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放射学实践杂志

放射学实践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 国际刊号:1000-0313
  • 国内刊号:42-1208/R
  • 影响因子:1.08
  • 创刊:1986
  • 周期:月刊
  • 发行:湖北
  • 语言:中文
  • 邮发:38-122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中文科技核心期刊
  • 特种医学
放射学实践杂志   2001年4期文献
  • 增强CT对腹部实质脏器损伤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增强CT扫描检查对腹部实质脏器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经手术、血管造影及CT随访证实为腹部钝性损伤病人的平扫及增强CT表现征象,并比较分析各种征象的作用。结果:本组63例中,11例(2例脾损伤,3例肝损伤,6例肾损伤)平扫无明显异常,增强CT扫描呈明显的低密度改变;11例器官内或周围斑点状造影剂外渗,提示为活动性出血;29例增强CT扫描后清楚显示裂伤部位。结论:增强CT检查对肝肾损伤的诊断明显优于平扫,还可以判断有无活动性出血等情况,对损伤程度的判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较平扫更有价值。

    作者:明兵;郑仁沧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巨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自发性破裂大出血CT误诊4例分析

    目的:探讨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破裂出血手术前误诊的原因及CT手术前诊断该病的可能性。方法:复习手术与病理证实的4例术前CT误诊的巨大的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伴破裂出血的病例。结果:巨大的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可发生肿瘤内、肾筋膜囊内、盆腔腹膜后甚至腹腔内出血;仔细寻找肿块内代表脂肪成分的CT征是支持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诊断的关键。误诊原因可能与出血掩盖肿块内实际存在的脂肪征有关,也可能与将被挤到肿块边缘的肿瘤内的脂肪结构误认为肾筋膜囊内或肾窦内的脂肪有关。结论:巨大的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可发生自发性破裂出血,手术前CT发现肿块内脂肪征是诊断的关键。

    作者:李银官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急性胰腺炎的CT表现与淀粉酶改变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CT与血、尿淀粉酶改变对诊断急性胰腺炎病程病理变化的价值,以便及时更准确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995年~1999年确诊及治疗的126例病例。CT分为五级,以CT五级的各组病例分别与血、尿测得的淀粉酶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血尿淀粉酶与CT比较:CT观察为A级时,血尿淀粉酶轻中度升高;B级时中度升高;C级时显著升高;D级趋向下降;E级时显著下降。结论:用CT观察可以非常准确对B、C、D、E级病理变化,即胰腺肿大,胰周渗出,腹腔内腔隙积液,腹腔各器官、组织受侵以及复查病理转归均明显优于淀粉酶值的改变,而对早期仅局限于间质水肿的炎症,胰腺尚未发生体积、外形和密度的变化时,CT诊断较困难,主要依靠血尿淀粉酶。

    作者:王孝英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口服胆囊造影CT扫描技术和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口服胆囊造影CT扫描的价值。方法:选择54例患者行胆囊CT平扫及口服碘番酸造影CT扫描。结果:口服碘番酸胆囊造影CT扫描在显示等密度、低密度结石及胆囊息肉、胆囊癌方面具有特征性表现,在胆囊与非胆囊病变的鉴别上具有一定价值。结论:口服碘番酸胆囊造影CT扫描是检查胆囊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在胆囊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着独特的价值。

    作者:杨蓓;金朝林;张树桐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高场强原发性肝癌MR表现及分析

    目的:分析高场强下原发性肝癌的MRI表现。方法:收集经手术或尸检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癌MR资料43例,其中巨块型肝癌32例,其中伴子灶3例,结节型5例,小肝癌6例。设备为GE*!1.5T超导signa advantage MR。应用SE*!T1WI,FSE PDWI,T2WI进行轴位扫描,所有病例均行增强扫描。结果:肝癌在T1WI呈高、等、低信号。在T2WI呈高信号,部分肿瘤内部信号不均,肝癌的强化程度主要取决于肿瘤血供的多少,肝癌的包膜由纤维组织构成,表现为低信号环,无包膜的肿瘤门静脉侵犯发生率高,肿瘤的信号及包膜与其病理分级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MRI对反映原发性肝癌的病理特征有其独特的优越性。

    作者:左鹏;张惠;胡道予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垂体囊性病变的MRI和CT诊断

    目的:探讨几种垂体囊性病变的影像学特点,提高术前影像诊断水平。方法:3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垂体囊性病灶,病理类型:垂体微腺瘤囊变、垂体大腺瘤伴囊变、垂体脓肿、Rathke裂隙囊肿。30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21例行MR平扫及增强。结果:垂体大腺瘤囊变是常见的垂体囊性占位,其囊变常位于垂体上部,若囊变较完全时,应用MR矢状位扫描能较好的观察病灶全貌,及囊壁后下部的残余瘤体。囊内液-液平面是垂体大腺瘤囊变出血较特征的改变。囊变的垂体腺瘤病理类型均为嫌色细胞型。垂体脓肿病灶密度变化较大,CT值5~70HU,病灶不强化是其特征。垂体脓肿与Rathke裂隙裂囊肿的鉴别点在病灶部位及与垂体的分界,前者累及垂体全部,后者位于前后叶之间,与垂体前后叶分界清楚。所有病灶均未见钙化。结论:通过对重要征象的观察,能提高对垂体囊性病变术前影像诊断水平。

