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张口功能锻炼预防鼻咽癌放疗后张口困难

赵京文;高黎;黄晓东

关键词:鼻咽肿瘤/放射疗法, 张口困难, 功能锻炼
摘要:目的探讨张口功能锻炼对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张口困难的防治效果.方法根据85例根治性放疗的鼻咽癌患者功能锻炼执行情况分为指导组和对照组.指导组在放疗开始后即在医护人员的指导和监督下按一定的时间和强度进行张口功能锻炼;对照组在无具体指导和监督下完成张口功能锻炼.在放疗前、放疗结束后1~19个月分别对两组患者的门齿距进行测量.结果指导组放疗后张口缩小的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0.67±0.65)、(1.62±0.79)cm(P<0.01).结论张口功能锻炼可有效地降低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张口困难的发生率并减轻其程度.良好的指导和监督对提高功能锻炼的效果是必需的.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相关文献
  • 17例内窥镜下早期食管癌的放疗疗效

    目的探讨内窥镜下早期食管癌的放疗疗效.方法17例早期食管癌经内窥镜及碘染色确诊,并经活检病理证实.6 MV X线3个野外照射,先常规分割30Gy,15分次,3周完成;复位后行后程加速超分割照射,1.5Gy/次,2次/d,间隔6h以上,共20~24Gy,14~16分次,9~10 d完成.生存率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结果17例早期食管癌放疗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86%、66%.病变长度≤3 cm的5年生存率为100%,>5 cm的为49%(P=0.111).病变厚度≤5 mm的5年生存率为100%,>5mm的为45%(P=0.102).结论早期食管癌放疗是有效的方法,照射野大小应根据内窥镜及碘染色所确定的病变范围而定;常规分割30Gy15分次3周+后程加速超分割20~24Gy14~16分次9~10 d照射是可行的.

    作者:麻国新;周道安;韩春;郑风群;万欣;万钧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CT模拟定位对肺癌三维适形放疗的影响

    肺部肿瘤在放疗中随呼吸运动和心脏搏动,其在三维空间的位置会随时间变化而改变.CT模拟定位的扫描方式是一种螺旋向前的断层扫描方式,它的影像只是反映肺部肿瘤在某一特定时间内所处的相对位置,不能反映肺部肿瘤全面的活动情况,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受到质疑[1];而门控技术及呼吸控制技术目前还没有在临床广泛应用.笔者通过应用两次肺部CT扫描方法及数字重建图像(DRR)片与射野片比较来探讨CT模拟定位对肺癌三维精确定位的可行性.

    作者:姚原;吴国华;林清;夏士安;钱咏梅;舒忠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放射增敏剂的临床试验步骤

    新研制的放射增敏剂在完成临床前药理、毒理和药代动力学研究后,能否进行临床试验以及是否被批准为药物在临床应用,都必须通过每一国家权威机构的审批.如我国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美国的食品药品管理局等.经审批后,对一些被认为有临床应用前景的放射增敏剂必须通过临床试验,对其毒性和疗效做出正确评价.抗肿瘤新药临床试验的对象为患者,需设计严格的临床试验方案,并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新药的临床试验一般分为4期.

    作者:沈瑜;董秀玥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张口功能锻炼预防鼻咽癌放疗后张口困难

    目的探讨张口功能锻炼对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张口困难的防治效果.方法根据85例根治性放疗的鼻咽癌患者功能锻炼执行情况分为指导组和对照组.指导组在放疗开始后即在医护人员的指导和监督下按一定的时间和强度进行张口功能锻炼;对照组在无具体指导和监督下完成张口功能锻炼.在放疗前、放疗结束后1~19个月分别对两组患者的门齿距进行测量.结果指导组放疗后张口缩小的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0.67±0.65)、(1.62±0.79)cm(P<0.01).结论张口功能锻炼可有效地降低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张口困难的发生率并减轻其程度.良好的指导和监督对提高功能锻炼的效果是必需的.

