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少莲;林有辉;舒博;胡婕;林丁丁;叶胜难
内耳离体培养在研究内耳细胞功能、内耳组织发育再生、细胞损伤退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但由于内耳的组织结构微小复杂,其取材和培养具有较大难度,使该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受到一定限制。本文在简要点评不同内耳离体培养方法优劣的基础上,结合本实验室多年来积累的实践经验,详细介绍了新生大鼠各个内耳终器取材及培养的具体步骤。从解剖迷路到分离终器,从凝胶制备到标本铺放,都有详细的操作指南,本文还针对各环节中的技术动作和关键事项进行了具体探讨并配以指导图例,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弥补以往文献中抽象简略的条款式步骤所造成的实验困难,为开展内耳器官培养研究的初学者提供一定的帮助。
作者:于进涛;丁大连;李鹏;高可雷;蒋海燕;孙虹;Richard J. Salvi 刊期: 2015年第01期
钴是参与维生素B12合成和许多生命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然而一旦机体细胞内的钴离子含量因职业暴露或因饮食摄取钴过量或因钴合金人工假体内源性释放超过安全标准,则可导致严重的金属沉着疾病,这种金属沉着病的症状主要包括感音神经性耳聋、神经性耳鸣、视觉缺陷、认知缺陷、心肌病、心衰、甲状腺疾病、皮肤感觉异常等,在上述病症中,感音神经性耳聋和视神经萎缩是明显的钴中毒症状。钴中毒引起的细胞损害机制主要涉及细胞的氧化应激和缺氧性损害以及线粒体损害引起的细胞凋亡。因此,钴中毒引起的细胞损害模型尤其适用于听觉系统和视觉系统以及神经系统中因细胞内氧化/抗氧化失衡和细胞缺氧以及线粒体凋亡通路等方面的医学实验研究。
作者:李鹏;丁大连;曾祥丽;Richard Salvi;Jerome A. Roth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内窥镜下耳道途径改良夹层法修补鼓膜穿孔的临床效果,并介绍临床手术要点及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应用内窥镜下耳道途径改良夹层法修补鼓膜穿孔的61例(64耳)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61例(64耳)患者随访6~24个月,术后无耳闷、耳鸣加重、眩晕、气骨导听力下降等。术后1-3个月内复查3耳再度穿孔,61耳穿孔修补成功,穿孔愈合率95.3%,修补成功病例术后6个月以上复查未见再穿孔、鼓膜内陷、粘连及前部钝角愈合情况,患者诉无听力下降等。术后3-6个月纯音测听示患者听力改善率达95.3%。结论适应证选取得当,内窥镜下耳道途径改良夹层法鼓膜穿孔修补术操作简单,损伤小,鼓膜愈合率高,听力改善较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牟珊;张勤修;梁方琪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检测血红素加氧酶-1在豚鼠耳蜗螺旋神经节顺铂损伤后的表达变化。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技术,观察耳蜗螺旋神经元损伤后HO-1在不同组间的表达变化。将32只健康豚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A组对照组:按体重以0.9%生理盐水12ml/kg腹腔注射,早晚各一次,持续3天。B组顺铂组:按体重12mg/kg顺铂腹腔注射(IP),早晚各一次,持续3天。C组阿魏酸(FA)+顺铂组:先150mg/kgFA腹腔注射预处理1h,再以12mg/kg顺铂IP,早晚各一次,持续三天。D组FA+锌原卟啉Ⅸ(ZnppⅨ)+顺铂组:同时给予150mg/kgFA+ZnppⅨ15umol/kg IP预处理1h,再以12mg/kg顺铂IP,早晚各一次,持续三天。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Wstern Blot技术检测不同组间螺旋神经元HO-1蛋白表达变化。结果在不同的分组中,HO-1在耳蜗螺旋神经节中表达量不同。空白组中,螺旋神经节组织存在微弱的HO-1表达,其蛋白表达量为0.48±0.07;A组蛋白表达量为0.81±0.07,B组蛋白表达量为0.9±0.05,C组蛋白表达量为0.61±0.07。4个组两两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 HO-1在C组中表达量多,B组次之,D组少,表明HO-1可能参与顺铂损伤螺旋神经元后的修复过程。
