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吴茱萸次碱软膏对小鼠特应性皮炎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

刘斌;李静;胡惠清;朱里

关键词:皮炎, 特应性, 吴茱萸次碱, 细胞因子, 小鼠
摘要:目的:探讨吴茱萸次碱软膏对小鼠特应性皮炎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用二硝基氯苯(DNCB)反复刺激新生Nc/Nga小鼠背部皮肤,建立小鼠试验性特应性皮炎模型。36只小鼠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试验组(吴茱萸次碱软膏治疗),每组12只。试验组连续用药2周,分别于第8天、15天测量各组小鼠背部皮损厚度和皮肤质量,并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检测第8天、15天血清中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IL)-4, IL-5,免疫球蛋白E(IgE)的表达。结果吴茱萸次碱治疗第8天、15天,皮损厚度及皮肤质量明显下调(P<0.05),血清中细胞因子IL-4、IL-5和IgE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IFN-γ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吴茱萸次碱软膏可能通过促进IFN-γ分泌,下调炎症因子IL-4、IL-5水平,以及抑制IgE表达,从而对小鼠特应性皮炎产生保护作用。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相关文献
  • 面部皮脂腺瘤一例

    患者,女,46岁。主因右侧鼻翼处结节20年,于2015年9月8日就诊。患者20年前无明显诱因右侧鼻翼皮肤出现一米粒大结节,缓慢增大,无明显自觉症状。10年前曾于外院行CO2激光治疗,激光术后约半年,在原发部位又出现相似皮损,逐渐增大至黄豆大小,偶有痒感。患者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好,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双侧颌下、颏下、及颈部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增大,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右侧鼻翼处皮肤可见一肉色椭圆形结节,0.8 cm×0.5 cm大小,表面光滑,边界清楚,隆起呈半球状,触之较硬(图1)。手术完整切除肿物,组织病理示:真皮中上部可见境界清楚的基底样细胞团块,团块由细胞核单一的基底样细胞和一些成熟的皮脂腺细胞构成,团块周围有纤维包绕,团块内及其边缘可见导管和囊腔,囊腔内含嗜伊红角质(图2)。PAS染色阴性。免疫组化染色示:肿瘤细胞CK染色阳性,呈棕黄色,成熟的皮脂腺细胞EMA染色阳性,呈棕黄色(图3),CEA、Cam5.2、HMB-45阴性。诊断:皮脂腺瘤。治疗:在局部麻醉下,沿皮纹行梭形切口,完整切除肿物,直接拉拢缝合。术后伤口愈合良好,对面部美容影响不大,随访半年无复发。

    作者:赵文军;马国章;柳曦光;宋显利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中整协互联网医美分会携手专家联盟以色列飞顿--开启万人乐提拉点亮年轻笑容医美盛宴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书讯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水疱型毛母质瘤一例

    患儿,女,13岁。因右侧肩部结节5个月,出现水疱样外观1个月,于2015年7月29日就诊。5个月前,患儿右侧肩部出现一蚕豆大小淡红色质硬结节,缓慢增大;1个月前结节表面出现水疱样外观,无自觉症状。自起病以来,患儿无发热、肌无力、肌肉酸痛及肌肉萎缩等全身症状。患儿既往体键,无传染病及遗传病史,家族成员中无类似疾病患者。皮损局部无外伤史或蚊虫叮咬史。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可,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右侧肩部可见一2 cm×3 cm大小半透明红色水疱样肿物,壁厚、略松弛,坠积状,触之柔软,其中央可见一花生米大小黄白色结节,触之质硬,形状不规则,基底部不能移动,无明显压痛(图1)。初步诊断:表皮囊肿伴钙化。行肿物切除术,局部扩大0.1 cm完整切除肿物。肿物组织病理示:真皮中下部可见边界清楚的肿瘤团块,其周边由较疏松的纤维结缔组织包绕;肿瘤团块主要由过渡细胞、嗜碱性细胞和大量影细胞组成;肿瘤团块上部真皮浅层胶原纤维稀疏,可见增生扩张的淋巴管(图2)。结合患儿的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特点,诊断为水疱型毛母质瘤。术后2周伤口愈合良好。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作者:党云;樊卓;王丹丹;覃静净;向桂琼;孙喆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第十三期全国皮肤外科与微创注射美容学习班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头皮单发性外毛根鞘瘤一例

