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春梅;张建明;高昱;李海英;张玉杰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患儿,女,13岁。因右侧肩部结节5个月,出现水疱样外观1个月,于2015年7月29日就诊。5个月前,患儿右侧肩部出现一蚕豆大小淡红色质硬结节,缓慢增大;1个月前结节表面出现水疱样外观,无自觉症状。自起病以来,患儿无发热、肌无力、肌肉酸痛及肌肉萎缩等全身症状。患儿既往体键,无传染病及遗传病史,家族成员中无类似疾病患者。皮损局部无外伤史或蚊虫叮咬史。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可,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右侧肩部可见一2 cm×3 cm大小半透明红色水疱样肿物,壁厚、略松弛,坠积状,触之柔软,其中央可见一花生米大小黄白色结节,触之质硬,形状不规则,基底部不能移动,无明显压痛(图1)。初步诊断:表皮囊肿伴钙化。行肿物切除术,局部扩大0.1 cm完整切除肿物。肿物组织病理示:真皮中下部可见边界清楚的肿瘤团块,其周边由较疏松的纤维结缔组织包绕;肿瘤团块主要由过渡细胞、嗜碱性细胞和大量影细胞组成;肿瘤团块上部真皮浅层胶原纤维稀疏,可见增生扩张的淋巴管(图2)。结合患儿的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特点,诊断为水疱型毛母质瘤。术后2周伤口愈合良好。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作者:党云;樊卓;王丹丹;覃静净;向桂琼;孙喆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评价复方丙酸氯倍他索软膏联合5%水杨酸软膏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门诊2012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134例慢性湿疹患者,按照患者自愿的原则,将患者分为试验组(74例),对照组1(30例)和对照组2(30例)。对照组1单独给予复方丙酸氯倍他索软膏外用,对照组2单独给予5%水杨酸软膏外用,试验组采用两种药物联合外用,分别于治疗后2周、4周、6周观察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2周、4周、6周时,试验组有效率均优于两个对照组,而两个对照组中对照组1的疗效也优于对照组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丙酸氯倍他索软膏联合5%水杨酸软膏外用治疗慢性湿疹临床疗效显著,疗程短,患者依从性好。
作者:杨军;毕鸣晔 刊期: 2016年第03期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Ortonne等[1]推测欧洲银屑病患病率约为2%,Wozel等报道德国银屑病患病率为1.5%~2%。根据我国6个城市调查结果推测,我国银屑病患病率为0.47%,即现有银屑病患者约624万。银屑病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传统的一线治疗药物包括阿维A、甲氨喋呤、环孢素等,在治疗过程中,上述药物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肝肾毒性、致畸性和(或)皮肤肿瘤等不良反应。英夫利西单抗作为一种新的生物制剂是针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嵌合性单克隆抗体,在银屑病的治疗方面该药取得了较好的疗效[2]。本文对我科收治的10例斑块状银屑病静脉滴注英夫利西单抗的疗效和护理进行总结,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裴璐;王妍妍;曹春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菱形皮瓣在面部肿瘤切除后的修复效果。方法2008年10月—2013年8月应用菱形皮瓣治疗8例面部肿瘤患者。结果8例患者皮瓣术后均Ⅰ期愈合,术后外观满意,均无不良并发症出现。结论菱形皮瓣可应用于面部肿瘤切除后皮肤缺损的修复,是一种实用、有效的临床技术。
