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岛叶区白质纤维解剖研究

王峰;孙涛;李勇;李宗正

关键词:解剖, 岛叶, 颞干, 白质, 手术入路
摘要:目的 研究岛叶区域解剖及经岛叶入路,为临床手术提供指导.方法 对15例尸头进行解剖研究,其中5例行白质纤维解剖研究.对1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研究.结果 颞干主要由钩状束、额枕下束、前连合及视辐射构成.打开外侧裂可暴露岛叶,在下环岛沟做一切口可进入侧脑室颞角,打开脉络裂颢部能到达中脑周围池,可暴露脚池后部、环池及四叠体池前部.结论 经岛叶入路可用于处理基底节区、颞叶内侧、中脑周围池病变.术中需注意保护颞干,DTT可更好地指导手术.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大鼠脊髓损伤及N2a细胞株缺氧后Rho-ROCK通路的变化

    目的 观察脊髓损伤(SCI)后RhoA活性变化和体外模拟脊髓缺血再灌注诱导的神经元损伤中Rho激酶(ROCK)下游底物肌动蛋白(F-actin)细胞骨架的重组,探讨ROCK通路对于SCI后轴突萎陷的作用机制.方法 成年SD大鼠Allen's制模,Western blot检测Rho A蛋白表达,GSTPull down assay RhoA活性变化;培养N2a细胞,置于含90%N2的37℃培养箱中模拟脊髓继发损伤中缺血缺氧和再灌注过程,MTT检测细胞活力,并用FITC标记的鬼笔毒环肽染色神经元F-actin,免疫荧光观察其重组.结果 SCI后RhoA总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但活性逐步增高(P<0.05);正常N2a细胞F-actin主要分布于细胞周边,应力纤维少,缺氧后胞质周边肌动蛋白丝带模糊,轴突回缩,胞质内应力纤维增多;而加入Y-27632的N2a缺氧后无此过程,且缺氧后再加入Y-27632亦可明显逆转此过程;MTT显示Y-27632能显著提高N2a缺氧和再灌注24 h后的存活率(P<0.05),且保护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和浓度成正比.结论 SCI后神经元轴突中RhoA的活性增高并过度激活ROCK,影响轴突内F-actin细胞骨架的重组,从而导致生长锥萎陷和轴突回缩;对ROCK进行抑制可以预防轴突塌陷和神经元死亡,促进轴突再生.

    作者:肖卫东;陈娟;易成腊;喻爱喜;陶圣祥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Neuroform和弹簧圈治疗梭形及宽颈颅内动脉瘤

    目的 报告应用Neuroform支架治疗颅内宽颈和梭形动脉瘤的治疗结果.方法 15例病人17个梭形及宽颈颅内动脉瘤,分别位于颈内动脉8个,椎动脉5个,基底动脉顶端1个,大脑中动脉1个,大脑后动脉1个,小脑后下动脉1个.所有的病例,球囊再塑形技术术前均认为存在困难,均使用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动脉瘤直径在4~30 mm之间.结果 所有病例支架均成功释放,均是先释放支架,再填弹簧圈.完全栓塞及次全栓塞(>95%)的有6例,部分栓塞的有9例.无围手术期脑卒中及死亡,10例病人获得随访,病人神经状况均良好,平均随访时间是(6.2±3.2)个月.结论 使用Neuroform支架治疗首发及复发的梭形及宽颈颅内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未发现与释放支架相关的长期神经系统并发症.大部分病例在短期随访中载瘤动脉瘤通畅,栓塞部位稳定.

    作者:李冠海;杨金炜;独建库;姜除寒;吕宪利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三叉神经痛与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的显微解剖

    目的 研究小脑脑桥角区的解剖结构,为三叉神经痛与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16例成人头颅湿标本,采用乙状窦后入路,对小脑脑桥角区行显微解剖研究.结果 (1)上界为上项线中点下2 cm,下界为枕骨大孔上缘1 cm,内侧界距枕窦缘3 cm,外侧界为乳突基底内侧0.5 cm的骨窗中心恰与面听神经垂直对应,是微血管减压的佳骨窗.(2)脑池段三叉神经与面听神经宽距离平均为(11.19±0.12)mm.(3)岩静脉距离面听神经平均为(10.05±0.11)mm.结论 该区手术骨窗中心位置可行佳选择.利用岩静脉与面听神经的间隙行微血管减压术无需切断岩静脉.

