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桥小脑角脑膜瘤的手术治疗(附88例报告)

刘伟国;杨小锋;李谷

关键词:脑膜瘤/外科学, 桥小脑角
摘要:] 目的探讨桥小脑角区脑膜瘤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近20年经手术治疗的88例桥小脑角脑膜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肿瘤全部切除68例(全切率77.3%),大部切除20例;术后死亡6例(死亡率6.8%).60例随访6个月~11年,46例恢复良好,8例死亡,6例复发.结论手术治疗是桥小脑角脑膜瘤的首选治疗方法.合理选择手术入路,术中妥善处理和保护血管、神经、脑干等,以及术后正确处理并发症,配合其他辅助治疗,是提高手术疗效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关键.
中华肿瘤杂志相关文献
  • 双原发肺癌的诊断及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双原发肺癌的合理诊断及有效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34例双原发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双原发肺癌共34例,占同期收治肺癌患者的1.2%.异时性22例,同时性12例.异时第二原发肺癌行肺叶切除10例,局部切除11例,探查1例,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死亡率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13.6%、4.6%和25.0%.同时双原发肺癌行肺叶及全肺切除各2例,其余均至少有1个肿瘤行局部切除,无手术并发症及手术死亡,5年生存率14.3%.结论双原发肺癌的诊断率较低,应加强术前检查、术后随诊及鉴别诊断.术式选择过于保守及淋巴结清扫不彻底,是患者预后不佳的主要原因,应引起重视.

    作者:王永岗;汪良骏;张德超;张汝刚;张大为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研究体会

    编者按乳腺癌手术在历史上是肿瘤外科具代表性的治疗,其手术方式,由经典根治手术到改良根治手术以及各种保留乳房的术式,体现了肿瘤外科思想观念的转变与方法的探索.终目的为:大限度地追求良好的治疗效果,大限度地降低复发率和并发症.近年来,关于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的研究,正是这一探索的继续和延伸.作者曾在本刊2000年第5期上发表了他们对30例早期乳腺癌进行前哨淋巴结活检研究的报告,阳性检出率96.7%;与腋窝淋巴结解剖的符合比较,准确性93.3%,灵敏度88.9%.目前,此研究在国内尚属起步阶段,必将陆续出现更多的探索成果.这项研究的关键在:前哨淋巴结是否能完全地、准确地反映腋窝淋巴结的状态,同时,如何才能安全地以其指导腋窝淋巴结解剖的选择.对此,尚需积累大量的临床资料,进行深入探索,以资佐证. 自1894年Halsted手术开创以来,腋窝淋巴结清扫一直是乳腺癌手术的常规术式,其目的是了解腋窝淋巴结的状况,确定分期,估计预后,决定治疗方案.而手术后并发症——上肢淋巴水肿及功能障碍,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痛苦,同时也是目前国内外治疗上的一大难题.1977年Cabanas对阴茎癌患者进行阴茎背侧淋巴管造影时发现了一组特殊的淋巴结,其早发生转移,故命名为前哨淋巴结,并提出先行双侧腹股沟前哨淋巴结活检,在明确前哨淋巴结组织学结果的基础上,再决定是否实施淋巴结清扫手术.由于当时淋巴显像设备和技术尚不先进,致使Cabanas的思想未能受到足够的重视.近10来年,国外许多学者对早期乳腺癌常规行腋窝淋巴结清扫的必要性提出质疑,并进行了大胆探索,利用前哨淋巴结了解腋窝淋巴结的状况,用前哨淋巴结活检取代常规的腋窝淋巴结清扫.也就是说,如果前哨淋巴结阴性,则表明腋窝淋巴结没有转移,就不必行腋窝淋巴结解剖,也就不会发生上肢淋巴水肿等并发症.Beechey-Newman于1998年在Cancer Treat Rev上撰文称这一举措是乳腺癌外科治疗上的一次革命.

