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爱青;于金明;赵献光;王学涛;韦光胜
患者女,67岁.因咳嗽、咳痰伴胸痛1个月余,在当地医院经对症治疗后无好转于2003年2月下旬来我院就诊.
作者:刘丽;丁巍;蔡凯;周卫红;王晓萍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分析41例原发肠道淋巴瘤的治疗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原发肠道淋巴瘤,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弥漫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原发部位为回盲部23例,升结肠10例,回肠4例,空肠1例,直肠3例.临床分期为Ⅰ期25例,Ⅱ期13例,Ⅲ期3例.2例肠镜活检,39例接受手术治疗.32例手术完整切除,7例大体残留.1例手术大体残留未做任何辅助治疗,8例大体残留或活检术后接受放疗或(和)化疗(不全切术+放化疗),13例单纯根治术(单纯手术),19例根治术后接受放疗或(和)化疗(全切术+放化疗).结果全组患者的5、10年生存率分别为51.9%、44.5%.5、10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43.5%、38.7%,放疗和化疗均能显著提高无瘤生存率(P=0.012,P=0.019).单纯手术组的5年无瘤生存率为17.6%,明显低于全切术+放疗或化疗组的52.7%和不全切术+放疗或化疗组的57.1%(P=0.002).结论建议对原发肠道淋巴瘤采用综合治疗.
作者:王淑莲;刘新帆;李晔雄;顾大中;钱图南;余子豪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结合目前郎格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LCH)研究进展,探讨LCH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复发以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4年收治的LCH 55例,年龄2~67岁,男47例,女8例.单器官系统受侵40例,多器官系统受侵15例.治疗以手术切除和放疗为主,手术为部分或全部切除病灶,放疗为受累野照射(中位剂量30Gy).结果LCH以头颈部软组织受侵多见(占63.6%),骨次之(占23.6%).骨受侵率在≤15岁组和>15岁组分别为66.7%和11.6%(P<0.01).5、10年总生存率均为100%,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0.9%、58.4%.5年无病生存率在≤15岁组和>15岁组分别为58.3%和74.4%(P=0.830),单器官系统受侵组和多器官系统受侵组分别为75.0%和60.0%(P=0.130).总复发率为43.6%,2/3在5年内复发,其中新病灶占75%.结论LCH并非儿童特发;头颈部为LCH好发部位;其骨受侵率与年龄相关;复发率较高;但无危险器官受侵的预后良好.
作者:刘跃平;曲媛;高黎;刘新帆;徐国镇;李素艳;蔡伟明;肖建平;李晔雄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加速器在运行过程中,某些部件会产生很大的热量,为了确保加速器正常工作,必须把热量排放出来并保持温度相对恒定.因此,冷却系统是非常重要和必不可少的.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ELEKTA Precise三光子医用直线加速器外循环水冷却系统存在一些可改进之处,现将改进方法作一些介绍.
作者:陶环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同期小野补量放疗技术在肢体软组织肉瘤治疗中的作用及疗效.方法86例肢体软组织肉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5例和对照组41例.研究组大野45~50 Gy/4.5~5.0周,小野20~30Gy/3~4周,每天2个野轮照,间隔6 h以上;对照组大野45~50Gy/4.5~5.0周后缩野加量20~30Gy/2~3周.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0.6%和85.4%、86.7%和72.9%、73.3%和65.0%(P>0.05);1、3、5年局部复发率分别为4.4%和9.8%、8.9%和26.8%、13.3%和32.6%(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急、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慢性放射性皮下组织损伤发生率分别为60.0%和41.5%、80.0%和63.4%、77.8%和65.9%(P>0.05).结论同期小野补量照射技术不增加放射性损伤,但能明显降低局部复发率、提高生存率.
作者:贺方学;李为路;黄丙俭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肺部肿瘤在放疗中随呼吸运动和心脏搏动,其在三维空间的位置会随时间变化而改变.CT模拟定位的扫描方式是一种螺旋向前的断层扫描方式,它的影像只是反映肺部肿瘤在某一特定时间内所处的相对位置,不能反映肺部肿瘤全面的活动情况,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受到质疑[1];而门控技术及呼吸控制技术目前还没有在临床广泛应用.笔者通过应用两次肺部CT扫描方法及数字重建图像(DRR)片与射野片比较来探讨CT模拟定位对肺癌三维精确定位的可行性.
