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玲
目的探讨在重度眼球破裂的复杂情况下如何严格掌握眼球摘除的适应证.方法对55例55眼在急诊情况下摘除眼球作了回顾性分析.结果55眼由于重度眼球破裂而作了眼球摘除或眼内容摘除.结论在眼球重度破裂伤后出现视力无光感,眼球巨大伤口、眼内容物大量脱出、眼球严重塌陷已无法维持基本的形状,合并眼内容物脱出后全眼球活动性出血、眼内巨大异物,眼内炎等应考虑急诊摘除眼球.
作者:麻张伟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研究闭角型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状态下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5例16眼眼压控制不良的闭角型青光眼进行了前房穿刺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结果16眼手术顺利,无脉络膜下爆发性出血等术中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5~12月,12例(13眼)眼压控制在6~21 mmHg(1 mmHg=0.133 kPa),其中1眼需局部加用降眼压药物.手术成功率81.25%.3眼出现低眼压(≤5 mmHg)发生率18.75%.16眼均为功能性滤过泡,其中5眼为薄壁泡,发生率31.25%.结论持续高眼压状态下的闭角型青光眼运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李爽;郑慧君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氯胺酮及异丙酚复合麻醉下斜视矫正手术中眼心反射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斜视患儿120例,分为两组,A组为氯胺酮及安定复合静脉麻醉,B组为氯胺酮及异丙酚复合麻醉组.术中观察心率变化情况.结果A组麻醉后心率加快比B组明显(P<0.05);A组有28例,而B组只有8例出现眼心反射,两组间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B组平均手术时间短,术后苏醒快.结论氯胺酮+异丙酚静脉复合麻醉比氯胺酮+安定麻醉效果好,眼心反射发生率低.
作者:曾思明;莫恃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视网膜脱离手术的可能性及效果.方法对15例15眼原发性视网膜脱离,先予置硅胶条带和/或环扎带.在手术显微镜直视下行视网膜裂孔及变性区冷凝、硅胶顶压后,检查裂孔位置是否正确.结果15例15眼视网膜全部复位,视力提高14眼、不变1眼.无严重并发症,所有病例,视网膜冷凝反应清晰可见,轻度屈光间质浑浊,并不影响观察冷凝反应和裂孔定位.结论手术显微镜下视网膜脱离手术具有方便、准确、可靠等优点.
作者:孔玲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评价新鲜羊膜在结膜囊成形术中应用的疗效.方法在给2例(2眼)无眼球,结膜囊狭窄患者行结膜囊成形术时,将新鲜的人羊膜移植到结膜缺损的植床上.结果2例2眼术后20~30天移植的羊膜被结膜上皮覆盖.随访12~20月.无继发感染或排斥反应.2例放置正常大小义眼片,外观满意.结论新鲜人羊膜移植治疗结膜囊狭窄取材方便,疗效显著.
作者:杨雯;田琪;陈绯 刊期: 2003年第11期
患者,男,65岁.主因双眼溢泪2年于2000年3月5日就诊.双眼无炎症或外伤史,家庭史无特殊.眼部检查:视力,两眼均为1.0,前段及眼底未见异常.裂隙灯下见双眼下泪点狭窄,泪点扩张器扩张泪点后,见泪点处膜状物增生,冲洗泪道通畅.
作者:李春增;戚伟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现代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44眼行现代复合式小梁切除术;随机对照42眼行单纯小梁切除术,分析比较两组术后眼压、滤过泡及前房深度.结果本组病例术后第1天浅前房发生率观察组为4.5%,明显低于对照组21.4%(P<0.05);1年后随访61眼(观察组33眼,对照组28眼),观察组功能型滤过泡占84.8%较对照组的60.7%为多(P<0.05).不用任何抗青光眼药物眼压<21mmHg(1mmHg=0.133kPa)者为手术成功标准,观察组1年后手术成功率为93.9%较对照组的71.4%为高(P<0.05).结论现代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可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作者:徐岬;冯军;滕青青;周岚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羟基磷灰石义眼座以其良好的性能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但其并发症也逐步受到关注.义眼座暴露是其并发症中常见的一种.
作者:周莅斌;张大勤;符晓波 刊期: 2003年第11期
患者女,67岁.因左眼上睑痛、有质硬异物突出10余天,于2003年4月15日来我院就诊.检查:左眼上睑外眦侧见一瓷白色三角形质硬异物突出皮肤,异物上方上睑组织内可触及直径约10 mm质硬肿块,距病灶约15 mm眉外侧有垂直瘢痕组织约长30mm(图1).眼内检查未见异常.
作者:张润琦;周永祚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改良方法,观察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疗效.方法先作1/3~1/2厚度、大小约4 mm×3mm的浅层巩膜瓣,后于瓣下小梁区切除大小约2 mm×1 mm深层巩膜瓣及Schlemm管和近管组织,保留薄层巩膜于脉络膜,丝裂霉素C(0.08 mg/mL)棉片置于巩膜及球结膜瓣下3~5分钟,缝合球结膜.结果随诊6~18月,眼压≤20 mmHg占95%(1 mmHg=0.133kPa),有效滤过泡95%;视力、视野无进一步损害.结论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效果好,并发症少.