    作者:张保宁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DDT人体蓄积与乳腺癌

    近年来,DDT的致癌作用受到重视。DDT是一种有机氯化合物,化学名称:二氯二苯三氯乙烷。作为十分有效的农用杀虫剂和灭害剂,DDT曾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大量推广和使用,造成了长期性的环境污染。为此,我们于1997年9月~1998年12月间对DDT蓄积与乳腺癌的病因学关系,进行了研究探讨。

    作者:张宏;王凯忠;刘国津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巨型嗅沟-鼻窦脑膜瘤一例

    患者女,44岁.以左眼突出、视力减退伴鼻塞1年,于1999年7月17日入院.查体:左眼突出,视力眼前指数,左瞳孔直接光反射迟钝.双鼻腔充满淡红色肿块,表面光滑.头颅及鼻窦CT和MRI显示前颅底嗅沟处有高密度软组织块影,明显增强,并向双筛窦、鼻腔扩展,境界清楚,左视交叉受压.鼻腔活检见上皮样良性瘤细胞.诊断:嗅沟-鼻窦脑膜瘤.1999年8月2日经颅面联合径路行颅底-鼻窦脑膜瘤切除术.取头颅冠状切口及右鼻侧切口,先经鼻外开放双侧筛窦.见双筛窦和鼻腔充满灰白色、质韧的肿瘤,包膜完整,筛板和筛垂直板已被吸收,筛窦肿瘤与前颅底内沟通,并向后扩展至蝶窦,但其上外内侧壁骨质正常、光滑.切除双鼻腔、筛蝶窦肿瘤之后,行额骨开窗,见前颅底脑膜充满7 cm×4 cm×6 cm灰白色肿瘤,嗅沟等前颅底骨质缺损,肿瘤突入筛窦和鼻腔,视交叉及额叶受压.瘤体前界达双蝶骨大翼、颈动脉管内口,与垂体、海绵窦无黏连.切除前颅底肿瘤后,取帽状腱膜6 cm×4 cm×5 cm,修补该处硬脑膜缺损,并将左鼻腔侧壁向上翻转,加固修复颅底缺损.病理诊断:嗅沟-鼻窦脑膜瘤(砂粒体型).术后1个月,左眼位恢复正常,鼻腔通气良好,但视力无恢复.1年后,右眼渐突出,伴视力减退,于2000年11月10日再次入院.查体:双眼球突出,右侧明显.左瞳孔扩大,直接光反射消失,无视力;右眼视力0.3.鼻腔未见新生物.鼻窦、头颅MRI显示前颅窝底和筛窦腔充满巨大软组织块影,明显强化.诊断:嗅沟脑膜瘤术后复发.患者拒绝治疗出院.随访2个月,仍健在.

    作者:黄方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原发性肺癌支气管动脉阿霉素灌注化疗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目的通过监测阿霉素(ADM)的血药浓度,比较支气管动脉灌注与静脉全身化疗在药代动力学方面的差异.方法 (1)动物实验组:家兔24只,观察ADM单独用药或与DDP、MMC不同方式配伍时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变化.(2)临床研究组:原发性中心型肺癌17例,采取联合用药(ADM+DDP+MMC)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分别取动、静脉血,以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浆中阿霉素浓度.结果线性范围在101~106 ng/ml内,r=0.998 3.日内标准误差(s)<2%,日间s<3%.动物实验组单用ADM者血药浓度-时间方程为Cμg/ml=129.44e-13.36t+0.25e-0.072t;三药配伍者为Cμg/ml=370.93 e-23.43t+0.04e-0.09t.临床研究组动脉血样为Cμg/ml=448.61e-66.62t+16.35e-8.13t;静脉血样为Cμg/ml=15.69e-21.66t+0.07e-0.038t.结论从药代动力学的角度衡量,ADM联合用药灌注化疗治疗支气管肺癌,是一种药效高、毒副作用低的治疗方法.

    作者:王田蔚;杨海山;王华;倪海静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反义热休克蛋白hsc70对突变型p53蛋白稳定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反义hsc70 RNA对突变型p53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利用DNA重组技术构建反义hsc70真核表达质粒pXAhsc70.脂质体介导将重组质粒转染至MCF-7/Adr人乳腺癌细胞(突变型p53),经PCR确定转染细胞中外源DNA存在后,以Western blot检测hsc70蛋白的抑制程度.p53稳定性实验分析反义hsc70 RNA对突变型p53半衰期的改变.结果建立稳定表达反义hsc70 RNA的细胞株MAc70,hsc70蛋白表达下降42%,其胞内突变型p53含量下降,半衰期缩短,稳定性下降.结论反义hsc70 RNA能够明显地降低突变型p53稳定性.