作者:姚原;吴国华;林清;夏士安;钱咏梅;舒忠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近年来为提高食管癌放疗疗效,许多学者在放疗同时联合化疗,提高了生存率[1].为探讨放疗联合PF方案同步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治疗价值,笔者自1997年8月至1999年6月对120例中晚期食管癌患者随机分组研究,一组60例行放疗配合PF方案同步化疗(综合组),一组60例行单纯放疗(单放组).
作者:王新强;程秀祯;王世伟;代培永;林祥来;杨怀泮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从1968年首次报道的放射增敏剂临床随机研究结果至1995年的近30年间共有83个有关放射增敏剂的临床随机研究,病例数超过1万,经荟萃分析表明能提高一部分患者的肿瘤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1].但是总的来说,放射增敏的疗效仍不尽人意,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因为可能在应用放射增敏剂前,没有评估每个个体肿瘤是否有乏氧细胞,从而使一部分没有含明显乏氧细胞的肿瘤也得到了没有价值的治疗[2].另外,对肿瘤内乏氧严重程度的评估也很重要.已有研究表明轻中度乏氧(氧浓度约在2.5%~0.5%之间)对肿瘤分次放射治疗疗效的影响明显超过重度乏氧(氧浓度约在0.1%左右),这是因为重度乏氧的肿瘤细胞自发性死亡的可能性较大[3].因此,在前期开发和临床应用有效的放射增敏剂之前,如何准确而客观地检测肿瘤内的乏氧程度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陆雪官;冯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自1997年1月至2001年3月对102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前瞻性非随机分组研究,经肝动脉栓塞化疗组(TACE)60例,经肝动脉栓塞化疗结合放疗组(TACE+RT)42例,随访已3年(随访率93.0%),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兰东强;巩湘浩;魏新林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新研制的放射增敏剂在完成临床前药理、毒理和药代动力学研究后,能否进行临床试验以及是否被批准为药物在临床应用,都必须通过每一国家权威机构的审批.如我国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美国的食品药品管理局等.经审批后,对一些被认为有临床应用前景的放射增敏剂必须通过临床试验,对其毒性和疗效做出正确评价.抗肿瘤新药临床试验的对象为患者,需设计严格的临床试验方案,并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新药的临床试验一般分为4期.
作者:沈瑜;董秀玥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验证PET-CT同机融合的精度并实际应用于患者,为放疗的PET-CT定位及靶区勾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用不同浓度的18FDG灌注体模上的标志点和不同尺寸的圆柱体,PET和CT以层厚4mm扫描后的影像传输至eNTEGRA工作站和放疗计划系统(TPS)工作站,进行图像融合和三维重建,在PET和CT影像上测量标志点之间的距离和PET-CT的融合误差.用扣除一定比例像素值的方法测量圆柱体的PET影像体积和CT影像体积,并把两者进行比较,同样的方法应用于1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10个肿瘤体积测量.结果eNTEGRA和TPS工作站有良好的长度线性,但后者的图像融合误差明显大于前者.不同体积肿瘤、不同浓度18FDG需采用不同的像素值扣除比例.圆柱体和10个肿瘤PET影像体积和CT影像体积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PET-CT同机融合的精度完全符合放疗的临床要求,扣除一定比例像素值的方法可用于PET影像的肿瘤范围的勾画.
作者:王学涛;于金明;杨国仁;巩合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患者男,17岁.右胸背部隐痛2个月,胸部肿物伴胸闷、气促1个月,无发热、咳嗽、疲乏、盗汗和咯血等症状.曾在当地医院就诊为右侧胸壁恶性肿瘤伴胸腔积液.
作者:张兴国;李辉;李道堂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患者男,20岁.2003年8月发现左前上胸壁有一皮下结节,蚕豆大小,质硬,不活动,无压痛,未予重视.
