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面部皮脂腺瘤一例

赵文军;马国章;柳曦光;宋显利

关键词:皮脂腺瘤, 肿瘤, 附属器
摘要:患者,女,46岁。主因右侧鼻翼处结节20年,于2015年9月8日就诊。患者20年前无明显诱因右侧鼻翼皮肤出现一米粒大结节,缓慢增大,无明显自觉症状。10年前曾于外院行CO2激光治疗,激光术后约半年,在原发部位又出现相似皮损,逐渐增大至黄豆大小,偶有痒感。患者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好,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双侧颌下、颏下、及颈部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增大,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右侧鼻翼处皮肤可见一肉色椭圆形结节,0.8 cm×0.5 cm大小,表面光滑,边界清楚,隆起呈半球状,触之较硬(图1)。手术完整切除肿物,组织病理示:真皮中上部可见境界清楚的基底样细胞团块,团块由细胞核单一的基底样细胞和一些成熟的皮脂腺细胞构成,团块周围有纤维包绕,团块内及其边缘可见导管和囊腔,囊腔内含嗜伊红角质(图2)。PAS染色阴性。免疫组化染色示:肿瘤细胞CK染色阳性,呈棕黄色,成熟的皮脂腺细胞EMA染色阳性,呈棕黄色(图3),CEA、Cam5.2、HMB-45阴性。诊断:皮脂腺瘤。治疗:在局部麻醉下,沿皮纹行梭形切口,完整切除肿物,直接拉拢缝合。术后伤口愈合良好,对面部美容影响不大,随访半年无复发。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相关文献
  •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第四届编委会工作会议记要

    作者:《实用皮肤病学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槲皮素对人黑素瘤A375细胞增生和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槲皮素对体外培养人黑素瘤A375细胞增生和凋亡的影响。方法CCK8法检测0、20、40、80、160μmol/L浓度槲皮素作用于A375细胞24、48和72 h后细胞增生水平。用0、20、40、80、160μmol/L浓度槲皮素作用24 h后,以Annexin-V/PI法观察A375细胞凋亡,分别测定Caspase 3、Caspase 8和Caspase 9的活性,并以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p53,Bax及Bcl-2的基因蛋白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20、40、80、160μmol/L槲皮素作用24、48和72 h后均对A375细胞的增生有抑制作用,且有时间、浓度依赖性。0、20、40、80、160μmol/L槲皮素在作用24 h时,A375细胞早期凋亡率由(3.02±0.49)%分别上升至(11.20±1.68)%、(12.44±1.68)%、(24.55±0.58)%和(47.68±0.79)%,各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80、160μmol/L作用组的Caspase 3,Caspase 8,Caspase 9活性升高,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p53及Bax的蛋白水平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升高,Bcl-2的蛋白水平随药物浓度增加而降低。结论槲皮素对黑素瘤A375细胞具有抑制增生和诱导凋亡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p53及Bcl-2/Bax基因有关。

    作者:卫艳萍;史四季;张如幸;刘秀琴;赵林栋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吴茱萸次碱软膏对小鼠特应性皮炎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吴茱萸次碱软膏对小鼠特应性皮炎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用二硝基氯苯(DNCB)反复刺激新生Nc/Nga小鼠背部皮肤,建立小鼠试验性特应性皮炎模型。36只小鼠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试验组(吴茱萸次碱软膏治疗),每组12只。试验组连续用药2周,分别于第8天、15天测量各组小鼠背部皮损厚度和皮肤质量,并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检测第8天、15天血清中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IL)-4, IL-5,免疫球蛋白E(IgE)的表达。结果吴茱萸次碱治疗第8天、15天,皮损厚度及皮肤质量明显下调(P<0.05),血清中细胞因子IL-4、IL-5和IgE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IFN-γ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吴茱萸次碱软膏可能通过促进IFN-γ分泌,下调炎症因子IL-4、IL-5水平,以及抑制IgE表达,从而对小鼠特应性皮炎产生保护作用。

    作者:刘斌;李静;胡惠清;朱里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一例

    患者,女,52岁。主因面部皮损2年,加重1个月,于2013年9月4日就诊。2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双颧部出现10余个粟米大小红色丘疹,无自觉症状,皮损增多、渐累及面颊部,外用自购药膏略有好转。1个月前,皮损明显增多,于外院按“湿疹”给予复方甘草酸苷胶囊、甲泼尼龙片16 mg/d等治疗15 d,来诊时仍口服甲泼尼龙片12 mg/d,效欠佳。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颜面对称分布粟粒大小的红色丘疹,以额部、双颧部较为集中,鼻侧、口周未累及(图1a)。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正常,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PD)试验(-),胸部X线正侧位片无异常。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突变平,真皮中上部可见由组织细胞构成的结节,外周绕以大量淋巴细胞,可见多核巨细胞,无干酪样坏死。诊断: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给予米诺环素100 mg每日2次、雷公藤多苷10 mg每日3次口服。3个月后皮损完全消退,遗留萎缩性瘢痕(图1b)。

