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颅内动脉瘤内血流速度与瘤腔大小的相关性

赵庆平;李铁林;陈永安;潘树茂;关茂武;陈光忠;冯衍秋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血流速度
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大小与瘤腔和载瘤动脉内血流速度的相关性.方法将15个颅内动脉瘤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影像学资料存入计算机内,用图像处理软件测出图像中选定区域像素随时间变化的密度值,并绘成时间-密度曲线,从曲线方程中求出曲线的流入系数Ka值并进行统计分析,以了解不同大小动脉瘤腔内的血流速度.结果标志瘤腔内血流速度的动脉瘤中心区域Ka值(ACKa值)与动脉瘤大小呈负相关,r=-0.521,P=0.046(双侧).动脉瘤大小与载瘤动脉内标志血流速度的Ka值(PKa值)无相关性,r=0.107,P=0.704(双侧).结论动脉瘤腔越大,动脉瘤中心部位的血流越慢;动脉瘤腔越小,血流速度衰减越少,瘤腔中心区的血流速度越快.而载瘤动脉内的血流速度与动脉瘤大小无关.这一结果可用于评估动脉瘤的自然转归、栓塞治疗效果,并能对动脉瘤的复发原因做出部分解释.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新型液态栓塞剂Onyx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初步经验

    目的探讨液态栓塞剂Onyx栓塞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1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小型动脉瘤5例(2例为窄颈,3例为宽颈动脉瘤),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11例(均为宽颈动脉瘤).对15例仅用Onyx栓塞治疗,对1例弹簧圈栓塞后复发的大型动脉瘤患者再行Onyx栓塞.术后采用信访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进行随访,时间6个月至2年.结果5例小型动脉瘤均获得100%栓塞.11例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中7例获得100%栓塞,4例获得95%左右栓塞.载瘤动脉均保持通畅.3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1例术后即发现同侧脑内血肿,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患者动眼神经麻痹症状加重;1例后交通段动脉瘤患者术后出现对侧肢体轻瘫.与手术相关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分别为12%和6%.对6例患者通过DSA进行了随访,其中小型动脉瘤2例、大型1例未复发,巨大型3例复发;其余9例患者均通过信访进行随访,其中8例无新发症状,1例不明原因死亡.结论单纯Onyx栓塞对小型宽颈动脉瘤近期和远期疗效均好,大型、巨大型宽颈动脉瘤近期疗效满意.

    作者:宋冬雷;冷冰;徐斌;顾宇翔;周良辅;陈衔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颅内动脉瘤内血流速度与瘤腔大小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大小与瘤腔和载瘤动脉内血流速度的相关性.方法将15个颅内动脉瘤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影像学资料存入计算机内,用图像处理软件测出图像中选定区域像素随时间变化的密度值,并绘成时间-密度曲线,从曲线方程中求出曲线的流入系数Ka值并进行统计分析,以了解不同大小动脉瘤腔内的血流速度.结果标志瘤腔内血流速度的动脉瘤中心区域Ka值(ACKa值)与动脉瘤大小呈负相关,r=-0.521,P=0.046(双侧).动脉瘤大小与载瘤动脉内标志血流速度的Ka值(PKa值)无相关性,r=0.107,P=0.704(双侧).结论动脉瘤腔越大,动脉瘤中心部位的血流越慢;动脉瘤腔越小,血流速度衰减越少,瘤腔中心区的血流速度越快.而载瘤动脉内的血流速度与动脉瘤大小无关.这一结果可用于评估动脉瘤的自然转归、栓塞治疗效果,并能对动脉瘤的复发原因做出部分解释.

    作者:赵庆平;李铁林;陈永安;潘树茂;关茂武;陈光忠;冯衍秋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颅内外血管搭桥加动脉瘤孤立术治疗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梭形动脉瘤三例

    梭形动脉瘤约占颅内动脉瘤的1%,而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VA-PICA)梭形动脉瘤更为罕见,并且PICA常开口于动脉瘤上,进行开颅直接手术塑形夹闭或经血管内栓塞治疗都十分困难.2005年2月至6月,作者采取颅内外血管搭桥加动脉瘤孤立术治疗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3例VA-PICA梭形动脉瘤患者,现将经验报道如下.

