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45RA+ T和CD4+CD45RO+ T细胞的变化及其意义

肖刚;赵刚;许晓东;宋京海;黄美雄;韦军民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 CD4+CD45RA+ T细胞, CD4+CD45RO+ T细胞
摘要:目的探讨外周血中CD4+CD45RA+ T细胞和CD4+CD45RO+ T细胞在结直肠癌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60例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前、术后1个月和3个月时,外周血的CD4+ T细胞、CD4+CD45RA+ T细胞和CD4+CD45RO+ T细胞的比例.选取健康查体人群10例作为对照.结果结直肠癌患者的CD4+ T细胞与健康人群相比无差异.CD4+ CD45RO+ T细胞比例明显增高,术后有显著下降,Dukes A、B期患者尤其明显;而CD4+CD45RA+ T细胞比例正好相反.结论 CD4+CD45RA+ T细胞和CD4+CD45RO+ T细胞在肿瘤免疫中起重要作用,其表达同结直肠癌的分期和预后有密切关系.
中华肿瘤杂志相关文献
  • 高强度聚焦超声联合动脉栓塞化疗治疗晚期肝癌的初步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联合经动脉栓塞化疗(TACE)治疗晚期肝癌的有效性.方法 50例不能手术切除的晚期肝癌患者(TNM分期Ⅳ期)随机分为两组:(1)单纯TACE组26例;(2)HIFU联合TACE组24例,在TACE治疗后2~3周,接受HIFU治疗.全部患者随访3~24个月,平均(8.16±2.79)个月.应用Kaplan-Meier等统计学方法分别比较了两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6个月和1年生存率、死亡患者平均生存时间.结果 HIFU联合TACE治疗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1.3个月,6个月和1年生存率分别为80.4%~85.4%和42.9%;而TACE治疗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4个月,6个月和1年生存率分别为13.2%和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HIFU联合TACE治疗组死亡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为(10.21±4.12)个月,而TACE组患者为(4.35±2.39)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HIFU联合TACE治疗晚期肝癌患者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TACE,此联合治疗有望成为不能手术切除肝癌的一种有效手段.

    作者:金成兵;伍烽;王智彪;陈文直;朱辉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癌痛的治疗和中医药的作用

    癌症是一类古老的疾病,但是在20世纪后期,先是发达国家,以后在发展中国家发病率和死亡率迅速增高,根据2000年WHO年报全世界癌症死亡在1999年已经超过700万.我国卫生部统计,2000年我国城市中癌症死亡已经成为首位死亡原因,在农村中占第二位,成为严重威胁人民健康和生命的多发病和常见病,我国政府已经将癌症列为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1].

    作者:孟志强;于尔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内镜超声检查在早期胃癌术前分期的应用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检查(EUS)在早期胃癌术前分期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49例经胃镜活检证实的胃癌患者(其中早期胃癌33例)术前行内镜超声检查,并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对照.结果 EUS对胃癌T分期的准确率为80.3%,其中T1期为81.8%,T2期为70.4%,T3期为88.9%,T4期为71.4%.EUS鉴别早期和进展期胃癌的准确率达95.1%,而鉴别胃黏膜和黏膜下癌的准确率仅为63.6%.EUS对黏膜和黏膜下癌的判断准确率分别为52.9%和75.0%,而阳性预测值分别达90.0%和70.6%.EUS对隆起型和平坦型早期胃癌浸润深度的判断准确率均为100%,对凹陷型的准确率仅58.6%;对分化型和未分化型早期胃癌浸润深度的判断准确率分别为71.4%和57.9%,差异无显著性(P>0.05).EUS对早期胃癌浸润深度的判断准确率随着肿瘤直径的增大而降低,对早期胃癌淋巴结状况的判断准确率为90.9%,对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6.7%和96.3%.结论内镜超声检查对早期胃癌术前分期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严超;朱正纲;诸琦;燕敏;陈军;刘炳亚;尹浩然;林言箴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孤立型胸骨骨髓瘤切除后胸骨缺损修补二例

    发生于胸骨的孤立型骨髓瘤在临床十分罕见.骨髓瘤切除后出现的骨支架缺损可用各种方法及各种材料修复[1],但如修补不善,易导致反常呼吸等不良后果[2].我们报告2例骨髓瘤切除后用不同方法进行骨胸廓再建的病例,并对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作者:张力克;张进华;杨金良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49例复发鼻咽癌的调强适形放射治疗