    作者:李莹;徐坚民;夏丽天;钱立;吴宇旋;单军;张海;王承缘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快速自溶的急性硬膜下血肿的CT特征与吸收机理

    目的:总结快速自溶的急性硬膜下血肿(acute subdural hematoma, ASDH)的CT特征,并对其溶解吸收机理及与CT表现的相互关系进行探讨。方法:收集15例急性期内完全或大部分溶解吸收的ASDH病例,男8例,女7例,均为外伤所致。全部用TOSHIBA Xvision 3200常规扫描,层厚层距均为10mm,对血肿层厚小于两个层面的采用3mm薄层扫描。结果:15个ASDH于急性期或亚急性期完全溶解吸收,出血量均<15ml,12个与颅内板局部或全部有低密度间隙。结论:ASDH的快速自溶吸收与脑脊液(CSF)的灌注对血肿的稀释和回流吸收,以及肿胀实质对硬膜下腔的挤压有关。

    作者:彭珂文;沈比先;萧汉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小儿外伤性腔隙性脑梗塞的CT诊断

    目的:探讨CT在外伤性腔隙性脑梗塞诊断中的价值及其特征。方法:对15例头颅外伤后,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偏瘫患者均行横断位CT扫描。结果:外伤性腔隙脑梗塞好发于基底节内囊区,均位于豆状核、尾状核及内囊区,呈小片腔隙性低密度影。结论:CT扫描对外伤性脑梗塞的准确诊断、估计病变程度、预后有肯定价值。

    作者:刘宏良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46例肺炎性假瘤CT误诊分析

    目的:探讨肺炎性假瘤的影像特点及其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经病理证实的肺炎性假瘤的CT表现。结果:40例误诊为肺癌(87%),6例误诊为结核球或良性肿瘤(13%)。结论:CT对肺炎性假瘤的诊断有一定的局限性;多发病灶或合并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者的诊断更为困难;没有活检,诊断时过分强调某个CT征象或临床症状,缺少综合分析是导致误诊的重要原因。

    作者:周仲佑;刁胜林;郑朝晖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甲亢性心脏病房颤患者的心肺X线表现分析

    目的:分析与讨论甲状腺机能亢进性心脏病中房颤改变与X线表现意义。方法:按俞氏诊断标准排除其它疾病的40例甲心病,均在治疗前摄后前位(远达)X线胸片,其中合伴房颤36例(阵发性房颤16例,快速性房颤16例,房扑4例)。结果:X线中肺淤血(肺静脉高压),左房大与房颤关系明显,肺淤血程度和左房大与房颤改变联系紧密,对临床治疗有帮助。除此外甲心病X线表现有高动力循环表现如肺血多、肺动脉段膨,右下肺动脉增粗,心脏改变如左室大、心衰等。结论:甲心病中房颤X线表现与病理改变关系密切,认识与注意相关X线表现对治疗有帮助,且意义较大。

    作者:蒋瑾;谢坪;付凯;盛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经皮微波凝固治疗肝肿瘤

    肝肿瘤包括原发性肝肿瘤和肝转移瘤,其治疗目前仍首选手术切除,但确诊时85%~90%的患者已失去手术时机。对难以切除的患者已有多种微创性的治疗方法,如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经皮无水酒精(热盐水或造影剂等)注射、冷冻、激光、射频、微波、高功率聚焦超声等,可部分性代替外科手术。其中经皮微波凝固治疗(percutaneous microwave coagulation therapy, PMCT)是近几年国外刚用于肝肿瘤治疗的新技术,具有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并发症少,患者易耐受,肿瘤复发可重复治疗及相对费用低等优点,应用前景良好。

    作者:王精兵;梁惠民;冯敢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新的颈内动脉分段法

    颈内动脉分段法的演变 在脑血管造影诊断中,我们描述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的解剖位置时,通常采用目前仍在通用的Fischer*!1938年提出的5段数字分段法。该分段法是从颈内动脉终点开始,以1~5数字顺序标记这三条血管。大脑前、中动脉分别为A1~A5和M1~M5,颈内动脉为C1~C5。这样一来,大脑前、中动脉的数码是顺血流方向排列的,而颈内动脉的数码则是逆血流方向的。

    作者:贺能树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骨髓的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已广泛用于骨髓各种病变如感染、水肿、缺血坏死、代谢性疾病、造血系统疾病等的诊断和监测。近年来已越来越注重侵犯骨髓的肿瘤性疾病的研究。正常骨髓的功能解剖 骨髓是存在人类骨骼中较大并重要的器官,它的主要功能是持续供应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以适应身体对氧、免疫及抗凝的需要。骨髓的细胞包括各发展阶段的红细胞、白细胞及脂肪细胞、网状细胞。造血细胞尽管在生理意义上很重要,但在骨髓成像中的作用却次于脂肪细胞。

    作者:陈;王仁法;王承缘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191例儿童肘关节创伤X线诊断及预后评估