    患者,男,19岁。主因头皮结节1年,于2015年6月19日就诊。1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头顶部出现一鲜红色粟粒大丘疹,未予治疗,逐渐增大至蚕豆大小的结节,表面粗糙,无破溃及主观不适。系统检查:生命体征平稳,全身浅表淋巴结无增大,心肺腹未见异常。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外伤史。皮肤科情况:头顶部可见一0.6 cm×0.8 cm大小鲜红色半球形隆起性结节,境界清楚,表面粗糙,质地中等,无触痛,基底无浸润感(图1)。真菌培养阴性。血常规未见异常。手术完整切除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真皮内可见与表皮相连的肿瘤团块,团块呈小叶状聚集,边界清楚;团块主要由大小一致向外毛根鞘细胞分化的鳞状上皮细胞构成,核仁清楚,核呈圆形或类圆形,胞质呈空泡状,未见明显异形性及核分裂像,团块外层细胞呈特征性的栅栏状排列,团块周围可见嗜酸性物质包绕(图2)。诊断:单发性外毛根鞘瘤。半年后电话随访,皮损未见复发。

    作者:唐芹芹;熊心猜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白癜风患者中医体质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白癜风患者中医体质特点,为临床辨病、辨证、辨体质结合治疗白癜风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对296例确诊为白癜风的患者进行问卷登记,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病程、中医体质类型、舌象、脉象等,并对获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总结白癜风患者中医体质特点及其与各因素间相关性。结果白癜风患者体质类型中病理性体质占82.16%,单纯平和质占17.84%,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种体质构成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9.506,P=0.000)。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白癜风患者体质类型构成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5.008,P=0.002;χ2=101.236,P=0.000)。不同病程白癜风患者体质类型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692,P=0.464)。白癜风患者各种舌象、脉象构成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舌质χ2=392.381,P=0.000;舌苔χ2=345.646,P=0.000;脉象χ2=159.986,P=0.000)。舌象、脉象体征频数表中,舌质红或淡红、舌体胖大、舌苔白腻、脉弦细或沉细者居多。结论白癜风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中以平和质居多,其次为气虚质、阴虚质等病理性体质。中医体质类型分布与白癜风患者性别、年龄因素间存在密切关联,而与病程长短无明显相关。

    作者:潘毅;许灿龙;张思;张超;徐丽梅;蔡瑞康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皮肤垢着病一例

    患者,男,24岁。主因鼻部、双面颊对称性黑褐色油腻斑块1年余,于2014年11月17日就诊。1年前患者因面部光子嫩肤治疗后皮肤稍发红瘙痒,故停止洁面,只淋浴,约每周1次,面部不使用毛巾擦拭,鼻部逐渐出现少许黄褐色油腻性痂皮,可人工强行剥离,但很快出现类似皮损,无明显自觉症状,未予重视。后患者因面部美观问题较少外出,居住环境潮湿,皮损逐渐增多、增厚,融合形成黑褐色斑块,覆盖整个鼻部,无明显痛痒,皮损较难剥离,有少许臭味。当地医院治疗(具体不详)无效。6个月前双面颊出现类似皮损,病情逐渐加重。家族中未发现类似疾病者。自诉近1年来,时感抑郁、焦虑。既往体健,否认有慢性病史和药物过敏史。系统检查:一般情况良好,意识清,精神紧张,回答问题易激动,烦躁,余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鼻部可见黑褐色痂皮,双侧面颊部可见淡黄褐色油腻性痂皮,界清,用力刮除皮损,可见基底皮肤潮红,完整度好,无渗液(图1)。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及血脂均正常。真菌学检查:痂皮10%氢氧化钾涂片及PAS特殊染色直接镜检均为阴性,用革兰染色油镜下观察未见孢子及菌丝。将鳞屑分别接种于沙堡培养基及马拉色菌培养基,分别于27℃、37℃培养4周,结果培养均为阴性。诊断:皮肤垢着病。治疗:盐酸多塞平25 mg每日3次口服,每晚1次外用阿达帕林凝胶,同时嘱患者使用中性洁面膏洁面。治疗1个月后,皮损消退,无复发。

    作者:田军;周进科;李强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北京市平谷区医院581例性传播疾病病例分析

