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大鼠视神经挫伤视网膜形态功能变化的动态研究

易少华;陈晓瑞;张玲莉;邓伟连;饶广勋

关键词:视神经, 损伤, RGC, F-VEP, 形态学
摘要:目的观察视神经夹挫伤后视网膜形态学和视功能动态变化,为视功能评价和视神经保护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大鼠视神经夹挫伤后1d、3d、5d、7d、9d、2周、4周、8周、12周,光镜观察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改变,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检测视功能状况.结果视神经部分损伤后3d到1周内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快速减少,2周以后缓慢减少,4周几乎无明显变化;视神经损伤1d,F-VEP波形变得低而宽,前2周呈进行性下降期,4周后变化平稳,并显示恢复迹象.结论神经节细胞继发性损伤是视功能进行性下降的重要原因,一定数量存活的视网膜节细胞是视功能恢复的基础;神经损伤变化和视功能变化与时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这些对于正确评价视功能状况和预后有极重要的意义.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相关文献
  • 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眼对比敏感度的研究

    目的观察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对比敏感度的改变情况,并与单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者进行比较.方法我院住院的老年性白内障44例(60眼),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眼,均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术.A组植入多焦点人工晶状体,B组植入单焦点人工晶状体.术后1天检查远、近视力,3月进行远、近视力及对比敏感度等视功能的检查,并问卷调查视物情况及视觉症状.结果A组具有与B组一样良好的非矫正远视力(分别为1.00±0.27和0.89±0.23,P>0.05),非矫正近视力A组明显优于B组(分别为0.86±0.27和0.45±0.14,P<0.05);两组患者对比敏感度在低、中空间频段均位于正常范围内,高空间频段则有部分病例稍下降,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数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A组近距离作业满意度高于B组(85.71%、34.78%、P<0.05);脱镜两组患者视觉症状均较少(10.00%、3.33%,P>0.05).结论两种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患者对比敏感度改变无差别,但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近视力更好,减少了对近用镜的依赖,患者满意度高.

    作者:谭少健;李霞;梁皓;李伟均;苗重会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改良式前房积血注吸清除术

    目的评价采用白内障注吸针头行前房积血清除术的疗效.方法对56例(56眼)外伤性前房积血伴继发性青光眼(前房积血占前房空间2/3以上)经药物治疗无效者,采用白内障7号注吸针头行上方3 mm长的巩膜隧道切口清除前房血块.术中先用黏弹剂充分分离血凝块,然后用白内障7号注吸针头吸出前房血凝块.术后密切观察前房情况、眼压和视力.结果此种方法清除前房血块比较容易,对虹膜和晶状体均无损伤,术后1周前房完全清亮,角膜透明,均无角膜血染发生.54例眼压恢复正常,2例需要药物辅助控制眼压.术后视力明显提高.结论此种术式操作简单,术中安全,术后并发症少,是清除前房积血的有效办法.

    作者:蒋浪;何旭红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非穿透性小梁切除联合羊膜植入术治疗青光眼

    目的探讨非穿透性小梁切除联合羊膜植入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6例(36眼)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施行非穿透性小梁切除联合巩膜瓣下羊膜植入术.术后随访6~24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无严重的并发症.3例术后视力下降.终随访的平均眼压(14.86±4.15)mmHg,明显低于术前(29.65±5.76)mmHg(1 mmHg=0.133kPa).终随访时形成功能性滤过泡者30眼.结论非穿透性小梁切除联合羊膜植入术能有效地降低眼压,无穿透性小梁切除术所引起的术后并发症,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术式之一.

    作者:魏义岗;刘桂华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预见性护理对眼科手术并发症的预防效应

    手术并发症对于手术患者来说都有潜在发生的可能,有效预防并发症潜在危险因素的发生,是避免或减少并发症发生的主要措施之一.手术患者对手术抱有很高的期望,一旦有并发症出现,无疑会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精神心理压力,使患者身心受到伤害.预防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或将并发症的发生程度降到低值,是医务人员和患者共同的期望.

