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生炫;单毅华;艾训平;熊云彪
Dandy-Walker综合征(DWS)又称先天性第四脑室中、侧孔闭锁,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先天畸形.病理改变主要包括小脑蚓部发育不全、第四脑室呈囊性扩大和幕上脑积水,临床表现有颅内压增高、小脑性共济失调、语言障碍、走路不稳、智力低下等[1-2].贵阳市金阳医院神经外科自2010年8月至2013年5月共收治5例DWS,采用神经内镜行囊肿-脑室造瘘及第三脑室底部造瘘术(ETV)治疗,现报告如下.
作者:曹楚南;桂松柏;田军;甘鸿川;赵亮;初君盛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中央沟区脑膜瘤显微外科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42例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中央沟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效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36例全切(Simpon Ⅰ,Ⅱ级),6例次全切(SimponⅢ,Ⅳ级),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新发暂时性肢体肌力或感觉障碍8例,均于术后2周内恢复.随访3~60个月,术前已有肢体肌力障碍的12例中有10例于术后6个月内恢复正常,1例无变化,1例加重;术前有癫痫的10例患者,行系统抗癫痫治疗,术后均无癫痫发作;次全切病例中,2例有肿瘤再长,1例行二次手术,1例选择放疗.失访4例.结论 中央沟区脑膜瘤与中央沟静脉、上矢状窦、中央区皮质等重要结构关系密切,但精细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作者:王军;姚长义;王运杰;郭宗泽;欧绍武;邢德广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单侧入路一期手术夹闭急性期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手术时机、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1月18例38个颅内多发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18例均采取急性期一侧入路一期手术夹闭多发动脉瘤,原则是先处理破裂动脉瘤,再处理未破裂动脉瘤.结果 38个动脉瘤均在急性期行一侧入路一期手术夹闭.术后恢复良好14例,轻度残疾2例,重度残疾1例,植物生存l例,无死亡病例.18例经3D-CTA和(或)DSA复查,未见动脉瘤残留或再通.结论 正确判断责任动脉瘤并首先处理,根据动脉瘤的部位、患者身体状况等选择急性期一侧入路一期手术可达到良好效果.
作者:汪璟;鲁晓杰;季卫阳;陆凤旗;钱硕;丁鸭锁 刊期: 2013年第12期
血管外膜细胞瘤(Hemangiopericytoma,HPC)是一种颅内少见肿瘤,由于其具有复发及转移的趋势,近年来诸多国内外学者围绕着减少复发转移、延长生存期,对颅内HPC的治疗策略及预后因素做了深入研究,现综述如下.一、临床表现及病理中枢神经系统HPC与脑膜瘤不同源,HPC起源于毛细血管上的Zimmerman细胞[1],具有生物学侵袭性,可原位复发和远处转移.2007年WHO分级将HPC定义为WHOⅡ级,将间变型HPC定义为WHOⅢ级[2].
作者:杨阳;吴震;张俊廷 刊期: 2013年第12期
患者 女,8岁.因“间歇性头痛,伴呕吐、行走不稳4个月余,加重8d”就诊.头颅MRI提示孤立性第四脑室并梗阻性脑积水(图1a),脑脊液电影提示中脑导水管返流消失.临床诊断:孤立性第四脑室并梗阻性脑积水.行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中脑导水管成形术.术中见中脑导水管第三脑室开口处有隔膜封闭(图1b),用双极电灼隔膜与第四脑室贯通.术后症状消失,7d复查MRI示双侧脑室、第三和四脑室较术前缩小.脑脊液电影示中脑导水管返流恢复,痊愈出院.随访4个月,无异常不适.
作者:黄生炫;单毅华;艾训平;熊云彪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PD)丘脑腹中间核(Vim)毁损术中靶点的定位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行Vim毁损的PD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定位方法,即术中测量MRI定位片中第三脑室宽度、AC-PC线的长度,并据此对标准靶点的坐标做出相应调整,再通过术中电生理刺激对靶点位置进行二次调整.结果 34例患者的平均连合间径长度及第三脑室宽度与立体定向图谱中的相应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其中9例根据MRI定位片对靶点进行预调整,电生理刺激有7例参数满意,2例行二次调整;余25例电刺激后有6例进行二次调整.术后所有患者震颤明显改善.结论 根据MRI定位片中第三脑室宽度及连合间径长度结合标准脑立体定向解剖图谱对Vim进行预定位,再通过术中电生理刺激对靶点位置进行调整,可提高靶点定位的精确性及手术疗效.