    目的评价调强适形放射治疗(IMRT)对复发性鼻咽癌的疗效、放射反应以及对肿瘤的控制.方法 49例鼻咽局部复发的鼻咽癌患者(KPS≥80)均采用全程IMRT,其中伴有颈淋巴结转移的3例患者(N1 2例,N3 1例)在IMRT后, 给予PDD+5-Fu方案5~6个疗程化疗. 结果治疗计划结果显示,覆盖鼻咽GTV D95的平均剂量为68.09 Gy,GTV V95的平均体积为 98.46%,靶区内GTV、CTV1和CTV2 的平均剂量分别为71.40 Gy、63.63 Gy 和59.81 Gy.49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9个月(3~16个月).局部无进展生存率100%,IMRT结束时有3例(6.1%)出现局部残留, 14例(28.6%)出现鼻咽腔黏膜坏死.结论 IMRT能有利覆盖肿瘤靶区而使邻近敏感器官获得有效分隔,对复发性鼻咽癌的再程放疗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值得注意的是高剂量的鼻咽局部IMRT治疗对于复发性鼻咽癌容易导致鼻咽黏膜坏死,故应适当减少GTV的处方剂量以60~65 Gy为宜.

    作者:卢泰祥;赵充;韩非;黄莹;邓小武;卢丽霞;曾智帆;黄劭敏;林承光;崔念基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中国人食管癌及肺癌发病风险与p53基因多态性

    目的比较中国北方人对食管癌及肺癌的易感性与p53基因第72密码子多态性的关系.方法应用序列特异性引物,以PCR方法检测173例食管鳞状上皮癌、98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及136例健康对照者的p53基因第72密码子的基因型. 结果食管癌与肺癌组p53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分布无明显差异.食管癌和肺癌组的Pro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分别为0.024及0.027).Pro/Arg及Arg/Arg基因型频率在两肿瘤组及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食管癌和肺癌组的Pro/Pro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分别为0.041及0.026).Pro纯合子患食管癌与肺癌的风险较Arg纯合子高2倍左右[校正比值比分别为2.12(95%CI=1.13~4.01)和2.30(95%CI=1.13~4.93)],且与吸烟无协同作用.结论 Pro/Pro基因型为中国北方人患食管癌及肺癌的独立易感因素,两种肿瘤的发病可能有共同的遗传基础.

    作者:张健慧;李琰;王瑞;温登瑰;吴明利;何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ERβ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肿瘤细胞中的功能研究

    目的构建ERβ表达载体,探讨其在肿瘤细胞株中的表达及功能.方法利用常规PCR技术扩增人全长ERβ编码序列,并将其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中,得到重组质粒pCDNA3-ERβ.用Western blot和体外翻译方法检测ERβ的表达情况.将pCDNA3-ERβ分别转染SV40病毒转化的胚胎肾细胞293T、乳腺癌细胞MDA-MB-435、MDA-MB-436、SKBR3和前列腺癌细胞PC-3,用含雌激素应答元件的报告基因系统检测ERβ在这些不同细胞中的功能.结果经酶切鉴定,证实重组质粒pCDNA3-ERβ含有目的基因ERβ.Western blot 检测表明,转染pCDNA3-ERβ的细胞表达了相对分子量为63 000的ERβ蛋白.体外翻译进一步证实该表达载体翻译了ERβ蛋白.报告基因系统检测表明,ERβ在不同肿瘤细胞中的表达均激活了雌激素应答的ERE和C3报告基因的表达.结论 pCDNA3-ERβ在肿瘤细胞中既可表达,又具有功能活性,为进一步研究ERβ在肿瘤细胞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作者:朱建华;叶棋浓;江泽飞;钟红君;严景华;吕秋军;宋三泰;黄翠芬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右旋柠烯诱导人胃癌细胞凋亡

    目的探讨右旋柠烯(D-limonene)诱导人胃癌细胞株凋亡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电镜、流式细胞术以及免疫细胞化学法,对p53和bcl-2在肿瘤细胞内的表达以及细胞凋亡的定性与定量指标进行检测.结果经D-limonene处理的BGC-823细胞出现核固缩,染色质边集,凋亡小体形成.凋亡细胞发生率与药物浓度呈正相关,即药物浓度为0.25 μg/ml(48 h),凋亡细胞的发生率从(2.71±0.78)%上升至(31.62±7.81)%.经D-limonene处理的BGC-823细胞内p53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bcl-2蛋白表达较对照组降低.结论 D-limonene对人胃癌细胞的杀伤主要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升提p53及降低bcl-2的蛋白表达为其诱发肿瘤细胞凋亡的机制之一.

