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儿童斑秃304例临床回顾性分析

刘元香;孙玉娟;张霞;燕丽;马琳;徐子刚

关键词:斑秃, 儿童, 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北京儿童医院皮肤科门诊304例斑秃患儿的疾病特点。方法以304例儿童斑秃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和研究。结果男女之比为1.3:1;发病年龄为(4.13±3.36)岁。39.8%的患儿就诊年龄集中在3~7岁学龄前期;重症斑秃占61.8%,其发病年龄为(3.50±3.24)岁,轻症斑秃发病年龄(5.15±3.32)岁;29%患儿春季发病;26.8%患儿并发甲改变,以点状凹陷常见;13.82%的患儿并发过敏性疾病;98例患儿(64.1%)微量元素监测异常,以血锌、血铁降低为主;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下降为主。结论儿童斑秃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以学龄前期为著。发病年龄越小,脱发程度越重,病程越长。过敏性疾病及引起过敏的相关因素在斑秃患儿中不容忽视。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相关文献
  • 急性荨麻疹95例实验室相关指标检测及分析

    目的:探讨无临床感染症状和体征的急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均升高与细菌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对无临床感染症状和体征的急性荨麻疹患者进行血常规、血清降钙素原(PCT)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其中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均升高的患者分为一组(组1),不升高的患者分为另一组(组2),对两组患者的PCT和hs-CRP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两组患者PCT和hs-CRP检测结果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荨麻疹患者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易受到药物、个体水平及机体应激因素的影响,是否选用抗生素治疗应根据临床症状及血清其他细菌感染指标进行综合判断,血常规检测仅能作为参考。

    作者:汪丽俐;杨文林;曹钰芹;张淑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卡介苗接种后皮肤不良反应23例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卡介苗接种致不良反应的临床特征与治疗方法。方法收集2005年9月—2014年11月至我科就诊,并确诊为卡介苗接种后皮肤出现不良反应的患儿23例,对其自然信息、就诊后检查及治疗方案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数据及随访。结果男女比例为1.09∶1,1~3个月多见(52.2%)。以皮肤表现(结节、斑块、脓肿)为主(23例),其次为淋巴结异常反应(8例,占25%)。治疗上皮损仅予对症治疗,伴淋巴结持续增大者口服异烟肼及利福平联合治疗。皮损于2~4个月愈合并遗留瘢痕。结论多数卡介苗接种后皮肤不良反应可通过外用药物及密切随访得到有效控制。

    作者:王忱;邢嬛;马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鲜红斑痣的光学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

    鲜红斑痣好发于暴露部位,明显影响外观,给患儿和家长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问题。鲜红斑痣不能自行消退,需要治疗。随着激光医学的发展,促进了多种光学疗法在鲜红斑痣的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脉冲染料激光和光动力疗法作为日趋成熟的新型治疗手段,应用前景较好。现就鲜红斑痣的光学治疗现状和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王玉芝;黄正;苑凯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Jadassohn-Lewandowsky综合征一例

    临床资料患儿,女,7岁。主因双手、双足指(趾)甲增厚、变形6年余,于2015年2月就诊。出生6个月后,患儿即出现双手、双足指(趾)甲增厚,随着年龄增长,增厚逐渐明显;3岁时出现声嘶,双足跖角化型斑块,反复发作,与摩擦无明显相关性;5岁时双肘关节、臀部及口角出现角化性丘疹,双手、双足多汗。患儿学习成绩良好,整个病程中无明显不适。曾在外院诊断为甲营养不良、甲癣等,给予补充维生素及抗真菌药物治疗(具体不详),疗效欠佳。父母非近亲结婚,家族中(3代)无类似疾病患者。患儿系第1胎,足月顺产,出生时体重5300 g,其母亲怀孕期间无特殊病史。体格检查: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智力及视力正常;牙齿发育正常,心、肺、腹无异常。皮肤科情况:双手、双足指(趾)20甲均增厚,边缘翘起,呈黄褐色,质硬;头发浓密,微卷,舌黏膜不规则白斑,无法刮除;双侧口角、双肘关节伸侧多发直径约0.2 cm角化性丘疹,双足跖多发角化性斑块(图1a-1f)。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甲真菌镜检阴性;血、尿、粪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正常。诊断:Jadassohn-Lewandowsky综合征。患者确诊后针对角化型斑块及丘疹给予复方乳酸乳膏每日2次外用。随访5个月,皮损大部分消退。

