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书怀;韩素梅;房朝晖;李魁秀;樊晓妹
目的 分析女性乳腺癌患者实施新辅助化疗的临床影响因素,为是否进行新辅助化疗及化疗方案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229例女性乳腺癌患者术后雌激素受体(ER)、C-erhB-2、p53蛋白表达状态,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对相关临床因素分别进行多因素非条件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月经状况为影响乳腺癌ER表达状态的临床因素;腋窝淋巴结转移、月经状况、乳腺增生史是影响乳腺癌C-erbB-2表达的临床因素;年龄、肿块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月经状况是影响乳腺癌p53表达状态的临床因素.结论 月经状况、腋窝淋巴结转移、年龄、肿块大小、乳腺增生史对决定乳腺癌患者是否进行新辅助化疗以及选择何种化疗方案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作者:丁锦辉;于冰;罗超英;孙国辉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子宫颈癌患者放射治疗前后子宫颈癌组织Aurora-A、p21基因的转录表达变化与临床放射治疗之间的关系.方法 运用RT-PCR的方法检测103例患者子宫颈癌组织中Aurora-A、p21的表达情况及放射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 103份子宫颈癌组织中89份(86.40%)检测到Aurora-A表达,经放疗后,63份(61.17%)表达减弱、7份(6.80%)表达增强,19份(18.45%)无明显变化,14份(13.59%)放疗前未检测到Aurora-A表达的子宫颈癌组织仍未检测到其表达.有75份(72.82%)组织表达p21,放射治疗后58份(56.31%)表达减弱,3份(2.91%)没有明显改变,14份(13.59%)表达增强,其余28份子宫颈癌组织(27.18%)放疗前后均未检测到p21表达.结论 放射治疗可使子宫颈癌组织中Aumra-A和p21基因表达呈现降低趋势.Aurora-A可能通过调节细胞周期及相关蛋白p21和c-myc等的功能,而与放射治疗效果存在一定联系.
作者:黄杰;林伟明;沈湘;吴华;李晓妮 刊期: 2008年第01期
125Ⅰ粒子植入内照射治疗各种恶性肿瘤,具有安全、有效、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等特点,能够提高局部控制率,减轻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提高生存率,其临床应用显示了广阔的前景.
作者:周培清;崔亚利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组织DNA倍体异质性与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163例恶性肿瘤组织DNA倍体异质性,并分析DNA倍体异质性与肿瘤细胞DNA指数(DI)、细胞凋亡(Apo)百分比、S期细胞百分比(SPF)以及DNA倍体类型等细胞生物学特性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各种恶性肿瘤的DNA倍体异质性明显不同,在6种肿瘤中,DNA倍体异质体检出率大小分布顺序与DNA异倍体的分布十分相似.恶性肿瘤组织的DI值与DNA异质体检出率呈显著正相关(r=0.872 4,P<0.05).异质体的DNA异倍体检出率(100.0%)和SPF[(1.51±0.67)%1均显著高于同质体[22.0%,(0.34±0.51)%](P均<0.01),而Apo百分比[(2.08±1.25)%]显著低于同质体组织[(11.99±10.25)%](P<0.01).结论 DNA倍体异质性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生物学特性之一,且与癌细胞其他生物学特性关系十分密切,可作为肿瘤的恶性程度和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
作者:王忠;夏欣一;杨滨;潘连军;于正洪;吴晓宇;周振英;黄宇烽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检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癌基因蛋白C-erbB-2表达的阳性率并探讨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32份子宫内膜癌标本进行了ER、PR及C-erbB-2的检测.结果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R、PR、C-erbB-2的阳性率分别为53.1%、50.0%、46.9%.ER、PR的阳性表达率与癌组织的细胞分化程度有关,随着子宫内膜癌组织学分级的增高,ER、PR阳性表达率逐渐降低,C-erbB-2的阳性表达率与肿瘤病理分级呈正相关,与ER、PR表达呈负相关.结论 ER、PR、C-erbB-2均反映了子宫内膜癌的生物学行为,其测定对预测预后、指导选择内分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朱李华;刘蓉;党小雨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术中光动力学疗法拓展Ⅲ期乳腺癌根治范围的作用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术中光动力学疗法治疗Ⅲ期乳腺癌(T4任何NM0)14例,其中皮肤浸润伴橘皮样外观9例,炎性乳腺癌2例;N1 10例,N2 4例.应用波长630nm半导体激光治疗机,柱状光纤,血卟啉(HpD)光敏剂.行根治性切除术,缝合皮肤之前进行照射.术前给予CEF方案化疗,术后辅助CEF和(或)TAC方案化疗、放疗及内分泌治疗.结果 随访3~12个月,胸壁和腋窝局部未见癌残留及复发,肝、肺、胸椎以及对侧乳腺均未见转移.结论 对部分Ⅲ期乳腺癌患者在化疗-手术-放疗-化疗的系统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再辅以术中光动力学疗法,能更有效地清除肿瘤残留,防止复发和转移.
