们所见1例报道如下.
作者:李久宏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大汗腺癌(Apocrine adenocarcinoma)临床上较罕见1,致皮肤局部转移者尚未见报道,我们在临床上见到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波;李久宏;毕桂姣;宋芳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毛发上皮瘤皮损好发于面部,特别以鼻唇沟两侧为特征的皮肤病.近期我们见到母女同患该病,并对该家系进行随访调查,现报道如下.
作者:杜玉凤;王晓建;宋学美;王庆玲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例1,男,63岁.因双眼睑皮肤水肿性紫红斑4月余入我院.患者入院前4月,无明显诱因双上眼睑皮肤出现片状紫红色斑片,无明显自觉症状.日晒后红斑加重.
作者:单筠筠;沈宏;王琪;许爱娥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例1,男,19岁.双手指反复发生脓疱伴瘙痒5年.5年前不明原因左手食指、中指尖发生脓疱伴瘙痒.
作者:杨景平;侯功信;郭宪法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泛发性发疹性组织细胞瘤(Generalized eruptive histiocytoma,GEH)罕见,其主要临床特征为全身多发性丘疹和结节,呈无自觉症状性、播散性、有时对称分布,黑红色或褐色,有时黏膜也可受累,皮疹可自行消失或遗留褐色浅瘢或色素沉着1-3.迄今为止报道的GEH主要发生在成人1.我们遇到1例儿童GEH患者报道如下.
作者:柴宝;刘军;张正华;姚煦;刘维达;崔盘根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乳房外Paget病(EMPD)又称乳房外湿疹样癌,皮损与乳房Paget病相似,是发生于人体顶泌汗腺分布部位的皮肤恶性肿瘤.EMPD好发生于阴囊、阴茎、大小阴唇和阴道,少数见于肛周、会阴或腋窝甚至眼睑、外耳道等处1-3.但是原发于腹股沟并累及非顶泌汗腺部位皮肤者少见4,现将我科所见1例腹股沟乳房外Paget病报道如下.
作者:钱革;张开亮;徐超广;赵亮;方方;张国成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白念珠菌和甘露聚糖对人角质形成细胞Toll样受体2(TLR2)表达的影响.方法:用白念活菌和甘露聚糖分别刺激培养的人角质形成细胞24h,然后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细胞TLR2mRNA表达,免疫组化SP法检测TLR2蛋白表达,并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正常培养的人角质形成细胞有TLR2mRNA和蛋白表达,白念珠菌和甘露聚糖刺激角质形成细胞24h后,TLR2表达量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角质形成细胞有TLR2mRNA和蛋白水平的组成性表达,白念珠菌和甘露聚糖对TLR2表达均无明显影响,推测角质形成细胞表面可能存在多个识别念珠菌及其产物甘露聚糖的受体,TLR2只是其中之一.