    作者:汪雷;李萌;张鸿祺;支兴龙;张鹏;凌锋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急性卒中患者甘露醇治疗前后的脑血流变化

    目的探讨急性卒中患者在脑水肿高峰期应用不同剂量甘露醇后脑血流的变化.方法对28例大脑半球卒中患者行20%甘露醇静脉滴注脱水降颅压治疗,剂量为125 ml或250 ml.应用经颅多普勒监测用药前后两侧大脑中动脉血流,监测参数包括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舒张期末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及各参数变化的百分率(PR),同时监测肱动脉血压.结果滴注125 ml甘露醇患者病变侧与非病变侧Vs、Vd、Vm均有明显改善,病变侧PI在45~60 min时下降明显(与输注前比较,45 min时,P=0.002;65 min时,P=0.028),非病变侧PI下降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侧Vs、Vd、Vm、PI的PR差异无显著性,同时双侧脑血流速度改善和PI下降稳定而持续;滴注250ml甘露醇患者病变侧与非病变侧Vs、Vd、Vm呈波动性改善,病变侧PI下降不明显(P>0.05),非病变侧PI在60min时下降显著(P=0.005),60min时两侧PI的PR差异有显著性(P=0.006).滴注125ml或250ml甘露醇患者的病变侧血流速度改善和PI降低的高峰时间均较非病变侧延迟.结论滴注125ml甘露醇卒中患者的病变侧脑血流动力学改善程度好于非病变侧,而滴注250 ml甘露醇非病变侧的脑血流动力学改善程度好于病变侧.

    作者:吕向平;宿英英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颅内外血管搭桥术在颅内巨大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

    颅内巨大动脉瘤是指大直径≥2.5 cm的动脉瘤,是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一种,占所有颅内动脉瘤的3%~5%,多发生在解剖结构复杂的Willis环附近.

    作者:徐善才;史怀璋;李萌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椎动脉动静脉瘘的血管内栓塞及手术治疗

    椎动脉动静脉瘘是一种比较罕见的血管病变,可分为先天性与后天性.前者主要与血管的发育有关,通常在青少年期发病.后者则常由颈部外伤、医源性损伤及椎动脉动脉瘤破裂后形成.目前,血管内栓塞是治疗椎动脉动静脉瘘的主要方法.2003年2月至2005年4月,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神经外科先后收治了4例椎动脉动静脉瘘患者,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陈锦华;周政;刘俊;杨辉;黄其林;何家全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可脱性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疗效分析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病死率和致残率高达40%和33%[1].外科手术治疗动脉瘤已有多年经验,并取得了较好效果.血管内栓塞动脉瘤虽然只有十几年历史,但其短期疗效已得到公认.现将我们10年来应用可脱性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长期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董白晶;张鸿祺;支兴龙;凌锋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蛛网膜下腔出血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大鼠模型的建立

    目的通过建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动物模型,为探讨急性脑血管病(ACVD)并发MODS的发生机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Willis环自体血注射法建立SAH致MODS大鼠模型.将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假手术组(6只)和SAH组(分为SAH后4、12、24、36、48和72 h,共6组,每组6只).记录各时间点大鼠症状、体征,检测外周血白细胞数、肝肾功能、磷酸激酶改变.光镜下观察肺、小肠、肝和肾组织病理学变化,统计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MODS发生率.结果①假手术组大鼠呼吸、心率、体温以及外周血白细胞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尿素氮、肌酐、磷酸激酶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SAH组大鼠呼吸、心率、体温及外周血白细胞数、ALT、AST、尿素氮、肌酐及磷酸激酶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1),并以24~36 h变化显著.②SAH组大鼠在各时间点各脏器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炎性损害,24~36h时各脏器病理学变化显著,48 h时稍有减轻,72 h时仍可见炎性损害.③SAH组大鼠SIRS的发生率为100%(36/36),MODS发生率为69.4%(25/36),病死率为38.9%(14/36).结论①Willis环自体血注射法可成功建立SAH致MODS的实验动物模型.②SAH后存在重要脏器的炎性改变和SIRS,提示SIRS是SAH致MODS的病理学基础.