作者:朱加贵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过熟期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前囊截囊的改良方法.方法在完成隧道切口后,作2~9点弧形前囊切开.结果36例过熟期白内障无1例后囊破裂或悬韧带断离.结论该方法操作容易,大程度保证了此过程的安全性.是一种实用性较好的方法.
作者:张清;徐亚利;张驰 刊期: 2003年第11期
随着神经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视神经损伤和再生的研究成为眼科和神经科学研究的课题.建立外伤性视神经损伤的动物模型是研究视神经原发性损伤、继发性损伤和视神经再生的前提,本文就国内外报告的外伤性视神经损伤和再生的特点及相应的动物模型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姜国民;向里南 刊期: 2003年第11期
各类眼外伤拳击伤日渐增多,1994年以来我院共收治眼部拳击伤115例(117眼),现总结如下:
作者:戈伟中;张矛 刊期: 2003年第11期
无论青光眼性视神经视功能损害的机制是机械压力学说,还是血供障碍学说,或二者兼有之,目前针对青光眼的治疗为普遍和为有效的措施就是降低眼压.随着对青光眼眼压升高和房水循环病理生理机制不断深入认识,虽然青光眼降眼压药物的研究和新药的开发取得了重大进展,也为治疗青光眼提供了更多的药物选择,但很多青光眼如闭角型青光眼、先天性青光眼必须手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和继发性青光眼的许多病例终也需要手术治疗.
作者:孙兴怀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大剂量皮质类固醇对后部间接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995年1月~2002年12月住院的41例后部间接外伤性视神经病变,依据就诊时间及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每天一次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 mg/kg·d,连续5天,对照组静脉滴注地塞米松20mg,连续7天;然后口服强的松40mg,每3天减10 mg.结果治疗组26例经治疗视力恢复至0.05以上者22例(84.62%),对照组15例中7例(46.67%)视力达0.05以上,两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伤后24h以内就诊治疗者视力恢复情况明显好于24h以后就诊治疗者(P<0.05).结论早期应用大剂量皮质类固醇治疗后部间接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效果明显.
作者:赵晏黎;张有亭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评价各种检测方法在预测白内障术后视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白内障197例(214眼)术前行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闪光视诱发电位(F-VEP)、视网膜计、光定位、色觉及注视性质等综合检测,术后3月复查佳矫正视力.结果术前F-ERG的b波、F-VEP的P1波、潜视力、色觉均与术后视力存在显著相关性,其中F-ERG、F-VEP、潜视力预测术后视力的可靠性分别为62.6%、79.0%、60.6%.但排除白内障完全成熟及高龄者(超过80岁),潜视力预测的可靠性则达82.6%.结论对于非完全成熟及非高龄者,视网膜计是术前预测白内障术后视力比较理想的方法,而对于完全浑浊及高龄者,视网膜计检查结果的准确性欠佳,应结合F-ERG、F-VEP、色觉及注视性质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讲价.
作者:庄朝荣;陈放;马晓蓉;王晓玲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研究双巩膜咬切联合前房角分离手术对难治性青光眼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处于持续高眼压状态下的难治性青光眼36例36眼,实行双巩膜咬切联合前房角分离术,观察对比手术前后视力、眼压、滤过泡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36眼术后视力进步和不变者31眼(86.11%).近期眼压控制32眼(88.89%),远期眼压控制22眼(22/27)(81.48%).近期获得功能性滤过泡28眼(77.78%).36眼术中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双巩膜咬切联合前房角分离手术对难治性青光眼是一种有效而安全的术式.
作者:蒋模;秦应举 刊期: 2003年第11期
三硝基甲苯(TNT)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和蒸汽,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进入人体,长期接触后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作者:宋月光;梁青枝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调查分析暴力性眼外伤的损伤程度、部位、致伤物及致盲后遗障碍的类型.方法对1990~1999年近10年法医临床学鉴定案例中的暴力性眼外伤369例进行分析.结果暴力性眼外伤受害者中男302例,女67例.伤害主要发生于公共场所、乡村及农场.致伤物中以钝器尤以拳掌多见,伤眼中左眼多于右眼.损伤部位以眼睑184例为多见.损伤程度:轻度损伤以单纯眼睑擦伤175例为多见,中度损伤以外伤性瞳孔散大76例和前房积血76例为多见,重度损伤有角巩膜穿孔伤76例和外伤性白内障83例为多见.致盲病变中角膜瘢痕、外伤性白内障分别列第一、二位.结论暴力性眼外伤的损伤特征研究有利于从多方面综合预防眼外伤,降低眼外伤的发生率.
作者:张志威;邓振华;陈晓刚;易旭夫;刘敏;刘陇黔;廖志钢;李波;杜春茂;曾勇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外伤性下泪小管断裂修复术的方法,总结手术失败的原因方法外伤性下泪小管断裂26例均为单眼,其中20例采用直视法,2例采用环形插管术,4例采用泪囊切开术修复.结果26例中24例成功吻合,2例失败.结论下泪小管断裂不管采用何种方法,只要准确无误寻找到断端并进行正确吻合,术后留管时间恰当,都可收到满意的效果.
作者:叶梅;杨靖 刊期: 200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