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威;邓振华;陈晓刚;易旭夫;刘敏;刘陇黔;廖志钢;李波;杜春茂;曾勇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改良方法,观察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疗效.方法先作1/3~1/2厚度、大小约4 mm×3mm的浅层巩膜瓣,后于瓣下小梁区切除大小约2 mm×1 mm深层巩膜瓣及Schlemm管和近管组织,保留薄层巩膜于脉络膜,丝裂霉素C(0.08 mg/mL)棉片置于巩膜及球结膜瓣下3~5分钟,缝合球结膜.结果随诊6~18月,眼压≤20 mmHg占95%(1 mmHg=0.133kPa),有效滤过泡95%;视力、视野无进一步损害.结论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效果好,并发症少.
作者:朱加贵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固定性内斜视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对10例固定性内斜视采用内直肌肌腱完全断腱,外直肌缩短联合眶缘骨膜固定术,且将眼球固定于过矫5°.结果出院时10例中6例眼位正位,1例残留有5°内斜,3例仍过矫5°.随访1年后,9例为正位,1例欠矫.结论固定性内斜视,采用内直肌断腱、外直肌缩短并眶缘骨膜固定联合手术,眼位过矫5°~10°.一年随访观察效果满意.
作者:王莉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对高海拔地区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眼外伤进行调查分析.方法2000~2002年眼外伤共163例.对其性别、年龄、致伤物与眼部损伤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163例(167眼)中男131例(135眼),女32例(32眼);年龄2~68岁,其中25~45岁较多.由竹棍、铁钉、剪刀、酒瓶、打火机、致眼穿孔伤26例;有石块、玻璃、铁屑等眼内异物5例,砖块、玩具枪子弹致眼挫伤63例;酸硷化学烧伤8例;拳击伤、足球、交通事故等59例.眼部损伤以前房积血、眼球穿孔伤,视网膜震荡、外伤性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角膜上皮损伤等多.结论眼外伤多为中青年.以前房积血、眼球穿孔伤、视网膜震荡、外伤性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等多.
作者:艾利萍;刘枫芸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在翼状胬肉切除术后应用丝裂霉素C对预防胬肉复发的效果.方法52例(52眼)翼状胬肉,其中27例(51.92%)为手术后复发者,在单纯手术切除后第5天开始滴0.2 mg/ml丝裂霉素C滴眼液,每日2次,连用5~7天,以后滴0.025%地塞米松滴眼液至术后1月左右.结果经3~6月随访3眼复发,复发率为5.77%.结论丝裂霉素C能有效抑制手术创伤而致的成纤维细胞的增生,防止胬肉复发.
作者:费安裕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研究内翻倒睫的手术方法.方法回顾分析了自行设计的手术558例(775眼).结果手术治愈率94%,未出现并发症.结论设计的手术方法简单易行,安全有效.
作者:尹忠贵;王巍;汪芳润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高龄老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方法与效果.方法1998~2003年对110例(124眼)高龄老人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年龄:70~94岁.对手术切口、截囊方式、超声能量、术后视力、并发症及全身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随访3月~1年,术后视力≥0.5者110眼,占88.7%,0.2~0.4者12眼,占9.7%;≤0.1者2眼占1.6%.结论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切口小、损伤小、并发症少、术后反应轻、手术时间短,适宜于高龄老人白内障患者,术者需要具备娴熟的手术操作技巧.眼底病变对术后视力的提高有直接影响.
作者:郜青叶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建立外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性眼内炎动物模型.方法新西兰种大耳白兔24只,分为空白对照组及3个实验组,后者分别于眼内注入不同浓度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又分为高浓度组(104CFU/mL),中浓度组(103CFU/mL)和低浓度组(102CFU/mL).结果(1)3组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炎症反应,术后24小时~3天角膜浑浊,前房渗出或积脓;3~7天炎症反应开始减轻;10~14天玻璃体呈灰白色浑浊.(2)细菌培养于术后12~24小时阳性率高,3组分别为100%、100%、33%;术后3天阳性率明显下降,7~10天阳性率为0%.(3)病理学变化:术后1~12小时虹膜和睫状体充血,眼内炎性细胞浸润;术后24小时视网膜下渗出和视网膜脱离;术后3~7天为全眼球炎.结论成功建立金黄色葡萄球菌眼内炎动物模型;确立了实验室诊断方法.
