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鼻咽癌肺转移不同治疗方法的探讨

易俊林;徐国镇;高黎;黄晓东;李素艳;罗京伟

关键词:鼻咽肿瘤, 肺转移/放射疗法, 肺转移/化学疗法, 预后
摘要:目的分析鼻咽低分化癌肺转移患者的治疗结果,寻求较为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对60例鼻咽癌肺转移的患者进行肺转移发生情况、治疗方式、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及不同治疗方式对预后影响的分析.肺转移治疗方式包括单纯化疗;局部小野照射;全肺照射+局部小野补量;全肺照射+局部小野放疗+化疗.化疗方案主要为顺铂+氟尿嘧啶+平阳霉素,全肺照射单次剂量100~150 cGy,总剂量18~21Gy;肺转移灶补量至50~60Gy,均为未校正剂量.结果鼻咽癌肺转移多为肺内多发转移,占肺转移的81.7%.45%患者在整个病程中合并其他脏器转移.肺转移后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35.0%、30.2%.放疗对肺转移病灶的近期疗效明显好于化疗(P=0.033).全肺照射+局部小野补量放疗后给予辅助化疗的综合治疗明显好于其他治疗方式(P=0.002).结论放疗是鼻咽癌肺转移病灶的有效治疗手段.对鼻咽局部无复发、肺内单发转移灶、不合并有其他脏器转移者,可先试行局部小野照射.对鼻咽局部无复发、肺内多发转移灶、不合并有其他脏器转移者,可行全肺照射+局部小野补量,然后给予全身化疗.对合并有其他脏器转移的,建议全身化疗.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相关文献
  • 同期小野补量放疗肢体软组织肉瘤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同期小野补量放疗技术在肢体软组织肉瘤治疗中的作用及疗效.方法86例肢体软组织肉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5例和对照组41例.研究组大野45~50 Gy/4.5~5.0周,小野20~30Gy/3~4周,每天2个野轮照,间隔6 h以上;对照组大野45~50Gy/4.5~5.0周后缩野加量20~30Gy/2~3周.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0.6%和85.4%、86.7%和72.9%、73.3%和65.0%(P>0.05);1、3、5年局部复发率分别为4.4%和9.8%、8.9%和26.8%、13.3%和32.6%(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急、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慢性放射性皮下组织损伤发生率分别为60.0%和41.5%、80.0%和63.4%、77.8%和65.9%(P>0.05).结论同期小野补量照射技术不增加放射性损伤,但能明显降低局部复发率、提高生存率.

    作者:贺方学;李为路;黄丙俭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磁共振波谱在确定胶质瘤范围方面的应用价值

    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肿瘤之一,手术治疗目前仍然是胶质瘤常用的也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但要做到完全切除肿瘤很不容易,术后复发率高.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和适形调强放射治疗对手术残留或不能手术的患者在一段时间内可起到控制局部肿瘤生长和缓解症状的作用,但放射治疗前的精确定位非常重要.影像学确定胶质瘤范围是以SE T1WI病灶强化区作为肿瘤边界的,此方法是基于病灶区的血脑屏障遭受严重破坏情况下的.但肿瘤强化边缘并不总是代表肿瘤累及的确切范围,因为脑肿瘤尤其是胶质瘤其浸润的邻近组织区域通常不强化,这无疑将导致低估病灶范围[1];而SE T2WI高信号区内至少有一部分是由肿瘤浸润所致,但受肿瘤周围组织水肿的影响,此法易于导致高估肿瘤范围[2].近年来,国内外已利用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实现对胶质瘤的诊断,但对胶质瘤(特别是非强化胶质瘤)与瘤周水肿分界的研究甚少.以下笔者对近年胶质瘤的MRS研究做一简要综述.