    作者:黄建军;马东;伊志强;白永文;武日富;马喜;殷凤义;鲍圣德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脑胶质瘤相关的全长新基因PPIL-3的克隆和蛋白质特性的研究

    目的 运用基因芯片技术获取正常成人脑组织与人脑胶质瘤中差异表达的基因,并对其中一条与脑胶质瘤相关的新基因进行了克隆和表达的研究.方法 抽提正常成人脑组织与人脑胶质瘤组织中的mRNA来制备探针,经杂交、洗涤后,通过计算机观察二者表达谱的差异情况,对681F05克隆子进行了Northern blot,生物信息学分析和蛋白质的表达.结果 通过4次基因芯片筛选,获得15条与胶质瘤相关的新基因,经Northern blot证实681F05基因在人正常脑组织中低表达,而在人脑胶质瘤中高表达.BLASTn和BLASTx分析显示,它们编码蛋白与线虫Cyp-10蛋白同源性分别为52%和72%.cDNA序列分析发现这两个克隆是同一个基因(cyclophilin-like gene,PPIL3)的两个不同的剪切体(PPIL3a和PPIL3b).并在大肠杆菌中得到了PPIL3a和PPIL3b与GST较好表达的融合蛋白.PPIL3b蛋白具有依赖于Ca2+/Mg2+核酸酶活性,其核酸酶活性可被一定浓度的K+/Na+抑制.结论 基因芯片筛选正常脑组织与人脑胶质瘤差异表达的基因具有样品用量少、高质量、高速度、高敏感等特性.681F05基因可能是与人脑胶质瘤形成有关的一条全长新基因.

    作者:祁震宇;惠国桢;李瑶;顾少华;谢毅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额叶矢状窦旁软骨肉瘤一例

    患者 男,29岁.因头痛20 d,双眼视物模糊半个月入院.体检一般情况良好,脑神经检查正常,双眼视力左眼1.0,右眼1.2,肌力、肌张力正常,无共济失调,病理反射未引出.头颅CT示:右额叶团块状高密度灶,大小约8 cm×8 cm×5 cm,边界清楚.

    作者:张青松;周毅;敖祥生;甘志强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脑深部电刺激对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疗效(附102例病例分析)

    目的 探讨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DBS)对帕金森病(PD)非运动症状的治疗作用.方法 102例PD病人接受STN-DBS手术,手术前后分别进行非运动症状(NMS)量表评估,随访时间6个月至6年.结果 PD患者术前有NMS症状3~18项,平均7.1项.NMS评分与患者的Hoehn-Yahr分级明显相关(相关系数r=0.49,P<0.01).手术后频数明显下降的NMS症状是:疼痛、感觉异常、失眠、多梦、不安腿、体质量下降.结论 所有PD患者都具有NMS症状,出现在PD病程的各个时期.随疾病严重程度的进展,PD患者平均NMS评分明显提高.DBS手术不能改善PD患者的所有NMS症状,但可以减少疼痛、感觉异常、失眠、多梦、不安腿、体质量下降等症状.

    作者:张宇清;李勇杰;李建宇;马敬红;庄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经终板入路切除视交叉前置型鞍区肿瘤

    目的 探讨经终板入路切除视交叉前置型鞍区肿瘤的手术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2月至2007年5月间,经终板入路显微手术切除视交叉前置型鞍区肿瘤23例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 23例患者镜下全切13例,次全切6例,大部分切除4例,无手术死亡;随访6个月-4年,复发3例.结论 熟悉鞍区各解剖间隙的特点,并根据术中情况合理利用终板入路切除部分视交叉前置型鞍区肿瘤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娴熟的显微技巧,注意鞍区重要结构的保护、围手术期常见并发症的及时处理是获取良好疗效的基础.

    作者:张显峰;刘心睿;许海洋;徐保锋;于洪泉;赵刚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术中永久性125-Ⅰ粒子植入内放疗脑胶质瘤预后的影响因素

    自2002年3月至2004年3月,我们对27例病人在手术切除肿瘤后将125-Ⅰ粒子植入肿瘤残腔或瘤巢内,经长期随访,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立夫;尹航;李建华;郑秉杰;张俊和;赵钊;杨遇春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颅内血肿的穿刺坐标立体定位分析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根据抢救病人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坐标(象限)定位法,提高了血肿定位的准确性,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病人的治疗费用.