    目的:回顾性研究儿童肘关节创伤X线诊断。方法:收集儿童肘关节创伤X线资料191例,其中骨骺损伤60例,髁上骨折112例,肘关节脱位12例,尺骨鹰嘴骨折并桡骨小头骨折2例,和桡骨小头脱位5例。结果:肘关节囊脂肪垫X线征阳性109例;53例骨骺分离合并有干骺端骨折;髁上骨折愈合复查发现肘内翻畸形24例,骨化性肌炎11例。结论:肘关节囊脂肪垫X线征阳性是肘关节骨折或脱位的一个重要间接征象,出现率达57%;肘关节骨骺损伤中大多数合并有干骺端骨折(88.3%);髁上骨折肘内翻发生率低,而骨化性肌炎较常见。

    作者:唐超;王仁法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骨盆隐匿性溶骨性病变的平片与CT对照研究

    骨盆是许多溶骨性疾病的好发部位。在普通平片上,肠内容物伪影常与病灶重叠,干扰观察,一旦摄片条件欠佳,诊断更为困难。CT扫描检查在这方面可以起到良好的补充。就我院8例相关病例,结合以往文献,进行回顾分析。材料与方法 收集了我科1999年~2000年的8个病例,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42~78岁。每个患者均摄标准骨盆平片且接受了CT扫描检查,部分患者还有多体位病灶部X线片。

    作者:黄正顺;黄云较;方克灶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弹簧芯状活检针在CT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CT引导下使用弹簧芯状活检针行经皮肺穿刺活检的诊断准确性和并发症发生率。方法:38例使用弹簧芯状活检针的经皮肺穿刺活检。CT扫描确定并引导穿刺途径,达预定位置取材。结果:35例有明确的病理诊断,诊断准确性92%。恶性肿瘤和良性病变的诊断准确性分别为97%和100%。活检后并发气胸4例,咯血1例。结论:CT引导下使用弹簧芯状活检针行经皮肺穿刺活检的气胸发生率与细针抽吸相近。使用弹簧芯状活检针行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陈云涛;朱丹;徐以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CT引导下体表区域定位法穿刺活检术(附126例分析)

    目的:探讨用自制简易栅栏定位装置体表区域定位,CT引导下穿刺活检的优缺点。方法:把废旧导管剪成2cm长10节,间距1cm固定于2cm×16cm的长胶布上制成简易栅栏条定位器。将栅栏条放置在将要穿刺区,使栅栏条纵形与人体长轴平行,然后定位及轴位扫描,使病灶中心与栅栏条断面在同几层面上出现,这样,栅栏单条长及多根横行排列的栅条加CT扫描的断面可同时在Z、X、Y轴上显示病灶,确定穿刺点。结果:病灶刺中率为100%,一次刺中率为92.1%,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及后遗症。结论:用栅栏条体表区域定位CT活检是一种简单、安全、可靠的方法。

    作者:余成新;谭光喜;秦觅;杨成;陈晓林;张晓磷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大脑中动脉闭塞的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价值。方法:经股动脉穿刺,将微导管超选择插至闭塞血管远端或置于血块内注入尿激酶(UK)进行溶栓治疗。12名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接受了溶栓治疗。结果:8例获得大脑中动脉完全再通,3例获得部分再通,1例没有发生再通。随访5个月,6人生活能完全自理,2人生活部分自理,3人无法生活自理,1人死亡。结论: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可作为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之一。

    作者:吉训明;凌峰;贺能树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子宫动脉栓塞术对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治疗若干问题初探

    目的:子宫动脉栓塞术对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若干问题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对28例正常的女性盆腔血管造影进行子宫动脉的分析。对14例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的子宫动脉栓塞治疗方法进行前瞻性分析,术前均行B超引导下病灶穿刺活检。结果:正位投照子宫动脉开口显示仅9.4%,子宫动脉开口主要被臀上动脉掩盖为86.21%;子宫动脉开口显示在左、右前斜位25°~30°头侧倾斜15°对子宫动脉显露为理想。术前B超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肌瘤组(10/11)91%、腺肌症组3例均符合。单侧的子宫动脉卵巢支栓塞,术后性激素变化未见异常,月经正常来潮卵巢功能未见受损。结论:栓塞治疗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症中对组织活检病理检查利于客观及科学的评价;左右前斜位25°~30°,球管向头侧倾斜15°是利于显示子宫动脉开口的佳角度;单侧的子宫动脉卵巢支栓塞不会影响卵巢功能。

    作者:郭文波;杨建勇;陈伟;庄文权;余深平;姚书忠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茎突CT三维重建检查技术及测量方法探讨

    目的:探讨茎突CT扫描3维重建对测量茎突长度的价值和与冠、矢状面夹角的价值。方法:任选10例患者,CT扫描后再3D重建。结果:全部病例的三维立体显示良好,病变整体形态、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从不同位置和角度进行观察,方便测量。茎突左右侧平均长度分别为24.7mm,26.7mm;与冠、矢状面的夹角右侧分别为18°,19.7°,左侧分别为17.2°,20.2°。结论:茎突的CT 3D重建方法,优于其它检查方法,但茎突的3D图像质量依赖于正确的体位及合理的参数选择。