    目的:了解北京市平谷区性传播疾病的发病趋势及流行特点,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从该院疾病控制科收集2010—2014年6种性传播疾病资料,包括梅毒、淋病、尖锐湿疣、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生殖器疱疹及艾滋病,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10—2014年北京市平谷区医院累计报告性传播疾病患者581例,包括梅毒257例(隐性梅毒223例),尖锐湿疣135例,淋病134例;20~49岁患者374例;职业占比前3位是农民198例、家务或待业170例、商业服务52例。结论性传播疾病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梅毒、尖锐湿疣和淋病占比高,发病年龄以中青年为主,职业以农民为主。

    作者:王哲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鳞状细胞癌性巨大皮角一例

    患者,女,91岁。主因右侧颞部皮肤多发性皮损伴巨大赘生物3年,于2012年1月16日就诊。3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右颞部皮肤出现数个突出皮肤表面的灰褐色扁平斑块,黄豆大小,其中一处斑块逐渐增大,表面坚硬,逐渐发展成兽角状。无自觉症状,未治疗。既往体健,局部无外伤史。体格检查:全身系统检查未见异常,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增大。皮肤科检查:右颞部可见一灰褐色、粗糙的圆锥形赘生物,向下弯曲呈兽角状,基底直径约2.3 cm、长轴约5.8 cm,质地坚硬,周围皮肤可见3个直径0.8~1 cm大小、表面粗糙、略隆起的褐色扁平斑块(图1a)。右侧下颌淋巴结及枕后淋巴结未触及增大。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及凝血时间均正常。临床诊断:①巨大皮角(右颞部);②日光性角化病?(皮角周围皮损)。治疗:手术切除皮角及周围0.5 cm皮肤,深度达到脂肪层,肉眼观察切缘组织为健康皮肤全层组织,直接拉拢缝合。术后愈合良好。皮角周围3处皮损,患者拒绝行组织病理检查及治疗。皮角区组织病理示:肿物上部呈现高度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制片时裂开数片),与皮角连接部位表皮呈现峰状隆起,真皮浅层可见大量由鳞状细胞构成的癌巢,癌巢内可见角囊肿及角珠,肿瘤细胞有明显异形性;切缘未见肿瘤细胞(图2)。皮角区组织病理诊断:鳞状细胞癌性巨大皮角。术后3个月复诊,右侧颞部可见术后愈合瘢痕(图1b)。随访:每3~6个月随访1次,迄今已经随访3年余,切除部位皮损未复发,未治疗的疑似日光性角化病皮损无改变。周围浅淋巴结无增大。

    作者:冯玉康;于越;丁佩芬;王国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第四届编委会工作会议记要

    作者:《实用皮肤病学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进修医师培训班通知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2015美国CDC梅毒指南中青霉素过敏史患者处置解读

    梅毒是皮肤科常见的性传播疾病,青霉素是其特效治疗方法。该文解读了2015年美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CDC)性病指南中的梅毒患者青霉素过敏的处置措施,包括青霉素皮试的建议、步骤、点刺试验、皮内试验和脱敏疗法。

    作者:段秋侠;王荣珍;邹先彪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中国皮肤性病学书目提要及著者传略》征文及研修班招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白癜风神经内分泌免疫发病机制研究新进展

    目的:白癜风是一种常见的获得性色素脱失性疾病,临床以皮肤黏膜出现边界清楚的瓷白色白斑为主要特征。尽管白癜风相关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白癜风发病具体机制仍未完全阐明。研究表明,白癜风与遗传、氧化应激、免疫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但其具体的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近期,关于神经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导致免疫紊乱的致病机制逐渐受到重视。在心身应激等情况下,皮肤外周神经末梢神经肽的异常释放可以导致皮肤免疫微环境的紊乱,进一步损伤黑素细胞。神经肽参与白癜风发生发展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基于神经肽调节的思路也为白癜风的治疗开辟了新的方向。