作者:李仔儒;慕森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患者,女,91岁。主因右侧颞部皮肤多发性皮损伴巨大赘生物3年,于2012年1月16日就诊。3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右颞部皮肤出现数个突出皮肤表面的灰褐色扁平斑块,黄豆大小,其中一处斑块逐渐增大,表面坚硬,逐渐发展成兽角状。无自觉症状,未治疗。既往体健,局部无外伤史。体格检查:全身系统检查未见异常,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增大。皮肤科检查:右颞部可见一灰褐色、粗糙的圆锥形赘生物,向下弯曲呈兽角状,基底直径约2.3 cm、长轴约5.8 cm,质地坚硬,周围皮肤可见3个直径0.8~1 cm大小、表面粗糙、略隆起的褐色扁平斑块(图1a)。右侧下颌淋巴结及枕后淋巴结未触及增大。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及凝血时间均正常。临床诊断:①巨大皮角(右颞部);②日光性角化病?(皮角周围皮损)。治疗:手术切除皮角及周围0.5 cm皮肤,深度达到脂肪层,肉眼观察切缘组织为健康皮肤全层组织,直接拉拢缝合。术后愈合良好。皮角周围3处皮损,患者拒绝行组织病理检查及治疗。皮角区组织病理示:肿物上部呈现高度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制片时裂开数片),与皮角连接部位表皮呈现峰状隆起,真皮浅层可见大量由鳞状细胞构成的癌巢,癌巢内可见角囊肿及角珠,肿瘤细胞有明显异形性;切缘未见肿瘤细胞(图2)。皮角区组织病理诊断:鳞状细胞癌性巨大皮角。术后3个月复诊,右侧颞部可见术后愈合瘢痕(图1b)。随访:每3~6个月随访1次,迄今已经随访3年余,切除部位皮损未复发,未治疗的疑似日光性角化病皮损无改变。周围浅淋巴结无增大。
作者:冯玉康;于越;丁佩芬;王国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患者,女,52岁。主因面部皮损2年,加重1个月,于2013年9月4日就诊。2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双颧部出现10余个粟米大小红色丘疹,无自觉症状,皮损增多、渐累及面颊部,外用自购药膏略有好转。1个月前,皮损明显增多,于外院按“湿疹”给予复方甘草酸苷胶囊、甲泼尼龙片16 mg/d等治疗15 d,来诊时仍口服甲泼尼龙片12 mg/d,效欠佳。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颜面对称分布粟粒大小的红色丘疹,以额部、双颧部较为集中,鼻侧、口周未累及(图1a)。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正常,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PD)试验(-),胸部X线正侧位片无异常。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突变平,真皮中上部可见由组织细胞构成的结节,外周绕以大量淋巴细胞,可见多核巨细胞,无干酪样坏死。诊断: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给予米诺环素100 mg每日2次、雷公藤多苷10 mg每日3次口服。3个月后皮损完全消退,遗留萎缩性瘢痕(图1b)。
作者:李明鑫;辛淑君;彭琳琳;赵晓宣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第六届全国儿童皮肤病学术会议将于2016年9月23—25日在上海华纳风格酒店(上海市莲花路1978号)召开。全国儿童皮肤病学术会议每3年召开一次,是从事儿童皮肤病学工作者的友谊与学术交流的盛会,也是展示3年来各单位和个人取得临床与科研成绩的平台。会议期间,除邀请国内权威专家授课与报告外,还将邀请目前国际特应性皮炎领域活跃的专家Thomas Bieber教授就特应性皮炎的诊断与治疗展开充分研讨。大会将设邀请演讲、大会报告、专题发言、论文交流、病例报告、疑难病例会诊与点评等栏目,请各单位踊跃投稿参会。
作者: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儿童皮肤病学组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白癜风(vitiligo)是一种常见的后天性皮肤色素脱失性疾病。该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该病发生是具有遗传因素的个体在多种内外因素的作用下,出现免疫功能、神经精神及内分泌、代谢等多方面的功能紊乱,导致酪氨酸酶系统的抑制或黑素细胞的破坏,终使皮肤色素脱失。目前发病原因主要有4个学说,即自身免疫学说、黑素细胞自毁学说、神经化学因子学说、遗传学说等。中药治疗白癜风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作用机制尚不明确。该文主要从自身免疫学说、黑素细胞自毁学说、神经化学因子学说综述中药治疗白癜风的客观依据。