    作者:巴伟;杨怡;王文娟;赵文斌;李承新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阿维A治疗18例儿童泛发性脓疱性银屑病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探讨阿维A治疗儿童泛发性脓疱性银屑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阿维A治疗18例泛发性脓疱性银屑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结果阿维A治疗的有效率为100%,50%的患儿于用药1个月达到临床痊愈,起效时间为1~2周。不良反应以皮肤瘙痒及黏膜干燥为常见(77.8%),其次为肝酶异常(33.3%)、血脂升高(33.3%)、甲脆性增加及甲沟炎(16.7%)、脱发(5.6%),随访期间未发现骨骼系统异常。复发原因以感染为常见。结论阿维A治疗儿童泛发性脓疱性银屑病疗效好,安全性高,可以作为治疗儿童泛发性脓疱性银屑病的首选药物。

    作者:王召阳;张立新;徐子刚;向欣;马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并发甲亢一例

    临床资料患者,女,44岁。主因左耳背侧散发丘疹、结节半年,于2014年12月就诊。半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左耳背侧出现数个绿豆大小的淡红色结节,无自觉症状,搔抓后易出血。半年来结节渐增大、增多。局部无外伤、感染史。既往史:患者在皮损出现前曾出现心悸、大便次数增多、月经不调等症状,1个月前诊断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给予普萘洛尔、甲巯咪唑治疗3周后甲亢症状部分缓解,T3、T4、FT3、FT4指标下降,TSH升高。体格检查:心率85次/mim,甲状腺II度肿大,其他系统无异常。皮肤科情况:左耳背侧可见8个孤立存在的绿豆至黄豆大小的淡红色结节,表面光滑,质韧、无压痛(图1)。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尿常规正常,肝、肾功能正常, IgE、抗核抗体(ANA)等免疫指标正常。腹部彩超未见异常。甲状腺彩超示双侧甲状腺弥漫性增大,甲状腺功能:T32.97 nmol/L(正常值1.34~2.73 nmol/L)、T4210.4 nmol/L(78.4~157.4 nmol/L)、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10.35 pmol/l(3.8~6.0 pmol/L)、游离甲状腺素(FT4)32.77 pmol/L(7.9~14.4 pmol/L)、促甲状腺素(TSH)0.01 mU/ml(0.34~5.6 mU/ml),抗甲状腺蛋白抗体453.13 IU/ml(0~115 IU/ml),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164.96 IU/ml(0~34 IU/ml),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8.48 IU/L(0~1.75 IU/L)。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轻度增生,真皮内可见含大量血管腔隙的小叶状团块,境界不清,血管腔大小不一,血管内皮细胞肥大、胞质丰富,间质内可见弥漫性淋巴细胞、嗜酸粒细胞、组织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图2a,2b)。诊断: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予以CO2冷冻治疗,皮损消退,经3个月随访未见复发。

    作者:钱冠宇;李筱芳;姜祎群;刘维达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中国西南地区200例不孕不育患者支原体感染及药敏分析

    目的:了解中国西南地区不孕不育患者支原体感染及药敏试验情况,以指导临床进行合理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南地区200例不孕不育患者的支原体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200例患者中支原体阳性168例,阳性率为84%,其中单独解脲支原体感染者114例,阳性率为57%,解脲与人型支原体混合感染54例,阳性率为27%。药敏试验显示支原体对交沙霉素、米诺环素、多烯环素、四环素等抗生素较敏感,敏感率分别为94.6%、89.9%、86.9%、80.9%;而对环丙沙星、红霉素、司帕沙星等耐药率较高。结论对于不孕不育患者应进行支原体培养及药敏试验,并根据其药敏试验结果进行针对性治疗,这样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防止耐药菌株的产生。