    作者:鞠伟;上官继勇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弥散张量成像在颅内环形强化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对颅内环形强化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53例颅内单发环形强化病例术前行DTI扫描,分别测量病变坏死区、灶周水肿区及对侧正常脑实质的平均弥散系数(MD)值及各向异性分数(FA)值.并通过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tensor tracking,DTT)观察病灶与白质纤维束的关系.结果 脑脓肿坏死区的MD值为(0.60±0.13)×10-3 mm2/s,FA值为0.18±0.03,高级别星形细胞瘤MD值为(2.76±0.26)×10-3mm2/s,FA值为0.07±0.02,脑转移瘤MD为(2.82±0.29)×10-3mm2/s,FA值为0.06±0.02,前者与后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级别星形细胞瘤水肿区的FA值(0.23±0.06)与脑转移瘤(0.17±0.06)和脑脓肿(0.15±0.03)两者水肿区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TT可以较准确地反映病灶与白质纤维束的关系,为手术治疗及评估预后提供依据.结论 坏死区MD值及FA值有助于脑脓肿与环形强化脑肿瘤的鉴别;水肿区FA值有助于脑星形细胞瘤与转移瘤、脑脓肿的鉴别;DTT能够为优化手术方案及评估预后提供一定帮助.

    作者:石磊;张辉;苏晋生;范益民;刘晓东;刘起旺;杨晓棠;钱丽霞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血管生成因子2在胶质瘤模型中的表达与shRNAs靶向治疗

    目的 检验血管生成因子2(angiopoietin-2,Ang-2)在胶质瘤模型中的表达,应用RNA干扰技术靶向Ang-2,观察胶质瘤治疗效果.方法 建立荷瘤小鼠颅内U87胶质瘤模型,检测Ang-2和PCNA的表达;转染shRNAs表达质粒进入U87细胞,比较受试动物生存期,MRI观察肿瘤体积;脑组织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颅内模型中Ang-2在胶质瘤边缘的表达强于肿瘤内部(P<0.05),围绕于新生血管周围;靶向Ang-2的shRNAs基因治疗可延长受试动物生存期,降低新牟血管数量,但PCNA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ng-2主要表达于胶质瘤侵袭边缘,与肿瘤新生血管形成密切相关;靶向Ang-2的shRNAs技术可有效降低胶质瘤的侵袭能力.

    作者:刘振林;刘晓智;张文彬;张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小脑脑桥角颅咽管瘤一例

    患者 女,54岁.因右耳鸣、听力下降6个月,加重伴头痛、口角歪斜2个月入院.查体:右面部痛觉减退,右眼球外展受限,右侧周围性面瘫,右侧听力下降,右侧软腭降低,悬雍垂偏左,咽反射减弱,伸舌偏右,左侧上下肢轻瘫试验阳性,肢体肌张力正常,病理征阴性,右侧指鼻试验阳性,闭目难立征阳性,易向右侧偏倒,肢体深浅感觉正常.

    作者:晏怡;唐文渊;杨刚;钟东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非凸面颅内大、巨大型脑膜瘤的手术治疗

    1983年1月至2006年6月,我院神经外科共收治脑膜瘤598例,其中非凸面的大型(≥5 cm)、巨大型(≥7 cm)脑膜瘤109例,现总结如下.

    作者:陈建;倪兰春;顾志恺;周非;沈剑虹;施炜;高宜录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慢病毒载体VP22-EGFP的构建及其对大鼠神经干细胞转染及表达的研究

    目的 研究VP22穿梭蛋白对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NSC)转染效率的影响.方法 通过酶切质粒pUL49ep获得VP22片段后克隆到含有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fluorescent protein,EGFP)的慢病毒(Lentivirus)pHIV-EGFP质粒载体上,并采用PCR及基因测序技术对VP22基因进行鉴定.病毒包装采用三质粒系统共转染293T细胞后感染经体外原代培养、扩增的SD大鼠胎脑NSC,荧光显微镜下观察EGFP在NSC中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EGFP的表达,PCR检测基因组中VP22-EGFP基因的表达,MTT法测定转染前后单纯NSC、含有EGFP及含有VP22-EGFP的NSC的增殖活性.结果 PCR和DNA测序证实,外源基因VP22成功插入到质粒载体pHIV-EGFP的骨架结构中的启动子CMV和EGFP序列之间;荧光显微镜下均见有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测定结果:Lentivirus-EGFP及Lentivirus-VP22-EGFP转染的NSC的EGFP的表达率分别为(23.1±1.8)%及(34.9±2.9)%(P<0.01);PCR结果显示VP22整合入NSC的基因组DNA中;MTT结果显示转染前后单纯NSC、含有EGFP及含有VP22-EGFP的NSC的细胞生长曲线无明显改变.结论 VP22能够提高慢病毒对NSC的转染效率,且不影响其生长特性.表明VP22作为一种短链蛋白可以与编码的治疗基因形成融合蛋白增强基因治疗的疗效,在基因修饰的工程化干细胞中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作者:金贵善;刘福生;柴奇;苏伟;朱贵东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后循环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后循环动脉瘤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本组收治后循环动脉瘤47例,其中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25例,小脑上动脉瘤4例,小脑后下动脉瘤5例、小脑前下动脉瘤2例,椎动脉解离性动脉瘤9例,多发动脉瘤2例,其中23例采用微弹簧圈栓塞治疗,7例采用球囊辅助微弹簧圈栓塞,16例采用Neuroform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治疗,1例椎动脉小宽颈动脉瘤采用单纯Neuroform支架瘤颈成形术.结果 100%栓塞37例,95%栓塞9例.死亡1例.短期随访无再次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复查脑血管造影,显示载瘤动脉通畅,动脉瘤无复发,1例单纯支架成形患者复查造影动脉瘤消失.结论 血管内治疗是治疗后循环动脉瘤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对于宽颈动脉瘤应采用球囊辅助或支架成形栓塞以提高栓塞率.