作者:毛常亮;徐文俊;张会娜;王莒生;杨蓉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患者,女,68岁。主因右侧肩胛背部无痛性黑色斑片2年,于2012年3月12日就诊。2年前,患者右侧肩胛背部小片皮肤出现粗糙感,面积缓慢增大,无主观不适,未予诊治。发病以来,患者精神饮食可,二便正常,无消瘦。否认白癜风病史及家族史,否认系统疾病史,否认过敏史。皮肤科情况:右侧肩胛背部可见一面积1.5 cm×2.0 cm大小类圆形斑片,表面散在分布黑色点状结痂,境界清楚(图1)。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内花蕾样和不规则形肿瘤细胞团与表皮基层相连,肿瘤周边细胞排列成栅栏状,向真皮浅层延伸,其上表皮萎缩(图2)。诊断:浅表型基底细胞癌。治疗:因患者不接受手术切除和光动力治疗,给予5%咪喹莫特乳膏(3M中国有限公司,规格250 mg:12.5 mg,批号H20040797)每日1次外用,连用5 d,休息2 d。用药2周后复诊,可见皮损基底明显发红、肿胀、结痂,有少许渗出,并出现刺痒感,向患者解释药物局部刺激反应,可以继续用药,如反应加重,可减少用药次数至每周3次。在用药期间,患者主诉皮损反复出现糜烂、结痂、出血、渗出及脱痂改变(图3a),曾外用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预防感染。8周后复诊,黑色结痂基本消退,用药部位有轻度色素减退改变,间有散在褐色斑点(图3b)。但患者因恐惧皮损未痊愈,又自行间断外用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约12周。第20周复诊时,原皮损处(用药处)表现为圆形的色素脱失斑,境界清楚,其上散在少许褐色斑点(图3c)。在褐色斑点及白斑处取材活检,组织病理显示:表皮网栏状角化亢进,表皮突轻度延伸、部分表皮基底细胞水肿,基底层内见单个淋巴细胞;真皮浅层淋巴细胞为主的轻度苔藓样浸润,未见明显黑素颗粒及嗜黑素细胞,组织病理改变符合活动期白癜风;未见基底细胞癌改变。患者拒绝对白癜风进行治疗。4年来患者未因基底细胞癌复发而复诊,后失访,白癜风复色情况不详。
作者:曲卉;涂平;余进;王爱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作者:《实用皮肤病学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白癜风是一种常见的获得性色素脱失性疾病,临床以皮肤黏膜出现边界清楚的瓷白色白斑为主要特征。尽管白癜风相关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白癜风发病具体机制仍未完全阐明。研究表明,白癜风与遗传、氧化应激、免疫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但其具体的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近期,关于神经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导致免疫紊乱的致病机制逐渐受到重视。在心身应激等情况下,皮肤外周神经末梢神经肽的异常释放可以导致皮肤免疫微环境的紊乱,进一步损伤黑素细胞。神经肽参与白癜风发生发展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基于神经肽调节的思路也为白癜风的治疗开辟了新的方向。
作者:田军;周进科;郑雨婷;马龙;熊雯;马永鹏;李强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硬化萎缩性苔藓(LSA)并发局限性硬皮病(LoS)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特点及诊断,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更好地理解硬皮病的疾病谱。方法分析1例LSA并发LoS的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特点,复习相关文献并进行讨论。结果患者全身皮损进行性增多无痛痒5年余。2年前初次就诊时明确诊断为LSA,治疗后皮损仍进行性增多,且硬化。此次就诊时皮肤科检查:躯干、四肢散在或密集粟粒至黄豆大瓷白色、略带光泽的扁平丘疹,部分萎缩、硬化;四肢、左手足片状或带状暗红色硬化性斑,部分皮损上有瓷白色扁平丘疹。初次就诊时背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显示符合LSA。此次就诊时左小腿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结果符合LSA并发硬皮病。结合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检查结果,诊断为LSA并发LoS。结论该例LSA并发LoS的患者临床过程、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改变表明,硬皮病可能是谱系性疾病,或许可以认为LSA是浅表性硬皮病。