    作者:范云霞;赵玫;黄常志;施一江;周纯;徐枫;杜菲;林梁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头颈部癌前哨淋巴结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头颈部肿瘤前哨淋巴结的检测及其对颈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用手术中注射蓝染料的方法,对51例未经治疗的头颈部癌颈淋巴结N0的患者进行了手术中前哨淋巴结的临床研究.手术中取前哨淋巴结作快速冰冻病理,并与手术后常规石蜡切片病理对照,观察冰冻病理前哨淋巴结转移与常规病理颈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及其对颈淋巴结转移癌的预测值.结果 51例中48例成功的显示了前哨淋巴结,成功率94.1%,前哨淋巴结平均每例每侧2.5枚.11例前哨淋巴结阳性,其中2例有前哨淋巴结以外的颈淋巴结转移,2例为假阴性.前哨淋巴结对颈淋巴结转移的总阳性预测值为85%.结论前哨淋巴结检测对头颈部癌的颈淋巴结转移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作者:房居高;魏秀春;李思忠;王超;田爱娟;陶阳;孙向东;邹素娟;李敏;蔡淑萍;栾信庸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胃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的多元分析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CD44v6、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和结构型一氧化氮合酶(cNOS) mRNA的表达等因素与胃癌侵袭转移的关系以及在预测胃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方法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的方法,对119例原发性胃癌10项与胃癌淋巴结转移有关的指标进行筛选.结果胃癌组织中CD44v6表达越强,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机率越高;MMP-9阳性表达而TIMP-1阴性表达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机率高;MMP-9阴性表达而TIMP-1阳性表达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机率低;胃癌血管或淋巴管内皮细胞cNOS mRNA阳性表达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机率较高.结论胃癌组织中CD44v6表达强度、MMP-9和TIMP-1表达失衡情况及胃癌血管或淋巴管内皮细胞cNOS mRNA的表达情况,可作为术前预测患者淋巴结转移的有效指标.

    作者:张声;林华;李莉;林建银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细胞因子在实验性癌症恶病质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TNF-α、IL-1、IL-6与癌症恶病质的关系,观察消炎痛对癌症恶病质的治疗效果.方法用肺腺癌(LA795)接种T739小鼠建立癌症恶病质实验模型,测定荷瘤前后不同阶段小鼠血清IL-6、IL-1、TNF-α的水平及血糖、甘油三酯和总蛋白的变化及体重变化,并且观察消炎痛对癌症恶病质的治疗效果.结果癌症恶病质小鼠的体重、血糖、血甘油三酯、血总蛋白显著低于非荷瘤组,而血清IL-6、TNF-α和IL-1水平显著高于非荷瘤组.消炎痛治疗后,恶病质小鼠的体重、摄食量、血糖、血甘油三酯和血总蛋白水平较生理盐水对照组显著提高且生存时间延长,同时,IL-6、TNF-α、IL-1的血清水平显著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结论 IL-6、TNF-α、IL-1参与了本动物模型的癌症恶病质诱导.通过抑制IL-6、TNF-α、IL-1的升高,消炎痛具有改善癌症恶病质的作用.

    作者:牛旗;李同度;刘爱国;董慧明;宋德胜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组织多肽特异抗原在乳腺癌疗效追踪中的应用

    据文献报道,组织多肽抗原(TPA)存在着35种抗原决定簇,其中2种与肿瘤细胞的活性有关。分离和测定其中1种抗原决定簇M3,然后对其进行DNA基因克隆,再人工合成M3抗原决定簇(21aa),并用小鼠生产出抗这一抗原决定簇结构的单抗。该M3单抗被用以开发组织多肽特异抗原(商品名:TPSTM)的测定。应用TPSTM可对血清中细胞角质蛋白18片断上的相应抗原进行定量测定。