    作者:李志清;梁国标;唐新华;林军;高旭;薛洪利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岛叶区白质纤维解剖研究

    目的 研究岛叶区域解剖及经岛叶入路,为临床手术提供指导.方法 对15例尸头进行解剖研究,其中5例行白质纤维解剖研究.对1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研究.结果 颞干主要由钩状束、额枕下束、前连合及视辐射构成.打开外侧裂可暴露岛叶,在下环岛沟做一切口可进入侧脑室颞角,打开脉络裂颢部能到达中脑周围池,可暴露脚池后部、环池及四叠体池前部.结论 经岛叶入路可用于处理基底节区、颞叶内侧、中脑周围池病变.术中需注意保护颞干,DTT可更好地指导手术.

    作者:王峰;孙涛;李勇;李宗正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扩大经额手术入路到达颅底中央部的显微解剖研究

    颅底中央部位置深在,毗邻结构重要,该区的侵袭性病变往往使多结构受累,手术难度较大.经额入路治疗该区病变存在着术野角度倾斜、显露有限、需牵拉额叶等问题.为了克服上述缺点,我们在该入路的基础上,通过切除部分眶上缘、眶顶及筛窦,来降低手术视角,更好地暴露颅底中央部的结构,即扩大经额入路.本研究对该入路可能涉及的颅底中央部结构进行了显微解剖学研究,以期为该手术入路提供直观的形态学基础和详尽的解剖学参数,以此来提高病变的全切率,减少手术相关的并发症[1].

    作者:罗俊生;于春江;吴中学;王忠诚;刘兴波;关宁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水痘病毒感染致颈胸多节段硬膜外脓肿一例

    患儿男,11岁.3周前出现水痘病毒感染,行抗病毒治疗,3 d后患儿感觉肩背部广泛针刺样疼痛,在外院诊治,考虑病毒所致神经性反应,未予特殊重视.当晚,患儿出现发热,上下肢无力,二便失禁,肩背部及胸部紧缩感,行脊髓MRI检查发现C4~T6多节段椎管内硬膜外病变,混杂信号,脊髓受压(图1a),考虑椎管硬膜外脓肿.

    作者:朱振云;梁建锋;韩磊;任佳刚;高飞;王晓松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56例重型颅脑创伤术后硬膜下积液原因分析

    一、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自2002年8月至2007年12月,我科共收治重型颅脑创伤病人56例,其中男38例,女18例,年龄25~61岁,平均45岁,脑挫裂伤伴同侧急性硬膜下血肿45例,脑挫裂伤伴同侧脑内血肿7例,脑挫裂伤伴对侧硬膜外血肿4例.GCS 3~5分49例,5~8分7例.术前患者一侧瞳孔散大者43例,双侧瞳孔均散大6例.56例病人均行开颅去大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术后减压窗压力较高,复查头颅CT均有不同程度的脑膨出.

    作者:孙吉书;刘国远;毕博学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出血型烟雾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

    目的 分析出血型烟雾病病例的临床特征,探讨烟雾病出血的病因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61例出血型烟雾病发病特征、出血部位及类型、脑血管造影特点及治疗结果.结果 61例病例中成人57例,以脑出血破入脑室发病居多.52个出血半球存在脉络膜前动脉异常扩张合并后交通动脉扩张.61例患者共行硬脑膜颞浅动脉血管融通术116例次,行硬脑膜枕动脉血管融通术2例次,2例未行手术治疗,后因再发脑出血死亡,手术后无再发出血病例.结论 脉络膜前动脉合并后交通动脉扩张是造成烟雾病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行脑硬膜动脉血管融通术可能有益于预防再出血的发生.

    作者:段炼;史万超;赵峰;杨伟忠;冯捷;宗睿;韩聪;张正善;高山;邹丽萍 刊期: 2009年第03期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