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自发性颅内低压并发硬膜下血肿相关因素研究

方瑶;王谨;龚向阳

关键词:颅内低压, 血肿, 硬膜下, 危险因素, 病程
摘要:目的 研究自发性颅内低压(SIH)并发硬膜下血肿(SDH)的相关因素,为临床预防、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14年5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收治的177例SIH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筛选出符合条件患者145例纳入研究,分为SDH组和无SDH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调查性别、年龄、病程、血压、脑脊液压力、漏点数、漏点部位等因素与SIH并发SDH的关系.结果 145例患者中,29例SIH患者并发SDH(20.0%),其中男性占多数(62.1%,18/29);SDH组平均年龄(44.72±11.03)岁,无SDH组平均年龄(39.96±9.35)岁;SDH组平均病程(50.41±30.42)d,无SDH组平均病程(31.70±24.39)d.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男性、病程是SIH的危险因素;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男性[Exp(B)=3.636,95% CI1.559 ~8.482,P=0.003)、病程[Exp(B)=1.021,95% CI1.006 ~1.036,P=0.005]是SIH并发SDH的危险因素.病程超过18 d发生SDH的可能性显著提高,发生率提高到24.3%(26/107),显著高于病程≤18 d患者的SDH发生率[7.9% (3/38);x2 =4.716,P=0.030].结论 男性、病程是SIH患者并发SDH的危险因素,病程超过18d并发SDH风险随着病程延长不断增大.
中华神经科杂志相关文献
  • 侧支循环开放程度对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支架置入术后预后的影响

    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是重要的治疗手段[1].侧支循环开放程度一定程度上影响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表现,但侧支循环建立程度对于CAS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程度如何?我们就此问题整理我院CAS患者的术前及随访资料,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侧支循环开放程度与CAS患者术后预后的关系.

    作者:阿力木·吾甫尔;马建华;吐尔逊·沙比尔;蔡坚;周君;张小宁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表现为短暂性局灶性神经系统发作的烟雾病二例

    短暂性局灶性神经系统发作(transient focal neurological events,TFNE)早于1993年由Greenberg等[1]报告,是脑淀粉样血管病(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CAA)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近年来TFNE逐渐被认为是CAA的一种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以短暂性、反复发作、刻板的神经系统症状为主,可分为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主要的阳性症状包括有先兆的扩散性感觉异常、视觉刺激症状或肢体抽搐等;主要的阴性症状包括类似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如突发肢体无力、言语障碍或视力下降等,其影像学表现为皮质表面铁沉积(cortical superficial siderosis,cSS)或凸面蛛网膜下腔出血(convex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cSAH),预示CAA患者存在高风险的颅内出血[2-3].

    作者:马红玲;赵鑫;刘力峰;梁建华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夜间各时段睡眠质量与副交感神经强度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明确心肺耦合睡眠质量测评及基于时辰人体整体生理功能指数分析技术在睡眠健康测评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心肺耦合睡眠质量测评及基于时辰人体整体生理功能指数分析技术,对2014年7月至2016年12月中日友好医院临床医学研究所招募的242名志愿者进行晚9:00时到次日早9:00时的连续监测.根据心肺耦合睡眠质量总分将志愿者划分为3组(85 ~ 100分63名,60 ~ 84分80名,<60分99名),对各组志愿者进行睡眠质量和副交感神经强度测评比较及相关性分析.结果 心肺耦合整夜睡眠质量测评结果显示不同睡眠质量组熟睡比例(3组分别为52.78%±10.32%、43.99%±14.48%、20.95%±10.41%)、浅睡比例(3组分别为25.65%±7.81%、34.18%±12.71%、53.65%±14.81%)和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次/h,2.79±2.95、7.93±6.61、23.94±16.09)测评结果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t=-12.754 ~ 19.030,均P<0.01).基于时辰的睡眠质量测评结果显示,不同睡眠质量组23:00到次日5:00时段的熟睡比例、浅睡比例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不同睡眠质量组的副交感神经强度差异也存在统计学意义,熟睡比例与副交感神经强度存在正相关关系(r=0.508,P<0.05).结论基于时辰人体整体生理功能指数分析技术能评价和区分不同睡眠质量人群的夜间各时段的睡眠质量和副交感神经强度,是一种有效测评人群睡眠健康的工具.