作者:颜华;王鑫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用自行设计的新型探通引流装置探通鼻泪管阻塞和狭窄以及引流扩张鼻泪管的效果.方法40例40眼首先探通泪道,用注水送线法将长约20cm的3-0黑线送入泪道.用该线牵引,将自行设计的探通引流装置一梅花型硅胶棒引入鼻泪管,术后3~6月取出.结果36眼治愈,4眼留管期间症状有明显好转,拔管后复发.结论用梅花型硅胶棒治疗鼻泪管狭窄,阻塞所致的慢性泪囊炎具有肯定的临床效果.
作者:张保夫;许桂凤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外伤性下泪小管断裂修复术的方法,总结手术失败的原因方法外伤性下泪小管断裂26例均为单眼,其中20例采用直视法,2例采用环形插管术,4例采用泪囊切开术修复.结果26例中24例成功吻合,2例失败.结论下泪小管断裂不管采用何种方法,只要准确无误寻找到断端并进行正确吻合,术后留管时间恰当,都可收到满意的效果.
作者:叶梅;杨靖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调查分析暴力性眼外伤的损伤程度、部位、致伤物及致盲后遗障碍的类型.方法对1990~1999年近10年法医临床学鉴定案例中的暴力性眼外伤369例进行分析.结果暴力性眼外伤受害者中男302例,女67例.伤害主要发生于公共场所、乡村及农场.致伤物中以钝器尤以拳掌多见,伤眼中左眼多于右眼.损伤部位以眼睑184例为多见.损伤程度:轻度损伤以单纯眼睑擦伤175例为多见,中度损伤以外伤性瞳孔散大76例和前房积血76例为多见,重度损伤有角巩膜穿孔伤76例和外伤性白内障83例为多见.致盲病变中角膜瘢痕、外伤性白内障分别列第一、二位.结论暴力性眼外伤的损伤特征研究有利于从多方面综合预防眼外伤,降低眼外伤的发生率.
作者:张志威;邓振华;陈晓刚;易旭夫;刘敏;刘陇黔;廖志钢;李波;杜春茂;曾勇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比较Nd:YAG激光与内高频电灼两种方法治疗泪道阻塞的效果.方法对355例428眼各种泪道阻塞分为2组.A组167例207眼行Nd:YAG激光泪道成形术;B组188例221眼行内高频电灼术.随访6~24月,观察其疗效并进行对比.结果A组治疗上泪道阻塞有效率为88.68%,显著优于B组的68.29%(P<0.05);A组治疗下泪道阻塞有效率83.11%,与B组的86.11%(P>0.05).结论Nd:YAG激光泪道成形术对各种类型的泪道阻塞均有较好疗效.
作者:刘懿;刘德成;王惠敏;刘凤霞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作者设计的生物陶瓷中空八孔义眼座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112例眼球摘除术后采用生物陶瓷带有八个孔的中空义眼座作为填充物,观察其效果.结果112例中108例眼窝塌陷得到满意矫正,义眼活动度15°~20°.3例因下穹隆过浅而未装入义眼,1例因感染取出义眼座.结论生物陶瓷八孔中空义眼座生物相容性好,手术方法简便,美容效果满意.
作者:王利群;张新丽;聂新刚;张建洛;万光明;郑广瑛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过熟期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前囊截囊的改良方法.方法在完成隧道切口后,作2~9点弧形前囊切开.结果36例过熟期白内障无1例后囊破裂或悬韧带断离.结论该方法操作容易,大程度保证了此过程的安全性.是一种实用性较好的方法.
