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高压氧对不同阶段脑梗死患者疗效的临床研究

聂艳玲

关键词:高压氧, 脑梗死, 不同阶段, 预后
摘要:目的 探讨高压氧对不同阶段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130例脑梗死患者被随机分为早期治疗组(67例)和晚期治疗组(63例).两组均给予药物治疗及高压氧治疗,每日1次,lO次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共20次.结果 早期治疗组基本的痊愈率、总有效率与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高压氧治疗早期脑梗死效果显著,且治疗越早,预后越好.
中华脑血管病(电子版)杂志相关文献
  • 轻度认知障碍筛查量表研究进展

    阿尔茨海默病(AD)是常见的痴呆类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是正常老化和AD之间的移行阶段,对其进行早期识别与干预可延缓AD病程进展.神经心理学量表已成为MCI诊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目前尚缺乏简单客观的诊断工具.本文就国内外MCI量筛查量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董博;张志珺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后循环脑梗死的血管影像学检查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狭窄或闭塞是后循环脑梗死的主要病因之一.对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进行血管检查,有助于明确病因及发病机制,对制定临床治疗策略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综述了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评估后循环血管状况方面的临床价值及研究进展.

    作者:胡善娜;吕敬雷;赵仁亮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颈动脉和椎动脉系统颅外段均狭窄或闭塞患者的血管病变对首发缺血性卒中的影响

    目的 研究颈动脉和椎动脉系统颅外段均狭窄或闭塞患者的血管病变特点对首发卒中发生于前循环或后循环的影响.方法 通过南京卒中登记系统检索颈动脉和椎动脉系统颅外段均狭窄的患者,按其首发卒中位于前循环或后循环分成两组,总结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管病变特点.结果 160例患者入选,93例(58.1%)以前循环卒中为首发(A组),67例(41.9%)患者以后循环卒中为首发(B组).A组中51例(54.8%)前循环血管狭窄程度大于后循环血管,B组中18例(22.9%)前循环血管狭窄程度大于后循环血管.A组左锁骨下动脉椎动脉开口近端狭窄22例(16.5%),B组3例(3.3%).结论 在颈动脉和椎动脉颅外段均狭窄或闭塞的患者中,前循环血管狭窄严重的病例更倾向于以前循环卒中首发,合并左锁骨下动脉椎动脉开口近端狭窄的患者更容易以前循环卒中首发.

    作者:郑建明;张申宁;刘新峰;殷勤;李江;张新裔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早期干预及预后观察

    目的 分析研究早期干预治疗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我院 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68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68例患儿随机分为干预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组除常规治疗和护理外,还进行药物、视觉、听觉、触觉刺激,3次/d,15~20 min/次,连续治疗6个月.结果 干预组患儿智能发育指数高于对照组(P关键词:缺血缺氧性脑病早期干预预后新生儿

    作者:贾艳玲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Neuroform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长期疗效分析

    目的 评价使用Neuroform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术后的长期疗效.方法 8例 Neuroform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均在术后3年以上接受DSA下全颈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8 例患者均未发现支架内狭窄迹象,动脉瘤体完全无显影,1例未致密填塞患者有动脉瘤颈轻度复发迹象.结论 Neuroform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术式有效、可行,长期效果良好,长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作者:巴华君;陆川;陈献东;孙军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第5次编辑沙龙活动在京举行

    2011年7月7日,中华医学会电子版系列杂志第5次编辑沙龙活动在中华医学会三楼会议室举行.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社长史红、顾问吴贯军、王云亭编审以及在京编辑部同仁30余人出席了此次沙龙.

    作者:高原;张丹丹;鲁玉红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双导丝技术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左锁骨下动脉起始部狭窄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左锁骨下动脉起始部狭窄的方法.方法 采用经股动脉入路双导丝技术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左锁骨下动脉起始部狭窄.结果 6例患者的导引导管稳定性好,支架定位准确,支架置入均获成功.结论 双导丝技术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左锁骨下动脉起始部狭窄的有效方法,能够增加导引导管的稳定性,确保支架定位的准确性.

    作者:何明峰;郭镔荣;田松朝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VEGF和MMP-9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脑出血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发病在24 h内的急性幕上脑出血患者 61 例为脑出血组,46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在急性脑出血发病1 d、3 d、7 d、14 d时用酶联免疫法测定患者血清中VEGF和MMP_9含量,并分析VEGF和MMP-9水平与出血灶周围脑水肿体积的关系.结果 (1)急性脑出血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各时点血清VEGF及MMP-9水平均明显增高(P<0.Ol;<0.01),且呈动态变化;(2)血清VEGF、MMP-9 与出血灶周围水肿体积绝对值及水肿体积相对值密切相关;(3)脑出血后24 h~3 d内,血清VEGF与MMP-9呈正相关(r=0.619,P<0.01).结论 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VEGF和MMP-9均显著升高,二者可能协同参与脑出血急性期脑水肿和损伤的病理发展.

