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了解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青年患者自我管理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169例新诊断T2DM青年患者采用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知识、态度问卷,自我效能问卷,糖尿病痛苦量表及医学应对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进行横断面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自我管理行为总均分(3.58±1.37)分,其中饮食维度(4.43±1.50)分,运动维度中位数3.50分,血糖监测维度2.00分,足部护理维度o分,遵医用药维度(6.17±1.80)分.自我效能、参加糖尿病组织或微信群可解释饮食自我管理总变异的16.3%;自我效能、糖尿病知识、年龄、回避应对可解释运动自我管理总变异的32.4%;参加糖尿病组织或微信群、面对应对、文化程度、糖尿病确诊时间、并存疾病或并发症可解释血糖监测自我管理总变异的24.2%;参加糖尿病组织或微信群、面对应对、文化程度可解释足部护理自我管理总变异的10.7%;家庭人均月收入可解释遵医用药自我管理总变异的3.3%;女性和文化程度高是吸烟的保护因素(OR=0.037,0.423).结论 新诊断T2DM青年患者总体自我管理水平较低,其中遵医用药好,足部护理差.患者应对方式、是否参加糖尿病组织或微信群和文化程度是主要影响因素.
作者:何巧;刘宇;赵芳;郭红;沈意娜;欧梦仙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可疑夜间低血糖的有效护理管理方法.方法 将155例糖尿病患者按时间段分为对照组75例、观察组80例;对可疑夜间低血糖患者,对照组按常规监测血糖和向医生报告病情;观察组制订SBAR交接单,按SBAR模式评估、报告低血糖危险因素及病情.结果 观察组夜间低血糖发生率显著少于对照组,医生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11名护士中,81.8%~100%对SBAR沟通模式给予肯定评价.结论 SBAR沟通模式有助于护士准确报告患者夜间低血糖危险因素,利于医生决断与处置,从而有效降低夜间低血糖发生率,有效保障了患者安全.
作者:解杰梅;顾桂芹;迟俊涛;林海霞;杨蕾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提高血液病患者血细胞动脉单采一次穿刺成功率.方法 将102例行血细胞单采术的血液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两组均采用肱动脉或桡动脉穿刺,对照组行盲穿,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穿刺.结果 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总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血肿发生率、穿刺所需时间及疼痛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超声引导下行动脉血细胞单采可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
作者:黄智红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提高平山病患者手术与康复效果.方法 将行颈椎前路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160例平山病患者按时间段分为对照组和改进组各80例;对照组行常规围术期护理;改进组在此基础上组成医护小组,术前护理中融合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术后强化、细化和量化体位护理、术区护理、取骨区护理及功能锻炼等.结果 改进组术后取骨区疼痛评分、抑郁评分及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均P<0.01),术后12个月功能改善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改进后的护理措施可有效提高术后康复效果.
作者:刘懿;梁静娟;管韵致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降低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术后ICU谵妄发生率.方法 将325例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按时间段分为对照组161例、观察组164例;对照组由病区护士于患者术前进行常规手术相关宣教;观察组成立病区ICU护士联合宣教小组,于患者术前共同进行术前宣教与访视.于患者从ICU返回病区第3天及出院当天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观察组患者谵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住院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病房与ICU护士联合术前访视可有效降低颌面部恶性肿瘤手术患者术后ICU谵妄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毛艳;徐瑾;侯贺惠;李萍;朱骏莹;程红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妇科肿瘤病区构建磁性工作环境的效果.方法 在妇科肿瘤病区构建磁性工作环境,其举措包括减少护理人员非必要工作量、改良薪酬制度、帮助护士提升专业技能、关爱护士.将病区16名护士纳为观察对象,分别于改进管理方案执行前、执行9个月后采用护士职业倦怠量表(NBS)、护士工作满意度评定量表(SJSAN)对护士进行测评.结果 管理方案执行9个月后,NBS量表中工作环境、倦怠、应对、倦怠结局维度得分显著下降,SJSAN量表各维度得分显著上升,与执行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在妇科肿瘤病区构建磁性工作环境,有助于减少护士职业倦怠,提升护士工作满意度.
