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世光;何焱玲
药疹又称药物性皮炎,是指药物通过内服、注射、使用栓剂或吸入等途径进入人体,在皮肤黏膜上引起的炎症反应。多形红斑性药疹是药疹中较重的一型,常伴有发热、关节痛、腹痛等,严重者侵犯眼、口、外阴黏膜,剧烈疼痛[1]。2013年6月我科收治1例重症多形红斑性药疹并发癫痫的患者,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陈静;郭丽英;杨颖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通过体外建立巨噬细胞模型,研究梅毒螺旋体(TP)相对分子质量15000、17000、47000膜脂蛋白诱导THP-1细胞表达细胞因子的活性,评价其在梅毒感染细胞免疫中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梅毒螺旋体的致病机制和生物学功能提供理论基础。方法用不同剂量PMA诱导THP-1细胞,分别观察细胞的形态和检测膜表面CD14受体表达情况,确定PMA诱导THP-1细胞转化为巨噬细胞的适宜剂量与时间。在此基础上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不同浓度合成脂肽,刺激THP-1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含量,并检测CD14抗体预处理THP-1细胞后对细胞因子分泌水平的影响。结果 THP-1细胞在5 ng/ml PMA浓度诱导下48 h分化较为成熟,可以作为体外实验的巨噬细胞模型。TP15、TP17和TP47均可诱导THP-1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8。以1000 ng/ml TP47诱导分泌水平较高。CD14抗体预处理后细胞对3种脂肽的反应能力均下降,所检测的3种细胞因子(TNF-α、IL-1β、IL-8)分泌量均较对照组减少,其中IL-1β及IL-8的分泌浓度下降较为明显。结论 TP15、TP17和TP47均能诱导TPH-1产生促炎性细胞因子,但是TP15和TP17的刺激能力不如TP47。CD14分子参与了TP15、TP17和TP47活化THP-1细胞产生细胞因子的过程。本研究采用根据TP膜脂蛋白N端合成的脂肽,可能不能完全真实反映TP天然膜脂蛋白的活性,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证实。
作者:孙冉;刘子莲;褚小玲;张海萍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无临床感染症状和体征的急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均升高与细菌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对无临床感染症状和体征的急性荨麻疹患者进行血常规、血清降钙素原(PCT)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其中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均升高的患者分为一组(组1),不升高的患者分为另一组(组2),对两组患者的PCT和hs-CRP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两组患者PCT和hs-CRP检测结果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荨麻疹患者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易受到药物、个体水平及机体应激因素的影响,是否选用抗生素治疗应根据临床症状及血清其他细菌感染指标进行综合判断,血常规检测仅能作为参考。
作者:汪丽俐;杨文林;曹钰芹;张淑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甲氨蝶呤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皮肌炎患者的临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皮肌炎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的方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0例患者采用甲氨蝶呤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对照组50例患者采用单纯糖皮质激素治疗。总疗程为6个月,治疗结束后观察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肌酶谱、肌力改变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有效率(70%)显著高于对照组(50%)(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肌酶谱和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肌酶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1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40%)(P<0.05)。结论甲氨蝶呤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皮肌炎效果显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肌酶谱,减轻由于使用糖皮质激素导致的各种不良反应,改善患者的症状。
