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塑化失败后根管再通的有效方法.方法:对79例83只牙184只根管塑化失败后的患牙分别采用手用法、机用法、超声法进行根管再通,并按此三种根管预备法分为三组进行比较.结果:机用法比手用法和超声法成功率高(0.01
作者:邬继东;项立新;李森;丁亚莉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三维CT影像在颌面部骨折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对17例颌骨骨折的三维CT影像及二维CT影像进行观察,分析其各自的特征并进行比较. 结果:三维CT影像在显示骨折的空间位置方面,如骨折线的行走路线,骨折片的移位距离与方向等都有独到的优势,但在显示上窦前壁线型骨折,骨折断端周围的软组织改变等方面不如二维CT影像. 结论:三维CT影像在显示颌面骨折处的空间关系上有很大的诊断意义及治疗指导意义,可以弥补二维CT影像的不足,但不能取代二维CT影像.
作者:李正峰;吴关鑫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分析成人与青少年正畸治疗的差异.方法:成人组及青少年组病例各33例,比较其疗程长短、托槽脱落情况及满意率.结果:两组的疗程、病人的满意率无显著的差异性,但青少年托槽脱落次数明显多于成人.结论:治疗条件相同的成人与青少年疗效基本相同.
作者:胡志运;彭友俭;潘少群;赵英莉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总结颞下颌关节纤维性强直保守治疗的经验.方法:选择适当的颞下颌关节纤维性强直的病例共11例,在全麻下,使用一定强度的外力使纤维性粘连撕裂松解.结果:11例颞下颌关节纤维性强直全部治疗成功,治疗后外形及功能恢复良好.结论:用保守治疗的方法治疗颞下颌关节纤维性强直,较手术方法有许多优越性,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的方面,有待进一步探索、解决.适应证的选择恰当,并能坚持有效的张口训练,是保守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李华林;谢文扬;徐锋;徐宇红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氟化钠涂膜对正畸临床固定矫治器治疗中产生的牙釉质脱矿或龋坏的预防作用.方法:170例采用固定矫治器进行治疗的错(牙合)畸形患者,85例做为处理组,在托槽粘着后立即在托槽周围的牙面上涂布氟化钠涂膜,以后每三个月涂布一次;另85例做为对照组,在正畸治疗中托槽周围的牙面不做任何特殊处理.结果:处理组患者牙釉质表面脱矿发生率3.7%;对照组16.3%.经统计学处理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口腔正畸使用固定矫治器治疗时,配合使用氟化钠涂膜对预防正畸治疗中产生的牙釉质脱矿或龋坏是有效的.
作者:陆苇;朱维建;王佛汉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为了进一步验证固齿散治疗成人牙周炎的作用.方法:本研究将130例成人牙周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100例)和对照组(30例).在牙周基础治疗结束后2周开始用药,每日两次,连续30天.记录用药前、用药30天和停药60天时的各项临床观察指标.同时观察了固齿散对20例成人牙周炎患者全身的影响.结果:用药30天,试验组牙动度和咬合力的改善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01).这些结果一直保持至停药60天后.用药30天后,齿散组平均比对照组咬合力增加2.26公斤/牙,停药60天后仍比对照组增加1.02公斤/牙.临床试验过程中未发现该药对心、肝、肾及血液系统有明显的毒副作用,口腔粘膜也无明显的改变.结论:固齿散用于治疗成人牙周炎安全、有效.
作者: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使用McNamara分析法进行直观简便的临床X线头影测量分析.方法:应用X线头影测量McNamara分析法对错(牙合)的矢状关系特征进行分析评估.通过典型病例分析,详细讨论了上颌骨与颅,下颌骨与颅,上颌骨与下颌骨,上牙与上颌骨,下牙与下颌骨关系的分析评估.同时比较上海地区正常值与美国Bolton标准的差异.结果:上海地区青少年正常值与美国Bolton标准比较,上海地区的下前面高和下切牙突距大于Bolton标准,上海地区女性青少年的上下颌差及上切牙突距大于Bolton标准.结论:McNamara分析法采用FH平面作为水平参考平面,以鼻根点垂线作为垂直参考线分析上下颌骨与颅的关系.以有效上下颌骨长度评价上下颌骨的关系,两者显著相关.用下前面高评估上下颌骨的垂直关系.上切牙突距衡量上切牙对上颌的关系避免了因上颌相对颅的位置前后对上切牙倾度测量值的影响.下切牙突距的修正测量法对上下颌严重不调的错的下切牙对下颌位置测量提供依据.