作者:崔建春;李立;荣大庆;董齐;柳青峰 刊期: 2008年第01期
肿瘤转移和复发是癌症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转移和复发是由于肿瘤新血管形成,提供了氧和其他营养成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通过与其受体的相互作用促进新血管的形成,为肿瘤细胞转移复发提供基础.综述了VEGF及其受体在肝癌新血管和治疗中的新研究,并对其进行展望,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有益的帮助.
作者:任洪军;张全安;赵伟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甲氨蝶呤(MTX)、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rhTNF)对软骨肉瘤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裸鼠软骨肉瘤细胞株皮下接种模型,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四组:rhTNF组(n=8),rhTNF+MTX组(n=8),MTX组(n=8),空白对照组(n=6),分别注射rhTNF和(或)MTX.观察肿瘤的形成,记录肿瘤体积、瘤重,计算抑瘤率,通过HE染色观察肿瘤的组织学变化,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瘤组织中bcl-2、bax、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的表达及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rhTNF、rhTNF+MTX组肿瘤重量和体积小于MTX组、空白对照组(P<0.05),MTX组肿瘤重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hTNF、rhTNF+MTX、MTX三组肿瘤中bcl-2表达低于空白对照组、bax表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rhTNF、rhTNF+MTX组中VEGF的表达低于MTX、空白对照组(P<0.05),上述指标在rhTNF、rhTNF+MTX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hTNF能显著抑制荷瘤小鼠体内软骨肉瘤的生长,MTX对体内软骨肉瘤的抑制作用不明显,联合应用可增强rhTNF的抑瘤效应,其机制可能与下调bcl-2及VEGF、上调bax的表达水半有关.
作者:张永民;赵钢生;陈红卫;陈洵其;吴英雄;王子阳;赵品一;金国华;陈欣;楼舒畅;赵胜春;魏海峰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同步放化疗治疗早期高危子宫颈癌的疗效及患者的不良反应.方法 将76例病理确诊的ⅠB2~ⅡA期子宫颈癌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成同步放化疗组(A组)和单纯放疗组(B组),A组41例(ⅠB2期20例,ⅡA期21例),B组35例(ⅠB2期18例,ⅡA期17例),两组均采用直线加速器6 MV-X射线根治性放射治疗,外照射DT45 Gy,腔内治疗采用192Ir后装机,A点7 Gy/周,总剂量为35~42 Gy,A组在放疗第1周、第4周同步行化疗:顺铂(DDP)20 mg第1天至第5天,5-氟尿嘧啶(5-Fu)500mg第1天至第5天,亚叶酸钙(CF)100mg第1天至第5天,第7周重复一次化疗.观察近期疗效、5年生存率及放疗、化疗并发症.结果 放疗后3个月两组有效率分别为97.5%(CR 37例,PR3例)、80.0%(CR 24例,PR 4例),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5年生存率(70.7%)明显高于B组(60.0%)(P<0.05);A组患者的不良反应高于B组,但均能耐受;放疗远期并发症并未增加.结论 同步放化疗能提高早期高危子宫颈癌患者的疗效及生存率,且安全可靠.