作者:居红英;夏薇;汪冬雪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提高胸腔镜器械处理质量和应用效率.方法 将常规管理下的2 745个胸腔镜手术包设为对照组,采用联合质控的3 885个包设为联合质控组.常规组采用常规管理,联合质控组在常规管理基础上成立消毒供应室与手术室联合质控小组,制定胸腔镜管理制度及操作流程,对两科护理人员进行培训,落实胸腔镜接收、检查、清洗、消毒、包装、灭茵、转运和使用后预处理措施,定期总结分析,循环往复,无缝监管.结果 联合质控组灭菌包包装处理缺陷率(除外尖锐器械无保护套)显著低于对照组,合格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联合质控有利于提高胸腔镜清洗灭菌处理质量,确保手术按计划完成.
作者:夏广惠;武广红;孙莉莉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构建具有良好信效度的中文版《护患语言与社会交往问卷》,用于评估普通科室护士对患者的语言和社会交往能力.方法 在原英文版《精神科护患语言和社会交往问卷》基础上,通过与问卷原作者和护理专家一起讨论、修订,经过翻译、回译、预实验检测,形成初步问卷.正式调查424名临床护士,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及信效度检验.结果 中文版《护患语言与社会交往问卷》为4个维度31个条目,内容效度为0.943,4个维度共解释63.267%的总变异;问卷的内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α系数为0.948,重测信度r为0.859.结论 中文版《护患语言与社会交往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用于评估普通科室护士对患者的语言和社会交往能力.
作者:葛莉;王冠东;张敏;郑婉玲;谢秋林;Mikael Rask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临床发热待查患者简便、精准、安全的体温测量方法.方法 对31例发热待查患者,以自我对照法分别使用水银体温计测量口温、红外耳温仪测量耳温和体温遥测装置测量体表温度,检验三种体温测量方法的一致性.结果 三种测量方法所测体温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温遥测装置所测体表温度与水银计所测口温95%一致性界限为(-1.100,1.041),一致性界限外占比2.97%,优于另两两组合;体温遥测装置与红外耳温仪测得的体温ICC=0.246,95%CI=0.025~0.416,低于另两两组合.结论 体温遥测装置所测体表温度与水银计所测口温一致性相对较好,体温遥测装置测温可代替水银体温计测量患者体温.
作者:刁玲玲;赵晓玲;张婷婷;何媛媛;方芳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提高婴儿股静脉采血成功率.方法 将200例0~1岁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按常规触摸股动脉搏动定位行股静脉采血穿刺采血,观察组采用蝶式体位联合股三角体袁投影法定位行股静脉穿刺采血.结果 观察组一次抽取血标本成功率、采血时间及家长满意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对0~1岁婴儿,采用蝶式体位联合股三角体表投影法定位行股静脉穿刺采血可显著提高一次成功率,从而提高家长满意度.
作者:巴合藏;刘新平;张英;薛荣琰;王晶;李茗钰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为不具备上肢静脉置入PICC条件的患者选用股静脉行PICC置管,予以用药和肠外营养.方法 对31例疾病晚期/姑息治疗患者,在B超引导下于股静脉常规穿刺点下5~10 cm穿刺行PICC,按常规实施导管维护.结果 27例1次置管成功,4例2次置管成功;PICC留置时间7~346 d,平均56.0 d;28例按计划拔管,3例非计划拔管;31例导管尖端细菌培养均为阴性.结论 对不宜上肢静脉PICC患者,选用股静脉并下移穿刺点行PICC成功率高,安全可行.
作者:康桂芹;王君红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预防肿瘤晚期患者PICC置管后肢体肿胀.方法 将125例肿瘤晚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观察组65例;对照组PICC置管后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设计9步肢体按摩法为患者按摩.连续30 d后评价效果.结果 观察组发生1例肢体肿胀,无血栓形成者;对照组发生8例肢体肿胀,其中1例血栓形成.两组肢体肿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行PICC置管的肿瘤晚期患者,术后即行规范化肢体按摩,可有效预防肢体肿胀发生.
作者:马娜;程娇新;胡婷婷;欧小红;高明飞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降低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失禁相关性皮炎风险及其发生率,提高患者治疗安全性.方法 将110例神经外科重症大便失禁患者按时间段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两组均行常规治疗与护理,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常规皮肤护理,观察组给予失禁相关性皮炎风险预警护理.结果 住院期间观察组患者失禁相关性皮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发生时间观察组较对照组显著后延(P<0.05).结论 对神经外科重症大便失禁患者实施针对性风险预警护理,可降低失禁相关性皮炎发生率,延缓其发生时间.