    作者:于同刚;戴嘉中;冯晓源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ELEKTA加速器外循环水冷却系统的改进

    加速器在运行过程中,某些部件会产生很大的热量,为了确保加速器正常工作,必须把热量排放出来并保持温度相对恒定.因此,冷却系统是非常重要和必不可少的.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ELEKTA Precise三光子医用直线加速器外循环水冷却系统存在一些可改进之处,现将改进方法作一些介绍.

    作者:陶环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放疗联合PF方案同步治疗中晚期食管癌

    近年来为提高食管癌放疗疗效,许多学者在放疗同时联合化疗,提高了生存率[1].为探讨放疗联合PF方案同步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治疗价值,笔者自1997年8月至1999年6月对120例中晚期食管癌患者随机分组研究,一组60例行放疗配合PF方案同步化疗(综合组),一组60例行单纯放疗(单放组).

    作者:王新强;程秀祯;王世伟;代培永;林祥来;杨怀泮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252Cf中子后装治疗宫颈癌直肠钡灌肠与插铅丝监测直肠前壁受量的差异

    目的观察宫颈癌锎(252Cf)中子后装治疗过程中直肠钡灌肠与插铅丝两种方法监测直肠前壁受量时的差异,分析直肠前壁受量的高低与急性期放射性直肠炎发生率的关系.方法30例宫颈癌用直肠插铅丝和钡灌肠的办法监测直肠前壁受量(各15例),分别拍摄等中心正交片.A点剂量均给予10Gy,分别计算直肠前壁和膀胱后壁大受量以及按ICRU38号报告设定的直肠剂量参考点(R)的剂量,量取直肠前壁和膀胱后壁大剂量点与官腔管中心的距离.统计所有病例及其中直肠前壁受量>4Gy病例的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率.结果钡灌肠组直肠前壁大剂量点与宫腔管中心的平均距离明显低于插铅丝组,钡灌肠组直肠前壁大剂量点受量则明显高于插铅丝组,ICRU直肠剂量参考点(R)的剂量明显高于钡灌肠组,但其剂量的高低与钡灌肠时直肠前壁大剂量点受量的高低无明显关系.而膀胱后壁大剂量点与宫腔管中心的平均距离及膀胱后壁大剂量点受量,两组均无明显差别.直肠前壁受量>4 Gy病例的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病例.结论宫颈癌中子后装治疗时直肠钡灌肠比插铅丝更能准确显示宫颈、阴道与直肠前壁的解剖关系,更能准确反映直肠前壁的真正受量.根据钡灌肠时直肠前壁大剂量点受量的高低可大致预测宫颈癌放疗期间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率,且直肠钡灌肠对乙状结肠变异可起诊断作用.

    作者:雷新;单锦露;赵可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41例原发肠道淋巴瘤的治疗结果

    目的分析41例原发肠道淋巴瘤的治疗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原发肠道淋巴瘤,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弥漫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原发部位为回盲部23例,升结肠10例,回肠4例,空肠1例,直肠3例.临床分期为Ⅰ期25例,Ⅱ期13例,Ⅲ期3例.2例肠镜活检,39例接受手术治疗.32例手术完整切除,7例大体残留.1例手术大体残留未做任何辅助治疗,8例大体残留或活检术后接受放疗或(和)化疗(不全切术+放化疗),13例单纯根治术(单纯手术),19例根治术后接受放疗或(和)化疗(全切术+放化疗).结果全组患者的5、10年生存率分别为51.9%、44.5%.5、10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43.5%、38.7%,放疗和化疗均能显著提高无瘤生存率(P=0.012,P=0.019).单纯手术组的5年无瘤生存率为17.6%,明显低于全切术+放疗或化疗组的52.7%和不全切术+放疗或化疗组的57.1%(P=0.002).结论建议对原发肠道淋巴瘤采用综合治疗.