    作者:李明鑫;辛淑君;彭琳琳;赵晓宣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英夫利西单抗治疗斑块状银屑病的疗效观察与护理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Ortonne等[1]推测欧洲银屑病患病率约为2%,Wozel等报道德国银屑病患病率为1.5%~2%。根据我国6个城市调查结果推测,我国银屑病患病率为0.47%,即现有银屑病患者约624万。银屑病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传统的一线治疗药物包括阿维A、甲氨喋呤、环孢素等,在治疗过程中,上述药物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肝肾毒性、致畸性和(或)皮肤肿瘤等不良反应。英夫利西单抗作为一种新的生物制剂是针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嵌合性单克隆抗体,在银屑病的治疗方面该药取得了较好的疗效[2]。本文对我科收治的10例斑块状银屑病静脉滴注英夫利西单抗的疗效和护理进行总结,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裴璐;王妍妍;曹春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结节性硬化症的基因突变研究

    目的:研究1例中国汉族人结节性硬化症TSC1和TSC2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该例结节性硬化症患者、家族中的正常人以及100名健康对照者的TSC1和TSC2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并进行DNA测序分析。结果该例患者TSC1基因第15外显子存在C.1884-1887delAAAG ( P.Leu628Leu fsX23)移码突变,引起读码框移位,并在其后第23位氨基酸处提前出现终止密码子TGA。家族中的正常成员及100名无关正常对照未检测出该位点突变。结论TSC1基因的新缺失突变C.1884-1887del AAAG可能是导致患者临床发病的主要原因,该突变为新突变。

    作者:吕永梅;张正中;陈丽;牟韵竹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皮肤性病学-电子图片示教教程》的编写及在临床见习中的应用

    皮肤性病学为一门形态学科,临床见习过程中认识皮损非常重要。但由于学生课时有限、患者不配合等诸多因素,典型病例的数量及质量难以保证。因此在多年的积累基础上,笔者制作出版了《皮肤性病学-电子图片示教教程》。在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2010级的附院见习带教应用过程中,调查结果显示,配合应用《教程》组与配合应用教材配套光盘图片组教学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14,P<0.05),配合应用《教程》组教学效果更佳。《教程》在临床见习中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舒春梅;张建明;高昱;李海英;张玉杰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菱形皮瓣在面部肿瘤切除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菱形皮瓣在面部肿瘤切除后的修复效果。方法2008年10月—2013年8月应用菱形皮瓣治疗8例面部肿瘤患者。结果8例患者皮瓣术后均Ⅰ期愈合,术后外观满意,均无不良并发症出现。结论菱形皮瓣可应用于面部肿瘤切除后皮肤缺损的修复,是一种实用、有效的临床技术。

    作者:李仔儒;慕森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书讯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白癜风神经内分泌免疫发病机制研究新进展

    目的:白癜风是一种常见的获得性色素脱失性疾病,临床以皮肤黏膜出现边界清楚的瓷白色白斑为主要特征。尽管白癜风相关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白癜风发病具体机制仍未完全阐明。研究表明,白癜风与遗传、氧化应激、免疫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但其具体的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近期,关于神经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导致免疫紊乱的致病机制逐渐受到重视。在心身应激等情况下,皮肤外周神经末梢神经肽的异常释放可以导致皮肤免疫微环境的紊乱,进一步损伤黑素细胞。神经肽参与白癜风发生发展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基于神经肽调节的思路也为白癜风的治疗开辟了新的方向。

    作者:田军;周进科;郑雨婷;马龙;熊雯;马永鹏;李强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中国皮肤性病学书目提要及著者传略》征文及研修班招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咪喹莫特治疗基底细胞癌致白癜风一例