    作者:张进华;周义成;肖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CT层厚的自动检测及实践

    目的:采用自动检测程序测量CT设备中的层厚,并把其结果与手动测试结果相比较。方法:利用计算机辅助测试软件对2台CT设备的层厚进行自动测试,分析了自动测试的相关因素。结果:自动测试省时,客观性强。结论:自动测试是对CT设备进行质量控制的必然趋势。

    作者:余晓锷;江贵平;洪德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MRI常见伪影的评价

    目的:分析MRI成像过程中常见伪影,认识伪影特征、形成原因及限制与消除伪影的方法。方法:随机抽取200份存在伪影的MR照片,将其大致分为运动伪影、磁敏感性伪影、卷褶伪影及部分容积效应和装备伪影及其它等四类。比较伪影特征、无信号区大小、几何失真、空间模糊度、及序列与参数不同搭配的影响。结果:运动伪影131份,在相位编码方向上受累部分环行、条弧形等间断性伪影:磁敏感性伪影25份,其中金属等顺磁性物质伪影14例,因匀场和抗磁性物质使磁场均匀性差11例,表现在物体周围低信号盲区、图形畸变;卷褶伪影及部分容积效应29份,在相位编码方向视场外的解剖结构移到下一张图像的一端和因部分容积效应病灶信号及形态特点不能被准确反映;装备伪影及其它23份。其中常见装备伪影化学位移伪影是在频率编码方向沿水和脂肪界面黑色或白色的条弧形阴影。其它如截断伪影、拉链伪影等。结论:正确认识伪影及其产生的原因,能更有效地限制和消除伪影。

    作者:吴光耀;孙骏谟;黄雄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头颅CT及血生化检查在诊断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中的价值(附11例分析)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是由于甲状旁腺素(PTH)合成分泌减少,在循环中不能转变为有活性的激素(iPTH)以及靶器官对PTH的作用产生抵抗等引起的甲状旁腺机能低下的一组临床症候群。由于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手足抽搐、癫痫样抽搐、智力低下、精神障碍等症状,患者常首先做颅脑CT检查来寻找病因,加上本病的钙化特点及CT对钙化特有的敏感性,因此CT成为本病的主要影像检查、血生化钙鳞及甲状旁腺素的测定以及外源性的PTH滴注试验也是本病的重要鉴别手段。

    作者:洪志友;汪再生;王振社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CT和MRI对口腔和口咽部病变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CT和MRI对口腔及口咽部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经病理及细胞学证实的口腔口咽部病变的CT、MRI资料,其中恶性肿瘤40例,良性肿瘤18例,感染性病变5例。结果:40例恶性肿瘤中,CT检查24例,MRI检查16例,除各有一例浅表型溃疡未能显示外,其余病灶及范围均较清晰显示,两者的区别在于MRI显示肿瘤侵犯邻近结构及深部组织方面优于CT;两者在显示良性病变的大小方面与手术结果相同。结论:CT及MRI对口腔口咽部病变的诊断有重要价值,MRI稍优于CT。

    作者:潘爱珍;甘毅;朱新进;陈涛;卢瑞梁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关于肺内大的空洞液体量的计算方法

    在放射线诊断工作中,经常遇到较大的肺内空洞(5cm左右)。胸片正侧位均可以显示空洞内有三种大、中、小不同高度的液平面。有时空洞显示的全景,有时由于肺实变而不能显示空洞的全景。笔者在实际工作中,采用一种数学方法可以计算出空洞直径和液体的多少,现简单介绍如下。 方法按立体几何原理,空洞本身就是一个近似的球体,液面以上是球缺。以图1为例:设AB为液平面,OB=R,球缺底面半径为r,∠ABO=α,延长CD通过圆心O,那么CD⊥AB且平分弦AB。如果AB以下是实变阴影,就可以利用液平面AB来在Rt△中算出此圆的直径。 cos α=(r)/(R) R=(r)/(cosα) 或R2=r2+(R-h)2 R=(r2+h2)/2h 圆的半径知道以后,假想的球体球缺及含液体的部分都可以计算出来。设此圆是该空洞球体中大的圆,那么该圆直径通球体中心。以此为直径的半圆旋转一周即得到图所示的球体。 V液体=V球体-V球缺=(4)/(3)πR3-(1)/(3)πh2(3R-h)=π[(1)/(3)(4R3+h3)-Rh2] 无论h=R,h<R,h>R,都有V球缺=πh2(R-(1)/(3)h)。h为变量,h的高度决定量的多少。 参考价值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5cm以上的圆形空洞,以肺脓肿形成的空洞为多。建立立体观念,是了解此空洞液体量多少的唯一选择。特别是近胸壁的大空洞,又有一些病灶的掩盖,临床治疗不明显,长时间不愈,可以采用穿刺的治疗方法。放射科可通过阅片计算出空洞内的液体量和隐蔽空洞的直径,为临床提供可靠的治疗依据,有利于病人尽快康复。