    作者:王淑莲;刘新帆;李晔雄;顾大中;钱图南;余子豪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氟脱氧葡萄糖PET-CT对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目的通过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术前氟脱氧葡萄糖(18FDG)PET-CT检查和术后病理结果比较,探讨18FDGPET-CT在判断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淋巴结短径<10mm)方面的作用与价值.方法12例经病理确诊的NSCLC患者术前行18FDG PET-CT检查,详细记录纵隔淋巴结转移情况,主要探讨短径<10 mm的纵隔淋巴结转移情况.术后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对纵隔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验证.可以做分析的淋巴结共有76个.结果76个淋巴结中,病理证实为阳性6个,病理证实为阴性的70个.PET-CT共检出5个真阳性、67个真阴性、3个假阳性、1个假阴性淋巴结.PET-CT的敏感性为83.3%,特异性为95.7%,准确性为94.7%.阳性预测值为62.5%,阴性预测值为98.6%.结论18FDG PET-CT对短径<10 mm的纵隔淋巴结是否转移的判断是准确和可信的,对NSCLC患者治疗方案的制订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万龙;于金明;范廷勇;付政;刘希斌;仲伟霞;张利民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诱导化疗加三维适形放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分析

    目的评价诱导化疗加三维适形放疗(3DCRT)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92例局部晚期NSCLC患者随机分为单纯3DCRT组(RT组50例)和诱导化疗与3DCRT联合组(CMT组42例).CMT组在3DCRT治疗前给以2~4个疗程铂类为主的化疗.结果全组中位总生存期15个月,RT组中位总生存期12个月,CMT组18个月(P=0.014).1年生存率RT组为48.6%,CMT组为71.2%(P=0.004),2年生存率RT组为20.8%,CMT组为37.6%(P=0.041).两组毒副反应相似,患者均能耐受.结论诱导化疗加三维适形放疗治疗晚期NSCLC可延长生存期,但并不增加放射副反应.

    作者:郑爱青;于金明;赵献光;王学涛;韦光胜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17例内窥镜下早期食管癌的放疗疗效

    目的探讨内窥镜下早期食管癌的放疗疗效.方法17例早期食管癌经内窥镜及碘染色确诊,并经活检病理证实.6 MV X线3个野外照射,先常规分割30Gy,15分次,3周完成;复位后行后程加速超分割照射,1.5Gy/次,2次/d,间隔6h以上,共20~24Gy,14~16分次,9~10 d完成.生存率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结果17例早期食管癌放疗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86%、66%.病变长度≤3 cm的5年生存率为100%,>5 cm的为49%(P=0.111).病变厚度≤5 mm的5年生存率为100%,>5mm的为45%(P=0.102).结论早期食管癌放疗是有效的方法,照射野大小应根据内窥镜及碘染色所确定的病变范围而定;常规分割30Gy15分次3周+后程加速超分割20~24Gy14~16分次9~10 d照射是可行的.

    作者:麻国新;周道安;韩春;郑风群;万欣;万钧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肺癌放射治疗中正常组织损伤的容积效应

    放射治疗所引起的正常组织损伤与患者个体情况、组织器官的基础功能、照射总量、分次量和分割方法有关,而容积效应也同样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笔者将综述肺癌放射治疗中所累及的重要脏器放射损伤的容积效应,为临床优化治疗方案提供部分依据.

    作者:樊旼;蒋国梁;傅小龙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CT模拟定位对肺癌三维适形放疗的影响

    肺部肿瘤在放疗中随呼吸运动和心脏搏动,其在三维空间的位置会随时间变化而改变.CT模拟定位的扫描方式是一种螺旋向前的断层扫描方式,它的影像只是反映肺部肿瘤在某一特定时间内所处的相对位置,不能反映肺部肿瘤全面的活动情况,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受到质疑[1];而门控技术及呼吸控制技术目前还没有在临床广泛应用.笔者通过应用两次肺部CT扫描方法及数字重建图像(DRR)片与射野片比较来探讨CT模拟定位对肺癌三维精确定位的可行性.