作者:段德鉴;冉玉平;蒋献;李福民;吴琦;周光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索一株基因工程人源性抗角蛋白Fab抗体在培养的角质形成细胞内的反应定位.方法:利用从噬菌体抗体库中筛选到的特异表达抗角蛋白Fab片段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IPTG诱导表达出Fab抗体,纯化鉴定后将该抗体作用于培养的人角质形成细胞,在不同浓度和不同的作用时间应用免疫荧光细胞染色法及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该抗体在角质形成细胞内的反应定位,同时以基因工程抗HBsAg人Fab和1%BSA为对照.结果:基因工程人源性抗角蛋白Fab抗体作用于角质形成细胞的胞浆,呈明显的绿色荧光,着色均匀,细胞核未见着色,两种对照均未见着色.结论:基因工程人源性抗角蛋白Fab抗体,可与培养状态下的角质形成细胞胞浆中其特异性的抗原相结合,这为其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作者:卢宁;王刚;刘玉峰;李承新;李巍;张海龙;赵小东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评价三种Q-开关激光治疗眶周色素沉着症的疗效.方法:83例患者随机分为A、B、C3组,A组和C组分别采用532nm和1064nmQ-开关Nd:YAG激光治疗,B组采用Q-开关翠绿宝石激光(755nm)治疗.结果:A组和C组疗效差,B组经4次及以上的治疗,总有效率可达82.1%,3组的总有效率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Q-开关翠绿宝石激光治疗眶周色素沉着症有较满意疗效,无明显副作用,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张浩;刘永芳;周国富;张正中;杜华英;谭颖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HLA-DRB1及DQB1等位基因与北方汉族寻常型银屑病相关性.方法:利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分型技术,对63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和102例健康人的HLA-DRB1及DQB1等位基因进行检测.结果:(1)HLA-DRB1*070x、DRB1*1001及DQB1*020x等位基因与北方汉族寻常型银屑病呈正相关(P分别为0.001,0.005,0.009);HLA-DRB1*120x等位基因与北方汉族寻常型银屑病呈负相关(P=0.007).(2)HLA-DRB1*070x及DQB1*020x等位基因仅与家族史阳性的早发型(Ⅰ型)银屑病发病相关(P<0.001).(3)HLA-DRB1*1001等位基因频率在Ⅰ型及无家族史的晚发型(Ⅱ型)银屑病均显著性增高(P<0.05).结论:(1)HLA-DRB1*070x、DRB1*1001及DQB1*020x等位基因可能是北方汉族寻常型银屑病的易感基因或与易感基因相连锁;HLA-DRB1*120x等位基因可能是阻止北方汉族人发生银屑病的保护基因.(2)Ⅰ型及Ⅱ型银屑病的遗传背景存在差异.
作者:王岩;赵玉铭;宋芳吉;肖毅;王珺;尚英彬;陈洪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分析皮肤结核的误诊原因,探讨避免误诊的措施.方法:对收治的19例皮肤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误诊为结节病5例,孢子丝菌病4例,着色芽生菌病3例,湿疹2例,血管瘤2例,汗管瘤1例,结节性红斑1例,乳腺癌1例.误诊率52.8%.结论:皮肤结核发病率较低,皮肤损害为多样性,临床上容易误诊,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结合临床特点确诊,同时结核菌检查,结核菌素试验、结核菌的分子生物学检查均能协助诊断.
作者:李东妮;谭志建;任杰;李家文;刘凌;张丽霞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抑癌蛋白PTEN和凋亡抑制因子Survivin在基底细胞癌(BCC)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0例BCC和30例正常人皮肤中PTEN、Survivin的表达和分布.结果:20例BCC标本中,PTEN表达下调(P<0.05),Survivin表达增高(P<0.001).PTEN和Survivin的表达无相关性.结论:PTEN异常低表达和Survivin异常高表达可能与BCC的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滕蔚;史同新;曲才杰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研究GH发作期和间歇期患者泌尿生殖道隐性HSV-2排毒情况和沙眼衣原体(Ct)、解脲脲原体(Uu)阴性的非淋菌性尿道炎(NGU)患者HSV-2感染情况.方法:发作期GH患者分别取皮疹和尿道拭子标本;间歇期GH患者每周1次取尿道拭子共4次,正常对照组及Ct、Uu阴性的NGU患者取尿道拭子标本,用定量PCR法检测标本中的HSV-2DNA.结果:GH、NGU患者及正常组之间尿道HSV-2隐性排毒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GH患者尿道HSV-2总阳性率为(22%),明显高于NGU组(9.8%)及正常组(3.3%);现症发作期GH患者尿道HSV-2阳性率(21.7%)与复发间歇期患者尿道HSV-2阳性率(23%)无显著差异(P>0.05).每年复发6次以上的GH患者尿道HSV-2阳性率(27.4%)明显高于复发6次以下者(15%),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GH患者发作期及间歇期尿道均有HSV-2隐性排毒.年复发频率在6次以上的GH患者HSV-2隐性排毒多于年复发频率6次以下者.病程3年以内者尿道隐性排毒较3年以上者高;Ct、Uu阴性的NGU患者部分可由HSV-2感染所致.