    作者:齐军;车轶群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氩氦刀经皮治疗肝癌中的鞘内止血法

    氩氦刀冷冻头直径为3 mm,在经皮治疗肝癌过程中易引起肝脏的出血.我们通过留置在肝脏穿刺通道内的鞘管,用明胶海绵对肝脏穿刺通道进行填塞止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晓安;邱国钦;向鑫;崔殿龙;陈玉强;戴禄寿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创刊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细菌荧光酶的融合luxAB基因在肝癌细胞中的表达

    目的探索细菌荧光酶的融合luxAB基因作为新的报告基因在肝癌细胞中表达的可行性.方法基于PCR的位点突变技术,构建了含有细菌荧光酶融合AB基因的哺乳动物表达载体pcDNA3-luxAB,通过脂质体转染,使其在肝癌细胞BEL7402中稳定表达.以序列测定和PCR分别确定融合luxAB基因构建的正确性和质粒转染的成功.以MTT和生物发光法分别测定细胞群体生长曲线和细菌荧光酶发光强度.结果构建的融合luxAB基因是单顺反子,与设计完全一致;pcDNA3-luxAB的转染对BEL7402肝癌细胞的群体生长无显著影响;表达载体在BEL7402细胞中可稳定表达,在细胞水平可检测到(8.71±1.21) mV/40 μg蛋白的细菌荧光酶发光强度.结论细菌荧光酶luxAB基因可作为一种新的灵敏和无伤害的报告基因在肝癌细胞的研究中应用.

    作者:茆灿泉;赵玫;范云霞;徐枫;杜菲;袁兴华;黄常志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肿瘤细胞HLAⅠ类分子表达对NK抗性的影响及IFN-γ的调节作用

    目的探讨肿瘤细胞表面HLA Ⅰ类分子的表达与NK杀伤的关系及IFN-γ的调节作用.方法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7种肿瘤细胞表面HLA-ABC分子的表达;用鼠抗人HLA-ABC单抗封闭靶细胞后,观察NK杀伤的变化;用IFN-γ处理靶细胞后,观察瘤细胞表面HLA分子表达的变化及NK杀伤的变化.结果不同肿瘤细胞株表达HLA-ABC分子的比例及荧光强度均不相同,除Karpas外,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下降.HLA-ABC表达阴性的K562细胞对NK杀伤敏感,其他细胞的敏感性均有下降.肿瘤细胞表面HLA-ABC分子的表达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用抗HLA单抗封闭相应位点后,可使NK杀伤明显增强.用IFN-γ 500 U/ml处理48 h后,白血病细胞K562、黑色素瘤细胞M21和高转移肺癌细胞PG表面HLA Ⅰ类分子表达明显增加,对NK杀伤的敏感性降低;而人T细胞淋巴瘤Karpas、髓样白血病细胞HL60和结直肠癌细胞HT29经处理后,HLA Ⅰ类分子表达无明显变化,对NK杀伤的敏感性反而明显增强.IFN-γ促进HL60和HT29细胞的凋亡.结论 NK细胞能识别HLA-ABC分子表达下降或缺陷的肿瘤细胞并发挥杀伤作用;IFN-γ能恢复部分肿瘤细胞HLA-ABC分子的丢失,并能促进部分肿瘤细胞的凋亡,提高肿瘤对机体抗瘤机制的敏感性.

    作者:张彩;田志刚;张建华;王郡甫;孙汭;侯桂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原位杂交检测骨巨细胞瘤u-PA、u-PAR和PAI-2 mRNA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s of bone, GCT)组织u-PA、u-PAR和PAI-2 mRNA的表达与GCT病理分级和复发的关系.方法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42例GCT组织u-PA和u-PAR和PAI-2 mRNA的表达.结果 (1)u-PA、u-PAR和PAI-2 mRNA在GCT组织多核巨细胞(MGC)的阳性率分别为64.3%、71.4%和40.5%;单核基质细胞(MC)的阳性率分别为54.8%、45.2%和9.5%.(2)Ⅱ、Ⅲ级和复发组GCT的MGC u-PA mRNA与MC u-PA、u-PAR mRNA的表达率均明显高于Ⅰ级和无复发组(P均<0.05).(3)GCT组织两种细胞间的u-PA mRNA表达、MGC u-PAR与PAI-2 mRNA的表达间、MC u-PA与u-PAR mRNA的表达间均呈正相关;MGC PAI-2 mRNA的阳性率明显高于MC的阳性率(P均<0.05).结论 u-PA、u-PAR mRNA在GCT组织中的表达,尤其是在MC中的表达,提示肿瘤分化较低和有复发倾向;MC可能是GCT中主要的肿瘤细胞.

