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重症肌无力患者骨骼肌25 000蛋白含量分析

任惠民;黄俊;周志刚;陈向军;吕传真

关键词:重症肌无力, 肌, 骨骼, 糖蛋白类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肌无力(MG)患者骨骼肌25 000蛋白质的减少是否具有特异性.方法用Guba-Straub solution (myosin 提取液) 提取21例正常(骨折对照者)肌肉,18例MG患者肌肉及20例其他神经肌病患者肌肉的蛋白,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分析蛋白成分,以伴刀豆凝集素/辣根过氧化物酶(ConA/HRP)联合反应检测糖蛋白.结果 SDS-PAGE电泳图谱显示,相对分子质量约25 000的蛋白质谱带浓度在MG肌肉中明显低于正常对照肌肉和其他神经肌病肌肉.正常肌肉该蛋白谱带密度为3.4±1.5,MG肌肉为1.6±0.7,其他神经肌病肌肉为3.7±1.5;正常与其他神经肌病肌肉中25 000蛋白质水平几乎没有差异(P=0.899),但两者该蛋白质水平与MG肌肉差异非常明显(P<0.001).电泳分析亦表明25 000蛋白质与乙酰胆碱受体分子无关.糖蛋白检测揭示相对分子质量25 000蛋白质为糖蛋白.结论 (1) MG肌肉中25 000蛋白质水平特异性地低于正常肌肉和其他神经肌病肌肉,提示该蛋白可能与MG发病或发展有关;(2)25 000蛋白质是一种糖蛋白,但不是乙酰胆碱受体蛋白.
中华神经科杂志相关文献
  • 局灶性缺血再灌注鼠脑血小板活化因子受体基因的表达

    目的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受体基因的表达变化规律及其机制.方法应用RT-PCR技术检测大脑中动脉(MCA)线栓闭塞再通后不同时相MCA供血区皮质PAF受体基因的表达,同时用放免法测定对应PAF值.结果单纯缺血90 min时,缺血区皮质PAF受体mRNA含量并无显著变化,密度比值为0.92±0.13;再灌注6 h明显降低(0.77±0.08),48 h低(0.54±0.10),随后逐渐回升;再灌注第6天时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对应时相缺血区皮质PAF值(pg/g),单纯缺血组为2 802±374,再灌注12 h高峰,24 h降至对照组水平(752±163).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可致PAF受体基因表达异常,推测与内源性PAF水平升高有关.

    作者:张雄;王伟;阮旭中;袁成林;张桁忠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内囊后肢腔隙性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

    腔隙性梗死临床较常见,约占脑梗死的20%,Fisher将其分为21种临床综合征,其共同特点是病情轻微、症状单一、预后较好.发生在内囊后肢的腔隙性梗死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现就我们观察的31例病人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以期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作者:王维治;朱雨岚;付红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难治性癫痫的诊断和治疗

    难治性癫痫是指临床经过迁延,对抗癫痫药物治疗反应差的癫痫;儿童以Lennox-Gastaut综合征,成人以难治性颞叶癫痫为代表.真正的难治性癫痫仅为癫痫人群中的一小部分,约占20%~25%.用严格的定义来规范难治性癫痫是因为近20余年来外科手术已成为难治性癫痫治疗的一种重要手段,选择癫痫灶切除的患者应符合难治性的标准.不应将凡是治疗效果不佳者均归入难治之列.临床实践证明,只要通过及时而正确的诊断及合理的治疗,大部分癫痫发作均有可能得到缓解乃至痊愈.

    作者:吴立文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猫大脑中动脉闭塞后缺血脑组织早期葡萄糖代谢的研究

    目的通过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PET)检查,了解猫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后缺血区脑组织葡萄糖代谢的变化.方法经眶电凝猫左侧MCA,制成永久性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在电凝MCA前15 min,静脉注射18氟化脱氧葡萄糖(fluorine-18-fluorodeoxyglucise,18FDG),MCAO后15 min、1 h、3 h及6 h分别行18FDG-PET数据采集,并与对照组及对侧相应区域比较,以了解MCAO早期缺血脑组织葡萄糖代谢的变化;同时行神经功能评分及病理学检查,以证实梗死范围.结果脑缺血后,左侧MCA皮层分布区的葡萄糖代谢明显增高,且随着时间的延长该代谢增高区逐渐集中;病理检查证实,该代谢增高区与缺血区相一致,其后的浓聚区即为坏死中心区.结论脑缺血后,脑组织缺血区早期出现葡萄糖代谢增高现象,与以往报道的脑缺血PET的实验结果相反.

    作者:张运周;朱克;尹岭;王鲁宁;尹大一;田嘉禾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为期刊的学术水平进一步提高而奋斗

    作者:陈清棠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五届全国超声治疗学术会议征文启示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癫痫磁共振功能成像研究进展

    实现对癫痫病灶更精确的功能定位,始终是癫痫病学为关注的研究方向之一.为达到这一目的,临床上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如神经电生理、神经影像学和近10来年发展起来的功能影像技术等.