作者:王侠;张璐;杜秀平;张临泉;章龙珍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临床早期乳腺癌保乳综合治疗的近期疗效,为普及临床早期乳腺癌保乳综合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2002年9月至2006年1月对122例临床早期乳腺癌患者施行保乳手术,对肿瘤采取局部扩大切除或乳房象限切除,所有患者均行腋窝淋巴结清除;术后辅以放疗、化疗或内分泌治疗.结果 12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49个月,无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和死亡病例.保乳治疗乳房美容效果评估优、良者占90.16%(110/122).结论 临床早期乳腺癌保乳综合治疗创伤小、美容效果良好、疗效满意,可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广泛推广应用,但必须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作者:田富国;武海明;陈润琦;张国琛;韩国晖;梁小波;王玉;王临英;陈丽娜;刘晓宇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巨块型或局部晚期子宫颈癌几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并发症及经济性.方法 1991年1月至1993年12月收治的80例巨块型子宫颈癌随机分组(1组、2组)及1994年1月至1997年12月收治的96例巨块型子宫颈癌随机分组(3组、4组).1组40例接受动脉介入化疗+放射治疗;2组40例接受静脉化疗+放射治疗;3组48例接受激光+放射治疗;4组48例接受增加腔内治疗次数(消瘤量).结果 四组3年生存率分别为75.0%、72.5%、77.1%、75.0%,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年生存率分别为65.0%、62.5%、66.7%、64.6%,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射性直肠炎(便血)发生率分别为12.5%、10.0%、10.4%、27.1%,1组、2组、3组分别与4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射性膀胱炎(尿血)发生率为12.5%、15.0%、8.3%、22.9%.1组、2组、3组分别与4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费用(以人民币计算,常规放射治疗花费之外):1组平均14 000元,2组4000元,3组800元,4组1000元.结论 激光+放射治疗是治疗巨块型或局部晚期子宫颈癌的有效方法,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疗程较短,花费少.静脉化疗与动脉化疗远期疗效相近,但所需设备及费用较低,在没有激光设备时可以推广.
作者:牛书怀;韩素梅;房朝晖;李魁秀;樊晓妹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金雀异黄素(Gen)衍生物5,4'-二-正辛烷氧基-7-二氟亚甲基异黄酮(DOdFMG)体外抗人类乳腺癌细胞的作用.方法 平皿克隆形成法检测DOdFMG对人类乳腺癌MCF-7细胞抑制生长和增生作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法观测DOdFMG诱导MCF-7细胞凋亡作用,Western blotting 法测定DOdFMG对MCF-7细胞PTEN、pAkt、caspase-3蛋白的表达及活性.结果 DOdFMG抑制MCF-7细胞生长,呈剂量依赖性,比Gen具有更强的抗肿瘤活性,DOdFMG能诱导MCF-7细胞凋亡,DOdFMG处理的MCF-7细胞PTEN蛋白及caspase-3蛋白表达上调,pAkt蛋白表达下调,呈时间剂量依赖性.结论 DOdFMG具有抗人类乳腺癌MCF-7细胞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KB/Akt通路的信号传导、激活PTEN及caspase-3有关,是一种新型治疗乳腺癌的候选药物.
作者:向其德;郑芳;姜浩;曹建国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前术后辅助治疗在乳腺癌的治疗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随着新药的不断研制上市,各种辅助治疗的方案及理念不断更新.在众多药物、方案中如何选择,哪些患者对辅助化疗获益,哪些患者对内分泌治疗获益,哪些患者对靶向药物治疗获益,仍是被关注的热点.对30年来国际乳腺癌术后辅助治疗的历史及现状进行了回顾,并以循证医学为依据阐述了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和内分泌治疗的现状及进展.