    作者:郭洪志;贺燕;屈传强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颅内外血管搭桥术在复杂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价值

    复杂颅内动脉瘤的范畴,在神经外科不同发展时期有所不同.近年来,复杂颅内动脉瘤的范畴在不断修正,涉及范围被不断缩小.但仍有部分动脉瘤,单独采用手术夹闭或血管内介入治疗也难以取得满意效果,主要原因为:①瘤颈较宽;②瘤体复杂;③体积较大,瘤体与载瘤动脉或重要穿通支共壁;④侧支循环较差,不能直接阻断载瘤动脉或孤立动脉瘤等.

    作者:毛颖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弥散加权成像呈假阴性的后循环急性脑梗死二例

    病例1男,46岁,2005年3月10日10时突发左侧肢体无力,逐渐加重,当天下午2时到同济大学脑血管疾病治疗中心急诊.既往有高血压史2年,否认糖尿病史.

    作者:聂志余;韩洪杰;王金红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原始三叉动脉伴海绵窦巨大动脉瘤一例

    患者女,51岁,反复鼻衄2周,鼻腔填塞止血效果不佳.于2003年6月23日被收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入院后头部CT、MRI检查显示右侧颞部占位,伴流空效应.

    作者:李文彬;李明华;潘玉萍;方淳;王武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外科手术和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术后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和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术后疗效.方法282例(337个)颅内动脉瘤患者,剔除55例采用联合手术(7例)或未经手术治疗(48例)的患者后,对其中的128例(45.4%)行血管内治疗,99例(35.1%)行外科手术治疗.回顾性分析两种治疗方法的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和出院时的GOS评分.结果血管内治疗组和外科手术组预后良好率分别为91.4%和79.8%(x2=6.380,P=0.012);预后不良率分别为8.8%和20.2%(x2=6.380,P=0.012);两组的病死率分别为4.7%和5.1%(x2=0.016,P=0.899),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6.36%和17.19%(x2=10.791,P=0.001).结论经过选择的颅内动脉瘤病例,血管内治疗优于外科手术治疗.

    作者:王宁;凌锋;张鸿祺;李萌;支兴龙;方向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随访研究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再通、出血等问题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随访的必要性.方法选择用GDC或EDC、MDS、Matrix微弹簧圈行血管内栓塞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02例,共114个动脉瘤,112个动脉瘤行血管内栓塞,2例多发性动脉瘤患者各有1个小动脉瘤未行栓塞.随访时间为术后1个月至6.5年,平均10.5个月.随访方法为DSA,将随访时的DSA资料与栓塞术后即刻DSA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初始治疗的动脉瘤闭塞率为100%的58个(51.79%),≥95%的37个(33.04%),<95%的17个(15.17%).栓塞治疗后弹簧圈稳定的动脉瘤87个(77.68%),残腔体积缩小6个(5.36%),再通19个(16.96%).采用GDC或EDC栓塞的90个动脉瘤中,14个再通(15.56%).闭塞100%、≥95%和<95%的动脉瘤,再通率分别为4.08%、26.67%和36.36%,三者之间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对术后再通的动脉瘤,9个及时补充GDC栓塞后均未发生再出血,而继续观察的5个动脉瘤中,有1个不全闭塞者发生迟发性再出血.随访结果,经MDS栓塞治疗的18个动脉瘤中,5个再通.采用Matrix微弹簧圈或Neuroform支架+Matrix微弹簧圈治疗的4个动脉瘤,无论是近乎完全闭塞还是不完全闭塞,DSA均显示动脉瘤完全闭塞.结论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再通与初始治疗的闭塞程度、栓塞材料等因素有关.对闭塞不完全的动脉瘤,应通过DSA进行随访,若明显再通,需及时补充栓塞.

    作者:汪求精;李铁林;段传志;陈光忠;李学东;郭元星;方兵;何旭英;尹方明;赵庆平;徐如祥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