    作者:李海刚;曾韵洁;沈溪明;曾弘;任明能;董书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肿瘤细胞DNA倍体分析中易于误解的若干问题

    对肿瘤组织中肿瘤细胞DNA倍体作分析,可为肿瘤病理及其临床诊疗和患者预后提供较客观的信息.然而,肿瘤细胞DNA倍体分析中一些易于混淆和误解的问题,应引起注意.

    作者:夏潮涌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E1B55kDa缺陷型腺病毒对人肝癌细胞的杀伤研究

    目的探讨E1B55kDa缺陷型腺病毒dl1520对肝癌细胞的体内外杀伤作用.方法用dl1520分别感染p53基因型不同的人肝癌细胞,感染后第4天用染色的方法检测存活细胞.用RT-PCR检测细胞内p53和p21Waf-1基因表达的改变,通过检测腺病毒衣壳蛋白hexon基因的表达证实腺病毒的感染.在SCID裸鼠瘤体内注射dl1520,观察dl1520对肝癌细胞的体内杀伤作用.结果 p53基因缺失的肝癌细胞Hep3B对dl1520诱导的细胞毒性作用敏感,超过60%的细胞被杀伤,而不足20%的PLC/PRF/5(p53基因突变型)和HepG2(p53基因野生型)肝癌细胞被杀伤.腺病毒感染后,HepG2细胞内p53和p21Waf-1基因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瘤体内注射dl1520,可显著抑制Hep3B裸鼠移植瘤的生长,而对PLC/PRF/5和HepG2的裸鼠移植瘤则无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结论 E1B55kDa缺失的腺病毒可以选择性地杀伤p53基因缺失的肝癌细胞,是一种潜在的肿瘤治疗手段.

    作者:赵健;吕岩;郭亚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369例ER阳性乳腺癌辅助内分泌治疗的前瞻性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ER阳性乳癌根治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的效果.方法 ER阳性的根治性术后乳腺癌患者分为内分泌治疗及化疗两组,进行全身辅助治疗.内分泌治疗组194例,服用三苯氧胺(TAM)5年,其中绝经前患者均先切除双侧卵巢后再服用TAM.化疗组175例,主要采用CMFVP或CMF方案.结果绝经后患者的内分泌治疗组和化疗组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8.4%和45.4%(P<0.01),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3.3%和52.9%(P<0.05);绝经前患者的内分泌治疗组和化疗组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2.8%和35.7%(P<0.01),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0.7%和60.0%(P<0.05).但是Ⅰ期患者及腋淋巴结转移≥8个的患者,两者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ER阳性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效果优于或等于化疗.

    作者:江泽飞;宋三泰;刘晓晴;黄长江;李彦博;徐建明;王志坚;汤仲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

    目的分析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表现,以提高对FNH的诊断准确率。方法 对21例21个经手术病理证实的FNH进行螺旋CT平扫及增强的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扫描。其中2例行肝动脉血管造影。结果 21个FNH,平扫16个为低密度,5个为等密度,其中12个病灶中央有点状、条状、放射状低密度影。动脉期21个FNH除中央疤痕外,均明显均匀强化,9例见明显增粗的供血动脉;门脉期病灶密度下降,但均高于或略高于肝实质;延迟期病灶呈等密度或略低于肝实质,3例见包膜强化。血管造影可见粗大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结论 FNH在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中的特征性表现,对FNH的确诊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价值。

    作者:徐爱民;程红岩;陈栋;贾雨辰;吴孟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以前列腺器官特异性抗原指标测定前列腺癌微转移

    我们应用RT-巢式PCR方法,以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PSA)及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rostate specific membrane antigen, PSM)为标志,对不同临床分期的前列腺癌患者外周血进行检测,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期对前列腺癌的分期诊断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准确的指标。

    作者:赵洪;张琚;冯剑利;刘涛;吴明明;强万明;宋永周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中华肿瘤杂志

中华肿瘤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