作者:潘晓岗;曹惠菊;唐国华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空气环境对多次铸造的钴铬合金机械性能的影响.方法:检测各代试样的抗拉强度、伸长率、硬度等机械性能指标,比较相应的金相学检查,气孔及非金属性夹杂物分析,化学成分分析.结果: 空气三代的伸长率与空气一代的相比有显著差异.结论:在空气环境中熔铸的钴铬合金,在每次不加入新合金的前提下,只能用至第二代,否则将影响修复体的质量.
作者:朱松;于德珍;赵华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六合丹对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679例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3例)和对照组(226例),治疗组应用自行配制的六合丹外敷伤口,对照组采用常规抗生素静脉滴注,观察间隙感染吸收消退的效果.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间隙感染消肿吸收效果好,手术率低.结论:六合丹外敷治疗颌面部间隙感染可减少局部炎性反应,避免炎症扩散,促进病灶局限吸收.
作者:李汉英;刘绍安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烤瓷熔附金属可摘局部义齿(PFMRPD)在前牙修复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4例前牙缺失患者,设计PFMRPD, 在金属支架上同时铸造金属内核并涂瓷熔附形成人工牙;通过调查表及临床检查进行评价.结果:14例患者戴用PFMRPD 1个月后对修复体的满意指数为95.9%;戴用1月、6月、1年、2年的检查结果表明PFMRPD具有美观、舒适、坚固耐用、卫生、固位力强等优点.结论:PFMRPD对于前牙缺失是一种较理想的修复体.
作者:朱文军;米乃元;滕伟;郑军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可降性牙周复方控释药物治疗牙周炎的疗效,为牙周炎治疗开辟新途径.方法:将90例牙周炎患者分为三组,比较实验组、单纯药物组和传统治疗组的显效率、有效率和无效率.结果:经统计学处理,三组之间显效率具有显著性差异,并且实验组的疗效好.结论:本复方控释药物具有抗菌、消炎、镇痛多重作用,可自行降解,其疗效优于传统治疗方法.
作者:张颖;王永秀;姚晖;雷涛;尹新顷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颞下颌关节内窥镜下颞下颌关节盘移位和关节盘穿孔的病理改变特征.方法:76例84侧临床诊断为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以及关节盘穿孔的病例进行颞下颌关节内窥镜检查.结果: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的病例出现滑膜炎,关节腔内有絮状物,关节结节表面有纤维形成.不可复性关节结节表面纤维形成,关节软骨软化,软骨剥脱,同时伴有纤维粘连.关节盘穿孔大多数位于双板区与后带.关节盘穿孔出现滑膜增生,关节窝及关节结节表面纤维形成,软骨剥脱甚至骨质暴露.结论:关节内窥镜检查可诊断关节盘前移位与关节盘穿孔,并能发现病理性改变,如滑膜炎,滑膜增生,纤维变性,软骨软化,关节内粘连等.在不可复性盘前移位病例中发现关节退行性改变,关节盘穿孔为严重的骨关节病.
作者:龙星;李金荣;汪传铎;何三纲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总结周边型牙源性纤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按WHO(1992)牙源性肿瘤分类标准对35例周边型牙源性纤维瘤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5例中,男性14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31岁;上颌牙龈14例,下颌牙龈20例.肿块为局部软组织突出表现.X线片和手术中见五例牙槽骨有吸收改变.三例术后复发.组织学上,肿瘤由致密结缔组织组成,含数量不等的成纤维细胞,一例伴有颗粒细胞.肿瘤边界尚清,缺少明显包膜.结论:周边型牙源性纤维瘤临床表现与龈瘤不能区分,组织学主要为WHO型牙源性纤维瘤,手术切除不彻底易复发.