作者:刘将;魏祥品;傅先明;牛朝诗;李光群;汪业汉 刊期: 2013年第12期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按照侵犯部位不同、出血与否,临床主要表现为癫痫、神经功能缺损甚至意识障碍等.位于桥臂的病变临床可表现为桥臂综合征,但诱发三叉神经痛的病例鲜有报道.本文为1例顽固性三叉神经痛的海绵状血管瘤,经枕下乙状窦后开颅小脑水平裂入路将其切除,现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作者:陈拓宇;张玉琪;左焕琮 刊期: 2013年第12期
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自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332例外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其中男270例,女62例,其中哈萨克族213例,汉族119例;年龄4~93岁,10岁以下28例,10 ~ 19岁21例,20~29岁73例,30~39岁74例,40~49岁58例,50~59岁41例,60~69例19例,70岁以上18例.颅脑损伤主要外部因素有:骑马摔伤多见,占57%,主要是哈萨克族患者;摩托车摔伤其次,占36%;车祸,占5%;其他:高山坠落伤、殴打外伤、锐器或钝器刺伤或击伤、工地重物坠落伤、工具击伤、矿爆裂伤等.
作者:夏依木拉提·夏依马尔旦;梅拉·哈万;阿依恒·曲库尔汗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颅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和综合治疗.方法 回顾性总结1995年4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16例经病理证实的颅骨巨细胞瘤,并结合文献对本病的特点和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16例患者中肿瘤位于蝶骨8例、颞骨7例、枕骨1例.临床表现主要有头痛、脑神经受累症状等.全切除6例,未全切除10例.共随访到14例,平均随访30.75个月,其中1例因肿瘤复发而死亡;3例肿瘤复发,10例无明显复发.结论 颅骨巨细胞瘤临床十分罕见,其症状与肿瘤的发生部位密切相关.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应力求完全切除.对于未能全切的病例,术后放疗的效果肯定且不良反应罕见.目前较少应用化疗,其方案和疗效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张振宇;徐健;程海霞;陈旦麒;钟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对于一侧大脑半球后象限(颞、顶、枕叶)起源的癫痫,多选择病灶切除或保留运动皮层的多脑叶切除术.作者对2例大脑半球后象限癫痫患者实施后象限切开术,随访1年以上,癫痫发作完全停止.现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作者:尹绍雅;冯梅;李清云;张雪青;岳伟;赵爱军;刘清军;张玉琴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岛叶癫痫患者的临床特点和痫性放电的传播途径.方法 回顾性分析通过多种术前评估手段(病史、影像学、头皮脑电图和颅内电极脑电图),证实发作起源于岛叶或岛盖的7例患者,对其发作症状、头皮脑电图和颅内电极脑电图的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共记录到101次发作,3例头皮脑电图表现为发作起始于中后颞区,5例行颅内电极埋置.颅内脑电图监测显示,癫痫样放电自岛叶起始后,传导存在多种路径.结论 岛叶参与了多种致痫网络,发作症状及放电传导形式多样,但初始症状及异常放电仍有其独特的表现.
作者:梅珊珊;李云林;刘庆祝;郑苏;马康平;郑瑞峰;代金东;易林华;张景 刊期: 2013年第12期
脑室外中枢神经细胞瘤(extraventricular neurocytoma,EVN)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细胞肿瘤,发 生于鞍区的EVN更为罕见,目前全世界报道仅有 2例,现将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1例EVN,并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作者:陈思源;季楠;王军梅;王博;于书卿;王集生 刊期: 2013年第12期
帕金森病多发于中老年人,是以肢体震颤、肌肉僵直、运动起动困难、姿势反射丧失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1817年由英国医生James Parkinson正式报道.早期帕金森病的外科治疗均为探索性,手术靶点五花八门,经过实践有些失败,有些虽可使僵直、震颤得到消失,但带来严重的不良反应而以失败告终.此后,通过总结经验和教训,进一步加深对大脑解剖、帕金森病的病理和生理认识,促进神经外科医生寻找更安全和有效的外科治疗技术.
作者:傅先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PD)与肌张力障碍(Dys)内苍白球(GPi)神经元振荡活动特点.方法 13例PD患者、6例Dys患者行GPi毁损术或刺激电极埋植术时应用微电极记录技术采集神经元电活动.峰间隔、峰间隔变异系数和功率谱分析神经元放电及振荡活动特点.结果 在PD 124个神经元中40.3%伴有振荡活动,17.7%为震颤节律,22.6%为β节律,主要分布在距靶点3.5 mm处.在Dys 78个神经元中24.4%伴有振荡活动,14.1%为低频节律,10.3%为β节律,主要分布在距靶点6.1 mm处.β振荡活动神经元比例和频谱PD都高于Dys(P<0.05).结论 GPi腹后侧是改善PD的佳靶点,而背旁侧可能有效改善Dys,支持运动障碍病病理生理假说.