    作者:陈博;朱宇清;龙杞;刘燕辉;朱嵘;魏育林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隐源性卒中的研究进展

    隐源性卒中(cryptogenetic stroke,Cs)是指经过标准评估或标准评估+高级评估后仍不能确定卒中病因,即可诊断为CS,在所有缺血性卒中中占10% ~ 40%[1-2].大多数CS源于没有查明的心脏病因[3],但因缺乏相关科学依据,在排除心房颤动的情况下,抗血小板治疗仍是大多数CS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案.目前临床上对CS的认识仍不足,我们就CS在定义、流行病学、病因与发病机制、诊断与检查评估和治疗方面的新进展作一综述,以增进临床医师对它的了解.

    作者:付琳;陈晓霞;王晓蓉;刘振国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环状RNA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

    人类重要的遗传信息以DNA的形式储存,其表达通过转录成RNA然后翻译为蛋白质实现.在人类基因组,仅有<2%的基因被翻译成为蛋白质,余98%被认为是“垃圾DNA”,但仍被转录为非编码RNA,包括转运RNA、核糖体RNA、核仁小RNA、微小RNA、小干扰RNA、小核RNA、细胞外RNA、piRNA、长链非编码RNA[1].

    作者:杨燕;孙大芳;孙祖真;郝延磊;吕占云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质子磁共振波谱与脑电图在无病灶颞叶癫痫定侧诊断中的价值对照研究

    目的 以脑电图定侧诊断结果为参考,探讨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在无病灶颞叶癫痫定侧诊断中的作用和价值.方法 收集2015年6月至2016年10月就诊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的临床诊断为颞叶癫痫且常规MRI检查阴性的33例患者作为癫痫组、33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进行海马区域1 H-MRS扫描和测量,并以头皮/视频脑电图的定侧结果为标准,评价N-乙酰天冬氨酸(NAA)/肌酸、NAA/(肌酸+胆碱)在颞叶癫痫定侧诊断中的作用.结果 健康对照组双侧海马区1 H-MRS显示NAA肌酸、胆碱/肌酸及NAA/(肌酸+胆碱)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取双侧海马区各检测指标的平均值为正常值.33例癫痫患者1H-MRS显示病侧海马区NAA/肌酸和NAA/(肌酸+胆碱)值明显降低,对侧海马区NAA/肌酸和NAA/(肌酸+胆碱)值亦降低.以脑电图定侧为标准,分别以NAA/肌酸和NAA/(肌酸+胆碱)作为指标进行定侧,发现谱线异常分别为28例和29例,异常率分别为85%和88%;定侧与脑电图一致分别为17例和18例,符合率为52%和55%;定侧相反分别为4例和6例,错误率为12%和18%;无法定侧分别为12例和9例,无法定侧率为36%和27%.二者的定侧结果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1H-MRS可以为无病灶颢叶癫痫诊断提供更方便、客观的诊断依据,与其他检查联合有利于颞叶癫痫的定侧诊断.NAA/肌酸和NAA/(肌酸+胆碱)对无病灶颞叶癫痫的定侧诊断效果没有明显差别,均可作为定侧标准.

    作者:宋双双;李伟;张丕宁;牛蕾;马敏阁;隋庆兰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青年反复卒中合并Castleman病一例

    Castleman病是一种罕见的慢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目前多认为是一种非特异性炎性反应,与病毒感染和自身免疫凋节障碍有关,可伴发多系统症状.临床上颈动脉夹层导致青年反复卒中合并Castleman病的病例在国内外尚无文献报道.我们报道1例本院收治患者的资料,并结合文献探讨Castleman病在卒中发生中的作用,供临床参考.

    作者:王蕾;张海宁;鞠维娜;孙莉;杨宇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以共济失调及周围神经损害为主要表现的军团菌感染二例

    军团菌感染机体后可引起以肺炎为主要表现的全身多系统损害,而以共济失调及周围神经受损为主要表现而肺部感染症状较轻的军团菌感染未见报道.我们将2例以共济失调及周围神经受累为主要表现的军团菌感染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郭琳琳;矫黎东;王向波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合并糖尿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后对比剂肾病的危险因素