作者:邓丹;骆文龙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介绍几种在大鼠耳科实验研究中常用的手术方法。方法将大鼠麻醉后,根据不同的实验需求,分别演示经耳后切口的后鼓室径路、经耳上切口的上鼓室径路、经颈部腹侧切口的下鼓室径路、经颈部背侧切口的枕后径路等手术方法。结果通过不同的手术径路可从不同的角度暴露大鼠的中耳和内耳,为引导耳蜗生物电反应的各种耳蜗电极置放、经圆窗膜转染或置药、药物经耳蜗外淋巴腔灌流、耳蜗内淋巴腔灌注、听骨链中断、以及内淋巴囊手术破坏等各种不同实验目的提供佳手术方案。结论根据大鼠颞骨解剖特点,选择不同的中耳内耳手术径路,可以为实现不同的实验目的服务,对实验成功提供技术保障。
作者:李鹏;丁大连;高可雷;Richard Salvi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硫胺素即维生素B1,在机体中会被转化为辅酶参与能量、脂类及核酸代谢等生理过程。机体缺乏硫胺素可以导致韦尼克脑病(WE),其患者由于双侧对称的间脑和脑干损害,常常出现ABR的波间期延长并时有听力下降的症状。SLC19A2基因变异会导致硫胺响应性巨幼细胞贫血综合征(TRMA),其患者由于缺乏该基因编码的硫胺转运体THTR-1,使得内耳组织无法转运硫氨素,造成源于内耳的逐渐加重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由于听力下降不是WE中典型的症状,TRMA也是不常见的遗传疾病,使得听力学研究者们对它们不甚熟悉,但其实两者的听力损失恰好是由于听觉通路的不同环节对硫胺素的依赖程度不同而造成的。本文首次系统地将缺乏硫胺素所造成的听力损失串联起来。通过介绍其中听力损失的发生机制以及相关的研究模型,我们希望能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听力学研究,帮助研究者们加深对中枢性听力损失的发病机制以及内耳不同组织间的相互作用的理解。
作者:高可雷;丁大连;李鹏;孙虹;Richard Salvi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一个鳃-耳综合征家系的表型特征,进行候选致病基因的突变筛查。方法经知情同意,对调查对象进行全身检查以及听力学和颞骨CT评估,获得血样标本;整理分析家系资料并绘制系谱图;用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外周血DNA,进行鳃-耳-肾综合征相关基因EYA1、SIX1和SIX5全编码外显子的序列分析。结果该家系共4代31人,7人具有鳃-耳-肾综合征相关症状,系谱分析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6名患者主诉听力下降,为常见临床表现,其它症状有耳前瘘管2人次、鳃裂瘘3人次和耳廓畸形4人次,均无肾脏畸形表现。2名患者纯音听力图示双耳混合性聋,颞骨CT检查见中耳和内耳发育异常,候选致病基因筛查均检测到EYA1 c.922C>T突变。结论该家系表型特征符合鳃-耳综合征诊断,但家系内患病个体间临床表现具有异质性。EYA1 c.922C>T突变是本家系致病的主要分子基础。
作者:邹明臻;朱红美;魏钦俊;陈智斌;曹新;邢光前 刊期: 2015年第01期
近年来,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迅猛发展,为遗传疾病的基因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受到遗传学多个领域的重视与应用,其在遗传性耳聋的应用也日益受到关注。该技术先应用靶向富集技术捕获基因组的外显子区域,再通过高通量测序获得编码区序列遗传信息。本文主要介绍全外显子组测序的技术路线及在遗传性耳聋中的应用与研究成果。