作者:朴冰;何伟;魏烨平;王政礼;崔英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临床资料患者,男,27岁。主因左侧头皮、面颈部起皮损并逐渐增大27年,于2015年1月20日就诊。患者出生后不久于左侧耳前出现一绿豆大小黑色丘疹,表面光滑,无破溃、糜烂及渗出,于当地医院切除皮损且行组织病理检查提示“良性梭形色素痣”;数月后左侧头皮、面部、耳部、颈部逐渐出现散在针尖至花生米大小淡褐色至黑色丘疹,表面较光滑,周围皮肤出现淡褐色斑。此后随着患者年龄增长,皮损缓慢增大、增多,部分表面稍粗糙。2000年患者于当地医院行多次激光治疗,部分丘疹消退,但左侧头皮、面部、颈部仍不断有新发颜色深浅不一、大小不等的斑片或丘疹,部分皮损渐增大变厚,表面粗糙,无痒痛。患者自10余岁开始出现视力降低,但近年视力无明显变化。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作者:黄慧;王萍;钟白玉;杨文丹;沈柱;翟志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总结卡介苗接种致不良反应的临床特征与治疗方法。方法收集2005年9月—2014年11月至我科就诊,并确诊为卡介苗接种后皮肤出现不良反应的患儿23例,对其自然信息、就诊后检查及治疗方案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数据及随访。结果男女比例为1.09∶1,1~3个月多见(52.2%)。以皮肤表现(结节、斑块、脓肿)为主(23例),其次为淋巴结异常反应(8例,占25%)。治疗上皮损仅予对症治疗,伴淋巴结持续增大者口服异烟肼及利福平联合治疗。皮损于2~4个月愈合并遗留瘢痕。结论多数卡介苗接种后皮肤不良反应可通过外用药物及密切随访得到有效控制。
作者:王忱;邢嬛;马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临床资料患者,男,52岁。主因右耳后、左颈部褐色丘疹3年,于2015年3月7日就诊。3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右耳后及左颈部出现芝麻大小褐色丘疹,近1年来皮损瘙痒、疼痛,反复搔抓后出现破溃、渗液及结痂,增长迅速。患者既往体健,无家族史。体格检查:患者一般情况良好,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浅表淋巴结未触及。皮肤科情况:右耳后可见一约1 cm×1 cm大黑褐色结节,中央破溃、渗出、结痂;其后上方可见一黄豆大小黑褐色丘疹,左颈部另见一黄豆大小的淡褐色丘疹,质软,表面均光滑无破溃(图1a,1b)。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均无异常。分别距离边缘扩大5 mm完整切除3处皮损,行组织病理检查示:①右耳后结节呈结节性基底细胞癌改变:表皮角化过度、部分表皮坏死,真皮内可见基底样细胞形成的与表皮相连的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肿瘤团块,其间可见色素颗粒,团块周边细胞呈栅栏状排列,并可见收缩间隙(图2a);②右耳后丘疹呈微小结节性基底细胞癌改变:由基底样细胞构成的肿瘤团块呈小巢状排列,散在分布或融合成片,瘤体周边细胞栅栏状排列,收缩间隙较前者不明显(图2b);③左颈部丘疹大致呈结节性基底细胞癌改变:肿瘤团块同时与表皮和毛囊上皮相连,由基底样细胞构成,其间可见角化物,部分肿瘤细胞呈条索状增生并相互交织,肿瘤周围细胞呈栅栏状排列,外围由纤维结缔组织包绕,并可见收缩间隙(图2c,2d)。诊断:多发性基底细胞癌。肿瘤完整切除后随访至今无新发及复发。
作者:叶红;王霞;赵梦洁;黄长征;陈思远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临床资料患者,女,42岁。主因双侧臀部出现红色硬结15 d,于2014年12月2日就诊。患者15 d前于外院妇产科行辅助受孕,予黄体酮臀部肌内注射40 mg/d (10 mg/ml),共15 d(积累注射量600 mg),期间双侧臀部注射部位周围逐渐出现局部红肿、硬结,渐加重,有轻度压痛。患者自发病以来无发热、咳嗽、关节痛等。既往体健,否认有结核、肝炎等传染病史,否认手术史、外伤史,药物、食物过敏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双侧臀部各见一6 cm×4 cm大红色斑块,边界不清,表面无破溃,皮温正常,质硬,有轻度压痛(图1a)。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于右侧臀部斑块中央切取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轻度角化过度,基底层色素轻度增多,真皮浅深层血管周围、附属器周围单一核细胞浸润,皮下脂肪以小叶为主的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及多核巨细胞浸润,可见嗜脂性脂肪坏死及微囊性脂肪坏死,组织病理改变符合脂膜炎(小叶性为主)(图2a-2c)。免疫组化染色示:KP-1散在阳性,Ki-67阳性率<2%(图2d,2e)。苏木精-伊红(HE)切片偏振光检查未发现异物。诊断:人工性脂膜炎。治疗:停止肌内注射黄体酮,清热散结胶囊5粒,每日3次口服,嘱患者自行局部按摩、热敷。患者服用清热散结胶囊2周后自行停药,1.5个月后复诊,硬结消退约80%,局部留有轻微色素沉着(图1b)。2个月后电话随访,臀部硬结及局部色素沉着均已完全消退。