    作者:张熙;李舜伟;吴立文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线粒体CO2基因片段的突变分析

    长片段和短片段的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已经成为监测DNA片段缺失的常用手段,2000年,我们利用PCR及巢式PCR技术扩增了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29例老年人(65~84岁)的编码910 bp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Ⅱ的mtDNA片段(CO2),通过扩增片段的多态性分析和CO2片段的序列分析进一步探讨CO2基因缺失、重排和碱基突变在A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作者:邱小忠;陈瑗;周玫;郭明秋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大鼠前脑不全缺血再灌注后海马区β-淀粉样蛋白的表达

    目的观察大鼠不全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海马区神经细胞死亡及β-淀粉样蛋白(Aβ)的表达.方法应用HE和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观察大鼠2条血管闭塞致大脑不全性缺血再灌注后6 h及2、3、7、14和35 d不同时间海马区神经细胞死亡和Aβ的表达.结果大鼠不全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3 d后,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发生迟发性死亡;再灌注2 d后,Aβ的表达开始增强(A值为0.082±0.011);再灌注7 d达到高峰(A值为0.175±0.024), 35 d时消失(A值为0.012±0.003).结论大鼠短暂性不全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发生迟发性死亡,同时Aβ表达上调,提示Aβ可能在再灌注损伤后海马CA1区神经细胞迟发性死亡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邢昂;王乃东;谭兰;韩仲岩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与线粒体功能障碍

    大量研究表明,线粒体在细胞凋亡与坏死这二种死亡形式中起重要作用.在神经元死亡中,根据初损伤的程度不同,这二种死亡形式可以同时存在也可以相继发生.细胞的能量储备在这二种死亡形式中起重要作用.如果损伤程度相对轻微,ATP保留,则发生凋亡;若损伤严重,ATP耗竭,则细胞死亡,如谷氨酸引起的兴奋毒损伤可以引起细胞凋亡与坏死.谷氨酸和NMDA(N-甲基-D-天冬氨酸)可以使细胞膜持续去极化,能量耗竭,终引起细胞死亡.谷氨酸介导的兴奋毒损伤中线粒体需摄取Ca2+,NMDA受体的激活可导致线粒体内Ca2+水平的快速增加以及大量自由基和NO的产生[1,2].

    作者:康静琼;朱遂强;阮旭中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散发性帕金森病Parkin基因突变检测

    日本学者发现家族性青少年型帕金森病(AR-JP)存在Parkin基因外显子缺失,其他学者相继报道了AR-JP及早发帕金森病(EOPD)家族存在Parkin基因新的外显子缺失及点突变.Parkin基因及蛋白功能研究表明,Parkin基因突变可能在部分家族性帕金森病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徐严明;刘焯霖;陈彪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发作间痫样放电对大鼠情感行为及空间学习记忆的影响

    目的观察发作间痫样放电(IED)对大鼠情感行为及空间学习和记忆的影响.方法在大鼠海马快速电点燃后13 d,反复惊厥阈下电刺激海马,并通过旷场活动性、拒俘反应性观察和Morris水迷宫训练,动态检测实验动物情感行为与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改变.结果电点燃后14 d,IED可致实验动物旷场活动性明显减少[正常对照(17.3±3.6)分;IED动物(4.6±1.3)分,P<0.01],拒俘反应性显著增强[正常对照(1.49±0.31)分;IED动物(3.94±0.81)分,P<0.01];大鼠Morris水迷宫训练潜伏期明显延长[正常对照(32±7) s;IED动物(47±10) s,P<0.05],空间定向能力测试时在水迷宫的4个象限中无目的漫游.结论无明显惊厥行为的IED可引发或加重实验动物活动习性改变、警觉水平增高、惊恐行为、环境适应能力下降,及短暂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受损.

    作者:王庆松;杨仕柏;张汝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石杉碱甲增强记忆障碍者语词记忆能力的临床研究

    记忆障碍是神经内科常见疾患,特效治疗药物缺乏.近期一些临床研究发现石杉碱甲(hup A)作为新类型胆碱酯酶抑制剂对衰老性遗忘症和Alzheimer病有效,但是病例间疗效差异大.为进一步探讨这种差异可能的因素以及hup A的作用环节,我们采用自身交叉双盲给药法对50例记忆功能障碍者语词记忆能力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作者:常蜀英;刘萍;陈世铭;王中孝;曹起龙;王富贵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视频脑电图在假性癫痫发作诊断中的价值

    假性癫痫发作系指在各种诱因下(情绪原因为主)出现的类似癫痫发作的非癫痫发作,常易误诊.现将我院经视频脑电图监测诊断的16例假性癫痫发作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16例癫痫患者比较,探讨视频脑电图鉴别假性癫痫的价值.