    作者:田军;周进科;郑雨婷;马龙;熊雯;马永鹏;李强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硬化萎缩性苔藓并发局限性硬皮病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硬化萎缩性苔藓(LSA)并发局限性硬皮病(LoS)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特点及诊断,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更好地理解硬皮病的疾病谱。方法分析1例LSA并发LoS的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特点,复习相关文献并进行讨论。结果患者全身皮损进行性增多无痛痒5年余。2年前初次就诊时明确诊断为LSA,治疗后皮损仍进行性增多,且硬化。此次就诊时皮肤科检查:躯干、四肢散在或密集粟粒至黄豆大瓷白色、略带光泽的扁平丘疹,部分萎缩、硬化;四肢、左手足片状或带状暗红色硬化性斑,部分皮损上有瓷白色扁平丘疹。初次就诊时背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显示符合LSA。此次就诊时左小腿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结果符合LSA并发硬皮病。结合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检查结果,诊断为LSA并发LoS。结论该例LSA并发LoS的患者临床过程、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改变表明,硬皮病可能是谱系性疾病,或许可以认为LSA是浅表性硬皮病。

    作者:冉立伟;兰东;贾红侠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中药治疗白癜风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白癜风(vitiligo)是一种常见的后天性皮肤色素脱失性疾病。该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该病发生是具有遗传因素的个体在多种内外因素的作用下,出现免疫功能、神经精神及内分泌、代谢等多方面的功能紊乱,导致酪氨酸酶系统的抑制或黑素细胞的破坏,终使皮肤色素脱失。目前发病原因主要有4个学说,即自身免疫学说、黑素细胞自毁学说、神经化学因子学说、遗传学说等。中药治疗白癜风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作用机制尚不明确。该文主要从自身免疫学说、黑素细胞自毁学说、神经化学因子学说综述中药治疗白癜风的客观依据。

    作者:毛常亮;徐文俊;张会娜;王莒生;杨蓉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菱形皮瓣在面部肿瘤切除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菱形皮瓣在面部肿瘤切除后的修复效果。方法2008年10月—2013年8月应用菱形皮瓣治疗8例面部肿瘤患者。结果8例患者皮瓣术后均Ⅰ期愈合,术后外观满意,均无不良并发症出现。结论菱形皮瓣可应用于面部肿瘤切除后皮肤缺损的修复,是一种实用、有效的临床技术。

    作者:李仔儒;慕森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复方丙酸氯倍他索软膏联合5%水杨酸软膏外用治疗慢性湿疹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复方丙酸氯倍他索软膏联合5%水杨酸软膏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门诊2012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134例慢性湿疹患者,按照患者自愿的原则,将患者分为试验组(74例),对照组1(30例)和对照组2(30例)。对照组1单独给予复方丙酸氯倍他索软膏外用,对照组2单独给予5%水杨酸软膏外用,试验组采用两种药物联合外用,分别于治疗后2周、4周、6周观察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2周、4周、6周时,试验组有效率均优于两个对照组,而两个对照组中对照组1的疗效也优于对照组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丙酸氯倍他索软膏联合5%水杨酸软膏外用治疗慢性湿疹临床疗效显著,疗程短,患者依从性好。

    作者:杨军;毕鸣晔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槲皮素对人黑素瘤A375细胞增生和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槲皮素对体外培养人黑素瘤A375细胞增生和凋亡的影响。方法CCK8法检测0、20、40、80、160μmol/L浓度槲皮素作用于A375细胞24、48和72 h后细胞增生水平。用0、20、40、80、160μmol/L浓度槲皮素作用24 h后,以Annexin-V/PI法观察A375细胞凋亡,分别测定Caspase 3、Caspase 8和Caspase 9的活性,并以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p53,Bax及Bcl-2的基因蛋白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20、40、80、160μmol/L槲皮素作用24、48和72 h后均对A375细胞的增生有抑制作用,且有时间、浓度依赖性。0、20、40、80、160μmol/L槲皮素在作用24 h时,A375细胞早期凋亡率由(3.02±0.49)%分别上升至(11.20±1.68)%、(12.44±1.68)%、(24.55±0.58)%和(47.68±0.79)%,各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80、160μmol/L作用组的Caspase 3,Caspase 8,Caspase 9活性升高,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p53及Bax的蛋白水平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升高,Bcl-2的蛋白水平随药物浓度增加而降低。结论槲皮素对黑素瘤A375细胞具有抑制增生和诱导凋亡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p53及Bcl-2/Bax基因有关。

    作者:卫艳萍;史四季;张如幸;刘秀琴;赵林栋 刊期: 2016年第03期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