    作者:高岩升;张小明;万传军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高压氧对不同阶段脑梗死患者疗效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高压氧对不同阶段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130例脑梗死患者被随机分为早期治疗组(67例)和晚期治疗组(63例).两组均给予药物治疗及高压氧治疗,每日1次,lO次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共20次.结果 早期治疗组基本的痊愈率、总有效率与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高压氧治疗早期脑梗死效果显著,且治疗越早,预后越好.

    作者:聂艳玲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缺血性卒中患者纤维蛋白原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纤维蛋白原与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脑卒中的密切关系早已得到公认.近年来,随着实验室水平的提高以及多项大型临床试验结果的报道,其在缺血性脑卒中病理过程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得到证实.本文就相关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郑伟城;肖卫民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脑血管介入围手术期抗栓处理的实验室监测

    目的 探讨脑血管介入围手术期合理抗栓用药,评价实验室监测在指导抗栓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地将2006年至2008年6月本中心脑血管介入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两个治疗组:A组患者采取围手术期经验性抗栓处理,B组患者在经验性抗栓用药过程中实验室监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活化凝血时间(ACT)、出血时间(BT)及血小板集聚率(PAgR),并根据监测结果调整用药.比较两组患者术前3 d至术后l周内血管性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30个月内颈动脉支架成形术、颅内动脉支架成形术、椎动脉颅外段支架成形术、颅内宽颈动脉瘤支架辅助成形栓塞术共4种手术156例患者纳入本试验;A组86例(男63例,女23例,平均年龄55.4岁);B组70例(男46例,女24例,平均年龄59.O岁);两组患者血栓性和出血性并发症分别为A[6(6.9%);16(18.6%)]和B[4(5.7%);10(14.2%)].结论 脑血管介入围手术期经验性抗栓处理对于部分患者是不适宜的,实验室监测下的个体化抗栓用药可以使这部分患者获益.

    作者:白卫星;薛绛宇;王子亮;李天晓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样本含量与检验效能分析(二)——成组设计一元定量资料的三种特殊检验的样本含量估计

    对于成组设计一元定量资料,人们常用成组设计一元定量资料的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假设检验.事实上,这里所提及的常用的假设检验都属于一般的差异性检验方法.然而,在新药或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研究中,还有3种特殊的假设检验方法,即非劣性检验、等效性检验和优效性检验.本文将介绍这3种特殊检验的样本含量估计方法.

    作者:胡良平;关雪;周诗国;陶丽新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椎基底动脉急、慢性闭塞腔内开通的初步经验

    目的 评价颅内段椎动脉、基底动脉闭塞腔内再开通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11例优势椎动脉颅内段、基底动脉闭塞患者行腔内开通,记录分析术中各种并发症和相关危险因素,比较开通前、开通后及随访期间TIMI血流分级、mRS评分.结果 9例开通(成功率80%),闭塞远端中位TIMI血流分级由术前的1级提升到术后的3级(P<0.05);中位mRS评分术前5分,术后48 h为5分,3个月随访为4分(P>O.05).1例椎动脉支架成形结合基底动脉接触溶栓并发颞叶出血,脑干新发梗死2例(其中1例术中基底动脉夹层,开通失败),围手术期并发症总计3例、发生率27.3%.亚组分析提示单纯椎动脉颅内段闭塞可能较基底动脉受累再开通率高、并发症少、临床预后较好.结论 椎基底动脉闭塞腔内开通技术可行,术后血流分级和mRS评分有所改善,但鉴于其并发症发生率高、部分患者预后差,临床应严格筛选病例、谨慎开展.

    作者:王子亮;李天晓;李钊硕;薛绛宇;白卫星;李立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急性脑梗死血浆凝血酶调节蛋白的动态监测

    目的 探讨凝血酶调节蛋白(TM)作为一种血管内皮损伤标志物在临床检测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2003年2月至2006年2月我院门诊及住院的63例高血压患者和脑梗死患者为病例组.其中高血压病组37例,急性脑梗死组26例,另选择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43例健康者为对照组.采用ELISA方法检测高血压患者和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TM浓度.统计学采用t检验,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结果 高血压患者血浆TM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高血压合并脑梗死TM值增高;急性脑梗死在发病3~7 d TM浓度高;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浆TM水平比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明显增高;头颅核磁梗死范围越大,血浆TM水平越高.结论 血浆TM水平改变对脑梗死的分期、严重程度及其转归判断有临床意义.

    作者:冯璞;张辉;杨丙义;郑永刚;谢晋辉;王英;李晋川;乔燕燕 刊期: 2011年第04期

中华脑血管病(电子版)杂志

中华脑血管病(电子版)杂志

主管:中华脑血管病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