作者:汪慧娟;郑红云;蒋红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实现医院护理人员继续教育及技术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提高管理质量及效率.方法 护理部成立由8人组成的“护理继续教育及技术档案管理系统”(管理系统)构建小组,联合软件公司开发包括护士人事、技术档案、继续教育培训管理3个模块的管理系统;以全院1 702人为应用对象,比较管理系统应用前后继续教育管理效果.结果 应用管理系统后1 682人进入结果统计,护士理论操作考核合格率、学分达标率、继续教育培训满意率显著高于应用前,学分收集整理耗时显著少于应用前(均P<0.01).结论 管理系统的应用实现了医院护理人员继续教育信息化管理,有效提高了培训效果及管理效率,并获得护理人员好评.
作者:辛霞;周光霞;董英;赵营宇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微课联合模拟手术室训练模式在本科护生手术室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00名本科护生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名.对照组采取常规临床带教方法,观察组采用微课联合模拟手术室训练模式带教.出科时评价教学效果.结果 观察组护生的出科理论、操作考试成绩、综合能力,以及对教学方法的好评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对手术室护生实施微课联合模拟手术室训练模式教学,可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时丹;吴荷玉;胡娟娟;刘佩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综述人因工程概念,分析其在护理工作负荷测量中的应用,突出“以人为本”人性化管理思想的必要性和作用,指出在护理工作负荷测量管理中运用人因工程原理,对完善工作负荷测量、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满足护士价值取向及稳定护理人员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钟琴;朱静;王迪;宋玉磊;柏亚妹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综述CIPP在护理课程评价、护理教学方法及不同层次护理教育中的应用情况,分析CIPP在高等护理教育中的应用前景与挑战,以期为护理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作者:毛亚男;王东梅;孙云飞;姜玥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综述住院老人生命计划的概念及设计、组成成员与相互关系、用于预防老年谵妄患者的模式及现状、测评工具及实践效果等.旨在为我国住院老人生命计划规范化建设和应用提供参考.
作者:林霞;廖敏;文婷婷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评价芳香疗法缓解麻醉术后恶心呕吐的效果,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国内外相关数据库从建库至2017年12月纳入的麻醉术后采用芳香疗法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9篇,共计851例患者(芳香疗法组431例,对照组420例).采用Co-chrane协作网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术后恶心呕吐VAS评分、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两组合并效应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芳香疗法缓解麻醉术后恶心呕吐具有良好的效果,推荐临床护理中应用.
作者:邓金莹;刘晖明;吴小飞;谷燕;张广清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缓解喘病患者腹胀,减轻其不适感.方法 将62例喘病并轻中度腹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按喘病中医护理常规进行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穴位点按联合吴茱萸奄包腹部热敷,3d为1个疗程,连续3~4个疗程后评价效果.结果 观察组腹胀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穴位点按联合吴莱萸奄包腹部热敷可有效缓解喘病患者腹胀症状.
作者:邹生燕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改善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患者证候.方法 将60例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中药保留灌肠及腹部温热理疗;对照组2次/d,观察组定于辰时、戌时;连续3周后评价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1周及疗程结束时证候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o.05).结论 对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患者依据子午流注理论择时中药保留灌肠,可显著改善证候,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程友花;唐小玲;徐立军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同伴支持对初治HIV阳性患者服药依从性、自我效能及抑郁情绪的干预效果.方法 将111例初治HIV阳性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56例)和对照组(55例);对照组行门诊健康教育与随访指导;干预组采取培训同伴支持者,组成同伴、患者、个案管理师参与的健康教育小组,开展小组主题活动、微信群教育及督导等.干预6个月后评价效果.结果 干预第3个月、6个月干预组服药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自我效能、抑郁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同伴支持可提高初治HIV阳性患者后期服药依从性,对自我效能及抑郁干预效果尚不显著.
作者:孙文秀;卢洪洲;鲍美娟;张林;孙美艳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遗传性胆汁淤积性肝病患儿家庭管理方式,为针对性护理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对16名遗传性胆汁淤积性肝病患儿主要照顾者进行深入访谈,采用Colaizzi分析资料和提炼主题.结果 共提炼出乐观适应型、茫然忍耐型及消极压抑型家庭管理方式3个主题.结论 患儿家庭管理方式不容乐观,医护人员应重视评估其家庭管理方式和需求,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改进家庭管理方式,从而改善结局.