作者:姜海鸥;全庆丽;胡祥上;王义旺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分析颞骨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9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颞骨LCH作为研究对象,按2009年国际组织细胞协会提出的诊断标准、临床分类和疗效评定标准,分析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等临床特点,根据年龄、临床分类分组,比较组间预后差异。结果本组颞骨LCH主要表现为耳漏、耳聋、耳颞部包块、肉芽肿等;16例患者中,幼儿组10例(年龄≤4岁),成人组6例(年龄24岁~68岁),经统计分析组间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国际组织细胞协会的分类,多系统组4例,单系统组12例,单系统组预后优于多系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颞骨LCH临床表现多样,以耳漏和耳聋为常见症状而面神经极少受累,确诊主要靠病理。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颞骨LCH单系统受累患者预后优于多系统受累者。
作者:李晓红;韩维举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一种适宜耳蜗组织贴壁培养的方法。方法 PET滤膜预先置入层粘连蛋白、鸟氨酸、胎牛血清按2:2:1比例混合均匀的液体中在4℃预孵过夜,选取出生四天的C57BL/6J小鼠作为研究对象。剥取基底膜以PET滤膜作为承载介质培养在加入含青霉素的培液中,48小时后收取样本,进行免疫荧光(一抗goat anti-otoancorin、mouse anti-beta tubu?linⅢ及对应二抗采用cy3 donkey anti goat,647 donkey anti mouse,染核试剂DAPI,phalloidin)观察不同部位细胞,扫描电镜及制备原位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体外培养新生小鼠基底膜内外毛细胞、螺旋缘内细胞、螺旋神经元细胞显微结构的改变。结果耳蜗基底膜在PET膜上贴附生长良好。各种细胞的微小结构和超微结构保持正常状态。结论PET滤膜能作为一种新颖的承载基底膜培养的介质。
作者:刘永泽;周函;麻晓峰;马登滨;高下 刊期: 2015年第01期
本文综述了哺乳类动物耳蜗血管纹细胞的离子转运、内淋巴液生成以及耳蜗内淋巴电位产生的主要机制。详细阐述了每一种离子转运蛋白的作用,讨论了耳蜗血管纹中钾离子循环、氯离子循环和盐的平衡,以及这些平衡得以维持的机制。
作者:许庆庆;郭维维;翟所强;杨仕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方法探讨胆红素诱导神经母瘤细胞(SH-SY5Y)凋亡和茵陈水提物(Yincheng extract, YCE)的保护机制。方法噻唑蓝(MTT)观察茵陈提取物对SH-S5Y5细胞增殖影响,Western blotting观察NF-KB蛋白核质分布,免疫荧光显微镜观察JC-1探针标记线粒体电位变化,流式细胞仪Annexin-FITC/PI观察细胞凋亡,荧光定量PCR观察IL-1β、TNF-α变化。结果茵陈提取物浓度的时间依赖性提高胆红素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p<0.05)。胆红素促进NF-KB核转移,茵陈提取物抑制NF-KB核转移。免疫荧光显微镜观察到胆红素处理组与正常组对比线粒体膜电位明显降低(p<0.05)表现早期凋亡特性。茵陈提取物抑制线粒体膜电位降低(p<0.05)。流式细胞Annexin-FITC/PI结果显示,胆红素诱导细胞凋亡,YCE保护胆红素诱导的凋亡。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茵陈提取物抑制NF-KB转录因子调控的炎症相关蛋白IL-1β、TNF-α基因的表达(p<0.05)。结论胆红素明显诱导SH-S5Y5细胞凋亡,YCE能有效抑制NK-KB激活和抑制线粒体膜电位变化,呈现多靶点抑制胆红素诱导的细胞凋亡。