    目的 研究合并糖尿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后肾功能改变情况并分析对比剂肾病(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CIN)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2年8月至2016年8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和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行DSA的871例脑梗死患者,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将其分成合并糖尿病组(n =178)与不合并糖尿病组(n =693).分析两组患者DSA术后3d肾功能相关指标变化情况和CIN发生率,根据合并糖尿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CIN情况分为CIN组(n=46)和非CIN组(n=132),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调查CI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DSA术后1、2和3d合并糖尿病组患者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ml·min-1·1.73 m-2)水平(81.94±9.38、75.36±8.21、84.43±9.72)均显著低于不合并糖尿病组(84.62±10.06、79.08±9.84、87.62±10.15,t 3.213、4.645、3.772,均P<0.050;合并糖尿病组血肌酐(μmol/L)和血清胱抑素C(cystatin,CysC,mg/L)水平(血肌酐:85.63±9.83、92.37±10.07、83.43±9.07;CysC:1.08±0.12、1.35±0.14、0.95±0.10)均显著高于不合并糖尿病组(血肌酐:81.36±8.98、87.84±9.85、80.31±8.64,t=5.548、5.448、4.253;CysC:0.97±0.11、1.21±0.12、0.88±0.09,t=11.677、13.400、9.043;均P<0.05).CIN在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的发生率为25.84%(46/178),显著高于不合并糖尿病患者[7.07%(49/693),x2=51.358,P=0.001].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DSA术后发生CIN的危险因素包含过敏史、血浆脑利钠肽、心力衰竭、原有肾功能不全、对比剂剂量、NIHSS评分、术前eGFR、术前血肌酐和术前CysC.结论 合并糖尿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DSA术后肾功能下降明显,CIN发生率高,过敏史、血浆脑利钠肽、心力衰竭、原有肾功能不全、对比剂剂量、术前eGFR、术前血肌酐和术前CysC是合并糖尿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DSA术后CIN发生的危险因素.

    作者:程媛媛;张云东;尹俊雄;冯阳;许础;卢龙;程飞飞;张雷;刘江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中华医学会第19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纪要

    中华医学会第19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于2016年9月22-25日在广东省广州市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华医学会和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办,广东省医学会和广东省医学会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承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协办.会议报到人数4 220人,收到投稿篇数3 787篇;参会代表和投稿数创历史新高.

    作者:张悦;彭斌;蒲传强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胚胎弯曲杆菌所致脑膜炎一例分析并文献复习

    目的 分析胚胎弯曲杆菌所致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分析天津市海河医院2016年9月收治的1例胚胎弯曲杆菌致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以“胚胎弯曲杆菌或胎儿弯曲杆菌”联合“脑膜炎”等关键词在维普、中国知网等数据库进行检索.在PubMed数据库以“Campylobacter fetus,meningitis”关键词进行检索,共获取51篇英文文献,时间从1962-2016年,排除婴幼儿感染及非脑膜炎感染,终获得17篇文献.复习并分析本例以及文献中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 目前经文献报道共有20例胚胎弯曲杆菌所致脑膜炎患者,合并本例患者,共计21例患者,其中男性19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47岁(23~84岁),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部分患者可出现意识改变,脑脊液表现为白细胞及蛋白升高,葡萄糖正常或轻度降低.酗酒、糖尿病及免疫低下为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脑脊液及血液细菌培养阳性可确诊.抗生素治疗需延长治疗时间至4周及以上,预后良好.结论 胚胎弯曲杆菌致脑膜炎在临床上极为罕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抗生素治疗有效,预后良好.

    作者:李倩;赵玉;王义义;吴敏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快发病性肌张力障碍-帕金森综合征一例

    快发病性肌张力障碍-帕金森综合征(rapid-onset dystonia-parkinsonism,RDP)即肌张力障碍12型(DYT12)是一种罕见的运动障碍疾病,由编码钠钾ATP泵α3亚基的基因——ATP1 A3突变所致,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具有不全外显率[1].目前国外已报道多个RDP家系和散发病例,而国内仅报道1例儿童期起病的患者[2],尚无成人起病的相关报道.我们报道1例临床表现典型、经基因检测确认的成人起病的RDP病例,以增加临床对本病的认识.

    作者:马俊;范思远;柳青;万新华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表现为静脉窦血栓形成和上腔静脉闭塞的白塞病一例

    白塞病(Beh(c)et's disease)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血管炎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各种类型血管及全身多个系统.白塞病致腔静脉闭塞及并发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CVT)的发生率均较低[1-2],而白塞病患者同时出现以上两种表现国内尚未见报道.我们报道1例出现颅内静脉窦、右侧颈内静脉、上腔静脉弥漫性血栓形成,并出现肺部表现,经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抗凝治疗后预后良好的病例.