作者:于丁 刊期: 2008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细胞色素P450(CYP)是体内存在的I相代谢酶,它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有着密切的联系,就CYP基因、基因多态性与肿瘤易感性的关系进行综述,旨在为研究肿瘤病因、进而预测高危人群及判断肿瘤易感个体作一指导.
作者:杨珍芳;毕力夫;苏秀兰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腹腔镜下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治疗子宫颈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53例ⅠA~ⅡA期子宫颈癌患者腹腔镜下广泛子宫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临床资料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手术时间156(120~270)min;术中出血178(100~800)ml;切除盆腔淋巴结数为19.6(13~28)枚;所有切除组织切缘巨检均为阴性,显微镜下未发现切缘有残余病灶.术中1例直肠损伤,术后有2例发生输尿管瘘.术后第2天均可下床活动,平均排气时间第2天,平均10.8 d后恢复自主排尿.所有病例随访1~24个月,无远期并发症;1例术后4个月盆腔复发,1例术后14个月残端复发.结论 腹腔镜下广泛子宫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是一种治疗子宫颈癌的理想方法.
作者:王溥淑;张丽珍;倪妍;赵泽燕;王军霞;段亚辉;师银花;马萍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乳腺癌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 检测156例乳腺癌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定量(Fib),与35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乳腺癌患者PT为(11.24±0.93)s,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延长(P=0.008);TT为(14.85±1.25)s,比对照组延长(P=0.015);Fib水平为(3.31±0.77)g/L,比对照组降低(P=0.007);APTT为(34.04±4.82)s,比对照组有延长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9).结论 乳腺癌患者可能存在纤溶亢进和凝血时间延长.
作者:郦守国;侯如蓉;黄松洁;严武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选择性环氧合酶-2(COX-2)抑制剂nimesulide对乳腺癌肿瘤血管形成因子的影响.方法 利用体外培养的乳腺癌MDA-MB-231细胞株;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Western blotting观察不同浓度nimesulide对肿瘤血管形成因子COX-2、PGE2、VEGF、TGFβ1表达的影响.结果 nimesulide以剂量依赖性方式下调COX-2、VEGF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同时以剂量依赖性方式抑制MDA-MB-231细胞PGE2的合成,对TGFβ1的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 选择性COX-2抑制剂nimesulide能下调乳腺癌MDA-MB-231细胞株肿瘤血管形成因子COX-2、PGE2、VEGF的表达,为选择性COX-2抑制剂用于乳腺癌的预防及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郭贵龙;李卓英;尤捷;周素梅;金纯;张筱骅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ⅠB~ⅡA期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环氧合酶-2(COX-2)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107份子宫颈癌组织和30份正常子宫颈组织中COX-2的表达水平.结果 早期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COX-2阳性表达率为55.14%,明显高于正常子宫颈组织(0)(χ2=56.916,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子宫颈癌组织COX-2的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子宫颈深间质浸润和脉管内瘤栓有关(P<0.05);与淋巴结转移、年龄、复发或转移、肿瘤大小及病理分化程度无关(P>0.05).COX-2阳性组和COX-2阴性组的总体生存曲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3,P>0.05).结论 早期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COX-2的阳性表达与临床分期、子宫颈间质浸润深度和有无脉管内瘤栓有关,但与预后无关,COX-2表达在早期子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预后中的意义尚有待验证.
作者:陈鲁;吕卫国;谢幸;张谷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人乳腺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1份乳腺癌手术切除标本和10份正常乳腺组织标本中VEGF和MMP-2表达情况.结果 51份乳腺癌组织中VEGF和MMP-2表达分别为37份(72.55%)和31份(60.78%).10份正常乳腺组织均未见阳性表达.VEGF和MMP-2阳性表达在组织学Ⅰ、Ⅱ、Ⅲ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而VEGF和MMP-2表达与乳腺癌患者年龄、激素受体状态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VEGF和MMP-2可能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二者之间存在某种调控关系,协同参与了乳腺癌的浸润及转移.
作者:郭德超;安慧敏;郭希民;戴华卫 刊期: 200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