作者:李明;肖素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评价肾细胞癌术后放疗的疗效和预后因素.方法对90例无远地转移的手术后肾细胞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Ⅰ、Ⅱ、Ⅲ、Ⅳ期分别为27、18、35、10例.52例接受术后常规分割放疗(放疗组),采用前后野或侧斜野照射,中位剂量为50Gy.38例未接受术后放疗(手术组)结果5、10年总生存率放疗组分别为75%、60%,手术组分别为50%、40%(P=0.000).放疗组和手术组Ⅰ、Ⅱ、Ⅲ、Ⅳ期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和67%、71%和55%、65%和47%、43%和0%.局部复发12例中肾床3例,同侧肾门淋巴结6例,两者同时存在3例.手术组局部区域复发率为28.9%,放疗组复发率为1.9%(P=0.001).放疗组和手术组Ⅲ期患者复发率分别为5%、33%.放疗组中1例在放疗后1年出现小肠梗阻(保守治疗8年后手术解除梗阻).Cox多因素分析提示淋巴结有无转移、卡氏评分、术后放疗、有无症状、术后残留是总生存率的预后因素.结论放疗能减少肾细胞癌术后复发,尤其在Ⅲ期患者中放疗对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均有益处.放疗应选择复发危险大的患者,放疗计划必须合理设计.淋巴结有无转移、卡氏评分、术后放疗、有无症状、术后残留为预后因素.1997年的TNM分期比Robson's分期更适于临床运用.
作者:周卫兵;叶定伟;冯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的疗效和美观效果.方法保乳术后全乳外照射和瘤床加量共109例,79例除应用高剂量率插植技术[T1期肿瘤用单排插植,针距为1.5 cm,T2期以上肿瘤用双排或三排插植;针距间单次剂量(DB)10~12Gy,靶区周边剂量为85%DB]外,其中48例还经组织间插植加量放疗;30例除采用电子线常规外照射15Gy外,其中27例还经电子线外照加量放疗.全乳照射应用6MV直线加速器,采用双切线半野照射技术,靶区剂量为45~52Gy(平均48.6Gy).采用医生评分与患者问卷方法评价美观效果.结果5年生存率为93.8%,局部复发率为6.5%.全组无放射性溃疡发生,5例出现位于插植针孔周围急性皮肤炎症.在经临床随访体检的75例中,医生打分和患者自评满意度为优的比例分别占87%和81%(P>0.05).两组满意度医生总评为优的患者比例分别为81.2%和85.2%(P>0.05).结论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可降低术后复发率,并发症少.不同的瘤床加量放疗方法不影响美观满意度.
作者:金冶宁;王雅杰;张晓青;孟岩;李荣清;施俊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宫颈癌锎(252Cf)中子后装治疗过程中直肠钡灌肠与插铅丝两种方法监测直肠前壁受量时的差异,分析直肠前壁受量的高低与急性期放射性直肠炎发生率的关系.方法30例宫颈癌用直肠插铅丝和钡灌肠的办法监测直肠前壁受量(各15例),分别拍摄等中心正交片.A点剂量均给予10Gy,分别计算直肠前壁和膀胱后壁大受量以及按ICRU38号报告设定的直肠剂量参考点(R)的剂量,量取直肠前壁和膀胱后壁大剂量点与官腔管中心的距离.统计所有病例及其中直肠前壁受量>4Gy病例的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率.结果钡灌肠组直肠前壁大剂量点与宫腔管中心的平均距离明显低于插铅丝组,钡灌肠组直肠前壁大剂量点受量则明显高于插铅丝组,ICRU直肠剂量参考点(R)的剂量明显高于钡灌肠组,但其剂量的高低与钡灌肠时直肠前壁大剂量点受量的高低无明显关系.而膀胱后壁大剂量点与宫腔管中心的平均距离及膀胱后壁大剂量点受量,两组均无明显差别.直肠前壁受量>4 Gy病例的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病例.结论宫颈癌中子后装治疗时直肠钡灌肠比插铅丝更能准确显示宫颈、阴道与直肠前壁的解剖关系,更能准确反映直肠前壁的真正受量.根据钡灌肠时直肠前壁大剂量点受量的高低可大致预测宫颈癌放疗期间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率,且直肠钡灌肠对乙状结肠变异可起诊断作用.