    作者:任金岩;王东明;郑娟;孙宇;王玲玲;于群涛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颅内压增高伴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七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颅内压增高(IH)伴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预后等.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住院的IH患者进行筛查,发现7例合并ET,对此7例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等进行分析.结果 IH合并ET以青中年女性多见,多亚急性或慢性病程,IH早期易被误诊为视神经炎等疾病.7例患者的中位血小板计数为559×109/L,中位白细胞计数为10.30×I09/L.首发症状以发作性黑矇(4例)多见.头颅MRI显示6例有空蝶鞍,脑CT静脉成像/DSA提示3例有静脉窦血栓.对7例患者均给予降颅压等对症治疗,5例予ET针对性降细胞治疗,结果6例病情缓解,1例恶化死亡.结论 IH早期易被误诊.IH合并ET以女性多见,且易并发颅内静脉窦血栓.对此类患者除进行降颅压等对症治疗外,还需要进行ET针对性降细胞治疗.

    作者:孟超;景筠;王佳伟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中重度脑白质疏松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出血转化及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中重度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与前循环梗死静脉溶栓患者脑出血转化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连续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3月于我院急诊科或神经内科(发病4.5h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前循环梗死患者78例.所有患者均为首发脑梗死且溶栓后完善头颅MRI检查(包含DWI及FLAIR);根据Fazekas量表评分将其分为LA组和无LA组,比较两组间的一般资料及临床特征;观察患者90 d预后情况,并分析脑白质疏松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在78例脑梗死患者中,合并LA者24例(30.8%),无LA者54例(69.2%).LA组中静脉溶栓后脑出血转化发生率为33.3%(8/24),无LA组为11.1% (6/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5.571,P=0.018);而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6.7% (4/24)及5.6%(3/54),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304,P=0.129).LA组3个月内卒中的复发比例高于无LA组[20.8%(5/24)与5.6% (3/54)],但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x2=3.850,P=0.050);在肢体运动功能恢复[(92.3±3.4)分与(72.9±7.8)分;t=22.345,P<0.01]和90 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0~2分的患者比例[83.3% (45/54)与50.0% (12/24),x2=9.383,P=0.002)方面,无LA组明显优于LA组.LA组患者的年龄[(73.7±6.7)岁与(61.3±10.6)岁,t=6.567,P=0.012]也明显高于无LA组.通过发病后90 d随访发现,在78例患者中,有预后良好者57例(73.1%),预后不良21例(26.9%),预后不良患者中死亡6例(7.7%).其中,预后不良患者合并LA[57.1%(12/21)与21.1% (12/57),x2=9.383,P=0.002]、存在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66.7%(14/21)与35.1%(20/57),x2=6.224,P=0.013]以及3.0~4.5 h内溶栓的比例[71.4%(15/21)与38.6%(22/57),x2=6.634,P=0.010]更高,年龄[(72.8±7.9)岁与(61.5±11.7)岁,t=4.423,P=0.039]、闭塞部位血管管径[66.7%(14/21)与38.6%(22/57),x2=4.865,P=0.027]及梗死面积[52.4%(11/21)与12.3%(7/57),x2=14.053,P=0.001]更大,入院时NIHSS评分[(16.9±6.7)分与(9.5±4.5)分,t=5.426,P=0.022]亦更高.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中重度脑白质疏松(OR=4.564,95% CI1.199~67.724,P=0.033)是影响静脉溶栓患者90 d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 脑梗死合并中重度LA患者静脉溶栓后的出血转化发生率高,发病90 d后肢体运动功能恢复较差.中重度LA是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刘艳艳;张敏;恽文伟;周先举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良性颞叶癫痫研究进展

    良性颞叶癫痫(benign temporal lobe epilepsy,BTLE)是指服用或未服用抗癫痫药物下长期无发作的一类颞叶癫痫[1],一般定义为至少1~2年无发作[2-7].目前人们多关注药物难治性颞叶癫痫(RTLE),对BTLE的研究较少,且以往研究对BTLE的诊断标准存在一定差异,这导致人们对BTLE认识不够深入.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部分颞叶癫痫患者对药物反应良好,我们就BTLE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增进人们对它的认识.