    作者:张银萍;刘慧荣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脉络膜挫伤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目的分析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在脉络膜挫伤诊断中的意义.方法81例(82眼)脉络膜挫伤进行FFA及常规眼科检查.结果82眼中63眼(76.83%)显示为脉络膜破裂.其中38眼破裂与出血并存.裂口<1DD者17眼,占26.98%.造影前眼底检查未发现裂口及出血者12眼,占14.63%.结论FFA能大限度地发现脉络膜挫伤病灶,尤其是检眼镜下未能发现的微小、隐匿的破裂与出血;能客观地确定损伤部位、层次及程度范围.

    作者:金庆新;王春梅;王红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术中前房维持器的应用

    目的探讨小切口白内障手术中前房维持器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71例(497眼)白内障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术中使用前房维持器维持灌注,并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结果无一眼因眼压波动而造成术中严重的并发症,术后第1天裸眼视力0.5~0.9者264眼,占53.12%,第3天≥0.5者325眼,占65.39%,≥1.0者155眼,占31.18%.结论小切口白内障术中使用前房维持器,能较好地维持前房和眼内压,简化手术操作,使手术更安全,便捷.

    作者:徐文生;蒋林志;麻华忠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滑行睑板结膜瓣用于下睑重建

    眼睑恶性肿瘤均需采取手术切除的方法治疗.肿瘤切除后如何修复眼睑、恢复功能、改善美容,是困扰眼科医生的难题.我科自1999年1月~2004年3月共收治5例眼睑大范围恶性肿瘤,采用滑行睑板结膜瓣重建眼睑,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宋晏平;张招德;林雪松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甲基纤维素在角膜穿孔伤修补术中的应用

    眼外伤是目前致盲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角膜穿孔伤占首位.角膜穿孔伤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虹膜脱出或嵌顿,若处理不当将对眼球的预后及视力的恢复产生不良影响.我院自2000年3月至2004年8月在32例角膜穿孔伤修补术中运用甲基纤维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善凤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汽车驾驶员视网膜动脉硬化调查研究

    目的探讨职业紧张因素与视网膜动脉硬化的关系及与高血压的关系.方法以1115名汽车驾驶员为研究对象,调查其视网膜动脉硬化以及高血压的发病情况,分析与职业紧张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汽车驾驶员视网膜动脉硬化和高血压的检出率分别为20.81%和23.86%,且随着年龄、工龄的增加而明显升高;客运和货运、长途与短途不同类别汽车驾驶员的检出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汽车驾驶员上述检查结果中所显示出的明显变化与其职业因素一精神高度紧张有关.

    作者:陈玉浩;傅宝华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泪小管断裂吻合术体会

    我院自1997年1月~2003年12月共收治23例泪小管断裂,应用不同方法寻找深部鼻侧断端,利用硬膜外麻醉导管作为泪小管支撑物在手术显微镜下吻合泪小管断裂,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韦启俪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外展神经麻痹性内斜视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神经麻痹性内斜视的手术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通过对8年间22例(25眼)因颅脑外伤致麻痹性内斜视采用Jensen直肌联结术治疗病例进行分析.结果该组病例22眼术后均获得正位眼,复视症状、代偿头位消失.术后随访19例(19眼).时间1~3年,第一眼位正,外展功能得到部分恢复.结论在外展神经麻痹性内斜视眼采用Jensen直肌联结术治疗是临床效果满意的手术方法之一.

    作者:武正清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大鼠视神经挫伤视网膜形态功能变化的动态研究

    目的观察视神经夹挫伤后视网膜形态学和视功能动态变化,为视功能评价和视神经保护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大鼠视神经夹挫伤后1d、3d、5d、7d、9d、2周、4周、8周、12周,光镜观察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改变,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检测视功能状况.结果视神经部分损伤后3d到1周内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快速减少,2周以后缓慢减少,4周几乎无明显变化;视神经损伤1d,F-VEP波形变得低而宽,前2周呈进行性下降期,4周后变化平稳,并显示恢复迹象.结论神经节细胞继发性损伤是视功能进行性下降的重要原因,一定数量存活的视网膜节细胞是视功能恢复的基础;神经损伤变化和视功能变化与时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这些对于正确评价视功能状况和预后有极重要的意义.