    作者:路小光;冯秉安;战丽彬;于志红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食管癌新辅助放化疗的前瞻性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术前辅助性放化疗在食管癌治疗中的价值. 方法对术前临床分期为Ⅱ、Ⅲ期,无外科手术和放化疗禁忌证的97例食管癌患者进行随机对照分组:综合治疗组48例,对照组49例.综合治疗组患者采用5-氟脲嘧啶+顺铂(5-Fu+DDP)化疗2个周期后,再进行放射治疗,放疗使用直线加速器分三野照射放疗12次,剂量36 Gy;治疗结束后3周进行手术.对照组采用单纯手术治疗.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两组生存率,χ2和Logrank方法检验两组中各项观察指标的差异.结果综合治疗组和对照组根治性切除率分别为85.4%和65.3%(P=0.018 1);病理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1.7%和45.7%(P=0.019 4),综合治疗组T分期比对照组亦显著降低(P=0.003 6);局部区域复发率分别为34.8%和58.7%(P=0.023 6),而手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无明显差异.综合治疗组生存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尤其以辅助治疗后获得缓解的患者5年生存率高达56.5%.结论术前放化疗能降低术后病理淋巴结转移率、缩小肿瘤和有明显降期作用;能降低局部和区域复发率及明显提高患者长期生存率;能提高根治性手术切除率,并不增加手术并发症.

    作者:安丰山;黄金球;谢映涛;陈少湖;戎铁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肠系膜大细胞间变性淋巴瘤一例

    患者男,72岁.主诉腹部隐痛1个月,伴恶心、呕吐,无发热或畏寒.临床查体发现腹部脐偏左可触及一类圆形肿块,大小约8 cm×7 cm.CT检查发现腹腔内肠系膜源性肿物,B超显示左侧腹腔不均质实性占位.术中见小肠系膜有一约25 cm×20 cm包块,与小肠关系密切,行肠系膜切除及部分小肠切除术.

    作者:刘毅强;刘静贤;李吉友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食管癌右颈气管旁三角区域的淋巴结清扫

    目的探讨食管癌右颈气管旁三角区内淋巴结的转移规律及其清扫方法.方法在胸腹二野淋巴结清扫的基础上,采用经右胸打开右胸顶胸膜,显露右颈气管旁三角进行该区域淋巴结清扫.对不同区域淋巴结进行分组编号及病理检查.结果 333例食管癌患者右颈气管旁三角区内淋巴结转移率为36.04%,转移度为24.96%;颈段食管癌右颈气管旁三角区淋巴结转移率为66.67%,转移度为44.44%;上段食管癌右颈气管旁三角区淋巴结转移率为45.45%,转移度为27.04%;中段食管癌右颈气管旁三角区淋巴结转移率为34.19%,转移度为24.32%;下段食管癌右颈气管旁三角区淋巴结转移率为15.79%,转移度为18.92%;转移率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转移度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PTis、PT1、PT2、PT3、PT4期右颈气管旁三角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0、17.24%、28.70%、45.16%和53.57%,转移度分别为0、8.77%、17.62%、33.00%和41.17%,各期转移率及转移度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乳头型早期食管癌的右颈气管旁三角区淋巴结转移率为40.00%,转移度为23.53%;糜烂型转移率为3.85%,转移度为1.82%;斑块型和隐伏型转移率和转移度均为0;四者转移率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转移度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进展期缩窄型食管癌的右颈气管旁三角区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其他病理类型(56.52%),其差异有显著性(P<0.05),转移度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单发癌右气管旁三角区淋巴结转移率34.98%,转移度24.29%;多原发癌转移率70.00%,转移度53.33%,两者转移率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转移度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全组手术并发症为吻合口瘘2例(0.60%),一侧喉返神经损伤4例(1.20%).无锁骨下动静脉及气管损伤,无手术死亡.结论 (1)食管癌具有广泛淋巴结转移倾向,右侧气管旁三角区内淋巴结是一个重要的转移区域.(2)癌肿的部位、浸润深度、分型是影响食管癌右颈气管旁三角区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病灶部位高、浸润深的缩窄型食管癌,越要重视对该区域淋巴结的清扫.(3)早期食管癌,尤其是乳头型及糜烂型早期食管癌在右颈气管旁三角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也很高.(4)经右胸打开右胸顶胸膜的方法,是进行右颈气管三角区淋巴结清扫的有效途径.