    患者,女,68岁。主因右侧肩胛背部无痛性黑色斑片2年,于2012年3月12日就诊。2年前,患者右侧肩胛背部小片皮肤出现粗糙感,面积缓慢增大,无主观不适,未予诊治。发病以来,患者精神饮食可,二便正常,无消瘦。否认白癜风病史及家族史,否认系统疾病史,否认过敏史。皮肤科情况:右侧肩胛背部可见一面积1.5 cm×2.0 cm大小类圆形斑片,表面散在分布黑色点状结痂,境界清楚(图1)。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内花蕾样和不规则形肿瘤细胞团与表皮基层相连,肿瘤周边细胞排列成栅栏状,向真皮浅层延伸,其上表皮萎缩(图2)。诊断:浅表型基底细胞癌。治疗:因患者不接受手术切除和光动力治疗,给予5%咪喹莫特乳膏(3M中国有限公司,规格250 mg:12.5 mg,批号H20040797)每日1次外用,连用5 d,休息2 d。用药2周后复诊,可见皮损基底明显发红、肿胀、结痂,有少许渗出,并出现刺痒感,向患者解释药物局部刺激反应,可以继续用药,如反应加重,可减少用药次数至每周3次。在用药期间,患者主诉皮损反复出现糜烂、结痂、出血、渗出及脱痂改变(图3a),曾外用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预防感染。8周后复诊,黑色结痂基本消退,用药部位有轻度色素减退改变,间有散在褐色斑点(图3b)。但患者因恐惧皮损未痊愈,又自行间断外用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约12周。第20周复诊时,原皮损处(用药处)表现为圆形的色素脱失斑,境界清楚,其上散在少许褐色斑点(图3c)。在褐色斑点及白斑处取材活检,组织病理显示:表皮网栏状角化亢进,表皮突轻度延伸、部分表皮基底细胞水肿,基底层内见单个淋巴细胞;真皮浅层淋巴细胞为主的轻度苔藓样浸润,未见明显黑素颗粒及嗜黑素细胞,组织病理改变符合活动期白癜风;未见基底细胞癌改变。患者拒绝对白癜风进行治疗。4年来患者未因基底细胞癌复发而复诊,后失访,白癜风复色情况不详。

    作者:曲卉;涂平;余进;王爱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含透明质酸及白藜芦醇成分护肤品对干性皮肤屏障功能的影响

    目的:研究含有透明质酸和白藜芦醇的安特柔产品对于干性皮肤屏障功能的影响及保湿效果。方法入选皮肤中度干燥的女性受试者32例,采用自身左右对照的方法,比较安特柔沐浴洗发露与普通洁肤香皂清洁后皮肤屏障功能的差别,遂后使用安特柔保湿霜,观察6 h后及连续试用产品1周后皮肤屏障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相比普通洁肤香皂清洁,安特柔产品清洁后皮肤经皮水分丢失(TEWL)不但没有升高反而下降(P<0.05), pH值升高程度低于普通洁肤香皂(P<0.05),角质层含水量轻微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0);安特柔保湿霜单次使用后6 h,身体左右两侧皮肤角质层含水量均明显提高、TEWL下降,与基线相比P<0.05,皮肤pH值均恢复到基线水平(P=0.094)。连续使用安特柔沐浴洗发露和保湿霜1周后,角质层含水量较基线进一步增加,较单次使用后6 h也有轻度的增加(P>0.05);TEWL继续下降, pH值继续维持在偏酸范围内。连续使用1周后干性皮肤者皮肤的光滑度、干燥度和脱屑等均有显著改善;受试者自我评价>50%的人认为皮肤的光滑度、干燥度、瘙痒和鳞屑有中度以上改善。结论安特柔系列产品具有很好的保湿效果和帮助屏障功能恢复的作用,单次使用后6 h仍有效,长期使用能很好地改善皮肤干燥。

    作者:周笑同;郭建美;陶荣;吴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外阴获得性进行性淋巴管瘤一例

    患者,女,23岁。主因外阴丘疹、水疱,逐渐增多1年余,于2014年6月20日就诊。1年前,患者妊娠数月后外阴出现多个粟粒至绿豆大小丘疹、水疱,表面光滑,无特殊不适,未予治疗。丘疹、水疱逐渐增多,部分融合增大,逐渐布满大小阴唇,并波及左大腿。患者于19年前,左大腿出现一蚕豆大小囊性肿块,质地柔软,表面为正常肤色,在当地医院诊断为“淋巴管堵塞”,行手术治疗(具体不详)后皮损消退。患者平素体健,否认有其他病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全身浅表淋巴结无增大,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双侧大小阴唇呈橘皮样外观,表面分布密集的粟粒至黄豆大小紫黑色丘疹、水疱,疱壁厚,部分呈疣状,部分相互融合,表面光滑,触之柔软,左大腿根部见两条分别长约15 cm、3 cm的术后瘢痕,瘢痕周围见少许散在分布的水疱样皮损(图1)。实验室及辅助检查: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抗原/抗体检测(-);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醋酸白试验(-);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均未见明显异常。磁共振成像(MRI)示:盆腔内大片状病灶,左侧为重,延及邻近肌间隙,病灶上至股骨头层面,考虑淋巴管瘤可能性大。取外阴皮损活检时,切缘流出较多淡黄色黏液。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层可见扩张、增生、结构紊乱的淋巴管,大小、形态不一,内衬单层扁平内皮细胞,管腔内含透明淋巴液及少许红细胞(图2)。诊断:外阴获得性进行性淋巴管瘤。治疗:患者皮损广泛,波及盆腔,建议患者至我院血管外科就诊,进一步确定治疗方案。同年7月7日电话随访,患者至血管外科就诊后得知病变范围广,手术切除难度较大,创伤较大,病灶难以彻底清除,仍有再次复发可能,目前无特殊不适,故决定暂不予手术治疗。