作者:赵珊珊;姚志远;郑占才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分析北京儿童医院皮肤科门诊304例斑秃患儿的疾病特点。方法以304例儿童斑秃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和研究。结果男女之比为1.3:1;发病年龄为(4.13±3.36)岁。39.8%的患儿就诊年龄集中在3~7岁学龄前期;重症斑秃占61.8%,其发病年龄为(3.50±3.24)岁,轻症斑秃发病年龄(5.15±3.32)岁;29%患儿春季发病;26.8%患儿并发甲改变,以点状凹陷常见;13.82%的患儿并发过敏性疾病;98例患儿(64.1%)微量元素监测异常,以血锌、血铁降低为主;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下降为主。结论儿童斑秃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以学龄前期为著。发病年龄越小,脱发程度越重,病程越长。过敏性疾病及引起过敏的相关因素在斑秃患儿中不容忽视。
作者:刘元香;孙玉娟;张霞;燕丽;马琳;徐子刚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恶性黑素瘤组织中iNOS表达与增生及临床资料相关性。方法收集30例恶性黑素瘤患者皮损组织和20例色素痣患者的皮损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检测恶性黑素瘤和色素痣组织中iNOS的表达,并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同时观察其与癌细胞增生、血管生成的关系。结果 iNOS表达阳性率在恶性黑素瘤组织中比色素痣组织高(P<0.05),恶性黑素瘤iNOS表达在患者年龄、性别、部位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分期Ⅲ~Ⅳ期患者iNOS阳性率显著高于Ⅰ~Ⅱ期(P<0.05)。iNOS阳性肿瘤患者细胞增生核抗原(PCNA)标志指数(PLI)和微血管密度(MVD)的值明显高于iNOS阴性肿瘤患者(P<0.01)。结论 iNOS能促进恶性黑素瘤细胞增生与血管形成,是恶性黑素瘤的重要调节因子。
作者:李娟;冯亚兰;吴东辉;徐晓芃;旷翎;冯浩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皮肤疣是门诊常见的病毒性皮肤病,疗法很多,疗效也参差不齐,英国皮肤科医师协会从循证医学的角度制定了皮肤疣治疗指南,该文归纳总结并简要解读。
作者:陈虹霞;邹先彪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吡美莫司乳膏联合他卡西醇软膏治疗局限性白癜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91例局限性白癜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6例)和对照组(45例)。两组患者均早晚外用吡美莫司乳膏各1次;试验组每日中午外用他卡西醇软膏1次,总疗程共6个月。在治疗前,治疗第1、2、3和6个月末随访,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第1、2个月末,治疗组有效率(17.39%、34.78%)虽然高于对照组(15.56%、24.44%),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3、6个月末,试验组有效率(52.17%、63.0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1.11%、42.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吡美莫司乳膏联合他卡西醇软膏治疗局限性白癜风疗效确切,安全方便,治疗费用较低,且不良反应少。
作者:杜金锋;裴广德;甄希;杜军波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现已成为教育和卫生领域的研究热点。传统的皮肤性病学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当前行业领域对专业人才岗位胜任力的需求。该文将岗位胜任力理论引入皮肤性病学教学模式之中,在分析胜任力概念和当前皮肤性病学教学模式的特点和难点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皮肤性病学教学模式,为皮肤性病学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作者:彭世光;何焱玲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临床资料患者,女,44岁。主因左耳背侧散发丘疹、结节半年,于2014年12月就诊。半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左耳背侧出现数个绿豆大小的淡红色结节,无自觉症状,搔抓后易出血。半年来结节渐增大、增多。局部无外伤、感染史。既往史:患者在皮损出现前曾出现心悸、大便次数增多、月经不调等症状,1个月前诊断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给予普萘洛尔、甲巯咪唑治疗3周后甲亢症状部分缓解,T3、T4、FT3、FT4指标下降,TSH升高。体格检查:心率85次/mim,甲状腺II度肿大,其他系统无异常。皮肤科情况:左耳背侧可见8个孤立存在的绿豆至黄豆大小的淡红色结节,表面光滑,质韧、无压痛(图1)。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尿常规正常,肝、肾功能正常, IgE、抗核抗体(ANA)等免疫指标正常。