作者:崔滨;庄平;张宇清;李建宇;李勇杰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颅内段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初步分型及介入治疗策略.方法 按照动脉瘤与小脑后下动脉(PICA)的位置关系以及对侧椎动脉的发育情况进行初步分型,并根据分型选择合适的介入治疗方法.结果 31例颅内段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中,完全栓塞21例,部分栓塞9例,未栓塞1例.其中闭塞椎动脉10例,随访造影动脉瘤均无复发;支架辅助栓塞18例,术后随访造影明显复发2例,瘤颈部复发2例;2例直接栓塞无复发;保守治疗1例未复查造影.结论 通过对颅内段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合理分型,可为介入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王益华;王志刚;王成伟;丁璇;王小飞 刊期: 2013年第12期
患者男,44岁.以“反复腰部酸痛伴双下肢麻木、疼痛3年”入院.查体:腰椎活动稍受限,L4棘突压痛、叩击痛,双下肢麻木、疼痛、皮肤感觉对称、稍减退,各肌肌力、肌张力正常.MRI示:L4水平椎管内(硬膜下)偏右侧可见一类圆形异常信号肿块影,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外缘见环状低信号改变,其直径约为1.7 cm,其内信号不均匀,增强后病灶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相应的马尾神经呈明显受压改变.诊断:L4水平椎管内略偏右侧处占位性病变,考虑神经源性肿瘤(图1a).术中见肿物位于椎管(硬膜下)的右背侧,沿长轴游离生长,肿瘤质软,血供一般,边界清楚,大小1.5 cm ×1.5 cm×1.5 cm,自一条神经根长出,明显压迫其余神经根.病理(图1b):光镜示肿瘤细胞呈小梁状,菊形团排列,细胞核圆形,核染色质较细,核分裂可见(2个/10 HPF);免疫组化(图1c,d):上皮源性标记:CAM5.2(+);CK弱(+);EMA(-);神经内分泌标记:CD56(+);CgA(+);SYN弱(+);其他:CD99(+),S100部分阳性,GFAP(-);MIB-1LI5%,P53(+,4%).病理诊断:神经内分泌癌(非典型类癌、G2级).术后排除其他系统转移癌可能,考虑为肿瘤原发.
作者:叶忠兴;林元相;王行富;吴赞艺;王丰;吴仰宗 刊期: 2013年第12期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神经外科事业在各种新知识、新技术的推动下,正以快速的步伐向前迈进.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以下简称研究所)一直紧紧围绕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神经系统重大疾病进行科学研究,在世界上享有较高声誉.本文通过分析研究所科技人员队伍现状,以及近5年来中标课题与课题负责人年龄、职称和学历等方面关系,总结工作经验,发现存在问题,探讨如何吸引、培养、凝聚神经外科人才,加强对青年神经外科人才的培养,推进神经外科人才队伍的建设,不断提升未来竞争力,与世界神经外科发展齐头并进.
作者:邹丽娟;石微微;李艺影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难治性癫痫患者中局灶性脑皮质发育不良(FCD)不同病理学类型与头皮脑电图(EEG)癫痫样放电形态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术后病理学证实为FCD的难治性癫痫患者91例,头皮EEG间歇期癫痫样放电形态分为无癫痫样放电、棘波、多棘波和快节律四型.发作起始区EEG形态分为棘波、多棘波和(或)快节律、电位低减和不能分型四型.结果 不同FCD类型头皮EEG间歇期癫痫样放电形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其中FCDⅡa和FCDⅡb中多棘波多见;FCDⅡa中快节律多见,FCD Ⅰ和FCDⅢ中棘波多见.但发作起始区EEG形态与FCD类型无关(P =0.1976).结论 FCD所致的难治性癫痫中,FCD类型可能与头皮EEG间歇期癫痫样放电形态有关,对EEG癫痫样放电形态的分析可能会为FCD所致难治性癫痫的手术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陈述花;张冰清;王静;刘兴洲;栾国明;张玮;王海祥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由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主办、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承办的2013年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学术年会及由中日友好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共同主办的第三届东方神经外科高峰论坛于2013年11月22日至23日在北京九华山庄举行.
作者:张黎;于炎冰 刊期: 2013年第12期
国内外文献均有报道垂体腺瘤合并动脉瘤的病例,有研究认为其动脉瘤发病率较正常人群高,也有研究认为这仅仅是偶然现象[1-2].随着影像学等诊断技术的进步,该疾病越来越得到重视,但对其流行病学、发病机制、治疗策略等尚不清楚.本文报道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例垂体腺瘤合并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并复习文献探讨该病的流行病学、病因学、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策略.
作者:周杰;黄昌仁;张海旺;邓华江;夏祥国;郭庆喜;龙然;陈礼刚 刊期: 201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