作者:叶兴东;颜景兰;朱慧兰;张莉;佟菊贞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组织工程化人工皮肤的细胞外基质(ECM)功能.方法:3H-脯氨酸掺入实验,天狼星红染色,AB-PAS染色.结果:组织工程化人工皮肤天狼星红染色和AB-PAS染色阳性,3H-脯氨酸掺入值增高.结论:这种组织工程化人工皮肤可以合成、分泌细胞外基质.
作者:马刚;程滨珠;杨同书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何首乌、女贞子等中药煎剂对阿霉素抑制的猪毛囊真皮鞘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用MTT法通过比色分析测定吸光度值(OD),检测不同剂量(0、5、10、20)mg/L阿霉素作用24h和10mg/L阿霉素作用不同时间(4、8、12、24、48h)对猪毛囊真皮鞘细胞增殖的影响;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剂量的阿霉素作用24h后猪毛囊真皮鞘细胞的凋亡率,从而找出用于以下研究中阿霉素的适浓度.用MTT法检测不同剂量中药煎剂和10mg/L阿霉素同时给药共同作用24h以及先给予不同剂量中药煎剂作用24h,然后给予10mg/L阿霉素作用24h两种条件下对猪毛囊真皮鞘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阿霉素抑制体外培养的猪毛囊真皮鞘细胞增殖,其抑制效应随阿霉素浓度的增大和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强;细胞凋亡率以阿霉素浓度为10mg/L时高.中药煎剂和阿霉素10mg/L同时给药条件下,前者不能有效升高OD值(P>0.05);如果先给予中药煎剂处理,后给10mg/L阿霉素,则中等剂量的中药煎剂即能有效升高OD值(P<0.001).结论:阿霉素抑制体外培养的猪毛囊真皮鞘细胞增殖,先给予适当剂量的中药煎剂处理细胞,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阿霉素对细胞的损伤.
作者:张兴洪;范卫新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为探讨爱维治、赛乐特联用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及不良反应.随机将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爱维治、赛乐特联用,对照组采用口服消炎痛、甲氰咪胍片.试验组治疗2周后,疼痛明显缓解,总有效率达95%,对照组总有效率仅达68%,两者秩和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后1月、3月随访,试验组的治愈率和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秩和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1).爱维治、赛乐特联用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有效且安全的药物.
作者:严月华;翟晓翔;吴伟伟;盛晚香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为了解急、慢性宫颈炎患者HSV在宫颈感染的状况.选择无GH病史、外阴无皮损的140例急性宫颈炎患者、134例慢性宫颈炎患者及105例正常宫颈者,行宫颈HSV Ⅰ/Ⅱ抗原检测.结果:140例急性宫颈炎患者中HSV Ⅰ/Ⅱ阳性53例,阳性率37.86%;134例慢性宫颈炎患者中HSV Ⅰ/Ⅱ阳性52例,阳性率38.81%与105例正常宫颈者中HSVⅠ/Ⅱ阳性27例,阳性率25.71%,差异有显著性.因此,HSV可侵犯宫颈组织,表现为宫颈炎症状,临床上不可忽视对宫颈炎患者HSV的检测.
作者:蔡小丹;许敏鸿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我们对甘肃省兰州地区居民393人作毛囊蠕形螨调查,结果检出率为95.67%.毛囊蠕形螨对人的侵袭同性别和职业无关.我们赞同:毛囊蠕形螨是一种条件致病寄生虫.
作者:曹庚;伏继乾;曹和洵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为评价国产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外生殖器和肛周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研究方法.入选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用基质安慰剂治疗,B组用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结果A组23例,B组24例按方案完成疗程.两组在治疗后2、4、6、8周治愈率、有效率均有显著性差异.两组不良反应严重程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作者:齐放;鞠梅;顾恒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对35例早期梅毒患者初次治疗后观察体温、检测RPR滴度,了解早期梅毒吉海反应(J-H)与性别及中高热分布情况,探讨对发热干预治疗的必要性.结果:35例患者24例出现发热,中高热与RPR滴度呈一定相关性.J-H反应给患者带来不适,尤其是中高热,由于致热原因明确,可以给予短期干预治疗.