    作者:周小芳;黄秀英;冯林;钟白玉;张恋;沈柱;翟志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吡美莫司乳膏联合他卡西醇软膏治疗局限性白癜风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吡美莫司乳膏联合他卡西醇软膏治疗局限性白癜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91例局限性白癜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6例)和对照组(45例)。两组患者均早晚外用吡美莫司乳膏各1次;试验组每日中午外用他卡西醇软膏1次,总疗程共6个月。在治疗前,治疗第1、2、3和6个月末随访,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第1、2个月末,治疗组有效率(17.39%、34.78%)虽然高于对照组(15.56%、24.44%),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3、6个月末,试验组有效率(52.17%、63.0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1.11%、42.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吡美莫司乳膏联合他卡西醇软膏治疗局限性白癜风疗效确切,安全方便,治疗费用较低,且不良反应少。

    作者:杜金锋;裴广德;甄希;杜军波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皮脂腺痣综合征一例A case of nevus sebaceous syndrome

    临床资料患者,男,27岁。主因左侧头皮、面颈部起皮损并逐渐增大27年,于2015年1月20日就诊。患者出生后不久于左侧耳前出现一绿豆大小黑色丘疹,表面光滑,无破溃、糜烂及渗出,于当地医院切除皮损且行组织病理检查提示“良性梭形色素痣”;数月后左侧头皮、面部、耳部、颈部逐渐出现散在针尖至花生米大小淡褐色至黑色丘疹,表面较光滑,周围皮肤出现淡褐色斑。此后随着患者年龄增长,皮损缓慢增大、增多,部分表面稍粗糙。2000年患者于当地医院行多次激光治疗,部分丘疹消退,但左侧头皮、面部、颈部仍不断有新发颜色深浅不一、大小不等的斑片或丘疹,部分皮损渐增大变厚,表面粗糙,无痒痛。患者自10余岁开始出现视力降低,但近年视力无明显变化。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作者:黄慧;王萍;钟白玉;杨文丹;沈柱;翟志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进修医师培训班通知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肌内注射黄体酮引起人工性脂膜炎一例

    临床资料患者,女,42岁。主因双侧臀部出现红色硬结15 d,于2014年12月2日就诊。患者15 d前于外院妇产科行辅助受孕,予黄体酮臀部肌内注射40 mg/d (10 mg/ml),共15 d(积累注射量600 mg),期间双侧臀部注射部位周围逐渐出现局部红肿、硬结,渐加重,有轻度压痛。患者自发病以来无发热、咳嗽、关节痛等。既往体健,否认有结核、肝炎等传染病史,否认手术史、外伤史,药物、食物过敏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双侧臀部各见一6 cm×4 cm大红色斑块,边界不清,表面无破溃,皮温正常,质硬,有轻度压痛(图1a)。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于右侧臀部斑块中央切取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轻度角化过度,基底层色素轻度增多,真皮浅深层血管周围、附属器周围单一核细胞浸润,皮下脂肪以小叶为主的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及多核巨细胞浸润,可见嗜脂性脂肪坏死及微囊性脂肪坏死,组织病理改变符合脂膜炎(小叶性为主)(图2a-2c)。免疫组化染色示:KP-1散在阳性,Ki-67阳性率<2%(图2d,2e)。苏木精-伊红(HE)切片偏振光检查未发现异物。诊断:人工性脂膜炎。治疗:停止肌内注射黄体酮,清热散结胶囊5粒,每日3次口服,嘱患者自行局部按摩、热敷。患者服用清热散结胶囊2周后自行停药,1.5个月后复诊,硬结消退约80%,局部留有轻微色素沉着(图1b)。2个月后电话随访,臀部硬结及局部色素沉着均已完全消退。