    作者:高峰;亓向斌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X线照片的干燥

    照片的干燥是暗室加工过程的后一道工序,应慎重处理。如果处理不当,即使投照、显影、定影和水洗工作做得再好也会前功尽弃。X线照片干燥规则 ①将X线照片夹固定在片架上,尽可能将照片的四个角全夹好,在干燥时要注意片架与片架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使其在空气的吹动下,不致相互碰撞和相互粘合。荧光缩影照片进行干燥时,可将一端固定到夹子上,另一端挂一个小重物,以免照片卷缩。 ②干燥照片的场所应选在干燥且无灰尘的地方。如果空气中的尘土落到潮湿的胶片上,就会在照片上形成一层砂粒。 ③干燥室的温度好不要超过26~28℃。 ④不要在离火炉太近的地方,也不应在太阳下和温度过高的地方干燥照片。 ⑤不要中途改变干燥条件,也不要动正在干燥的照片。因为照片在未完全干燥前,挪动时会在照片上留下水流和水滴印痕。这一规则使有关人员知道,不应为了急于阅片而影响照片质量。 ⑥照片在未彻底干燥之前,切勿触摸药膜表面。 ⑦未彻底干燥而只局部干燥的照片,尽量避免第二次水洗,因为当时的胶膜紧张度还很不均匀,二次水洗经干燥后会形成条痕。 ⑧可在有通风设备的干燥箱内干燥照片,也可在特制的红外线干燥箱内烘干。快速干燥 有时由于工作上的需要,常常要进行快速干燥。通常快速干燥有以下几种方式: ①将水洗完的照片放入变性酒精中约5~6min,然后再用吸墨纸把水分吸干。这样处理过的照片短时间内可干燥。这是由于酒精可把胶膜中的水份挤出,使之得到尽快蒸发的结果。但是在将照片放入酒精中之前应尽可能将照片表面的水分甩出去,否则会使酒精稀释。(另外,用过的酒精可以重新提取,使之能继续使用。可在酒精中加一些硫酸钾,这种物质与水结合,就会发生不溶性沉淀,酒精即会从水中释出,这时可小心地将其取出。) ②将冲洗过的照片放入碳酸钾或碳酸钠的饱和溶液中,浸泡3~5min,取出后用吸墨纸把水份吸干,也可大大加快干燥过程。 ③把冲洗过的照片先放在硫酸镁饱和溶液中浸30~60s,然后取出甩净片上的溶液。现放入酒精中浸半分钟,后,用风扇很快即能吹干。 必须指出,用上述方法处理过的胶片保存性较差。因此,好进行第二次冲洗和正常条件下的干燥。照片干燥后的斑痕处理 照片干燥后,在照片上常会出现一些异常斑痕,可根据斑痕的性质进行相应的处理。 ①干燥后的照片上形成的黑色环状痕,是由于在干燥过程中,照片表面残存着水珠,致使胶膜收缩速度不一致所造成。这时可将照片放入清水中浸泡5min,然后再置于2%的稀硫酸中10min。也可放入普通的显影液中或5%的碳酸钠溶液中浸泡15min。后取出再行冲洗和干燥。 ②照片干燥后染上了颜色,可将照片放入2%~5%的亚硫酸钠溶液中浸泡5min,再行干燥。 ③照片如果粘上了尘砂等杂质,必须再次进行冲洗,并将照片放在水中用湿棉花加以轻轻擦拭。

    作者:程相晨;王玉锦;雷福章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对比增强MR乳房成像检查放射状疤痕

    F.Baum,U.Fischer,L.Füzesi,et al 简介:在一项回顾性研究中,对乳房X线摄影发现放射状疤痕的患者,评价其对比增强MR乳房成像。材料和方法:对24名有放射状斑块并呈黑色星状结构的女性患者,采用1.5T*!MR机,双侧表面线圈(2D技术,T1W FLASH序列,TR*!336ms TE*!5ms, FA*!90°)行CE MR乳房摄影术。将乳房X线摄影和MR乳房成像的发现与组织病理学结果相比较。结果:评价直径在3~13mm的15个放射状疤痕(包括4个伴有ADH)和9个癌肿(其中6个合并有放射状疤痕)。15个放射状疤痕中的12个无恶性病变的MRI证据。经MR乳房成像,有6个肿瘤完全符合恶性肿瘤的标准。3个临界性病变(评分为3分)经组织病理证实1个是放射状疤痕,2个是肿瘤。MRI检查结果中有2个假阳性,1个假阴性。结论:CE MR乳房成像在鉴别放射状疤痕和癌肿,优于其它影像学方法。然而,拟诊为放射状疤痕者应手术切除。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关键译王承缘校摘自:Fortschr Rntgenstr 2000,172∶817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胆总管结石经内窥镜治疗无效后经皮肝穿经十二指肠乳头的胆石清除术

    N.Zorger,C.Manke,M.Lenhart,et al 目的:评价对内窥镜不能探查的胆管系统,症状性胆总管结石经皮肝穿经十二指肠乳头清除术的价值。方法:在1996年1月~2000年8月,4例患者行经皮肝穿刺胆管结石清除术。由于所有患者过去均行胃切除手术(B-Ⅱ式),技术上不能成功施行内窥镜逆行胆管造影(ERC)。4例患者均有黄疸,其中2例还有胆管炎或胆绞痛。通过经皮肝穿刺通道行十二指肠乳头气囊扩张术后,使用气囊闭塞导管和Dormia篮清除胆总管结石。手术成功的指征是结石完全被清除。临床治愈是指胆汁郁积消失及炎症消退。随访行腹部超声检查及监控胆汁郁积参数。结果:4例患者其临床及手术均获成功,无并发症发生。其中2例患者经过再次介入治疗才得以完全清除结石。所有患者保持内-外引流平均达7(3~13)天。在平均30.5(6~50)个月的随访期内,所有患者无疼痛,未行进一步的胆道系统手术。结论:在内窥镜不能探查胆总管时,经皮肝穿经十二指肠乳头清除胆总管结石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夏军译漆剑频校摘自Fortschr Roentgenstr,2001,173∶92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用水量减少的水灌肠CT检查直肠癌