作者:张奕;梁勇;李鹏;符秋养;刘钊;李琦;张威;杨衬 刊期: 2015年第01期
听神经病的临床听力学特征主要表现在具有正常的耳蜗感受器电位和异常的听性脑干反应波形以及对语言的理解障碍,其病理学改变部位被确定是在周边听觉系统,主要表现在内毛细胞缺损、听神经末梢破坏、听神经纤维脱髓鞘病变、螺旋神经节细胞缺损,或上述一个或几个部位同时发生病变。本文介绍了模拟听神经病的各种实验动物模型,其中包括模拟单纯内毛细胞缺损的Slc19a2基因缺陷小鼠和Ggt1基因缺陷小鼠实验模型;模拟单纯Ⅰ型传入神经末梢损害的谷氨酸盐实验模型;模拟单纯脱髓鞘病变的甘油实验模型;模拟Ⅰ型螺旋神经节及其神经纤维损害的乌苯酐实验模型和免疫性疾病损害模型;模拟单纯神经纤维脱髓鞘病变的胆红素实验模型和髓鞘缺陷仓鼠模型;模拟单纯听神经近端脱髓鞘病变的阿霉素模型和压力夹伤听神经实验模型;以及模拟整个周边听觉系统全程病变的卡铂南美栗鼠实验模型。这些实验模型可以分别用于模拟听神经病的一种或几种临床表现及病变特征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鹏;丁大连;曾祥丽;Richard Salvi 刊期: 2015年第01期
颞骨切片技术是观察和评估实验性内耳病理学改变的重要手段。由于内耳复杂的迷宫式立体结构,从不同方向和角度获取的颞骨切片很难进行相互间的组织病理学比较。因此,统一颞骨标准切片技术规范,对于评判内耳听觉感受器和前庭各个平衡感受器以及耳蜗和前庭周边神经元的病变部位和病变程度十分重要,因为只有统一了规范的颞骨样品制备和切片角度,才有可能对实验性内耳病变做出正确的比较和评判。颞骨切片的标准方向是将切片平面平行于外耳道和内听道的水平面,从上鼓室向下鼓室方向依次收集到的需要进行重点评估的切片层次分别为上半规管壶腹嵴和外半规管壶腹嵴、椭圆囊斑和球囊斑及前庭上神经元、球囊斑和前庭下神经元、耳蜗中轴、内淋巴管及内淋巴囊、以及后半规管壶腹嵴。本文还根据作者的实践经验讨论了颞骨切片样品制备过程中有关样品固定、脱钙、颞骨整体染色、渗透和定向包埋等技术细节,期望能对从事内耳病理学研究的同道有所帮助。
作者:丁大连;于进涛;李鹏;高可雷;蒋海燕;张文娟;孙虹;殷善开;Richard Salvi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由国际诱发反应测听协作组(IERASG)主办、韩国听力学协会和韩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协会承办的IERASG组织第24届学术年会将于2015年5月10-14日在韩国釜山举行,受IERASG主席John D. Durrant教授和第24届学术年会主办单位韩国听力学协会秘书长兼24届学术年会学术委员会主席及大会总秘书长Jun Ho Lee教授委托,希望能够在中国推广和宣传本届学术年会,能够吸引更多中国听力学、耳科及耳内科医学、听力康复等从业人员前去参会,该年会是诱发反应测听领域中世界顶级学术活动。
作者:中国医师协会耳鼻咽喉科分会;耳内科学组诱发反应测听协作组 刊期: 2015年第01期
《耳组织学》由孙建和、杨仕明教授等撰写,汇集了国内外几十年来的耳科科研成果,共30章,以耳组织学研究为中心,详细阐述了耳各部分组织结构、形态、成分及相应的生理功能,重点介绍了外耳、中耳的鼓室、咽鼓管及耳蜗的组织结构、血管分布和神经支配,耳蜗迷路、螺旋器,耳蜗骨架结构和生物化学成分,外毛细胞动力蛋白、神经递质、膜性结构、液体腔隙及听觉感受机制,前庭迷路、位觉斑、位觉砂、壶腹嵴及前庭血管分布、神经支配、内淋巴管和内淋巴囊的组织结构;并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在耳发育方面的新研究成果及耳组织相关研究技术。《耳组织学》因其精准的描述和丰富的图片,令人耳目一新。