腹部彩超未见异常。甲状腺彩超示双侧甲状腺弥漫性增大,甲状腺功能:T32.97 nmol/L(正常值1.34~2.73 nmol/L)、T4210.4 nmol/L(78.4~157.4 nmol/L)、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10.35 pmol/l(3.8~6.0 pmol/L)、游离甲状腺素(FT4)32.77 pmol/L(7.9~14.4 pmol/L)、促甲状腺素(TSH)0.01 mU/ml(0.34~5.6 mU/ml),抗甲状腺蛋白抗体453.13 IU/ml(0~115 IU/ml),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164.96 IU/ml(0~34 IU/ml),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8.48 IU/L(0~1.75 IU/L)。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轻度增生,真皮内可见含大量血管腔隙的小叶状团块,境界不清,血管腔大小不一,血管内皮细胞肥大、胞质丰富,间质内可见弥漫性淋巴细胞、嗜酸粒细胞、组织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图2a,2b)。诊断: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予以CO2冷冻治疗,皮损消退,经3个月随访未见复发。
作者:钱冠宇;李筱芳;姜祎群;刘维达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临床资料患儿,女,14岁。主因左下眼睑处红豆大小棕褐色丘疹2年余,于2014年7月8日就诊。2年前,无明显诱因患儿左下眼睑出现一米粒大小丘疹,缓慢增长,无自觉症状,近半年来增长迅速;曾搔抓后破溃、出血并结痂,但始终未消退。起病前局部无明确外伤史。患儿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史。系统检查无异常,浅表淋巴结无增大。皮肤科情况:左下眼睑可见一孤立梭型棕褐色丘疹,0.5 cm×0.2 cm×0.2 cm大,表面光滑,无毛发,边界清楚(图1),质地坚实,不易推动。初步诊断为色素痣。沿肿物边缘全部切除。组织病理检查显示:表皮基底层和真皮浅层见显著增生的、生长对称的瘤细胞团块,瘤细胞团由上皮样黑素细胞和梭形细胞构成,细胞核大、核仁明显,胞质丰富,瘤细胞团与周围组织有明显裂隙,有少量黑素沉积,但未见明显的核分裂象、核异形和Kamino小体(图2a,2b);真皮浅层致密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染色示:Melan A(+),S-100蛋白(+),HMB-45(-)(图3)。诊断:Spitz痣。肿物切除术后1个月复诊时皮损愈合良好,随访至今无复发,现仍密切跟踪随访。
作者:黄苏扬;孔庆涛;杜雪;杨瑞;桑红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临床资料患者,女,47岁。主因双手角化性丘疹1个月,于2015年3月12日就诊。患者于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双手大小鱼际边缘出现数个米粒大小肤色角化性丘疹,其后皮损逐渐增大、增多,并向上逐渐延及双手大拇指桡侧及小指尺侧。自诉遇水后皮损更明显,无自觉症状。否认有外伤史,否认家族中有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好,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各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双手掌大小鱼际、大拇指桡侧和小指尺侧对称分布密集的米粒至绿豆大小肤色扁平角化性丘疹,部分融合成片状(图1)。右手大鱼际处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显著角化过度,棘层增生肥厚,真皮浅层毛细血管周围散在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图2a);弹性纤维染色:真皮内弹性纤维断裂或减少(图2b)。结合临床诊断为肢端角化性类弹性纤维病(acrokeratoelastosis,AKE)。患者未予进一步治疗,后失访。
作者:王春又;杨希川;郝飞;翟志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了解中国西南地区不孕不育患者支原体感染及药敏试验情况,以指导临床进行合理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南地区200例不孕不育患者的支原体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200例患者中支原体阳性168例,阳性率为84%,其中单独解脲支原体感染者114例,阳性率为57%,解脲与人型支原体混合感染54例,阳性率为27%。药敏试验显示支原体对交沙霉素、米诺环素、多烯环素、四环素等抗生素较敏感,敏感率分别为94.6%、89.9%、86.9%、80.9%;而对环丙沙星、红霉素、司帕沙星等耐药率较高。结论对于不孕不育患者应进行支原体培养及药敏试验,并根据其药敏试验结果进行针对性治疗,这样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防止耐药菌株的产生。
作者:周小芳;黄秀英;冯林;钟白玉;张恋;沈柱;翟志芳 刊期: 201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