    A.Palkó,Cs.Gyulai,N.Fedinecz,et al 目的:在水灌肠CT(WE-CT)作直肠癌局部分期检查时,确定是否可减少水的用量,而不影响检查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29例直肠癌患者行术前WE-CT检查。静脉注射平滑肌松驰剂并向直肠内灌注400~500ml微温热水之后,行对比增强CT(平衡期)检测。评价取得的扫描图质量,并分析图像以了解肿瘤的浸润深度。将CT检查的结果与手术发现相对比。结果:尽管水灌肠时减少了水的用量,29例接受检查的患者中有19例效果极佳;6例效果良好;4例效果差,但是仍能诊断。鉴别肿瘤是局限在肠壁内还是超出肠壁范围,所取得的敏感性为90%,特异性为70.1%,准确性为86.2%。结论:行直肠CT检查时用大量的水灌肠,会引起不适且增加并发症的危险。本研究结果证明,较少的用水量不会影响检查的质量和直肠癌局部分期的准确性。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关键译郭俊渊校摘自:Fortschr Rntgenstr 2000,172∶901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左下肺三重混合癌一例

    患者,男,71岁。反复咳嗽、咳血丝痰1年,伴进行性消瘦。无畏冷、低热、盗汗等不适,体检无明显阳性体征。胸部正侧位片示左下肺后段一大小约5cm×6cm×8cm团块状阴影,密度均匀,边缘不清;左心缘呈双边影,左肋膈角变钝。X线意见:①左下肺炎性假瘤合并左侧胸腔少量积液?②左下周围型肺癌并左侧胸腔少量积液?CT及MRI示左下叶后炎性假瘤可能。 手术所见:左下肺后基底段一肿物约6cm×7cm×8cm,质地较实,左胸腔血性积液约800ml。 病理:左下肺腺鳞癌,部分透明细胞癌(周围型)。癌组织侵及脏层胸膜,支气管旁淋巴结转移。 讨论在肺的同一原发性癌肿内出现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细胞类型癌的混合存在,称为肺原性混合癌(Pulmonary primary mixed carcinoma,PPMC)[1]。国外文献报道PPMC的发生率为5%~10%,而国内报道一组PPMC的发生率分别为3.4%、1.96%,且三重混合癌发生率0.3%[2]。本例的临床及胸部影像学表现与肺癌其它类型无明显差异,诊断较困难。术后病检是获得肯定诊断的主要措施。PPMC有侵袭力强、早期转移、进展猛烈等低分化癌特征,预后极差[3,4]。本例术后4个月因广泛转移而死亡。

    作者:王永斌;马小敏;李传旺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颅内非何杰金淋巴瘤一例

    患者,女,62岁。因言语不利,记忆力下降,行动迟缓10天就诊。无头痛、头昏,无恶心、呕吐史,无发热。体检:神智清楚,定向力差。颅神经检查阴性,病理反射未引出,四肢肌力正常。 螺旋CT平扫:左额叶近中线旁见等、稍高密度软组织肿块,边缘较清晰,有明显灶周水肿,左侧脑室受压(图1a)。增强示:病灶明显强化,边界更清晰,呈分叶状(图1b)。 行左额叶肿瘤切除术,术中发现:左额叶内侧分叶状结节,质中,边界清楚,水肿明显。与脑表面脑膜有粘连。 病理证实:非何杰金淋巴瘤,部分瘤细胞呈浆细胞分化。 术后未做放疗,2个月后复查,增强CT示左侧额叶肿瘤复发(图2a),右侧额叶有新发病灶(图2b)。 讨论颅内原发非何杰金淋巴瘤是一种少见的、不明病因的、预后不良的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多见于免疫缺陷患者。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 大多数病例缺乏特征性CT表现,常被误诊为脑膜瘤、胶质瘤或转移瘤。平扫呈高密度,增强时病灶强化,伴室管膜下播散等征象,有助于诊断。发生于基底节、胼胝体的深部占位,强烈提示淋巴瘤起源,但仅16%的淋巴瘤位于室周包括胼胝体、基底节。部分肿瘤可自行缩小,但为暂时表现,可能与免疫抑制有关,此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据Vandermarcq统计:86%的淋巴瘤是单个病灶,82%位于幕上,42%累及额叶,87%的病灶有规则清晰边界,86%有轻度水肿,82%均匀强化。本例病人曾被误诊为恶性脑膜瘤,回顾其CT表现,病灶位于额叶,边界清晰,有灶周水肿,平扫呈稍高密度,有明显强化,应想到淋巴瘤可能。 MR因没有骨伪影,易于显示室管膜下和脑脊膜的播散,优于CT,但仍不易与其它脑肿瘤区分。因CT、MRI缺乏特异性征象,可疑者应立即活检。脑活检、脑脊液细胞学阳性、脑脊液的EB病毒DNA阳性能确诊。 诊断明确应行全脑放疗。患者平均存活期15个月,放疗越早,疗效越好。脑放疗是治疗的基础,对大多数人有效,放疗加化疗有可能延长部分病人的存活期。本例病人因术后未行放疗,短期内病灶复发。严重灶周水肿、室周肿瘤、非均匀强化或不强化提示预后不良;多发与单发肿瘤预后无显著差异;位于额叶,均匀强化者预后较好。