作者:陈潇;张玉侠;顾莺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居家糖尿病足患者的核心护理问题,为针对性护理提供参照.方法 依据奥马哈系统问题分类表,结合临床调研和文献回顾,形成4个领域30个问题的居家糖尿病足患者核心护理问题,发放给30名医学护理专家进行2轮咨询.结果 2轮专家咨询分别收回有效问卷29、28份;形成包括生理、健康相关行为、心理社会、环境4个领域11个问题的居家糖尿病足患者的核心护理问题;第2轮专家的权威系数为0.885,协调系数为0.411(P<0.01);11个问题变异系数为0.170~0.246,专家对核心护理问题的认可率为75.0%~92.9%.结论 研究形成的居家糖尿病足患者的核心护理问题可信度高,能够引导护理人员聚焦患者的核心问题,有利于针对性护理计划的制定和措施的实施.
作者:王芳;袁丽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院外持续皮下胰岛素泵治疗自我照护的真实体验,为针对性护理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对13例院外持续皮下胰岛素泵治疗≥6个月的患者进行一对一深入访谈,采用现象学方法整理分析资料、提炼主题.结果 提炼出对持续皮下胰岛素泵治疗缺乏正确认知,血糖监测及给药不规范,专业支持欠缺及自我应对不足,面临多重压力4个主题.结论 糖尿病患者自我照护能力不足,缺乏有效信息,且心理压力大.需完善延续性护理模式,健全社会支持服务系统,从而提高患者自我照护能力.
作者:杨晓飞;关守萍;欧杨;苏恒;张虹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探究手机应用软件用于指导血液透析患者居家运动对患者体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113例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6例、研究组5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血液透析居家运动指导,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手机APP指导及监督患者居家运动.于干预前、干预6周及12周时测评相关指标.结果 研究组干预6周及12周时的正常步速、快步速、生活质量评分随着干预时间变化呈增加趋势,10次重复坐站试验时间呈降低趋势,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手机应用软件用于血液透析患者居家运动指导可提高其体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徐铌;郑桂琼;李小梅;欧阳霞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提高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方法 将100例恢复期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实行常规治疗与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行家庭预适应训练.连续8周后评价效果.结果 干预后患者康复疗效、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评分干预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出院后3个月社会功能缺陷筛选评分干预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家庭预适应训练有利于促进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有助于重返家庭和融入社会.
作者:黄惠君;郑婉玲;林敏;郑红秀;吴开文;林天安;高秉珠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基于Snyder希望理论的护理干预在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80例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将Snyder希望理论贯穿于整个护理实践中.干预1个月采用Herth希望指数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价.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希望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基于Snyder希望理论的干预措施应用于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可帮助患者提升希望水平,改善负性情绪.
作者:林婉婷;鲁才红;胡德英;吴雪丹;张娟;柯玉娟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肝癌介入治疗过程中患者心理韧性的发生及发展过程.方法 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对16例肝癌介入治疗患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根据Colaizzi 7步分析法以及Nvivo10辅助分析资料.结果 共提炼出经历心理韧性危机、加强韧性调控和适应状况3个主题.结论 肝癌介入治疗患者通过认知、精神、心态调节和行为控制来应对心理韧性危机,逐渐适应现状;缺乏自我管理知识是阻碍心理韧性发展的主要因素,需要医护人员加强健康教育与相关支持.
作者:李彩霞;卢惠娟;秦薇;俞静娴;李晓蓉;朱英娥;方芳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营养状况和生长风险筛查工具(STRONGkids)与儿科营养不良筛查工具(STAMP)用于危重患儿营养不良风险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STRONGkids和STAMP对647例危重患儿进行营养风险筛查.结果 以WHO推荐的Z值为金标准,432例(66.8%)存在营养不良风险,269例(41.6%)诊断为营养不良.STRONGkids筛查结果显示营养不良低风险109例(16.8 %)、中风险390例(60.3%)、高风险148例(22.9%).STAMP筛查结果显示营养不良低风险99例(15.3%)、中风险253例(39.1%)、高风险295例(45.6%).以中、高风险合并作为临界点时,STRONGkids和STAMP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92.4%、35.3%、74.2%、69.7%、0.741和93.5%、33.0%、73.7%、71.7%、0.762.结论 危重患儿营养不良风险和营养不良发生率高,两种筛查工具的灵敏度高和ROC曲线下面积较高,对营养不良风险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STAMP在实际操作中比STRONGkids更加复杂,耗时更多.