    作者:赵珊珊;姚志远;郑占才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种痘样水疱样EB病毒感染相关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一例

    种痘样水疱样EB病毒感染相关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hydroavacciniforme-like lymphoid proliferative disorder,HVLPD)是一种罕见的皮肤病,好发于儿童,与EB病毒(EBV)感染相关,临床表现似种痘样水疱病但较重,且系统症状明显。Cho等[1]曾报道6例EBV相关的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误诊为种痘样水疱病。现报道1例我科收治的HVLPD,并复习文献,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作者:曹雪萍;徐教生;徐子刚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梅毒螺旋体脂肽诱导THP-1细胞表达细胞因子的研究

    目的:通过体外建立巨噬细胞模型,研究梅毒螺旋体(TP)相对分子质量15000、17000、47000膜脂蛋白诱导THP-1细胞表达细胞因子的活性,评价其在梅毒感染细胞免疫中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梅毒螺旋体的致病机制和生物学功能提供理论基础。方法用不同剂量PMA诱导THP-1细胞,分别观察细胞的形态和检测膜表面CD14受体表达情况,确定PMA诱导THP-1细胞转化为巨噬细胞的适宜剂量与时间。在此基础上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不同浓度合成脂肽,刺激THP-1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含量,并检测CD14抗体预处理THP-1细胞后对细胞因子分泌水平的影响。结果 THP-1细胞在5 ng/ml PMA浓度诱导下48 h分化较为成熟,可以作为体外实验的巨噬细胞模型。TP15、TP17和TP47均可诱导THP-1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8。以1000 ng/ml TP47诱导分泌水平较高。CD14抗体预处理后细胞对3种脂肽的反应能力均下降,所检测的3种细胞因子(TNF-α、IL-1β、IL-8)分泌量均较对照组减少,其中IL-1β及IL-8的分泌浓度下降较为明显。结论 TP15、TP17和TP47均能诱导TPH-1产生促炎性细胞因子,但是TP15和TP17的刺激能力不如TP47。CD14分子参与了TP15、TP17和TP47活化THP-1细胞产生细胞因子的过程。本研究采用根据TP膜脂蛋白N端合成的脂肽,可能不能完全真实反映TP天然膜脂蛋白的活性,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证实。

    作者:孙冉;刘子莲;褚小玲;张海萍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抗菌肽联合透明质酸治疗中度寻常痤疮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抗菌肽联合透明质酸治疗中度寻常痤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入选30例面部中度寻常痤疮(Pillsbury改良分类法Ⅱ~Ⅲ级)的患者,给予抗菌肽联合透明质酸敷料连续治疗28 d,在0、7、14、28 d进行随访,每次随访均进行面部皮损数量计数,研究者总体评估(IGA)评分和调查受试者满意度,并采用VISIA照相,黑素、红斑指数和经表皮水分丢失量测量,同时观察皮肤耐受情况。结果患者面部炎性皮损及皮损总数明显下降,第14天及第28天与基线相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IGA评分也下降,第28天(1.958±0.55)与基线(2.125±0.338)相比,P<0.05;VISIA照片分析显示皮损数量减少,同时卟啉量明显减少,提示痤疮丙酸杆菌数量减少,第28天与基线相比P<0.05;皮肤红斑指数E值下降,第28天与基线相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受试者满意度调查中,67%的患者满意,33%的患者表示一般。研究中仅1例受试者出现产品不耐受现象,经分析认为其是敏感性皮肤,与受试产品无关。结论抗菌肽联合透明质酸治疗中度寻常痤疮安全有效。

    作者:苗晓琳;仲少敏;陶荣;王晓慧;吴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2014年英国皮肤科医师协会皮肤疣治疗指南解读