    作者:刘芳;韩萍;史河水;戴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巨大腹主动脉瘤一例

    病例资料 患者,女,44岁,持续性腹部隐痛一年余,疼痛于活动时加剧,不伴腹泻和畏寒发热。查体:双上肢BP:13.3/9.3kPa,双下肢BP:18.6/10.6kPa。心脏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坦,无腹壁静脉曲张,肝脾触及增大。左上腹可触及8cm×8cm×13cm大小包块,且可触及腹部血管搏动,可闻及血管杂音。无股动脉枪击音,双肾区无叩痛。 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0.2g/dl。心电图正常。 B超:剑突下7cm至髂骨嵴连线水平可见腹主动脉瘤样扩张,大小约13.4cm×8.0cm×8.1cm,前壁明显变薄,后壁厚度正常。 X线检查:①腹部平片(仰卧位):相当于左肾影下缘轮廓不清,左中腹区显示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之略高密度影,占据全中腹区,侧位片该影于脊椎椎体前方。②腹主动脉造影:腹主动脉上、中段管腔呈“S”状迂曲扩张,管壁光整。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及双肾动脉均显影。肠系膜下动脉显示不清。腹主动脉中、下段明显向左移位,且显示一巨大动脉瘤,瘤体影长径和宽径分别为17cm和10.5cm,边缘光整,其形态似“胃”充盈影,其内密度均匀,亦无破口或/和夹层动脉瘤所致透亮线影。造影诊断:腹主动脉中、下段巨大动脉瘤(图1)。 手术所见:腹主动脉中、下段极度扩张,长径约15cm,宽径约10cm。上至肾动脉开口下方2~3cm,下至髂动脉分叉,右髂动脉亦轻度扩张。动脉壁较厚,其内膜呈粥样硬化改变。瘤内无血栓,随后以人造带叉血管在瘤体分别用滑线与腹主动脉上段,左、右髂动脉行端-端吻合术。 病理检查:送检动脉壁由内膜层、肌层、外膜层构成。内膜层可见有明显出血。 术后B超检查:腹腔切面可见原腹主动脉瘤内有人工血管回声,二者管壁光整。讨论 腹主动脉瘤90%~95%由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发病者多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当动脉瘤增大时,产生压迫或/和累及腹部血管分支时可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如腹痛、便秘和腹胀等,大的动脉瘤可于腹部触及搏动性肿块,可闻及收缩期血管杂音。上述临床症状和典型体征本例均有,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动脉硬化所致。 腹主动脉瘤在影像学检查方面,无论CT、MRI和B超均可提示,且系无创性检查,在有设备条件情况时可首选检查之。它们对动脉瘤体邻近血管的解剖整体形态及细微结构有时显示尚不足。MRA因不能清楚显示周围组织,不能为主动脉支架置入术提供解剖参照标记,目前尚未作为该手术前的标准检查方法。选择性腹主动脉造影不仅能显示动脉瘤解剖形态,对于能否作手术治疗或/和术后诊断也可提供重要诊断依据。 近年来由于螺旋CT(SCT)、磁共振成像技术(MRA血管成像及增强MRA)的应用,尤其是新技术的应用,如:曲面重建、大强度(MIP)投影(重建)、表面遮盖重建(SSD)技术等,对腹主动脉瘤的术前诊断具有重要作用,不仅能显示腹主动脉瘤内的附壁血栓及主动脉的全程和腹主动脉的各主要分支血管影外,而且还可提供腹主动脉瘤与周围组织或/和器官的关系及有无破裂提供重要信息。为了明确腹主动脉瘤的细小分支及侧支循环血管影,在腹主动脉瘤的术前检查方法中,选择性腹主动脉造影仍是当今的金指标之一,应高度重视,千万不可忽视。