    作者:赵京文;高黎;黄晓东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国内外基因芯片开发状况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41例原发肠道淋巴瘤的治疗结果

    目的分析41例原发肠道淋巴瘤的治疗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原发肠道淋巴瘤,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弥漫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原发部位为回盲部23例,升结肠10例,回肠4例,空肠1例,直肠3例.临床分期为Ⅰ期25例,Ⅱ期13例,Ⅲ期3例.2例肠镜活检,39例接受手术治疗.32例手术完整切除,7例大体残留.1例手术大体残留未做任何辅助治疗,8例大体残留或活检术后接受放疗或(和)化疗(不全切术+放化疗),13例单纯根治术(单纯手术),19例根治术后接受放疗或(和)化疗(全切术+放化疗).结果全组患者的5、10年生存率分别为51.9%、44.5%.5、10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43.5%、38.7%,放疗和化疗均能显著提高无瘤生存率(P=0.012,P=0.019).单纯手术组的5年无瘤生存率为17.6%,明显低于全切术+放疗或化疗组的52.7%和不全切术+放疗或化疗组的57.1%(P=0.002).结论建议对原发肠道淋巴瘤采用综合治疗.

    作者:王淑莲;刘新帆;李晔雄;顾大中;钱图南;余子豪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24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临床结果分析

    近10年来,三维适形放疗(3DCRT)在临床肿瘤治疗方面取得很大进展,笔者的研究旨在为早期非手术小细胞肺癌治疗提供一些经验和借鉴

    作者:徐刚;韩青云;谭蓉;吴福勇;孙成;赵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逐步递量加速超分割照射加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Ⅱ期试验结果分析

    目的研究逐步递量加速超分割照射加化疗治疗Ⅲb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耐受性、副反应和疗效.方法73例中男59例,女14例,中位年龄60岁(33~70岁).放疗方案为2次/d,间隔>6 h,5d/周.第1、2周,1.2 Gy/次,2次/d;第3、4、5周分别为1.3、1.4、1.5 Gy/次,2次/d.肿瘤灶总剂量为66Gy,50分次,5周完成.化疗为MVP或EP方案.结果73例中12例未完成既定的治疗计划.完成的化疗中位疗程数为4个,完成的放疗中位肿瘤灶剂量为66Gy.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为77%,其中3级为15%.急性放射性肺炎发生率为40%,其中3级为8%.73例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3个月,1、2年生存率分别为51%、10%.完成既定放疗的61例中34例出现局部复发,其中32例在照射野内,2例在野外.1、2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71%、34%.1、2年远地转移率分别为57%、84%.结论逐步递量加速超分割照射加化疗能被绝大多数Ⅲb期患者所耐受,局部控制有所改善,由于远地转移使长期生存并无明显提高.

    作者:陈桂园;王丽娟;蒋国梁;傅小龙;钱浩;赵森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郎格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临床特点和诊治进展

    目的结合目前郎格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LCH)研究进展,探讨LCH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复发以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4年收治的LCH 55例,年龄2~67岁,男47例,女8例.单器官系统受侵40例,多器官系统受侵15例.治疗以手术切除和放疗为主,手术为部分或全部切除病灶,放疗为受累野照射(中位剂量30Gy).结果LCH以头颈部软组织受侵多见(占63.6%),骨次之(占23.6%).骨受侵率在≤15岁组和>15岁组分别为66.7%和11.6%(P<0.01).5、10年总生存率均为100%,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0.9%、58.4%.5年无病生存率在≤15岁组和>15岁组分别为58.3%和74.4%(P=0.830),单器官系统受侵组和多器官系统受侵组分别为75.0%和60.0%(P=0.130).总复发率为43.6%,2/3在5年内复发,其中新病灶占75%.结论LCH并非儿童特发;头颈部为LCH好发部位;其骨受侵率与年龄相关;复发率较高;但无危险器官受侵的预后良好.

    作者:刘跃平;曲媛;高黎;刘新帆;徐国镇;李素艳;蔡伟明;肖建平;李晔雄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鼻咽癌肺转移不同治疗方法的探讨

