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游离皮瓣移植治疗瘢痕性睑外翻效果观察

叶梅;梅兆文;杨靖

关键词:游离皮瓣, 瘢痕性睑外翻
摘要:目的 探讨游离皮瓣移植治疗瘢痕性睑外翻的效果.方法 应用耳后游离皮瓣移植于瘢痕切除后的创面以矫正睑外翻16例(21眼).术后随访观察3~18月.结果 痊愈13例(17眼),好转2例(3眼),失败1例(1眼).结论 耳后游离皮瓣移植治疗瘢痕性睑外翻效果良好.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相关文献
  • 游离皮瓣移植治疗瘢痕性睑外翻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游离皮瓣移植治疗瘢痕性睑外翻的效果.方法 应用耳后游离皮瓣移植于瘢痕切除后的创面以矫正睑外翻16例(21眼).术后随访观察3~18月.结果 痊愈13例(17眼),好转2例(3眼),失败1例(1眼).结论 耳后游离皮瓣移植治疗瘢痕性睑外翻效果良好.

    作者:叶梅;梅兆文;杨靖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手术后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手术后白内障吸出术中、植入人工晶状体的屈光度计算方法.方法 对4例(4眼)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手术后的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采用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及角膜曲率计测量角膜的K值,分别应用第二代经验公式(SRKⅡ)计算所需人工晶状体的屈光度.术后验光记录术眼屈光状况,与术前结果对比,评价所选择的人工晶状体屈光度的准确性.结果 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和角膜曲率计分别测量的角膜K值,以及所计算的人工晶状体的屈光度,均有明显的差别.尽管按预留近视状态,选用角膜地形图测量的K值计算人工晶状体的屈光度,术后仍然欠矫,平均产生远视+1.57D,较术前预留度数仍相差约+3.44D.结论 采用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的K值来计算人工晶状体屈光度误差小,在预留的屈光度数基础上加3.50D来选择人工晶状体是较为精确和安全的.

    作者:冯其高;罗恒;黎明;唐松;闻慧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超声生物显微镜在眼前段挫伤的应用

    目的 探讨超声生物显微镜在眼前段挫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83例(83眼)眼前段挫伤进行眼科常规检查、传统眼科B超和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结果 超声生物显微镜可清晰地显示前房角后退、虹膜根部断离、睫状体分离、晶状体悬韧带断裂不全脱位,还可显示出传统B超所不能显示的睫状体和脉络膜浅脱离.结论 超声生物显微镜在眼前段外伤中有极好的应用价值,尤其是在屈光介质浑浊、睫状体分离低眼压和隐藏在虹膜后的病变时,它可显示出采用常规检查所不能揭示的病变,它的应用可为眼前段挫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确切的指导.

    作者:王海波;黄红深;张繁友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高度近视白内障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变性近视)白内障进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及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效果.方法 对126例(175眼)高度近视白内障行巩膜隧道式小切口、超声乳化及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 随访观察6月,裸眼或矫正视力≥0.5者131眼(74.86%).结论 超声乳化及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白内障是安全有效的,术后视力差为眼底病变所致.

    作者:常英霞;丁颖;宋耕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手术探讨

    目的 探讨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手术时机,手术量.方法 对35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患儿戴全矫眼镜半年以后,手术矫治与调节因素无关的非调节因素所致的内斜视.手术量按裸眼和戴镜后斜视度的平均值设计.结果 35例中,眼位矫正满意32例占91.43%,良好3例占8.57%;功能治愈有立体视19例占54.29%.结论 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其由解剖因素所致的斜视需手术矫正.当患儿戴全矫眼镜半年眼位仍不能恢复正位时,可尽早手术矫治其残存的内斜度,手术量按裸眼与戴镜平均斜视度设计,术后由于调节因素所致内斜仍需配镜矫正.

    作者:刘小林;曹晓燕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病灶切除联合多层羊膜移植治疗角膜溃疡

    目的 观察病灶切除联合多层羊膜移植治疗角膜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6例(6眼)细菌性角膜溃疡、3例(3跟)真菌性角膜溃疡、5例(5眼)无菌性角膜溃疡均行病灶切除联合多层羊膜移植.结果 术后随访6月14例中未见排斥反应,角膜感染均在12天内得到控制,溃疡灶留下不同程度的瘢痕.结论 病灶切除联合多层羊膜移植是一种治疗角膜溃疡有效的方法.