作者:雷成家;陈新明;刘进忠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旨在了解软腭内肌肉排列.方法:应用正常和唇腭裂胚头标本13例,做冠、矢和水平切片、染色、光镜观察;另用3例正常儿童标本作腭肌显微解剖.结果:悬雍垂肌沿软腭中线纵行;腭帆提肌和舌腭肌横行;咽腭肌在软腭内斜行,与悬雍垂肌和腭帆提肌纤维相混杂,腭裂胎儿更是如此.
作者:张元鑫;韩辉;张奎启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 α)对牙周组织的作用.方法:将IL-1β、TNF α注入到兔的牙周组织,以生理盐水为对照,不同时期取材做组织学观察和评价.结果:实验组15天后牙龈组织血管扩张充血,牙槽骨改建活跃,有大量的骨吸收陷窝及破骨细胞,并有新骨形成和破骨细胞出现;30天后仅表现为大量的骨陷窝及破骨细胞,无成骨现象,且以联合应用IL-1β、TNF α组显著.结论:IL-1β、TNF α均能引起牙龈炎症反应、附着上皮和牙槽骨的破坏,提示IL-1β、TNF α在牙周组织疾病中有作用.
作者:马宁;吕晓丽;高文信;魏秀峰;朱虹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测量成人髁突钙化软骨带厚度并探讨与年龄、功能及其他带的关系.方法:采用连续切片,多点测量法对43例19~74岁人髁突进行观测,并按青年组(≤45岁),中年组(46~59岁)和较老年组(60~74岁)分别统计分析.结果:髁突钙化软骨带厚度在各年龄组间无差异(P>0.05),且与年龄无相关关系;在负重区和非负重区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并与增殖带和肥大带呈正相关关系.结论:成人髁突钙化软骨带的厚薄受功能和相邻带的影响.
作者:陈新明;汪说之;熊世春;王健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组织块原代培养法是否可用于涎腺肌上皮细胞发育分化的研究,并探讨肌上皮细胞的组织发生.方法:采用组织块原代培养法,通过相差显微镜、透射电镜及免疫组化染色等检测手段,对不同时期大鼠颌下腺肌上皮细胞进行研究.结果:肌上皮样细胞及含有分泌颗粒的分泌细胞见于体外培养第3d.肌微丝及Actin阳性细胞分别早出现于培养第6d和7d.此结果与体内研究结果相一致.结论:肌上皮细胞可能来源于上皮干细胞;体外组织块培养方法亦适用于细胞分化研究.
作者:汤晓飞;文胡实;高文涛;欧阳喈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为探讨Nd:YAG激光照射对牙周病患牙根面的生物相容性影响.方法:应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观察激光照射等处理根面的不同方式对人牙龈成纤维细胞(Human gingival fibroblast, HGF)附着的影响.结果:Nd:YAG激光照射+根面平整组,成纤维细胞接种24h后的附着量明显高于单纯Nd:YAG激光照射组和单纯根面平整组(P<0.05).而单纯激光照射组(80mj/mm2)和单纯根面平整组细胞附着量又明显大于未处理组(P<0.05).结论:用一定能量密度的Nd:YAG激光照射与根面平整术联合应用可提高HGF在患牙根面上的附着量.
作者:朱庆萍;孙卫斌;倪晓武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侧咬合型(牙合)及牙接触关系,为临床应用提供(牙合)基础.材料方法:活体观察146名青年人侧咬合(牙合)型及牙齿接触关系.结果:侧咬合时,(牙合)型分组牙功能(牙合)多(45.21%),尖牙保护次之(34.25%),混合型少(20.54%);组牙功能(牙合)时,上下牙接触关系分为七种类型,其中以(牙合)多(31.06%).结论:青年人侧咬合时以组牙功能(牙合)多,尖牙保护(牙合)次之,混合型少;组牙功能(牙合)时,上下颌牙齿接触关系分为七种类型.