作者:秦晓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为探讨ANA、抗dsDNA、ANCA、抗ENA抗体谱联合检测在SLE诊断中的价值.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ANA、抗dsDNA、ANCA,采用免疫印迹法(IBT)检测抗ENA多肽抗体.结果:检测170例SLE患者ANA阳性率为88.2%,抗dsDNA阳性率为66.5%,ANCA阳性率为55.2%,抗ENA多肽抗体阳性率为73.5%.SLE患者组ANA、dsDNA、抗ENA多肽抗体、ANCA4项指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ANA、抗dsDNA、ANCA、抗ENA抗体联合检测在SLE诊断中具有互补性,并能提高对SLE诊断的阳性率和特异性,对SLE的诊断分型、治疗、预后均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周炳华;刘玉琴;普雄明;吴卫东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单基因遗传病是由单个基因突变引起的一类疾病,也是唯一符合孟德尔遗传方式的疾病,具有数量多,散发,危害子代健康的特点.先天性秃发是该类疾病中的一组皮肤疾病,对其进行遗传学研究,以期找到致病基因,明确发病机制,预防后代发病.目前国外对此病的遗传学方面的研究较多,现简要综述如下.
作者:刘晨帆;边鹏飞 刊期: 2005年第04期
隐球菌病是条件致病性深部真菌病.易发于细胞免疫功能受损的人群.近年来,发病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已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本文就隐球菌病的微生物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了综述.
作者:许金国;丁海峰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在免疫功能抑制的患者中,系统性真菌感染治疗有一定难度,致死率较高.近来有毒副作用小、抗菌性强的脂质体两性霉素B、伏力康唑和卡斯波菌素等新抗真菌药问世,有效改善了系统性真菌感染的治疗和预后.
作者:周婧;栗玉珍 刊期: 2005年第04期
麻风杆菌(Mycobacterium Leprae,ML)是麻风病的病原体,麻风病是严重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疾病已为我们所悉知.但至今全世界每年仍有70万现症麻风病人.即使采用了有效地联合化疗(MDT),依然有数以百万计的治愈病人由于麻风病所致神经损伤而造成畸残.
作者:吴勤学;王洪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罗汉超教授1927年出生于四川省汉源县,1952年毕业于华西协合大学医学院,毕业后留校华西医院皮肤科工作至今.1960~1984年任皮肤科主任.曾兼任中华医学会皮肤科学会常委、四川省医学会及成都市医学会理事及皮肤科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四川省皮肤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卫生部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编委、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皮肤病学>编委、中华皮肤科杂志编委等职.现仍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顾问、四川省性学会顾问、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临床皮肤科杂志及四川医学等期刊的编委或特约编委.
作者:郭在培;冉玉平;李利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药物性皮炎也称药疹.随着抗生素的滥用及临床用药的不断更新,药疹不断增多.大多数的药疹仍是变态反应所引起的.临床多采用糖皮质激素、抗组织胺类药物治疗,但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令病人不易接受.寻找一种疗效高、副作用低的药物很有必要.多年来,我们应用朱仁康的皮炎汤治疗药物性皮炎56例,收到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京慧;于振兰;杨洪军;马红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由陈贤义、李文忠、陈家琨教授主编的<麻风防治手册>(科学出版社出版,2002年2月第一次印刷),以崭新的面貌和现代化思路问世,较之以前的二个版本观点更新,其中一大批年轻的作者编写的章节脱颖而出,展示出消灭麻风病这场接力赛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格局,可喜可贺!为了爱护这一手册我们在细读学习中提出三点意见并发表一些历史回顾性联想.
作者:潘龙;徐亚斌;包寅德 刊期: 200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