    作者:张雨佳;熊心猜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盐酸特比萘芬乳膏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盐酸特比萘芬乳膏外用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78例面部脂溢性皮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39例,接受盐酸特比萘芬乳膏外用治疗,每日2次;对照组39例,接受复方益康唑乳膏治疗,每日2次。两组患者疗程均为4周,每2周复诊1次,复诊时观察和记录疗效和不良反应,治疗结束1个月后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结果治疗2、4周后,两组患者症状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2周后,试验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1.8%和76.9%;治疗4周后,试验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9.5%和84.6%,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马拉色菌菌量均比治疗前明显减少,且试验组可检出马拉色菌菌量明显少于对照组。1个月后随访结果表明,试验组复发率为7.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3.8%。试验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3%和30.8%。结论外用盐酸特比萘芬乳膏与外用复方益康唑乳膏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疗效均令人满意,但外用盐酸特比萘芬乳膏的复发率更低,且无糖皮质激素乳膏外用所致的不良反应。

    作者:舒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第十三期全国皮肤外科与微创注射美容学习班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中整协互联网医美分会携手专家联盟以色列飞顿--开启万人乐提拉点亮年轻笑容医美盛宴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北京市平谷区医院581例性传播疾病病例分析

    目的:了解北京市平谷区性传播疾病的发病趋势及流行特点,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从该院疾病控制科收集2010—2014年6种性传播疾病资料,包括梅毒、淋病、尖锐湿疣、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生殖器疱疹及艾滋病,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10—2014年北京市平谷区医院累计报告性传播疾病患者581例,包括梅毒257例(隐性梅毒223例),尖锐湿疣135例,淋病134例;20~49岁患者374例;职业占比前3位是农民198例、家务或待业170例、商业服务52例。结论性传播疾病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梅毒、尖锐湿疣和淋病占比高,发病年龄以中青年为主,职业以农民为主。

    作者:王哲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复方丙酸氯倍他索软膏联合5%水杨酸软膏外用治疗慢性湿疹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复方丙酸氯倍他索软膏联合5%水杨酸软膏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门诊2012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134例慢性湿疹患者,按照患者自愿的原则,将患者分为试验组(74例),对照组1(30例)和对照组2(30例)。对照组1单独给予复方丙酸氯倍他索软膏外用,对照组2单独给予5%水杨酸软膏外用,试验组采用两种药物联合外用,分别于治疗后2周、4周、6周观察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2周、4周、6周时,试验组有效率均优于两个对照组,而两个对照组中对照组1的疗效也优于对照组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丙酸氯倍他索软膏联合5%水杨酸软膏外用治疗慢性湿疹临床疗效显著,疗程短,患者依从性好。

    作者:杨军;毕鸣晔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面部皮脂腺瘤一例

    患者,女,46岁。主因右侧鼻翼处结节20年,于2015年9月8日就诊。患者20年前无明显诱因右侧鼻翼皮肤出现一米粒大结节,缓慢增大,无明显自觉症状。10年前曾于外院行CO2激光治疗,激光术后约半年,在原发部位又出现相似皮损,逐渐增大至黄豆大小,偶有痒感。患者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好,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双侧颌下、颏下、及颈部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增大,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右侧鼻翼处皮肤可见一肉色椭圆形结节,0.8 cm×0.5 cm大小,表面光滑,边界清楚,隆起呈半球状,触之较硬(图1)。手术完整切除肿物,组织病理示:真皮中上部可见境界清楚的基底样细胞团块,团块由细胞核单一的基底样细胞和一些成熟的皮脂腺细胞构成,团块周围有纤维包绕,团块内及其边缘可见导管和囊腔,囊腔内含嗜伊红角质(图2)。PAS染色阴性。免疫组化染色示:肿瘤细胞CK染色阳性,呈棕黄色,成熟的皮脂腺细胞EMA染色阳性,呈棕黄色(图3),CEA、Cam5.2、HMB-45阴性。诊断:皮脂腺瘤。治疗:在局部麻醉下,沿皮纹行梭形切口,完整切除肿物,直接拉拢缝合。术后伤口愈合良好,对面部美容影响不大,随访半年无复发。

    作者:赵文军;马国章;柳曦光;宋显利 刊期: 2016年第03期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