作者:雷新;单锦露;赵可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张口功能锻炼对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张口困难的防治效果.方法根据85例根治性放疗的鼻咽癌患者功能锻炼执行情况分为指导组和对照组.指导组在放疗开始后即在医护人员的指导和监督下按一定的时间和强度进行张口功能锻炼;对照组在无具体指导和监督下完成张口功能锻炼.在放疗前、放疗结束后1~19个月分别对两组患者的门齿距进行测量.结果指导组放疗后张口缩小的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0.67±0.65)、(1.62±0.79)cm(P<0.01).结论张口功能锻炼可有效地降低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张口困难的发生率并减轻其程度.良好的指导和监督对提高功能锻炼的效果是必需的.
作者:赵京文;高黎;黄晓东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内窥镜下早期食管癌的放疗疗效.方法17例早期食管癌经内窥镜及碘染色确诊,并经活检病理证实.6 MV X线3个野外照射,先常规分割30Gy,15分次,3周完成;复位后行后程加速超分割照射,1.5Gy/次,2次/d,间隔6h以上,共20~24Gy,14~16分次,9~10 d完成.生存率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结果17例早期食管癌放疗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86%、66%.病变长度≤3 cm的5年生存率为100%,>5 cm的为49%(P=0.111).病变厚度≤5 mm的5年生存率为100%,>5mm的为45%(P=0.102).结论早期食管癌放疗是有效的方法,照射野大小应根据内窥镜及碘染色所确定的病变范围而定;常规分割30Gy15分次3周+后程加速超分割20~24Gy14~16分次9~10 d照射是可行的.
作者:麻国新;周道安;韩春;郑风群;万欣;万钧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评价诱导化疗加三维适形放疗(3DCRT)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92例局部晚期NSCLC患者随机分为单纯3DCRT组(RT组50例)和诱导化疗与3DCRT联合组(CMT组42例).CMT组在3DCRT治疗前给以2~4个疗程铂类为主的化疗.结果全组中位总生存期15个月,RT组中位总生存期12个月,CMT组18个月(P=0.014).1年生存率RT组为48.6%,CMT组为71.2%(P=0.004),2年生存率RT组为20.8%,CMT组为37.6%(P=0.041).两组毒副反应相似,患者均能耐受.结论诱导化疗加三维适形放疗治疗晚期NSCLC可延长生存期,但并不增加放射副反应.
作者:郑爱青;于金明;赵献光;王学涛;韦光胜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通过辐射人喉鳞癌细胞株Hep-2获得辐射耐受细胞株Hep-2R,建立一个放射敏感性研究的对比模型.方法用7线反复照射Hep-2细胞,建立辐射耐受细胞Hep-2R.成克隆实验法测定两株细胞不同剂量照射后的细胞存活分数,拟合细胞存活曲线比较两种细胞株的放射生物学参数.光镜、电镜、活细胞计数、染色体分析及流式细胞仪周期分布比较其生物学差异.结果经7个月辐射诱导得到了一个放射敏感性不同于亲本细胞株的Hep-2R细胞株,并已稳定传30代以上且辐射耐受性能稳定.其SF2=0.680、d0=3.24 Gy、Dq=1.90 Gy、N=1.80,而Hep-2细胞SF2=0.415、D0=2.06Gy、Dq=1.01 Gy、N=1.64.Hep-2R细胞形态及染色体数目发生了改变,群体倍增时间较亲本细胞延长.细胞周期分析显示G1期细胞增多,S、G2期细胞减少.结论通过辐射诱导可以从Hep-2细胞株得到辐射耐受细胞株Hep-2R,这种相同背景、不同放射敏感细胞株为进一步研究放射敏感性的分子机制提供了一个良好对比模型.
作者:骆志国;周福祥;周云峰;代静;谢丛华;刘诗权 刊期: 200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