    作者:薛恒川;吴昌荣;张振斌;朱宗海;马祯凯;林爱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直肠系膜全切除术的合理实施

    目的从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形式探讨直肠系膜全切除(TME)的合理实施及临床意义.方法分析207例局部复发直肠癌患者的复发形式、治疗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吻合口复发71例,直肠系膜复发65例,会阴部复发50例,淋巴结复发59例,多部位复发89例,其他部位少见.第1次行前切除术(AR)的81例患者中,改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PR)者58例;第1次行APR者102例,改行会阴部肿块切除者38例;行全盆及后盆器官切除者15例,补充行淋巴结清除者18例.手术切除率为66.2%(137/207),其中根治性切除率为46.0%(63/137).172例有完整随访资料的患者中,病灶切除者的5年生存率为23.4%(32/137),根治切除者的5年生存率为34.9%(22/63).结论从局部复发形式来看,TME是中低位直肠癌手术必须遵循的原则,复发患者只要全身条件允许,应再行手术治疗.

    作者:董新舒;赵鹏;于志伟;刘明;徐海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超分割放射治疗ⅢB期宫颈癌的临床研究

    晚期宫颈癌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心性复发.我们借鉴头颈部肿瘤、肺癌、膀胱癌、食管癌超分割放疗的成功经验,将其技术应用于宫颈癌,并结合进行192Ir后装腔内治疗,对我院1997年5月~1998年12月间收治的100例ⅢB期宫颈癌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楼寒梅;楼洪坤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异位hCGβ基因免疫诱导的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应答

    目的观察异位hCGβ基因免疫诱导的肿瘤特异性免疫应答及其抗肿瘤作用,为肿瘤的免疫生物治疗寻求新途径. 方法构建含hCGβ编码基因的质粒TR421-hCGβ,对BALB/c小鼠实施基因免疫,并以空质粒为对照.采用ELISA法和3H-TdR掺入法分别检测免疫小鼠血清中特异性抗hCGβ-IgG抗体及其对肿瘤细胞体外生长的抑制作用;特异抗原体外刺激免疫小鼠脾细胞后,用3H-TdR掺入法和3H-TdR释放法分别检测其特异性增殖活性和细胞毒活性;皮下接种SP2/0-hCGβ细胞攻击免疫小鼠,以成瘤率及实体瘤重量评估体内抗瘤效果. 结果全部TR421-hCGβ质粒免疫小鼠均产生高水平的抗hCGβ-IgG抗体,该抗体可抑制肿瘤细胞的体外生长,与对照血清相比,差异有显著差性(P<0.05);hCGβ蛋白、灭活SP2/0-hCGβ细胞以及两者混合均能刺激TR421-hCGβ质粒免疫小鼠脾细胞的体外增殖(SI值分别为1.53、1.81和2.05),与空质粒免疫小鼠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特异抗原刺激的TR421-hCGβ质粒免疫小鼠脾细胞对SP2/0-hCGβ细胞的细胞毒活性明显高于SP2/0细胞(P<0.01);空质粒免疫小鼠接种SP2/0-hCGβ细胞后成瘤率为100%,瘤重达3.37 g,而TR421-hCGβ质粒免疫小鼠的成瘤率为16.66%,瘤重为0.37 g,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异位hCGβ基因免疫诱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具有抗肿瘤作用,为肿瘤的基因免疫生物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作者:王立新;吴瑾;关庆东;熊思东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IL-18促进肺癌细胞转移的功能鉴定

    目的探讨IL-18是否具有促进肺癌细胞转移的功能以及通过何种途径发挥作用.方法 以人肺巨细胞癌高、低转移株为肿瘤转移的研究模型,采用Western blot和半定量RT-PCR 结合Northern blot法检测IL-18蛋白或mRNA在肺巨细胞癌高、低转移株的差异表达;随后采用基因转染技术将IL-18的正义或反义表达质粒分别转染肺巨细胞癌低或高转移株,比较IL-18稳定转染细胞转移表型的改变.采用MICS系统检测稳定转染细胞体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改变,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稳定转染细胞转移表型相关指标的改变,从而确定IL-18通过何种途径促进肺癌细胞转移.结果由于IL-18蛋白和mRNA仅在肺巨细胞癌高转移株检测到,因此,将IL-18正义表达质粒转染肺巨细胞癌低转移株后,可检测到IL-18融合蛋白的表达,且稳定转染细胞出现了细胞体外迁移能力的显著上调和上皮细胞间黏附分子E-cadherin蛋白的显著下调;相反,将IL-18反义表达质粒转染肺巨细胞癌高转移株后,可检测到内源性IL-18蛋白和mRNA水平的下调,且稳定转染细胞出现了细胞体外侵袭能力的显著下调和E-cadherin蛋白的显著上调.结论 IL-18可能通过抑制上皮细胞间黏附分子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来促进肺癌细胞的转移.