本书从细胞、亚微、超微和分子水平阐述耳的各部分结构,使我们在认识和了解耳的组织结构和功能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对医学生,研究生,解剖学、组织学和耳鼻咽喉科专业人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膜迷路积水患者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VEMP)的临床特征。方法对40例膜迷路积水患者患者及38例(76耳)年龄、性别与之匹配的健康人进行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VEMP)测试,分析对比oVEMPs的引出率及各参数指标。结果(1)病例组患耳和健耳的oVEMP引出率和振幅均低于对照组;(2)病例组患耳和健耳的oVEMP与对照组oVEMP引出率、峰-峰波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3)病例组与对照组振幅比、不对称性比较差异具有著性意义结论 oVEMP可以作为迷路积水异常变化的客观量化评估指标,并迷路积水的确诊提供一定帮助。
作者:林少莲;林有辉;舒博;胡婕;林丁丁;叶胜难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PPARγ激动剂15D-PGJ2对H2O2诱导的离体小鼠耳蜗螺旋神经节氧化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分离生后3-5 d的小鼠耳蜗基底膜,培养24 h后不同浓度PPARγ激动剂15D-PGJ2(10μM,30μM)预处理24h,再分别加入含有不同浓度H2O2(3mM,6mM)的培养基培养24小时。采用NF200免疫荧光染色方法行离体耳蜗基底膜螺旋神经纤维免疫荧光染色,在免疫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各组螺旋神经纤维形态以及密度改变。结果3mM H202单独作用于原代培养的基底膜螺旋神经节24h时,螺旋神经纤维呈节断状损失改变,神经纤维逐渐变细局部断裂,染色变淡,神经纤维数量明显降低。随着H202浓度的增加,受损伤的螺旋神经微丝数目呈明显增加趋势。10μM 15D-PGJ2预处理24小时能提高H202损伤后基底膜螺旋神经纤维的数量。30μM 15D-PGJ2预处理组螺旋神经纤维数量明显增加。随着15D-PGJ2浓度提高,其保护作用加强。结论 PPARγ激动剂15D-PGJ2可减轻H2O2诱导的离体小鼠耳蜗基底膜螺旋神经节氧化损伤。
作者:罗颜;曹忠胜;朱政文;袁辉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运用不同测试技术对白噪声暴露前后豚鼠的听觉功能进行检测,分析120 dB SPL白噪声暴露对豚鼠听觉功能的影响,为豚鼠的听力学研究提供模型及方法参考。方法以120 dB SPL白噪声为噪声暴露条件,比较噪声暴露组、对照组各20只豚鼠听性脑干反应(ABR)、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eABR),总结分析120 dB SPL白噪声暴露对豚鼠听觉功能的影响。结果对照组与噪声暴露组之间的ABR阈值、DPOAE幅度值、eABR阈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0 dB SPL白噪声建立豚鼠噪声性聋动物模型稳定,听性脑干反应(ABR)、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eABR)可以很好地检测白噪声暴露前后豚鼠听觉功能的变化。
作者:张纪帅;陈星睿;吴军;韩维举 刊期: 2015年第01期
内耳毛细胞的损伤是引起感音神经性聋的常见原因,而寻找刺激毛细胞再生的可能条件,是治疗感音神经性聋的重要方向;斑马鱼作为新兴模式生物,其胚胎及早期幼鱼通体透明,侧线毛细胞位于体表,以及生殖周期短、繁殖能力强且基因与人类基因约87%相似。鉴于斑马鱼以上生物学特性,耳科学研究者亦采用斑马鱼模型探讨毛细胞损伤及再生机制。本文拟对斑马鱼毛细胞损伤及再生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翁宇航;龙孝斌 刊期: 201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