作者:皮昕;韩新光;皮婧;王纪;马征兵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三叉神经痛发作时是否有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参与,加深对三叉神经痛发病机理的认识.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检测7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疼痛发作时患侧颈外静脉血、肘静脉血及术后患侧颈外静脉血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含量.结果:发现疼痛发作时患侧颈外静脉血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含量显著高于肘静脉血及术后患侧颈外静脉血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含量.结论:我们认为:三叉神经痛的痛支神经过度合成和释放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可能促进了P物质的释放,导致阵发性剧烈疼痛,并在局部形成神经源性炎症.
作者:胡世辉;姜晓钟;赵云富;刘渊;宋朝佑 刊期: 1999年第04期
在维修rotograph230型曲面断层X线机时,可将该机驱动电机的电源改成串联式稳压电源,使该机的抗负载能力大大增加,经半年多的实际运行,没有出现故障.操作人员甚为满意.
作者:李青山;王跃武;魏磊;孙志新 刊期: 1999年第04期
临床上,口腔器械的牵拉和病人高度紧张而引起的暂时性腮腺急剧肿大,并以腮腺酸胀为主要症状的病例较为少见.我们称之为暂时性腮腺肿大.现报道二例如下.
作者:张明军 刊期: 1999年第04期
切牙切缘缺损多见,治疗方法虽多,但疗效各不相同[1].作者用固定矫治器治疗切牙切缘缺损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旭明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由于艾滋病(AIDS)的流行日趋严重,AIDS患者因缺乏免疫力,易患全身各系统疾病,也可波及口腔出现相应损害而到口腔科就诊,口腔医务人员在诊疗操作时直接接触患者的唾液、血液而成为艾滋病感染的高危人群,因此,口腔医务人员必须提高对AIDS的认识,采取有效措施来阻止AIDS在口腔临床的传播.
作者:刘治清;倪红梅;马晓容;赵佛容 刊期: 1999年第04期
材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应用三联别针簧矫治替牙期上中切牙扭转26例,共43颗扭转牙齿,其中男性10例,女性16例,年龄7~13岁,平均年龄9岁.双侧对称扭转14例,扭转角度10°~70°,其中以30°~45°多,12例;单侧扭转9例,扭转角度30°~90°,其中60°~90°角7例;双侧非对称性扭转3例.
作者:陶沙;李锦标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笔者在Begg技术的实际应用中,设计尖牙近中或远中垂直小圈曲簧,结合磨牙前小角度后倾曲打开咬合,经临床应用,前牙压低效果明显,前磨牙适当升高,整平牙弓快,运用国产仿澳丝也能快速打开咬合.
作者:彭伟;席续存 刊期: 1999年第04期
开口困难的病因很多,对于排除了其它鉴别诊断后仍无法解释的开口困难患者,应仔细检查8(|)8.
作者:王国庆;刘玉学;郭俊梅;王志刚 刊期: 1999年第04期
材料与方法一、材料配制200mg/L、250mg/L、300mg/L、350mg/L的碘伏液及2‰的消毒灵液分别置于盛有等大棉球的有色瓶中.
作者:任萍;徐立平;杨保秀;谢琼;陈希平 刊期: 1999年第04期
材料与方法本组27例均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男性14例,女性13例:年龄16~72岁,发病部位:耳前区15例,耳前下区8例,下颌角区4例.肿瘤大小:直径小于2.0cm者18例,2.0~5.0cm者6例,大于5.0cm者3例.
作者:李东石;王锦泰;陈帮干;葛兰兰 刊期: 1999年第04期
临床资料病例1,女性,30岁.住院号:255212.因左上颈部无痛性肿块2个月入院.查体:左下颌角后下方、胸锁乳突肌前缘及内侧面,可触及肿块5.0cm×3.0cm×3.0cm,无压痛,可左右活动,上下动度差,未闻及血管音.
作者:邹爱萍;姜晓钟 刊期: 1999年第04期
材料与方法1. 病例选择:选择牙齿排列整齐,无牙列缺损,存在明显的干扰且伴深覆的磨牙症30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在16~38岁之间.其主诉均为精神紧张、焦虑烦恼,颌面部肌肉不同程度疲劳酸痛,且发生时间不长,部分患者开口初、闭口末期颞颌关节有弹响,开口度无明显异常.X线片检查颌关节无骨质改变,关节间隙未见异常.