    目的分析鼻咽低分化癌肺转移患者的治疗结果,寻求较为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对60例鼻咽癌肺转移的患者进行肺转移发生情况、治疗方式、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及不同治疗方式对预后影响的分析.肺转移治疗方式包括单纯化疗;局部小野照射;全肺照射+局部小野补量;全肺照射+局部小野放疗+化疗.化疗方案主要为顺铂+氟尿嘧啶+平阳霉素,全肺照射单次剂量100~150 cGy,总剂量18~21Gy;肺转移灶补量至50~60Gy,均为未校正剂量.结果鼻咽癌肺转移多为肺内多发转移,占肺转移的81.7%.45%患者在整个病程中合并其他脏器转移.肺转移后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35.0%、30.2%.放疗对肺转移病灶的近期疗效明显好于化疗(P=0.033).全肺照射+局部小野补量放疗后给予辅助化疗的综合治疗明显好于其他治疗方式(P=0.002).结论放疗是鼻咽癌肺转移病灶的有效治疗手段.对鼻咽局部无复发、肺内单发转移灶、不合并有其他脏器转移者,可先试行局部小野照射.对鼻咽局部无复发、肺内多发转移灶、不合并有其他脏器转移者,可行全肺照射+局部小野补量,然后给予全身化疗.对合并有其他脏器转移的,建议全身化疗.

    作者:易俊林;徐国镇;高黎;黄晓东;李素艳;罗京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ELEKTA加速器外循环水冷却系统的改进

    加速器在运行过程中,某些部件会产生很大的热量,为了确保加速器正常工作,必须把热量排放出来并保持温度相对恒定.因此,冷却系统是非常重要和必不可少的.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ELEKTA Precise三光子医用直线加速器外循环水冷却系统存在一些可改进之处,现将改进方法作一些介绍.

    作者:陶环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同期小野补量放疗肢体软组织肉瘤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同期小野补量放疗技术在肢体软组织肉瘤治疗中的作用及疗效.方法86例肢体软组织肉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5例和对照组41例.研究组大野45~50 Gy/4.5~5.0周,小野20~30Gy/3~4周,每天2个野轮照,间隔6 h以上;对照组大野45~50Gy/4.5~5.0周后缩野加量20~30Gy/2~3周.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0.6%和85.4%、86.7%和72.9%、73.3%和65.0%(P>0.05);1、3、5年局部复发率分别为4.4%和9.8%、8.9%和26.8%、13.3%和32.6%(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急、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慢性放射性皮下组织损伤发生率分别为60.0%和41.5%、80.0%和63.4%、77.8%和65.9%(P>0.05).结论同期小野补量照射技术不增加放射性损伤,但能明显降低局部复发率、提高生存率.

    作者:贺方学;李为路;黄丙俭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三维适形放疗剂量分割研究

    目的比较三维适形大分割加速放疗与常规分割放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方法60例Ⅰ、Ⅱ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一组行大分割加速放疗,4 Gy/次,5次/周,总剂量48Gy,2~3周完成;另一组行常规分割放疗,2Gy/次,5次/周,总剂量66Gy,6~7周完成.其中Ⅰ期患者行单纯放疗,Ⅱ期患者行放化疗,化疗采用NP方案,共4个疗程.结果大分割加速放疗组1、2、3年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0%和65%、60%和50%、43%和33%,常规分割放疗组分别为60%和45%、33%和23%、23%和10%;远地转移率分别为13%、37%;局部复发率分别为23%、50%;放射性肺炎和放射性食管炎及骨髓抑制发生率相当,分别为50%和53%及57%、40%和50%及47%.结论三维适形大分割加速放疗早期NSCLC的效果优于常规分割放疗,毒副反应可以耐受.

    作者:于金明;任瑞美;袁明智;尹勇;岳金波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诱导化疗加三维适形放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分析

    目的评价诱导化疗加三维适形放疗(3DCRT)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92例局部晚期NSCLC患者随机分为单纯3DCRT组(RT组50例)和诱导化疗与3DCRT联合组(CMT组42例).CMT组在3DCRT治疗前给以2~4个疗程铂类为主的化疗.结果全组中位总生存期15个月,RT组中位总生存期12个月,CMT组18个月(P=0.014).1年生存率RT组为48.6%,CMT组为71.2%(P=0.004),2年生存率RT组为20.8%,CMT组为37.6%(P=0.041).两组毒副反应相似,患者均能耐受.结论诱导化疗加三维适形放疗治疗晚期NSCLC可延长生存期,但并不增加放射副反应.

    作者:郑爱青;于金明;赵献光;王学涛;韦光胜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肺癌放射治疗中正常组织损伤的容积效应

    放射治疗所引起的正常组织损伤与患者个体情况、组织器官的基础功能、照射总量、分次量和分割方法有关,而容积效应也同样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笔者将综述肺癌放射治疗中所累及的重要脏器放射损伤的容积效应,为临床优化治疗方案提供部分依据.