    作者:易少华;陈晓瑞;张玲莉;邓伟连;饶广勋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煤矿工人眼爆炸伤78例调查分析

    目的探讨煤矿工人眼爆炸伤的特点和处理原则.方法分析78例(120眼)眼爆炸伤的临床资料.结果双眼伤42例(84眼)占70.00%,以角膜、巩膜穿孔伤、外伤性白内障、眼内异物和视网膜视神经损伤为多.34例(52眼)合并其他器官损伤,占43.33%.6眼行眼球摘除术(5.00%).术后致盲率为24.17%(29眼),致残率为40.00%(48眼).结论眼爆炸伤伤情复杂严重,致盲率高,多合并其他器官损伤.及时正确的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作者:刘永慧;张春杰;曹惠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高龄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效果分析

    目的讨论高龄患者白内障进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效果.方法对154例(159眼)80岁以上高龄患者的白内障实行反眉式巩膜隧道切口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联合硬性人工晶状体植入.结果术后第1天裸眼视力≥0.5者79眼,占49.69%.术后1周视力≥0.5者101眼,占63.52%.术后3月视力≥0.5者118眼,占74.21%.术后3月视力0.1~0.4者29眼,占18.24%.术后3月视力≤0.1者12眼,占7.55%.结论高龄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视力恢复快,但视力恢复程度与眼底疾病有关.

    作者:王梅芳;黄瑞华;汪金方;郁文国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糖尿病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体会

    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糖尿病性白内障60例(60眼).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44~84岁,平均74岁,除一例有外伤因素外,其余均为老年人.伴高度近视6眼,抗青光眼术后4眼,伴陈旧性虹膜炎8眼.Ⅱ级核、Ⅲ级核和Ⅳ级核各20眼.

    作者:张玉环;刘琳琳;吴香莲;李金颖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148例

    翼状胬肉是常见结膜病中复杂、难治疗的眼病之一.常规药物治疗无明显疗效,手术切除术后复发率高达30%~60%[1],目前尚无彻底根治手段.我们从2002至2004年采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翼状胬肉148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作者:杨明善;伍继光;黄艺;李军营;王菊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视网膜视力计预测白内障术后视力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手持式视网膜视力计(retinometer)评估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恢复的准确程度.方法运用手持式视网膜视力计对105例121眼白内障进行测量,记录术前和术后两次测量结果,同时记录术前和术后佳矫正视力,并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术前视网膜视力和术后矫正视力的符合情况.结果具有一、二级硬度晶状体核的患者两者的一致性较好,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随着晶状体浑浊程度的加重两者之间的一致性下降(P<0.001).结论手持式视网膜视力仪判断屈光间质浑浊者的视网膜功能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对于屈光间质浑浊严重者,单用此种测量方法来推断其视网膜的功能还不够精确,尚须结合临床上的其他功能检查.

    作者:余涵;张向东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眼外伤住院患者的护理

    目的探讨眼外伤的佳护理措施,以减少并发症,挽救视力.方法对我科1999年1月~2001年12月收治的153例(178眼)眼外伤进行回顾、分析、统计.从入院时做好及时、正确的抢救护理,到体贴入微的心理常规指导,可以达到积极配合治疗,早日康复的目的.结果在所有的医疗护理过程中,患者能主动配合,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眼外伤患者及时正确的处置和护理措施的密切配合,能促使医疗工作顺利开展和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聂孝敏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白内障针拨术后继发青光眼二例报告

    白内障针拨术是已被临床淘汰的白内障手术,现今临床上很难见到白内障针拨术后的患者.我院近收治了2例白内障针拨术后继发青光眼的病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岩;韩梅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眼内异物125例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目的分析我院125例(125眼)眼内异物的流行病学特点、致伤原因及其并发症.方法我院1998年7月~2003年4月收治的125例(125眼)眼内异物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劳动时发生的眼外伤眼内异物较为常见.本组中工业伤和农业伤所致眼内异物共102例,占81.60%,125例眼内异物术后好矫正视力<0.3者63例,占50.40%,≥0.3者62例,占49.60%.结论眼内异物的致病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其后果甚为严重,应加强预防措施.

    作者:林伟;樊映川 刊期: 2005年第08期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