    作者:姚原;吴国华;林清;夏士安;钱咏梅;舒忠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33例小肠非霍奇金淋巴瘤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小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小肠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滤泡型裂细胞性2例,弥漫型裂细胞性7例,弥漫型裂-无裂细胞性5例,弥漫型无裂细胞性6例,免疫母细胞性1例,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2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9例,另有1例为T细胞淋巴瘤.Ann Anbor分期Ⅰ E期12例,ⅡE期15例,ⅣE期6例.手术治疗33例,29例行根治术,另4例行姑息性切除术.26例行术后放疗,移动条照射12例,全腹盆腔大野照射14例;中位总剂量2543.5 cGy.术后化疗33例,其中CHOP方案17例,COMP方案6例,COP方案3例,MINE方案2例,COPP方案3例,BACOP方案2例.结果5年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分别为48%和39%,中位值分别为47、23个月.各期的生存率分别为Ⅰ E期42%,ⅡE期67%,ⅣE期17%.结论小肠淋巴瘤多为ⅠE、ⅡE期,病理以中、高度恶性为主,治疗多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术后放疗及化疗可提高生存率.

    作者:顾文栋;冯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检测肿瘤细胞乏氧的生物学指标的研究进展

    从1968年首次报道的放射增敏剂临床随机研究结果至1995年的近30年间共有83个有关放射增敏剂的临床随机研究,病例数超过1万,经荟萃分析表明能提高一部分患者的肿瘤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1].但是总的来说,放射增敏的疗效仍不尽人意,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因为可能在应用放射增敏剂前,没有评估每个个体肿瘤是否有乏氧细胞,从而使一部分没有含明显乏氧细胞的肿瘤也得到了没有价值的治疗[2].另外,对肿瘤内乏氧严重程度的评估也很重要.已有研究表明轻中度乏氧(氧浓度约在2.5%~0.5%之间)对肿瘤分次放射治疗疗效的影响明显超过重度乏氧(氧浓度约在0.1%左右),这是因为重度乏氧的肿瘤细胞自发性死亡的可能性较大[3].因此,在前期开发和临床应用有效的放射增敏剂之前,如何准确而客观地检测肿瘤内的乏氧程度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陆雪官;冯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肝动脉化疗栓塞结合放疗肝癌疗效分析

    自1997年1月至2001年3月对102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前瞻性非随机分组研究,经肝动脉栓塞化疗组(TACE)60例,经肝动脉栓塞化疗结合放疗组(TACE+RT)42例,随访已3年(随访率93.0%),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兰东强;巩湘浩;魏新林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放射增敏剂的临床试验步骤

    新研制的放射增敏剂在完成临床前药理、毒理和药代动力学研究后,能否进行临床试验以及是否被批准为药物在临床应用,都必须通过每一国家权威机构的审批.如我国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美国的食品药品管理局等.经审批后,对一些被认为有临床应用前景的放射增敏剂必须通过临床试验,对其毒性和疗效做出正确评价.抗肿瘤新药临床试验的对象为患者,需设计严格的临床试验方案,并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新药的临床试验一般分为4期.

    作者:沈瑜;董秀玥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逐步递量加速超分割照射加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Ⅱ期试验结果分析

    目的研究逐步递量加速超分割照射加化疗治疗Ⅲb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耐受性、副反应和疗效.方法73例中男59例,女14例,中位年龄60岁(33~70岁).放疗方案为2次/d,间隔>6 h,5d/周.第1、2周,1.2 Gy/次,2次/d;第3、4、5周分别为1.3、1.4、1.5 Gy/次,2次/d.肿瘤灶总剂量为66Gy,50分次,5周完成.化疗为MVP或EP方案.结果73例中12例未完成既定的治疗计划.完成的化疗中位疗程数为4个,完成的放疗中位肿瘤灶剂量为66Gy.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为77%,其中3级为15%.急性放射性肺炎发生率为40%,其中3级为8%.73例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3个月,1、2年生存率分别为51%、10%.完成既定放疗的61例中34例出现局部复发,其中32例在照射野内,2例在野外.1、2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71%、34%.1、2年远地转移率分别为57%、84%.结论逐步递量加速超分割照射加化疗能被绝大多数Ⅲb期患者所耐受,局部控制有所改善,由于远地转移使长期生存并无明显提高.