    作者:易兴阳;潘光强;张顺开;余昌明;林瑞声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帕金森病分子生物学和临床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一种缓慢发生的选择性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丧失和纹状体多巴胺含量显著减少的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症状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张力增高和姿势平衡障碍为主要特征,严重影响患者的运动和生活能力,并导致残障.其发病率为(4.5~21.0)/10万人,患病率在欧美为(65.6~187.0)/10万人,国内报道(15.0~119.0)/10万人, 位居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第2位,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2.0%以上,保守估计我国现有PD患者已数百万.

    作者:陈彪;邹海强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重症肌无力患者骨骼肌25 000蛋白含量分析

    目的探讨重症肌无力(MG)患者骨骼肌25 000蛋白质的减少是否具有特异性.方法用Guba-Straub solution (myosin 提取液) 提取21例正常(骨折对照者)肌肉,18例MG患者肌肉及20例其他神经肌病患者肌肉的蛋白,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分析蛋白成分,以伴刀豆凝集素/辣根过氧化物酶(ConA/HRP)联合反应检测糖蛋白.结果 SDS-PAGE电泳图谱显示,相对分子质量约25 000的蛋白质谱带浓度在MG肌肉中明显低于正常对照肌肉和其他神经肌病肌肉.正常肌肉该蛋白谱带密度为3.4±1.5,MG肌肉为1.6±0.7,其他神经肌病肌肉为3.7±1.5;正常与其他神经肌病肌肉中25 000蛋白质水平几乎没有差异(P=0.899),但两者该蛋白质水平与MG肌肉差异非常明显(P<0.001).电泳分析亦表明25 000蛋白质与乙酰胆碱受体分子无关.糖蛋白检测揭示相对分子质量25 000蛋白质为糖蛋白.结论 (1) MG肌肉中25 000蛋白质水平特异性地低于正常肌肉和其他神经肌病肌肉,提示该蛋白可能与MG发病或发展有关;(2)25 000蛋白质是一种糖蛋白,但不是乙酰胆碱受体蛋白.

    作者:任惠民;黄俊;周志刚;陈向军;吕传真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多巴胺D2、D3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震颤遗传易患性的相关性研究

    原发性震颤(ET)是一种其病因与多种因素相关、较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遗传因素是其中之一.研究证实ET与帕金森病(PD)是相关联的疾病,二者的震颤发生机制相似,均与中枢多巴胺能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相关,并且,ET疾病基因FET1染色体区带与多巴胺D3受体(DRD3)基因位置相一致.为此,我们通过病例-对照设计,研究了DRD2、DRD3基因多态性与ET遗传易患性的相关性.

    作者:柳四新;唐北沙;严新翔;沈璐;江泓;杨期明;杨晓苏;金丽娟;黄赣湘;刘罗坤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无症状性微小脑出血的研究

    长期应用阿司匹林和华法令等抗血栓类药物可增加颅内出血的危险.但是,到目前为止,已知的危险因素均不足以预测抗栓治疗患者发生颅内出血的个体危险性.利用梯度回波磁敏感核磁共振成像(gradient-echo MRI)对颅内出血灶的敏感性,预测抗血栓治疗患者发生颅内出血的危险.

    作者:刘俊艳;黄家星;陈宇亮;高山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事件相关电位N270在揭示帕金森病患者轻度认知损害中的应用

    目的寻找揭示帕金森病患者轻度认知损害的敏感指标.方法 30例非痴呆帕金森病患者和34名年龄匹配的正常对照参与本研究.成对的刺激(S1和S2)依次呈现,共有两种类型:(1) S1和S2颜色匹配;(2) S1和S2颜色冲突.受试者比较S1和S2颜色是否相同,同时在头皮记录事件相关电位.结果无论患者组还是对照组:颜色匹配时,S2 诱发出P100、 N150、 P180、N200和P300;冲突时,在N200后P300前又出现了另一个负波--N270.两组间N150的潜伏期以及振幅均无显著性差异.患者组N270的峰潜伏期长于对照组[P3,患者组(317±37)ms,对照组(298±31) ms];振幅低于对照组[P3,患者组(-3.1±2.5) μV,对照组(-4.6±2.9) μV].患者组P300的峰潜伏期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仅峰振幅低于对照组.结论非痴呆帕金森病患者存在认知功能损害,N270在检测这一认知损害时比P300更敏感.

    作者:王玉平;王惠军;王德泉;崔莉莉;田书娟;张媛媛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痉挛性斜颈381例临床分析

    自1969~1998年我院收治痉挛性斜颈(ST)381例,男227例,女154例(1.5∶1.0),平均年龄为39岁.现就其临床表现分析如下.

    作者:陈信康;马安保;林少华;黄汉添;裴圣广;姬绍先;梁健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中华神经科杂志

中华神经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