    作者:樊旼;蒋国梁;傅小龙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肝动脉化疗栓塞结合放疗肝癌疗效分析

    自1997年1月至2001年3月对102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前瞻性非随机分组研究,经肝动脉栓塞化疗组(TACE)60例,经肝动脉栓塞化疗结合放疗组(TACE+RT)42例,随访已3年(随访率93.0%),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兰东强;巩湘浩;魏新林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肺癌及胆囊癌并存一例

    患者女,67岁.因咳嗽、咳痰伴胸痛1个月余,在当地医院经对症治疗后无好转于2003年2月下旬来我院就诊.

    作者:刘丽;丁巍;蔡凯;周卫红;王晓萍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肿瘤靶向切除治疗的现状

    肿瘤靶向治疗是肿瘤治疗领域中一门新兴学科,它将引领21世纪肿瘤发展的方向.国际生物治疗学会2002年10月在北京举办了肿瘤靶向治疗国际论坛,主要内容是基因与生物、药物靶向治疗和包括氩氦、超声、射频、放射、电化学等肿瘤靶向切除治疗或称肿瘤靶向消融治疗(tumor targetedablatetherapy,TTAT)的研究现状及临床应用.前者是微观的细胞分子水平的研究,后者(TYAT)则是利用理化原理对主体肿瘤靶区进行微创或无创治疗,使肿瘤组织在很短的时间内产生以变性坏死为主的生理病理变化,达到所谓类似手术切割式的治疗作用.

    作者:廖遇平;李晔雄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早期乳腺癌保乳治疗的临床研究分析

    目的通过早期乳腺癌保乳治疗和改良根治术的比较,探讨早期乳腺癌保乳治疗后的疗效、美容效果和心理变化等问题.方法对68例早期乳腺癌行保乳治疗(本院手术和放化疗59例,外院手术本院放化疗的9例),并与同期行改良根治术治疗的76例早期乳腺癌行对比研究.保乳治疗的全部病例均为女性,年龄范围为28~62岁,平均年龄44.5岁.按全国乳腺癌协作组标准选择病例.保乳术后常规行全乳腺放疗和瘤床加量.改良根治术患者年龄25~68岁,平均47.6岁.改良根治术后放疗的范围根据肿块大小和淋巴结转移情况决定.采用CAF方案化疗.ER/PR阳性的患者均给予口服三苯氧胺内分泌治疗.对68例保乳治疗和76例改良根治术患者的心理变化、性生活和婚姻稳定情况也进行了通信或问讯调查.结果68例保乳治疗患者无局部复发病例,3例出现远处转移(1例为骨转移,1例为骨、肝、肺多发转移,1例为肺、肝转移).美容效果良好者91.2%,一般者5.6%,差者2.9%.76例改良根治术病例无局部复发,4例出现远处转移(2例为骨转移,1例为脑转移,1例为多发脏器转移).两个组的近期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P=0.813).结论早期乳腺癌保乳治疗的疗效与改良根治术基本相同,美容效果和心理的恢复优于改良根治术,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作者:杜向慧;王跃珍;吴列;朱远;杨红健;邹德宏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中枢型原始神经外胚层瘤一例

    患者男,30岁.胸背部疼痛3个月余伴双下肢麻木半个月,MRI示T2~4椎体平面椎管内占位,于2001年7月6日在全麻下行T2~4椎管内硬膜下髓外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为髓内星形细胞瘤(Ⅱ级交界性).术后3周行放疗,靶区包括T1~5,剂量44Gy分22次4.2周完成.放疗后胸背部疼痛及双下肢麻木明显减轻,每3个月复查MRI未见异常.2002年9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阵发性疼痛及触电感.MRI示T12~L1椎体平面椎管内占位,L5~S1椎管内见3个大小不一结节状块状信号.于10月9日行T12~L1肿瘤摘除术,L5~S1椎管内病灶小(大1.0 cm×0.9 cm×1.3 cm)未行手术.术后病理光镜下细胞形态属小圆型,胞浆透明,瘤细胞密集排列成片,有核仁及核分裂相;LCA、CD99、GFAP均阴性,建议做进一步免疫组化患者未接受.

    作者:艾毅钦;王枫;潘志荣;黄粤;杨永林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主管:中国放射肿瘤学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