作者:冉立伟;兰东;贾红侠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患者,男,19岁。主因头皮结节1年,于2015年6月19日就诊。1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头顶部出现一鲜红色粟粒大丘疹,未予治疗,逐渐增大至蚕豆大小的结节,表面粗糙,无破溃及主观不适。系统检查:生命体征平稳,全身浅表淋巴结无增大,心肺腹未见异常。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外伤史。皮肤科情况:头顶部可见一0.6 cm×0.8 cm大小鲜红色半球形隆起性结节,境界清楚,表面粗糙,质地中等,无触痛,基底无浸润感(图1)。真菌培养阴性。血常规未见异常。手术完整切除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真皮内可见与表皮相连的肿瘤团块,团块呈小叶状聚集,边界清楚;团块主要由大小一致向外毛根鞘细胞分化的鳞状上皮细胞构成,核仁清楚,核呈圆形或类圆形,胞质呈空泡状,未见明显异形性及核分裂像,团块外层细胞呈特征性的栅栏状排列,团块周围可见嗜酸性物质包绕(图2)。诊断:单发性外毛根鞘瘤。半年后电话随访,皮损未见复发。
作者:唐芹芹;熊心猜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1例中国汉族人结节性硬化症TSC1和TSC2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该例结节性硬化症患者、家族中的正常人以及100名健康对照者的TSC1和TSC2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并进行DNA测序分析。结果该例患者TSC1基因第15外显子存在C.1884-1887delAAAG ( P.Leu628Leu fsX23)移码突变,引起读码框移位,并在其后第23位氨基酸处提前出现终止密码子TGA。家族中的正常成员及100名无关正常对照未检测出该位点突变。结论TSC1基因的新缺失突变C.1884-1887del AAAG可能是导致患者临床发病的主要原因,该突变为新突变。
作者:吕永梅;张正中;陈丽;牟韵竹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梅毒是皮肤科常见的性传播疾病,青霉素是其特效治疗方法。该文解读了2015年美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CDC)性病指南中的梅毒患者青霉素过敏的处置措施,包括青霉素皮试的建议、步骤、点刺试验、皮内试验和脱敏疗法。
作者:段秋侠;王荣珍;邹先彪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北京市平谷区性传播疾病的发病趋势及流行特点,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从该院疾病控制科收集2010—2014年6种性传播疾病资料,包括梅毒、淋病、尖锐湿疣、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生殖器疱疹及艾滋病,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10—2014年北京市平谷区医院累计报告性传播疾病患者581例,包括梅毒257例(隐性梅毒223例),尖锐湿疣135例,淋病134例;20~49岁患者374例;职业占比前3位是农民198例、家务或待业170例、商业服务52例。结论性传播疾病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梅毒、尖锐湿疣和淋病占比高,发病年龄以中青年为主,职业以农民为主。
作者:王哲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吴茱萸次碱软膏对小鼠特应性皮炎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用二硝基氯苯(DNCB)反复刺激新生Nc/Nga小鼠背部皮肤,建立小鼠试验性特应性皮炎模型。36只小鼠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试验组(吴茱萸次碱软膏治疗),每组12只。试验组连续用药2周,分别于第8天、15天测量各组小鼠背部皮损厚度和皮肤质量,并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检测第8天、15天血清中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IL)-4, IL-5,免疫球蛋白E(IgE)的表达。结果吴茱萸次碱治疗第8天、15天,皮损厚度及皮肤质量明显下调(P<0.05),血清中细胞因子IL-4、IL-5和IgE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IFN-γ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吴茱萸次碱软膏可能通过促进IFN-γ分泌,下调炎症因子IL-4、IL-5水平,以及抑制IgE表达,从而对小鼠特应性皮炎产生保护作用。
作者:刘斌;李静;胡惠清;朱里 刊期: 201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