作者:徐明 刊期: 1999年第04期
材料与方法1. 一般临床资料:资料来源,从1990年至1997年我科行下颌骨切除后修复病例中,资料完整者18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8例,年龄小14岁,大69岁,平均42.1岁.病例随访长4年,短2年.病变分布情况见表1.
作者:廖天安;郑长泰;蒋封运;钟少波;王涛 刊期: 1999年第04期
本文应用脉冲Nd:Y AG激光治疗牙齿敏感症,并与传统脱敏药物75%氟化钠甘油作了自身对比观察.效果较好,现将结果、方法加以分析讨论.
作者:魏兆君;潘洪祥 刊期: 1999年第04期
血管瘤常发生于口腔颌面部,其中以海绵状血管瘤和毛细血管瘤常见.用抗癌药物治疗血管瘤始于1966年Rush首先报道,近年来有许多学者采用平阳霉素成功治疗血管瘤.为进一步观察平阳霉素在治疗海绵状血管瘤方面的临床效果,作者对42例患者进行了一年的治疗随访,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童勇;钟霓 刊期: 1999年第04期
严重口腔颌面部复合伤,创伤范围广泛,伤情复杂,出血多,常导致上呼吸道阻塞.特别是伴有软组织、颌骨和鼻明显错位时,影响经口腔或鼻腔气管内插管术的顺利实施.
作者:李瑞平;刘汕宗;申叶春;韩秀荣 刊期: 1999年第04期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19岁,因左上后牙拔牙创未愈并流脓2d入院.患者因左上后牙咬合痛,后出现冠周溢脓2个月在外院拔除(|)6.
作者:冯波 刊期: 1999年第04期
患者,女,34岁,以全口牙不明原因疼痛两周,加重两天来就诊.现病史:患者感觉全口牙痛两周,性质为钝痛,闷痛,时轻时重,未引起重视.近两天疼痛加重,持续时间明显延长、夜间亦感疼痛,有时疼痛向颌面部放射,严重时影响休息,未经过任何治疗,到本院就诊.既往史:患者在综合医院已确诊为尿毒症,准备作肾移植手术,术前因全口牙痛来我院就诊.体检:患者为重病面容,精神差,神志清楚,四肢活动迟缓,颜面部浮肿呈椭圆形,皮肤黄白色,无光泽,弹性差,口唇发青,双目失神,语音低弱,能配合医生检查.专科检查:口腔卫生状况一般,牙齿排列整齐,牙列式,口腔粘膜呈黄白色,无光泽,弹性差,牙龈轻度水肿,探诊不易出血,龈沟2~3mm,未探出明显牙周袋,牙体无龋,牙石指数Ⅰ度以下,牙齿无松动,叩诊疼痛(+~++)从前向后,依序加重,冷热诊无异常.辅助检查:血常规 WBC 7.0×109/L,RBC 5.5×1012/L,HGB 50g/L.
作者:李勇;汪喻忠 刊期: 1999年第04期
颌下腺及其导管结石较为常见.笔者接诊一例颌下腺导管结石,结石的形态,体积实为罕见,现报告如下:
作者:夏冬彬;姚士林;牛志清 刊期: 1999年第04期
患者女性,84岁,1997年10月入院,住院号149677.患者六十年前无意中发现左耳垂下约黄豆大小肿块,无痛、无渐进性生长.近二年来肿块生长速度加快,并影响吞咽及颈部活动,要求入院手术.
作者:江银华;徐慧琴 刊期: 1999年第04期
患者,女,14岁.因右下后乳牙滞留,恒牙未萌出,于1996年9月15日前来就诊.
作者:韩亚萍;江笑露 刊期: 1999年第04期
下颌骨间叶性软骨肉瘤临床上比较少见,我科于1998年12月收治一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杜平功;程训;梁波 刊期: 1999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