    作者:陈聪;汪珊;王爽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自发性颅内低压并发硬膜下血肿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 研究自发性颅内低压(SIH)并发硬膜下血肿(SDH)的相关因素,为临床预防、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14年5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收治的177例SIH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筛选出符合条件患者145例纳入研究,分为SDH组和无SDH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调查性别、年龄、病程、血压、脑脊液压力、漏点数、漏点部位等因素与SIH并发SDH的关系.结果 145例患者中,29例SIH患者并发SDH(20.0%),其中男性占多数(62.1%,18/29);SDH组平均年龄(44.72±11.03)岁,无SDH组平均年龄(39.96±9.35)岁;SDH组平均病程(50.41±30.42)d,无SDH组平均病程(31.70±24.39)d.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男性、病程是SIH的危险因素;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男性[Exp(B)=3.636,95% CI1.559 ~8.482,P=0.003)、病程[Exp(B)=1.021,95% CI1.006 ~1.036,P=0.005]是SIH并发SDH的危险因素.病程超过18 d发生SDH的可能性显著提高,发生率提高到24.3%(26/107),显著高于病程≤18 d患者的SDH发生率[7.9% (3/38);x2 =4.716,P=0.030].结论 男性、病程是SIH患者并发SDH的危险因素,病程超过18d并发SDH风险随着病程延长不断增大.

    作者:方瑶;王谨;龚向阳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糖调节受损对周围神经大小纤维功能的影响

    目的 对糖调节受损(IGR)患者应用神经传导检测(NCS)评价大纤维功能,应用皮肤交感反应(SSR)、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CHEP)评价小纤维功能,分析其周围神经病的发生情况及神经损害特点.方法 按照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糖代谢状态分类标准,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的IGR患者120例,根据空腹及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后2h血糖水平将患者分为空腹血糖受损(IFG)组(37例)和糖耐量异常(IGT)组(83例),同期选择来我院健康体检者60名作为对照.应用Keypoint.net (Medoc Ltd)肌电图仪进行一侧正中神经、尺神经、胫后神经、腓总神经、腓肠神经NCS、四肢SSR检测;应用CHEP刺激器,进行一侧手背、小腿皮肤CHEP检测;同时应用密歇根神经病变筛查表(MNSI)对IGR患者进行评价.结果 (1)IGR组MNSI评分(MNSI评分>2分)异常率为18.3% (22/120),NCS异常率为22.5% (27/120),SSR异常率为39.2% (47/120);IFG组3项异常率分别为8.1%(3/37)、13.5% (5/37)、29.7% (11/37),IGT组为22.9%(19/83)、26.5%(22/83)、43.4% (36/83).(2)与对照组相比,IGT组胫后神经、腓肠神经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减低[1.3(0.1,1.9) μV与1.4(1.1,3.2)μV,Z=-3.05,P=0.002;(10.5±2.0)μV与(7.6±1.9)μV,=0.60,P=0.001],IFG组神经传导各参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与对照组相比,IFG组下肢SSR波幅减低[0.7(0.4,0.8)mV与0.8(0.6,1.0) mV,Z=-2.95,P=0.003],手背、小腿刺激CHEP波幅减低[(63.0±10.0)μV与(52.4±15.3) μV,t=0.61,P=0.003;(44.7±12.5)μV与(28.2±10.6)μV,t=0.31,P=0.000],IGT组上、下肢SSR波幅减低[1.1(0.5,2.2) mV与1.3(0.7,2.6)mV,Z=-2.12,P=0.030;0.4(0.2,0.8) mV与0.8(0.6,1.0)mV,Z=-5.96,P=0.000],手背、小腿刺激CHEP波幅减低[(63.0±10.0) μV与(38.7±13.5) μV,t=0.37,P=0.000;(44.7±12.5) μV与(21.9±13.6) μV,t=0.35,P=0.000].结论 IGR患者存在周围神经损害,且IGT患者神经损害的发生率大于IFG患者;神经电生理方法较临床评分能够更早发现周围神经损害.IFG患者只存在小纤维损害,而IGT患者表现为大、小纤维损害,以小纤维和下肢感觉神经纤维为主,表现为神经轴索损害,且具有长度依赖性.

    作者:刘娜;张哲成;田丽;朱炬;张静;孙晓慧;李倩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第11次全国神经肌肉病学术会议纪要

    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办,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肌肉病学组及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肌电图与临床神经生理学组承办,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协办的第11次全国神经肌肉病学术会议于2017年5月4-6日在长沙召开.

    作者:罗月贝;杨欢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我国脑卒中流行状况及其防控策略

    脑卒中因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给社会和家庭均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近年经济发达国家脑卒中的发病率、死亡率存在一定下降趋势,而在中低收入国家却持续上升[1].近年来,脑血管病在我国已升至首位疾病死亡原因[2].因此,了解我国脑卒中的流行现状,并依此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防控策略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作者:孙海欣;王文志 刊期: 2017年第12期

中华神经科杂志

中华神经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