作者:张清;徐亚利;张驰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在重度眼球破裂的复杂情况下如何严格掌握眼球摘除的适应证.方法对55例55眼在急诊情况下摘除眼球作了回顾性分析.结果55眼由于重度眼球破裂而作了眼球摘除或眼内容摘除.结论在眼球重度破裂伤后出现视力无光感,眼球巨大伤口、眼内容物大量脱出、眼球严重塌陷已无法维持基本的形状,合并眼内容物脱出后全眼球活动性出血、眼内巨大异物,眼内炎等应考虑急诊摘除眼球.
作者:麻张伟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翼状胬肉术后角膜地形图的改变.方法对40例(40眼)翼状胬肉行手术切除,分别于术前、术后使用角膜地形图仪进行检测,记录术前、术后角膜地形图主要参数、佳矫正视力,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角膜地形图参数:平均地形图散光术前(5.08±2.75)D,术后(3.33±2.38)D;平均中央角膜球形屈光度术前(42.94±2.64)D,术后(44.08±3.00)D;平均角膜地理中心与视轴中心距离术前(1.31±1.00)mm,术后(0.70±0.69)mm;平均角膜表面形态系数SF术前(0.47±0.21),术后(0.38±0.18);平均角膜表面不规则指数CIM术前(3.34±1.24),术后(2.03±1.31),上述参数术前与术后,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平均佳矫正视力术前(0.50±0.35),术后(0.66±0.34)二者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翼状胬肉切除术能明显改善术前角膜地形图的不规则形态,有利于提高视力和视觉质量.
作者:张磊;曹晓滨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睫状体暴露及小梁支撑术治疗青光眼的手术方法.方法手术32例(32眼),其中急闭17例,慢闭15例.术前眼压21~77 mmHg,平均37.1 mmHg.术前视力无光感3眼,光感~0.049眼,0.05~0.2 6眼,0.3及以上14眼.结果术后观察治疗3~6月,术后1周平均眼压9.3 mmHg,术后3~6月平均眼压13.3 mmHg(1mmHg=0.133 kPa),术中无特殊并发症.术后并发症:①浅前房11例:Ⅰ度7例,Ⅱ度4例,②前房积血5例,制动后吸收.滤过泡:术后3~6月,Ⅰ级滤过泡28眼,Ⅱ级滤过泡4眼,无Ⅲ级者.结论睫状体暴露及小梁支撑术术后超滤所致并发症明显减少,临床效果肯定.
作者:马丽华;荣德彦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黏弹剂在前房积血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近10年来我院Ⅱ~Ⅲ级前房积血手术治疗的98例的临床资料.其中A组48例,前房冲洗术中未应用黏弹剂,B组50例冲洗术中应用黏弹剂.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视力、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B组平均手术时间显著小于A组,P<0.05;术后1周时视力大于0.5者B组为78%,A组为31.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随访6月,各种并发症发生率B组显著少于A组,P<0.05.结论黏弹剂应用于前房积血手术可使手术简便、安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柯敏;蔡小军;叶琳 刊期: 2003年第11期
各类眼外伤拳击伤日渐增多,1994年以来我院共收治眼部拳击伤115例(117眼),现总结如下:
作者:戈伟中;张矛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氯胺酮及异丙酚复合麻醉下斜视矫正手术中眼心反射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斜视患儿120例,分为两组,A组为氯胺酮及安定复合静脉麻醉,B组为氯胺酮及异丙酚复合麻醉组.术中观察心率变化情况.结果A组麻醉后心率加快比B组明显(P<0.05);A组有28例,而B组只有8例出现眼心反射,两组间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B组平均手术时间短,术后苏醒快.结论氯胺酮+异丙酚静脉复合麻醉比氯胺酮+安定麻醉效果好,眼心反射发生率低.
作者:曾思明;莫恃 刊期: 2003年第11期
随着神经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视神经损伤和再生的研究成为眼科和神经科学研究的课题.建立外伤性视神经损伤的动物模型是研究视神经原发性损伤、继发性损伤和视神经再生的前提,本文就国内外报告的外伤性视神经损伤和再生的特点及相应的动物模型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姜国民;向里南 刊期: 2003年第11期