    作者:孙培芳;李春芳;赵永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脾脓肿一例

    患者,男,31岁。不规则发热13天,伴左腹痛入院。体检:T39.5℃, 神志清楚,精神差。全身皮肤可见散在瘀斑。心率88次/分,律齐,双肺未闻及干湿罗音。左腹压痛、肝脾未扪及。血常规:WBC 2.71×109/l,N 0.94。骨穿发现中毒颗粒。B超提示脾下极可见约 3.22cm×7.3cm低回声团,边界清晰,内见不规则片状无回声区。CT初次平扫见脾增大,下极低密度灶,截面约3.2cm×7.3cm,CT值25.8HU,左肾前筋膜增厚,肾前间隙无积液。双侧胸腔积液,左侧相对较多。增强后脾下极低密度灶无明显强化。抗炎10天CT平扫复查病灶无明显变化。血、尿细菌培养均阴性。外科手术脾切除,病理检查为脾脓肿。后病人症状加重,7天后再次CT平扫复查见胸腔积液增多,皮下水肿明显,肠壁僵硬,肠间隙变模糊,终病人死亡。 讨论脾脓肿多发生于全身感染、败血症患者。临床常有高热、寒战、白细胞计数升高,60%的病人有腹痛,具备一般感染特征。脓肿早期没有液化时,应注意与脾肿瘤鉴别。典型病例有脓肿壁强化和灶周水肿。感染向周围浸润,进一步可见左肾前筋膜增厚、左肾及左肾周受累,并且常有左侧胸腔积液及膈肌增厚[1]。若病灶内见到气-液或液-液平面,则为特征性表现[2]。本例结合影像学表现、临床症状,诊断不难。 本病例作者体会到:①脾脓肿临床症状无特异性,CT检查对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②左肾前筋膜增厚是炎症直接浸润所致,病情加重时可同时累及左肾;③左侧反应性胸腔积液,增强可见膈肌强化,往往提示膈下感染存在,有利于鉴别诊断;④当胸腔积液增多,广泛皮下水肿,提示病人症状加重,是危险信号。 脾是重要的免疫器官,手术切除后,抵抗力进一步减低,加上手术创伤大,患者恢复较难。对于此类患者选择CT引导下脓肿穿刺引流,效果可能更好,这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作者:袁希;董道先;龚红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胃血管瘤并腹腔积血一例

    胃血管瘤是一种罕见的胃良性肿瘤,国内外报告极少。我院接诊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报告如下。 患者,男,48岁。因腹痛、腹胀4小时入院。查体:BP 14/9kpa,面色苍白,四肢冷,腹圆隆,未见肠型,腹肌稍紧,剑下及右肋下压痛明显,叩诊腹水征(±),肠鸣音存在。实验室检查:HGB105g/l,RBC3.57×1012/l,WBC24.2×109/l,PLT319×109/l。 CT平扫:(因临床拟诊胰腺炎,禁止饮食,故未做胃肠准备。)肝脾外周见条带状低密影,CT值25~40HU,网膜囊见混杂密度影,于肝左叶左后方见一椭圆形混杂密度影,边缘尚清,大小约3cm×4cm,其周边见带状低密影环绕(图1)。CT诊断:腹腔积血,多为肝左叶旁肿瘤破裂所致。 手术:取上腹部正中切口入腹,见腹腔积血约2000ml,血凝块200g,胃窦小弯侧包块4cm×4cm,活动性出血,胃周边淋巴结未及肿大,肝脾胰未见异常。清除积血及凝血块,行连同包块的远端胃切除,毕Ⅰ式吻合。术后诊断:胃小弯包块,血管瘤破裂出血? 病理诊断:胃窦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小弯侧海绵状血管瘤破裂出血。 讨论胃血管瘤罕见。一般认为本病源自中胚层组织的胚胎残余。包括海绵状、毛细血管及其混合型等几种类型,肿瘤位于胃粘膜下层或/及浆膜下。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40~60岁发病率较高。临床上无特殊症状体征,多以上腹痛、黑便、贫血为主要症状,术前诊断不易。本例肿瘤发生于胃窦部,向腹腔内破裂出血,实为少见。

    作者:胡洪斌;蔺兴建;邓斌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骨肉瘤的影像学诊断(二)

    鉴别诊断 典型或晚期骨肉瘤诊断并不困难,但早期和不典型病变须与以下疾病鉴别。 与成骨型骨肉瘤鉴别的有: 1. 成骨型转移瘤 好发于躯干和四肢长管骨的近端,病灶多发,边界较清,较少侵犯骨皮质,多来源于前列腺癌、鼻咽癌、肺癌、甲状腺和乳腺癌,鉴别不难。 2. 软骨肉瘤

    作者:曹来宾;刘吉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图片读解

    患者,男,34岁。发现左肺肿块半年,胸闷1个月,不伴咳嗽、咳痰、咯血、心悸、气短等症,起病以来,精神良好,无体力、体重下降。体检:生命体征稳定,浅表淋巴结无肿大,气管居中,胸廓对称,左下肺呼吸音低,未闻及干湿性罗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 胸部X线片:示左下肺见大片均匀致密影,边缘光滑、锐利,左侧肋膈角、左心缘及左膈面消失,侧位片示左下肺一大小约12.0cm×7.0cm半圆形致密影,边缘光滑,其下缘紧贴左膈面(图1、2)。

    作者:王敏;周燕发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现代医学影像多媒体教学初探——与传统医学影像教学相结合

    多媒体(Multimedia)一词由媒质(Multiple)及媒介(Media)两个词衍生而来,其含义为储存信息的实体、传递信息的载体。它随着计算机硬、软件的飞速发展及计算机网络的开发、运用,已广泛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其在现代医学影像教学上运用尤为显著,根据我院实际教学过程及应用,分述如下。多媒体教学系统的组成及特点 该系统分为硬件环境及软件环境两大类,这两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硬件环境

    作者:陈浪;夏黎明;漆剑频 刊期: 200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