    作者:陈桂园;王丽娟;蒋国梁;傅小龙;钱浩;赵森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肿瘤靶向切除治疗的现状

    肿瘤靶向治疗是肿瘤治疗领域中一门新兴学科,它将引领21世纪肿瘤发展的方向.国际生物治疗学会2002年10月在北京举办了肿瘤靶向治疗国际论坛,主要内容是基因与生物、药物靶向治疗和包括氩氦、超声、射频、放射、电化学等肿瘤靶向切除治疗或称肿瘤靶向消融治疗(tumor targetedablatetherapy,TTAT)的研究现状及临床应用.前者是微观的细胞分子水平的研究,后者(TYAT)则是利用理化原理对主体肿瘤靶区进行微创或无创治疗,使肿瘤组织在很短的时间内产生以变性坏死为主的生理病理变化,达到所谓类似手术切割式的治疗作用.

    作者:廖遇平;李晔雄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中枢型原始神经外胚层瘤一例

    患者男,30岁.胸背部疼痛3个月余伴双下肢麻木半个月,MRI示T2~4椎体平面椎管内占位,于2001年7月6日在全麻下行T2~4椎管内硬膜下髓外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为髓内星形细胞瘤(Ⅱ级交界性).术后3周行放疗,靶区包括T1~5,剂量44Gy分22次4.2周完成.放疗后胸背部疼痛及双下肢麻木明显减轻,每3个月复查MRI未见异常.2002年9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阵发性疼痛及触电感.MRI示T12~L1椎体平面椎管内占位,L5~S1椎管内见3个大小不一结节状块状信号.于10月9日行T12~L1肿瘤摘除术,L5~S1椎管内病灶小(大1.0 cm×0.9 cm×1.3 cm)未行手术.术后病理光镜下细胞形态属小圆型,胞浆透明,瘤细胞密集排列成片,有核仁及核分裂相;LCA、CD99、GFAP均阴性,建议做进一步免疫组化患者未接受.

    作者:艾毅钦;王枫;潘志荣;黄粤;杨永林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放疗加化疗胸壁Askin瘤一例

    患者男,20岁.2003年8月发现左前上胸壁有一皮下结节,蚕豆大小,质硬,不活动,无压痛,未予重视.

    作者:李明;肖素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疗效和美观效果

    目的观察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的疗效和美观效果.方法保乳术后全乳外照射和瘤床加量共109例,79例除应用高剂量率插植技术[T1期肿瘤用单排插植,针距为1.5 cm,T2期以上肿瘤用双排或三排插植;针距间单次剂量(DB)10~12Gy,靶区周边剂量为85%DB]外,其中48例还经组织间插植加量放疗;30例除采用电子线常规外照射15Gy外,其中27例还经电子线外照加量放疗.全乳照射应用6MV直线加速器,采用双切线半野照射技术,靶区剂量为45~52Gy(平均48.6Gy).采用医生评分与患者问卷方法评价美观效果.结果5年生存率为93.8%,局部复发率为6.5%.全组无放射性溃疡发生,5例出现位于插植针孔周围急性皮肤炎症.在经临床随访体检的75例中,医生打分和患者自评满意度为优的比例分别占87%和81%(P>0.05).两组满意度医生总评为优的患者比例分别为81.2%和85.2%(P>0.05).结论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可降低术后复发率,并发症少.不同的瘤床加量放疗方法不影响美观满意度.

    作者:金冶宁;王雅杰;张晓青;孟岩;李荣清;施俊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主管:中国放射肿瘤学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