    作者:蒋代凤;刘万里;陆应麟;邱宗荫;贺福初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4-1BBL基因真核表达载体构建及在肝癌细胞中表达的研究

    目的研究含鼠源性4-1BBL真核表达载体体系的构建及其在大鼠肝细胞癌(HCC)细胞系CBRH7919中获得稳定、高效表达的方法.方法将4-1BBL全长cDNA亚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I-neo中,获得4-1BBL定向插入重组子PCI-neo-4-1BBL,采用酶切法和测序法鉴定.用阳离子脂质体将PCI-neo-4-1BBL转染CBRH7919,经G418筛选,获得阳性克隆,命名为PCI-neo-4-1BBL-CBRH7919+细胞.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4-1BBL在CBRH7919中的表达.结果 PCI-neo-4-1BBL经限制性内切酶切,电泳后显示有980 bp的4-1BBL目的基因片段和5.4 kb的线性化PCI-neo载体片段;重组子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4-1BBL cDNA序列相符,证实构建成功.RT-PCR检测到4-1BBL在PCI-neo-4-1BBL-CBRH7919+细胞中获得稳定表达.结论重组4-1BBL真核表达载体构建正确,并在PCI-neo-4-1BBL-CBRH7919+细胞中获得稳定、高效表达.

    作者:李国强;王学浩;印洁;俞悦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上皮细胞黏附分子、β-环连蛋白在子宫颈鳞状上皮癌变过程中表达的研究

    目的探讨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和β-环连蛋白(β-catenin)在子宫颈鳞癌癌变中的可能作用.方法用免疫组化染色的方法检测14例正常宫颈鳞状上皮、32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38例宫颈浸润性鳞状细胞癌标本中EP-CAM、β-catenin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EP-CAM在正常宫颈鳞状上皮组、CINⅠ组、CINⅡ组、CINⅢ组和宫颈鳞癌组细胞膜的过表达率分别为0、7.1%、20.0%、 62.5%和55.3%,其中CINⅢ组和宫颈鳞癌组EP-CAM的过表达率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和CINⅠ组 (P<0.001).正常宫颈鳞状上皮未见β-catenin的异常表达,CINⅠ、Ⅱ、Ⅲ和鳞状细胞癌组β-catenin的异常表达率分别为28.6%、40.0%、62.5%和84.2%,β-catenin异常表达率随CIN分级的提高和癌变而相应增高.EP-CAM的过表达与子宫颈鳞癌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0.001).结论 EP-CAM、β-catenin可能参与了子宫颈鳞状上皮的恶性转化过程,EP-CAM的过表达、β-catenin的异常表达可作为子宫颈鳞状上皮癌变的参考依据.

    作者:杨建柱;张祥宏;吴文新;严霞;刘艳丽;王俊灵;王凤荣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颅面部沟通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一例

    患者女,50岁.因发现左颞部肿块 1年,头痛半个月入院.查体:神经系统检查阴性,左颞部不活动肿块.头颅 MRI检查发现左中颅窝底颞骨内外见约4.5 cm×4 cm×4 cm狭颈状哑铃形肿块, T1WI低等信号, T2WI略高信号,局部颅骨破坏,肿块附近脑组织无水肿,颅外呈宽基,边界不清,增强后呈明显均匀强化.

    作者:臧国尧;朱先理;杨树旭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下颌骨中心性黏液表皮样癌二例

    下颌骨中心性黏液表皮样癌(CMEC)极少见,我们遇见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梅兮;戚戈;焦晓辉;徐旭光;周晓燕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表达HPV16 E6和E7蛋白的非复制型重组痘苗病毒诱发的抗肿瘤免疫反应

    目的观察表达人乳头瘤病毒(HPV)16 E6和E7蛋白的非复制型重组痘苗病毒的抗肿瘤免疫效果.方法以重组痘苗病毒NTVJmE6E7免疫C57BL/6小鼠,检测特异性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活性;经免疫后的小鼠以TC-1肿瘤细胞攻击,观察免疫保护效果;荷瘤小鼠切除肿瘤后接种重组痘苗病毒,观察肿瘤复发情况.结果以重组痘苗病毒NTVJmE6E7免疫小鼠,可诱导产生针对TC-1细胞的特异性的CTL反应;加强免疫后的小鼠能耐受1×104 TC-1细胞的攻击;以重组痘苗病毒NTVJmE6E7免疫肿瘤术后小鼠,能有效地预防肿瘤复发.结论非复制型重组痘苗病毒NTVJmE6E7可作为HPV16的相关肿瘤及其癌前病变免疫治疗的候选疫苗.

    作者:骆卫锋;韩立群;任皎;田厚文;陆振华;赵莉;谷淑燕;阮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中华肿瘤杂志

中华肿瘤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