作者:冯升;成磊;陆华;冯一;周英凤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食管癌术后出院患者进食改变的真实体验,为针对性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对14例食管癌根治术后出院患者进食情况进行深度访谈,采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分析资料、提炼主题.结果 提炼出进食改变的不适应、进食后的负性心理及饮食延续护理需求3个主题.结论 食管癌术后出院患者负性心理重,缺乏自护技能,医护人员应重视其进食改变造成的不适及延续护理需求,给予针对性干预,改善其进食体验.
作者:于海荣;周谊霞;张彦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放化疗期间的营养状况及变化规律,为制定有效的管理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对66例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患者,采用营养风险筛查量表、患者主观整体评估量表于放疗定位时、开始放疗及放疗第1~5周7个时间点进行测评.结果 体质量随治疗进程而下降(P<0.01);33.3%~57.6%患者存在营养风险,中、度重营养不良分别为18.2%~54.5%及0~34.8%;发生体质量丢失51例(77.3%);同步双药化疗者体质量丢失率显著高于单药化疗者(P<0.01);体质量丢失明显者放化疗不耐受率显著高于体质量丢失较轻者(P<0.01).结论 直肠癌患者放化疗前即存在营养风险,随治疗进程重度营养不良者增多,导致其难以耐受治疗.应制定针对性干预方案,改善患者营养状况,确保放化疗的顺利实施.
作者:刘寒雪;陆箴琦;谢茗珠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膳食营养素摄入状况及与支架再狭窄的关系.方法 将240例PCI术后行造影复查的冠心病患者按支架再狭窄与否分为再狭窄组71例、非再狭窄组169例,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食物频率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两组均存在膳食营养素摄入过量与不足情况;水果类、蔬菜类食物摄入不足,油脂类及盐摄入过量再狭窄组显著高于非再狭窄组(P<0.05,P<o.01);硫胺素、核黄素、叶酸、维生素C、维生素E、镁、锌、硒摄入不足再狭窄组显著高于非再狭窄组(P<0.05,P<0.01).结论 PCI术后患者膳食摄入不合理情况普遍,再狭窄组更为严重.医护人员及患者、家属均应引起重视,避免重油重盐食物,增加蔬菜水果类以及维生素矿物质的摄入,做到营养均衡,可有效避免支架再狭窄.
作者:李珂巍;马国娣;李玲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拇内收肌厚度测量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营养评估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96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于入院第2天晨进行PG-SGA营养评估与拇内收肌厚度测量,采用人体测量法、人体成分分析法、实验室检查法评估其营养状况,将拇内收肌厚度与上述营养评估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得到营养不良拇内收肌厚度临界值.结果 研究对象惯用手、非惯用手拇内收肌厚度分别为(16.05±3.10)mm、(14.39±2.85)mm,其中营养良好28例(A组)、轻中度营养不良36例(B组)、重度营养不良32例(C组).三组拇内收肌厚度比较,惯用手、非惯用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拇内收肌厚度与PG-SGA定量评分、白蛋白、前白蛋白、体质量指数、上臂围、三头肌皮褶厚度、身体细胞量、骨骼肌量等均存在相关性(P<0.05,P<0.01);以PG-SGA定量评分为金标准,当惯用手拇内收肌厚度≤14.25 mm、非惯用手拇内收肌厚度≤13.50 mm时,提示营养不良,此时预测诊断的敏感度均为92.90%,特异度分别为52.90%、47.10%.结论 拇内收肌厚度诊断营养不良的敏感度高,但特异性较低,用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营养状况评估时宜结合其他营养评估方法综合评估以明确营养不良的诊断.
作者:马晓叶;方秀新;吕小芹;卢艳敏;张敏;陈强谱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构建基于循证的胃癌患者术后肠内营养不足的预防护理方案.方法 以JBI循证卫生保健模式为理论框架,对肠内营养相关的临床实践指南及原始研究进行文献分析、综合并提炼证据;采用牛津大学循证医学中心的证据分级和推荐强度标准评价证据质量;组织相关利益人群对证据进行可行性评定和调整,确立预防护理方案.结果 方案包括胃癌患者营养状况评估、肠内营养实施流程、胃肠功能管理、管道护理、并发症护理及健康教育6个方面共18个推荐条目,其中11个A级证据推荐、7个B级证据推荐.结论 预防护理方案基于佳证据,结合临床实际、患者意愿及专业人员评定形成,为下一步的临床验证奠定了基础.
作者:张伟;朱宁宁;雷婷婷;徐鑫星;王珊;宋国磊 刊期: 201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