    作者:沈志兵;李建蜀;佘红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显微玻璃体手术治疗眼后段眼内异物

    目的 探讨显微玻璃体手术治疗眼后段眼内异物的疗效.方法 2003年1月~2004年10月间眼后段眼内异物16例(16眼)采用显微玻璃体手术治疗,临床随访评估手术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16例均摘出异物.其中磁性异物9例,非磁性异物7例,4例为眼内巨大异物.结论 显微玻璃体手术是目前治疗后段眼内异物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李东胜;翟刚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黏弹剂在下泪小管断裂修复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一种泪小管吻合术中快速寻找其断端的新方法.方法 利用黏弹剂的粘滞性,封堵泪小管断端,手术均在局麻下进行.结果 借泪囊内的气体逆行排出时产生的气泡,快速寻找到鼻侧端泪小管断端.结论 此方法是一种简便易行,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成功率的有效方法.

    作者:周欣;刘晓蓉;张华丽;孙宝兰;高红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的联合治疗

    目的 探讨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的治疗方式及其疗效.方法 对22例(22眼)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的发病情况、治疗方案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眼药物治疗有效,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6眼,玻璃体水囊抽吸术6眼,玻璃体水囊抽吸+前房角分离+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7眼.11眼行ND:YAG后囊切开.22眼前房均形成.眼压稳定.结论 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是多种因素并存的难治性青光眼,经过早期、及时、准确的药物及手术治疗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田芳;张红;李筱荣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眼眶内巨大植物性异物一例

    1病例患者男,20岁,山西大同人.2005年5月24日转诊到北京大学眼科中心住院.主诉14小时前骑摩托车摔入沟中被枯树枝插入右眼,当时无意识丧失,在当地医院行CT检查,示右眼眶内异物(图1),右眼视神经挫伤,右筛骨、蝶骨骨折,大脑额叶挫裂伤.入院后检查:患者意识清醒,情绪烦躁不安.

    作者:丁建光;王常观;马志中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超声生物显微镜在眼前段微小异物诊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在眼前段微小异物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应用UBM对7例眼前段异物诊断和定位并经手术摘出证实.结果 7例异物均经UBM定位后手术顺利取出.结论 相对于其他影像学检查,UBM在眼前段异物诊断和定位中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作者:王超军;张龄洁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改良小梁切除与传统小梁切除的远期效果观察

    目的 评价小梁切除术中改良巩膜瓣、睫状突定量小梁切除、不同缝合方式在术中术后的优缺点及远期效果.方法 120例(156眼)原发性青光眼随机分为4组:A组(传统术式组)30例(42眼);B组(可拆褥式缝线组)30例(40眼);C组(L形巩膜瓣小梁切除组)30例(34眼);D组(小切口睫状突定量小梁切除术组)30例(40眼),B,C,D组为改良术式组.比较各组术后浅前房、眼压和滤过泡情况.结果 浅前房发生率:A组26.19%(11/42),B组7.50%(3/40),C组2.94%(1/34),D组2.50%(1/40),改良术式组与传统术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诊眼压:A组(14.65±4.30)mmHg,B组(13.87±3.60)mmHg,C组(15.58±3.20)mmHg,D组(14.50±3.15)mmHg,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诊功能性滤过泡A组76.19%(32/42),B组92.50%(37/40),C组97.05%(33/34),D组95.00%(38/40),传统小梁切除组与改良小梁切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巩膜瓣可拆褥式缝线、L形巩膜瓣小梁切除、小切口睫状突定量小梁切除可大大降低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并能理想地控制眼压,提高术后视功能.

    作者:黄胜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内界膜剥除治疗周边裂孔合并黄斑孔的视网膜脱离

    目的 探讨内界膜剥除对周边裂孔合并黄斑孔的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15例(15眼)周边裂孔合并黄斑孔的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手术,吲哚青绿染色内界膜剥除,长效气体填充.观察术后视网膜复位、黄斑裂孔闭合、视力等情况.结果 平均随访13月.14眼1次手术视网膜复位,一次手术的成功率93.33%,OCT检查13眼黄斑裂孔完全闭合;1眼黄斑与脉络膜贴服紧密,黄斑孔完全闭合率86.67%.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并发症有一过性高眼压、白内障等.结论 内界膜剥除治疗周边裂孔合并黄斑孔的视网膜脱离是有效的方法.

    作者:韦秋红;岳钟;沈立台;张运红;李颖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前房异物致大泡性角膜病变一例

    1病例患者女,54岁.患者10余年前曾是某玻璃厂工人.因右眼畏光流泪,疼痛,视力减退3月余于2004年8月7日来我院诊治.