    皮肤疣是门诊常见的病毒性皮肤病,疗法很多,疗效也参差不齐,英国皮肤科医师协会从循证医学的角度制定了皮肤疣治疗指南,该文归纳总结并简要解读。

    作者:陈虹霞;邹先彪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发疹型汗管瘤一例

    患者,女,29岁。主因乳房部位出现丘疹8年余、双下眼睑丘疹2年余,于2014年4月9日就诊。8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双侧乳房部位出现数颗肤色或褐色小丘疹,无特殊不适,未予治疗,皮损逐渐增多。2年前,患者双下眼睑开始出现类似皮损。患者平素体健,否认有其他病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者。系统查体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双下眼睑散在分布针尖至粟米大小肤色或褐色扁平丘疹,互不融合,边界清楚,表面不光滑,无蜡样光泽,质地较软;双侧乳房外侧及季肋部可见较多绿豆大小类似皮损(图1)。实验室及辅助检查未见异常。胸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浅层嗜碱性细胞团块及管腔样结构,部分呈蝌蚪状,管壁由两层扁平细胞构成(图2)。诊断:发疹型汗管瘤。患者拒绝治疗,后失访。

    作者:张雨佳;熊心猜;陈玉娟;朱仁衡;唐芹芹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Spitz痣一例

    临床资料患儿,女,14岁。主因左下眼睑处红豆大小棕褐色丘疹2年余,于2014年7月8日就诊。2年前,无明显诱因患儿左下眼睑出现一米粒大小丘疹,缓慢增长,无自觉症状,近半年来增长迅速;曾搔抓后破溃、出血并结痂,但始终未消退。起病前局部无明确外伤史。患儿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史。系统检查无异常,浅表淋巴结无增大。皮肤科情况:左下眼睑可见一孤立梭型棕褐色丘疹,0.5 cm×0.2 cm×0.2 cm大,表面光滑,无毛发,边界清楚(图1),质地坚实,不易推动。初步诊断为色素痣。沿肿物边缘全部切除。组织病理检查显示:表皮基底层和真皮浅层见显著增生的、生长对称的瘤细胞团块,瘤细胞团由上皮样黑素细胞和梭形细胞构成,细胞核大、核仁明显,胞质丰富,瘤细胞团与周围组织有明显裂隙,有少量黑素沉积,但未见明显的核分裂象、核异形和Kamino小体(图2a,2b);真皮浅层致密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染色示:Melan A(+),S-100蛋白(+),HMB-45(-)(图3)。诊断:Spitz痣。肿物切除术后1个月复诊时皮损愈合良好,随访至今无复发,现仍密切跟踪随访。

    作者:黄苏扬;孔庆涛;杜雪;杨瑞;桑红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皮肤性病学教学模式探析

    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现已成为教育和卫生领域的研究热点。传统的皮肤性病学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当前行业领域对专业人才岗位胜任力的需求。该文将岗位胜任力理论引入皮肤性病学教学模式之中,在分析胜任力概念和当前皮肤性病学教学模式的特点和难点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皮肤性病学教学模式,为皮肤性病学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作者:彭世光;何焱玲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全国皮肤美容化妆品制剂研修班及共建掌上皮肤科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恶性黑素瘤组织iNOS的表达与血管增生研究

    目的:探讨恶性黑素瘤组织中iNOS表达与增生及临床资料相关性。方法收集30例恶性黑素瘤患者皮损组织和20例色素痣患者的皮损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检测恶性黑素瘤和色素痣组织中iNOS的表达,并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同时观察其与癌细胞增生、血管生成的关系。结果 iNOS表达阳性率在恶性黑素瘤组织中比色素痣组织高(P<0.05),恶性黑素瘤iNOS表达在患者年龄、性别、部位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分期Ⅲ~Ⅳ期患者iNOS阳性率显著高于Ⅰ~Ⅱ期(P<0.05)。iNOS阳性肿瘤患者细胞增生核抗原(PCNA)标志指数(PLI)和微血管密度(MVD)的值明显高于iNOS阴性肿瘤患者(P<0.01)。结论 iNOS能促进恶性黑素瘤细胞增生与血管形成,是恶性黑素瘤的重要调节因子。

    作者:李娟;冯亚兰;吴东辉;徐晓芃;旷翎;冯浩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