    作者:管一沁;李兰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改良结膜瓣掩盖术在眼球萎缩安装义眼时的应用

    目的 评价改良的结膜瓣掩盖术在轻中度眼球萎缩安装义眼时应用的效果.方法 轻中度眼球萎缩11例行角膜浅板层切除、异体巩膜包盖及全结膜瓣掩盖术,术后3周安装定制的个性化义眼.随访半年,观察其效果.结果 双侧睑裂高度、眼睑饱满度及眼球活动度均十分相似,容貌显著改善,外观满意.结论 改良的结膜瓣掩盖术联合个性化义眼安装用于轻中度眼球萎缩,可获得良好的美容效果.

    作者:关改新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显微镜直视下巩膜外冷凝在视网膜脱离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手术显微镜直视下巩膜外冷凝在视网膜脱离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26眼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先予置硅胶条带和/或环扎带.在手术显微镜直视下行视网膜裂孔及变性区冷凝及硅胶顶压后,检查裂孔位置是否正确.结果 23眼术后视网膜完全复位,3眼复发.结论 应用手术显微镜直视下巩膜外冷凝具有操作简单且疗效可靠.

    作者:戈伟中;李小东;张矛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羟基磷灰石眼台应用手术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羟基磷灰石义眼台植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组共36例(36眼).其中外伤致眼球破裂19例,绝对期青光眼5例,眼球萎缩3例,角膜溃疡穿孔3例,化脓性眼内炎3例,角膜葡萄肿3例.眼球摘除巩膜包裹植入28例,眼内容摘除义眼台植入8例.结果 2例术后出现上睑下垂,1周后水肿消退而好转,未手术.3例出现眼窝凹陷,再次手术填充植入物矫正,效果良好.26例伤口愈合好,眼窝饱满,无眼台脱出.义眼活动度好,转动自然.结论 眼窝内植入羟基磷灰石眼台,增加了义眼的活动度,防止上直肌退缩引起的上凹陷.

    作者:刘豫恒;孙兰萍;李世友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小儿眼外伤手术前应用长托宁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长托宁(盐酸戊乙奎醚)在小儿眼外伤术前给药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 40例择期眼外伤手术患儿随机分成阿托品(A组)和长托宁(B组),每组20例,分别静脉注射阿托品和长托宁0.01 mg/kg,监测用药前、用药10 min、20min、40min 4个时段心率、血压变化及给药前后面色、口干程度、鼻咽温度及镇静情况.结果 两组给药后各时间段收缩压、舒张压与给药前比较其变化不明显(P>0.05).A组用药10 min、20min的心率较注射前增快明显(P<0.05),而40min时增快不明显(P>0.05);B组各时间段心率与注射前比较变化均不明显(P<0.05).两组给药前后面红对比,A组明显,B组不明显.A组20min内与给药前比较口干明显(P<0.05),40 min时口干不明显(P>0.05);B组各时间段口干均较明显(P<0.05).A组在给药后10 min、20 min体温升高明显(P<0.01),40 min时体温与给药前接近(P>0.05);B组给药后体温无明显变化(P>0.05).A组给药后无镇静效果,B组给药后5例有镇静效果.结论 长托宁对患儿心率、面色及体温的影响弱于阿托品并能起到一定的镇静作用,同时能更有效及持久地控制全麻期间气道分泌物,使小儿眼外伤麻醉的安全性得到进一步的保障.

    作者:张伟;艾艳秋;张卫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泪道激光成形联合泪道植管术治疗泪道阻塞

    目的 探讨泪道激光成形联合泪道植管术对泪道阻塞的治疗效果.方法 68例(85眼)泪道阻塞行泪道激光成形联合泪道植管手术,术后随访,观察泪道引流泪液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 随访半年以上,经泪道冲洗,77眼泪道保持通畅(90.59%),7眼通而不畅(8.3%),1眼不通(1.18%).结论 泪道激光联合泪道植管术治疗泪道阻塞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作者:黄雄高;吴江;邢健强;王康宏;韩萍;吴超美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手术方法的探讨

    目的 探讨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对14例(14眼)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施行全视网膜冷凝联合睫状体冷凝和部分小梁切除术.结果 本组病例随访6~24月,平均15月,眼压均控制良好,视力术后有所提高或保持不变,无眼球萎缩发生,主要并发症为眼睑水肿、球结膜水肿和前房纤维素性渗出等.结论 该术式是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有效、安全、可行的术式.

    作者:李凌;亢泽峰;马雪英 刊期: 2006年第09期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